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風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風道結構,其包括風道部件,風道部件包括二安裝板及連接于二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和蝸舌,還包括相對兩端固定連接于二安裝板上且位于氣流通道的氣流出口處的分流件、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二安裝板上的導流件和貫流風輪、驅動貫流風輪的第一電機及驅動導流件轉動的第二電機,導流件在氣流流向上位于分流件的后方,第二電機安裝于第一安裝板上,第一安裝板上設置有電機安裝座及電機蓋,第一電機設置于電機安裝座內,電機蓋與電機安裝座配合并將第一電機圍設于內。于風道部件上整合了分流件、導流件、貫流風輪及二電機,實現(xiàn)于氣流通道的出口處的分流及導流,進而達到紊流及送風舒適的效果。
【專利說明】空調風道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風道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落地式空調中,大多數(shù)是采用離心風機及蝸殼結構,并將離心風機及蝸殼結構設置在空調的底部,氣流通過離心風機送到上方的傾斜設置的熱交換器處,然后經(jīng)過熱交換器的換熱后,由空調的出風口排出至室內,實現(xiàn)制冷及制熱的功能。
[0003]隨著空調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將離心風輪替換為貫流風輪的空調器室內機。而貫流風輪在空調室內機的應用正處于上升期,貫流風輪在空調機殼內的風道設計還處于設計階段,因此,提供一種適應于貫流風輪的風道迫在眉睫,而風道與貫流風輪的結合通常是將貫流風輪設計于風道中,并于風道中設計進風口與出風口,而往往該風道僅有一個出風口,該出風口只能在空調機殼的前面出風或僅在空調機殼的一側出風,此種單純的出風并不能滿足用戶對送風舒適性的需求,另外,氣流在貫流風輪的推動下,再結合風道壁的作用,使氣流由風道的出風口處排出,而排出的氣流在導風壁的導引下直接排出,使用戶感受到強勁的氣流并感到不適,總之,此種風道及貫流風輪的配合使用戶的舒適性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風道結構,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風道及貫流風輪的配合使用戶感到不舒適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空調風道結構,其包括風道部件,所述風道部件包括相對的兩個安裝板及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和蝸舌,所述蝸殼件與所述蝸舌之間形成氣流通道,該氣流通道具有氣流入口及氣流出口,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相對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且位于該氣流通道的所述氣流出口處的分流件、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的導流件、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且位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氣流入口處的貫流風輪、驅動所述貫流風輪的第一電機及驅動所述導流件轉動的第二電機,所述導流件在氣流的流動方向上位于所述分流件的后方。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電機安裝于其中一所述安裝板上,且該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電機安裝座及電機蓋,所述第一電機設置于所述電機安裝座內,所述電機蓋與所述電機安裝座配合并將所述第一電機圍設于內。
[0007]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包括兩個所述蝸舌,該兩個所述蝸舌分別為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所述第一蝸舌和所述第二蝸舌位于所述蝸殼件相對兩側,所述貫流風輪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貫流風輪和第二貫流風輪;所述第一電機為兩個,分別驅動所述第一貫流風輪和所述第二貫流風輪;所述電機安裝座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連接在一起,所述電機蓋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蓋連接成一體,并同時蓋設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
[0008]進一步地,所述電機安裝座上設置有定位柱,所述電機蓋上開設有缺口,所述電機蓋蓋于所述電機安裝座上,所述定位柱穿過所述缺口。
[0009]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包括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與所述第二分流板之間且形成安裝所述導流件的凹陷空間的凹板,所述第一分流板與所述第二分流板呈外擴狀排布,所述凹板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的內側和所述第二分流板的內側。
