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195784閱讀:12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涉及一種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特別是一種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的潤滑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家庭居住條件和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主要用于園林工具上如地鉆、冰鉆、犁地機、草坪修剪機等手持式四沖程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目前市場上的手持式小型發(fā)動機 主要以可任意方向工作的二沖程發(fā)動機為主。但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廢氣排放要求的不斷提高,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代替手持式二沖程發(fā)動機是一個必然的趨向。但是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發(fā)動機在工作過程中,為了確保曲軸連桿活塞機構、配氣機構等各個系統(tǒng)在任意工作姿態(tài)下的運行可靠,必須配置能使?jié)櫥透咝аh(huán)的潤滑系統(tǒng),但現(xiàn)有的潤滑系統(tǒng)由于油路過于曲折,結構復雜,裝配煩瑣,生產加工難度大,從而導致潤滑油無法快速暢通無阻地輸送到各個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潤滑油的循環(huán)效率;二是在發(fā)動機任意翻轉工作時,由于油氣分離不理想、潤滑系統(tǒng)循環(huán)不暢,造成潤滑系統(tǒng)內部回油通路內壓力分配不均,工作可靠性差,機油消耗量大,直接影響發(fā)動機的工作效率。為此,許多生產廠家和有識之士針對上述存在的缺陷進行開發(fā)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較理想的產品在世。
發(fā)明內容為了克服現(xiàn)有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循環(huán)速度快、潤滑效率高、油氣分離好、任意姿態(tài)都能平穩(wěn)工作的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解決該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它包括底殼與下箱體形成的儲油室、下箱體與上箱體形成的曲軸室、上箱體與缸頭蓋形成的氣門室、上箱體與凸輪室蓋形成的凸輪室、連接氣門室與凸輪室之間的挺桿室,所述上下箱體兩側對應設有連通儲油室與曲軸室的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上對應設有第一和第二單向閥,第一進油通路上連接有貼在底殼上的軟管,軟管頭部設有第一吸油口,第一進油通路上設有第二吸油口,第二進油通路上設有第三吸油口。所述曲軸室與氣門室之間設有上油通路,上油通路上設有單向閥,氣門室與儲油室之間設有回油通路,凸輪室與曲軸室之間設有第三進油通路,凸輪室與儲油室之間設有凸輪室回油通路。所述的氣門室底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流通路相通的正向回油孔,缸頭蓋上設有與回流通路相通的環(huán)形回油槽,缸頭蓋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都至少設有一個與環(huán)形回油槽相通的側置回油孔,缸頭蓋的頂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油通路相通的倒置回油孔。所述的凸輪室內安裝有凸輪軸,凸輪軸上設有離心分離機構,該機構包括分離殼體、固定套、濾網,分離殼體內設有中空腔體,濾網安裝在該中空腔體內,固定套固定在分離殼體的內圈上并裝配在凸輪軸上,分離殼體的外圈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進氣口,分離殼體的內圈、固定套和凸輪軸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出氣通道,離心出氣通道通過呼吸通路與空濾器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后,與現(xiàn)有技術比較有如下優(yōu)點和效果一是由于在儲油室與曲軸室之間設置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第一進油通路上連接有貼在底殼上的軟管,使發(fā)動機在任意工作姿態(tài)都能從儲油室吸入潤滑油高效潤滑各工作系統(tǒng),保證發(fā)動機在任意工作姿態(tài)都能正常工作。二是由于缸頭蓋上設有與回流通路相通的環(huán)形回油槽,缸頭蓋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都至少設有一個與環(huán)形回油槽相通的側置回油孔,缸頭蓋的頂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油通路 相通的頂置回油孔,大大增強了缸頭蓋的吸油能力,在任意工作姿態(tài)都能將氣門室的潤滑油快速有效地回流到儲油室,可以防止缸頭蓋出現(xiàn)潤滑油積聚溢出現(xiàn)象,保證用最小的潤滑油發(fā)揮最大的潤滑效果。三是凸輪軸上設有一起旋轉工作的離心分離機構,由離心進氣口及密封殼體的內圈、固定套和凸輪軸上的離心出氣通道組成汽油機呼吸換氣通道,對從凸輪室進入離心分離機構內的油氣進行分離,分離的油滴在離心力作用下被甩回凸輪室,分離的氣體進入空濾器參與燃燒,呼吸換氣通暢,氣阻小,分離效果好、潤滑油損耗小,工作穩(wěn)定可靠,工作效率高。

