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機氣缸及其缸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缸蓋上設有與缸蓋的進氣口連通的進氣通道;上述進氣通道包括與進氣口連通的主進氣通道、與主進氣通道連通的切向渦流進氣道、以及與主進氣通道連通的螺旋渦流進氣道;缸蓋上設有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進氣喉口和第二進氣喉口;上述切向渦流進氣道與第一進氣喉口連通;上述螺旋渦流進氣道與第二進氣喉口連通。該缸蓋中,空氣分成兩部分分別進入氣缸內(nèi),且兩部分進入氣缸內(nèi)的氣流分別為切向渦流和螺旋渦流,進氣渦流比大,利于與氣缸內(nèi)的燃油充分混合,確保燃油充分燃燒,進而提高發(fā)動機的性能。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一種發(fā)動機氣缸,其應用了上述缸蓋,能夠確保燃油充分燃燒,利于提高整個發(fā)動機的性能。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還涉 及一種發(fā)動機氣缸。 發(fā)動機氣缸及其缸蓋
【背景技術】
[0002] 發(fā)動機是一種能夠把其它形式的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其包括氣缸,氣缸的缸 蓋上設有進氣通道和排氣通道。
[0003] 目前,缸蓋上的進氣通道僅設有一個進氣口和一個出氣口,進氣道渦流比小,造成 進入氣缸內(nèi)的空氣難以與燃油充分混合,不利于燃油充分燃燒,影響發(fā)動機的性能。
[0004] 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以使通過其上進氣通道的空氣的渦 流比增大,確??諝膺M入發(fā)動機氣缸后能夠與燃油充分混合,以及如何提供一種應用上述 缸蓋的發(fā)動機氣缸,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其上進氣通道具有一個進氣 口、兩個出氣口,進氣通道的渦流比大,使得空氣進入氣缸后能夠與燃油充分混合,進而提 高發(fā)動機的性能。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其應用了上述缸蓋,具有利于提高發(fā) 動機的性能的效果。
[0006]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7] 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所述缸蓋上設有與所述缸蓋的進氣口連通的進氣通道; 所述進氣通道包括與所述進氣口連通的主進氣通道、與所述主進氣通道連通的切向渦流進 氣道,以及與所述主進氣通道連通的螺旋渦流進氣道;所述缸蓋上設有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 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進氣喉口和第二進氣喉口;所述切向渦流進氣道與所述第一進氣喉口連 通;所述螺旋渦流進氣道與所述第二進氣喉口連通。
[0008]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第一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至所述切向渦流進氣道內(nèi)凸 臺處的距離為70. 0mm;所述第二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螺旋渦流進氣道內(nèi)凸臺處的 距離為57mm;所述第一進氣喉口和所述第二進氣喉口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且該平面與所述進 氣口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59. 7mm ;所述進氣口邊沿上位置最高的點與位置最低的點 之間的距離為52. 0mm。
[0009]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一進氣喉口處的第一進氣門的軸 線,與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二進氣喉口處的第二進氣門的軸線平行,且兩者的軸線組 成的平面與所述進氣口所在的平面的夾角為70°。
[0010]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缸蓋上的排氣通道包括通過第一排氣喉口與所述發(fā)動 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分支排氣道、通過第二排氣喉口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二 分支排氣道,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一分支排氣道和所述第二分支排氣道連通的主排氣道,所 述主排氣道與所述缸蓋的排氣口連通;由所述第一分支排氣道到所述主排氣道的方向與由 所述切向渦流進氣道到所述主進氣通道的方向相反;所述螺旋渦流進氣道的自由端彎向所 述主排氣道;所述第二分支排氣道的自由端彎向所述主進氣通道。
[0011]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第一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第一分支排氣道的凸 臺的距離為67. 3mm,所述第二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至所述第二分支排氣道的凸臺的距離 為66. 8mm;所述第一排氣喉口和所述第二排氣喉口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且該平面與所述排氣 口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65. 0mm ;所述排氣口邊沿上最高點與其上最低點的高度差為 46mm〇