[0010]進一步地,所述導流件的相對兩端部均設置有樞接柱,所述導流件的樞接柱分別樞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二電機與所述導流件的其中一端部的所述樞接柱連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導流件于其橫截面上具有尖端部及與所述尖端部相對的厚端部,所述尖端部相對于所述厚端部更伸入至所述氣流通道內部,所述導流件的所述厚端部靠近所述分流件的所述凹板的凹陷空間內。
[0012]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將所述氣流通道的氣流分成兩股氣流,所述導流件轉動改變該兩股氣流的流量,所述導流件具有第一導流面及第二導流面,所述第一導流面與所述第二導流面均由所述蝸殼件凹向所述蝸舌。
[0013]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包括位于其前部的第一導流部及位于其后部的第二導流部,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卡扣蓋于或直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導流部的后部的后蓋件,所述后蓋件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所述后蓋件由其前部至后部的方向呈漸縮狀。
[0014]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空調風道結構于風道部件上整合了分流件、導流件及貫流風輪,并將驅動導流件的第二電機及驅動貫流風輪的第一電機也整合于風道部件上,不僅實現(xiàn)于氣流通道的出口處的分流及導流,進而達到紊流及送風舒適的效果,而且也實現(xiàn)了將各個零件整合在同一風道部件上,使該空調風道結構應用于空調中時,結構更加緊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的立體分解圖。
[0016]圖2是圖1的空調器中的空調風道結構的立體組裝圖。
[0017]圖3是圖2的空調風道結構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組裝圖。
[0018]圖4是圖3的空調風道結構的正視圖。
[0019]圖5是圖4的空調風道結構沿線A-A的剖視圖。
[0020]圖6示出了圖3的空調風道結構的第一電機及風道部件安裝的立體分解圖。
[0021]圖7是圖6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8是圖1的空調器的分流件的立體圖。
[0023]圖9是圖1的空調器的導流件的立體圖。
[0024]圖10示出了圖1的空調器的風道部件及后蓋件的立體分解圖。
[0025]圖11是圖10的局部放大圖。
[0026]圖12示出了圖1的空調器的空調風道結構中的后蓋件的立體圖。
[0027]圖13示出了圖12的后蓋件與風道部件結合后的正視圖。
[0028]圖14是圖13的后蓋件與風道部件結合后的沿線B-B的剖視圖。
[0029]圖15示出了圖12的風道部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1]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風道結構應用于在空調器100內部,具體地,該空調器100包括前面板11、背板12、換熱器13及空調風道結構,空調風道結構包括風道部件10。所述風道部件10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安裝板及連接于兩個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20和蝸舌46。
[0032]為了描述方便,兩個安裝板分別為第一安裝板18和第二安裝板19。所述蝸殼件20與所述蝸舌46之間形成氣流通道47,該氣流通道47具有氣流入口 48及氣流出口 49。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相對兩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且位于該氣流通道47的所述氣流出口 49處的分流件15、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的導流件14、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與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且位于所述氣流通道47的所述氣流入口 48處的貫流風輪16、驅動所述貫流風輪16的第一電機17及驅動所述導流件14轉動的第二電機116,所述導流件14在氣流的流動方向上位于所述分流件15的后方。
[0033]所述第二電機116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上,所述第一安裝板18上設置有電機安裝座117及電機蓋118。所述第一電機17設置于所述電機安裝座117內,所述電機蓋118與所述電機安裝座117配合并將所述第一電機17圍設于內。
