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離軸承的密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分離軸承,用于最好對設置在變速器和內燃機之間的變速離合器進行分離的離合裝置內。作為錐形座軸承結構的分離軸承,包括通過環(huán)底部不可轉動地支承在離合裝置可軸向移動的導向管上的軸承環(huán)以及旋轉的,通過彈簧裝置與變速離合器連接的軸承環(huán),軸承環(huán)之間引導滾動體。在與滾動體相距的兩側上,分離軸承裝有密封。
為實現這一目的,設置至少包括兩個部件的,固定在離合裝置外殼或導向管上的密封件,具有分兩段構成兩個密封區(qū)的密封。適用作為密封的密封件具有與旋轉軸承環(huán)相配的間隙進行的密封以及支承在旋轉軸承環(huán)上的滑動密封。同樣,密封件兩段設置的密封與徑向分布的段,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相配。具有依據本發(fā)明密封件的分離軸承也保證對例如越野運行中的越野車這種極限汽車用途有效密封。即使在涉水或者極限粉塵條件下,密封件都能有效防止任何類型的污染物進入分離軸承。依據本發(fā)明的密封件以具有優(yōu)點的方式這樣構成或設置,使密封區(qū)無論是在磨合期還是正常運行中,都不會產生對分離軸承不利的升溫。本發(fā)明同時還包括密封件的密封材料選擇,它耐磨損,確保較高的使用壽命,因此同時使整個分離軸承的使用壽命最佳化。
依據本發(fā)明的密封件這樣構成,在安裝分離軸承時,借助于壓緊工具使旋轉的內環(huán)將密封件自動在安裝位置上定位。因此,與分離軸承處于與密封件直接結合下的各部件的加工公差無關,具有密封件的最佳安裝位置。由此避免了有害增加磨損以及受熱的軸向預緊力,也避免了惡化密封質量的過大的密封間隙。
本發(fā)明其他具有優(yōu)點的構成為從屬權利要求2至20的主題。
本發(fā)明一具有優(yōu)點的構成是,安裝分離軸承后,密封間隙自動在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和密封件之間調整。這一措施的作用是在分離軸承的磨合期后,旋轉內環(huán)的內平面和密封件之間的密封間隙僅略有擴大。密封件第一個密封區(qū)調整得盡可能小的密封間隙,依據本發(fā)明在相當程度上是在沒有軸向預緊力的情況下獲得的。作為另外的密封區(qū),密封件例如包括以很小的軸向力支承在內環(huán)上的密封唇。由于兩段設計的密封件,對后續(xù)設置的第二段密封來說,以很小的軸向力支承的,釋放出最小摩擦的密封唇足以取得很高的密封效果。在此方面,兩段式密封件這樣構成,使分離軸承的第一個密封段防止大顆粒進入,后置的另一個密封段對粉塵和液體形成有效密封或防止?jié)櫥牧吓懦觥?br>
本發(fā)明還包括固定在離合裝置外殼上的密封件,其中,支承體或者墊圈端側共軸環(huán)繞外殼或導向管。這些部件具有單獨的密封圈或單獨的密封環(huán),它或它們利用至少一個密封唇支承在旋轉軸承環(huán)的徑向平面上。為此,適用墊圈,它環(huán)繞外殼并在其端面上支承一單獨的密封圈,其徑向內密封唇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平面的密封間隙上,與此徑向相距的外密封唇支承在軸承環(huán)上。為獲得內密封唇和內環(huán)之間延長的密封間隙,適合于軸向這樣延長密封唇,使其相距環(huán)繞旋轉內環(huán)的內輪廓。
另一依據本發(fā)明的密封件的結構包括固定在外殼上的支承環(huán),它在安裝位置上一直通到旋轉內軸承環(huán)平面的密封間隙上,并形成密封的第一個密封區(qū)。端側支承環(huán)由密封圈環(huán)繞,其密封唇為形成密封件的第二個密封區(qū)鄰接在旋轉內環(huán)的平面上。
本發(fā)明的另一設計包括密封件,由借助于夾緊箍固定在外殼上的環(huán)體構成。在旋轉軸承環(huán)徑向平面方向上的端側,環(huán)體為產生兩段式密封形成兩個徑向平面段的密封區(qū)。
另一依據本發(fā)明的密封件包括支承體,與其內側對應相配的是置入環(huán)形槽內的密封圈,它密封在外殼的外表面和支承體的內輪廓之間調整的環(huán)間隙。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密封間隙上的支承體具有另一密封圈,它以與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最小的密封間隙設置。作為密封圈對此例如適用氈封圈或者唇形密封圈。
