專利名稱: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特別是用于例如卡車和公共汽車等重型車輛的盤式制動器組件上的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
背景技術:
磨損指示器是已知的,其中,浮式制動鉗(也稱為滑動制動鉗)隨著外側襯片磨損沿內側方向運動可以通過使用磨損指示器來檢測,磨損指示器使得可以對浮式制動鉗的位置和固定托架(浮式制動鉗可滑動地安裝于固定托架上)的位置進行比較。
然而,此種磨損指示器沒有考慮到內側襯片的磨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替代的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在用于浮式制動鉗時指示兩個摩擦襯片的磨損的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加裝到制動器組件上的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其中,所述制動器組件或者不帶有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或者帶有上述已知類型的磨損指示器。
因此,依據本發(fā)明,提供如所附獨立權利要求所確定的一種制動器組件、一種磨損指示器組件、以及一種修理套件。
現(xiàn)在將參照附圖,以僅作為例示的方式描述本發(fā)明;在所述附圖中圖1是已知制動鉗之以部分的等角投影圖,其具有已知的磨損指示器,圖2是圖1的示意圖,圖3是具有一個調節(jié)機構的現(xiàn)有技術制動鉗的視圖,
圖4是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組件的截面圖,圖5是圖4的等角投影圖,圖6是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組件第二實施例的截面圖,圖7是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組件第三實施例的截面圖,以及圖8是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組件第四實施例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和2顯示一個已知的制動器組件100,其具有已知的磨損指示器150。
制動器組件的主要構件為可相對于固定托架102(其通常緊固于相應車輛的懸架構件)滑動地安裝于導引銷103上的滑動制動鉗101。制動盤151與相應的車輪一起轉動,且被夾緊于外側制動襯片152和內側制動襯片153之間,用于施加一個制動力。所述制動襯片分別包括摩擦材料152A和153A以及制動襯片背板152B和153B。制動致動器154(示意性地示于圖2中)可運轉并施加一個制動力。制動致動器154通過可調挺桿組件155(示意性地示于圖2中)作用。
致動器154的致動引起可調挺桿組件155向左(從圖2看)移動,從而迫使制動襯片153接合制動盤151。反作用力引起滑動制動鉗101向右(從圖2看)移動,從而迫使制動襯片152接合盤151。通過這種方式,制動盤被夾緊于制動襯片之間,從而產生使相關車輛減速的摩擦力。
從圖2中可以看到,在“解除制動”的狀態(tài)下,在制動盤和每個制動襯片之間存在一個運轉間隙C。
圖2顯示的制動器組件具有不曾磨損的制動襯片。當外側制動襯片152磨損時,自動地使得可調挺桿組件155擴張,從而逐漸地向右(從圖2看)移動滑動制動鉗101。
磨損指示器150的形式為桿157,其延伸穿過一個位于滑動制動鉗體101A內的孔。桿157的外端包括一個頭部158,一個彈簧159偏壓頭部158使其接合固定托架102。
圖2顯示具有新制動襯片的制動器組件,每個襯片都具有相等的厚度T。
桿157的端部157A突出于制動鉗體101A表面101B一個距離D。通常距離D比厚度T略小。例如,如果制動襯片的厚度T為20毫米,那么距離D為18毫米。
