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是一種污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為防止工業(yè)廢水污染水體,工廠在排放之前需要對污水進行處理使其達到排放標準。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靜置沉淀并撒入明礬進行吸附是非常常用的方法,目前大部分廠家還在利用人工進行明礬的撒放,不適應較大污水處理池的需要,市場上出現(xiàn)的利用飛行設備進行明礬投放的技術存在投放不均勻、投放面積有限的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包括主體以及設置在所述主體底部的操作主體,所述操作主體內設有明礬腔,所述明礬腔內底壁內設置有動力裝置,所述明礬腔下方的所述操作主體內設有傳遞腔,所述傳遞腔內底壁左右兩側對應設有導引槽,每個所述導引槽內均設有導引塊,所述傳遞腔內部中設有上下對應設置的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且所述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均向前后兩側伸長設置,所述第一板塊和所述第二板塊之間的中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旋軸,所述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一板塊頂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旋軸頂部尾梢固定設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一回旋件,所述旋軸底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二板塊底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旋軸底部尾梢固定設有向左側伸長設置的第二回旋件,所述第一板塊和所述第二板塊之間的所述旋軸上固定設有第一齒牙輪,所述第一齒牙輪后側齒合連接有第二齒牙輪,所述第二齒牙輪上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傳遞旋軸,所述第一回旋件右側頂部配合連接有第一推繞桿,所述第二回旋件左側底部配合連接有第二推繞桿,所述第一推繞桿背離所述第一回旋件一側連接有向下伸長設置的豎桿,所述豎桿底部與右側所述導引塊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繞桿背離所述第二回旋件一側與左側所述導引塊頂部配合連接,所述主體頂部左右兩側設置有支腳,兩根所述支腳之間固定焊接有加強鋼圈。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主體外表面固定設有架桿,每個所述架桿背離所述主體一側尾梢均固定設有旋葉,所述主體底面內設有鎖固槽,所述鎖固槽左右兩側內壁對應設有鎖固機構。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操作主體頂部固定設有用以與所述鎖固槽配合連接的鎖固部,所述鎖固部用以與所述鎖固機構配合鎖固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的后側伸長尾梢均與所述傳遞腔后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的前側伸長尾梢均與所述傳遞腔前側內壁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傳遞旋軸底部尾梢與所述第二板塊回旋配合連接,所述傳遞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一板塊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傳遞旋軸頂部伸長尾梢與所述動力裝置底部配合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左右兩側所述導引塊底部均設有噴撒明礬部,所述動力裝置左右兩側的所述明礬腔內底壁內均設有與所述明礬腔相通貫設置的第一輸出管,每個所述第一輸出管底部均設有向背離所述動力裝置一側伸長設置的第二輸出管,每個所述第二輸出管背離所述第一輸出管一側尾梢均設有動力泵,每個所述動力泵背離所述第二輸出管一側尾梢均設有第三輸出管,左右兩側所述第三輸出管分別通貫所述操作主體左右兩側外端面,每個所述第三輸出管背離所述動力泵一側與所述噴撒明礬部之間均連接有導出管。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導引塊由上滑運塊、固定在所述上滑運塊底部的中滑運塊以及固定在所述中滑運塊底部的下滑運塊組成,所述上滑運塊位于所述傳遞腔內且與所述傳遞腔內底壁滑運配合連接,所述中滑運塊位于所述導引槽內且滑運配合連接,所述下滑運塊位于所述操作主體底面外且滑運配合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第一輸出管內均設有閘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之間的中間位置設上下伸長設置的旋軸,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第一板塊頂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旋軸頂部尾梢固定設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一回旋件,旋軸底部伸長部通貫第二板塊底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旋軸底部尾梢固定設向左側伸長設置的第二回旋件,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之間的旋軸上固定設第一齒牙輪,第一齒牙輪后側齒合連接第二齒牙輪,第二齒牙輪上設上下伸長設置的傳遞旋軸,第一回旋件右側頂部配合連接第一推繞桿,第二回旋件左側底部配合連接第二推繞桿,第一推繞桿背離第一回旋件一側連接向下伸長設置的豎桿,豎桿底部與右側導引塊頂部固定連接,第二推繞桿背離第二回旋件一側與左側導引塊頂部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左右兩側的導引塊往復移動灑明礬工作,提高噴灑覆蓋的面積以及噴灑的效率。
