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30117閱讀:890來源:國知局
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熱交換器,更詳細地說,涉及一種在用作蒸發(fā)器時容易排出冷凝水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一般,熱交換器可在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機構(gòu)、蒸發(fā)器構(gòu)成的冷凍循環(huán)裝置中用作冷凝器或者蒸發(fā)器。

另外,熱交換器設置于車輛、冰箱等,來使制冷劑與空氣進行熱交換。

熱交換器可根據(jù)結(jié)構(gòu)而分為翅片管(fin tube)式熱交換器、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等。

翅片管式熱交換器由銅材質(zhì)制作,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由鋁材質(zhì)制作。

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由于在內(nèi)部形成有微細的流路,因此與翅片管式熱交換器相比效率更好。

翅片管式熱交換器采用將翅片和管焊接的方式,因此制作容易,但是微通道式熱交換器是投入火爐(furnace)中且通過釬焊(brazing)來制作的,因此存在制作的初始投資費用高的缺點。

圖1是示出現(xiàn)有技術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的剖視圖。

現(xiàn)有技術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扁平管1,在內(nèi)部形成有微細的流路;翅片2,配置于各扁平管1之間,連接各扁平管1來傳導熱量;頭部3、4,組裝在所述扁平管1的一側(cè)以及另一側(cè)。

所述翅片2與配置于兩側(cè)的扁平管1結(jié)合。所述翅片2沿著扁平管1的長度方向以Z字形配置。

這樣制作的現(xiàn)有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與翅片管式熱交換器相比,制冷劑與空氣的熱交換效率雖然高,但是存在如下問題,即,在用作蒸發(fā)器的情況下,難以排除生成的冷凝水。

現(xiàn)有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在用作蒸發(fā)器時產(chǎn)生的冷凝水無法排出,生成的冷凝水蓄積在翅片之間而凍結(jié),因此存在使蒸發(fā)器的熱效率降低的問題。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韓國授權(quán)專利10-0765557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微通道式熱交換器,使冷凝水容易地排出。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微通道式熱交換器,能夠通過卷翅片方式制作。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微通道式熱交換器,使流體容易地在扁平管的長度方向以及與扁平管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暢通。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微通道式熱交換器,能夠使配置于上側(cè)的翅片所生成的冷凝水容易地向下側(cè)的翅片流動。

本發(fā)明的課題并不限于上面的課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從下面的記載中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課題。

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包括形成為微通道式的多個扁平管、配置在所述多個扁平管之間來傳導熱量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翅片部,配置于兩個扁平管之間;第一彎折部,從所述第一翅片部彎折而成,該第一彎折部與兩個所述扁平管中的一個發(fā)生接觸;第二翅片部,從所述第一彎折部彎折而成,該第二翅片部與所述第一翅片部相向,而且配置于兩個所述扁平管之間;流動空間,形成于所述第一翅片部以及第二翅片部之間;第二彎折部,從所述第二翅片部彎折而成,該第二彎折部與兩個所述扁平管中的另一個發(fā)生接觸;冷凝水排出翅片,將所述第一彎折部或者第二彎折部中的至少一個切開來形成冷凝水排出孔,將切開的所述第一彎折部或者第二彎折部中的一個彎折而形成該冷凝水排出翅片。

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向與所述第一翅片部或者第二翅片部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彎折。

所述扁平管緊貼配置于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

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及冷凝水排出孔配置于所述翅片的邊緣。

在一個所述冷凝水排出孔的兩側(cè)形成有兩個冷凝水排出翅片。

所述兩個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彼此相面對的方式配置。

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彎折部的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彎折部的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所述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彎折。

所述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在重力方向上配置為一列。

所述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相對于重力方向錯開配置。

就所述翅片部而言,在所述第一翅片部或者第二翅片部中的至少一個還形成有通風口,該通風口用于使所述流動空間以及相鄰的流動空間相連通。

還形成有百葉窗,該百葉窗形成所述通風口,用于引導空氣。

就所述翅片部而言,在所述第一翅片部或者第二翅片部中的至少一個還形成有第一通風口以及第二通風口,還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風口的第1-1百葉窗以及用于形成第二通風口的第1-2百葉窗,所述第1-1百葉窗以及第1-2百葉窗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形成。