隨著制動襯片磨損,為了保持適當的運轉間隙,可調挺桿組件155自動地調節(jié)和擴張,從而引起滑動制動鉗101逐漸地向右(從圖2觀察時)移動。由于桿157與固定托架102接合,桿157并不移動,且彈簧159稍微擴張以確保頭部158保持與固定托架102接合。因此可以理解,當外側襯片152磨損時,距離D將減少。當距離D減少到零時,即當桿157的端部與表面101B齊平時,那么這就是指示外側襯片152到達其磨損極限且需要替換。在上述的例子中,當距離D等于零時,外側襯片152還殘留有2毫米的磨損材料,因此需要更換。
鑒于上述例子,可以理解,磨損指示器150僅僅指示外側襯片的磨損狀況。
圖3顯示一個已知的制動器組件,其包括一個可調挺桿組件。為了得到對此裝置的完整解釋,讀者可以參考PCT專利申請PCT/GB96/01476,公開號為WO9701045。然而,概括地,該組件操作如下詳細地參考圖3,其例示了一個盤式制動器的滑動制動鉗1,其由導引銷(其在圖中為3)以常規(guī)的方式相對于固定托架2安裝。制動鉗1確定一個由端蓋5封閉的腔4,腔4容納一個致動器和一個調節(jié)機構,將在下文中詳加描述。盤式制動器包括一對制動襯片(也稱為制動襯面),其在此沒有顯示但與圖2所示的類似,其作用在此處沒有顯示但與圖2所示類似的轉動體上。
致動器的類型與所公開的(如WO93/22579中公開的)類似,如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所可以理解的,致動器包括一個旋轉元件6,旋轉元件6在使用時可以由常規(guī)動力裝置(例如空氣致動器(未示))轉動,元件6通過滾針軸承7抵接地旋轉支撐于蓋5。元件6的部分6A、6B定位相應的圓柱滾筒8、9,圓柱滾筒8、9位于相應的部分圓柱形軸承8’、9’內。滾筒8和9以及部分6A、6B的軸線彼此偏移且形成一個偏心裝置,其中滾筒8和9抵靠在相鄰的可調挺桿組件10、11上。
挺桿組件是完全相同的,將僅對組件11進行詳細描述。此組件包括一個在12A處沿其部分長度具有內螺紋的外套筒12,在套筒12內容納有一個軸桿13,軸桿13基本上沿其整個長度都具有與套筒螺紋12A接合的互補外螺紋14。軸桿13在其外端設置有可釋放地接合于軸桿的挺桿頭15,使得挺桿頭15可以容易地相對于軸桿自由轉動。套筒12通過低摩擦軸承座套16可旋轉地安裝于制動鉗體1A,且設置有外齒形(gearform)17,外齒形17或者是牢固地緊固于套筒的獨立構件(如所示),或者是與套筒成一體的構件。齒形17嚙合齒輪18上的相應結構,齒輪18形成總體上以19指代的調節(jié)機構的一部分,外齒形17還嚙合一個中間齒輪20,中間齒輪20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和定位于挺桿組件10和11之間。
端部支座21接合在套筒12的與承載挺桿頭15端相對的端部上,且剛性地連接到銷22或者與銷22成一體,銷22延伸于軸桿13內且具有接合于相對短的插入件13A內的非圓形形狀,插入件13A不可旋轉地安裝于軸桿中。當軸桿在其最大縮回和伸出部位之間軸向運動時,銷22為軸桿13提供一個導引,且也起到防止軸桿轉動的作用。為此目的,在所描述的實施例中,銷22的截面為具有一對相互面對平面22A的部分圓形,所述平面22A用于接合插入件內的相應平面。選擇地,銷22和插入件13A可以通過其它適合的結構而不可相對旋轉地相互連接,所述的結構提供必要的不可相對旋轉連接而允許軸桿13沿著銷22軸向地滑動??梢钥吹?,支座21由銷22和插入件13A鍵住而不能相對于軸桿13轉動,且由于與平板元件23接合,支座21本身不能轉動,平板元件23以類似的方式也接合到一個位于另一挺桿組件10上的相應頭部21。平板元件23承載有一個可旋轉地安裝中間齒輪20的銷24,所述銷的徑向凸緣25為挺桿復位彈簧26的一端提供一個支座,復位彈簧的另一端接靠在制動鉗體1A的一個內表面上。
通過一個容納于軸桿13的槽道內、且接合于挺桿頭的肩部后方的卡簧27,挺桿頭15連接到軸桿13。
