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啟閉和控制流體流動的液道的蝶閥。特別是涉及閥主體和閥軸套柱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蝶閥。
背景技術:
以往,提議有如下所述的蝶閥,即,為了防止在因流過管道的流體與大氣的溫差而暴露在大氣中的閥軸套柱或者促動器上產生結露,而采用與閥主體不同的其他種類的絕熱性材料,例如合成樹脂來制造閥軸套柱,從而使流過閥主體的流體溫度不會傳遞到閥軸套柱或促動器上,由此來防止產生結露的蝶閥結構。有關具有防止結露功能的蝶閥的例子,在日本專利第3026251號公報(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312795號公報(專利文獻2)等中都已揭示過。另外,關于閥軸套柱與閥主體分別用不同的構件制成,再將二者連接在一起的蝶閥也已公之于眾,例如,在日本特開2001-50414號公報(專利文獻3)中就曾有揭示。
在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情況下,二者的接合構造是非常重要的。閥主體內配置了圓板狀的閥體,為了驅動該閥體轉動,使閥桿從閥軸套柱內向外伸出,與安裝在閥軸套柱外端的促動器連接起來。因為在閥主體與閥軸套的接合部施加有扭應力,所以要求采用堅固的連接結構。
在前述專利文獻1中所公布的蝶閥提出了如下所述的結構,即、在閥軸套柱的周圍每隔多個間隔地配置將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的連接部相互嵌合的連接槽和連接腳而成,通過連接槽和連接腳的接合來保證對應于扭應力的強度,且用螺釘相互連接以防止脫落,而形成二者可自由分離的結構。然而,在這樣的結構中,如果在連接槽和連接腳的嵌合中具有間隙的話,就會產生晃動,而成為破損的原因,所以,必須在提高加工精度的同時,在閥軸套柱的周圍,等間隔地設置多個連接槽和連接腳,這樣一來就有可能使成本增加。
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所公布的蝶閥,采用以螺栓固定在閥主體的閥桿軸支撐部的罩,來保持閥桿貫通的套管,以防止其向外的脫落。通過采取用彈簧來使套管向外彈射的結構,有可能使閥軸套部縮短,使絕熱被覆比較容易實施。在這樣的構造中,由于閥軸套部較短,不能在從閥主體分離的位置配置促動器,會產生蝶閥的安裝位置受到限制的問題。
專利文獻3中所列示的旋轉閥,將閥軸套柱的內端用螺栓可自由拆裝地固定安裝在閥主體的閥桿軸支撐部,閥軸套柱至少預備二種。通過更換閥軸套柱來對應不同的促動器,如同在絕熱結構方面無任何指點一樣,對相應于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之間所產生的扭應力的強度,也沒有任何提示和指點。
在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的接合面上,施加有驅動閥門的促動器的轉動驅動力與來自閥體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求能夠充分承擔這些荷重的強度。由于鋁壓鑄件與合成樹脂這樣的不同材料的機械性能中,伸縮率非常低,所以在受到破壞時,很少變形,達到臨界點即發(fā)生斷裂。尤其是在將閥體從關閉狀態(tài)移動到打開狀態(tài)時,因為閥軸套柱與閥主體的連接部受到猛增的扭力,所以希望在二者的接合部能夠有效地將扭力進行分散和傳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閥軸套柱和閥主體的接合部上有效地使扭力分散的結構,并發(fā)揮對應于扭力的充分的強度,同時還可以以非常簡單的結構,確確實實地防止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的脫落。