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葉風扇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風扇裝置。
背景技術:
2009年5月6日公開號為CN 101424278A的中國專利申請(申請?zhí)?00810177843. 3)公開了一種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無葉風扇裝置,該種風扇包括基座和安裝在所述基座上的噴嘴,基座內(nèi)設置有用于產(chǎn)生通過所述噴嘴的氣流的構件,其構件包括電機和設置在電機軸上的葉輪,電機被電機座支撐并被橡膠墊架或密封件保持處于牢固狀態(tài),其噴嘴具有用于接收來自基座的氣流的內(nèi)部通道和排氣口,氣流通過所述排氣口被噴·所述排氣口噴射的氣流所抽吸。該種風扇裝置的電機被橡膠墊架或密封件所包圍處于密閉狀態(tài),其電機的散熱效果差、溫升高,不僅增加電機的損耗,而且嚴重影響其正常使用;另外該種風扇裝置的噪音大,其電機和葉輪工作時所產(chǎn)生的噪音容易通過基座的進氣口傳出。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改進或優(yōu)化。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改進的風扇裝置以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散熱性能好、工作效率高的無葉風扇裝置。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噪音小的無葉風扇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無葉風扇裝置,所述風扇裝置包括基座和安裝在所述基座上的噴嘴,所述基座容納用于產(chǎn)生通過所述噴嘴的氣流的構件,所述噴嘴包括用于接收來自所述基座的氣流的內(nèi)部通道和排氣口,氣流通過所述排氣口被噴射,所述噴嘴關于軸線基本上正交地延伸來限定開口,所述風扇裝置外部的空氣通過所述開口被從所述排氣口噴射的氣流所抽吸,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包括電機座、電機和固定于所述電機轉(zhuǎn)動軸上的葉輪,所述電機被固定于固定件上,所述固定件與所述電機座固定,并且所述電機的外殼至少有部分外殼位于所述基座的進風口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這里所述的電機外殼是指電機的封裝殼,或是指電機的封裝殼及固定于所述封裝殼上的金屬散熱件。所述電機可以位于所述葉輪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所述電機的外殼至少有部分外殼位于所述葉輪的出風口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所述電機也可以位于所述葉輪與所述基座的進風口之間,所述電機的外殼至少有部分外殼位于所述葉輪的進風口與所述基座的進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所述電機可以是內(nèi)轉(zhuǎn)子電機,也可以是外轉(zhuǎn)子電機;所述電機可以是交流感應電機,直流無刷電機,還可以是其它電機;所述構件還可以包括控制電機工作的控制電路裝置;為了提高所述控制電路裝置的散熱效果,所述控制電路裝置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葉輪的進風口與所述基座的進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所述電機座包括供氣流流通的內(nèi)部通道;所述基座包括四周側壁,可以包括基座底;所述基座可以采用多種形狀,可以大致為圓柱形,也可以部分為圓柱形,還可以其它形狀;所述基座在其四周側壁上可以設置進氣口。為了有效消除或減弱其電機和葉輪工作時所產(chǎn)生的噪音,防止其噪音通過基座的進氣口傳出,可以在所述電機座的內(nèi)部通道的通道壁上設置消音層,也可以在所述基座底 的內(nèi)底面上設置消音層,還可以在所述基座的四周側壁的內(nèi)側壁上設置消音層。所述消音層通常由吸音或隔音材料所構成,所述消音層可以包括泡沫塑料層,也可以包括海綿材料層,也可以包括玻璃棉材料層,也可以包括穿孔板層和附在所述穿孔板層上的消音材料層,還可以其它形式的消音層;所述消音層的厚度通常在2毫米至35毫米之間,優(yōu)選地在2至25毫米之間。所述噴嘴至少限定一個開口,也可以限定多個開口 ;其開口的形狀可以是多種形狀,可以是圓形、橢圓形、圓角矩形,也可以是部分環(huán)形,還可以是其它形狀。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積極效果。由于本發(fā)明裝置的電機外殼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基座的進風口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電機工作時產(chǎn)生的熱量很容易通過其外殼被快速流動的氣流所帶走,使電機的散熱效果和工作效率都顯著地提高;另外,由于本發(fā)明裝置在電機座的內(nèi)部通道壁上設置消音層,或在所述基座底的內(nèi)底面上和四周內(nèi)側壁上設置消音層,使電機和葉輪工作時所產(chǎn)生的噪音大大衰減。
圖I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的無葉風扇裝置沿軸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的無葉風扇裝置沿軸線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三個實施的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四個實施的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五個實施的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六個實施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示意圖。從圖中可見,本發(fā)明裝置包括基座I和安裝在基座I上的噴嘴2,在基座I內(nèi)容納用于產(chǎn)生通過噴嘴2的氣流的構件,并參考圖2,噴嘴2包括用于接收來自基座I的氣流的內(nèi)部通道3和排氣口 4,氣流通過排氣口 4被噴射,噴嘴2關于軸線X基本上正交地延伸來限定開口 5,所述風扇裝置外部的空氣通過開口5被從排氣口 4噴射的氣流所抽吸,所述構件包括電機座8、電機6和固定于電機轉(zhuǎn)動軸上的葉輪7,電機6被固定于固定件9上,固定件9與電機座8固定,電機6的外殼11約有一半位于基座I的進風口 10與基座I的出風口 12之間的氣流通道中。