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更具體的說是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
背景技術:
不銹鋼表殼、表帶金鍍層要求具有光亮的外觀,耐磨損,耐腐蝕?,F(xiàn)有技術表面鍍層包括底金層、光亮鎳層、23K金鈷合金鍍層和金鍍層,該結構中由于鎳層和23K金鈷合金鍍層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導致熱形變不同,產生的熱應力容易導致鍍層的脫落。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不銹鋼表面鍍層結構仍存在有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克服了不銹鋼電鍍金鍍層容易磨損和變色的缺陷,并且增加了鍍層硬度,耐腐蝕性能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包括不銹鋼表面層、預鍍鎳層、16K金銅合金鍍層、23K金鈷合金鍍層和金鍍層,克服了不銹鋼電鍍金鍍層容易磨損和變色的缺陷,并且增加了鍍層硬度,耐腐蝕性能好。
預鍍鎳層與不銹鋼表面層相接觸,并且預鍍鎳層位于不銹鋼表面層的外側;16K金銅合金鍍層與預鍍鎳層相接觸,并且16K金銅合金鍍層位于預鍍鎳層的外側;23K金鈷合金鍍層與16K金銅合金鍍層相接觸,并且23K金鈷合金鍍層位于16K金銅合金鍍層的外側;金鍍層與23K金鈷合金鍍層相接觸,并且金鍍層位于23K金鈷合金鍍層的外側。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所述的預鍍鎳層的厚度為0.3微米到0.5微米。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所述的16K金銅合金鍍層的厚度為3微米到5微米。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所述的23K金鈷合金鍍層的厚度為1微米到2微米。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所述的金鍍層的厚度為0.3微米到0.5微米。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層鍍層結構克服了不銹鋼電鍍金鍍層容易磨損和變色的缺陷,并且增加了鍍層硬度,耐腐蝕性能好,對不銹鋼進行金電鍍可以大大提高鍍層的硬度和耐磨性,并賦予不銹鋼表面層金色金屬光澤,擴展了不銹鋼材質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鍍層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不銹鋼表面層1;預鍍鎳層2;16K金銅合金鍍層3;23K金鈷合金鍍層4;金鍍層5。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下面結合圖1說明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不銹鋼表面鍍層結構,更具體的說是一種采用復合金鍍層的不銹鋼表面鍍層結構,包括不銹鋼表面層1、預鍍鎳層2、16K金銅合金鍍層3和23K金鈷合金鍍層4,金鍍層5,克服了不銹鋼電鍍金鍍層容易磨損和變色的缺陷,并且增加了鍍層硬度,耐腐蝕性能好。
預鍍鎳層2與不銹鋼表面層1相接觸,并且預鍍鎳層2位于不銹鋼表面層1的外側。預鍍鎳層2在電鍍時一般為常溫,成本較低,鍍層韌性好,與不銹鋼基體有很高的附著強度。16K金銅合金鍍層3與預鍍鎳層2相接觸,并且16K金銅合金鍍層3位于預鍍鎳層2的外側。23K金鈷合金鍍層4與16K金銅合金鍍層3相接觸,并且23K金鈷合金鍍層4位于16K金銅合金鍍層3的外側;金鍍層5與23K金鈷合金鍍層4相接觸,并且金鍍層5位于23K金鈷合金鍍層4的外側。金鍍層5具有金色的外觀、高強度高硬度,適合不銹鋼基材料結構外觀件的需要。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其區(qū)別在于:
所述的預鍍鎳層2的厚度為0.3微米到0.5微米。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其區(qū)別在于:
本實施例,所述的16K金銅合金鍍層3的厚度為3微米到5微米。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其區(qū)別在于:
本實施例,所述的23K金鈷合金鍍層4的厚度為1微米到2微米。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再贅述,其區(qū)別在于:
本實施例,所述的金鍍層5的厚度為0.3微米到0.5微米。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是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