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手段是,在相互嵌合的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端部形成相互對接的接合面,在該接合面內形成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該凹部和凸部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斷面上形成封閉的形狀,該嵌合面形成在相互貼緊的面上,同時在沒有前述凹部和凸部的接合面上,與閥軸方向平行地配置連結閥軸套柱和閥桿軸支撐部的連結構件,通過前述凹部和凸部的嵌合面的嵌合,以及連結構件的連結,來承擔施加在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之間的驅動扭矩,以防止脫落。
本發(fā)明所述的閥門中,嵌合面由圍繞形狀構成,該圍繞形狀是由凹部與凸部至少在2個以上的面上接觸的向多個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面封閉而成。優(yōu)選,該嵌合面至少包含相互垂直的兩個面和與該面相連接的段差面。
本發(fā)明所述的閥門中,嵌合面中兩個相互垂直的面和段差面是由相對于接合面垂直的面構成。該垂直面的斷面為直線或者曲面。
嵌合面中兩個相互垂直的面和段差面由相對于接合面傾斜的面構成。該接合面是在接觸時能使摩擦力增大的粗糙面。
連接構件由螺栓構成,從閥軸套柱一側插入,并螺接固定在閥桿軸支撐部。
閥主體是由鋁壓鑄件模鑄成型,閥軸套柱由具有絕熱性的合成樹脂模塑成型。
根據此發(fā)明,因為通過凹部和凸部相嵌合,且該凹部和凸部具有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相互對接的接合面和沿軸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至少兩個以上的面上接觸,并且斷面呈封閉的形狀,嵌合面由多個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面封閉的環(huán)繞形狀構成,最好是由至少包含2個相垂直的面和與該面相連接的段差面的嵌合面構成,因此,可以有效地分散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接合面所承受的扭應力,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破損或損傷??蓪崿F(xiàn)良好的嵌接合的結果,閥主體與閥軸套柱可以由機械伸縮率低的鋁壓鑄件和樹脂材料這樣的不同的材料制成,能夠以對應扭應力的充分的強度接合,防止扭應力造成的破損或損傷。
圖1是帶有部分剖面的整體外觀立體圖;圖2是整體分解立體圖;圖3是除了促動器的整體縱向剖面圖;圖4是帶有部分剖面的閥主體主視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是將上閥桿軸支撐部放大顯示的俯視圖;圖7是閥軸套柱的主視圖;圖8是圖7的仰視圖;圖9是圖7的俯視圖;圖10是圖7的縱向剖面圖;圖11是上套筒的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剖面圖;圖13是下套筒的立體圖;圖14是圖13的剖面圖;
圖15是部分剖面的閥座環(huán)的側視圖;圖16是閥座環(huán)的不同位置的剖面圖;圖17是顯示閥座環(huán)與閥主體的裝配構造的關鍵部位的放大剖面圖;圖18是閥體的主視圖;圖19是閥體俯視圖;圖20是促動器的分解立體圖;圖21是表示上齒輪箱內部的圖;圖22是表示上下齒輪箱結合部的詳細狀況的剖面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 閥主體101液道102、103 閥桿軸支撐部 104閥桿孔105 接合面106凹部107 嵌合面108直交面109 段差面110圓弧面111 螺釘孔112接合凸部2 閥座環(huán)201角形閥座部202 閥軸孔203斜面204 凹槽 3 閥體301 閥桿孔302縱向肋303、304、305 橫向肋4 閥桿401 上閥桿402下閥桿403 上套筒404下套筒405 固定銷406O型環(huán)407 旋鈕部408槽409 O型環(huán) 410槽411 壓板 5 閥軸套柱501 接合面502凸部503 支板部504閥桿孔505 嵌合面506直交面507 段差面508圓弧面
