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污泥中重金屬的去除裝置及方法,特別是一種蚯蚓去除污泥中重金屬的裝置及去除方法。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資源回收利用成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熱門話題,對城市污泥中含有的大量N、P、K及有機質(zhì)等肥料元素的收集利用有著長遠的發(fā)展前景。而在污水處理的工程中同樣會有較多的Cu、Zn等重金屬離子殘留在污泥中,其對污泥的直接回收利用造成了阻礙。在不斷地研究中發(fā)現(xiàn),利用化學方法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去除效果,但由于化學試劑的添加使得處理成本高居不下,而且不同化學處理工藝對營養(yǎng)元素的副反應不明確,還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實現(xiàn)大規(guī)模處理尚遙無可期;生物法去除重金屬操作簡便,去除率高,經(jīng)濟效益明顯,尤其最近研究較熱的蚯蚓生物分解技術(shù)不僅可以富集重金屬,還可以通過消化系統(tǒng)穩(wěn)定肥料,分解有機物,消滅部分病菌,去除臭味,改善污泥土壤條件。受蚯蚓生活習性的制約,蚯蚓去除重金屬的方法存在周期長,處理區(qū)域不均勻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蚯蚓活性,縮短處理周期的蚯蚓去除污泥中重金屬的裝置及去除方法。
本發(fā)明的裝置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蚯蚓去除污泥中重金屬的裝置,包括并列設置的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之間設置有隔板,隔板上部設置有貫通孔,隔板上部設置有可抽拉薄板,第一處理室底部設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一供水管,第二處理室底部設置有第二排水孔和第二排水管,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上部裝有避光保溫箱蓋;第一處理室內(nèi)依次設置有底層污泥層、蚯蚓層和上層污泥層,蚯蚓層摻合有培養(yǎng)基;第二處理室內(nèi)依次設置有底層污泥層、培養(yǎng)基層和上層污泥層,培養(yǎng)基層摻合有引誘劑;第一處理室內(nèi)的上層污泥距離第一處理室頂端10至20厘米,第二處理室的上層污泥布置形式與第一處理室內(nèi)的上層污泥布置方式相同。
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的該裝置,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能夠改善蚯蚓的生長條件提高活性,擴大活動范圍,促進對重金屬的富集率。
裝置的優(yōu)選方案是:
隔板上部位于貫通孔的一側(cè)設置有可抽拉薄板,隔板的兩邊分別設置定位塊,定位塊上設置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內(nèi)裝有可抽拉薄板,可抽拉薄板上設置有與定位凹槽相匹配的凸肩,可抽拉薄板的頂端設置有定位卡塊,定位卡塊卡在定位凹槽的上端。
第一供水管上排布有第一供水孔,第二供水管上排布有第二供水孔。
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分別呈蛇形結(jié)構(gòu)布置在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
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的頂部分分別裝有照明裝置。
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的底部分別裝有墊腳,墊腳上支承金屬防護網(wǎng)。
本發(fā)明的方法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
裝置去除蚯蚓的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1)首次將污泥置于第一處理室內(nèi),在污泥層上均勻接種蚯蚓,在蚯蚓層放置培養(yǎng)基,然后,在蚯蚓層再撒上污泥,上層污泥厚度保持10至12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一處理室上方邊緣存在10至20厘米的距離;
2)完成第一處理室的布置后,對第二處理室進行布置:先布置底層污泥,在底層污泥上撒培養(yǎng)基的同時摻合引誘劑;然后,在培養(yǎng)基層上再布置污泥層,上層污泥厚度保持10至12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二處理室上方邊緣存在10至20厘米的距離;
3)蓋上避光保溫箱蓋,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一處理室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4)待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使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水泵向第一處理室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最底部貫通孔以下1至2厘米,即可關(guān)閉水泵;
