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噴射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設于發(fā)動機的燃料噴射裝置的燃料噴射泵。
背景技術:
以往,眾所周知如下結構的燃料噴射泵(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通過發(fā)動機的曲軸來驅動被軸支承于泵殼的凸輪軸,通過設置于上述凸輪軸的凸輪使柱塞沿上下方向往復運動,通過該柱塞來壓送燃料。該燃料噴射泵將潤滑油貯存在形成于泵殼的下部的凸輪室內,來潤滑收容在該凸輪室中的凸輪等驅動系統(tǒng)部件。并且,燃料噴射泵構成為在泵殼上形成有潤滑油排出孔,能夠將潤滑油從凸輪室通過該潤滑油排出孔排出到與泵殼相連設置的齒輪箱內。此外,排出到該齒輪箱的潤滑油用于潤滑齒輪箱中的從發(fā)動機的曲軸將動力傳遞到燃料噴射泵的凸輪軸的動力傳遞單元、 用于潤滑發(fā)動機的曲軸或活塞等。另外,在這種燃料噴射泵中,柱塞套筒被套裝在泵殼上的液壓頭上,將柱塞上下滑動自如地插入于該柱塞套筒內。在柱塞套筒內的柱塞的上方形成有加壓室(燃料壓力室)。 在柱塞套筒的下方的柱塞的下部纏繞安裝有對該柱塞向下方施力的彈簧,并且連接有挺桿。挺桿上下滑動自如地插入于挺桿室內,與凸輪相壓接。該挺桿室形成在泵殼的凸輪室的上方,與該凸輪室相連通?,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10678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如專利文獻1所示的以往的結構中,存在如下情況潤滑油形成飛沫而從齒輪箱內通過形成在泵殼上的潤滑油排出孔進入到泵殼內的凸輪室,從而凸輪室中的潤滑油的飛沫量變多。在凸輪室中的潤滑油的飛沫量變多的情況下,如圖22所示那樣存在如下情況潤滑油82的飛沫到達并附著于柱塞81的下部,通過該柱塞81沿上下方向的往復運動,潤滑油82經柱塞81與柱塞套筒80的間隙向上方移動,通過燃料83的泄漏返回槽80a混入到燃料83中?;蛘?,存在潤滑油82再繼續(xù)上升而侵入到加壓室并混入到燃料83中的情況。 因此,潤滑油82向燃料83中的混入量變多,而有可能產生燃料83變黑、發(fā)動機性能下降等問題。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來自與泵殼相連設置的齒輪箱側的潤滑油的飛沫不容易進入到該泵殼內而能夠抑制由于該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的燃料噴射泵。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是一種燃料噴射泵,其具備與齒輪箱相連設置的泵殼,在該燃料噴射泵中, 上述泵殼具備連通孔,其將該泵殼內與上述齒輪箱內連通;槽部,其與該連通孔相連接; 以及罩,其被安裝在上述泵殼上,從上述齒輪箱側覆蓋上述槽部的一部分及上述連通孔,其中,由上述連通孔、上述槽部以及上述罩構成了將上述泵殼內和上述齒輪箱內連通的彎折形狀的連通通路。本發(fā)明在上述罩上形成有構成上述連通通路的一部分的貫通孔,將該貫通孔配置成相對于與上述連通孔正對的位置錯開。本發(fā)明在上述連通通路上且在上述泵殼與上述罩之間設置有能夠蓄積潤滑油的潤滑油積存部。本發(fā)明在上述泵殼上形成收納凸輪的凸輪室,并且以與上述凸輪室相連通的方式形成有收納與上述凸輪相連接的挺桿的挺桿室,在上述凸輪室與上述挺桿室的比上述挺桿靠近柱塞一側的位置之間形成有阻止它們相連通的阻止部。本發(fā)明將上述連通孔用作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將上述貫通孔用作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將上述連通通路的除了上述連通孔和上述貫通孔以外的部分用作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構成了用于使?jié)櫥蛷纳鲜霰脷纫来谓浻缮鲜龅谝粷櫥团懦鐾?、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向上述齒輪箱內排出的潤滑油排出通路,使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和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分別小于上述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本發(fā)明使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小于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本發(fā)明在比上述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靠下方的位置設置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本發(fā)明在上述罩上設置有能夠與形成在上述泵殼上的凸部或凹部相嵌合的凹部或凸部,從而將該罩能定位地安裝到了上述泵殼上。發(fā)明的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由于連通通路與連通孔彎折地進行連接,因此連通通路與連通孔之間的潤滑油的流動方向發(fā)生了改變,從而來自齒輪箱側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連通孔進入到泵殼內。而且,脈動壓力在從齒輪箱側向燃料噴射泵傳送時衰減,從而降低了燃料噴射泵的脈動壓力。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減少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根據本發(fā)明,連通通路由于貫通孔而彎折,因此在連通通路上潤滑油的流動方向發(fā)生了改變,從而來自齒輪箱側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連通孔進入到泵殼內。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減少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并且,能夠利用緊固件將罩的端部安裝到泵殼上。因而,本發(fā)明能夠實現該罩的抗震性的提高。根據本發(fā)明,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通過積留在潤滑油積存部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側傳送到泵殼。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減少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根據本發(fā)明,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進入到被從凸輪室提供燃料的加壓室所在的、挺桿室的相比挺桿靠近柱塞一側的位置。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抑制由于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根據本發(fā)明,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齒輪箱側的通路面積小于泵殼側的通路面積,從而潤滑油容易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中。因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由于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側傳送到泵殼。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減少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根據本發(fā)明,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齒輪箱側的通路面積朝向齒輪箱側逐漸變小,因此潤滑油更容易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中。因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由于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側傳送到泵殼。因而,本發(fā)明能夠減少泵殼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根據本發(fā)明,在將潤滑油從泵殼內向齒輪箱內排出時,在潤滑油排出通路中從上方向下方流下。因而,本發(fā)明能夠使?jié)櫥推交亓鲃?,從而提高了燃料噴射泵的潤滑性能。根據本發(fā)明,容易進行罩的安裝作業(yè)。因而,本發(fā)明能夠高效地進行燃料噴射泵的組裝作業(yè)。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的整體結構的右側面剖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的整體結構的正面剖視圖。圖3的(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的主視圖,(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安裝了罩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4的(a)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和罩的立體圖,(b)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安裝了罩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5的(a)是表示罩的主視圖,(b)是表示罩的右側視圖。圖6的(a)是表示第一潤滑油排出孔和第一連通通路中的潤滑油的流動的圖,(b) 是表示第二潤滑油排出孔和第二連通通路中的潤滑油的流動的圖。圖7的(a)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的主視圖,(b)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安裝了罩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8的(a)是表示罩的主視圖,(b)是表示罩的右側視圖。圖9的(a)是表示具有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的燃料噴射泵內和齒輪箱內的各自的潤滑油的脈動壓力的曲線圖,(b)是表示具有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的燃料噴射泵內和齒輪箱內的各自的潤滑油的脈動壓力的曲線圖。圖10是表示挺桿附近的結構的右側面剖視圖。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的側面剖視圖。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的正面剖視圖。
