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包括第一油路,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第一油路的另外一端與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第二油路,第二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B腔連通;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與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設置在凸輪軸的軸承上,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分別與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的位置相對應;第三油路,第三油路的一端與第二油路或第二油槽連通,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與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中第一油槽的位置位于第二油槽與第三油路的出口端之間。本實用新型引第三油路到第三軸承,提高潤滑效果、不會增加油耗和降低NVH性能。
【專利說明】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動力裝置領域,特別是一種應用于發(fā)動機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為改善發(fā)動機的動力性、降低油耗并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許多發(fā)動機采用可變正時技術??勺冋龝r技術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是通過發(fā)動機凸輪軸正時鏈輪或皮帶輪,帶有氣門正時調節(jié)功能的凸輪軸正時鏈輪或皮帶輪通常稱為調相器1,其連接和配合如圖1、圖2所示。其中圖1所示的油槽5,可以開在凸輪軸軸承2上,也可以開在凸輪軸上;而實現(xiàn)的方法可以是機加工也可以是鑄造。對于液壓式氣門正時調節(jié)機構(即調相器I),通過調相器I的葉片6兩邊的油壓差來調節(jié)氣門正時,而調相器I的葉片6兩邊的油道經過凸輪軸連通到控制兩路油道8的電磁閥4,如圖2所示,氣門正時相位的調節(jié)就是靠A腔7和B腔3兩邊的壓差實現(xiàn)的。
[0003]當發(fā)動機在冷環(huán)境下啟動,電磁閥置位,控制調相器復位,機油經過油槽、進入調相器B腔,而此時的A腔油壓很低。凸輪軸的潤滑是通過圖3中B油槽4的壓力油擠入凸輪軸與軸承間的間隙實現(xiàn)壓力潤滑的。但當發(fā)動機處于低溫環(huán)境,經過長時間的冷浸,凸輪軸軸頸為鑄鐵或鋼材質,而凸輪軸軸承多為有色金屬,例如鋁合金、鎂合金等,兩種配合零件的熱膨脹系數(shù)差異較大,軸承孔冷環(huán)境下收縮較大,而凸輪軸軸頸收縮較小,導致凸輪軸軸頸與軸承孔的間隙比常溫下減小較多,溫度越低間隙越小。另外,潤滑油在冷環(huán)境下粘度增加,通過軸承間隙時的阻力增加,油壓迅速下降。這是圖3中B油槽4兩側的凸輪軸第一軸承6和第二軸承7因為離壓力油近,可以得到有效的潤滑;而凸輪軸第三軸承8的潤滑是靠B油槽4的壓力油通過凸輪軸第二軸承7,經過A油槽5再次泄壓,而壓力潤滑油到達凸輪軸第三軸承8時,油壓已經降低較多,特別是冷環(huán)境下。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xiàn)潤滑不足,出現(xiàn)凸輪軸過度磨損,甚至凸輪軸抱死,導致發(fā)動機報廢。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通常的做法是加大凸輪軸與凸輪軸軸承之間的間隙,保證其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下也有一定的間隙量,使壓力油能夠潤滑到凸輪軸的所有軸承。這樣做的缺點是:1)凸輪軸與軸承的間隙較大,常溫下或溫度較高時,軸承間的泄油量較大,需要較多的機油供給,發(fā)動機功耗增加,經濟性變差;2)軸承間隙較大時,凸輪軸的振動增大,NVH品質變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潤滑效果并且不會增加油耗和降低NVH性能的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包括: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設置在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與所述調相器的B腔連通;所述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相互獨立設置;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上,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分別與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的位置相對應;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油槽連通,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中所述第一油槽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油槽與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之間。
[0006]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座內或外設。
[0007]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其包括: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設置在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與所述調相器的B腔連通;所述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相互獨立設置;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上,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分別與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的位置相對應;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油路連通,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中所述第一油槽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油槽與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之間。
[0008]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內。
[0009]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從第二油槽引一路壓力潤滑第三油路到凸輪軸的第三軸承,使得凸輪軸的第三軸承直接得到第二油槽的壓力潤滑油,而不是第二油槽經過凸輪軸的第二軸承和第一油槽壓力降低較多的潤滑油。使得發(fā)動機在低溫環(huán)境下啟動時,壓力油可以從一個油路直接對三個凸輪軸的軸承提供壓力潤滑油;凸輪軸和軸承的間隙可以設計的較小,軸承間的泄油量降低,機油泵排量可以設計的較小,發(fā)動機功耗降低,改善經濟性;同時較小的凸輪軸和軸承間隙可以獲得較好的NVH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現(xiàn)有技術凸輪軸調相器裝配圖;
[0011]圖2為現(xiàn)有技術調相器油路示意圖;
[0012]圖3為現(xiàn)有技術凸輪軸軸頸潤滑示意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0015]圖6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實施例三結構示意圖。
[0016]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附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0017]1-凸輪軸軸頸2-第一油路3-第二油路
[0018]4-第三油路5-第一油槽6-第二油槽