[003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機116安裝于第一安裝板18上,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電機116可以安裝于第二安裝板19上。因此,可以說,第二電機116安裝于兩個安裝板之一。
[0035]本實用新型的空調風道結構于風道部件10上整合了分流件15、導流件14及貫流風輪16,并將驅動導流件14的第二電機116及驅動貫流風輪16的第一電機17也整合于風道部件10上,不僅實現(xiàn)于氣流通道的出口處的分流及導流,進而達到紊流及送風舒適的效果,而且也實現(xiàn)了將各個零件整合在同一風道部件10上,使該空調風道結構應用于空調中時,結構更加緊湊。
[0036]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所述蝸舌的長度方向、所述導流件14的長度方向、所述分流件15的長度方向及所述貫流風輪16的長度方向均平行。
[0037]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地,所述風道部件10包括兩個所述蝸舌46,該兩個所述蝸舌46分別為第一蝸舌21和第二蝸舌22,所述第一蝸舌21和所述第二蝸舌22位于所述蝸殼件20相對兩側,所述貫流風輪16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貫流風輪90和第二貫流風輪91 ;所述第一電機17為兩個,分別驅動所述第一貫流風輪90和所述第二貫流風輪91 ;所述電機安裝座117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117連接在一起,所述電機蓋118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蓋118連接成一體,并同時蓋設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117。兩個電機蓋118連接成一體,一次操作即可將電機安裝座117與電機蓋118來配合安裝第一電機17。
[0038]請同時參閱圖6和圖7,進一步地,所述電機安裝座117上設置有定位柱120,所述電機蓋118上開設有缺口 119,所述電機蓋118蓋于所述電機安裝座117上,所述定位柱120穿過所述缺口 119。在電機蓋118與電機安裝座117安裝時,通過電機安裝座117上的定位柱120與電機蓋118上的缺口 119的對位,可快速有效地將電機蓋118與電機安裝座117配合在一起,也起到防止電機蓋118裝反的效果。
[0039]所述電機安裝座117側向開設有開口 121,以方便第一電機17側向嵌入電機安裝座117內。這里所說的“側向”是指垂直于風道部件10的長度方向。電機蓋118與電機安裝座117配合時,第一電機17的殼體一部分嵌入電機安裝座117內,殼體的另一部分嵌入電機蓋118內。第一電機17的輸出軸穿過第一安裝板18并與貫流風輪16的轉軸(圖未示)相連接。
[0040]請同時參閱圖8和圖5,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15包括第一分流板54、第二分流板55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54與所述第二分流板55之間且形成安裝所述導流件14的凹陷空間56的凹板57,所述第一分流板54與所述第二分流板55呈外擴狀排布,所述凹板57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54的內側和所述第二分流板55的內側。
[0041]請同時參閱圖9和圖1,進一步地,所述導流件14的相對兩端部均設置有樞接柱64,所述導流件14的樞接柱64分別樞接于所述第一安裝板18和所述第二安裝板19上,所述第二電機116與所述導流件14的其中一端部的所述樞接柱64連接。
[0042]請再次參閱圖5,進一步地,所述導流件14于其橫截面上具有尖端部65及與所述尖端部65相對的厚端部66,所述尖端部65相對于所述厚端部66更伸入至所述氣流通道47內部,所述導流件14的所述厚端部66靠近所述分流件15的所述凹板57的凹陷空間56內。
[0043]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15將所述氣流通道47的氣流分成兩股氣流,所述導流件14轉動改變該兩股氣流的流量,所述導流件14具有第一導流面67及第二導流面68,所述第一導流面67與所述第二導流面68均由所述蝸殼件20凹向所述蝸舌46。
[0044]請同時參閱圖5、圖10和圖11,進一步地,所述蝸殼件20包括位于其前部的第一導流部29及位于其后部的第二導流部30,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卡扣蓋于所述第二導流部30的后部的后蓋件92,所述后蓋件92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所述后蓋件92由其前部至后部的方向呈漸縮狀。
[0045]所述第二導流部30包括相背設置的兩個弧板31,兩個所述弧板31的拱起方向朝內,兩個所述弧板31的后部內側朝向所述后蓋件92延伸有若干卡勾97,所述后蓋件92具有兩個導流側板98,兩個所述導流側板98呈“八”字形,每一所述導流側板98上開設有卡槽部99,所述卡勾97卡扣于所述導流側板98的所述卡槽部99上。
[0046]所述卡槽部99包括開設于所述導流側板98上的貫通槽101及凸伸于所述貫通槽101的一側的卡板102,所述卡勾97穿過所述貫通槽101并卡扣于所述卡板102上。通過弧板31上的卡勾97與后蓋件92的卡槽部99的卡扣轉接,使得后蓋件92很方便地與蝸殼件20安裝。
