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料攪拌設備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攪拌機。
背景技術:
目前,公開號為CN105498601A的中國專利公開一種高速攪拌機,包括支桿、位于所述支桿上的料桶固定裝置、位于所述支桿頂部的傳動機構和位于所述傳動機構兩端的電機和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端部設置有攪拌槳;所述支桿分為下部的固定底座和上部的可移動部,所述固定底座內設置有液壓缸推桿帶動所述可移動部上下活動;所述固定底座的一側設置有液壓油箱和液壓電機。
現(xiàn)有技術中類似上述的攪拌機,其一般通過夾桿與束縛帶配合對料桶進行固定;而夾桿與束縛帶配合固定時,夾桿通過擰緊內部的加固螺栓來固定束縛帶,而當對束縛帶固定時,束縛帶由于處在緊繃狀態(tài),會存在往回收的彈性,可能出現(xiàn)部分回彈,使得束縛帶出現(xiàn)未完全緊繃的狀態(tài);使得在攪拌機運行時,料桶容易出現(xiàn)晃動,影響攪拌機整體的穩(wěn)定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攪拌機,在于提高料桶固定在攪拌機上的穩(wěn)定性。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攪拌機,包括料桶和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料桶的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束縛帶和夾帶器,夾帶器固定于機架,所述束縛帶的一端固定于機架上,另一端連接于夾帶器;所述夾帶器包括用于固定束縛帶的卷軸、鎖定卷軸轉向或解鎖卷軸轉向的鎖定機構和驅動卷軸轉動的驅動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束縛帶的一側固定于機架,通過將束縛帶纏繞于夾帶器上的卷軸上,形成一個封閉的結構,能夠對料桶進行固定;當束縛帶連接于夾帶器時,由于鎖定機構的單向鎖定功能,使得卷軸朝纏繞束縛帶的方向轉動,無法回轉;因此通過驅動機構,帶動卷軸單向轉動后,束縛帶慢慢拉緊,直至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當束縛帶在緊繃的情況下,料桶與束縛帶之間緊密貼合,料桶能夠穩(wěn)定地將固定在機架上,提高了攪拌機運行的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卷軸上設置有供束縛帶插入的帶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束縛帶的外圓周沿卷軸轉動半圈后,插入帶孔中,能夠使得束縛帶纏繞于卷軸上時更加穩(wěn)固,不易打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固定于卷軸上的棘輪、卡接于棘輪的保險片和彈性件,所述保險片通過彈性件彈性抵觸于棘輪。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棘輪固定在卷軸上,使得棘輪與卷軸進行同步的轉動;當保險片與棘輪抵觸時,使得卷軸只能進行單向的轉動,卷軸通過單向轉動,纏繞束縛帶,從而拉緊束縛帶;而通過拉動保險片,拉伸彈性件,可以使得保險片與棘輪脫離卡接;當保險片與棘輪之間脫離卡接后,卷軸能夠進行雙向的轉動,此時再拉動束縛帶,可以使纏繞于卷軸上的束縛帶轉離卷軸。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鉸接于卷軸上的翻轉把手,所述翻轉把手中滑移連接有彈性抵觸于棘輪的卡接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卡接片滑移連接于翻轉把手中,翻轉把手和卷軸鉸接;通過來回轉動翻轉把手,卡接片跟隨翻轉把手在棘輪上來回轉動;當卡接片逆棘齒轉動時,卡接片與棘齒內側抵觸,棘輪轉動;當卡接片順棘齒轉動時,卡接片沿棘齒的外側滑動,棘輪不轉動;因此翻轉把手在來回轉動時,棘輪和卷軸進行單向轉動,使得束縛帶能夠漸漸的緊繃;因此,采用上述方案,只要在小角度范圍內轉動翻轉把手即可將束縛帶繃緊,操作更簡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架面向料桶的一側設置有固定體,所述固定體上設置有V形的固定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V形的固定面,使得在束縛帶緊繃時,料桶處于至少有三個固定點的穩(wěn)定固定狀態(tài),