509連結螺栓 510螺栓插孔511凹陷部 6 促動器601下齒輪箱 602上齒輪箱603蝸輪 604蝸桿605手把柄 606手柄軸607開度指示板 608前沿壁609密封凸條 610止動器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所希望的實施形態(tài)進行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的特征是用如金屬和合成樹脂這樣的不同的材料制成閥主體和閥軸套柱,接合后具有對應于扭應力和防止脫落的充分的強度。閥主體由如鋁壓鑄件、鑄造物等金屬制成,閥軸套柱用尼龍、ABS、PBT、PPS等的合成樹脂或者與閥主體不同的金屬材料制成。二者通過凹部與凸部的相互嵌合而接合。
在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端部,形成相互對接的接合面的同時,在該接合面內形成相互嵌合的凹部與凸部。該蝶閥的特征在于,凸部與凹部具有沿著軸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至少2個以上的面上相接,并在斷面上形成相互封閉的形狀,該嵌合面形成在相互貼緊的面上,同時在沒有前述凹部與凸部的接合面上,與閥軸方向平行地配置有連結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連結構件,通過前述凹部與凸部的嵌合面的嵌合,以及連結構件的連結,來承擔施加在閥軸套柱和閥桿軸支撐部之間的驅動扭矩。一般來說,鋁壓鑄件或樹脂材料如前所述機械強度的伸縮率非常低,在遇到破壞時,很少變形,具有達到臨界點后立即斷裂的缺點。
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凹部和凸部進行嵌合,該凹部和凸部具有沿著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至少2個以上的面上相接觸,且斷面形成封閉的形狀,且嵌合面由多個沿著不同方向延伸的面形成封閉的圍繞形狀,最好用至少包含相互垂直的兩個面和與該面連接的段差面的嵌合面來構成,所以,可以有效地分散施加在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之間的接合面上的扭應力,還可以有效地避免破損或損傷,以達到良好的嵌結合。
形成封閉形狀的嵌合面也可以與接合面呈垂直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使之成為傾斜面,就沒有必要特意設置在模鑄或樹脂模塑成型中所要求的用于從模具中取出制品的拔模斜度。另外,嵌合面不僅僅限于直線的面,也可以用曲面構成。再者,形成嵌合面的閥軸套柱和閥桿軸支撐部的接合面可以是平滑的面,但是,通過制成粗糙的面,可以增大用以對抗施加在二者之間的扭應力的摩擦力。由此,根據本發(fā)明,能夠使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閥主體和閥軸套柱在連接時具有充分的強度,能夠實現(xiàn)可充分地經得住施加在二者接合部上的扭應力的連接。被連接在一起的閥主體和閥軸套柱通過沿軸方向延伸的螺栓連結起來,在將閥軸套柱固定在閥主體上,并防止其脫落的同時,可以更換閥軸套柱。在閥主體和閥軸套柱的接合面上還可以根據需要配置密封墊片,以提高密封性。
實施例請參照圖1和圖2,1是貫穿有圓筒狀液道101的由鋁壓鑄件制成的閥主體。在閥主體的內部可拆卸地安裝有由橡膠等彈性密封材料制成的閥座環(huán)2,由該閥座環(huán)2來設定液道101的實際的直徑。3是在該閥座環(huán)2內被閥桿4可旋轉地軸支撐的圓板狀閥體,通過閥體的轉動,使外圓周面與閥座環(huán)2的內圓周面接觸或分離,來進行前述液道的開啟和關閉。閥桿4在從閥主體1的直徑方向向外延伸出來的閥桿軸支撐部102、103上,可自由轉動地被軸支撐。閥桿的上部,即上閥桿401從閥桿軸支撐部102穿過閥軸套柱5向外長長地伸出,在其外端處,連結有驅動閥桿轉動的促動器6。另外,促動器6不受圖中所示手動式齒輪的限制,可以使用桿式、電動式、氣缸式等多種結構的促動器。
