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包括主油路、增壓器油路、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上缸蓋油路、挺柱油路、凸輪軸油路,所述增壓器油路、所述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所述上缸蓋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主油路的支路,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上缸蓋油路的支路,所述上缸蓋油路與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通過分油器連接,所述分油器具有缸蓋上油孔、挺柱油孔、至少一個凸輪軸油孔,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小于所述增壓器油路以及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的孔徑。其能實現(xiàn)發(fā)動機缸蓋的潤滑油合理分配,保證發(fā)動機各運動副的運轉流暢。
【專利說明】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fā)動機液壓油路系統(tǒng),具體涉及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
【背景技術】
[0002]發(fā)動機缸蓋的潤滑油油路是從油底殼經(jīng)由機油泵后由缸體泵送到缸蓋,再由缸蓋將潤滑油分流到凸輪軸、液壓挺柱孔等缸蓋上需要潤滑的零部件。如有正時相位調節(jié)器和增壓器等裝置還需要考慮其對潤滑油的需求,為其單獨布置相應的油路。同一種機型經(jīng)由機油泵輸送到缸蓋的潤滑油總量基本是一定的,而各個運動副對潤滑油的需求量不同,如何合理分配潤滑油量,使各個運動副得到最有效地潤滑十分重要。
[0003]現(xiàn)有的發(fā)動機潤滑主油路上的分支油路包括:增壓器油路、缸蓋上油路,缸蓋上油路的分支油路包括凸輪軸油路、挺柱油路潤滑油從主油路經(jīng)由缸蓋后端的油孔上升到缸蓋,到達缸蓋后端的分油器,分油器對缸蓋上油路進行分油,分油器內(nèi)部的油槽以及分油孔的布置將潤滑油分配給缸蓋上的分油路,繼而流動到需要潤滑的各個運動副?,F(xiàn)有的分油器具有缸蓋上油孔、凸輪軸油孔、挺柱油孔,其中挺柱油孔的孔徑、凸輪軸油孔、缸蓋上油孔的孔徑相等。
[0004]實際使用時,存在兩個問題:1.凸輪軸油路與挺柱油路為并聯(lián)式結構,分配的油壓是一致的,挺柱需要潤滑油保證并調節(jié)其工作行程,經(jīng)試驗驗證,隨著發(fā)動機轉速的增力口,凸輪軸油路潤滑油量的增長較小,而液壓挺柱油路的潤滑油量則呈現(xiàn)明顯的增長,因此挺柱比凸輪軸需要更多的潤滑油?,F(xiàn)有結構采用相同尺寸的分油孔孔徑,不能限制流到凸輪軸處的潤滑油量,不能合理的分配潤滑油;2.對于配置有渦輪增壓器及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等機構,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也需要從主油路獲取潤滑油,缸蓋上油孔保持若現(xiàn)有尺寸,不能為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以及蝸輪增壓器提供合理潤滑。
[0005]只有同時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才能實現(xiàn)發(fā)動機缸蓋的潤滑油合理分配,保證發(fā)動機各運動副的運轉流暢。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能實現(xiàn)發(fā)動機缸蓋的潤滑油合理分配,保證發(fā)動機各運動副的運轉流暢。
[0007]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
[0008]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包括主油路、增壓器油路、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上缸蓋油路、挺柱油路、凸輪軸油路,所述增壓器油路、所述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所述上缸蓋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主油路的支路,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上缸蓋油路的支路,所述上缸蓋油路與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通過分油器連接,所述分油器具有缸蓋上油孔、挺柱油孔、至少一個凸輪軸油孔,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小于所述增壓器油路以及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的孔徑。
[0009]可選擇的,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
[0010]可選擇的,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是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的2?3倍。
[0011]可選擇的,所述分油器包括上蓋板、與所述上蓋板密封連接的底板,所述缸蓋上油孔、所述挺柱油孔、所述凸輪軸油孔均位于所述底板上。
[0012]可選擇的,所述底板的內(nèi)表面具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與所述缸蓋上油孔、所述挺柱油孔、所述凸輪軸油孔連通。
[0013]可選擇的,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個數(shù)為兩個,所述引流槽包括第一槽、與所述第一槽相交的第二槽、與所述第二槽相交的第三槽、與所述第三槽并聯(lián)的第四槽,所述缸蓋上油孔位于所述第一槽的起始端,所述挺柱油孔位于所述第一槽與所述第二槽的相交處,所述兩個凸輪軸油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槽、第四槽的末端。
[0014]可選擇的,所述第一槽的中部具有槽寬變大的膨脹段。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6]本實用新型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通過降低凸輪軸油孔的孔徑,降低了凸輪軸的潤滑油供給量,相對增大了挺柱的潤滑油供給量;通過降低缸蓋上油孔的孔徑,降低了缸蓋上油孔的潤滑油供給量,相對增大了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增壓器油路的潤滑油供給量,為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提供更充足的潤滑油,提高其相應性能、減少延緩時間;為增壓器提供更充足的潤滑油,改善其軸承潤滑,使其運動流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潤滑油路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油器的立體結構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油器的立體結構圖(另一角度);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說明:1-主油路,2-增壓器油路,3-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4-上缸蓋油路,41-挺柱油路,42-凸輪軸油路,5-分油器,51-缸蓋上油孔,52-挺柱油孔,53-凸輪軸油孔,54-上蓋板,55-底板,56-引流槽,561-第一槽,562-第二槽,563-第三槽,564-第四槽,565-膨脹段,57-安裝孔,58-墊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