2.通過操作主體頂部固定設用以與鎖固槽配合連接的鎖固部,鎖固部用以與鎖固機構配合鎖固連接,從而方便實現(xiàn)自動控制主體與操作主體的分離以及組裝工作,方便后期維護以及搬運。
3.通過傳遞旋軸底部尾梢與第二板塊回旋配合連接,傳遞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第一板塊且回旋配合連接,傳遞旋軸頂部伸長尾梢與動力裝置底部配合連接,從而動力裝置實現(xiàn)自動控制第一齒牙輪帶動上下兩側的第一回旋件以及第二回旋件回旋,并由第一回旋件以及第二回旋件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導引塊左右往復移動進行灑明礬工作,防止噴灑不均勻。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能實現(xiàn)自動拆裝,方便后期維護和搬運,另外,由動力裝置控制導引塊往復移動灑明礬工作,提高噴灑覆蓋的面積,。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污水處理裝置整體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污水處理裝置整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傳遞腔內部俯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導引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主體底面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包括主體3以及設置在所述主體3底部的操作主體4,所述操作主體4內設有明礬腔41,所述明礬腔41內底壁內設置有動力裝置44,所述明礬腔41下方的所述操作主體4內設有傳遞腔43,所述傳遞腔43內底壁左右兩側對應設有導引槽431,每個所述導引槽431內均設有導引塊438,所述傳遞腔43內部中設有上下對應設置的第一板塊433和第二板塊432,且所述第一板塊433和第二板塊432均向前后兩側伸長設置,所述第一板塊433和所述第二板塊432之間的中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旋軸435,所述旋軸435頂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一板塊433頂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旋軸435頂部尾梢固定設有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一回旋件436,所述旋軸435底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二板塊432底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旋軸435底部尾梢固定設有向左側伸長設置的第二回旋件437,所述第一板塊433和所述第二板塊432之間的所述旋軸435上固定設有第一齒牙輪434,所述第一齒牙輪434后側齒合連接有第二齒牙輪442,所述第二齒牙輪442上設有上下伸長設置的傳遞旋軸441,所述第一回旋件436右側頂部配合連接有第一推繞桿430,所述第二回旋件437左側底部配合連接有第二推繞桿439,所述第一推繞桿430背離所述第一回旋件436一側連接有向下伸長設置的豎桿4301,所述豎桿4301底部與右側所述導引塊438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繞桿439背離所述第二回旋件437一側與左側所述導引塊438頂部配合連接,所述主體3頂部左右兩側設置有支腳401,兩根所述支腳401之間固定焊接有加強鋼圈4011。
其中,所述主體3外表面固定設有架桿31,每個所述架桿31背離所述主體3一側尾梢均固定設有旋葉32,所述主體3底面內設有鎖固槽33,所述鎖固槽33左右兩側內壁對應設有鎖固機構331,通過主體3四周固定均設置旋葉32,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定飛行工作,同時可以大大提高了裝置的攜帶藥水量,從而提高了噴灑的效率。
其中,所述操作主體4頂部固定設有用以與所述鎖固槽33配合連接的鎖固部42,所述鎖固部42用以與所述鎖固機構331配合鎖固連接,從而方便實現(xiàn)自動控制主體3與操作主體4的分離以及組裝工作,方便后期維護以及搬運。
其中,所述第一板塊433和第二板塊432的后側伸長尾梢均與所述傳遞腔43后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板塊433和第二板塊432的前側伸長尾梢均與所述傳遞腔43前側內壁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傳遞旋軸441底部尾梢與所述第二板塊432回旋配合連接,所述傳遞旋軸441頂部伸長部通貫所述第一板塊433且回旋配合連接,所述傳遞旋軸441頂部伸長尾梢與所述動力裝置44底部配合連接,從而動力裝置44控制第一齒牙輪434帶動上下兩側的第一回旋件436以及第二回旋件437回旋,并由第一回旋件436以及第二回旋件437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導引塊438左右往復移動進行灑明礬工作。