圖I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圖I的A-A剖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離心分離機構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去除導風罩和缸頭蓋時的俯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缸頭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圖5的B-B剖視圖。圖7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空濾器朝下時的工作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消聲器朝下時的工作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倒置時的工作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離合器機構朝下時的工作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手拉啟動機構朝下時的工作示意圖。其中I儲油室,2曲軸室,3氣門室,4空濾器,5單向閥,6上油通路,7回油通路,8正向回油孔,9第一吸油口,10第二吸油口,11第三吸油口,12第一進油通路,13第二進油通路,14第三進油通路,15第二進油口,16第一進油口,17離心分離機構,18化油器,19倒置回油孔,20側置回油孔,21固定套,22離心進氣口,23濾網,24離心出氣通道,25分離殼體,26環(huán)形回油槽,27手拉啟動機構,28離合器機構,29消聲器,30挺桿室,31下箱體,32底殼,33上箱體,34活塞,35曲軸連桿組件,36缸頭蓋,37凸輪室,38凸輪室蓋,39凸輪軸,40軟管,41呼吸通路,42下止點,43上止點,44第一單向閥,45第二單向閥,46凸輪室回油通路。
具體實施方式
圖I至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種手持式四沖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具體實施方案,它包括底殼32與下箱體31形成的儲油室I、下箱體31與上箱體33形成的曲軸室2、上箱體33與缸頭蓋36形成的氣門室3、上箱體33與凸輪室蓋38形成的凸輪室37、連接氣門室3與凸輪室37之間的挺桿室30,曲軸室2內安裝有曲軸連桿組件32和活塞34,18化油器與油箱連接,所述上下箱體33、31兩側對應設有連通儲油室I與曲軸室2的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上對應設有第一和第二單向閥44、45,第一進油通路12通過第一進油口 16與曲軸室2連通,第二進油通路13通過第二進油口 15與曲軸室2連通,第一進油通路12上連接有貼在底殼32上的軟管40,軟管40頭部設有第一吸油口9,第一進油通路12上設有第二吸油口 10,第二進油通路13上設有第三吸油口 11。所述曲軸室2與氣門室3之間設有上油通路6,上油通路6上設有單向閥5,氣門室3與儲油室I之間設有回油通路7,凸輪室37與曲軸室2之間設有第三進油通路14,凸輪室37與儲油室I之間設有凸輪室回油通路46。所述的氣門室3底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流通路7相通的正向回油孔8,缸頭蓋36上設有與回流通路7相通的環(huán)形回油槽26,缸頭蓋36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都至少設有一個與環(huán)形回油槽26相通的側置回油孔20,缸頭蓋36的頂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油通路7相通的倒置回油孔19。所述的凸輪室37內安裝有凸輪軸39,凸輪軸39上設有離心分離機構17,該機構包括分離殼體25、固定套21、濾網23,分離殼體25內設有中空腔體,濾網23安裝在該中空腔體內,固定套21固定在分離殼體25的內圈上并裝配在凸輪軸39上,分離殼體25的外圈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進氣口 22,分離殼體25的內圈、固定套21和凸輪軸39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出氣通道24,離心出氣通道24通過呼吸通路41與空濾器4連接。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工作原理如下發(fā)動機正向放置工作時,如圖1、2、3、4、5和6所示,發(fā)動機開始一個循環(huán),曲軸開始轉動,活塞34下邊緣由下止點42向上移動至第一進油口 16和第二進油口 15位置。在此過程中,曲軸室2內形成負壓,凸輪室37內新鮮空氣和多余油霧的混合氣通過第三進油通路14被吸入曲軸室2。離心分離機構17在高速旋轉過程中,油霧從離心進氣口 22進入分離殼體25內,油霧在通過濾網23內部的狹小空間時被分離成油滴和空氣,被分離出的潤滑油滴與新鮮空氣在活塞34形成的負壓下一起被吸回凸輪室37,空濾器4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下邊緣由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位置繼續(xù)向上移動,直至上止點43位置。上箱體33上的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在活塞34移動過程中打開,連接曲軸室2與儲油室I的第一進油通路13、第二進油通路12同時被打開,空濾器室4內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離心分離機構17內的新鮮空氣及被分離出的油滴被吸入凸輪室37。凸輪室37內的油霧被吸入氣門室3,氣門室3內多余的潤滑油,通過正向回流孔8被強烈負壓吸回儲油室I。儲油室I內的潤滑油通過處在油面下方的第一吸油口 9吸入,通過第一單向閥44、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同時儲油室I內的混合氣體通過處在油面上方的第二吸油口 10、第三吸油口 11,分兩路進入曲軸室2,一路通過第二吸油口 10、第一單向閥44、第一吸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 軸室2 ;另一路通過第三吸油口 11、第二單向閥45,通過第二吸油通路13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在曲軸連桿組件35的旋轉轉換成油霧。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由上止點43向下移動到下止點42的過程,在曲軸室2內形成正壓,第一進油通道12內的第一單向閥44及第二進油通道13內的第二單向閥45關閉,通往氣門室3的單向閥5打開,曲軸室2內的油霧在強烈的壓力下通過上油通道7進入氣門室3。氣門室3內的部分油霧在壓力下通過挺桿室30進入凸輪室37。凸輪室37的多余逃逸氣體在壓力下進入離心分離機構17。經過離心分離機構17旋轉的分離,被分離的油滴返回凸輪室37,被分離過的廢氣進入空濾器室4。當發(fā)動機停機的時候,凸輪室37殘留的潤滑油由凸輪室回油通道46流回儲油室1,氣門室3殘留的潤滑油通過正向回流孔8及回油通路7返回儲油室I。