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真空熔煉落料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真空熔煉落料設備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真空熔煉落料,尤指對某些易氧化金屬及合金的熔煉落料設備。
背景技術:
具有優(yōu)異的物理、化學、力學性能及精密成型性的新型金屬和合金,是支撐未來精密機械、信息、航空航天器件、國防工業(yè)等高新技術的關鍵材料。然而多數(shù)新型金屬和合金的制備條件要求苛刻,如高端Ti合金,Mg合金,非晶合金等的性能對氧含量敏感,就要求其熔煉、落料和成型過程始終在真空條件下進行。且對加熱過程、落料的行程、雜質含量等要求特別高,每次所熔煉的料也較少,需要儀器設備精巧簡單。現(xiàn)在較先進的原理一般采用電磁感應加熱,即一般在坩堝外通過纏繞感應線圈對坩堝內(nèi)金屬或合金加熱;加熱時由于熔煉的金屬或合金與坩堝壁的接觸,會形成一薄層凝殼,內(nèi)部熔體則在該薄層凝殼內(nèi)熔化;常規(guī)的抽拉落料方式極易破壞薄層凝殼并引入雜質元素,導致原料被污染?,F(xiàn)有技術中的儀器均不夠精密,達不到易氧化金屬或合金的小型高端產(chǎn)品件生產(chǎn)活動的要求。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精密度高的真空熔煉及落料的設備。 本實用新型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包括熔煉室及坩堝,抽真空裝置,翻轉裝置,落料口 ;所述坩堝位于熔煉室內(nèi),坩堝外纏繞有感應線圈;其中所述翻轉裝置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其設置在熔煉室壁上,同軸電極翻轉機構上引出有同軸電極,所述同軸電極與坩堝外纏繞的線圈電連接用于向感應線圈供電,線圈中空,可通冷卻介質冷卻;同軸電極翻轉機構設有管道與感應線圈連接,用于接入冷卻介質、并接出感應線圈中熱交換后的冷卻介質;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同時可實現(xiàn)翻轉運動,驅動坩堝翻轉; 熔煉室內(nèi)位于坩堝下方的位置設有石墨漏斗,落料口位于石墨漏斗下方;抽真空裝置用于對熔煉落料設備抽真空。 采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結構精巧,易于實現(xiàn),其通過同軸電極翻轉落料機構落料,可最大程度的防止外界對熔化后金屬或合金熔液的影響,石墨漏斗可最大限度的減少對金屬或合金液體的污染,防止液體飛濺。同時快速將金屬或合金液體引入料筒或模具中,最終從模具中生產(chǎn)出合格的產(chǎn)品。
圖1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真空熔煉落料設備結構示意圖;[0008] 圖2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坩堝結構示意圖;[0009] 圖3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熔煉室結構示意圖;[0010] 圖4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同軸電極翻轉結構示意圖;[0011] 圖5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外電極結構示意圖;[0012] 圖6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中內(nèi)電極結構示意圖。[0013] 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l,坩堝;2,熔煉室;3,抽真空接口 ;4,石墨漏斗;5,落料口 ;6,同軸電極翻轉機構;7,壓套;ll,感應線圈;20,筒狀腔室;21,上蓋;22,同軸電極通口 ;61,外電極;62,內(nèi)電極;63,外電極水嘴;64,內(nèi)電極水嘴;65,絕緣套;66,外電極夾頭;67,外電極水冷管道;68,