圖13是表示凸緣部和罩的主視圖。圖14是表示凸緣部和罩的分解立體圖。圖15是表示凸緣部的槽部的主視圖。圖16是表示罩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罩的主視圖。圖18是圖16中的A向視圖。圖19的(a)是表示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的圖,(b)是表示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的圖。圖20是表示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的圖。圖21是表示挺桿附近的其它結構的右側面剖視圖。
圖22是表示潤滑油混入到燃料中的混入路徑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燃料噴射泵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1首先,針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1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在下面的說明中,將用圖1的箭頭F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1的前方來規(guī)定前后方向,將用圖1的箭頭U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1的上方來規(guī)定上下方向,將用圖 2的箭頭L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1的左方來規(guī)定左右方向。燃料噴射泵1是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的燃料噴射裝置的結構部件,在對從燃料箱提供的燃料進行加壓之后,在規(guī)定的定時將規(guī)定量的燃料通過噴射管壓送至燃料噴射閥。如圖1和圖2所示,燃料噴射泵1是將燃料分配/壓送至多個燃料噴射閥的分配型燃料噴射泵。燃料噴射泵1是通過將液壓頭2和泵殼3上下接合而構成的。在液壓頭2中插入有柱塞套筒4。柱塞5上下滑動自如地被裝入在該柱塞套筒4 內。在液壓頭2內,在柱塞套筒4的左前方設置有低溫起動計時機構6,隔著柱塞套筒4而在右方設置有蓄壓器7。在柱塞套筒4與柱塞5的上端部之間形成有加壓室8。在柱塞套筒4中,為了降低燃料從柱塞套筒4與柱塞5的間隙泄漏而混入到潤滑油中的現象(燃料泄漏),而形成有泄漏返回槽如。泄漏返回槽如與未圖示的燃料箱相連
ο在泵殼3的前上部形成有挺桿室20,并且插入有柱塞套筒4的下端部。柱塞5從柱塞套筒4的下端部朝向挺桿室20而向下方突出。在柱塞套筒4的下端部外周固定設置有上部彈簧支架21。在柱塞5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下部彈簧支架22。在下部彈簧支架22的上表面與上部彈簧支架21的下表面之間裝入有對柱塞5向下方施力的彈簧23。在柱塞5的下端部將挺桿M設置成能夠在挺桿室20 沿上下方向往復滑動。挺桿M是在上方開口的圓筒狀。在挺桿M內固定設置有下部彈簧支架22。挺桿M通過下部彈簧支架22與柱塞5 —起被彈簧23向下方施力。輥部25通過輥軸沈轉動自如地被軸支承于挺桿M的下部。在挺桿M內的上表面與下部彈簧支架22的下表面之間設置有調整墊片27。在泵殼3的后上部形成有齒條室30。齒條室30內部設有齒條。在液壓頭2的后部沿上下方向插入有分配軸31。分配軸31的下端部突出到齒條室30中。傳遞軸32通過聯(lián)軸節(jié)33與分配軸31同軸心地固定設置在分配軸31的下端部。傳遞軸32沿上下方向架設并可轉動地軸支承于泵殼3中。傳遞軸32的上端部可轉動地軸支承于泵殼3的軸支承部34,并且由定位部件35對其軸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置進行定位。分配軸31內與加壓室8通過形成在液壓頭2內的油路9相連通。在液壓頭2內, 在分配軸31的后側通過支承件11設置有輸送閥10。輸送閥10防止在燃料噴射泵1噴射結束時噴射管內的燃料流入到加壓室8。在泵殼3的下部形成有凸輪室40。在凸輪室40中將凸輪軸41的軸方向作為前后方向地架設有凸輪軸41。凸輪軸41通過第一凸輪軸承42和第二凸輪軸承43可轉動地支承于泵殼3中。凸輪室40被潤滑油填滿。通過凸輪室40的潤滑油對凸輪軸41上的凸輪 44進行潤滑。凸輪44配置在凸輪室40的前部,與前輥部25相抵接。在凸輪室40的后內部收納有固定設置在凸輪軸41上的錐齒輪45。傳遞軸32從凸輪室40的上表面朝向凸輪室40向下方突出。在傳遞軸32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與凸輪軸41上的錐齒輪45相嚙合的錐齒輪46。凸輪軸41從泵殼3的后部朝向泵殼3外而向后方突出。在該凸輪軸41的后突出部分設置有構成調速器機構的調速器套筒12和調速器重錘13。在泵殼3的前部(凸輪室40的前方)形成有凸緣3a。凸輪軸41從凸緣3a朝向齒輪箱50內而向前方突出。齒輪箱50配置在泵殼3的前方,與泵殼3相連設置,并且被安裝在柴油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主體上。在齒輪箱50內,凸輪軸固定凸緣52固定設置在凸輪軸 41的前端部。在該凸輪軸固定凸緣52上通過支承件53固定設置有凸輪齒輪51。并且,來自柴油發(fā)動機的曲軸的動力通過凸輪齒輪51等能夠傳遞到齒輪箱50內的動力傳遞單元、 凸輪軸41。另外,在凸緣3a上形成有使泵殼3內、即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的作為連通孔的兩個潤滑油排出孔3i、3j。使凸輪室40的潤滑油通過兩個潤滑油排出孔3i、3j排出到齒輪箱50內。后述的罩60以與這些潤滑油排出孔3i、3j相向的方式安裝在凸緣3a 的外側。在這種結構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1中,將動力從柴油發(fā)動機的曲軸傳遞到凸輪軸 41,當凸輪軸41旋轉時,凸輪44與凸輪軸41的旋轉一起進行旋轉。與該凸輪44的旋轉相應地,挺桿M沿上下方向往復運動,并且柱塞5借助固定在挺桿M上的下部彈簧支架22 而沿上下方向往復運動。并且,通過柱塞5的往復運動,交替地進行向加壓室8吸入燃料的吸入行程和從加壓室8排出燃料的排出行程。也就是說,在吸入行程中,當柱塞5通過彈簧23施力被按下而下降時,來自燃料箱(供給泵)的燃料被吸入到加壓室8。在排出行程中,當柱塞5通過彈簧23施力被推上而上升時,吸入到加壓室8的燃料被加壓而通過油路9壓送至分配軸31。 被壓送至分配軸31的燃料通過分配軸31分配給輸送閥10,通過噴射管從燃料噴射閥噴射出ο接著,說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3a的結構。
如圖1、圖3以及圖4所示,凸緣3a形成為正面看大致三角形狀。在該凸緣3a的中心部將貫通孔3d形成為正面看大致圓形狀。如上所述,上述凸輪軸41貫穿于該貫通孔 3d,由第二凸輪軸承43支承。在作為凸緣3a的外側面的前表面上,在貫通孔3d的外周外側將圓環(huán)狀的轂部北形成為向前方突出。轂部北能夠嵌合在貫穿設置于齒輪箱50的后表面的貫通孔50a中。并且,在轂部北以面向齒輪箱50內的方式嵌合在貫通孔50a中的狀態(tài)下,螺栓被螺紋嵌合在貫穿設置于轂部北的外周外側的安裝孔3c等中,從而將凸緣3a 與齒輪箱50固定。如圖3的(a)和圖4的(a)所示,在轂部北的前表面上,槽部;^沿轂部北的圓周方向延伸,在正面視圖中,槽部3e形成為切去圓環(huán)的一部分而在右方開口的正面看大致 C形狀。槽部!Be以朝向齒輪箱50側的方式朝向前方開口。在槽部!Be內,凸狀的多個隔壁3f、3f、…在轂部北的圓周方向上每隔規(guī)定間隔進行配置。槽部!Be通過多個隔壁3f、 3f、…被分隔為第一槽部、第二槽部、第三槽部、第四槽部、第五槽部。這些槽部從位于槽部 3e的右上部的一端開始按第一槽部、第二槽部、第三槽部、第四槽部、第五槽部的順序沿正面看的順時針方向配置。在槽部:3e的最上部(第一槽部)形成有罩60的安裝孔3g。在槽部3e的最下部(第四槽部)形成有罩60的安裝孔池。另外,在槽部!Be的右上部(第一槽部)的底部,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形成為在前后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在后端側面向凸輪室40,在前端側面向與泵殼3相連設置的齒輪箱 50內。在槽部!Be內的左部(第三槽部),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形成為在前后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在后端側面向凸輪室40,在前端側面向與泵殼3相連設置的齒輪箱50內。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分別沿前后方向貫穿于凸緣3a,使其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和齒輪箱50內相連通。也就是說,通過這些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進行連通。在將燃料噴射裝置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中時,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分別配置在燃料噴射泵1的正面視看時比通過凸輪軸220的軸心的水平線靠上方的位置上、或者配置成使下端部相對于上述水平線位于上述程度的高度的位置。這樣,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能夠根據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量,將潤滑油從泵殼3內適量地排出到齒輪箱50內。如圖3的(b)、圖4以及圖5所示,罩60是具有沿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中的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的樹脂、金屬制的板材,其形成為正面看時切去圓環(huán)的一部分得到的大致C形狀。罩60在正面看時為與槽部3e相似的形狀,設定成表面積稍小于槽部3e0罩60的圓周方向的長度被設定成比槽部3e的圓周方向的長度短。罩60由第一平面部60a、向后方凹陷的第一凹部60b、第二平面部60e以及向后方凹陷的第二凹部60f構成為凹凸狀。在該正面看時大致為C形狀的罩60中,各部分從位于罩60的右上部的一端開始按第一平面部60a、第一凹部60b、第二平面部60e、第二凹部60f 的順序沿正面看時的順時針方向配置。罩60嵌合在槽部!Be中并使第一凹部60b位于槽部;^的最上部,第二凹部60f位于槽部3e的最下部,第二平面部60e位于槽部3e的左部。在進行該嵌合時,在正面看時中,由罩60從齒輪箱50側覆蓋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詳細地說,由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從齒輪箱50側覆蓋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由第二平面部60e從齒輪箱50側覆蓋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在各凹部60b、60f的上下左右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安裝孔60c、60g。