如上所述,閥主體1由鋁壓鑄件模鑄成型或者采用鑄造物成型品,閥座環(huán)采用橡膠等彈性密封材料的加硫成型品。閥體3與閥主體1一樣是鋁壓鑄件或者鑄造物成型品或者壓制加工品。閥桿4是從圓棒切削成的成型品或者拔制的制品。閥軸套柱5是尼龍、ABS、PBT、PPS等具有絕熱性的合成樹脂成型品。另外,促動器的上、下齒輪箱601和602、蝸輪603、蝸桿604、以及手柄605與閥軸套柱一樣由絕熱性合成樹脂模塑成型。此外,蝸輪603、蝸桿604、以及手柄605并不一定非要用合成樹脂制造。
請參照圖3~圖6,用鋁壓鑄件制成的閥主體1內部貫穿有圓筒狀的液道101,閥桿軸支撐部102、103從外圓周面沿著直徑方向向外側伸出。在閥主體內圓周面的中央部分,繞內圓周面形成有具有內圓周面的大致一半寬度的接合凸部。在安裝后述的閥座環(huán)2時,該接合凸部使朝向閥座環(huán)2的壓縮空間與接合凸部的兩側相異的樣子,這樣就可以如后面所述那樣地減小閥體3的轉動扭矩。
如圖4~圖6所示,閥桿軸支撐部102、103形成有從內部向外部貫穿的閥桿孔104。在上閥桿軸支撐部102上連接著閥軸套柱5。在上閥桿軸支撐部102的上端面形成有與閥軸套柱5的接合面501對接的接合面105。雖然圖中所示的接合面105形成平滑的平面,但是為了增大摩擦力,最好將其做成粗糙面。此外,如圖4~圖6所示,在接合面105內的位置凹設有凹部106,使其能夠與在閥軸套柱5的下部形成的凸部502嵌合。凹部106由在斷面上呈封閉形狀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107構成。請參照圖6,該嵌合面107由2個直交面108、108和與該直交面連接的段差面109,以及與該段差部上面連接的圓弧面110連續(xù)形成封閉狀態(tài)。在沒有形成凹部的接合面105內形成有用于螺接后述連結螺栓509的螺釘孔111。
請參照圖2以及圖7~圖10,閥軸套柱5是一個由尼龍制成的具有所需長度的略呈方形的筒體,前面所說的上閥桿401貫穿其內部,向上方穿出。在閥軸套柱5的下面形成與前述閥主體1的上閥桿軸支撐部102的接合面105所對接的接合面501和與凹部106嵌合的凸部502,在閥軸套柱5的上部形成載放和支持促動器6的下齒輪箱601的支板部503。在閥軸套柱的中心上下貫通有閥桿孔504。接合面501是與前述閥桿軸支撐部102的接合面105對接的平面,形成平滑面或者粗糙面。
凸部502位于前述接合面501內突出而成,具有模仿凹部106的嵌合面107而成的嵌合面505,可以與凹部106嵌合。凸部502的嵌合面505與凹部106的嵌合面107一樣,具有由2個直交面506和與該面506連接的段差面507,以及與段差面相連接的圓弧面508所組成的封閉的斷面形狀。在沒有凸部502的接合面501上,與閥桿平行地貫設有用于插入連結螺栓509的螺栓插孔510。在圖8中,511為接納螺釘的凹陷部,該螺釘將后述壓板411(參見圖2)固定到凹部106的內底面。
閥主體1與閥軸套柱5的接合是將凸部502嵌入凹部106,使兩者的接合面105、501對接。之后,將連結螺栓509從上方插入螺栓插孔510,并與在閥桿軸支撐部102的接合面105上形成的螺釘孔111螺接,使閥主體與閥軸套柱連結。這樣一來,通過嵌合面107與嵌合面505之間的矩形形狀的接觸和接合面105、505之間的摩擦力,閥主體1與閥軸套柱5可以有效地分散作用在閥主體與閥軸套之間的扭應力,避免在接合部發(fā)生破損、損傷的同時,通過螺栓的連結,可以確切地防止朝軸方向的脫落,并可以獲得非常堅固和安定的接合。正因為如此,可以用如鋁壓鑄件和合成樹脂這樣的機械伸縮率低的不同材料形成閥主體和閥軸套柱。