本發(fā)明另一具有優(yōu)點的構成涉及同樣借助于單獨的密封圈密封在外殼上的密封套,它端側形成至少兩個或者多個徑向分段的密封區(qū)。最好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平面盡可能小的密封間隙上的密封套形成高密封質量的密封區(qū),而在此方面不會造成分離軸承有害的受熱。密封區(qū)最好為曲徑式密封,以獲得進一步得到改進的密封效果。
選擇支承體本發(fā)明還包括固定在外殼上的止動板,它在保持密封間隙下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并形成第一個密封區(qū)。在指向軸承環(huán)平面的末端上,止動板形成最好徑向向內環(huán)繞的邊緣,其位置和造型對在止動板和旋轉軸承環(huán)之間形成的密封間隙產生影響。為形成第二個密封區(qū),與止動板對應相配的是最好滑動鄰接在旋轉軸承環(huán)上的密封圈。止動板一具有優(yōu)點的構成是,其圓柱體段內具有凸起部,利用徑向向內敞開的環(huán)形槽,接受密封止動板和外殼之間環(huán)間隙的密封環(huán)。在此方面,置入止動板內的該凸起部的外部輪廓對設置在止動板外側的密封圈形成軸向止擋,其密封唇鄰接在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上。
止動板一可選擇構成是,該止動板利用圓柱體段密封地環(huán)繞外殼的端區(qū)。止動板的垂直段具有在旋轉軸承環(huán)徑向平面方向上敞開的環(huán)形槽。在環(huán)形槽內置入最好是環(huán)形橡膠圈的密封圈,它支承在旋轉的軸承環(huán)上。滑動的密封圈前面設置在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和止動板的徑向段之間調整的密封間隙。
為產生部件最佳化的密封件,本發(fā)明具有密封和固定在外殼上的支承體,它的端側在保持密封間隙下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上。支承體具有徑向環(huán)繞密封間隙的密封環(huán),滑動鄰接在旋轉軸承環(huán)上。
本發(fā)明包括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密封件。最好使用塑料作為支承體的材料。這種材料制造成本低以及便于操作,還具有重量輕的優(yōu)點。此外,在同樣由塑料制成的部件、外殼和支承體之間還具有相同的溫度膨脹系數。
止動板無切削加工,對此特別適用可通過深沖法變形的材料。對于裝入支承體內的密封圈,最好使用無紡-成形件或者毛氈-成形件。這種材料可以在磨合期后保持密封環(huán)和旋轉軸承環(huán)之間盡可能小的密封間隙。這種材料保證在最小摩擦下良好的密封效果,因此優(yōu)選作為分離軸承的密封圈。無紡材料具有很高的耐溫性,可用于140℃的溫度。
密封件可以不同方式固定在外殼上。為此本發(fā)明優(yōu)選包括例如借助于粘合力量合理地固定。也可以選擇使用環(huán)繞支承體的夾緊裝置或者形狀合理地固定,為此特別適用微型齒。
支承體適用的材料例如PA66GF或者強度和耐溫性都適合在分離軸承中使用的其他任何塑料。
本發(fā)明還包括作為毛氈圈或者無紡圈構成的密封件。為此,毛氈圈或者無紡圈與旋轉軸承環(huán)的平面對應相配形成確保確定的較小密封間隙的密封區(qū)。依據本發(fā)明,環(huán)體還可以由毛氈或者無紡材料制成,其中,環(huán)體借助于夾緊箍定位在外殼上,并與內軸承環(huán)的平面形成密封區(qū)。
作為可以提高密封件密封效果的措施和同時降低摩擦,本發(fā)明還包括在軸承環(huán)的平面涂覆粘附潤滑脂。對此適用耐高溫的粘附潤滑脂,特別是在密封件的密封區(qū)范圍內或者密封唇的支承范圍內,這同時提高整個密封圈的使用壽命。
圖5示出一分離軸承,其密封件包括支承環(huán);圖6示出分離軸承的密封件,形成多個徑向分段的密封區(qū);圖7示出分離軸承的密封件,由具有接受密封環(huán)的環(huán)形槽的止動板組成;圖8示出一分離軸承,帶有與圖7可選擇構成的止動元件;圖9示出分離軸承的密封件,其支承環(huán)形狀合理地固定在導向管上。
附圖詳細說明