自動調節(jié)機構19操作而使挺桿組件11變長以補償制動摩擦襯片的磨損,調節(jié)器作用在挺桿的套筒12上,且通過齒輪20作用在位于完全相同的挺桿10內的相應套筒上。偏心元件或軸桿6通過銷31聯(lián)接到調節(jié)器,銷31形成一個軸桿6和調節(jié)器的襯套32之間的連接。襯套32接合到一個包括兩個大致圓筒形套筒構件33、34的驅動套筒組件,構件33、34繞調節(jié)器軸桿35而沿軸向依次地設置,該兩個構件通過一個卷繞彈簧36摩擦互連,所述卷繞彈簧36設計為接合兩個構件的相應內表面。一個多片式離合器組件(總體上標號為37)的一組片具有接合到構件34的圓筒形延伸件38,而其另一組片連接到安裝在軸桿35上的中間構件39。多片式離合器還與上述的齒輪18驅動地接合,所述離合器由彈簧40預加載。制動器的正常運轉間隙由構件34和部分與其接合的離合器37之間的間隙提供。軸桿35設置有一個與位于齒輪18內的相應內部結構接合的內部六邊形結構41,軸桿從而永遠與齒輪一起轉動。軸桿35的外端還設置有驅動結構42,驅動結構42在此實施例中是六邊形的。此結構通常設置在保護蓋43內,保護蓋43緊固安裝于外殼中且可以拆卸,從而允許通過驅動結構42調節(jié)軸桿的轉動。
通過偏心軸桿6轉動而致動制動件導致套筒構件33、34轉動,且挺桿的移動不超過額定的制動間隙,例如在新襯片的狀況下,套筒移動距離的大小將僅為所設置的間隙,然后回到其初始位置而不發(fā)生調節(jié)。當摩擦襯片的磨損導致套筒34的旋轉運動大于所設置的間隙時,引起離合器與中間構件39和齒輪18一起轉動,從而沿一個旋出軸桿13從而加長撐桿組件的方向轉動挺桿套筒12,所加長的量與致動器所額外移動的量相等。如果制動鉗承受高至足以引起制動構件彎曲的載荷,調節(jié)操作將因為多片式離合器在預定扭矩處的滑動而受到阻止,預定扭矩表示所允許的最大載荷。
制動器的釋放又導致挺桿在復位彈簧26作用下的回復運動,此回復運動伴隨著多片式離合器的滑動,直至所施加的扭矩使得離合器保持在其非滑動狀態(tài)。套筒33、34的繼續(xù)轉動使得可以重設制動間隙,且如果發(fā)生了調節(jié),偏心軸桿6回復行程的最后部分將伴隨有構件33、34之間的相對滑動,如卷繞彈簧所允許的。此機構從而可以用于隨后的制動應用。
特別地,制動鉗1并不包括制動襯片磨損指示器。
可以理解,制動鉗1內的特定構件大致與相關制動襯片(也稱為第一和第二制動襯片)的總磨損量成比例地轉動(然而,應注意下文對制動盤磨損的說明)。因此,調節(jié)軸桿35、齒輪18、兩個外齒形17、以及中間齒輪20都與制動襯片的總磨損量大致成比例地轉動。本申請人最先認識到如果調節(jié)機構的構件與制動襯片的總磨損量大致成比例地轉動,那么該構件可以用于驅動磨損指示器。
在圖4和5中顯示了一種特別節(jié)約成本地設置磨損指示器的方法。
提供一個制動器組件60(僅顯示了它的一部分),所述制動器組件具有一個滑動制動鉗61(其典型地可以與滑動制動鉗1類似)。滑動制動鉗61包括一個其上緊固有卡圈63的環(huán)形凸臺62,典型地,通過在環(huán)形凸臺和卡圈之間提供一個干涉配合來實現(xiàn)緊固。制動器組件包括一個調節(jié)機構,只顯示了部分的調節(jié)機構(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典型地,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可以與手動調節(jié)軸桿35類似。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包括一個在此例中為六邊形頭部形式的驅動結構65。磨損指示器組件66包括第一構件67、第二構件68以及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69。第一構件67包括一個具有六邊形凹槽72的凸臺70,用于接合頭部65以把第一構件67可旋轉地緊固到手動調節(jié)軸桿64。軸桿73從凸臺70突起且包括外軸桿螺紋(未示)。
第二構件的形式為指示銷,其包括具有內體螺紋(未示)的大致的圓筒形體75,內體螺紋與外軸桿螺紋螺紋接合。圓筒形體75具有一個閉合端76且在該圓筒形體的外側具有縱向槽道77(可于圖5中最清晰地看到)。
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69包括一個用于可滑動地支撐指示銷68的端孔78。端孔78大致為圓形但包括一個突起79形式的防旋轉特征,突起79接合縱向槽道77且防止指示銷相對于軸桿蓋轉動。軸桿蓋69包括一個體部80,體部80總體上包圍指示銷68、第一構件67、手動調節(jié)軸桿的六邊形頭部65以及環(huán)形凸臺62的一部分。軸桿蓋69的一個環(huán)形部分81與卡圈63密封地接合,且防止軸桿蓋69相對于滑動制動鉗61轉動。體部80包括一個圍繞端孔78的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
