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原案申請?zhí)枮?01380022208.7的發(fā)明專利申請(申請日:2013年4月25日,發(fā)明名稱:熱交換器)的分案申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括多根扁平管和一對總集合管、連接在進行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中,讓制冷劑與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到目前為止,包括多根扁平管和一對總集合管的熱交換器已為眾人所知。例如專利文獻1、2中公開了這種熱交換器。具體而言,在上述專利文獻所公開的熱交換器中,在熱交換器的左端和右端各立著設置有一根總集合管,從第一總集合管到第二總集合管設置有多根扁平管。而且,上述專利文獻所公開的熱交換器讓在扁平管內(nèi)部流動的制冷劑和在扁平管外部流動的空氣進行熱交換。這種熱交換器連接在進行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中,起蒸發(fā)器或冷凝器之作用。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5-00322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6-105545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起蒸發(fā)器之作用的熱交換器存在空氣中的水分變成霜而附著在該熱交換器上的情況。附著在熱交換器上的霜妨礙空氣和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因此,熱交換器進行利用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讓附著在那里的霜融解的除霜動作。此時,某些熱交換器所具有的構造有可能導致出現(xiàn)為除去附著在熱交換器上的所有的霜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問題。這里,參照圖18對該問題做說明。
圖18所示的熱交換器900包括很多扁平管、與各扁平管連接的一根總集合管903、906以及翅片。此外,圖18中省略圖示扁平管和翅片。
熱交換器900被劃分成三個主熱交換部901a-901c和三個輔助熱交換部902a-902c。在第一總集合管903中,形成有各主熱交換部901a-901c的扁平管連通的上側連通空間904和各輔助熱交換部902a-902c的扁平管連通的下側連通空間905。第二總集合管906中形成有與各主熱交換部901a-901c相對應的三個主要部分空間907a、907b、907c、和與各輔助熱交換部902a-902c相對應的三個輔助部分空間908a、908b、908c。在該熱交換器900中,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與第三輔助熱交換部902c串聯(lián)連接,第二主熱交換部901b與第二輔助熱交換部902b串聯(lián)連接,第三主熱交換部901c與第一輔助熱交換部902a串聯(lián)連接。
在熱交換器900起蒸發(fā)器之作用的情況下,流入第一總集合管903的下側連通空間905的制冷劑在依次通過輔助熱交換部902a-902c和主熱交換部901a-901c的那段時間內(nèi)從空氣中吸熱而蒸發(fā),之后流入第一總集合管903的上側連通空間904。在熱交換器900起蒸發(fā)器之作用的那段時間內(nèi),會出現(xiàn)霜附著在熱交換器900的表面上的情況。如圖18(a)所示,因為在霜附著在大致整個熱交換器900上的狀態(tài)下,制冷劑從空氣中吸收的熱量非常少,所以呈現(xiàn)出一種熱交換器900的大部分被液態(tài)制冷劑充滿的狀態(tài)。
除霜動作一開始,從壓縮機噴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就會流入第一總集合管903的上側連通空間904。從上側連通空間904流入主熱交換部901a-901c的扁平管的氣態(tài)制冷劑對霜放熱而冷凝。附著在熱交換器900上的霜被氣態(tài)制冷劑加熱而融解。在熱交換器900中流動的氣態(tài)制冷劑,在霜已經(jīng)融解的部分幾乎不冷凝,當?shù)竭_還殘留有霜的部分時則放熱而冷凝。因此,在進行除霜動作的熱交換器900中,存在液態(tài)制冷劑的部分和霜尚未融解完的部分大致一致。此外,圖18中的帶點部分表示存在液態(tài)制冷劑的區(qū)域。
如圖18(b)-圖18(e)所示,在正進行除霜動作的熱交換器900的各主熱交換部901a-901c,存在氣態(tài)制冷劑的區(qū)域(即霜已融解的區(qū)域)從第一總集合管903朝著第二總集合管906之間擴大下去。此時,如圖18(b)、圖18(c)所示,就是在成為一種僅有氣態(tài)制冷劑存在于第一總集合管903的上側連通空間904的上部之狀態(tài)的那一時刻,也會有液態(tài)制冷劑殘留于其底部。因此,位于靠上位置處的第二主熱交換部90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901c中,已成為一種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所有扁平管的狀態(tài)。與此相對,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氣態(tài)制冷劑只流入位于靠上位置處的扁平管內(nèi),位于靠下位置處的扁平管處于被液態(tài)制冷劑充滿的狀態(tài)不變。因此,與第二主熱交換部901b、第三主熱交換部901c相比,在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除霜進行得很慢。
如圖18(d)所示,當成為第二主熱交換部90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901c幾乎不存在液態(tài)制冷劑的狀態(tài)以后,引入上側連通空間904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大部分則流入第二主熱交換部90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901c,流入還殘留有很多液態(tài)制冷劑的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減少。因此,流入上側連通空間904的氣態(tài)制冷劑推著存在于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下部(即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的液態(tài)制冷劑流動的力就變?nèi)酰谝恢鳠峤粨Q部901a內(nèi)的除霜進行得更慢。
即使這樣,如果第二總集合管906的第一主要部分空間907a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量逐漸減少,第一總集合管903的上側連通空間904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量也會隨之逐漸減少,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中氣態(tài)制冷劑流動的部分逐漸擴大下去。
但是,如圖18(e)所示,當成為液態(tài)制冷劑被從第二總集合管906的第一主要部分空間907a完全排出的狀態(tài)以后,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中,幾乎所有的氣態(tài)制冷劑都會流入霜已融解的靠上位置處的扁平管內(nèi),僅有極少的氣態(tài)制冷劑會流入殘留有液態(tài)制冷劑的最下級的扁平管內(nèi)。因此,推著殘留在最下級的扁平管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第二總集合管906一側流動的力非常弱。其結果是,如圖18(f)所示,即使成為在第三輔助熱交換部902c除霜已結束的狀態(tài),還會是一種液態(tài)制冷劑殘留在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的最下方的扁平管內(nèi)的狀態(tài),該部分的霜未融解。
當然,如果充分地加長除霜動作的持續(xù)時間(例如15分以上),能夠讓第一主熱交換部901a下端部的霜融解,但是不能在除霜動作上花費這么長的時間。因此,到目前為止沒能夠在適當?shù)臅r間內(nèi)完成除霜這樣的可能性是有的。
本發(fā)明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縮短包括扁平管和總集合管的熱交換器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的發(fā)明以一種熱交換器為對象。其包括多根扁平管33、連接有各扁平管33的一端的第一總集合管60、連接有各扁平管33的另一端的第二總集合管70以及與上述扁平管33接合的多個翅片36,該熱交換器設置在進行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20中讓制冷劑和空氣進行熱交換。上述第一總集合管60和上述第二總集合管70呈豎立狀態(tài)。由相鄰的多根扁平管33構成的熱交換部51a-51c數(shù)量為多個,上下排列。在上述第一總集合管60中形成有與所有上述熱交換部51a-51c的上述扁平管33連通的一個連通空間61。在上述第二總集合管70中形成有部分空間71a-71c,該部分空間71a-71c與各上述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各設置一個,該部分空間71a-71c與相對應的上述熱交換部51a-51c的上述扁平管33連通。該熱交換器包括排出促進機構100,在進行為讓附著在上述翅片36上的霜融解而將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從上述連通空間61引向上述扁平管33的除霜動作時,排出促進機構100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上述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上述排出促進機構100由氣側輔助管103構成,該氣側輔助管103用于在進行除霜動作時將氣態(tài)制冷劑引向上述第一總集合管60內(nèi)的上述連通空間61的底部。
第一方面的發(fā)明的熱交換器23設置在進行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20中。在制冷劑回路20中循環(huán)的制冷劑從第一總集合管60和第二總集合管70中之一方朝著另一方流過扁平管33內(nèi)。流過扁平管33的制冷劑在通過多個翅片36之間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在熱交換器23起蒸發(fā)器之作用的狀態(tài)下,會出現(xiàn)空氣中的水分變成霜而附著在翅片36上的情況。附著在翅片36上的霜妨礙制冷劑和空氣進行熱交換。因此,在霜附著在幾乎整個熱交換器23上的狀態(tài)下,制冷劑能夠從空氣中吸收的熱量很少,會有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中也存在液態(tài)制冷劑這樣的狀態(tài)出現(xiàn)。
在第一方面的發(fā)明中,在進行用于讓附著在翅片36上的霜融解的除霜動作時,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以后,連通空間61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液面會逐漸降低,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朝著液面之上敞開的扁平管33中。附著在翅片36上的霜被流入扁平管33的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加熱而融解。