安裝孔 60c、60g用于在使罩60嵌合在槽部!Be中時安裝到凸緣3a上。另外,在第二平面部60e的下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作為貫通孔的排出孔60h。 罩60使兩個安裝孔60c、60g分別與槽部;^的安裝孔3g、池對齊,之后如上述那樣嵌合在凸緣3a的槽部3e上。并且,罩60通過將作為緊固件的螺栓61、61從前方插入到安裝孔60c、60g中來螺紋嵌合在安裝孔3g、3h中,由此被安裝到凸緣3a上(參照圖3的(b) 和圖4的(b))。此時,罩60配置成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相向,并且面向齒輪箱50內。在像上述那樣將罩60安裝在凸緣3a上的情況下,如圖3的(b)所示那樣,罩60 的第一平面部60a被配置在與槽部3e的第一槽部和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正對的位置上。 換言之,槽部3e的第一槽部與第一平面部60a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并且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與第一平面部60a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由此,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與齒輪箱50內不呈直線狀連通。此時,罩60接觸隔壁3f、3f、…,除了該接觸部分以外,罩60與槽部;^的各槽部之間形成空間。這些空間中的形成在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與槽部!Be的第一槽部之間的第一空間構成第一連通通路:3m的一部分。該第一空間配置成沿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相正交的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同時,作為構成第一連通通路: 的一部分的貫通孔的排出孔60d,沿前后方向形成在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的右下部。排出孔60d是缺口孔,配置成相對于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的正對位置偏向右下方。通過該排出孔60d,在凸緣3a與罩60之間產生間隙,上述第一空間通過排出孔60d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這樣,第一連通通路: 由上述第一空間和排出孔60d構成,經由罩60與泵殼3之間,而呈彎折狀態(tài)地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相連接。其結果,第一連通通路: 通過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相連通,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通過第一連通通路: 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也就是說,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通過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一連通通路: 相連通。因此,如圖6的(a)中的空心箭頭那樣,潤滑油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流經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從該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流出到第一連通通路: 之后,碰觸到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從而將該流動方向從前后方向變更為大致上下方向,在第一連通通路: 中朝向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的右下方流動。潤滑油在到達排出孔60d跟前時,碰觸到第一槽部的內周面,從而將該流動方向從大致上下方向變更為前后方向,從排出孔60d流向齒輪箱50內。也就是說,如圖6的(a)所示,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一連通通路: 、即潤滑油的排出通路(連通通路)構成為曲柄狀,從而在該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形成有彎折部3x。因此,潤滑油在從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排出時,不是呈直線狀流向齒輪箱50內,而是在變更流動方向后流動至第一連通通路3m,再次變更流動方向后經排出孔60d流入齒輪箱50內。 總之,潤滑油在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與第一連通通路: 之間變更流動方向,并且在第一連通通路: 中間也變更流動方向,同時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依次經由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第一連通通路: 而被排出到齒輪箱50內。因此,在齒輪箱50內,如圖6的(a)中的涂黑箭頭那樣,在潤滑油向泵殼3的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側飛散的情況下,該潤滑油的飛沫在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正對的位置附近碰觸到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從而阻止了侵入到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另外,即使?jié)櫥偷娘w沫到達了排出孔60d,也一定會在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沿與上述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即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經過彎折部3x進行流動、即一定會在第一連通通路: 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之間改變流動方向地流動,因此難以侵入到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同樣地,在將罩60安裝到凸緣3a上的情況下,罩60的第二平面部60e被配置在與槽部3e的第三槽部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正對的位置上。換言之,槽部3e的第三槽部與第一平面部60a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并且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與第二平面部60e 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另外,在罩60的第二平面部60e與槽部;^的第三槽部之間形成的第三空間構成第二連通通路3η的一部分。該第三空間配置成沿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相正交的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作為構成第二連通通路3η的一部分的貫通孔的排出孔60h,沿前后方向形成在罩 60的第二平面部60e的下部。排出孔60h配置成相對于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的正對位置偏向下方。上述第三空間通過該排出孔60h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這樣,第二連通通路3η由上述第三空間和排出孔60h構成,經由罩60與泵殼3之間,而呈彎折狀態(tài)地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 j相連接。其結果,第二連通通路3η通過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 j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相連通,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 j通過第二連通通路3η 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也就是說,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通過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和第二連通通路3η相連通。因此,如圖6的(a)中的空心箭頭那樣,潤滑油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流經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從該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流出到第二連通通路3η之后,碰觸到罩60的第二平面部60e,從而將該流動方向從前后方向變更為大致上下方向,在第二連通通路3η 中朝向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的下方流動。潤滑油在到達排出孔60h跟前時,碰觸到第三槽部的內周面,從而將該流動方向從大致上下方向變更為前后方向,從排出孔60h流向齒輪箱50內。也就是說,如圖6的(b)所示,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和第二連通通路3η、即潤滑油的排出通路(連通通路)構成為曲柄狀,從而在該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途形成有彎折部 3y。因此,潤滑油在從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排出時,不是呈直線狀流向齒輪箱50內,而是在變更流動方向后流動至第二連通通路3η,再次變更流動方向后經排出孔60h流入齒輪箱 50內。總之,潤滑油在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與第二連通通路3η之間變更流動方向,并且在第二連通通路3η中途也變更流動方向,而且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依次經由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第二連通通路3η而被排出到齒輪箱50內。在此,如圖6的(b)所示,潤滑油在流經第二連通通路3η時,積存在比上述第三空間的排出孔60h靠下方的位置地經過排出孔60h流向齒輪箱50內。