[0012]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一排氣喉口處的第一排氣門與所 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二排氣喉口處的第二排氣門的軸線平行,兩者的軸線所確定的平面 與所述排氣口所在的平面的夾角為70°。
[0013] 優(yōu)選的,上述缸蓋中,所述第一進氣門的軸線和所述第二進氣門的軸線確定第一 平面,所述第一排氣門的軸線和所述第二排氣門的軸線確定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 述第二平面的距離為53. 5mm。
[0014] -種發(fā)動機氣缸,包括缸蓋,所述缸蓋為上述技術方案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缸蓋。
[0015]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缸蓋上設有與缸蓋的進氣口連通的進氣 通道;上述進氣通道包括與進氣口連通的主進氣通道、與主進氣通道連通的切向渦流進氣 道、以及與主進氣通道連通的螺旋渦流進氣道;缸蓋上設有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 進氣喉口和第二進氣喉口;上述切向渦流進氣道與第一進氣喉口連通;上述螺旋渦流進氣 道與第二進氣喉口連通。
[0016] 應用上述缸蓋時,空氣先進入主進氣通道,并在主進氣通道的尾端分成兩部分,其 中一部分通過切向渦流進氣道進入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并以切向渦流的形態(tài)與氣缸的燃油混 合;另一部分通過螺旋渦流進氣道進入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并以螺旋渦流的形態(tài)與氣缸內(nèi)的燃 油混合。
[0017]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缸蓋中,空氣分成兩部分分別進入氣缸內(nèi),且兩部分進入氣缸 內(nèi)的氣流分別為切向渦流和螺旋渦流,進氣渦流比大,利于與氣缸內(nèi)的燃油充分混合,確保 燃油充分燃燒,進而提高發(fā)動機的性能。
[0018]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缸蓋中,進氣道采用一個進氣口兩個出氣口的形式,利于 大量氣體快速流通,以提高進入氣缸內(nèi)的空氣量,使得燃油燃燒更加充分。
[0019]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其包括缸蓋,其中缸蓋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 缸蓋。該發(fā)動機氣缸應用了上述缸蓋,其氣缸內(nèi)燃油能夠充分燃燒,利于提高整個發(fā)動機的 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缸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2] 圖2為圖1中A-A的剖視圖;
[0023]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進氣通道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4]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缸蓋的另一角度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5]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排氣通道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6]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缸蓋中進氣通道和排氣通道的分布示意圖;
[0027]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接缸蓋中進氣通道和排氣通道的立體分布示意 圖;
[0028] 其中,圖1-圖7中:
[0029] 缸蓋100 ;進氣通道101 ;切向渦流進氣道111 ;螺旋渦流進氣道112 ;主進氣通道 113 ;進氣口 11 ;第二進氣喉口 12 ;排氣通道102 ;第一分支排氣道121 ;第二分支排氣道 122 ;主排氣道123 ;排氣口 21 ;第二排氣喉口 22 ;缸蓋水套103。
【具體實施方式】
[0030]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其上進氣通道具有一個進氣 口、兩個出氣口,進氣通道的渦流比大,使得空氣進入氣缸后能夠與燃油充分混合,進而提 高發(fā)動機的性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發(fā)動機氣缸,其應用了上述缸蓋,具有利 于提高發(fā)動機的性能的效果。
[0031] 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 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2] 請參閱圖1-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100,缸蓋100上 設有與缸蓋100的進氣口 11連通的進氣通道101 ;上述進氣通道101包括與進氣口 11連 通的主進氣通道113、與主進氣通道113連通的切向渦流進氣道111、以及與主進氣通道113 連通的螺旋渦流進氣道112 ;缸蓋100上設有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進氣喉口和第 二進氣喉口 12 ;上述切向渦流進氣道111與第一進氣喉口連通,以實現(xiàn)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 連通;上述螺旋渦流進氣道112與第二進氣喉口 12連通,以實現(xiàn)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