圖1示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部分離合裝置1的半剖面,該裝置設置在內燃機和變速器之間并用于控制變速離合器。裝置包括依據雙箭頭可軸向移動的外殼2,它共軸環(huán)繞圖1中未示出的傳動軸。由塑料制成的外殼2構成徑向向外的凸肩3,分離軸承4支承在凸肩上。設計成錐形座軸承的分離軸承4包括不可轉動地設置的外軸承環(huán)5,它利用徑向向內的環(huán)底部6在卷邊環(huán)7的中間連接下支承在外殼2的凸肩3上。為取得環(huán)底部6力量合理地在凸肩3上定位,具有盤形彈簧8,設置在卷邊環(huán)7的邊緣9和環(huán)底部6之間。分離軸承4包括另一個旋轉的內軸承環(huán)10,它構成徑向的環(huán)凸緣11,在其外面12上,力量合理地支承變速離合器的彈簧裝置13,特別是盤形舌簧。
在軸承環(huán)5和10之間引導裝入保持架16 內的滾動體17。分離軸承4此外具有在滾動體17的兩側設置的密封。在滾動體17對準環(huán)凸緣11或變速離合器的面上,設置不可轉動地固定在外軸承環(huán)5上的密封18,其密封唇19滑動鄰接在內軸承環(huán)10的圓柱體輪廓上。此外,分離軸承包括密封件20a,用于密封在軸承環(huán)5和10之間的滾動體17對準外殼2的凸肩3的面上調整的環(huán)間隙21。密封件20a的結構包括墊圈22,它同心環(huán)繞外殼2并軸向支承在卷邊環(huán)7的邊緣9上。端側上與墊圈22對應相配的是密封圈23,它最好力量合理地在端側環(huán)繞外殼2,并包括兩個對準內軸承環(huán)10平面15方向的密封唇24,25。徑向內密封唇24一直延伸到平面15用“s”標注的密封間隙26上。與此相反,徑向外密封唇25滑動鄰接在平面15上。密封件20a此時形成兩個密封區(qū)27,28,其中,由內密封唇24形成的密封區(qū)27起到預密封的作用,防止大顆粒污物進入分離軸承4的滾動軸承結構。在密封區(qū)27和28之間或密封圈47的密封唇兩側,加入具有耐高溫性和粘附特性的潤滑材料,特別是粘附潤滑脂。這種措施提高密封效果,減少摩擦,并由此提高密封圈47的使用壽命。
圖2至9示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與圖1所示實施例相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參考符號,從而對其的介紹可以參閱圖1的說明。
圖2示出具有密封件20b的分離軸承4。該密封件20b包括借助于微型齒29形狀合理地固定在外殼2上并同時密封的支承環(huán)30a。外側環(huán)繞支承環(huán)30a端區(qū)的密封圈31利用形成密封區(qū)28的密封唇32滑動支承在旋轉內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支承環(huán)30a軸向共同與平面15限制密封間隙26,并由此同時形成密封區(qū)27。密封件20b的設計參數,即支承環(huán)30a和外殼2直徑以及微型齒29造型之間的公差選擇這樣完成,在安裝內軸承環(huán)10時使密封件20b自動在安裝位置上定位。在此方面,確定的密封間隙26以及密封圈31的密封唇32確定的預緊力自動調整。為減少摩擦同時較少磨損,平面15至少在密封唇32的支承區(qū)域內涂覆粘附潤滑脂。
分離軸承4各部件的安裝按下列步驟進行首先,將與卷邊環(huán)7和盤形彈簧8結合的外軸承環(huán)5在外殼2的凸肩3上定位。裝入包括滾動體17在內的保持架16后,對軸承環(huán)5進行軸向密封18。隨后,將密封件20b軸向推到外殼2上,其最終位置由內軸承環(huán)10的安裝位置確定。在裝入軸承環(huán)10時,支承環(huán)30a支承在為安裝軸承環(huán)10使用的壓緊工具54的平面上,并在此時在凸肩3的方向上軸向在外殼2上移動。壓緊工具54可以在平面15和支承環(huán)30a之間實現標有尺寸“s”的確定的密封間隙26。為此,壓緊工具54的中心凸起部的長度尺寸在圍繞密封間隙26的尺寸“s”的襯底14區(qū)域內超過軸承環(huán)10的壁厚“w”,即支承環(huán)30a向平面15軸向位移。
依據圖3的密封件20c包括環(huán)繞外殼2的利用夾緊箍34定位的環(huán)體33。例如由毛氈或者無紡材料制成的環(huán)體33端側支承在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其中,磨合期后例如通過材料略有壓縮降低了支承力或接觸力,以避免有害的大面積滑動密封。環(huán)體33的設計參數可以這樣完成,使至少可以少量調整密封間隙26。為產生密封區(qū)27確定的密封間隙26,環(huán)體33內側具有直接在外殼2上引導的圓柱體配筋35。在配筋35端側向內的邊緣上,在安裝軸承環(huán)10時支承夾緊工具54。為保持密封間隙26,在對準平面15的面上確定環(huán)體33和配筋35之間的軸向過盈尺寸。