這樣,在將凸輪室40 與齒輪箱50內連接的排出通路的中途且在泵殼3與罩60之間設置有潤滑油積存部3p。因此,在齒輪箱50內,如圖6的(b)中的涂黑箭頭那樣,在潤滑油向泵殼3的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側飛散的情況下,該潤滑油的飛沫在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正對的位置附近碰觸到罩60的第一平面部60a,從而阻止了侵入到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另外,即使?jié)櫥偷娘w沫到達了排出孔60h,也一定會在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沿與上述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即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經過彎折部3y地流動、即一定會在第二連通通路3η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之間改變流動方向地流動,因此難以侵入到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根據這種結構,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第一連通通路:3m和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 以及第二連通通路3η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 j從齒輪箱50內進入到泵殼3內的凸輪室40。 因而,燃料噴射泵1能夠減少凸輪室40中的潤滑油的飛沫量。作為結果,燃料噴射泵1能夠抑制潤滑油的飛沫到達并附著于柱塞5的下部、通過該柱塞5沿上下方向的往復運動使?jié)櫥徒涍^柱塞5與柱塞套筒4的間隙侵入到泄漏返回槽4a、加壓室8而混入到燃料中。接著,說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103a的結構。其中,針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圖標記,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如圖7的(a)所示,凸緣103a形成為正面看大致三角形狀。在該凸緣103a中,在其前表面中央部將圓環(huán)狀的轂部10 形成為向前方突出。在貫通孔3d的外周外側形成有向后方凹陷的正面看大致C形狀的槽部10;3 在槽部10 內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形成為臺階狀的罩支承部103k。在槽部10 的右下部形成有罩70的安裝孔103g。另外,在槽部10 內的右下部將作為貫通孔的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形成為沿前后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在后端側面向凸輪室40,在前端側面向與泵殼3相連設置的齒輪箱50內。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配置成夾著安裝孔103g。通過這些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進行連通。如圖7的(b)和圖8所示,罩70是具有沿與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中的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的樹脂、金屬制的板材,其形成為正面看大致 C形狀。罩70在正面看時為與槽部10 的一部分相似的形狀,設定成表面積稍小于槽部 103e的一部分。罩70的圓周方向的長度被設定成比槽部10 的圓周方向的長度短。罩70由平面部70a和缺口部70c構成。在罩70中,平面部70a配置在罩70的整個圓周方向上,缺口部70c配置在罩70的圓周方向的中途部外周側。罩70嵌合在槽部10 的下部、并使缺口部70c位于槽部10 的最下部。在進行該嵌合時,在正面看時,由罩70從齒輪箱50側覆蓋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在平面部70a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用于將罩70安裝在上述凸緣103a上的安裝孔70b。這種罩70使安裝孔70b與安裝孔103g對齊,進而如上述那樣嵌合在凸緣103a的槽部10 上。并且,罩70通過將螺栓61、61從泵殼3外插入到安裝孔70b中來螺紋嵌合在安裝孔103g中,由此被安裝到凸緣103a上。此時,罩70配置成與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 103i相向,并且面向齒輪箱50內。在像上述那樣將罩70安裝在凸緣103a上的情況下,罩70的平面部70a被配置在與槽部10 的一部分以及凸緣103a的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正對的位置上。換言之,槽部10 的一部分與平面部70a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并且兩個潤滑油排出孔 103i、103i與平面部70a配置成在正面看時相重疊。由此,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與齒輪箱 50內不呈直線狀連通。
此時,罩70接觸罩支承部103k,除了該接觸部分以外,罩70的平面部70a與槽部 10 之間形成空間。該空間構成連通通路103η的一部分。該空間配置成沿與潤滑油排出孔103i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相正交的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同時,作為構成連通通路103η的一部分的貫通孔的排出孔70d、70d,沿前后方向形成在罩70的平面部70a的左右兩端部。各排出孔70d是缺口孔,配置成相對于與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的正對位置偏向左或右上方。通過這些排出孔70d、70d,在凸緣103a與罩 70之間產生間隙,上述空間通過各排出孔70d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這樣,連通通路103η由上述空間和兩個排出孔70d、70d構成,經由罩70與泵殼3 之間,而呈彎折狀態(tài)地與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相連接。其結果,連通通路103η通過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與泵殼3內的凸輪室40相連通,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通過連通通路103η 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也就是說,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通過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以及連通通路103η相連通。因此,潤滑油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流經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從該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流出到連通通路103η之后,碰觸到罩70的平面部70a,從而將該流動方向從前后方向變更為大致上下方向,在連通通路103η中朝向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 的上方流動,從排出孔70d、70d流入到齒輪箱50內。在此,排出孔70d配置成相對于與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的正對位置錯開。也就是說,使泵殼3內的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的兩個潤滑油排出孔 103i、103i以及連通通路、即潤滑油的排出通路構成為曲柄狀,從而在該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途形成有彎折部。因此,從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排出的潤滑油不是呈直線狀流向齒輪箱 50內,而是在變更流動方向后流動至連通通路103η,經排出孔70d流向齒輪箱50內。總之, 潤滑油在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與連通通路103η之間變更流動方向,同時從泵殼3內的凸輪室40依次經由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連通通路103η而被排出到齒輪箱50內。在此,潤滑油在流經連通通路103η時,積存在形成于與罩70的平面部70a之間的空間中,同時經過排出孔70d向齒輪箱50內流入。這樣,在將凸輪室40與齒輪箱50內連接的排出通路的中途且在泵殼3與罩70之間設置有潤滑油積存部103p。在本實施方式中, 也形成為潤滑油積存部103p的潤滑油經過在罩70的缺口部70c與槽部10 之間形成的間隙而向齒輪箱50內流入。因此,在齒輪箱50內,即使在潤滑油向泵殼3的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側飛散的情況下,該潤滑油的飛沫也會在與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正對的位置附近碰觸到罩70的平面部70a,從而阻止了侵入到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另外,即使?jié)櫥偷娘w沫到達了排出孔 70d,也一定會在潤滑油的排出通路中沿與上述潤滑油的流動方向、即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經過彎折部地流動、即一定會在連通通路103η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之間改變流動方向地流動,因此難以侵入到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根據這種結構,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連通通路103η和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 從齒輪箱50內進入到泵殼3內的凸輪室40。因而,燃料噴射泵1能夠減少凸輪室40中的潤滑油的飛沫量。作為結果,燃料噴射泵1能夠抑制潤滑油的飛沫到達并附著于柱塞5的下部、通過該柱塞5沿上下方向的往復運動使?jié)櫥徒涍^柱塞5與柱塞套筒4的間隙侵入到泄漏返回槽4a、加壓室8而混入到燃料中。