[0047]圖10和圖11示出了后蓋件92卡扣安裝于蝸殼件20的第二導流部30上,可以理解地,后蓋件92可直接與蝸殼件20的第二導流部30通過固定件鎖定的方式固定連接,具體參閱圖12至圖15,所述蝸殼件20的兩個所述弧板31之間的距離由所述第一導流部29至所述第二導流部30的方向先減小再增加,兩個所述弧板31之間于距離再增加的部分設置有若干固定板33,固定件(例如,螺釘、螺栓)穿過所述后蓋件92并與至少一部分所述固定板33螺鎖。每一所述固定板33垂直于所述蝸殼件20的長度方向。為了增加固定件與固定板33的連接強度,與固定件螺鎖的固定板33上形成凸柱122,該凸柱122的相對兩側對應凸伸出固定板33的相對兩板面。
[004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風道結構包括風道部件,所述風道部件包括相對的兩個安裝板及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之間的蝸殼件和蝸舌,所述蝸殼件與所述蝸舌之間形成氣流通道,該氣流通道具有氣流入口及氣流出口,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相對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且位于該氣流通道的所述氣流出口處的分流件、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的導流件、相對兩端轉動連接于兩個所述安裝板上且位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氣流入口處的貫流風輪、驅動所述貫流風輪的第一電機及驅動所述導流件轉動的第二電機,所述導流件在氣流的流動方向上位于所述分流件的后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機安裝于其中一所述安裝板上,且該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電機安裝座及電機蓋,所述第一電機設置于所述電機安裝座內,所述電機蓋與所述電機安裝座配合并將所述第一電機圍設于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部件包括兩個所述蝸舌,該兩個所述蝸舌分別為第一蝸舌和第二蝸舌,所述第一蝸舌和所述第二蝸舌位于所述蝸殼件相對兩側,所述貫流風輪為兩個,分別為第一貫流風輪和第二貫流風輪;所述第一電機為兩個,分別驅動所述第一貫流風輪和所述第二貫流風輪;所述電機安裝座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連接在一起,所述電機蓋為兩個,兩個所述電機蓋連接成一體,并同時蓋設兩個所述電機安裝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安裝座上設置有定位柱,所述電機蓋上開設有缺口,所述電機蓋蓋于所述電機安裝座上,所述定位柱穿過所述缺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及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與所述第二分流板之間且形成安裝所述導流件的凹陷空間的凹板,所述第一分流板與所述第二分流板呈外擴狀排布,所述凹板連接于所述第一分流板的內側和所述第二分流板的內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件的相對兩端部均設置有樞接柱,所述導流件的樞接柱分別樞接于第一所述安裝板和第二所述安裝板上,所述第二電機與所述導流件的其中一端部的所述樞接柱連接。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件于其橫截面上具有尖端部及與所述尖端部相對的厚端部,所述尖端部相對于所述厚端部更伸入至所述氣流通道內部,所述導流件的所述厚端部靠近所述分流件的所述凹板的凹陷空間內。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將所述氣流通道的氣流分成兩股氣流,所述導流件轉動改變該兩股氣流的流量,所述導流件具有第一導流面及第二導流面,所述第一導流面與所述第二導流面均由所述蝸殼件凹向所述蝸舌。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包括位于其前部的第一導流部及位于其后部的第二導流部,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卡扣蓋于所述第二導流部的后部的后蓋件,所述后蓋件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所述后蓋件由其前部至后部的方向呈漸縮狀。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殼件包括位于其前部的第一導流部及位于其后部的第二導流部,所述空調風道結構還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導流部的后部的后蓋件,所述后蓋件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蝸殼件的長度方向,所述后蓋件由其前部至后部的方向呈漸縮狀。
【文檔編號】F24F13/02GK203857626SQ20142015620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閆長林 申請人: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