其中,左右兩側所述導引塊438底部均設有噴撒明礬部4384,所述動力裝置44左右兩側的所述明礬腔41內底壁內均設有與所述明礬腔41相通貫設置的第一輸出管411,每個所述第一輸出管411底部均設有向背離所述動力裝置44一側伸長設置的第二輸出管412,每個所述第二輸出管412背離所述第一輸出管411一側尾梢均設有動力泵413,通過動力泵413大大提高裝置的噴灑時間,提高噴灑效率,每個所述動力泵413背離所述第二輸出管412一側尾梢均設有第三輸出管414,左右兩側所述第三輸出管414分別通貫所述操作主體4左右兩側外端面,每個所述第三輸出管414背離所述動力泵413一側與所述噴撒明礬部4384之間均連接有導出管415,通過將第三輸出管414與噴撒明礬部4384之間的導出管415安裝在操作主體4的外側,從而方便后期維護過更換,提高檢修效率。
其中,所述導引塊438由上滑運塊4381、固定在所述上滑運塊4381底部的中滑運塊4382以及固定在所述中滑運塊4382底部的下滑運塊4383組成,所述上滑運塊4381位于所述傳遞腔43內且與所述傳遞腔43內底壁滑運配合連接,所述中滑運塊4382位于所述導引槽431內且滑運配合連接,所述下滑運塊4383位于所述操作主體4底面外且滑運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導引塊438固定與導引槽431內且滑運配合連接。
其中,每個所述第一輸出管411內均設有閘閥4110。
初始狀態(tài)時,左側的導引塊438位于左側的導引槽431內的最左側位置,右側的導引塊438位于右側的導引槽431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第一回旋件436右側伸長部位于傳遞腔43內正右側位置,同時,第二回旋件437左側伸長部位于傳遞腔43內正左側位置。
當需要使用時,首先將主體3移動到操作主體4的頂部上方位置,使鎖固部42與鎖固槽33處于相對位置,然后向下移動主體3,使鎖固部42完全插入鎖固槽33內,然后通過控制鎖固機構331將鎖固部42鎖在鎖固槽33內,然后通過旋葉32帶動主體3以及主體3底部的操作主體4實現(xiàn)飛行工作,同時通過動力裝置44帶動傳遞旋軸441回旋,此時,由傳遞旋軸441帶動第二齒牙輪442回旋,進而由第二齒牙輪442帶動第一齒牙輪434以及第一齒牙輪434上的旋軸435回旋,由旋軸435帶動上下兩側尾梢的第一回旋件436以及第二回旋件437回旋,此時,由第一回旋件436帶動第一推繞桿430回旋的同時由第一推繞桿430背離第一回旋件436一側拉動配合連接的豎桿4301以及豎桿4301底部的導引塊438逐漸朝左側移動,同時,由第二回旋件437帶動第二推繞桿439回旋的同時由第二推繞桿439背離第二回旋件437一側拉動左側配合連接的導引塊438逐漸朝右側移動,當?shù)谝换匦?36移動到位于傳遞腔43內正左側位置時,此時,由第一回旋件436上的第一推繞桿430帶動豎桿4301底部的導引塊438移動到右側導引槽431內的最左側位置,同時,由第二回旋件437上的第二推繞桿439帶動左側導引塊438移動到左側導引槽431內的最右側位置,在第一齒牙輪434帶動旋軸435持續(xù)回旋的同時由第一回旋件436上的第一推繞桿430以及第二回旋件437帶動第二推繞桿439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導引塊438實現(xiàn)往復移動工作,然后通過同時開啟第一輸出管411內的閘閥4110以及動力泵413,此時,明礬腔41內的明礬經第一輸出管411和第二輸出管412后流入動力泵413內,然后由動力泵413使明礬經第三輸出管414后快速流入導出管415內,最后由導出管415流入噴撒明礬部4384后噴出。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之間的中間位置設上下伸長設置的旋軸,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第一板塊頂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旋軸頂部尾梢固定設向右側伸長設置的第一回旋件,旋軸底部伸長部通貫第二板塊底面且回旋配合連接,旋軸底部尾梢固定設向左側伸長設置的第二回旋件,第一板塊和第二板塊之間的旋軸上固定設第一齒牙輪,第一齒牙輪后側齒合連接第二齒牙輪,第二齒牙輪上設上下伸長設置的傳遞旋軸,第一回旋件右側頂部配合連接第一推繞桿,第二回旋件左側底部配合連接第二推繞桿,第一推繞桿背離第一回旋件一側連接向下伸長設置的豎桿,豎桿底部與右側導引塊頂部固定連接,第二推繞桿背離第二回旋件一側與左側導引塊頂部配合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左右兩側的導引塊往復移動灑明礬工作,提高噴灑覆蓋的面積以及噴灑的效率。
2.通過操作主體頂部固定設用以與鎖固槽配合連接的鎖固部,鎖固部用以與鎖固機構配合鎖固連接,從而方便實現(xiàn)自動控制主體與操作主體的分離以及組裝工作,方便后期維護以及搬運。
3.通過傳遞旋軸底部尾梢與第二板塊回旋配合連接,傳遞旋軸頂部伸長部通貫第一板塊且回旋配合連接,傳遞旋軸頂部伸長尾梢與動力裝置底部配合連接,從而動力裝置實現(xiàn)自動控制第一齒牙輪帶動上下兩側的第一回旋件以及第二回旋件回旋,并由第一回旋件以及第二回旋件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導引塊左右往復移動進行灑明礬工作,防止噴灑不均勻。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能實現(xiàn)自動拆裝,方便后期維護和搬運,另外,由動力裝置控制導引塊往復移動灑明礬工作,提高噴灑覆蓋的面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