另外,在燃料噴射泵1中,如圖21所示那樣,在假設下部彈簧支架22和調整墊片 27上分別設置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22a、27a的情況下,由于挺桿M的輥部25與凸輪44相接觸,在其旋轉時進行旋轉,因此有可能使提供給凸輪44的潤滑油通過輥部25的旋轉而被帶起,從貫通孔22a、27a流入到挺桿室20的相比挺桿M靠柱塞5側的位置,并且從柱塞5 與柱塞套筒4的間隙進入到泄漏返回槽4a、加壓室8而混入到燃料中。為此,在燃料噴射泵1中,如圖10所示那樣不在上述下部彈簧支架22和上述調整墊片27上設置上下方向的貫通孔。由此,燃料噴射泵1通過在挺桿M的輥部25與下部彈簧支架22之間形成阻止部觀,來防止附著于挺桿的輥部25的潤滑油進入到挺桿M內,能夠減少潤滑油向燃料中的移動量。如上所述,燃料噴射泵1具備與齒輪箱50相連設置的泵殼3。并且,在該燃料噴射泵1中,泵殼3具備將泵殼3內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的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相連接的槽部和與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相連接的槽部、以及安裝在泵殼3上并從齒輪箱50側覆蓋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及上述各槽部的一部分的罩60 (罩70),由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兩個潤滑油排出孔 103i、103i)、上述槽部以及上述罩60(罩70)構成了將上述泵殼3內與齒輪箱50內相連通的彎折形狀的連通通路、即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一連通通路: 以及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和第二連通通路3n(兩個潤滑油排出孔103i、103i以及連通通路103η)。由此,第一連通通路: 和第二連通通路3n (連通通路103η)分別相對于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彎折地連接,因此第一連通通路:3m和第二連通通路3n(連通通路103η)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之間的潤滑油的流動方向發(fā)生變化,從而使來自齒輪箱50側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各潤滑油排出孔 103 )進入到泵殼3內。因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在從齒輪箱50側傳遞到燃料噴射泵1時在罩60中被衰減,降低了燃料噴射泵1的脈動壓力。因而, 燃料噴射泵1能夠減少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此外,在將罩60安裝在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3a上的情況下,列舉具體例子,泵殼3內的脈動壓力如圖9的(a)所示那樣與柴油發(fā)動機的齒輪箱50內的脈動壓力相比衰減為柴油發(fā)動機的齒輪箱50內的脈動壓力的大致60%。另外,在將罩70安裝在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凸緣103a上的情況下,列舉具體例子,泵殼3內的脈動壓力如圖9的(b)所示那樣與柴油發(fā)動機的齒輪箱50內的脈動壓力相比大致衰減為0。燃料噴射泵1將作為構成第一連通通路: 和第二連通通路3n (連通通路103η) 的一部分的貫通孔的排出孔60d和排出孔60h (兩個排出孔70d、70d)形成在罩60上,配置成相對于與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正對的位置錯開。由此,第一連通通路: 和第二連通通路3n (連通通路103η)因排出孔60d和排出孔60h (各排出孔70d)而彎折,因此在第一連通通路: 和第二連通通路3n (連通通路103η)中途潤滑油的流動方向發(fā)生變化,從而使來自齒輪箱50側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通過第一潤滑油排出孔3i和第二潤滑油排出孔3j (各潤滑油排出孔103i)進入到泵殼3內。因而, 燃料噴射泵1能夠減少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并且,能夠利用螺栓61、61將罩60(罩70)的端部安裝到泵殼3上。因而, 燃料噴射泵1能夠實現該罩60 (罩70)的抗震性的提高。燃料噴射泵1在第二連通通路3n(連通通路103η)的中途上且在泵殼3的凸緣 3a(凸緣103a)與罩60(罩70)之間設置能夠積存潤滑油的潤滑油積存部3p(潤滑油積存部 103p)。由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通過積存在潤滑油積存部3p (潤滑油積存部103p)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50側傳送到泵殼3。因而,燃料噴射泵1能夠減少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潤滑油向燃料混入。燃料噴射泵1在泵殼3內形成有收納凸輪44的凸輪室40,并且形成為將收納與凸輪44相接觸的挺桿M的挺桿室20與凸輪室40相連通,在凸輪室40與挺桿室20的比挺桿M靠柱塞5側的位置之間形成阻止它們相連通的阻止部28。由此,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飛沫很難進入到從凸輪室40供給燃料的加壓室8側。 因而,燃料噴射泵1能夠抑制由于泵殼3內的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實施方式2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噴射泵201。在下面的說明中,將用圖11的箭頭F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201的前方來規(guī)定前后方向,將用圖11的箭頭U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201的上方來規(guī)定上下方向, 將用圖12的箭頭R表示的方向作為燃料噴射泵201的右方來規(guī)定左右方向。燃料噴射泵201是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的燃料噴射裝置的結構部件,在對從燃料箱提供的燃料進行加壓之后,在規(guī)定的定時將規(guī)定量的燃料通過噴射管壓送至燃料噴射閥。 如圖11和圖12所示,燃料噴射泵201是將燃料分配/壓送至多個燃料噴射閥的分配型燃料噴射泵。在燃料噴射泵201中,柱塞210可上下往復滑動地設置在柱塞套筒211內。柱塞套筒211被插入到設置在泵殼212的上部的液壓頭213中。并且,在柱塞210的上端部與柱塞套筒211之間形成有加壓室214。另外,在液壓頭213中,在柱塞套筒211的右方設置有成為低溫起動計時機構的熱電偶215。另一方面,在柱塞套筒211的左方設置有蓄壓器 238。柱塞套筒211的下端部被插入到形成于泵殼212的上部的挺桿室121中。柱塞 210從柱塞套筒211的下端部朝向挺桿室121而向下方突出。在柱塞套筒211的下部外周固定設置有上部彈簧支架216。在柱塞210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下部彈簧支架217。在這些上部彈簧支架216與下部彈簧支架217的上下之間插入有對柱塞210向下方施力的彈簧 218。另外,在柱塞210的下端部將挺桿219設置成能夠在挺桿室121進行上下往復滑動。挺桿219是形成為在上方開口的有底的大致圓筒狀的部件。在挺桿219內固定設置有下部彈簧支架217。挺桿219利用彈簧218來通過下部彈簧支架217與柱塞210 —起被向下方施力。并且,輥191通過輥軸192轉動自如地被軸支承于挺桿219的下部。輥191與凸輪軸220上的凸輪221相抵接。另外,在下部彈簧支架217與挺桿219的上下之間設置有調整墊片222。調整墊片222將凸輪221與挺桿219的間隙調整為合適值。凸輪221被固定設置在凸輪軸220上,被收容在形成于泵殼212的下部的凸輪室 122的前部。凸輪軸220沿前后方向架設在凸輪室122中,由軸承240可轉動地被軸支承于泵殼212中。凸輪室122被潤滑油填滿。通過潤滑油對凸輪211等驅動系統(tǒng)部件進行潤滑。另外,在泵殼212的前部形成有凸緣234。在凸緣234上安裝有齒輪箱223。凸輪軸220從凸緣234的前表面朝向齒輪箱223內而向前方突出。齒輪箱223配置在泵殼212 的前方,與泵殼212相連設置,并且安裝在柴油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主體上。在齒輪箱223內, 凸輪齒輪224固定設置在凸輪軸220的前端部。并且,來自柴油發(fā)動機的曲軸的動力通過凸輪齒輪2M等能夠傳遞到齒輪箱223內的動力傳遞單元、凸輪軸220。另一方面,凸輪軸220從泵殼212的后部向后方突出。在泵殼212外,在凸輪軸 220的后端部設置有作為構成調速器機構的部件的調速器套筒225和調速器重錘226。調速器機構被安裝在形成于泵殼212的后側的調速器室125內。并且,調速器室125與凸輪室122通過通氣孔連通。另外,在凸輪室122的后部收容有固定設置在凸輪軸220上的錐齒輪227。該錐齒輪227固定設置在凸輪軸220上。并且,傳遞軸2 從凸輪室122的上表面朝向凸輪室122 而向下方突出。在傳遞軸228的下端部固定設置有錐齒輪229。錐齒輪229與凸輪軸220 上的錐齒輪227相嚙合。傳遞軸2 在上下方向架設,可轉動地被軸支承于泵殼212上。傳遞軸228的上下方向(軸方向)的位置由限動器230進行固定。并且,在泵殼212中,在傳遞軸228的上方形成有齒條室124。齒條室124內安裝有作為構成燃料噴射泵201的噴射量調節(jié)機構的部件的齒條。齒條室IM與凸輪室122通過通氣孔連通。另外,通過聯(lián)軸節(jié)232將分配軸231與傳遞軸2 同軸心地固定設置在傳遞軸2 的上端部。并且,在液壓頭213中,在分配軸231的后方通過支承件331設置有輸送閥233。 輸送閥233防止在燃料噴射泵201噴射結束時噴射管內的燃料流入到加壓室214。根據這種結構,在燃料噴射泵201中,當凸輪221旋轉時,通過凸輪221的旋轉而使挺桿219進行上下往復運動,并且柱塞210借助固定設置在該挺桿219上的下部彈簧支架217也進行上下往復運動。并且,由柱塞210的上下往復運動,來交替地進行向加壓室214 吸入燃料的吸入行程和從加壓室214排出燃料的排出行程。也就是說,在吸入行程中,當柱塞210通過彈簧218施力被按下而下降時,來自燃料箱的燃料被吸入到加壓室214,另一方面,在排出行程中,當柱塞210通過彈簧218施力被推上而上升時,吸入到加壓室214的燃料被加壓而通過油路壓送至分配軸231。之后,被壓送至分配軸231的燃料通過分配軸231 分配給輸送閥233,通過噴射管從燃料噴射閥噴射出。圖13和圖14所示的凸緣234形成為在正面看時呈大致倒三角形狀。在凸緣234 的中心部設置有軸支承凸輪軸220的轂部341。并且,在轂部341的前表面上設置有槽部 342。罩251被配置成從齒輪箱223側覆蓋槽部342的開口,通過螺栓236、236安裝在轂部 341 上。另外,在凸緣234的外周部設置有三個螺栓孔343、343、343,用于將泵殼212安裝到齒輪箱223上的螺栓插入到該三個螺栓孔343、343、343中。這三個螺栓孔343、343、343 分別配置在形成為大致倒三角形狀的凸緣234的三個角部,以轂部341為中心,以大致相等角度(大致120度)的間隔設置。