因為指示銷68與端孔78封閉配合,軸桿蓋69與指示銷一起防止污物、灰塵、水等的進入而保護第一構件和手動調節(jié)軸桿。
磨損指示器組件66組裝以及操作如下在此例子中,假設制動器組件60具有一組新的制動襯片,且調節(jié)手動調節(jié)軸桿64以給出轉動體和襯片之間的適當運轉間隙。
一旦完成上述步驟,第一構件67的六邊形凹槽72完全接合手動調節(jié)軸桿64的六邊形頭部。頭部65緊配合于凹槽72內,從而保證在隨后的制動操作中,第一構件67相對于手動調節(jié)軸桿64保持軸向地固定。
然后,指示銷68螺紋接合具有外螺紋的軸桿73且轉動,直至閉合端76位于E所指代的點劃線位置處。軸桿蓋69然后套在指示銷68上,使得突起79接合于槽道77內且沿槽道77滑動,而環(huán)形區(qū)域81接合于卡圈63后方,從而緊固軸桿蓋69使其沿轉動方向固定于制動鉗61的環(huán)形凸臺62。
圖4和5顯示了磨損指示器組件66,其閉合端76從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突出一個距離G。
一旦組裝好了且相應的車輛被使用后,制動襯片將逐漸地磨損。調節(jié)機構將補償此磨損且引起手動調節(jié)軸桿64沿箭頭H的方向轉動。這又將導致第一構件67轉動一個相等的量。
在本例子中,外軸桿螺紋和內體螺紋為右旋螺紋。
如上所述,軸桿蓋69和指示銷68不能轉動。因此,當制動襯片磨損時,第一和第二構件之間的螺紋接合將把指示銷68逐漸地向內拉,從而使距離G減少。應該理解,距離G的減少與內外制動襯片的襯片磨損總量大致成比例。
1毫米的總制動襯片磨損量對應的手動調節(jié)軸桿64轉動量取決于相應調節(jié)機構的特定齒輪裝置。例如,調節(jié)機構的齒輪裝置可以是這樣的如果內側和外側制動襯片均磨損1/2毫米(即制動襯片總磨損為1毫米),那么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可以轉過360度。使用此例子,然后外軸桿螺紋和內體螺紋的螺距可以是1/2毫米。在此情況下,可以理解如果兩個制動襯片都磨損1毫米,那么距離G將減少1毫米。
此外,距離G可以用于直接指示余留在每個制動襯片上的摩擦材料總量。當閉合端76與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齊平時,制動襯片需要更換。例如,如果在制動襯片為新時,每個制動襯片具有20毫米厚的摩擦材料且距離G設置為18毫米,當距離G為零時,即當閉合端76與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齊平時,那么襯片需要更換,因為它們將僅剩下2毫米的摩擦材料,而車輛的繼續(xù)行駛具有制動盤和制動襯片背板之間發(fā)生金屬與金屬接觸的風險,此接觸對于安全來說是很危險的。
應該理解,調節(jié)機構的另外齒輪裝置、和/或第一和第二構件的另外螺距將會產生一個磨損指示器,其中距離G的減少可以比制動襯片的磨損更快或更慢。此外,不需要通過閉合端76與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齊平來指示磨損極限。
如上所述,頭部65緊配合于凹槽72內,從而保證當制動襯片磨損時,第一構件67不向左(當從圖4觀察時)移動。在另一實施例中,頭部65可以非干涉配合于凹槽72內,同時,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的內肩鄰近凸臺70,以確保在調節(jié)操作中第一構件不向左移。
如上所述,隨著制動襯片磨損,指示銷86向相應的制動鉗移動。如果在另一實施例中外軸桿螺紋和內體螺紋為左旋螺紋,那么磨損指示器組件可以設置為當制動襯片為新時,指示銷的閉合端與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齊平;而指示銷隨著制動襯片磨損逐漸地從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突出。在這些情況下,制動襯片的磨損極限可以通過指示銷上的顏色改變來指示。因此,指示銷最外部的18毫米可以著色成綠色,而銷的剩余部分著色成紅色。隨著制動襯片到達其磨損極限,指示銷的紅色將開始顯示出來,從而指示需要更換襯片。