[0019]7-第一軸承8-第二軸承9-第三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1]實施例一,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包括:相互獨立且分別設置在在凸輪軸軸頸I內的第一油路2和第二油路3。第一油路2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第二油路3的一端與調相器的B腔連通。第一油路2和第二油路3的另外一端分別伸出凸輪軸軸頸1、與凸輪軸軸頸I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同時,在凸輪軸的軸承對應的位置上開有第一油槽5和第二油槽6。
[0022]由于第二油槽6兩側的凸輪軸的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因為離壓力油近,可以得到有效的潤滑。為了提高潤滑效果,在凸輪軸的軸承內設置第三油路4,第三油路4的一端與第二油槽6連通,第三油路4的出口端與凸輪軸軸頸I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而第三油路4是從第二油槽6直接引出的一路壓力潤滑油路到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使得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直接得到第二油槽6的壓力潤滑油,而不是第二油槽6經過凸輪軸的第二軸承8和第一油槽5壓力降低較多的潤滑油。
[0023]實施例二,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包括:相互獨立且分別設置在在凸輪軸軸頸內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第二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B腔連通。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分別伸出凸輪軸軸頸、與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同時,在凸輪軸的軸承對應的位置上開有第一油槽5和第二油槽6。
[0024]由于第二油槽6兩側的凸輪軸的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因為離壓力油近,可以得到有效的潤滑。為了提高潤滑效果,第三油路4外設,第三油路4的一端與第二油槽6連通,第三油路4的出口端與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而第三油路4是從第二油槽6直接引出的一路壓力潤滑油路到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使得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直接得到第二油槽6的壓力潤滑油,而不是第二油槽6經過凸輪軸的第二軸承8和第一油槽5壓力降低較多的潤滑油。
[0025]實施例三,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包括:相互獨立且分別設置在在凸輪軸軸頸I內的第一油路2和第二油路3。第一油路2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第二油路3的一端與調相器的B腔連通。第一油路2和第二油路3的另外一端分別伸出凸輪軸軸頸1、與凸輪軸軸頸I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同時,在凸輪軸的軸承對應的位置上開有第一油槽5和第二油槽6。
[0026]由于第二油槽6兩側的凸輪軸的第一軸承7和第二軸承8因為離壓力油近,可以得到有效的潤滑。為了提高潤滑效果,在凸輪軸的軸承內設置第三油路4,第三油路4的一端與第二油路3連通,第三油路4的出口端與凸輪軸軸頸I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而第三油路4是從第二油槽6直接引出的一路壓力潤滑油路到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使得凸輪軸的第三軸承9直接得到第二油槽6的壓力潤滑油,而不是第二油槽6經過凸輪軸的第二軸承8和第一油槽5壓力降低較多的潤滑油。
[0027]本實用新型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從第二油槽引一路壓力潤滑第三油路到凸輪軸的第三軸承,使得凸輪軸的第三軸承直接得到第二油槽的壓力潤滑油,而不是第二油槽經過凸輪軸的第二軸承和第一油槽壓力降低較多的潤滑油。使得發(fā)動機在低溫環(huán)境下啟動時,壓力油可以從一個油路直接對三個凸輪軸的軸承提供壓力潤滑油;凸輪軸和軸承的間隙可以設計的較小,軸承間的泄油量降低,機油泵排量可以設計的較小,發(fā)動機功耗降低,改善經濟性;同時較小的凸輪軸和軸承間隙可以獲得較好的NVH性能。
[0028]以上已對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并不限于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設置在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 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與所述調相器的B腔連通;所述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 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相互獨立設置; 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上,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分別與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的位置相對應; 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油槽連通,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中 所述第一油槽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油槽與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座內或外設。
3.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設置在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與調相器的A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 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軸頸內,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與所述調相器的B腔連通;所述第二油路的另外一端伸出所述凸輪軸軸頸、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 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相互獨立設置; 第一油槽及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上,所述第一油槽及所述第二油槽分別與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的位置相對應; 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油路連通,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與所述凸輪軸軸頸和所述凸輪軸的軸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中 所述第一油槽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油槽與所述第三油路的出口端之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凸輪軸軸頸壓力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路設置在所述凸輪軸內。
【文檔編號】F01M9/10GK203925653SQ201420283044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29日
【發(fā)明者】張海峰, 周斌 申請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