并且,在凸緣234上設置有兩個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各潤滑油排出通路 370L、370R使泵殼212內與齒輪箱223內相連通。潤滑油通過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 從泵殼212內的凸輪室122排出到齒輪箱223內。此外,在與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 有關的下面的說明中,在潤滑油的流動方向上,將泵殼212側稱為“上游側”,將齒輪箱223 側稱為“下游側”。如圖19的(a)和圖19的(b)所示,兩個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都形成為在剖面看時彎折成大致曲柄狀。兩個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在正面看(參照圖1 時分別夾著凸輪軸220而配置在其左右。也就是說,在凸輪軸220的左方配置潤滑油排出通路 370L (下面簡稱為“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在凸輪軸220的右方配置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下面簡稱為“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 )。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由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 372L以及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構成。在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中,設置于轂部 341的前表面上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上游側和與該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大致正交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連通,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下游側和與該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大致正交的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連通。另一方面,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由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以及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構成。在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中,設置于轂部341的前表面上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上游側和與該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大致正交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連通,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下游側和與該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大致正交的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連通。另外,如圖15所示,槽部342沿轂部341的圓周方向延伸,在形成為正面看時切去圓環(huán)的一部分而在左方開口的正面看大致為C形狀。槽部342向前方開口。槽部342內由隔壁被分隔為第一槽部342A、第二槽部342B、第三槽部342C。關于這些第一至第三的各槽部342A、342B、342C,在槽部342中的位置關系如下。具體地說,在形成為正面看時大致C字形狀的槽部342中,第一槽部342A位于槽部342的開口一端部(上端部)。第三槽部342C位于槽部342的開口另一端部(下端部)。 第二槽部342B位于第一槽部342A與第三槽部342C之間。換言之,第一槽部342A位于轂部341外周的上部。第二槽部342B位于轂部341外周的側部、本實施方式中是轂部341外周的右側部。第三槽部;342C位于轂部341的下部外周。另外,在槽部342內設置有一對螺栓孔344、345。一對螺栓孔344、345都是供用于安裝罩251的螺栓236、236(參照圖13和圖14)插入的孔,設置成沿前后方向貫穿凸緣 234。一對螺栓孔344、345中的一個螺栓孔344設置在第一槽部342A內、具體地說設置在第一槽部342A內的左右大致中央部,另一個螺栓孔345設置在第三槽部342C內。并且,一對螺栓孔344、345配置成以轂部341的中心為基準大致對稱(線對稱)。在槽部342的外邊緣設置有一對凹部342D、342E。一對凹部342D、342E以將槽部 342的外邊緣切去的方式形成。一對凹部342D、342E例如通過削去槽部342的外邊緣,能夠容易地進行加工。一對凹部342D、342E中的一個凹部342D設置在第一槽部342A的外邊緣, 另一個凹部342E設置在第三槽部342C的外邊緣。并且,一對凹部342D、342E配置成以轂部341的中心為基準大致對稱(軸對稱)。并且,一對凹部342D、342E與一對螺栓孔344、 345配置在通過轂部341的中心的一條線(直徑)上。在第一槽部342A內,在螺栓孔344的左方設置有構成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 的上游側通路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另外,在第二槽部342B內,在第一槽部342A 側的端部設置有構成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的上游側通路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 371R。如圖19的(a)所示,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由沿前后方向貫穿于凸緣234的連通孔構成。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上游側端部與泵殼212的凸輪室122(參照圖11 和圖1 相連通。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下游側端部與第一槽部342A內相連通。在將燃料噴射裝置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中時,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配置在比燃料噴射泵1 的正面看時通過凸輪軸220的軸心的水平線靠上方的位置上、或者配置成使下端部相對于上述水平線位于上述程度的高度的位置。另外,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孔形狀在正面看時為大致橢圓形狀。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孔寬度(橢圓短邊方向的長度)與第一槽部342A的槽寬度大致一致。此外,下面,用ALl表示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通路面積(與潤滑油的流動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截面積。下面也相同)。如圖19的(b)所示,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由沿前后方向貫穿凸緣234的連通孔構成。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上游側端部與泵殼212的凸輪室122(參照圖11 和圖1 相連通。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下游側端部與第二槽部342B內相連通。在將燃料噴射裝置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中時,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配置在比燃料噴射泵1 的正面看時通過凸輪軸220的軸心的水平線靠上方的位置上、或者配置成使下端部相對于上述水平線位于上述程度的高度的位置。另外,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孔形狀在正面看時為大致橢圓形狀。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孔寬度(橢圓短邊方向的長度)與第一槽部342A的槽寬度大致一致。此外,下面,用ARl表示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通路面積。另外,如圖13、圖16至圖18所示,罩251是大致C字形狀的板狀部件,以左方開口的狀態(tài)配置在凸緣234的槽部342上。罩251是由具有第一安裝板351或第二安裝板352 的多個凹部以及具有左方通路板353或右方通路板邪4的多個平面部構成的板狀構造。在罩251上設置有一對螺栓孔:351A、352A、一對凸部!351B、352B。在形成為大致C字形狀的罩251中,罩251的開口一端部(上端部)為左方通路板 353。在該左方通路板353上相連設置有第一安裝板351。另一方面,罩251的開口另一端部(下端部)為第二安裝板352。在該第二安裝板352上相連設置有右方通路板354。并且,在罩251中,第一安裝板351和第二安裝板352配置在同一平面(圖18所示的Zl)上, 左方通路板353和右方通路板3M配置在與平面Zl大致平行且高度與平面Zl不同的同一平面(圖18所示的Z2)上。也如圖13所示,第一安裝板351的寬度構成為稍小于第一槽部342A內的槽寬度。 也就是說,第一安裝板351構成為嵌合在第一槽部342A內。并且,將第一安裝板351的后表面(靠凸緣234側的面)沿著第一槽部342A的底面(凸緣234的前表面)地構成。另外,在第一安裝板351上設置有一對螺栓孔351A、352A中的一個螺栓孔351A。該螺栓孔 351A是貫穿第一安裝板351的孔,使螺栓236貫穿螺栓孔351A,并且貫穿第一槽部342A內的螺栓孔344。另外,在第一安裝板351的外邊緣設置有一對凸部351B、352B中的一個凸部 351B。該凸部351B是從第一安裝板351的外邊緣端突出到外側的部分,構成為嵌合在第一槽部342A的凹部342D中。第二安裝板352的寬度構成為稍小于第三槽部342C內側的槽寬度。也就是說,第二安裝板352構成為嵌合在第三槽部342C內。并且,將第二安裝板352的后表面(凸緣 234側的面)沿著第二槽部342B的底面(凸緣234的前表面)地構成。另外,在第二安裝板352上設置有一對螺栓孔351A、352A中的另一個螺栓孔352A。該螺栓孔352A是貫穿第二安裝板352的孔,使螺栓236貫穿螺栓孔352A,并且貫穿于第三槽部342C內的螺栓孔345。 另外,在第二安裝板352的外邊緣設置有一對凸部351B、352B中的另一個凸部352B。