組裝磨損指示器組件66的另一種方式是將第一構件67、第二構件68和軸桿蓋69遠離制動鉗地組裝到一起,使得閉合端76位于距平的環(huán)形區(qū)域81A的距離為G處(即磨損指示器組件在安裝之前預置在未磨損襯片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大致同時地使凹槽72接合六邊形頭部65以及使環(huán)形部分81圍繞卡圈63接合,將磨損指示器組件66組裝到滑動制動鉗61上。這在磨損指示器組件隨替換制動襯片一起成套供應的時候是特別有利的(見下文)。
圖6顯示了制動器組件160的第二實施例,其包括圖4的磨損指示器組件66,然而在此例中,第一構件67的六邊形凹槽72接合一個扭矩限制裝置83,扭矩限制裝置83又接合一個形式為手動調節(jié)軸桿164六邊形頭部的驅動結構165。扭矩限制裝置本身是已知的,且可以在英國專利GB2304387和德國專利DE19923457C1中找到例子。然而總體上來說,扭矩限制裝置具有一個接合頭部165的區(qū)域84和一個設計為由一個例如扳手或六角套筒的工具接合的區(qū)域85。扭矩限制裝置操作如下以防止對制動鉗的損傷當制動襯片磨損至其使用壽命時,它們必須拆下。為了可以插入一個新的、更厚的制動襯片,必須去調(deadjust)調節(jié)機構,典型地,通過手動地轉動手動調節(jié)軸桿來完成。這是通過拆下磨損指示器組件66并在扭矩限制裝置的區(qū)域85上接合一個套筒來完成。套筒的轉動將導致扭矩限制裝置轉動軸桿164。然而,如果無意中施加太大的扭矩于套筒上,那么扭矩限制裝置將典型地通過受剪裂成兩半來防止過大的扭矩被施加到手動調節(jié)軸桿上。雖然在此情況下扭矩限制裝置受到了不可修復的損傷,然而對于操作人員來說,扭矩限制裝置是一個便宜的構件且其損壞是立即可見的。這是有利的,因為如果沒有扭矩限制裝置,那么存在損壞制動鉗或調節(jié)機構內昂貴構件的危險,且這樣的損壞可能不是立即可見的,從而引起安全危險。在英國專利GB2304387和德國專利DE19923457C1中顯示了扭矩限制裝置的實施例,且扭矩限制裝置的其它設計可以用于本發(fā)明。
圖7顯示了磨損指示器組件266的第三實施例,其包括與圖4中所示完全相同的第一和第二構件,但在此例子中,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體280密封地接合于滑動制動鉗261的凸臺270的凹槽286內。密封通過一個彈性體的O形圈287實現(xiàn)。
圖8顯示了磨損指示器組件360的第四實施例。在此例中,制動鉗61、卡圈63以及手動調節(jié)軸桿64與圖4所示完全相同。在此例中,磨損指示器組件包括具有凸臺91(與凸臺70類似)的驅動銷90,凸臺91具有凹槽92(與凹槽72類似)。然而在此例中,軸桿93具有六邊形的截面,六邊形的截面用作驅動結構94。驅動結構94滑動接合一個位于指示銷95內的六邊形凹槽96。在此例子中,指示銷95的外表面97具有螺紋,且與端孔98的螺紋內表面螺紋接合。概括地說,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99旋轉緊固于制動鉗。指示銷95和驅動銷90均旋轉緊固于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在此例中,指示銷95上的外螺紋和端孔98中的內螺紋均為左旋螺紋,從而隨著沿箭頭H的方向轉動手動調節(jié)軸桿64(隨著制動襯片的磨損),指示銷95以類似于圖4中所示實施例的方式逐漸地縮回到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99內。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以設計襯片磨損指示器,使得當制動襯片需要更換時,指示銷95(第一構件)的端部與位于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第二構件)端部的平的區(qū)域齊平。
在另一實施例中,指示銷95上的外螺紋以及端孔98中的內螺紋可為右旋螺紋,在此例中,隨著制動襯片的磨損,指示銷95逐漸地從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99突出。