下端與閥體3連接的上閥桿401具有所需的長度,貫穿上閥桿軸支撐部102以及閥軸套柱5而向上方延伸出來,通過與上端相連接的促動器6驅動旋轉。上閥桿401在上閥桿軸支撐部102內插入上套筒403。請參照圖11和圖12,上套筒403由上下貫通的短筒狀體構成,在外圓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嵌套0型環(huán)406的槽408,該O型環(huán)406密封其外圓周面與上閥桿軸支撐部102的內圓周面之間的空隙。此外,在上套筒403的上端內面上也嵌套有O型環(huán)409,用以密封與上閥桿之間的空隙。再有,在上閥桿401的途中形成有用于配入被分割成兩部分的壓板411的槽410(參見圖2),通過將該壓板411用螺釘固定在上閥桿軸支撐部102的閥桿孔104的內底面上,可以防止閥桿401的脫落。
在下閥桿軸支撐部103上,短下閥桿402從下方插入并與閥體3相連接的同時,短筒狀的下套筒404被插入到下閥桿402內,通過橫向打入的同定銷405支撐下面,以軸支撐防止脫離的狀態(tài)。如圖13、圖14所示,下套筒404由上方開放、下方封閉的短筒體構成,從下面以罩狀插入下閥桿402中,上端則被嵌入到閥座環(huán)2內,進行軸封。在下套筒的外圓周面上也與上套筒403一樣,形成用于裝配O型環(huán)406的槽408,以便密封與下閥桿軸支撐部103的內圓周面之間的空隙。在封閉的下面突設有角柱狀的旋鈕部407,使用夾子、鉗子等任何想用的夾緊工具都可以很容易地將套筒取出。此外,因為下套筒404的底面被封死,在可以防止流體漏出外部的同時,還可以通過O形環(huán)的密封作用,有效地防止流體向外周的漏出,以及來自外部流體的流入。還有,只要將套筒插入到下閥桿,并打入固定銷405進行固定,就可以使套筒404的開放端與閥座環(huán)密接在一起,進而實現(xiàn)下閥桿的軸封,使下閥桿的軸封自動化就變成很容易。
參照圖15~圖17,閥座環(huán)2由橡膠等彈性密封材料形成,通過加硫成型而制成。在閥座環(huán)2的內圓周面上形成有向內徑方向凸出的山形的閥座部201,閥體的外圓周面壓接就位在該山形閥座部201上,來實現(xiàn)閥的閉合。山形閥座部201在與直徑方向上穿透閥座環(huán)2的閥軸孔202垂直的位置上寬度達到最大程度,越接近閥軸孔202,其寬度就越小,在閥軸孔的凸起部的周緣上為最小。由此,能夠將與閥體3之間的接觸壓力大致均勻地分散在閥座環(huán)的全部內圓周面上,使密封均勻化,進而可以防止因密封泄漏造成的流體的泄漏。
閥座環(huán)2的內圓周面和外圓周側面之間形成斜面203。該斜面203與外周側面形成的角度以及斜面的寬度在與閥軸垂直的位置上最大,在閥軸位置上最小。此外,從斜面的寬度和角度最大的閥軸垂直位置到最小的閥軸位置,用模仿余弦曲線的曲面來進行連接。通過在閥座環(huán)2的內圓周面與外圓周面之間形成斜面203,在閥體處于微小開度的狀態(tài)下,閥體前端與閥座環(huán)內圓周面之間的間隙變得十分大,所以可以減少在微小開度下在與閥軸垂直的位置上變得最大的節(jié)流孔一側的吸引力,可以使閥座環(huán)的吸引量盡可能地變小,還可以防止閥座環(huán)的剝離或損傷等。另外,所述閥座環(huán)的這種結構,已在日本專利第3188680號公報中進行過詳細的公布。
在閥座環(huán)2的外圓周面中央部形成環(huán)繞外圓周面的凹槽204。該凹槽204具有在前述閥主體內圓周面上形成的接合凸部112接入的寬度和深度。閥座環(huán)2的外徑按如下形成,即在凹槽204的部分(見圖17的A部分)并不是按照與閥主體的內面緊密壓接的尺寸制作,而是呈寬松的接觸狀態(tài)。另一方面,使凹槽的兩側部分(見圖17的B和C部分)按照與內圓周面緊密壓接的外徑尺寸形成,以形成過盈的接觸狀態(tài)。由此,閥座環(huán)2在凹槽兩側的B和C部分保持插接在閥主體1的內圓周面上,在發(fā)揮密封性能的同時,在閥體3壓接的山形密封部的部分(相當于A部分),隨著與閥體的接觸,閥座環(huán)的A部分容許略有偏移,有可能減小閥體3的轉動扭矩。也就是說,通過使閥座環(huán)2的壓縮空間在A、B和C部分各不相同,可以同時實現(xiàn)相反扭矩的減小和密封力的保持。