[0033] 應用上述缸蓋100時,空氣先進入主進氣通道113,并在主進氣通道113的尾端分 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通過切向渦流進氣道111進入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并以切向渦流的形態(tài) 與氣缸的燃油混合;另一部分通過螺旋渦流進氣道112進入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并以螺旋渦流 的形態(tài)與氣缸內(nèi)的燃油混合。
[0034]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缸蓋100中,空氣分成兩部分分別進入氣缸內(nèi),且兩部分進入 氣缸內(nèi)的空氣分別為切向渦流和螺旋渦流,進氣渦流比大,利于與氣缸內(nèi)的燃油充分混合, 確保燃油充分燃燒,進而提高發(fā)動機的性能。
[0035]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缸蓋100中,進氣通道101為一個進氣口 11、兩個出氣口 的形式,利于大量氣體快速流通,從而提高進入氣缸內(nèi)的空氣量,使得燃油燃燒更加充分。
[0036] 具體的,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如圖3所示,第一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與 切向渦流進氣通道101內(nèi)凸臺處的距離為70. 0mm,第二進氣喉口 12所在的平面與螺旋渦 流進氣道112內(nèi)凸臺處的距離為57_;第一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和第二進氣喉口 12所在 的平面為同一平面,該平面進氣口 11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59. 7mm;進氣口 11邊沿上 位置最高的點與位置最低的點之間的距離為52. Omm。上述進氣口 11的中心位置處是指高 度為"進氣口 11邊沿上高度最低的點的高度+ (進氣口 11邊沿上高度最高的點的高度-進 氣口 11邊沿上位置高度最低的點的高度)/2"的位置處。本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高 度方向是指垂直于第一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方向。該缸蓋100的尺寸設計利于空氣快速流 通,同時利于快速調(diào)整空氣的的渦流強度。
[0037] 具體的,上述缸蓋100中進氣口 11可設置為圓形進氣口,相應的,其直徑為 52. 0mm η
[0038] 具體的,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缸蓋100上的排氣通道102包括通過第一 排氣喉口與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分支排氣道121、通過第二排氣喉口 22與發(fā)動機氣 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二分支排氣道122,以及其第一端與缸蓋100的排氣口 21連通的主排氣道 123 ;上述第一分支排氣道121的一端與第一排氣喉口連通,另一端與主排氣道123的第二 端連通;上述第二分支排氣道122的一端與第二排氣喉口 22連通,另一端與主排氣道123 的第二端連通;由上述第一分支排氣道121到主排氣道123的方向與由切向渦流進氣道 111到主進氣通道113的方向相反;上述螺旋渦流進氣道112的自由端彎向主排氣道123 ; 上述第二分支排氣道122的自由端彎向主進氣通道113。
[0039]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第一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至第一分支排氣道121 的凸臺的距離為67. 3_,第二排氣喉口 22所在的平面至第二分支排氣道122的凸臺的距離 為66. 8mm ;第一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排氣喉口 22所在的平面為同一平面,該平面與 排氣口 21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65. 0mm ;排氣口 21邊沿上最高點與其上最低點的距離 為46mm。上述排氣口 21的中心位置處是指高度為"排氣口 21邊沿上高度最低的點的高度 + (排氣口 21邊沿上高度最高的點的高度-排氣口 21邊沿上位置高度最低的點的高度)/2" 的位置處。本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高度方向是指垂直于第一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的 方向。本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排氣通道102各處的尺寸設計利于氣缸內(nèi)的氣體快速 排出。
[0040] 具體的,上述缸蓋100中,排氣口 21可設置為圓形排氣口,相應的,其直徑為46mm。
[0041] 如圖6所不,上述缸蓋100中,設置在第一進氣喉口處的第一進氣門與缸蓋100上 設置在第二進氣喉口 12處的第二進氣門平行設置,即第一進氣門和第二進氣門的的軸線 平行,且由第一進氣門的軸線和第二進氣門的軸線確定的平面,與進氣口 11所在的平面的 夾角為70° ;另外,設置在第一排氣喉口處的第一排氣門與設置在第二排氣喉口 22處的第 二排氣門平行設置,即第一排氣門和第二排氣門的軸線平行,兩者的軸線所確定的平面與 所述排氣口 21所在的平面的夾角為70° ;由上述第一排氣門的軸線和第二排氣門的軸線 所確定的平面,與由第一進氣門的軸線和第二進氣門的軸線所確定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兩 個平面的距離為53. 5mm。本實施例提供的缸蓋中,第一進氣門和第二進氣門平行設置、第一 排氣門和第二排氣門平行設置,能夠滿足缸蓋1〇〇結(jié)構(gòu)強度的要求。