在第一方面的發(fā)明的熱交換器23中設置有排出促進機構100。因此,在正進行除霜動作的熱交換器23中,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被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即該位于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排出,存在于熱交換部51a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量迅速減少。當連通空間61內(nèi)液面的位置在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最下級的扁平管33下方時,會成為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構成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所有扁平管33內(nèi)的狀態(tài)。
第二方面的發(fā)明是這樣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發(fā)明中,與各上述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輔助熱交換部52a-52c分別為一個,該輔助熱交換部52a-52c分別由數(shù)量比上述熱交換部51a-51c少的扁平管33構成。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a-52c和與該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相對應的上述熱交換部51a-51c串聯(lián)連接。
在第二方面的發(fā)明中,在熱交換器23中,熱交換部51a-51c和輔助熱交換部52a-52c數(shù)量相等。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和與之相對應的熱交換部51a-51c串聯(lián)連接。在進行除霜動時,通過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的制冷劑流入與各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內(nèi)。
第三方面的發(fā)明是這樣的,在上述第二方面的發(fā)明中,各上述熱交換部51a-51c的上述扁平管33的根數(shù)除以與該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上述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得到的根數(shù)比中,位于最下方的上述熱交換部51a的根數(shù)比最小。位于最下方的上述熱交換部51a和與該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c構成上述排出促進機構100。
在第三方面的發(fā)明中,將“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除以“與該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得到的值定為根數(shù)比。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比相對應的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少。因此,該根數(shù)比一定大于“1”。在該方面的發(fā)明中,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和與之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根數(shù)比小于剩余的各熱交換部51b、51c和與之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的根數(shù)比。
在第三方面的發(fā)明的熱交換器23中,例如構成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相等的情況下,與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比剩余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多。因此,與所有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彼此相等的情況相比,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流入與輔助熱交換部52c相對應的熱交換部51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會增多。其結果是,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中,每一根扁平管33的氣態(tài)制冷劑流量增加,容易將存在于位于該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與該扁平管33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推去。也就是說,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在第三方面的發(fā)明的熱交換器23中,在構成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相等的情況下,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比剩余熱交換部51b、51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少。在該情況下,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流入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大致相等。其結果是,在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中,每一根扁平管33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增加,容易將存在于位于該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與該扁平管33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推去。也就是說,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第四方面的發(fā)明是這樣的,在上述第三方面的發(fā)明中,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上述扁平管33的根數(shù)中,與位于最下方的上述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c的上述扁平管33的根數(shù)最多。
在第四方面的發(fā)明中,與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比剩余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多。
第五方面的發(fā)明是這樣的,在上述第二到第四方面任一方面的發(fā)明中,所有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a-52c位于所有上述熱交換部51a-51c下方。
在第五方面的發(fā)明中,所有輔助熱交換部52a-52c布置在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方。在正進行除霜動作的熱交換器23中,通過各熱交換部51a-51c的制冷劑流入布置在熱交換部51a-51c的下方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
第六方面的發(fā)明是這樣的,在上述第五方面的發(fā)明中,與位于最下方的上述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c在所有上述輔助熱交換部52a-52c中布置在最上方。
在第六方面的發(fā)明中,與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c布置在該熱交換部51a的下方且剩余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的上方。
-發(fā)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下,在進行除霜動作時為了將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需要很長時間。也就是說,液態(tài)制冷劑長時間地存在于位于該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與該扁平管33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而且,在液態(tài)制冷劑存在于連通空間61的底部的那段時間內(nèi),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不會流入位于液態(tài)制冷劑液面下方的扁平管33,不能讓該扁平管33所在之處的霜融解。
相對于此,在本發(fā)明中,在熱交換器23中設置了排出促進機構100,存在于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量迅速減少。因此,能夠縮短從開始進行除霜動作到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構成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所有扁平管33的時間。當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開始流入構成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所有扁平管33以后,在各熱交換部51a-51c整體部分霜逐漸融解。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完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第三方面的發(fā)明中,“各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除以“與該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得到的根數(shù)比中,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和與之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根數(shù)比最小。因此,如上所述,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中,每一根扁平管33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增加,容易將存在于位于該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與該扁平管33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推去。也就是說,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因此,在第三方面的發(fā)明中,通過調(diào)節(jié)構成熱交換部51a-51c和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而能夠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最下方的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因此,根據(jù)該發(fā)明,無需給熱交換器23追加新部件等,就能夠縮短對熱交換器23整體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包括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空調(diào)機的概略結構的制冷劑回路圖。