當發(fā)動機側向工作且空濾器4朝下時,如圖7所示?;钊?4下邊緣從下止點42位置上行至第一進油口 15、第二進油口 16位置時,發(fā)動機工作原理與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下邊緣從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上行至上止點43位置過程,設置在第一進油通路12上的第一單向閥44及設置在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二單向閥45同時打開,此時軟管40上的第一吸油口 9處在油面上方,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三吸油口 11處在油面上方,第一進油通路12上的第二吸油口 10處在油面下方,潤滑油通過第二吸油口 1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吸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旌蠚庖宦吠ㄟ^第三吸油口 11、第二單向閥45和第二進油通路13,另一路通過第一吸油口 9、軟管4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吸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保證了在此方向工作時既能吸到油同時也能吸入油霧,被吸入曲軸室2的潤滑油被曲軸連桿組件35及活塞34的運動轉換成油霧。氣門室3內殘留潤滑油及潤滑油霧在強烈的負壓下,通過設置在氣門室3內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較下面的至少一個回油孔20、回油通路7被吸回儲油室1,凸輪室37內多余油霧被吸回氣門室3,離心分離機構17內新鮮空氣及被旋轉分離出來的潤滑油被吸入凸輪室37??諡V器4內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由于離心分離機構17處在凸輪室37內部較中間位置,所以能在任意方位實現(xiàn)旋轉分離潤滑油和氣體。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由上止點43下行至下止點42過程,與發(fā)動機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當發(fā)動機側向工作且消聲器29朝下時,如圖8所示,活塞34下邊緣從下止點42位置上行至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位置時,發(fā)動機與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下邊緣從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上行至上止點43位置過程,設置在第一進油通路12上的第一單向閥44和設置在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二單向閥45打開。此時進油軟管40上的第一吸油口 9處在油面下方,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三吸油口 11處在油面下方,第二吸油口 10處在油面上方,潤滑油一路通過第三吸油口 11、第二單向閥45和第二吸油通路13,另一路通過第一吸油口 9、軟管4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混合氣通過第二吸油口 1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保證了在此方向工作時既能吸到油同時也能吸入油霧,被吸入曲軸室2的潤滑油被曲軸連桿組件35及活塞34的運動轉換成油霧。氣門室3內殘留潤滑油及油霧在強烈的負壓下,通過設置在氣門室3內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較下面的至少一個回油孔20、回油通路7被吸回儲油室1,凸輪室37內多余油霧被吸回氣門室3,離心分離機構17內新鮮空氣及被旋轉分離出來的潤滑油被吸入凸輪室37,空濾器4內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 ;由于離心分離機構17處在凸輪室37內部較中間位置,所以能在任意方位實現(xiàn)旋轉分離潤滑油和氣體。[0038]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由上止點43下行至下止點42過程,與發(fā)動機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當發(fā)動機側向工作且離合器機構28朝下時,如圖10所示,活塞34下邊緣從下止點42位置上行至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位置時,發(fā)動機與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下邊緣從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上行至上止點43位置過程,設置在第一進油通路12上的第一單向閥44及設置在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二單向閥45打開,此時進油軟管40上第一吸油口 9處在油面下方,設置在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三吸油口 11處在油面上方,第二吸油口 10處在油面上方,潤滑油通過第一吸油口 9、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吸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混合氣分兩路進入曲軸室2,一路通過第二吸油口 1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另一路通過第三吸油口 11、第二單向閥45和第二進油通路13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保證了在此方向工作時既能吸到油同時也能吸入油霧,被吸入曲軸室2的潤滑油被曲軸連桿組件35及活塞34的運動轉換成油霧。