在圖4、6、7和8中所示的指示器組件均通過沿線性方向的移動來指示制動襯片的磨損。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磨損指示器組件的線性移動,具體地,磨損可以通過特定構件的轉動來指示。
上述的調節(jié)機構補償內側和外側制動襯片的磨損。如果調節(jié)機構只補償一個制動襯片的磨損,那么磨損指示器組件可以與這樣的一個調節(jié)機構一起使用,以指示關聯(lián)制動襯片的磨損。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其中可以在一個已知的不包括磨損指示器且正在使用(即其已經裝配到車輛上切且車輛正在使用)的制動鉗上加裝一個磨損指示器組件。因此,對于圖3,可以拆下蓋43,且以簡單和便宜的方式用與圖7中的磨損指示器226類似的磨損指示器組件(然而其改裝了以適于安裝)替換蓋43。一個進行這種改裝的特別有利的時機是在更新制動襯片的時候。典型地,制動襯片對應于一根車軸成組地供應(例如,如果車軸具有兩個制動輪,那么供應四個制動襯片)。本發(fā)明通過提供一組套件(其部件包括對應于車軸成組的制動襯片或者對應于車輪成組的制動襯片,以及適合數量的磨損指示器組件),而提供一種在正在使用的制動鉗上安裝磨損指示組件的簡單方法。這樣的套件允許對每個制動器的制動襯片進行更換,也允許在制動器的工作期間在每個制動器上安裝一個磨損指示組件。
無論什么時候,在現(xiàn)有車輛上加裝構件,明顯地,現(xiàn)有的空間必須可以容納這些新的構件。本申請人第一個認識到如果現(xiàn)有的具有去調機構的制動鉗裝配到車輛上,那么必然的,在去調機構附近會存在一個自由空間以允許去調工具(例如扳手或套筒)的進入,而且也存在一個空間使得操作人員的手可以操縱這些工具。本發(fā)明通過把磨損指示器置于該自由空間內而利用了此自由空間。
從而,一個設計人員(其設計一個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以加裝于特定的制動鉗上)幾乎可以確??捎幸粋€放置磨損指示器的適合自由空間,且也可以容易地使用另一種設計的制動鉗的磨損指示器,因為磨損指示器所需要的空間比去調工具和操作人員的手所需要的自由空間要小很多。
特別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維修具有依據本發(fā)明磨損指示器的制動器組件的方法。概括而言,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拆下磨損的制動襯片、拆下磨損指示器組件(或者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拆下磨損指示器組件的至少一部分)、手動地去調調節(jié)機構、插入新的制動襯片以及更換磨損指示器組件。
本發(fā)明也提供具有兩個磨損指示器組件的制動器組件。
因此,圖1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的制動器組件包括指示外側制動襯片磨損的磨損指示器組件150。如果圖1的制動器組件設置有依據本發(fā)明的磨損指示器組件,那么此磨損指示器組件將指示內側和外側制動襯片上的磨損總量。有利地,這提供了一種系統(tǒng),其中在內側襯片上的磨損可以推導出來。從而,如果圖2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的制動器組件設置有如圖4所示的磨損指示器組件以及(使用上述的例子)設置有新的20毫米厚的制動襯片,距離G設為18毫米且距離D設為18毫米,那么,如果制動襯片均勻磨損,那么距離D與距離G將以相同的速率減小(假設齒輪裝置與上例相同)。然而,如果外側襯片比內側襯片磨損更快,那么距離D的減少速度將比距離G快,從而指示外側襯片的磨損快于內側襯片。相反的,如果內側襯片比外側襯片磨損更快,那么距離G的減少速度將比距離D快,也指示不均勻的襯片磨損。