雖然閥座環(huán)2在A部分處于寬松的接觸狀態(tài),但是,由于在B和C部分以充足的壓縮率被緊密地安裝在閥主體1的內圓周面上,所以可以在B和C部分,將閥座環(huán)牢固地固定在閥主體上。還可以防止流體壓力將閥座環(huán)從閥主體上剝離開來,以防止損壞。此外,通過閥體壓接達成密封的A部分并不與閥主體內圓周面緊密壓接,在與閥體3接觸時,允許伴隨著閥體移動的結果,閥體的轉動扭矩變小,可防止閥體帶來的不必要的壓縮,因為可以僅將密封所需的壓縮施加給橡膠材料,所以可以使閥座環(huán)為壓縮率很小的物質,還可以防止橡膠的劣化。反過來,也可以在閥座環(huán)上使用硅橡膠那樣具有比較低的扯裂強度的材料。
請參照圖18,19,閥體3的基本形狀為圓板狀,如圖19所示,形成向外圓周邊緣厚度逐漸減少的傾斜表面的同時,形成有在連接上下閥桿孔301的凸起部的狀態(tài)下,使閥體表面的中心沿軸方向延伸的縱向肋302。此外,在閥體的噴嘴側以及節(jié)流孔側的表面上,在與閥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大致并列延伸的3根橫肋303、304和305。各個橫肋303、304、305具有從閥體表面凸出的一定的高度,通過該肋來控制流過閥體表面旁邊的流體的方向。
也就是說,中央橫肋304位于管內的最大流速部分,將最大流速一分為二,且使其流速增加。在中央肋的上下位置配置的橫肋303、305向著中央橫肋傾斜,在使管壁近旁的低速區(qū)域的流體流向中央肋方向,并在被卷入通過中央肋被加速了的流速的狀態(tài),增加其速度。對流體來說,上下閥桿孔301的凸起部成為液道的阻力,在凸起部沖突的流體在凸起部的次級側產生旋渦,進一步增大了流體的阻力。對此,前述3根橫肋對在凸起部的次級側產生的旋渦發(fā)揮整流作用,減少旋渦的發(fā)生。結果,3根橫肋在閥體附近,對管內的流速進行分斷和整流,并通過肋部所具有的對流向的控制來補充對管壁的流體阻力和閥體表面流體的阻力,具有減小閥整體的流體阻力的效果。
參照圖2以及圖20~圖22,促動器6在由下齒輪箱601和上齒輪箱602接合而成的齒輪箱內,具備被可自由轉動地軸支撐的蝸輪603和與該蝸輪相噛合的蝸桿604。前述上閥桿401的上端以相對不轉動的狀態(tài)連接在蝸輪603上,在蝸桿604上連接有手柄軸606。在手柄軸606的外端安裝有手柄605。在上下齒輪箱內部裝入了蝸輪和蝸桿,并安裝在前述閥軸套柱5上部的支板部503上,并通過插入進去的螺栓螺母連結。607是一體直立在蝸輪603的開度指示板,從上齒輪箱向上方突出,顯示閥體的開啟度。
上、下齒輪箱601、602都是用如尼龍、ABS、PBT、PPS等合成樹脂模塑成型。如圖21所示,在上齒輪箱602的內部一體成型有止動器610,該止動器610在轉動90度的全開位置以及全閉的位置上使蝸輪603停止。另外,又如圖22所示,在下齒輪箱601的上部周緣處,沿著其圓周形成有用于嵌合上齒輪箱的前沿壁608。再者,在該前沿壁608的外側間隔一定間隔,同樣在周圍凸設有密封凸條609。由于前沿壁608的存在,可以很輕易且確切地組合上下齒輪箱的同時,密封凸條609接觸在上齒輪箱的下面,通過螺栓螺母擰緊固定時嵌入,而發(fā)揮其密封性。另外,當進一步在二者之間插入墊片時,密封凸條使墊片壓縮,而可以得到切切實實的密封。
由于整個上、下齒輪箱都是用合成樹脂模塑成型的,所以提高了尺寸精度,可以一體形成開度止動器610。結果,由于不需要像以往那樣的具有通過螺釘來調整開度的裝置的止動器,所以整體的構造得以簡化,又可以降低成本。另外,通過使用具有絕熱性的合成樹脂,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露。還可以使用潤滑性能高的樹脂,很容易形成無潤滑脂的構造。齒輪箱潤滑油的密封從迄今為止的這種蝶閥安置在室內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是極為有益的構造,它可以解除因潤滑油的泄漏而造成的室內地板或墻面等的污染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蝶閥,在貫設有圓筒狀液道的閥主體內裝配由彈性密封材料制成的閥座環(huán),可自由轉動地軸支撐與該閥座環(huán)接觸或分離的圓板狀閥體,在閥主體的直徑方向上形成閥桿軸支撐部,而對軸支撐前述閥體的閥桿進行軸支撐的同時,使促動器與外端連接而驅動閥體轉動的一側閥桿從閥桿軸支撐部向外方延伸出去,采用與上述閥主體不同的材料形成軸