圖2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
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部分剖視圖。
圖4是將圖3中的a-a剖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室外熱交換器的剖視圖。
圖5是將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視圖。
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視圖,(a)示出圖5中的b-b斷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c-c斷面,(c)示出(a)中的d-d斷面。
圖7是設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中的縱隔板的俯視圖。
圖8是示出正在進行除霜動作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狀態(tài)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概略主視圖。
圖9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剖視圖。
圖10是放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11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
圖12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剖視圖。
圖13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
圖14是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剖視圖。
圖15是示出第六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概略結構的主視圖。
圖16是示出第六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剖視圖。
圖17是示出其它實施方式的第1變形例的室外熱交換器的正面的一部分剖視圖。
圖18是用于說明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的熱交換器的概略主視圖。
-符號說明-
20制冷劑回路
23室外熱交換器
33扁平管
36翅片
51a第一熱交換部
51b第二熱交換部
51c第三熱交換部
52a第一輔助熱交換部
52b第二輔助熱交換部
52c第三輔助熱交換部
60第一總集合管
61上側空間(連通空間)
70第二總集合管
71a第一部分空間
71b第二部分空間
71c第三部分空間
100排出促進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此外,以下實施方式僅僅是本質(zhì)上的優(yōu)選示例而已,并無限制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使用對象或本發(fā)明的用途等意圖。
(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熱交換器是設置在空調(diào)機10中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下面,首先對空調(diào)機10做說明,之后再詳細地說明室外熱交換器23。
-空調(diào)機-
參照圖1說明空調(diào)機10。
〈空調(diào)機的構造〉
空調(diào)機10包括室外機組11和室內(nèi)機組12。室外機組11和室內(nèi)機組12經(jīng)液側連接管道13和氣側連接管道14彼此連接。在空調(diào)機10中,由室外機組11、室內(nèi)機組12、液側連接管道13和氣側連接管道14形成制冷劑回路20。
在制冷劑回路20中設置有壓縮機21、四通換向閥22、室外熱交換器23、膨脹閥24及室內(nèi)熱交換器25。壓縮機21、四通換向閥22、室外熱交換器23及膨脹閥24安裝在室外機組11中。在室外機組11中設置有用來將室外空氣供向室外熱交換器23的室外風扇15。另一方面,室內(nèi)熱交換器25安裝在室內(nèi)機組12中。在室內(nèi)機組12中,設置有用來將室內(nèi)空氣供向室內(nèi)熱交換器25的室內(nèi)風扇16。
制冷劑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劑的封閉回路。在制冷劑回路20中,壓縮機21的噴出側與四通換向閥22的第一閥口連接,該壓縮機21的吸入側與四通換向閥22的第二閥口連接。而且,在制冷劑回路20中,從四通換向閥22的第三閥口朝著第四閥口依次設置有室外熱交換器23、膨脹閥24及室內(nèi)熱交換器25。
壓縮機21是渦旋式或回轉式全密閉型壓縮機。四通換向閥22在第一閥口與第三閥口連通且第二閥口與第四閥口連通的第一狀態(tài)(圖1中實線所示狀態(tài))、和第一閥口與第四閥口連通且第二閥口與第三閥口連通的第二狀態(tài)(圖1中虛線所示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膨脹閥24是所謂的電子膨脹閥。
室外熱交換器23讓室外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室外熱交換器23后述。另一方面,室內(nèi)熱交換器25讓室內(nèi)空氣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室內(nèi)熱交換器25由具有為圓管的傳熱管即所謂的橫肋管片式熱交換器構成。
〈空調(diào)機的工作情況〉
空調(diào)機10選擇性地進行制冷運轉、制熱運轉以及除霜運轉。
在處于制冷運轉和制熱運轉過程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室外風扇15和室內(nèi)風扇16工作。室外風扇15向室外熱交換器23供室外空氣,室內(nèi)風扇16向室內(nèi)熱交換器25供室內(nèi)空氣。
在處于制冷運轉過程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在處于制冷運轉和制熱運轉過程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在將四通換向閥22設定為第一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下進行制冷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制冷劑按照室外熱交換器23、膨脹閥24、室內(nèi)熱交換器25這樣的順序循環(huán),室外熱交換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內(nèi)熱交換器25起蒸發(fā)器的作用。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中,從壓縮機21流入的氣態(tài)制冷劑朝著室外空氣放熱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劑朝著膨脹閥24流出去。室內(nèi)機組12將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25中被冷卻的空氣吹向室內(nèi)。
在處于制熱運轉過程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在將四通換向閥22設定為第二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下進行制冷循環(huán)。在該狀態(tài)下,制冷劑按照室內(nèi)熱交換器25、膨脹閥24、室外熱交換器23這樣的順序循環(huán),室內(nèi)熱交換器25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熱交換器23起蒸發(fā)器的作用。通過膨脹閥24時膨脹而成為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流入室外熱交換器23中。已流入室外熱交換器23的制冷劑從室外空氣中吸熱而蒸發(fā),之后朝著壓縮機21流出去。室內(nèi)機組12將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25中被加熱的空氣吹向室內(nèi)。
在室外熱交換器23起蒸發(fā)器之作用的制熱運轉過程中,存在室外空氣中的水分變成霜而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的表面上的情況。霜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以后,制冷劑和室外空氣的熱交換會受到霜的阻礙,空調(diào)機10的制熱能力降低。因此,當表示室外熱交換器23上附著有某種程度以上的霜的除霜開始條件成立時,空調(diào)機10則讓制熱運轉暫時停止,而進行除霜運轉。
在處于除霜運轉過程中的空調(diào)機10中,室外風扇15和室內(nèi)風扇16停止。在處于除霜運轉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四通換向閥22被設定為第一狀態(tài),壓縮機21開始工作。而且在除霜運轉中壓縮機21的轉速被設定為下限值。在處于除霜運轉中的制冷劑回路20中,制冷劑和制冷運轉中一樣循環(huán)。也就是說,從壓縮機2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供向室外熱交換器23。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的霜被該氣態(tài)制冷劑加熱而融解。通過室外熱交換器23的制冷劑依次通過膨脹閥24和室內(nèi)熱交換器25,之后被吸入壓縮機21后被壓縮。
-室外熱交換器-
適當?shù)貐⒄請D2到圖7說明室外熱交換器23。此外,以下說明中所示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和主熱交換部51a-51c及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數(shù)量都僅僅是一例而已。
〈室外熱交換器的構造〉
如圖2、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室外熱交換器23包括:一根第一總集合管60、一根第二總集合管70、多根扁平管33及很多翅片36。第一總集合管60、第二總集合管70、扁平管33及翅片36都是鋁合金制部件,經(jīng)釬焊彼此接合。
此外,詳情后述,室外熱交換器23被分隔出主熱交換區(qū)域51和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在該室外熱交換器23中,一部分扁平管33b構成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剩余扁平管33a構成主熱交換區(qū)域51。