5)等蚯蚓全部由隔板上的貫通孔進入第二處理室后,與此同時,對第一處理室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二處理室,將可抽拉薄板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然后打開第一處理室底部排水孔,將第一處理室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一處理室進行布置:置入底層新未處理污泥、培劑基及引誘劑,上層覆蓋新未處理污泥;若未達標,對第一處理室進行均勻翻搗,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
6)第一處理室蚯蚓全部轉(zhuǎn)移后,對第二處理室進行如下處理:
6-1)蓋上避光保溫箱蓋,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二處理室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6-2)待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使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水泵向第二處理室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最底部貫通孔以下1至2厘米,即可關(guān)閉水泵;
6-3)等蚯蚓全部由隔板上的貫通孔進入第一處理室后,與此同時,對第二處理室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一處理室,將可抽拉薄板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然后打開第二處理室底部排水孔,將第二處理室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二處理室進行布置:置入新的未處理層的底層污泥、培養(yǎng)基及引誘劑,新的上層未處理的污泥;若未達標,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如此,兩個處理室往復循環(huán),待污泥中重金屬達標后,更換未處理污泥。
上述技術(shù)方案的處理方法,由于蚯蚓置于兩個處理室中循環(huán)處理,蚯蚓通過水進行驅(qū)趕,以及通過引誘劑的作用,實現(xiàn)蚯蚓的無傷害轉(zhuǎn)移,能夠增加蚯蚓于污泥中的活性,提高富集重金屬的效率;此處理方法能夠用于重金屬去除的連續(xù)化生產(chǎn),縮短處理周期,同時能夠方便處理完的污泥回收利用。
處理方法的優(yōu)選方案是:
步驟4)中的表層蚓糞,如果檢測達標,搗碎后能夠直接用于施肥,如果檢測后重金屬未達標,搗碎后放回。
第一處理室和第二處理室內(nèi)的底層污泥厚度15厘米,第一處理室內(nèi)的蚯蚓層與培養(yǎng)基的混合層厚度5厘米,上層污泥厚度10厘米。
引誘劑采用糖類香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可抽拉薄板與隔板連接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是圖2的B向視圖。
圖5是兩個處理室內(nèi)的布置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詳述本發(fā)明:
本實施例中,第一處理室1、第一排水孔2、第一供水管3、第二供水管4,第二排水孔5、第二處理室6,隔板7,貫通孔8,可抽拉薄板9,照明裝置10,保溫箱蓋11、墊腳12,金屬防護網(wǎng)13,
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兩者并列平齊設置,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之間6設置有隔板7,隔板7將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2完全阻斷;隔板7上部設置有均布的貫通孔8,貫通孔8排列成數(shù)行數(shù)列,均布的貫通孔8大約占據(jù)隔板7上部一半的位置。
隔板7上部位于貫通孔8的一側(cè)設置有可抽拉薄板9,可抽拉薄板9的一面緊貼隔板7的一面設置,隔板7的兩邊分別設置定位塊701,定位塊701上設置有定位凹槽702,定位凹槽702內(nèi)裝有可抽拉薄板9,可抽拉薄板9上設置有與定位凹槽702相匹配的凸肩902,可抽拉薄板9的頂端設置有定位卡塊901,定位卡塊901卡在定位凹槽701的上端。
定位塊701的高底低于隔板7的上頂端邊緣,定位卡塊901置于定位塊901上后,與隔板7的上頂端連緣相平齊。
第一處理室1底部設置有第一排水孔2和第一供水管3,第一排水孔2的底部裝有第一堵塞,第一供水管3上均勻布置有第一供水孔,第一供水管3呈曲折形或蛇形結(jié)構(gòu)布置在第一處理室3底部,第一供水管3的一端伸出第一處理室1外部并與第一供水泵連接。
第二處理室6底部設置有第二排水孔6和第二供水管4,第二排水孔5的底部裝有第二堵塞,第二供水管4上均勻布置有第二供水孔,第二供水管4呈曲折形或蛇形結(jié)構(gòu)布置在第二處理室6底部,第二供水管4的一端伸出第二處理室6外部并與第二供水泵連接。
由于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兩者并列平齊設置,因此,兩者的上部裝有同一個避光保溫箱蓋11,該保溫箱蓋11透氣不透光;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內(nèi)的頂部(四面的內(nèi)壁上分別裝有照明裝置10)接近保溫箱蓋11的位置分別裝有照明裝置10;照明裝置10可以采用小燈泡之類的,是為了防止初次接種蚯蚓時,蚯蚓排斥新環(huán)境而爬出裝置。
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2的四個邊角底部分別裝有方形墊腳12,方形墊板采用四棱柱體,墊腳12上支承金屬防護網(wǎng)13,金屬防護網(wǎng)13的作用在于保護第一供水管3和和第二供水管4的伸出端以及對兩個處理室的底板起到支承作用;金屬防護網(wǎng)13與兩個處理室的底板面積之和相等。