該凸部352B是從第二安裝板352的外邊緣端突出到外側的部分,構成為嵌合在第三槽部342C 的凹部342E中。并且,左方通路板353是使罩251的開口一端部(上端部)與第一安裝板351大致平行地彎折而形成的(參照圖18)。左方通路板353的寬度被設定成稍大于第一槽部342A 內側的槽寬度。也就是說,左方通路板353構成為能夠從齒輪箱223側覆蓋第一槽部342A。 由此,如圖19的(a)和圖20所示,通過第一槽部342A和左方通路板353構成了具有規(guī)定的截面積的通路、即左方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此外,下面用AL2表示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通路面積。并且,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通路面積AL2小于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通路面積ALl (AL2 < ALl)。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上游側端部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相連通。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下游側端部與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相連通。另外,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通路寬度在轂部341的半徑方向上與在上游側端部處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開口寬度(橢圓短邊)大致一致。在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下游側端部形成有狹小部372La。狹小部372La的通路寬度(第一槽部342A內側的槽寬度)在轂部341的半徑方向上比上游側端部的通路寬度窄。如圖19的(a)所示,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由貫穿罩251的左方通路板353 的貫通孔構成。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是缺口孔,沿著罩251的左方通路板353的外邊緣端面353A地構成。具體地說,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由左方通路板353的外邊緣端面353A和第一槽部342A(狹小部372La)的內周面之間產生的間隙構成。外邊緣端面353A 是罩251的開口前端部的端面,構成為橫斷(與潤滑油的流動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一槽部 342A。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的上游側端部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相連通。 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的下游側端部在凸緣234的正面?zhèn)乳_放,與齒輪箱223內相連通。也就是說,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 —起形成連通通路, 在凸緣234的外側使齒輪箱223內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相連通。另外,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設置在比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靠下方的位置上。此外,下面用AL3表示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的通路面積。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的通路面積AL3小于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的通路面積ALl (AL3 <AL1)。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的通路面積AL3小于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的通路面積AL2 (AL3 < AL2)。也就是說,在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中,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 的通路面積AL3最小,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IL的通路面積ALl最大(AL3 < AL2 < ALl)。 換言之,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構成為三條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372L、373L的通路面積從上游側向下游側、即從泵殼212側向齒輪箱223側逐漸變小。并且,右方通路板3M使罩251上的第一安裝板351與第二安裝板352之間的部分彎折而使右方通路板3M形成為與第一安裝板351和第二安裝板352大致平行(參照圖 18)。右方通路板354的寬度設定成稍大于第二槽部342B的槽寬度。也就是說,右方通路板邪4構成為能夠從齒輪箱223側覆蓋第二槽部342B。由此,如圖19的(b)和圖20所示, 通過第二槽部342B和右方通路板邪4構成了具有規(guī)定的截面積的通路、即右方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此外,下面用AR2表示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通路面積。并且,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通路面積AR2小于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通路面積ARl (AR2 < ARl)。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上游側端部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相連通,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下游側端部與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相連通。另外,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通路寬度在轂部341的半徑方向上在上游側端部處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開口寬度(橢圓短邊)大致一致。在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中游部形成有狹小部372Ra。狹小部372Ra的通路寬度(第二槽部342B內側的槽寬度)在轂部341 的半徑方向上比上游側端部的通路寬度窄。如圖19的(b)所示,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由貫穿罩251的右方通路板邪4的貫通孔構成。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孔形狀為大致圓形狀。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上游側端部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相連通。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下游側端部在凸緣234的正面?zhèn)乳_放,與齒輪箱223內相連通。也就是說,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 —起形成連通通路,在凸緣234的外側使齒輪箱223 內與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相連通。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設置在比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靠下方的位置上。換言之,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在右方通路板3M上設置在與覆蓋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此外,下面用AR3表示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通路面積。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通路面積AR3小于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的通路面積ARl (AR3 <AR1)。并且,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的通路面積AR3小于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的通路面積 AR2 (AR3 < AR2)。也就是說,在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中,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 的通路面積AR3最小,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IR的通路面積ARl最大(AR3 < AR2 < ARl)。 換言之,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構成為三條潤滑油排出通路371R、372R、373R的通路面積從上游側向下游側、即從泵殼212側向齒輪箱223側逐漸變小。如上所述,燃料噴射部201將齒輪箱223安裝到泵殼212的凸緣234上,將從凸緣 234突出的凸輪軸220插入到齒輪箱223內。燃料噴射部201將凸輪齒輪2M在齒輪箱223 內設置在凸輪軸220上,將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設置在凸緣234上,該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將泵殼212內的潤滑油排出到齒輪箱223內。并且,在該燃料噴射部201中, 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彎折成大致曲柄狀地形成,由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371R、 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以及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構成。