第一總集合管60和第二總集合管70都形成為兩端封閉的細長空心圓筒狀。在圖2、圖3中,第一總集合管60立著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23的左端,第二總集合管70立著設置在室外熱交換器23的右端,分別以豎立狀態(tài)而設。
如圖4所示,扁平管33是一種其剖面形狀扁平的扁圓形的傳熱管。此外,扁平管33的厚度約為1.5mm,寬度約為15mm。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中,多根扁平管33以其延伸方向為左右方向且各自的平側面彼此相向的狀態(tài)設置,多根扁平管33彼此之間還保持著一定間隔上下排列設置,實質(zhì)上平行。各扁平管33的一端插入第一總集合管60中,各扁平管33的另一端插入第二總集合管70中。
如圖4所示,在各扁平管33中形成有多條流體通路34。各流體通路34是沿著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通路。在各扁平管33中,多條流體通路34在扁平管33的的寬度方向(即與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成一排。形成在各扁平管33中的多條流體通路34,每條流體通路34的一端與第一總集合管60的內(nèi)部空間連通,每條流體通路34的另一端與第二總集合管70的內(nèi)部空間連通。供向室外熱交換器23的制冷劑在扁平管33的流體通路34中流動的時間內(nèi)與空氣進行熱交換。
如圖4所示,翅片36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的縱向尺寸較大的板狀翅片36。在翅片36上形成有很多細長的缺口部45,該缺口部45從翅片36的前緣(即上風一側的緣部)開始沿翅片36的寬度方向延伸。在翅片36上,很多缺口部45以一定間隔形成在翅片36的長邊方向(上下方向)上。缺口部45中的靠下風一側的部分構成管插入部46。管插入部46在上下方向上的寬度與扁平管33的厚度實質(zhì)上相等,該管插入部46的長度與扁平管33的寬度實質(zhì)上相等。扁平管33插入翅片36的管插入部46,經(jīng)釬焊與管插入部46的周緣部接合。而且,在翅片36上形成有用于促進傳熱的百葉窗板部(louver)40。多個翅片36排列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由此來將相鄰扁平管33之間的空間劃分成多條空氣流動的通風路徑38。
如圖2、圖3所示,室外熱交換器23被分隔出上下兩個熱交換區(qū)域51、52。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中,上側熱交換區(qū)域成為主熱交換區(qū)域51,下側熱交換區(qū)域成為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
各熱交換區(qū)域51、52又被分隔出上下各三個熱交換部51a-51c、52a-52c。也就是說,室外熱交換器23中,主熱交換區(qū)域51和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分別被分隔出多個且數(shù)量相等的熱交換部51a-51c、52a-52c。此外,形成在各熱交換區(qū)域51、52的熱交換部51a-51c、52a-52c的數(shù)量可以為兩個,也可以為四個以上。
在上側熱交換區(qū)域51,按從下往上的順序形成有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第二主熱交換部51b以及第三主熱交換部51c。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2根,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2根,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4根。
在下側熱交換區(qū)域52,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形成有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以及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5根。
如圖3所示,第一總集合管60的內(nèi)部空間由隔板39a分隔出上下兩個空間。第一總集合管60中,隔板39a上側的空間成為上側空間61,隔板39a下側的空間成為下側空間62。
上側空間61構成對應于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連通空間,上側空間61是與構成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扁平管33a全部連通的單一空間。也就是說,上側空間61與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連通。
下側空間62構成對應于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的輔助連通空間。詳情后述,下側空間62被分隔出數(shù)量與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相等(本實施方式中為三個)的連通空間62a-62c。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連通室62a與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位于第一連通室62a上方的第二連通室62b與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位于最上方的第三連通室62c與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
第二總集合管70的內(nèi)部空間被分隔出對應于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主連通空間71、和對應于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的輔助連通空間72。
主連通空間71被兩張隔板39c上下分隔開。由該隔板39c將主連通空間71劃分為數(shù)量與主熱交換部51a-51c相等(本實施方式中為三個)的部分空間71a-71c。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部分空間71a與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所有扁平管33a連通,位于第一部分空間71a上方的第二部分空間71b與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所有扁平管33a連通,位于最上方的第三部分空間71c與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所有扁平管33a連通。
輔助連通空間72由兩張隔板39d上下分隔開。由該隔板39d將輔助連通空間72分隔為數(shù)量與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相等(本實施方式中三個)的部分空間72a-72c。位于最下方的第四部分空間72a與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位于第四部分空間72a上方的第五部分空間72b與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位于最上方的第六部分空間72c與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所有扁平管33b連通。
第二總集合管70上安裝有兩根連接管道76、77。第一連接管76的一端和與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相對應的第二部分空間71b相連,另一端和與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相對應的第五部分空間72b相連。第二連接管77的一端和與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相對應的第三部分空間71c相連,另一端和與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相對應的第四部分空間72a相連。第二總集合管70中,與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相對應的第六部分空間72c和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一部分空間71a形成彼此連起來的一個空間。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串聯(lián)連接,第二主熱交換部51b和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串聯(lián)連接,第三主熱交換部51c和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串聯(lián)連接。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與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相對應,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與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相對應,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
這里,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2根)除以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5根)所得到的根數(shù)比定為r1(=22/5=4.4)。將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2根)除以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所得到的根數(shù)比定為r2(=22/3≈7.3)。將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4根)除以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定為r3(=24/3=8.0)。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根數(shù)比中,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根數(shù)比r1最小。
根數(shù)比r1最小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構成在進行后述除霜動作時,用于促進將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如圖2、圖3所示,室外熱交換器23上連接有液側連接管55和氣側連接管57。液側連接管55和氣側連接管57是形成為圓管狀的鋁合金制部件。液側連接管55和氣側連接管57與第一總集合管60經(jīng)釬焊接合。
詳情后述,管狀部件即液側連接管55的一端連接在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下部,與下側空間62連通。液側連接管55的另一端經(jīng)接頭(未圖示)連接在將室外熱交換器23和膨脹閥24連接起來的銅制管道17上。