圖4示出密封件20d,包括支承環(huán)30b,它與圖2的支承環(huán)30a相似,端側一直通到軸承環(huán)10平面15的密封間隙26上。密封間隙26徑向由形成密封區(qū)28的密封圈36包圍,密封圈裝入支承環(huán)30b,滑動或者在保持最小的密封間隙下與平面15配合。在密封區(qū)28的范圍內,平面15涂有粘附潤滑脂,以便提高密封效果和降低密封圈36和軸承環(huán)10之間的摩擦。此外,支承環(huán)30b具有密封環(huán)37,密封徑向以支承環(huán)30b和外殼2為界的環(huán)間隙38。
圖5示出的密封件20e為對密封件20d的直接選擇。在此方面,支承環(huán)30c為密封環(huán)間隙38同樣具有密封環(huán)37。此外,支承環(huán)30c與平面15共同軸向限制密封間隙26并形成密封區(qū)27。不同之處是密封件20e包括彈性密封圈39,其密封唇40為形成密封區(qū)28支承在平面15上。
圖6示出密封件20f,由端側環(huán)繞外殼2的密封套41組成。為密封塑料成形件的密封套41和外殼2之間形成環(huán)間隙38,具有裝入密封套41內的密封環(huán)37。在對準平面15的端面上,密封套41形成曲徑式密封,即三個徑向上分段的,向自由端錐形變細、共同形成密封區(qū)28的密封唇。密封套41在徑向向密封區(qū)28的內部,形成軸向位移的輪廓,該輪廓與平面15共同軸向限制密封間隙26并由此形成密封區(qū)27。為使密封和摩擦達到最佳效果,平面15在密封唇接觸的區(qū)域內涂覆粘附潤滑脂。
圖7的密封件20g包括三個部件。止動板42最好力量合理地在端側環(huán)繞外殼2。在此方面,止動板42端面上具有徑向向內的邊緣43,該邊緣與內部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共同軸向限制密封間隙26,同時形成密封區(qū)27。在遠離邊緣43的面上,止動板42具有凸起部44,它形成徑向向內敞開的環(huán)形槽45,用于接受密封止動板42和外殼2之間環(huán)間隙28的密封環(huán)46。在平面15方向上位于凸起部44前面的是密封圈47,其密封唇48為形成密封區(qū)28滑動支承在平面15上。
圖8示出密封件20h,它同樣包括止動板49,后者通過微型齒29形狀合理地固定在外殼2上。止動板49的徑向段50端側具有凸起部51,該凸起部具有向平面15方向上敞開的環(huán)形槽52,密封環(huán)53裝入其中以形成密封區(qū)28。止動板49的段50從凸起部51出發(fā),軸向向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位移分布,形成密封間隙26或密封區(qū)27。
圖9示出的密封件20i在很大程度上可與圖2的密封件20b相比。支承環(huán)30a,30d同樣通過微型齒29與外殼2連接。支承環(huán)30d向平面15軸向位移形成密封間隙26。與密封件20b不同的是,為形成密封區(qū)28,密封件20i具有例如毛氈環(huán)或者無紡環(huán),端面裝入支承環(huán)30d,在分離軸承4磨合期結束后,幾乎無摩擦地緊貼在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
參考符號表1離合裝置30c支承環(huán)2外殼30d支承環(huán)3凸肩 31密封圈4分離軸承 32密封唇5軸承環(huán)(外) 33環(huán)體6環(huán)底部 34夾緊箍7卷邊環(huán) 35配筋8盤形彈簧 36密封圈9邊緣 37密封環(huán)10 軸承環(huán)(內) 38環(huán)間隙11 環(huán)凸緣 39密封圈12 外面 40密封唇13 彈簧裝置 41密封套14 襯底 42止動扳15 平面 43邊緣16 保持架 44凸起部17 滾動體 45環(huán)形槽18 密封 46密封環(huán)19 密封唇 47密封圈20a 密封件 48密封唇20b 密封件 49止動扳20c 密封件 50段20d 密封件 51凸起部20e 密封件 52環(huán)形槽20f 密封件 53密封環(huán)20g 密封件 54壓緊工具20h 密封件20i 密封件21 環(huán)間隙22 墊圈23 密封圈24 密封唇25 密封唇26 密封間隙27 密封區(qū)28 密封區(qū)29 微型齒30a 支承環(huán)30b 支承環(huán)
