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拉絲油回收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電纜行業(yè)廢鋁拉絲油的環(huán)保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1、電纜加工過程中,導線拉絲工藝是一項重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后續(xù)電纜的質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拉絲工藝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在鋁棒拉制成絲過程中,鋁棒形變會產生較大熱量,需要使用拉絲油進行冷卻和潤滑,拉絲油的使用能夠有效的降低拉絲過程中的摩擦力,減少熱量的產生,防止鋁絲過熱變形,同時還能將拉絲過程中產生的金屬碎屑沖洗帶走,保證鋁絲表面的光潔度。
2、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鋁絲與拉絲模具之間的摩擦會導致鋁絲表面的部分材料脫落,形成金屬碎屑,此外,由于拉絲設備的振動和磨損,也會產生一定量的金屬碎屑混入拉絲油中,使得拉絲油中混入大量廢鋁碎屑,進而影響后續(xù)拉絲過程,這些鐵屑雜質的存在給拉絲油的回收利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如果不將這些雜質去除,直接回收利用拉絲油,會嚴重影響電纜的生產質量。鐵屑雜質可能會導致拉絲過程中出現(xiàn)劃痕、斷線等問題,降低電纜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時,含有大量鐵屑雜質的拉絲油如果隨意排放,不僅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還會浪費大量的資源。目前,傳統(tǒng)的處理方式無法有效地去除這些雜質,只能不斷更換新的拉絲油,而廢棄的拉絲油采用燃燒的方式處理,不僅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污染大氣,而且大量廢鋁拉絲油若不進行有效處理和循環(huán)利用,會造成資源浪費,拉絲油本身是一種有價值的工業(yè)材料,而其中的金屬碎屑也可以通過適當的處理進行回收利用。
3、基于此,設計了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處理系統(tǒng),能夠有效地過濾出拉絲油中的金屬碎屑,實現(xiàn)拉絲油的循環(huán)利用和金屬碎屑的回收,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克服現(xiàn)有拉絲油處理方式存在的諸多弊端,如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黑煙及有害氣體,且拉絲油中的金屬碎屑無法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從而造成資源浪費等問題,本發(fā)明特提供一種高效且環(huán)保的處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對廢棄拉絲油進行過濾、加熱以及化學反應等一系列步驟,可將油與金屬碎屑有效分離開來,進而實現(xiàn)拉絲油的回收再利用。
2、本發(fā)明的技術實施方案是:
3、一種電纜行業(yè)廢鋁拉絲油的環(huán)保處理系統(tǒng),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過濾機構、第一反應機構及第二反應機構,第一固定架一端與第二固定架相連接形成矩形架體結構,第二固定架的一側設置有過濾機構用于拉絲油初次過濾;過濾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架、導料罐、過濾罐、過濾板、刮料條及轉動桿,導料罐設置在第一支撐架的內部,導料罐內部通過連接片與過濾罐相連接,且過濾罐的內部設置有轉動桿和過濾板;轉動桿的一端設置有刮料條,且刮料條一側貼附于過濾板的拌面設置,轉動桿的另一端與連接底座的第一驅動電機相連接形成驅動結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內部設置有第一反應機構,用于過濾后拉絲油的第一次反應;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內部設置有第二反應機構,用于拉絲油的第二次加熱反應。
4、可選地,所述導料罐和過濾罐之間設置有導料層a;所述過濾板為錐形結構,且過濾板上設置有若干篩孔;所述連接底座設置在過濾罐的底部,連接底座上設置有第三出料管,連接底座上設置有轉動桿,且轉動桿上設置有若干擾動架。
5、可選地,第一反應機構包括第一反應池、第一密封蓋、第一螺旋導料桿、第二驅動電機、第一出料管及第一導氣泵,第一反應池的內部設置有第一螺旋導料桿,且第一螺旋導料桿一端通過第一出料管與第二驅動電機相連接形成導料結構;第一出料管的出料口處通過第一下料器與運輸機構相連接;第一反應池的上部設置有第一密封蓋,且第一密封蓋上設置有第一進料口和第一出氣口,第一進料口上設置有進料斗,第一出氣口通過第一導氣泵和第一導氣管與第二反應機構的加熱倉相連通;第一反應池上部設置有第一連接桿,且第一連接桿兩側通過第二連接桿與第二固定架相連接形成支架結構,第一連接桿的上部設置有第三驅動電機,第三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擾動桿,且擾動桿伸入第一反應池腔室內部。