氣側連接管57的一端連接在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與上側空間61連通。氣側連接管57的另一端經(jīng)接頭(未圖示)連接在將室外熱交換器23和四通換向閥22的第三閥口連接起來的銅制管道18上。
〈第一總集合管下部的構造〉
適當?shù)貐⒄請D5-圖7說明第一總集合管60下部的構造。此外,該說明中,稱第一總集合管60的側面中扁平管33b一側的部分為前面,稱第一總集合管60的側面中與扁平管33b相反一側的部分為背面。
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下側空間62設置有一張上側橫隔板80、一張下側橫隔板85、一張縱隔板90(參照圖5)。該下側空間62由這橫隔板80、85和縱隔板90分隔出三個連通室62a-62c和一個混合室63。上側橫隔板80、下側橫隔板85以及縱隔板90的材質(zhì)為鋁合金。
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分別形成為圓板狀,將下側空間62上下分隔開。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通過釬焊與第一總集合管60接合。上側橫隔板80布置在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和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交界處,分隔出第二連通室62b和第三連通室62c。下側橫隔板85布置在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和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交界處,分隔出第一連通室62a和第二連通室62b。
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上分別形成有一個槽(slit)孔82、87和一個連通用通孔81、86(參照圖5和圖6)。槽孔82、87是細長的長方形孔,沿厚度方向貫通橫隔板80、85。連通用通孔81、86為圓形孔,沿厚度方向貫通橫隔板80、85。上側橫隔板80的連通用通孔81的直徑比下側橫隔板85的連通用通孔86的直徑稍大。
縱隔板90形成為縱向尺寸較大的長方形板狀(參照圖7)??v隔板90穿過上側橫隔板80上的槽孔82、和下側橫隔板85上的槽孔87(參照圖5和圖6)。
縱隔板90位于上側橫隔板80之上的上側部分是上側部分91,位于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之間的部分是中間部分92,位于下側橫隔板85之下的下側部分是下側部分93(參照圖5和圖6)??v隔板90的中間部分92將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的空間分隔成位于第一總集合管60前面一側的第二連通室62b、和位于其背面一側的混合室63。
縱隔板90上形成有兩個長方形開口部94a、94b和四個圓形通孔97、97、97、97(參照圖7)??v隔板90的下端附近設置有一個開口部94a,在縱隔板90的上端附近設置有一個開口部94b。各開口部94a、94b沿厚度方向貫通縱隔板90。四個通孔97、97、97、97設置在縱隔板90的兩個開口部94a、94b之間的部分,彼此間留有間隔。各通孔97沿厚度方向貫通縱隔板90。
縱隔板90在已被安裝在第一總集合管60上的狀態(tài)下,下側開口部94a位于下側橫隔板85之下,靠下的兩個通孔97、97位于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上側開口部94b和最靠上的一個通孔97位于上側橫隔板80之上。從上往下數(shù)第二個通孔97位于上側橫隔板80上的槽孔82處。
如上所述,安裝在第一總集合管60上的縱隔板90,靠下的兩個通孔97、97位于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位于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的兩個通孔97、97構成用于讓混合室63與第二連通室62b連通的連通用通孔95。
在第一總集合管60的側壁部形成有用于供液側連接管55插入的連接口66。連接口66為圓形通孔。連接口66形成在第一總集合管60中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的部分上,與混合室63連通。
〈室外熱交換器中制冷劑的流動情況/為冷凝器的情況〉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制冷運轉的過程中,室外熱交換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對制冷運轉過程中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23內(nèi)的流動情況做說明。
從壓縮機21噴出的氣態(tài)制冷劑供向室外熱交換器23。從壓縮機21送來的氣態(tài)制冷劑通過氣側連接管57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后,分配給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各扁平管33a。在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各主熱交換部51a-51c,流入扁平管33a的流體通路34中的制冷劑在流過流體通路34的那段時間內(nèi)向室外空氣放熱而冷凝,之后流入第二總集合管70的相對應的各部分空間71a-71c。
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各部分空間71a-71c的制冷劑被送往輔助連通空間72的相對應的部分空間72a-72c。具體而言,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一部分空間71a的制冷劑流向下方,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六部分空間72c。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二部分空間71b的制冷劑通過第一連接管76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五部分空間72b。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三部分空間71c的制冷劑通過第二連接管77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四部分空間72a。
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各部分空間72a-72c的制冷劑被分配給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3b。流過各扁平管33b的流體通路34的制冷劑向室外空氣放熱而成為過冷卻液,之后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下側空間62的相對應的連通室62a-62c內(nèi)。之后,制冷劑經(jīng)混合室63流入液側連接管55,從室外熱交換器23流出去。
〈室外熱交換器中制冷劑的流動情況/為蒸發(fā)器的情況〉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制熱運轉的過程中,室外熱交換器23起蒸發(fā)器的作用。對制冷劑在制熱運轉過程中在室外熱交換器23內(nèi)的流動情況做說明。
通過膨脹閥24之際膨脹而變成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供向室外熱交換器23。通過膨脹閥24的制冷劑通過液側連接管55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內(nèi)的混合室63。此時,在混合室63中,流入的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與縱隔板90發(fā)生碰撞,該制冷劑中的氣態(tài)制冷劑和液態(tài)制冷劑混合。也就是說,混合室63內(nèi)的制冷劑被均質(zhì)化,混合室63內(nèi)的制冷劑的濕度大致均勻。
混合室63內(nèi)的制冷劑分配給各連通室62a-62c。也就是說,混合室63內(nèi)的制冷劑通過下側橫隔板85上的連通用通孔86流入第一連通室62a;通過縱隔板90上的連通用通孔95流入第二連通室62b;通過上側橫隔板80的連通用通孔81流入第三連通室62c。
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各連通室62a-62c的制冷劑被分配給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3b。流入各扁平管33b的流體通路34的制冷劑在流過流體通路34的那段時間內(nèi)從室外空氣中吸熱,一部分液態(tài)制冷劑蒸發(fā)。已通過扁平管33b的流體通路34的制冷劑流入第二總集合管70的輔助連通空間72的相對應的部分空間72a-72c。
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各部分空間72a-72c的制冷劑被送往主連通空間71的相對應的部分空間71a-71c。具體而言,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四部分空間72a的制冷劑通過第二連接管77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三部分空間71c;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五部分空間72b的制冷劑通過第一連接管76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二部分空間71b;流入輔助連通空間72的第六部分空間72c的制冷劑朝著上方流動而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第一部分空間71a。
流入主連通空間71的各部分空間71a-71c的制冷劑被分配給相對應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a。流過各扁平管33a的流體通路34的制冷劑從室外空氣吸熱而蒸發(fā),實質(zhì)上成為單相狀態(tài)后,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之后,制冷劑通過氣側連接管57從室外熱交換器23流出去。
〈室外熱交換器中制冷劑的流動情況/正進行除霜動作時的情況〉
如上所述,如果在制熱運轉過程中規(guī)定的除霜開始條件成立,空調(diào)機10就會讓制熱運轉暫時停止而進行除霜運轉。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室外熱交換器23進行除霜動作。這里,參照圖8對正進行除霜動作時室外熱交換器23中制冷劑的流動情況做說明。此外,圖8中帶點的部分表示室外熱交換器23中液態(tài)制冷劑存在的區(qū)域。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制熱運轉的過程中,室外熱交換器23起蒸發(fā)器的作用。但是,在大量的霜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的狀態(tài)下,制冷劑就幾乎不會從室外空氣吸熱了。因此,如圖8(a)所示,在開始除霜運轉時,是一種室外熱交換器23的大部分被液態(tài)制冷劑充滿的狀態(tài)。