不易晃動;且V形的固定面有一定的延伸距離,在一定范圍內就算料桶的大小改變,也能對料桶進行穩(wěn)定地固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面上設置有橡膠材質的緩沖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橡膠材質的緩沖層,當攪拌機運轉使得料桶振動時,緩沖層與料桶抵觸,可以吸收部分料桶的振動,減小料桶與固定面之間因振動而產(chǎn)生的磕碰,起到了保護料桶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體遠離料桶的一側固定有滑移桿,所述機架上設置有供滑移桿插接的桿套,所述桿套上設置有定位孔,定位孔中連接有鎖緊螺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滑移桿插接于桿套中,可以通過滑移桿在桿套中滑移,調節(jié)固定面與機架之間的間距,調節(jié)完畢間距后,在定位孔中插接螺栓對滑移桿進行固定;在料桶大小改變后,通過調節(jié)固定面與機架之間的間距,使得料桶在固定后,攪拌機的攪拌軸能夠位于料桶的中心,對料桶內的漿體進行攪拌。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料桶的底部設置有滾輪,所述料桶的上側設置有拉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用者通過拉動拉把,帶動滾輪在地上滾動,能夠輕松地搬運料桶。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料桶還包括設置于料桶上側的上出料口和設置于料桶下側的下出料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料桶內液面過高時,通過打開料桶的上出料口,將料桶內液面高于上出料口的部分排出料桶;減少由于料桶內漿液液面過高,攪拌時而產(chǎn)生飛濺出料桶外的情況;而當料桶攪拌完畢后,通過打開下出料口,方便料桶內的漿液出料。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架還包括攪拌軸和驅動攪拌軸上下移動的液壓裝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攪拌軸通過液壓裝置能夠進行上下地移動;當放置料桶于攪拌軸下時,液壓裝置驅動攪拌軸上升,使得攪拌軸高度高于料桶的高度,方便料桶的放入;而當料桶位于攪拌軸下時,液壓裝置驅動攪拌軸下降,使得攪拌軸進入到料桶內部,對料桶內的漿液進行攪拌;同時在攪拌時,攪拌軸的上下移動能夠使得料桶內的漿液攪拌的更加均勻。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小范圍地轉動夾帶器上的翻轉把手,就能夠快速地拉緊束縛帶,使得料桶穩(wěn)固固定;而在拉起保險片和卡接片后,拉動束縛帶,就能解除束縛帶與夾帶器的固定連接,使得料桶脫離固定,使用方便;且在攪拌機機架上設置有V形的固定面,適宜固定多種尺寸的料桶;因此本實用新型更能夠對多種型號的料桶進行穩(wěn)定快捷地拆裝固定。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中料桶固定于機架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中料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中不包含料桶和束縛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中不包含料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3中A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實施例中夾帶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中棘輪與卷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機架;2、攪拌軸;3、固定塊;4、料桶;5、束縛帶;6、夾帶器;7、卷軸;8、帶孔;9、棘輪;10、卡接片;11、保險片;12、翻轉把手;13、固定底座;14、固定面;15、緩沖層;16、滑移桿;17、桿套;18、定位孔;19、滾輪;20、拉把;21、上出料口;22、下出料口;23、移動部;24、靜止部;25、波紋管;26、電機;27、彈簧;28、彈孔;29、扭簧;30、拉口;31、半軸;32、固定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攪拌機包括機架1、料桶4和固定塊3。