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設置在泵殼212的凸緣234的一個側面上。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 371R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大致正交,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的上游側相連通。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大致正交, 與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的下游側相連通。構成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的一部分的槽部342設置在泵殼212的凸緣234的一個側面上。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 371R是在槽部342內貫穿泵殼212的凸緣234的孔。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的上游側端部與泵殼212內相連通。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371R的下游側端部與槽部342內相連通, 被罩251覆蓋。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由槽部342和罩251構成。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沿著罩251的端面構成。并且,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的通路面積AL2、AR2和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的通路面積AL3、AR3分別小于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37IR的通路面積ALl、ARl。由此,潤滑油從泵殼212內的凸輪室122依次經由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 371R、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而排出到齒輪箱 223內。并且,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在齒輪箱223側的通路面積小于在泵殼212側的通路面積,從而潤滑油容易積存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處。因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通過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223側傳送到泵殼3。因而,燃料噴射部201能夠減少泵殼3 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燃料噴射部201使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的通路面積AL3、AR3小于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372R的通路面積AL2、AR2。由此,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在齒輪箱223側的通路面積朝向齒輪箱223側逐漸變小,因此潤滑油容易積存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中。因此,隨著柴油發(fā)動機的活塞的上下運動產生的脈動壓力由于積留在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中的潤滑油而衰減,不容易從齒輪箱223側傳送到泵殼3。因而,燃料噴射部201能夠減少泵殼3 內的潤滑油的飛沫量,抑制由于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并且,只要對罩251的端面進行加工,就能夠容易地調整潤滑油排出通路 370L(370R)的通路面積。因而,能夠降低潤滑油排出通路370L(370R)的加工成本,并能夠降低燃料噴射部201的制造成本。將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373R設置在比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1L、371R靠下方的位置上。由此,在將潤滑油從泵殼212內排出到齒輪箱223內時,潤滑油在潤滑油排出通路 370L、370R中從上方向下方流下。因而,能夠平滑地進行潤滑油的排出,從而提高潤滑性能。在罩251上設置有凸部351B、352B,從而燃料噴射部201將該罩251可定位地安裝到泵殼3上,該凸部351B、352B能夠嵌合在形成于泵殼212的凸緣234上的凹部342D、342E中。由此,罩251的安裝作業(yè)變得容易。因而,燃料噴射部201構成為能夠高效地進行燃料噴射泵的組裝作業(yè)。也就是說,燃料噴射部201在將罩251安裝到泵殼212的凸緣234上時,通過將罩 251的一對凸部351B、352B分別嵌合在凸緣234的一對凹部342D、342E上,能夠將罩251容易地定位在凸緣234(槽部34 上。并且,凸部351B設置在第一安裝板351上的外邊緣,另一方面,凸部352B設置在第二安裝板352的前端部外邊緣(換言之,凸部351B和凸部352B設置成以轂部341的中心為基準非對稱),因此在組裝時,能夠容易地識別罩251的安裝位置。由此,能夠將一對凸部351B、352B無誤且容易地分別嵌合在一對凹部342D、342E上,使罩251的安裝作業(yè)變得更加容易。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能夠用于裝設于柴油發(fā)動機的燃料噴射裝置的燃料噴射泵。附圖標記說明1 燃料噴射泵;2 液壓頭;3 泵殼;3a 凸緣;3i 第一潤滑油排出孔(連通孔); 3j:第二潤滑油排出孔(連通孔);3η:第一連通通路;3m:第二連通通路;3p:潤滑油積存部;28 阻止部;50 齒輪箱;60 罩;60d 排出孔(貫通孔);60h 排出孔(貫通孔);70d 排出孔(貫通孔);103a:凸緣;103i 潤滑油排出孔(連通孔);103η:連通通路;103p:潤滑油積存部;201 燃料噴射泵;212 泵殼;220 凸輪軸;223 :齒輪箱;2M 凸輪齒輪;234 凸緣部;235 罩;370L 左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70R 右方的潤滑油排出通路;342 槽部;342D 凹部;342E 凹部;351B 凸部;352B 凸部;371L 左方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 371R 右方的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372L 左方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2R 右方的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373L 左方的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373R 右方的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噴射泵,其具備與齒輪箱相連設置的泵殼,其中,上述泵殼具備連通孔,其將該泵殼內與上述齒輪箱內連通;槽部,其與該連通孔相連接;以及罩,其被安裝在上述泵殼上,從上述齒輪箱側覆蓋上述槽部的一部分及上述連通孔,由上述連通孔、上述槽部以及上述罩構成將上述泵殼內和上述齒輪箱內連通的彎折形狀的連通通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在上述罩上形成有構成上述連通通路的一部分的貫通孔,將該貫通孔配置成相對于與上述連通孔正對的位置錯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在上述連通通路的中途且在上述泵殼與上述罩之間設置有能夠蓄積潤滑油的潤滑油積存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在上述泵殼上形成有收納凸輪的凸輪室,并且以與上述凸輪室相連通的方式形成有挺桿室,該挺桿室收納有與上述凸輪相接觸的挺桿,在上述凸輪室與上述挺桿室的比上述挺桿靠柱塞側的位置之間形成有阻止它們相連通的阻止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將上述連通孔用作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 將上述貫通孔用作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將上述連通通路的除了上述連通孔和上述貫通孔以外的部分用作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以此構成用于將潤滑油從上述泵殼內依次經由上述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向上述齒輪箱內排出的潤滑油排出通路,使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和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分別小于上述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使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小于上述第二潤滑油排出通路的通路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在比上述第一潤滑油排出通路靠下方的位置設置上述第三潤滑油排出通路。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噴射泵,其中,在上述罩上設置有凹部或凸部,從而將該罩能定位地安裝到上述泵殼上,該凹部或凸部能夠與形成在上述泵殼上的凸部或凹部相嵌合。
全文摘要
使來自與泵殼相連設置的齒輪箱側的潤滑油的飛沫不容易進入到該泵殼內,抑制由于該潤滑油的飛沫產生的潤滑油向燃料的混入。燃料噴射泵(1)具備與齒輪箱(50)相連設置的泵殼(3),泵殼(3)具備將泵殼(3)內與齒輪箱(50)內連通的潤滑油排出孔(3j)、與潤滑油排出孔(3j)相連接的槽部以及安裝在泵殼(3)上并從齒輪箱(50)側覆蓋潤滑油排出孔(3j)和上述槽部的一部分的罩(60),由潤滑油排出孔(3j)、上述槽部以及罩(60)構成將泵殼(3)內與齒輪箱(50)內連通的彎折形狀的連通通路。
文檔編號F02M59/10GK102405345SQ20108001736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南光政樹, 吳服榮太, 柴田義明, 田中雅道, 芝裕二, 高岸勛 申請人:洋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