空調(diào)機10一開始進行除霜運轉,從壓縮機2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就通過氣側連接管57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從上側空間61流入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的氣態(tài)制冷劑對霜放熱而冷凝。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的霜被氣態(tài)制冷劑加熱而融解。
流過室外熱交換器23的氣態(tài)制冷劑,在霜已經(jīng)融解的的部分幾乎不會冷凝,等到了還殘留有霜的部分以后就會放熱而冷凝。因此,如圖8(b)-圖8(e)所示,在正在進行除霜動作的室外熱交換器23的各主熱交換部51a-51c,氣態(tài)制冷劑所存在的區(qū)域(即霜已融解的區(qū)域)就會從第一總集合管60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逐漸不斷地增大。
這里,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5根)比構成剩余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多。因此,與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和剩余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b相等都3根的情況相比,正進行除霜動作時,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制冷劑的流量變多。如果正進行除霜動作時,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制冷劑的流量增多,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各扁平管33a中制冷劑的流量也會增多。因此,將存在于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和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推去的力會增強,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如上所述,在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將各扁平管33a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側推去的力增強。因此,在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也是氣態(tài)制冷劑所存在的區(qū)域(即霜已融解的區(qū)域)擴大的速度加快。也就是說,在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中也是氣態(tài)制冷劑存在的區(qū)域的擴大速度加快。
在室外熱交換器23內(nèi)部實質(zhì)上僅存在氣態(tài)制冷劑的狀態(tài)(即圖8(f)所示的狀態(tài))下,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的霜全部融解。于是,當室外熱交換器23成為該狀態(tài)時,空調(diào)機10就結束除霜運轉。
-第一實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除以“與該主熱交換部51a-51c相對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得到的根數(shù)比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與此相對應的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根數(shù)比r1最小。因此,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中,每一根扁平管33a中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增加,存在于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近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和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容易被推著流入第二總集合管70一側。
如上所述,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中,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第一總集合管60的連通空間61的底部排出。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因此,能夠縮短從開始進行除霜動作到成為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構成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所有的扁平管33a內(nèi)的狀態(tài)的時間。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已開始流入構成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所有扁平管33a以后,在各主熱交換部51a-51c霜都會逐漸地融解下去。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調(diào)節(jié)構成主熱交換部51a-51c和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的根數(shù),來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不對室外熱交換器23增加新部件等的情況下,就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對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而言,各上述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僅為一例。
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可以進行以下設定。即設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0根,設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2根,設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4根。設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設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設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7根。
在該情況下,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0根)除以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7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1為r1=20/7≈2.9。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2根)除以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2為r2=22/3≈7.3。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4根)除以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3為r3=24/3=8.0。在該情況下,也是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根數(shù)比中,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根數(shù)比r1最小。
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可以進行以下設定。即設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19根,設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2根,設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4根。設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設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設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8根。
在該情況下,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19根)除以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8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1為r1=19/8≈2.4。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2根)除以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2為r2=22/3≈7.3。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4根)除以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3為r3=24/3=8.0。在該情況下,也是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根數(shù)比中,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根數(shù)比r1最小。
(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改變了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和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而得到的。這里,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做說明。此外,與第一實施方式一樣,以下說明所示扁平管33的根數(shù)僅為一例。
如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彼此相等。具體而言,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16根,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6根,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8根。構成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構成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構成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