3]如圖1所示,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包括主油路1、增壓器油路2、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3、上缸蓋油路4、挺柱油路41、凸輪軸油路42,增壓器油路2、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3、上缸蓋油路4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主油路I的支路,挺柱油路41、凸輪軸油路42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上缸蓋油路4的支路,上缸蓋油路4與挺柱油路41、凸輪軸油路42通過分油器5連接,分油器5具有缸蓋上油孔51、挺柱油孔52、至少一個凸輪軸油孔53,挺柱油孔52的孔徑大于凸輪軸油孔53的孔徑,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小于增壓器油路2以及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3的孔徑。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通過降低凸輪軸油孔53的孔徑,降低了凸輪軸的潤滑油供給量,相對增大了挺柱的潤滑油供給量;通過降低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降低了缸蓋上油孔51的潤滑油供給量,相對增大了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2、增壓器油路2的潤滑油供給量,為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提供更充足的潤滑油,提高其相應性能、減少延緩時間;為增壓器提供更充足的潤滑油,改善其軸承潤滑,使其運動流暢。
[0024]如圖2?4所示,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可以大于其他兩孔的孔徑,也可小于其他兩孔的孔徑,優(yōu)選的,挺柱油孔52的孔徑大于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大于凸輪軸油孔53的孔徑。缸蓋上油孔51的孔徑大小位于兩支路油孔之間,能夠保證對挺柱以及凸輪軸油液供給的連續(xù)性以及穩(wěn)定性。
[0025]凸輪軸油孔53可以為小于挺柱油孔的孔徑的任意值。優(yōu)選的,挺柱油孔52的孔徑是凸輪軸油孔53的孔徑的2?3倍??讖讲捎蒙鲜霰壤P系能夠保證流向挺柱以及凸輪軸的油液適量均衡。
[0026]分油器5可以是一體成型式結構,也可以是分體式結構,分油器5的油孔可以分布在分油器的上蓋板54和/或底板55上,優(yōu)選的,分油器5包括上蓋板54、與上蓋板54密封連接的底板55,缸蓋上油孔51、挺柱油孔52、凸輪軸油孔53均位于底板55上。分油器5上的各個油孔位于同一側,便于油液的循環(huán)流動。分油器5上的油孔還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例如,缸蓋上油孔51位于上蓋板上,挺柱油孔52、凸輪軸油孔53位于底板55上,米用該種布置方式能夠減少油液流動阻力,同時將進油口與出油口區(qū)分設置,便于安裝。上蓋板54與底板55可通過螺栓穿過安裝孔57實現(xiàn)連接,上蓋板54與底板55之間可以設置墊片58,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0027]缸蓋上油孔51、挺柱油孔52、凸輪軸油孔53為分油器5上的通孔,分油器5的內(nèi)表面可以為平面,也可以設置凹陷的引流槽來引導油液流動。優(yōu)選的,底板55的內(nèi)表面具有引流槽56,引流槽56與缸蓋上油孔51、挺柱油孔52、凸輪軸油孔53連通。采用引流槽56的分油器5能夠保證油液快速有序自油液進口流向各個出口。
[0028]引流槽56可以為自進油孔依次流經(jīng)各個出油口的線形,也可以為星形或者閉合的多邊形等形狀。優(yōu)選的,凸輪軸油孔53的個數(shù)為兩個,引流槽56包括第一槽561、與第一槽561相交的第二槽562、與第二槽562相交的第三槽563、與第三槽563并聯(lián)的第四槽564,缸蓋上油孔51位于第一槽561的起始端,挺柱油孔52位于第一槽561與第二槽561的相交處,兩個凸輪軸油孔53分別位于第三槽563、第四槽564的末端。采用該結構能夠保證流向兩個凸輪軸的油液分配均勻合理。
[0029]第一槽561可以為槽寬一致的凹槽,其槽寬也可設置為逐漸增大或減小。優(yōu)選的,第一槽561的中部具有槽寬變大的膨脹段565。采用具有膨脹段的第一槽561,能夠增大油液進入端的容納量,保證油液循環(huán)。
[0030]雖然本實用新型是結合以上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而只受所附權利要求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對其進行修改和變化,但并不離開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構思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路、增壓器油路、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上缸蓋油路、挺柱油路、凸輪軸油路,所述增壓器油路、所述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所述上缸蓋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主油路的支路,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之間并聯(lián)連接且均為所述上缸蓋油路的支路,所述上缸蓋油路與所述挺柱油路、所述凸輪軸油路通過分油器連接,所述分油器具有缸蓋上油孔、挺柱油孔、至少一個凸輪軸油孔,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小于所述增壓器油路以及氣門正時調節(jié)器油路的孔徑。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所述缸蓋上油孔的孔徑大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柱油孔的孔徑是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孔徑的2?3倍。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油器包括上蓋板、與所述上蓋板密封連接的底板,所述缸蓋上油孔、所述挺柱油孔、所述凸輪軸油孔均位于所述底板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內(nèi)表面具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與所述缸蓋上油孔、所述挺柱油孔、所述凸輪軸油孔連通。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軸油孔的個數(shù)為兩個,所述引流槽包括第一槽、與所述第一槽相交的第二槽、與所述第二槽相交的第三槽、與所述第三槽并聯(lián)的第四槽,所述缸蓋上油孔位于所述第一槽的起始端,所述挺柱油孔位于所述第一槽與所述第二槽的相交處,所述兩個凸輪軸油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槽、第四槽的末端。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fā)動機缸蓋潤滑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的中部具有槽寬變大的膨脹段。
【文檔編號】F01M11/00GK203962084SQ201420413150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發(fā)明者】張增光, 阮仁宇, 王錦艷, 鐘臻, 滕建耐, 杜鵬, 朱東升, 楊冰, 馮瑋瑋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