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個以上。

第一,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能夠使形成于第一翅片部以及第二翅片部之間的流動空間的冷凝水經(jīng)過冷凝水排出孔以及冷凝水排出翅片容易地排出。

第二,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將第一翅片部以及第二翅片部的一部分切開之后彎折來形成冷凝水排出孔以及冷凝水排出翅片,因此能夠通過卷翅片方式的機械進行制作。

第三,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通過卷翅片方式的機械進行制作,因此制作費用低廉。

第四,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將冷凝水排出翅片配置為一列或者配置為Z字形,因此能夠容易地排出冷凝水。

第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沿著重力方向形成冷凝水排出翅片,因此能夠容易地排出冷凝水。

第六,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冷凝水排出翅片與用于排出流動空間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排出孔以相接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夠迅速地排出冷凝水。

第七,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即使水平地設置扁平管以及翅片,也能夠容易地排出在翅片內(nèi)部形成的冷凝水。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的剖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的立體圖。

圖3是圖2的背面?zhèn)攘Ⅲw圖。

圖4是圖2的主視圖。

圖5是圖2的俯視圖。

圖6是圖2的左側(cè)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的立體圖。

圖8是圖7的主視圖。

圖9是圖7的俯視圖。

圖10是圖7的右側(cè)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0:扁平管;

11:第一扁平管;

12:第二扁平管;

20:翅片;

21:第一通風口;

22:第二通風口;

25:流動空間;

25′:相鄰的流動空間;

30:第一翅片部;

31:第1-1百葉窗;

32:第1-2百葉窗;

40:第二翅片部;

41:第2-1百葉窗;

42:第2-2百葉窗;

50:第一彎折部;

51:冷凝水排出孔;

52:連接部;

60:第二彎折部;

61:冷凝水排出孔;

70:冷凝水排出翅片;

71: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

72: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于本發(fā)明具體地進行說明。

參照圖2至圖6,對于第一實施例的微通道(micro channel)熱交換器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扁平管10,在該多個扁平管10的內(nèi)部形成有多個流路;翅片20,配置于兩個所述扁平管10之間,該翅片20分別與兩個扁平管10結(jié)合來傳導熱量;第一頭部(未圖示)以及第二頭部(未圖示),分別組裝在所述多個扁平管10的兩端,用于使制冷劑流動。

在所述微通道式熱交換器中,在制冷劑供給至第一頭部的情況下,制冷劑經(jīng)過所述扁平管10向第二頭部流動。相反,在向第二頭部供給了制冷劑的情況下,制冷劑向第一頭部流動。

由于所述第一頭部以及第二頭部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結(jié)構(gòu),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所述扁平管10形成為扁平的形狀,在該扁平管10的內(nèi)部形成有多個流路。所述扁平管10由金屬材質(zhì)形成,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扁平管10由鋁材質(zhì)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扁平管10水平地配置,所述翅片20的延伸方向也是水平方向。在本實施例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中,扁平管10以及翅片20水平地配置,從而容易排出冷凝水。

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使所述扁平管10以及翅片20的延伸方向為重力方向。

所述翅片20以沿著扁平管10的長度方向彎折的方式形成。所述翅片20可通過卷翅片(fin roll)方式經(jīng)過連續(xù)工序制作,因此具有制作費用低廉的優(yōu)點。

所述翅片20由金屬材質(zhì)形成,在本實施例中,由與扁平管10相同的鋁制作。所述翅片20用于迅速地傳導所述扁平管10的熱量來提高熱交換效率。

所述翅片20配置于所述扁平管10之間。為了便于說明,將位于最上側(cè)翅片20定義為第一翅片20-1,將位于所述第一翅片20-1的下側(cè)的翅片20定義為第二翅片20-2,將位于第二翅片20-2的下側(cè)的翅片20定義為第三翅片20-3。

所述翅片20包括:第一翅片部30,配置于兩個扁平管10之間;第一彎折部50,從所述第一翅片部30彎折而成,該第一彎折部50與兩個所述扁平管10中的一個發(fā)生接觸;第二翅片部40,從所述第一彎折部50彎折而成,該第二翅片部40與所述第一翅片部30相向,配置于兩個所述扁平管10之間;第二彎折部60,從所述第二翅片部40彎折而成,該第二彎折部60與兩個所述扁平管10中的另一個發(fā)生接觸。