權利要求
1.分離軸承,作為離合裝置(1)的錐形座軸承構成,離合裝置用于對設置在內燃機和變速器之間的變速離合器進行分離,分離軸承包括通過環(huán)底部(6)不可轉動地支承在外殼(2)上的軸承環(huán)(5)以及旋轉的、通過彈簧裝置(13)與變速離合器連接的軸承環(huán)(10),其間引導滾動體(17);分離軸承(4)具有在兩側與滾動體(17)相距設置的密封,其中,為密封軸承環(huán)(5,10)之間的環(huán)間隙(21),具有在外殼(2)上定位的、包括至少兩個部件以及形成兩個密封區(qū)(27,28)的密封件(20a至20i),與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共同作用,該軸承環(huán)在安裝時借助于壓緊工具(54)將密封件(20a至20i)在安裝位置上定位。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在安裝分離軸承(4)后,密封件(20c,20d,20f,20i)和軸承環(huán)(10)平面(15)之間的密封間隙(26)自動調整。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a,20b)包括力量合理和/或者形狀合理地固定在外殼(2)上的、端側環(huán)繞外殼(2)的支承環(huán)(30a)或者墊圈(22),它與密封圈(23,31)連接,密封圈緊貼在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并且密封圈(23)或支承環(huán)(30a)在與密封圈(31)結合下確定密封區(qū)(27,28)。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a)包括環(huán)繞外殼(2)的墊圈(22),它確定密封圈(23)的安裝位置(圖1)。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圈(23)具有兩個密封唇(24,25),其徑向內置的密封唇(24)在保持密封間隙(26)下一直通到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另一個徑向外密封唇(25)支承在平面(15)上(圖1)。
6.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離軸承,其密封件(20b)包括支承環(huán)(30a),端面與支承環(huán)(30a)的平面(15)共同軸向限定密封間隙(26),端側環(huán)繞支承環(huán)(30a)的密封圈(31)利用密封唇(25)鄰接在平面(15)上(圖2)。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作為環(huán)體(33)構成的密封件(20c)形成兩個密封區(qū)(27,28),借助于向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軸向位移的配筋(35)以及與平面(15)對應相配的端面,并且環(huán)體(33)通過夾緊箍(34)在外殼上定位(圖3)。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d,20e)為形成密封區(qū)(27)包括固定在外殼(2)上的,一直通到旋轉軸承環(huán)(10)平面(15)密封間隙(26)上的支承環(huán)(30b,30c),其中,在環(huán)間隙(38)內的支承環(huán)(30b,30c)和外殼(2)之間裝入密封環(huán)(37),在對準平面(15)的端面上與支承環(huán)(30b,30c)對應相配的是形成密封區(qū)(28)的密封圈(36,39)(圖4和圖5)。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作為密封套(41)構成的密封件(20f)包括在環(huán)間隙(38)內的外殼(2)和密封套(41)之間裝入的密封環(huán)(37),密封套(41)為形成密封區(qū)(27)端面限定密封間隙(26),并在與此徑向上密封套(41)為形成密封區(qū)(28)具有齒狀輪廓,該輪廓具有至少兩個與平面(15)對應相配的接觸面(圖6)。