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16根)除以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1為r1=16/3≈5.3。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6根)除以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2為r2=26/3≈8.7。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28根)除以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3根)得到的根數(shù)比r3為r3=28/3≈9.3。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根數(shù)比中,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根數(shù)比r1最小。
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一實施方式一樣,根數(shù)比r1最小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構成用于在進行除霜動作時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如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縱隔板90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縱隔板90不同。在本實施方式的縱隔板90上僅形成有兩個通孔97。在已將縱隔板90安裝在第一總集合管60上的狀態(tài)下,下側開口部94a位于下側橫隔板85之下,兩個通孔97位于上側橫隔板80和下側橫隔板85之間,上側開口部94b位于上側橫隔板80之上。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形成在縱隔板90上的所有通孔97構成用于讓混合室63與第二連通室62b連通的連通用通孔95。
〈室外熱交換器中制冷劑的流動情況/正進行除霜動作時的情況〉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從壓縮機2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通過氣側連接管57供往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附著在室外熱交換器23上的霜被供來的氣態(tài)制冷劑加熱而融解。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存在氣態(tài)制冷劑的區(qū)域隨著霜融解區(qū)域擴大而擴大,最終達到一種氣態(tài)制冷劑存在于室外熱交換器23的幾乎整個區(qū)域的狀態(tài)。
這里,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彼此相等。因此,在該室外熱交換器23中,在進行除濕動作時流入主熱交換部51a-51c的制冷劑的流量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該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比構成剩余的主熱交換部51b、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少。因此,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中的每一根扁平管33a的制冷劑流量比剩余的主熱交換部51b、51c中的每一根扁平管33a的制冷劑流量多。
因此,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各扁平管33a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推向第二總集合管70一側的力增強。其結果是,將存在于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和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推去的力會增強,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排出。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和第一實施方式一樣,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改變了第二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各主熱交換部51a-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和排出促進機構100結構而得到的。這里,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二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做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構成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4根,構成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2根,構成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的根數(shù)為24根,構成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的扁平管33b的根數(shù)為3根這一點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相同。
如圖11所示,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追加了氣側輔助管103。該氣側輔助管103是在進行除霜動作時用于將氣態(tài)制冷劑引向第一總集合管60內(nèi)的上側空間61底部的管道,構成在進行除霜動作時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氣側輔助管103的一端與氣側連接管57連接,另一端與第一總集合管60連接。如圖12所示,氣側輔助管103的另一端朝著上側空間61的底部敞開口,與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近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的端面相面對。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從壓縮機2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制冷劑從氣側連接管57和氣側輔助管103兩管道供向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此時,氣態(tài)制冷劑從氣側輔助管103的端部朝著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近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吹出。存在于上側空間61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與從氣側輔助管103吹出的氣態(tài)制冷劑一起流入扁平管33a內(nèi)。存在于與上側空間61的底部連通的扁平管33a(即位于靠近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端的扁平管33a)的流體通路34的液態(tài)制冷劑被從氣側輔助管103吹出的氣態(tài)制冷劑推著向第二總集合管70流動。因此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一樣,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改變了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排出促進機構100的結構而得到的。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做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包括第三連接管78來取代氣側輔助管103。第二連接管77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的連接位置與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不同。
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與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相對應的第六部分空間72c和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一部分空間71a彼此被隔開。第二連接管77的一端連接在和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相對應的第三部分空間71c上,另一端連接在與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相對應的第六部分空間72c上。第三連接管78的一端連接在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一部分空間71a上,另一端連接在與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相對應的第四部分空間72a上。