該種風扇裝置使用時,位于基座I內(nèi)的電機6驅(qū)動葉輪7工作,空氣可以從位于基座I的側壁的多個進風口 10被抽入,經(jīng)過加速或升壓后從基座I的出風口 12快速送出,由于電機位于基座I的進風口 10與基座I的出風口 12之間的氣流通道中,電機6有部分外殼直接與快速流過的氣流進行熱交換,能有效地散走電機所產(chǎn)生的熱量,能顯著降低電機工作時的溫度和提高電機工作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從基座I的出風口 12被送出的氣流被送入噴嘴2的內(nèi)部通道3中, 并被排氣口 4噴出并流出開口 5,來自周圍外部環(huán)境的空氣通過開口 5被排氣口 4所噴出的氣流所卷吸,被噴出的氣流和被卷吸的氣流結合以產(chǎn)生從噴嘴2向前射出的總氣流。圖3和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二個實施例。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本實施例與圖I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相似,只是本實施例的電機6所設置的位置有所不同。在本實施例中,電機6位于葉輪7與基座I的進風口 10之間,而在圖I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電機6位于葉輪7與基座I的出風口 12之間。圖5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三個實施的示意圖。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本實施例與圖I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相似,只是本實施例在圖I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的基礎上在基座I的底部還設置了控制電機工作的控制電路裝置13,該控制電路裝置有部分位于葉輪的進風口與基座I的進風口 10之間的氣流通道中,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控制電路裝置的溫度,提高其工作的可靠性。圖6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四個實施的示意圖。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本實施例與圖I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也相似,只是本實施例在電機座的供氣流流通的內(nèi)部通道14的部分通道壁上設置了消音層15,即在電機座位于葉輪的進風口下方的內(nèi)部通道壁上設置了消音層15,這里所采用的消音層為泡沫塑料層。圖7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五個實施的示意圖。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本實施例與圖6所示的實施例相似,只是本實施例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的基礎上在基座底的內(nèi)底面上也設置了消音層15。圖8是本發(fā)明的無葉風扇裝置的第六個實施的示意圖。從圖中很容易看出,本實施例與圖7所示的實施例相似,只是本實施例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的基礎上在基座下部的內(nèi)側壁上也設置了消音層15。盡管已經(jīng)展示和描述了目前認為是優(yōu)選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顯而易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各種改變和改進,而不背離由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無葉風扇裝置,所述風扇裝置包括基座(I)和安裝在所述基座上的噴嘴(2),所述基座容納用于產(chǎn)生通過所述噴嘴的氣流的構件,所述噴嘴包括用于接收來自所述基座的氣流的內(nèi)部通道(3)和排氣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包括電機座(8)、電機(6)、固定于所述電機轉(zhuǎn)動軸上的葉輪(7)和控制電機工作的控制電路裝置(13),其中,所述控制電路裝置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葉輪的進風口與所述基座的進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并與流過的氣流相接觸。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葉風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位于所述葉輪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所述電機的外殼至少有部分外殼位于所述葉輪的出風口與所述基座的出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無葉風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嘴關于軸線(X)基本上正交地延伸來限定開口(5),所述風扇裝置外部的空氣通過所述開口被從所述排氣口噴射的氣流所抽吸,所述構件還包括固定件(9),所述電機被固定于固定件(9)上,所述固定件與所述電機座固定。
全文摘要
無葉風扇裝置涉及一種風扇裝置,它包括基座和安裝在所述基座上的噴嘴,所述基座容納用于產(chǎn)生氣流的構件,所述噴嘴包括內(nèi)部通道和排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包括電機座、電機、葉輪和控制電機工作的控制電路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電路裝置至少有部分位于葉輪的進風口與基座的進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中并與流過的氣流相接觸。
文檔編號F04F5/46GK102900657SQ20121040387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7日
發(fā)明者任文華 申請人:任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