氣門室3內殘留潤滑油及潤滑油霧在強烈的負壓下,通過設置在氣門室3內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較低位置的至少一個回油孔20和回油通路7被吸回儲油室1,凸輪室37內多余油霧被吸回氣門室3,離心分離機構17內新鮮空氣及被分離出來的潤滑油被吸入凸輪室37,空濾器室4內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由于離心分離機構17處在凸輪室37內部較中間位置,所以能在任意方位實現(xiàn)旋轉分離潤滑油和氣體。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由上止點43下行至下止點42過程,與發(fā)動機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當發(fā)動機側向工作且手拉啟動機構27朝下時,如圖11所示,發(fā)動機的工作原理與上述發(fā)動機側向工作且離合器機構28朝下時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重述。當發(fā)動機倒置工作時,如圖9所示,活塞34下邊緣從下止點42位置上行至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位置時,發(fā)動機和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下邊緣從第一進油口 16、第二進油口 15上行至上止點43位置過程,設置在第一進油通路12上的第一單向閥44及設置在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二單向閥45同時打開,此時進油軟管40上的第一吸油口 9處在油面上方,第二進油通路13上的第三吸油口 11處在油面下方,第二吸油口 10處在油面下方,其中一路潤滑油通過第三吸油口 11、第二單向閥45和第二吸油通路13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另一路潤滑油通過第二吸油口 10、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混合氣通過第一吸油口 9、第一單向閥44和第一進油通路12被活塞34上行形成的強烈負壓吸入曲軸室2,保證了在此方向工作時既能吸到油同時也能吸入油霧,被吸入曲軸室2的潤滑油被曲軸連桿組件35及活塞34的運動轉換成油霧,氣門室3內殘留潤滑油及潤滑油霧在強烈的負壓下,通過設置在氣門室3內較低位置的至少一個倒置回油孔19、回油通路7被吸回儲油室1,凸輪室37內多余油霧被吸回氣門室3,離心分離機構17內新鮮空氣及被分離出來的潤滑油被吸入凸輪室37,空濾器室4內的新鮮空氣被吸入離心分離機構17,由于離心分離機構17處在凸輪室37內部較中間位置,所以能在任意方位實現(xiàn)旋轉分離潤滑油和氣體。曲軸繼續(xù)旋轉,活塞34由上止點43下行至下止點42過程,與發(fā)動機正向工作一樣,在此不再重述。
權利要求1.一種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包括底殼(32)與下箱體(31)形成的儲油室(I)、下箱體(31)與上箱體(33)形成的曲軸室(2)、上箱體(33)與缸頭蓋(36)形成的氣門室(3)、上箱體(33)與凸輪 室蓋(38)形成的凸輪室(37)、連接氣門室(3)與凸輪室(37)之間的挺桿室(30),其特征是所述上下箱體(33、31)兩側對應設有連通儲油室(I)與曲軸室(2)的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上對應設有第一和第二單向閥(44、45),第一進油通路(12)上連接有貼在底殼(32)上的軟管(40),軟管(40)頭部設有第一吸油ロ(9),第一進油通路(12)上設有第二吸油ロ(10),第二進油通路(13)上設有第三吸油ロ(11)。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曲軸室(2)與氣門室⑶之間設有上油通路(6),上油通路(6)上設有單向閥(5),氣門室(3)與儲油室(I)之間設有回油通路(7),凸輪室(37)與曲軸室(2)之間設有第三進油通路(14),凸輪室(37)與儲油室(I)之間設有凸輪室回油通路(46)。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氣門室(3)底部至少設有ー個與回流通路(7)相通的正向回油孔(8),缸頭蓋(36)上設有與回流通路(7)相通的環(huán)形回油槽(26),缸頭蓋(36)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都至少設有一個與環(huán)形回油槽(26)相通的側置回油孔(20),缸頭蓋(36)的頂部至少設有一個與回油通路(7)相通的倒置回油孔(19)。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凸輪室(37)內安裝有凸輪軸(39),凸輪軸(39)上設有尚心分尚機構(17),該機構包括分尚殼體(25)、固定套(21)、濾網(23),分離殼體(25)內設有中空腔體,濾網(23)安裝在該中空腔體內,固定套(21)固定在分離殼體(25)的內圈上并裝配在凸輪軸(39)上,分離殼體(25)的外圈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進氣ロ(22),分離殼體(25)的內圈、固定套(21)和凸輪軸(39)上設有與該中空腔體相通的離心出氣通道(24),離心出氣通道(24)通過呼吸通路(41)與空濾器(4)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公開了一種手持式四沖程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包括底殼(32)與下箱體(31)形成的儲油室(1)、下箱體(31)與上箱體(33)形成的曲軸室(2)、上箱體(33)與缸頭蓋(36)形成的氣門室(3)以及凸輪室(37)、挺桿室(30),所述上下箱體(33、31)兩側對應設有連通儲油室(1)與曲軸室(2)的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第一和第二進油通路(12、13)上對應設有第一和第二單向閥(44、45),第一進油通路(12)上連接有貼在底殼(32)上的軟管(40),軟管(40)頭部設有第一吸油口(9),第一進油通路(12)上設有第二吸油口(10),第二進油通路(13)上設有第三吸油口(11)。采用上述結構后,結構簡單合理、循環(huán)速度快、潤滑效率高、油氣分離好、任意姿態(tài)都能平穩(wěn)工作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F02B63/02GK202370610SQ20112048202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胡濟榮 申請人:星月集團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