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連接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輔助熱交換部52a-52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的第三連接管78,構成在進行除霜動作時用于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主熱交換部51a-51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經(jīng)第三連接管78與輔助熱交換部52a-52c中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相連接。因此,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與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相連接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相比,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和與它相連接的輔助熱交換部52a的高低差增大。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進行除霜動作時,液態(tài)制冷劑容易從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二總集合管70的第一部分空間71a排出,第一部分空間71a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減少速度加快。其結果是,在與第一部分空間71a的底部連通的扁平管33a(即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和經(jīng)該扁平管33a與第一部分空間71a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底部,液態(tài)制冷劑減少的速度加快。也就是說,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一樣,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就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而言,存在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端部相比,與該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鄰的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會先結束除霜的情況。在該情況下,溫暖的氣態(tài)制冷劑流入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扁平管33b中。因此,該氣態(tài)制冷劑的溫熱通過熱傳遞而傳遞給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端部,附著在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端部的霜會被該溫熱融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也能夠利用流過第三輔助熱交換部52c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溫熱對第一主熱交換部51a除霜,由此而能夠縮短對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改變了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排出促進機構100的結構而得到的。這里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做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包括第一開關閥101和第二開關閥102來取代氣側輔助管103。第一開關閥101設在第一連接管76上。第二開關閥102設在第二連接管77上。第一開關閥101和第二開關閥102是用于連接相對應的主熱交換部51b、51c和輔助熱交換部52a、52b或者將二者切斷的閥,構成除霜動作時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如果第二主熱交換部5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51c比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先結束除霜,則會成為一種以下狀態(tài),即幾乎僅有氣態(tài)制冷劑存在于第二主熱交換部5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51c內(nèi)部,另一方面,第一主熱交換部51a內(nèi)部還殘留有液態(tài)制冷劑。在該狀態(tài)下流入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氣態(tài)制冷劑大部分流入第二主熱交換部51b和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內(nèi),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減少。如果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減少,將存在于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上側空間61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側推去的力就減弱,對第一主熱交換部51a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就加長。
于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當變成該狀態(tài)時,就將第一開關閥101和第二開關閥102中之一或者二者都關閉。如果第一開關閥101變成關閉狀態(tài),氣態(tài)制冷劑就不再從上側空間61流入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的扁平管33a內(nèi)。如果第二開關閥102變成關閉狀態(tài),氣態(tài)制冷劑就不再從上側空間61流入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的扁平管33a內(nèi)。因此,如果第一開關閥101和第二開關閥102中之一或者二者變成關閉狀態(tài),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就會增加。
如果流入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的氣態(tài)制冷劑的流量增加,將存在于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上側空間61的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朝著第二總集合管70一側推去的力就強,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一樣,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做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改變了第三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排出促進機構100的結構而得到的。這里,這里對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與第三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做說明。
如圖1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包括排液管104以取代氣側輔助管103。排液管104的一端連接在第二總集合管70上,另一端連接在制冷劑回路20的膨脹閥24和液側連接管道13之間。而且排液管104上設置有開關閥105。圖16中也示出,排液管104的一端朝著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一部分空間71a底部敞開。
排液管104是將存在于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二總集合管70的第一部分空間71a底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送往制冷劑回路20的低壓部的管道,構成在進行除霜動作時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主熱交換部51a下部排出的排出促進機構100。
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制冷劑在制冷劑回路20中,朝著與空調(diào)機10進行制冷運轉時相同的方向循環(huán)。因此,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制冷劑回路20中膨脹閥24的下游側成為壓力與壓縮機21的吸入壓力大致相等的制冷劑流動的低壓部。如果在空調(diào)機10進行除霜運轉的過程中,開關閥105打開,存在于第二總集合管70的第一部分空間71a的液態(tài)制冷劑就會被吸進排液管104內(nèi)。
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因為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液態(tài)制冷劑被從與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相對應的第二總集合管70的第一部分空間71a吸到排液管104內(nèi),故第一部分空間71a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的減少速度加快。其結果是,與第一部分空間71a的底部連通的扁平管33a(即位于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靠下端位置處的扁平管33a)中液態(tài)制冷劑的流速上升,在經(jīng)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扁平管33a與第一部分空間71a連通的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底部,也是液態(tài)制冷劑的減少速度加快。也就是說,在進行除霜動作時會促進液態(tài)制冷劑從第一總集合管60的上側空間61的底部排出。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一樣,能夠縮短現(xiàn)有技術中對霜未融解的部分(即位于最下方的第一主熱交換部51a的下部)進行除霜所需要的時間。其結果是,能夠縮短對整個室外熱交換器23除霜所需要的時間。
(其它實施方式)
-第1變形例-
可以改變第一到第三、第五及第六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第一連接管76和第二連接管77的連接位置。例如,可以如圖17所示,第一連接管76的一端連接在與第二主熱交換部51b相對應的第二部分空間71b上,其另一端連接在與第一輔助熱交換部52a相對應的第四部分空間72a上。第二連接管77的一端連接在與第三主熱交換部51c相對應的第三部分空間71c上,其另一端連接在與第二輔助熱交換部52b相對應的第五部分空間72b上。此外,圖17所示的室外熱交換器23是將本變形例應用到第一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后而得到的。
-第2變形例-
各上述實施方式中,室外熱交換器23由一臺熱交換器構成,將該一臺熱交換器劃分為主熱交換區(qū)域51和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但還可以由相互分開的多臺熱交換器來構成室外熱交換器23。
也就是說,室外熱交換器23例如可以由構成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熱交換器、和構成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的熱交換器構成。在該情況下,構成主熱交換區(qū)域51的熱交換器被劃分為多個主熱交換部51a-51c。構成輔助熱交換區(qū)域52的熱交換器被劃分為數(shù)量與主熱交換部51a-51c相等的輔助熱交換部52a-52c。
-第3變形例-
在各上述實施方式的室外熱交換器23中,還可以設置波形翅片來代替板狀翅片36。該翅片是所謂的波紋翅片,形成為上下蛇行的波形。該波形翅片在上下相鄰的扁平管33之間各設置有一個。
-產(chǎn)業(yè)實用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對于包括扁平管和總集合管讓制冷劑和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