為了便于說明,將與所述第一彎折部50發(fā)生接觸的扁平管10定義為第一扁平管11,將與第二彎折部60發(fā)生接觸的扁平管10定義為第二扁平管12。

在所述翅片20中,反復地形成有第一翅片部30、第一彎折部50、第二翅片部40以及第二彎折部60。

第一翅片部30支撐第一扁平管11以及第二扁平管12。

第一翅片部30與第一扁平管11以及第二扁平管12的長度方向正交。

與第一翅片部30同樣地,第二翅片部40也支撐第一扁平管11以及第二扁平管12,且與第一扁平管11以及第二扁平管12的長度方向正交。

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隔開規(guī)定距離來配置。在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之間形成有用于使空氣流動的流動空間25。

用于進行熱交換的空氣,經(jīng)過形成于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之間的流動空間25。

形成于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之間的流動空間25的間隔越小,可設置越多的翅片部,由此能夠提高熱交換效率。

但是,在所述流動空間25的間隔小的情況下,在作為蒸發(fā)器工作時產(chǎn)生的冷凝水,可能因表面張力而附著并固定于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在本實施例中,形成為不會使冷凝水因表面張力而連接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的間隔。

在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生成的冷凝水,會與沿著流動空間25流動的空氣發(fā)生接觸,因此該冷凝水流向下側(cè)。

在第一翅片部30或者第二翅片部40中的至少一個,形成有用于與相鄰的流動空間25′,連通的通風口21、22。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都形成有所述通風口21、22。需要說明的是,在所述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都形成有兩個通風口21、22,但是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僅形成一個通風口。

為了便于說明,將所述通風口21、22分別定義為第一通風口21以及第二通風口22。

所述通風口21、22也可以形成為孔或者狹縫形狀。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通風口21、22是將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切開而成的。

在第一翅片部30形成有用于形成第一通風口21的第1-1百葉窗(louver)31。并且,在所述第一翅片部30形成有用于形成第二通風口22的第1-2百葉窗32。

所述第1-1百葉窗31是將切開的第一翅片部30彎折而成的。在切開了所述第1-1百葉窗31的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通風口21。

所述第1-2百葉窗32也以與第1-1百葉窗31相同的方法形成。

所述百葉窗31、32發(fā)揮用于將沿著所述流動空間25流動的空氣中的一部分向相鄰的流動空間25′引導的引導件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1-1百葉窗31以及第1-2百葉窗32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引導空氣。

例如,在第1-1百葉窗31從相鄰的流動空間25′向流動空間25引導空氣時,第1-2百葉窗32從流動空間25向相鄰的流動空間25′引導空氣。

所述百葉窗從第一翅片部30或者第二翅片部40向流動空間25或者相鄰的流動空間25′側(cè)突出而成。

所述百葉窗與第一扁平管11以及第二扁平管12的長度方向垂直。

形成于第二翅片部40的百葉窗的結(jié)構(gòu)與形成于第一翅片部30的百葉窗的結(jié)構(gòu)相同,為了便于說明,分別定義為第2-1百葉窗41以及第2-2百葉窗42。

在第二翅片部40中,通過第2-1百葉窗41形成第一通風口21,通過第2-2百葉窗42形成第二通風口22。

第1-1百葉窗31以及第1-2百葉窗3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形成,因此在設置所述熱交換器時可以不考慮翅片20的設置方向。

所述第一彎折部50緊貼于第一扁平管11,來傳導所述第一扁平管11的熱量。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彎折部50形成為平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彎折部50配置于上側(cè),第二彎折部60配置于下側(cè),但是可位于彼此相反的位置。

在所述第一彎折部50形成有用于排出所述流動空間25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排出翅片70、71。

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是從第一彎折部50切開之后彎折而成的。

因此,在所述第一彎折部50的原來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位于的位置,形成有冷凝水排出孔51。將形成于所述第一彎折部50的冷凝水排出孔定義為第一冷凝水排出孔51。

在本實施例的第一彎折部50中,兩個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以相面對的方式形成。所述冷凝水排出孔51僅形成有一個。

在限定的面積形成兩個冷凝水排出翅片70,因此將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的長度制作為第一彎折部50的寬度的一半以下。