10.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g)包括止動板(42),它在端側具有徑向向內的,軸向與平面(15)相距的邊緣(43),以及在相對的末端上形成凸起部(44),帶有徑向向內敞開的環(huán)形槽(45),用于接受鄰接在外殼(2)上的密封環(huán)(46),外側環(huán)繞止動板(42)的密封環(huán)(47)利用至少一個密封唇(48)支承在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上(圖7)。
11.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密封件(20h)利用止動板(49)固定在外殼(2)上,其中,止動板(49)形成徑向段(50),它向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軸向位移,以形成密封間隙(26)或密封區(qū)(27)并在端側具有凸起部(51),帶有向平面(15)敞開的環(huán)形槽(52),密封環(huán)(53)裝入槽內,以形成密封區(qū)(28)(圖8)。
1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i)具有直接固定在外殼(2)上的支承環(huán)(30d),它與旋轉軸承環(huán)共同在平面(15)區(qū)域內軸向限定密封間隙(26),并且支承環(huán)(30d)用于接受與平面(15)對應相配的密封圈(36)(圖9)。
13.按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分離軸承,帶有作為深沖件構成的無切屑制成的止動板(42,49)。
1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a,20c,20d,20e,20f,20g)力量合理地固定在外殼(2)上。
1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b,20h,20i)通過微型齒(29)形狀合理地與外殼(2)連接。
16.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a,20c,20d,20e,20f,20g)例如通過粘合不可拆卸固定在外殼(2)上。
1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a,20b,20d,20e,20f,20i)包括由例如PA66GF塑料制成的墊圈(22)或者支承環(huán)(30a至30d)。
1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密封件(20d,20i)包括作為毛氈圈或者無紡圈構成的密封圈(36),它與旋轉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對應相配,以形成密封區(qū)(28)(圖4和9)。
19.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環(huán)體(33)由毛氈材料或者無紡材料制成。
20.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軸承,其中,在密封區(qū)(27,28)內和/或者密封唇(25,32)的支承區(qū)內,軸承環(huán)(10)的平面(15)涂覆粘附潤滑脂。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離合裝置(1)的分離軸承(4),包括不可轉動地固定在外殼(2)上的軸承環(huán)(5)和旋轉軸承環(huán)(10),其間設置滾動體(17)。在滾動體(17)的兩側密封分離軸承(4)。為密封環(huán)間隙(21),密封件(20b)具有兩個密封區(qū)(27,28)。
文檔編號F16D23/14GK1478181SQ01819776
公開日2004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斯特芬·迪特默, 伯恩哈德·克勒普夫勒, 路德維希·溫克爾曼, 希 溫克爾曼, 德 克勒普夫勒, 斯特芬 迪特默 申請人:依納-謝夫勒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