第一處理室1內(nèi)依次設置有底層污泥層101、蚯蚓層102和上層污泥層103,蚯蚓層102摻合有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為少許;第二處理室6內(nèi)依次設置有底層污泥層102、培養(yǎng)基層202和上層污泥層203,培養(yǎng)基層202摻合有引誘劑,引誘劑采用糖類香精;第一處理室1內(nèi)的上層污泥層101距離第一處理室頂端20厘米,第二處理室6的上層污泥層202距離第二處理室6頂端20厘米。
實施例1:
去除蚯蚓的方法,基于前述的處理裝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首次將污泥置于第一處理室1內(nèi),在底層污泥層101上均勻接種蚯蚓層102,在蚯蚓層102放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采用少許(培養(yǎng)基的投加量占蚯蚓重量的10%),培養(yǎng)基的作用是使蚯蚓旺盛繁殖并適應污泥環(huán)境。然后,在蚯蚓層102再撒上上層污泥103,上層污泥層103厚度保持10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層103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一處理室1上方邊緣存在20厘米的距離;蚯蚓層102厚度5厘米左右;底層污泥層厚度15厘米左右。
2、完成第一處理室1的布置后,對第二處理室6進行布置:先布置底層污泥層201,在底層污泥層上撒培養(yǎng)基的同時摻合少量引誘劑(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的質(zhì)量比為2:1,二者質(zhì)量之和占蚯蚓質(zhì)量的10%至15%), ;然后,在培養(yǎng)基層上再布置污泥層,上層污泥厚度保持13.5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二處理室上方邊緣存在20厘米的距離。培養(yǎng)基層厚度1.5厘米左右,底層污泥層厚度15厘米左右。
3、蓋上避光保溫箱蓋11,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一處理室1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等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4、待蚯蚓糞排放不活躍或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說明蚯蚓已達到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惰性生活狀況,需對其進行驅(qū)趕來激發(fā)蚯蚓活性。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10,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9,使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水泵通過第一供水管3向第一處理室1內(nèi)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最底部貫通孔8邊緣以下1至2厘米,即可關(guān)閉水泵。
步驟4中的表層蚓糞,如果檢測達標,搗碎后能夠直接用于施肥,如果檢測后重金屬未達標,搗碎后放回。
5、等蚯蚓幾乎全部由隔板7上的貫通孔8進入第二處理室6后,與此同時,對第一處理室1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二處理室6內(nèi),將可抽拉薄板9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然后打開第一處理室1底部第一排水孔2,將第一處理室1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一處理室1進行布置:置入底層新未處理污泥、培劑基及引誘劑,上層覆蓋新未處理污泥;若未達標,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對第一處理室進行均勻翻搗。
6、第一處理室1蚯蚓全部轉(zhuǎn)移后,對第二處理室進行如下處理:
6-1、蓋上避光保溫箱蓋11,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二處理室6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等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6-2、待蚯蚓糞排放不活躍或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11,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9,使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第二水泵通過第二供水管4向第二處理室6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7最底部貫通孔以下1至2厘米,即可關(guān)閉第二水泵。
6-3、等蚯蚓幾乎全部由隔板7上的貫通孔進入第一處理室4后,與此同時,對第二處理室6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一處理室1,將可抽拉薄隔板9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然后打開第二處理室6底部的第二排水孔5,將第二處理室6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二處理室6進行布置:置入新的未處理層的底層污泥、培養(yǎng)基及引誘劑,新的上層未處理的污泥;若未達標,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如此,兩個處理室往復循環(huán),待污泥中重金屬達標后,更換未處理污泥。