如上所述,調節(jié)機構補償制動襯片的磨損。如可以理解的,也會發(fā)生制動盤的磨損,雖然其磨損速率通常小于制動襯片的磨損速率。因此,例如,制動盤可能磨穿,需要更換盤本身。從而,圖2所示的已知的磨損指示器150實際上顯示了外制動襯片磨損和外側盤面磨損的組合磨損。然而,站在謹慎的角度上,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是有誤差的,因為當距離D減少到零從而指示更換襯片時,由于制動盤的外側面已經輕微地磨損,外側制動襯片的厚度比所估計的要稍微大一些。
類似地,如果本發(fā)明的調節(jié)機構正常地補償兩個制動襯片的磨損,那么制動盤的外側和內側面上的磨損也將得到補償。因此,再一次地,站在謹慎的角度上,本發(fā)明的指示器組件是有誤差的,因為當指示器組件指示需要更新制動襯片時,實際上,制動襯片將具有比估計略多的摩擦材料。
如上所述,第一構件67與手動調節(jié)軸桿64分開,雖然在另外的實施例中,這些構件可以作為單個構件一體地形成。
第一構件67具有外螺紋而指示銷68具有內螺紋。在另外的實施例中,第一構件可以具有內螺紋而第二構件可以具有外螺紋,且這些螺紋可以是右旋螺紋也可以是左旋螺紋。如圖8所示,第二構件設置于與制動鉗凸臺外側接合的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99上。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構件可密封地接合制動鉗凹槽的內側(例如以類似于蓋體80接合圖7的凸臺270內側的方式接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動器組件,其包括一個制動鉗;一個第一制動襯片;一個致動器,其可迫使制動襯片與一個轉動體接合;以及一個調節(jié)機構,其可補償所述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所述調節(jié)機構具有一個轉動構件,所述轉動構件與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大致成比例地轉動,在需要更換第一制動襯片時可手動地操作所述轉動構件而去調所述調節(jié)機構,所述轉動構件可操作地接合至一個安裝在制動鉗上的襯片磨損指示器,所述襯片磨損指示器視覺地指示制動襯片的磨損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器組件,進一步包括一個第二制動襯片,其中,致動器可迫使第二制動襯片接合轉動體,且轉動構件與第一和第二制動襯片的總磨損量大致成比例地轉動,其中,襯片磨損指示器指示第一和第二制動襯片的總磨損量。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襯片磨損指示器通過線性的移動指示磨損量。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襯片磨損指示器的線性移動大致等于兩個襯片總磨損的一半。
5.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轉動構件為一個手動去調軸桿,該軸桿具有一個頭部,可手動操作該頭部而去調所述調節(jié)機構。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第一構件接合調節(jié)軸桿的頭部。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第一構件接合一個扭矩限制裝置,所述扭矩限制裝置可以限制能施加到手動調節(jié)軸桿上扭矩的大小,且其中扭矩限制裝置接合手動調節(jié)軸桿的頭部。
8.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襯片磨損指示器包括螺紋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構件,第一構件沿轉動方向固定于轉動構件而第二構件沿轉動方向固定于制動鉗,其中第一和第二構件之一指示襯片磨損量。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第二構件用作手動調節(jié)軸桿蓋。
10.如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第一或第二構件隨著襯片磨損而移向制動鉗。