[0042] 具體的,上述缸蓋100中,第一進氣門和第二進氣門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54. 0mm, 第一進氣門和第二進氣門的直徑分別為41. 5mm,如圖1所不。上述缸蓋100中,第一排 氣門和第二排氣門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51. 9mm,第一排氣門和第二排氣門的直徑分別為 38. 4mm,如圖4所示。
[0043]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其缸蓋水套103位于進氣通道101和排氣通道102 之間,能夠有效降低缸蓋的熱負荷。
[0044]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缸蓋100中,螺旋渦流進氣道112處的渦流比的范圍為 1. 3-1. 5。
[0045]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氣缸,其包括缸蓋,其中缸蓋為上述實施例 提供的缸蓋。該發(fā)動機氣缸應用了上述缸蓋,其氣缸內(nèi)燃油能夠充分燃燒,利于提高整個發(fā) 動機的性能。
[0046]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 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0047]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 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 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 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 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發(fā)動機氣缸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缸蓋上設有與所述缸蓋的進氣口連通的 進氣通道;所述進氣通道包括與所述進氣口連通的主進氣通道、與所述主進氣通道連通的 切向渦流進氣道,以及與所述主進氣通道連通的螺旋渦流進氣道;所述缸蓋上設有與所述 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進氣喉口和第二進氣喉口;所述切向渦流進氣道與所述第一進 氣喉口連通;所述螺旋渦流進氣道與所述第二進氣喉口連通。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至所述切 向渦流進氣道內(nèi)凸臺處的距離為70. Omm;所述第二進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螺旋渦流 進氣道內(nèi)凸臺處的距離為57_;所述第一進氣喉口和所述第二進氣喉口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 且該平面與所述進氣口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59. 7mm ;所述進氣口邊沿上位置最高的 點與位置最低的點之間的距離為52. 0mm。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一進氣喉口處 的第一進氣門的軸線,與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二進氣喉口處的第二進氣門的軸線平 行,且兩者的軸線組成的平面與所述進氣口所在的平面的夾角為70°。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缸蓋上的排氣通道包括通過第一排 氣喉口與所述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一分支排氣道、通過第二排氣喉口與所述發(fā)動機氣 缸內(nèi)部連通的第二分支排氣道,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一分支排氣道和所述第二分支排氣道連 通的主排氣道,所述主排氣道與所述缸蓋的排氣口連通;由所述第一分支排氣道到所述主 排氣道的方向與由所述切向渦流進氣道到所述主進氣通道的方向相反;所述螺旋渦流進氣 道的自由端彎向所述主排氣道;所述第二分支排氣道的自由端彎向所述主進氣通道。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第 一分支排氣道的凸臺的距離為67. 3mm,所述第二排氣喉口所在的平面至所述第二分支排氣 道的凸臺的距離為66. 8mm;所述第一排氣喉口和所述第二排氣喉口位于同一平面內(nèi),且該 平面與所述排氣口的中心位置處的高度差為65. 0mm ;所述排氣口邊沿上最高點與其上最 低點的高度差為46mm。
6.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一排氣喉口處 的第一排氣門與所述缸蓋上設置在所述第二排氣喉口處的第二排氣門的軸線平行,兩者的 軸線所確定的平面與所述排氣口所在的平面的夾角為70°。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氣門的軸線和所述第二進氣 門的軸線確定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排氣門的軸線和所述第二排氣門的軸線確定第二平面, 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距離為53. 5mm。
8. -種發(fā)動機氣缸,包括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缸蓋為權利要求1-7任意一項所述的 缸蓋。
【文檔編號】F02F1/42GK203867721SQ201420216810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9日
【發(fā)明者】劉漢如, 張猛, 金玉蘭, 王露 申請人: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