并且,在所述第一彎折部50的邊緣,形成有用于連接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的連接部52。

所述連接部52為在形成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時剩下的部分。因此,所述連接部52與冷凝水排出孔51相接。所述連接部52連接第一翅片部30以及第二翅片部40,因此提高翅片20的強度。

位于所述流動空間25的冷凝水,可經(jīng)過所述冷凝水排出孔51向流動空間25的外部排出。

在排出所述冷凝水時,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引導冷凝水的流動。

在所述第二彎折部60也形成有與第一彎折部50相同的結(jié)構(gòu)的冷凝水排出孔61以及冷凝水排出翅片70、72。將形成于所述第二彎折部60的冷凝水排出孔定義為第二冷凝水排出孔61。

層疊所述扁平管10且在所述扁平管10之間配置所述翅片20,因此形成于第一彎折部5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形成于第二彎折部6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72沿著上下方向配置。

為了便于說明,將配置于第一彎折部5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定義為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將配置于第二彎折部6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定義為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

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可沿著上下方向配置。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可排成一列。在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排成一列的情況下,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之間可隔開規(guī)定距離。

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隔開的規(guī)定距離為,能夠使冷凝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移動的程度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翅片20-1的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和第二翅片20-2的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隔開規(guī)定間隔。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使第一翅片20-1的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和第二翅片20-2的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發(fā)生接觸。

因此,在上側(cè)翅片20的流動空間25生成的冷凝水,可向冷凝水排出孔61排出,沿著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向下側(cè)流動。并且,冷凝水可沿著相鄰的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72以及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71向下側(cè)流動。

所述扁平管10可緊貼配置于冷凝水排出翅片70側(cè)。在用作蒸發(fā)器時,所述扁平管10的溫度形成為最低。在所述扁平管10生成的冷凝水可經(jīng)過緊貼的冷凝水排出翅片70迅速地向下側(cè)移動。若這樣使冷凝水迅速地流動,則能夠使在扁平管10的表面冷凝水凍結(jié)的情況實現(xiàn)最小化。

在本實施例中,冷凝水排出翅片70以及冷凝水排出孔51、61僅形成在翅片20的一側(cè)。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在翅片20的兩側(cè)都形成有所述冷凝水排出翅片70以及冷凝水排出孔51、61。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彎折部50以及第二彎折部60切開來形成冷凝水排出翅片70以及冷凝水排出孔51、61,但是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僅形成冷凝水排出孔51、61。在僅形成冷凝水排出孔51、61的情況下,可沿著第一彎折部50或者第二彎折部60形成有多個。

參照圖7至圖10,對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微通道式熱交換器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熱交換器與第一實施例相比,冷凝水排出翅片70的位置和排列結(jié)構(gòu)不同。

在本實施例的翅片120中,在第一彎折部50的兩側(cè)邊緣分別形成有冷凝水排出翅片170。在所述翅片120的第二彎折部60的兩側(cè)邊緣分別形成有冷凝水排出翅片170。

為了便于說明,將配置于第一彎折部5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定義為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將配置于第二彎折部60的冷凝水排出翅片定義為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

在第一彎折部50的兩側(cè)邊緣分別形成有冷凝水排出孔51。

在第二彎折部60的兩側(cè)邊緣分別形成有冷凝水排出孔61。

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地,在一個所述冷凝水排出孔51、61形成有一個冷凝水排出翅片170。

形成于所述翅片120的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相對于上下方向錯開配置。即,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地,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并不配置為一列。

因此,在層疊所述翅片120的情況下,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在左右方向上錯開。尤其,所述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在錯開的狀態(tài)下彼此相面對。

在層疊所述翅片120的狀態(tài)下,上層翅片120的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和下層翅片120的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彼此相面對。

在本實施例中,在從正面觀察翅片120時,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排成一列。

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在從正面觀察翅片120時,使第一冷凝水排出翅片171錯開配置。第二冷凝水排出翅片172也可以配置為在從正面觀察時錯開。

其他結(jié)構(gòu)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上面,參照附圖,對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實施例,可變更為彼此不同的多種形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在不變更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或必須的特征的情況下實施為其他具體的形式。因此,上面敘述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均為例示性的而并不是限定性的。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