11.如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其中第一或第二構件隨著襯片磨損而移動遠離制動鉗。
12.如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3至11中任一項引用權利要求2時所述的制動器組件,包括另一個磨損指示器,該磨損指示器僅指示第一和第二制動襯片之一的磨損狀況。
13.一種安裝到制動器組件上的磨損指示器組件,所述制動器組件包括一個制動鉗;一個第一制動襯片;一個致動器,其可迫使制動襯片接合轉動體;以及一個調節(jié)機構,其可補償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調節(jié)機構具有一個轉動構件,所述轉動構件與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大致成比例地轉動,磨損指示器組件可指示制動襯片的磨損量,且包括螺紋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構件,第一構件可緊固地沿轉動方向固定于制動調節(jié)機構的轉動構件,而第二構件可緊固地沿轉動方向固定于制動鉗,其中第一和第二構件之一指示襯片磨損量。
14.一種制動器組件,包括一個如權利要求13所述磨損指示器組件。
15.一種修理套件,其包括多個輪組式的制動襯片以及相應個數的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磨損指示器組件。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修理套件,其中每個磨損指示器組件都預置到制動襯片未磨損狀態(tài)。
17.如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修理套件,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扭矩限制器,所述扭矩限制器可與調節(jié)機構的調節(jié)軸桿的頭部接合,且可操作地限制可以施加到手動調節(jié)軸桿上的扭矩的大小。
18.一種維修制動器組件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該制動器組件包括一個制動鉗,一個第一制動襯片,一個致動器,其可迫使制動襯片接合一個轉動體,以及一個調節(jié)機構,其可補償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調節(jié)機構具有一個轉動構件,所述轉動構件與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大致成比例地轉動,且在需要更換第一制動襯片時可手動地操作所述轉動構件而去調所述調節(jié)機構,所述轉動構件可操作地接合至一個安裝在制動鉗上的襯片磨損指示器,所述襯片磨損指示器視覺地指示制動襯片的磨損量,其中第一制動襯片為已磨損的制動襯片,去除已磨損的制動襯片,去除襯片磨損指示器的至少一部分,為轉動構件提供旋轉軸線,旋轉轉動構件而去調調節(jié)機構,裝配一個未磨損的制動襯片,頂替襯片磨損指示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制動器組件,其包括一個制動鉗;一個第一制動襯片;一個致動器,其可迫使制動襯片與一個轉動體接合;以及一個調節(jié)機構,其可補償所述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所述調節(jié)機構具有一個轉動構件,所述轉動構件與第一制動襯片的磨損大致成比例地轉動,在需要更換第一制動襯片時可手動地操作所述轉動構件而去調所述調節(jié)機構,所述轉動構件可操作地接合至一個安裝在制動鉗上的襯片磨損指示器,所述襯片磨損指示器視覺地指示制動襯片的磨損量。
文檔編號F16D65/02GK1696532SQ20051006928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湯姆·彼得·恩蘭德, 保羅·安東尼·托馬斯, 保羅·羅伯茨, 西蒙·費希爾 申請人:英國美瑞特重型車制動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