此外,在整個處理方法操作過程中,對于污泥和蚯蚓接種量可以通過預實驗確定,即在實驗開始前,將不同梯度的污泥量和不同梯度的同型蚯蚓置于同一室內(nèi)培養(yǎng),同培養(yǎng)時間后檢測重金屬去除率,選取重金屬去除率最高的一組梯度,作為實驗時污泥的置入量和蚯蚓的接種量,其中蚯蚓的量在實驗時應保證為預實驗的1.8至2.0倍。
實施例2:
基于蚯蚓去除污泥中重金屬的裝置的去除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1、首次將污泥置于第一處理室1內(nèi),在底層污泥層101上均勻接種蚯蚓層102,在蚯蚓層102放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采用少許(培養(yǎng)基的投加量占蚯蚓重量的10%),培養(yǎng)基的作用是使蚯蚓旺盛繁殖并適應污泥環(huán)境。然后,在蚯蚓層102再撒上上層污泥103,上層污泥層103厚度保持10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層103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一處理室1上方邊緣存在20厘米的距離;蚯蚓層102厚度5厘米左右;底層污泥層厚度15厘米左右。
2、完成第一處理室1的布置后,對第二處理室6進行布置:先布置底層污泥層201,在底層污泥層上撒培養(yǎng)基的同時摻合少量引誘劑,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的質(zhì)量比為2:1,二者質(zhì)量之和占蚯蚓質(zhì)量的15% ;然后,在培養(yǎng)基層上再布置污泥層,上層污泥厚度保持13.5厘米,均勻鋪撒,保持自然孔隙度,上層污泥應保證污泥表面與第二處理室上方邊緣存在20厘米的距離。培養(yǎng)基層厚度1.5厘米左右,底層污泥層厚度15厘米左右。
3、蓋上避光保溫箱蓋11,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一處理室1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等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4、待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說明蚯蚓已達到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惰性生活狀況,需對其進行驅(qū)趕來激發(fā)蚯蚓活性。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10,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9,使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水泵通過第一供水管3向第一處理室1內(nèi)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最底部貫通孔8邊緣以下2厘米,即可關(guān)閉水泵。
步驟4中的表層蚓糞,如果檢測達標,搗碎后能夠直接用于施肥,如果檢測后重金屬未達標,搗碎后放回。
5、等蚯蚓全部由隔板7上的貫通孔8進入第二處理室6后,與此同時,對第一處理室1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二處理室6內(nèi),將可抽拉薄板9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然后打開第一處理室1底部第一排水孔2,將第一處理室1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一處理室1進行布置:置入底層新未處理污泥、培劑基及引誘劑,上層覆蓋新未處理污泥;若未達標,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對第一處理室進行均勻翻搗。
6、第一處理室1蚯蚓全部轉(zhuǎn)移后,對第二處理室進行如下處理:
6-1、蓋上避光保溫箱蓋11,并定期觀察蚯蚓活性及第二處理室6的溫度、水分以及pH值等外界條件,保持適宜蚯蚓生長繁殖的穩(wěn)定條件,同時對污泥總重金屬量和單個蚯蚓進行抽樣測定,觀察指標含量及蚯蚓繁殖情況。
6-2、待污泥表面已堆滿蚯蚓糞時,將表層蚯蚓糞刮除,若檢測污泥中重金屬含量未達標,污泥搗碎后放回;打開照明裝置11,并抽除中間的可抽拉薄板9,使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保持連通狀態(tài);然后打開第二水泵通過第二供水管4向第二處理室6緩慢注入水,保證水位達到隔板7最底部貫通孔以下1至2厘米,即可關(guān)閉第二水泵。
6-3、等蚯蚓全部由隔板7上的貫通孔進入第一處理室4后,與此同時,對第二處理室6內(nèi)污泥進行均勻翻搗,若發(fā)現(xiàn)仍有剩余蚯蚓則將其人工轉(zhuǎn)移至第一處理室1,將可抽拉薄隔板9插回,阻斷第一處理室1和第二處理室6,然后打開第二處理室6底部的第二排水孔5,將第二處理室6中的水控干;若污泥中重金屬檢測達標后,則取出泥土晾干回收。然后,按步驟2對第二處理室6進行布置:置入新的未處理層的底層污泥、培養(yǎng)基及引誘劑,新的上層未處理的污泥;若未達標,則加入蚯蚓培養(yǎng)基和引誘劑;如此,兩個處理室往復循環(huán),待污泥中重金屬達標后,更換未處理污泥。
此外,在整個處理方法操作過程中,對于污泥和蚯蚓接種量可以通過預實驗確定,即在實驗開始前,將不同梯度的污泥量和不同梯度的同型蚯蚓置于同一室內(nèi)培養(yǎng),同培養(yǎng)時間后檢測重金屬去除率,選取重金屬去除率最高的一組梯度,作為實驗時污泥的置入量和蚯蚓的接種量,其中蚯蚓的量在實驗時應保證為預實驗的1.8至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