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效能導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灶具領域,尤其是一種熱效能導流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灶具主要包括由鍋支架底和支腳組成的鍋支架,燃燒器,提高熱效率均是從提高燃燒器的熱效率來考慮,從沒有人來考慮改進鍋支架來提高熱效率。燃燒時二次空氣與排煙沒有被有效分隔,而且排煙中的余熱也沒有很好的利用。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正是要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熱效能導流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熱效能導流裝置,包括鍋支架底座和支腳,在支腳上設置有導流圈,與鍋具底面接觸的支腳上表面和導流圈的上表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導流圈與支架底座之間的空間形成二次空氣進風通道,在導流圈與鍋具底面的空間形成排煙通道。所述的支腳上設置有缺口,導流圈放置在缺口中,導流圈的高度小于缺口的深度。所述的導流圈整體呈圓形,其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所述支腳上表面和導流圈的上表面之間的距離為8-10mm,如果距離過小,則CO的濃度會超標,如果距離過大,則會起不到導流或者說是撥風的效果。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在燃燒器與鍋具中間設置導流圈,熱效能導流裝置解決了燃燒時二次空氣與排煙有效分隔,二次空氣進入燃燒器更順暢,使排煙延著鍋壁有效利用排煙中的余熱,達到提升熱效率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鍋支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鍋支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鍋支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鍋支架底座1,支腳2,缺口 2-1,導流圈3,鍋具4,燃燒器5,二次空氣進風通道6,排煙通道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這種熱效能導流裝置,包括鍋支架底座I和支腳2,燃燒器5設置在鍋支架底座I中間,所述的支腳2上設置有缺口 2-1,導流圈3放置在缺口 2-1中,導流圈3的高度小于缺口 2-1的深度,導流圈3整體呈圓形,其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本實施例采用10*10mm。與鍋具4底面接觸的支腳2上表面和導流圈3的上表面保持8_10mm的距離,即導流圈3的上表面與鍋具4的距離A為8-10mm。在導流圈3與支架底座I之間的空間形成二次空氣進風通道6,在導流圈3與鍋具4底面的空間形成排煙通道7。熱效能導流裝置使得燃燒時二次空氣與排煙能有效分隔,二次空氣進入燃燒器更順暢(由于導流和撥風的原因),使排煙延著鍋壁有效利用排煙中的余熱,達到提升熱效率目的。按舊國標測試熱效率,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其熱效率比不加導流圈的熱效率增加2-4%,具體測試結果如下表
權利要求1.一種熱效能導流裝置,包括鍋支架底座(I)和支腳(2),其特征在于在支腳(2)上設置有導流圈(3),與鍋具(4)底面接觸的支腳(2)上表面和導流圈(3)的上表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導流圈(3)與支架底座(I)之間的空間形成二次空氣進風通道(6),在導流圈(3) 與鍋具(4 )底面的空間形成排煙通道(7 )。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效能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腳(2)上設置有缺口 (2-1),導流圈(3)放置在缺口(2-1)中,導流圈(3)的高度小于缺口(2-1)的深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熱效能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流圈(3)整體呈圓形,其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效能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2)上表面和導流圈(3)的上表面之間的距離為8-1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效能導流裝置,包括鍋支架底座和支腳,在支腳上設置有導流圈,與鍋具底面接觸的支腳上表面和導流圈的上表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導流圈與支架底座之間的空間形成二次空氣進風通道,在導流圈與鍋具底面的空間形成排煙通道。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在燃燒器與鍋具中間設置導流圈,熱效能導流裝置解決了燃燒時二次空氣與排煙有效分隔,二次空氣進入燃燒器更順暢,使排煙延著鍋壁有效利用排煙中的余熱,達到提升熱效率目的。
文檔編號F24C15/10GK202835496SQ2012205098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任富佳, 吳偉良 申請人:杭州老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