如圖1所示,機架1包括移動部23和靜止部24,移動部23的中部連接于靜止部24的上側,移動部23與靜止部24之間連接有波紋管25,靜止部24內設置有液壓裝置(圖中未示出),液壓裝置與移動部23連接,使得移動部23可以上下移動;移動部23一側的下端固定有用于攪拌的攪拌軸2,移動部23另一側的下端固定有用于驅動攪拌軸2轉動的電機26。
如圖2所示,料桶4包括上出料口21、下出料口22、滾輪19和拉把20;上出料口21設置于料桶4的上側,當上出料口21打開后,料桶4內液面高于上出料口21的漿液,將從上出料口21流出;因此能夠將料桶4中的漿液高度限制在上出料口21的高度之下,減少在攪拌時,料桶4內的漿液向外飛濺;下出料口22設置于料桶4的下側,用于料桶4內漿液的出料;其中上出料口21和下出料口22之間周向上存在角度差;滾輪19的數(shù)量為四個設置于料桶4的底部,拉把20設置于料桶4的上側;當需要移動料桶4時,通過拉動拉把20,使得滾輪19滾動,能夠很方便地移動料桶4。
如圖3所示,固定塊3固定于靜止部24面向攪拌軸2的一側,固定塊3遠離靜止部24的一側設置有V形的固定面14,固定面14上粘貼有橡膠材質的緩沖層15;固定塊3朝向靜止部24的一側的兩端上設置有滑移桿16,滑移桿16插接于靜止部24兩側的桿套17中;桿套17上設置有定位孔18,當滑移桿16插入桿套17,調節(jié)完畢固定面14與機架1之間的間距后,通過在定位孔18中固定螺栓,使得螺栓與滑移桿16相抵觸,對滑移桿16進行固定。
如圖4所示,固定塊3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束縛帶5;束縛帶5的一側端部通過縫接形成環(huán)形的封閉結構,套接固定于固定塊3的一端。
如圖5所示,固定塊3另一端設置有夾帶器6,夾帶器6包括卷軸7、翻轉把手12、固定底座13和棘輪9;翻轉把手12和固定底座13套設于卷軸上,棘輪9套接于卷軸7,與卷軸7聯(lián)動;固定底座13遠離卷軸7的一側鉸接于固定塊3上。
如圖6所示,固定底座13上設置有保險片11,保險片11滑移連接于固定底座13上,保險片11面向棘輪9的一側,卡接于棘輪9上;保險片11遠離棘輪9的一側設置有彈簧27,彈簧27的一端套接于保險片11上,彈簧27的另一端固定于固定底座13上,彈簧27處于壓縮的狀態(tài),使得保險片11彈性抵觸于棘輪9之上。
如圖6所示,翻轉把手12通過卷軸7與固定底座13鉸接固定,翻轉把手12上設置有卡接片10,卡接片10滑移固定于翻轉把手12內;卡接片10面向棘輪9的一側,卡接于棘輪9中;卡接片10的中部設置有彈孔28,彈孔28內設置有扭簧29,扭簧29的一端固定于翻轉把手12上,另一端抵壓于彈孔28面向卷軸7的一側,使得卡接片10彈性抵觸于棘輪9之上;卡接片10遠離棘輪9的一側設置有拉口30,方便使用者拉動卡接片10,使卡接片10與棘輪9脫離卡接。
如圖6、7所示,卷軸7由兩根半軸31通過插接固定銷32固定而成,兩根半軸31之間設置帶孔8,束縛帶5插入后,與卷軸7之間固定更加穩(wěn)固不易打滑;棘輪9的中部上設置有兩個半圓形的通孔,兩根半軸31分別插接于通孔中,既能對兩根半軸31進行固定,也能使得卷軸7與棘輪9能夠同步轉動。卷軸7上由內至外套接順序依次為固定底座13、棘輪9和翻轉把手12;翻轉把手12的外壁與固定銷32相抵觸,使得固定底座13、棘輪9和翻轉把手12能夠穩(wěn)定套接在卷軸7。
料桶4固定過程如圖1、5、6所示,將料桶4移動至固定面14處,使得料桶4與固定面14相抵觸;拉動束縛帶5將料桶4包圍;束縛帶5的端部從卷軸7與卡接片10的鏤空處穿過后,將束縛帶5旋轉180度,從帶孔8中穿入,再拉出一小段,將束縛帶5固定在卷軸7之上;然后通過來回轉動翻轉把手12,使得卡接片10在棘輪9的外圓周往復運動;當卡接片10逆棘輪9的棘齒運動時,卡接片10與棘齒卡接抵觸,棘輪9被帶動;當卡接片10順棘輪9的棘齒運動時,卡接片10通過克服扭簧29的彈力產(chǎn)生滑動不與棘齒卡接,而是沿棘齒的外側移動,棘輪9不轉動;因此棘輪9在卡接片10往復運動下,進行單向的轉動,棘輪9單向轉動帶動卷軸7單向轉動,卷軸7單向轉動,使得束縛帶5纏繞于卷軸7的外圓周之上,漸漸緊繃,直到束縛帶5完全緊繃后,完成對料桶4的固定;在來回轉動翻轉把手12的期間保險片11一直卡接于棘輪9上,防止棘輪9回轉。
束縛帶5解除固定過程如圖5、6所示,拉動卡接片10的拉口30,卡接片10脫離與棘輪9的卡接;再拉動保險片11,保險片11脫離與棘輪9的卡接。此時由于棘輪9未被卡接,卷軸7能夠雙向的轉動;拉動束縛帶5,使束縛帶5帶動卷軸7轉動,隨著卷軸7的轉動,束縛帶5纏繞于卷軸7的部分從卷軸7上脫離,直至束縛帶5的端部從帶孔8中移出,束縛帶5解除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