支撐向該外方延伸的一側閥桿的閥軸套柱,使該閥軸套柱與前述閥桿軸支撐部的被接合的端部通過相互嵌合的方式接合,其特征是,在前述相互嵌合的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端部形成相互對接的接合面,在該接合面內形成相互嵌合的凹部與凸部,該凹部與凸部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斷面上形成封閉的形狀,該嵌合面形成在相互貼緊的面上,同時在沒有前述凹部和凸部的接合面上,與閥軸方向平行地配置有連結閥軸套柱和閥桿軸支撐部的連結構件,通過前述凹部與凸部的嵌合面的嵌合,以及連結構件的連結,來承擔施加在閥軸套柱和閥桿軸支撐部之間的驅動扭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嵌合面由環(huán)繞形狀構成,該環(huán)繞形狀是由凹部和凸部至少在2個以上的面上接合的、向多個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面封閉而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嵌合面至少包含兩個相互垂直的面和與該面連接的段差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嵌合面中相互垂直的兩個面和段差面由相對于接合面垂直的面構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垂直面的斷面為直線。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垂直面為曲面。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嵌合面中相互垂直的兩個面與段差面由相對于接合面傾斜的面構成。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接合面是接觸時增大摩擦力的粗糙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連結構件由螺栓形成,從閥軸套柱側插入,并螺接在閥桿軸支撐部。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閥主體由鋁壓鑄件模鑄成型,閥軸套柱由具有絕熱性能的合成樹脂模塑成型。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閥,其特征是,閥主體由鋁壓鑄件模鑄成型,閥軸套柱由鐵類鑄造物或者與閥主體不同的金屬材料模鑄成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蝶閥,是能在閥軸套柱與閥主體的接合部上有效地分散扭力的構造,發(fā)揮對應于扭應力的充分的強度,同時以更加簡單的構造來確切地防止閥主體與閥軸套柱的脫落。本發(fā)明是在相互嵌合的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端部形成相互對接的接合面,在該接合面內形成相互嵌合的凹部與凸部,該凹部與凸部具有沿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垂直的嵌合面,該嵌合面在斷面上形成封閉的形狀,該嵌合面形成在相互貼緊的面上,同時在沒有前述凹部與凸部的接合面上,與閥軸方向平行地配置連結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的連結構件,通過前述凹部與凸部的嵌合面的嵌合,以及通過連結構件的連結,來承擔施加在閥軸套柱與閥桿軸支撐部之間的驅動扭矩,并防止脫落。
文檔編號F16K27/02GK1611824SQ20041003349
公開日2005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龜澤二郎 申請人:株式會社巴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