6、可選地,第二反應機構包括加熱倉、第二反應池、連接板、第二螺旋導料桿、第四驅動電機及第二密封蓋,加熱倉通過連接板與第二反應池相連接形成導氣加熱結構,第二反應池的內部設置有第二螺旋導料桿,且第二螺旋導料桿的一端與第二出料管相連通,第二出料管的出料口通過第二下料器與運輸機構相連接,導料桿的的另一端上設置有第四驅動電機;第二反應池的上部設置有第二密封蓋,且第二密封蓋上部通過第一導氣機構與交聯(lián)機構相連接。
7、可選地,第一導氣機構包括第二導氣泵、第三導氣泵、第二導氣管、三通連接管及第三導氣管,第二導氣泵和第三導氣泵均設置在第二密封蓋上,且第二導氣泵和第三導氣泵通過第二導氣管相互連接,第二導氣管通過三通連接管與第三導氣管相連接,將產生的氣體導入至交聯(lián)機構中。
8、可選地,交聯(lián)機構包括第二支撐架、反應箱、導運臺、導氣倉、齒條、第一導氣槽及噴淋管,反應箱設置在第二支撐架上,且反應箱的內部設置有導氣倉,反應箱的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噴淋管,噴淋管一端與導氣倉相連通設置;導氣倉上設置有第一導氣槽,且第一導氣槽上設置有轉動噴氣機構;轉動噴氣機構包括移動支架、轉軸、連接器及連接力臂,移動支架上部設置有轉軸和連接器,轉軸上的第一齒輪與齒條嚙合連接形成驅動結構;連接器設置在第一導氣槽的內部,且連接器導氣孔側邊上的滑動卡條與第一導氣槽內的卡槽滑動連接,連接器的下部設置有連接力臂及第二導氣槽,連接力臂通過連接管道與連接器的導氣孔相連接,連接管道的出氣口通過導氣管道與第二導氣槽相連接,實現(xiàn)引流導氣;連接管道上設置有第二齒輪,且第二齒輪與第五驅動電機輸出軸上的第三齒輪嚙合連接;第二導氣槽的內部設置有若干導流片。
9、可選地,還包括有牽引導向機構,牽引導向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支架、繞線輪、第二連接支架、第一過線輪、第二過線輪、第三過線輪、第四過線輪、第一鋼絲繩及第二鋼絲繩,第一連接支架設置在移動支架的底部,第一連接支架上設置有繞線輪和第四過線輪,繞線輪上的第一鋼絲繩依次通過第四過線輪、第一過線輪、第二過線輪及第三過線輪與第二導氣槽腔室相連通;第一鋼絲繩通過第二鋼絲繩與導流片的連接孔相連接;所述第二導氣槽上部及一側開口的矩形空腔體結構,第二導氣槽的開口處設置有第五過線輪;第一過線輪和第二過線輪通過第二連接支架與連接力臂相連接。
10、可選地,還包括有設置在反應箱內部的移動導料機構,移動導料機構包括滑動小車、導向輪、防護支架、承接臺、限位擋板、伸縮桿、螺桿及轉動把手,移動導料機構的上部對稱設置有限位擋板,且限位擋板通過底部的滑槽和螺母分別與滑動小車上的滑條和螺桿相連接,螺桿的一端通過連接件與轉動把手相連接;限位擋板通過伸縮桿與限位板相連接,且伸縮桿的外部設置有壓力彈簧形成彈性結構;承接臺上設置有收卷器,收卷器內設置有電纜;滑動小車的側部設置有限位卡條,且限位卡條的一端與防護支架上的卡槽扣合連接;滑動小車通過底部的導向輪與反應箱底部的第一導軌相連接。
11、可選地,還包括有抽油裝置,抽油裝置包括第三支撐架、導流泵、導流管、控制閥門及過濾桶,第三支撐架設置在第二密封蓋的抽油口處,第三支撐架上設置了導流泵,導流泵的一端與過濾桶相連接,導流泵的另一端通過導流管與收集槽相連接;導流管上設置有控制閥門,過濾桶上設置有若干篩孔。
12、可選地,運輸機構包括第一運輸臺、第一輸送帶、下料承接臺、第二運輸臺、第二輸送帶及第七驅動電機,第一運輸臺設置在第一固定架的內部,第一運輸臺上設置有第一輸送帶;第二運輸臺設置在第二固定架的內部,且第二運輸臺上設置有第二輸送帶及第七驅動電機;第一運輸臺上部設置有撥動機構,撥動機構包括第四支撐架、支撐板、調節(jié)桿、撥動板及撥動頭,支撐板通過第四支撐架設置在第一運輸臺上,且支撐板的連接導槽內設置有調節(jié)桿,調節(jié)桿的一端通過第三連接桿與撥動板相連接,撥動板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撥動頭;連接導槽的外部設置有限位孔及限位銷軸;還包括有烘干轉運機構,烘干轉運機構包括運輸支架、第三運輸臺、第三輸送帶、第八驅動電機、隔離層及第三密封蓋,第三運輸臺設置在運輸支架上,且第三運輸臺的內部設置有隔離層及第三輸送帶,第三運輸臺的上部設置有第三密封蓋形成兩端開口的空腔體結構,且第三密封蓋上設置有第二進料口,第二進料口與第一運輸臺的出料端相對應設置;第三運輸臺底部的進氣口通過第二導氣機構與加熱倉相連接;第二導氣機構包括第四導氣泵、第一回氣管道、混合箱及第二回氣管道,第四導氣泵設置在加熱倉一側的出氣口上,且第四導氣泵通過第一回氣管道與混合箱相連接,混合箱通過第二回氣管道與第三運輸臺相連接。
13、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14、1、本發(fā)明,整個系統(tǒng)包括過濾機構、第一反應機構、第二反應機構、交聯(lián)反應機構、第一導氣機構及回氣機構,其中,廢棄的拉絲油先通過過濾機構進行初次過濾,將油內較大的金屬碎屑去除,在導入到第一反應機構中進行初次反應,并在第一反應池內添加氫氧化鈉作為化學反應的引發(fā)劑,使其與鋁水發(fā)生反應,產生大量的熱蒸汽,在將熱蒸汽導入第二反應池中,對內部的拉絲油進行加熱處理,加熱后的廢拉絲油中的鋁粉顆粒會充分沉淀,從而將拉絲油和鋁粉分離開來。
15、2、本發(fā)明,設計了交聯(lián)機構,將第二反應池內的拉絲油回收完成后,在其內部添加水和氫氧化鈉,產生的大量蒸汽通過第一導氣機構進入到交聯(lián)反應機構中,對硅烷交聯(lián)電纜的絕緣層進行加熱、加濕煤質,能夠加強電纜絕緣層的性能。
16、3、本發(fā)明,設計了運輸機構,用于承接和運輸第一反應池和第二反應池中沉淀下來的混合物,將其混合后移送至烘干轉運機構中,便于轉運和干燥處理,從而實現(xiàn)自動化出料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