內(nèi)電極夾頭;69,內(nèi)電極水冷管道;610,內(nèi)電極安裝管道;611,堵頭,612,內(nèi)筒;613,外筒;614,折彎管道,a,外電極接頭;b,內(nèi)電極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0016] 實施例 如圖1中所示,本實施例詳細描述了一種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包括熔煉室2及坩堝l,抽真空裝置,翻轉裝置,落料口 5 ;坩堝1為有底的筒狀坩堝,位于熔煉室2內(nèi),坩堝1外纏繞有感應線圈11。 翻轉裝置的目的是在坩堝1中金屬被感應線圈ll加熱熔化后,迅速翻轉坩堝1,使坩堝1中的金屬熔液落入落料口 5中,然后進入料筒或模具中成型。本例中翻轉裝置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其設置在熔煉室壁上,通過密封圈密封;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上引出有同軸電極,與坩堝l外纏繞的線圈電連接用于供電感應線圈ll,線圈中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設有管道接入感應線圈11中提供冷卻介質,并接出感應線圈11中熱交換后的冷卻介質;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同時可實現(xiàn)相對熔煉室壁轉動,驅動坩堝1翻轉;冷卻介質可以采用油、水等,本例中以冷卻水為例,為后續(xù)描述方便起見,無論是通入感應線圈11中的冷水還是從感應線圈11中熱交換后產(chǎn)生的熱水,本例中將均稱之為冷卻水,因除溫度有變化外,其余均無變化,不影響我們對本實施例的理解。 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中的管道不限,比如單獨的供水、排水的管道,或者與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為一體的管道,只要能提供循環(huán)冷卻水即可。本例中提供的管道優(yōu)選與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 —體的方式,將在下面具體描述。 熔煉室2內(nèi)位于坩堝1下方的位置設有石墨漏斗4,落料口 5位于熔煉室2中圖示底部上石墨漏斗4下方,是澆料通道,將熔融金屬導入料筒或模具內(nèi)。[0021 ] 抽真空裝置用于對熔煉落料設備抽真空。 坩堝1如圖2所示,一般采用石英坩堝或氧化鋁坩堝,抗熱沖擊效果較好,性價比高。本例中石英坩堝的內(nèi)徑為40-60mm,坩堝高80-120mm, 一次可熔70—500g原料。[0023] 本例中感應線圈11為空心紫銅管繞制,空心紫銅管的外徑為8mm,內(nèi)徑為6mm,因此足夠支撐石英坩堝,直接作為石英坩堝的夾具而無需另外設置夾持機構;這樣管狀體可以通過電流,中心內(nèi)空心管可以使冷卻介質(比如冷卻水)在空心管內(nèi)流動。這樣可在感應線圈11通電工作時對感應線圈11進行冷卻處理,防止其感應線圈11過熱。[0024] 如圖3所示,熔煉室2的作用是作為金屬熔煉的真空腔室,其可為筒狀或箱狀等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簡單想見的各種形狀,可呈圓柱體狀、長方體狀等等。本例中熔煉室2包括一筒狀腔室20及上蓋21,筒狀腔室20和上蓋21之間通過密封圈密封,筒狀腔室20呈圓柱體形,內(nèi)徑為400mm,熔煉室2上設有抽真空接口 3,該抽真空接口 3的位置可以在筒狀腔室20的側壁上,也可以在上蓋21上,本例中設置在側壁上,為一進氣法蘭;該抽真空接口 3與抽真空裝置相連,這樣可對熔煉室2內(nèi)進行抽真空處理,防止金屬熔煉時的氧化等問題。為方便觀察熔煉室2中坩堝1內(nèi)反應情況,上蓋21上開設有一透明觀察窗,直徑為140mm,厚8mm石英玻璃,能耐1100度高溫,也通過密封圈密封。 同時,由于熔煉室2內(nèi)坩堝1下方設置有石墨漏斗4,這樣熔液從坩堝1中掉下時,可防止金屬熔液四處飛濺,可有力防止凝殼的破壞而引入雜質、污染金屬原料的情況發(fā)生。[0026] 落料口 5為一法蘭,該法蘭通過密封銅片連接到料筒上。 同時,該熔煉室2上開設有同軸電極通口 22,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安裝在該通口內(nèi),并且通過密封圈及壓套7實現(xiàn)轉動密封。本例中同軸電極通口 22為如圖所示的法蘭;下面將對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做詳細說明。 如圖4所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是為了實現(xiàn)與電源的連接和翻轉落料兩個目的而設置的機構;本例中同軸電極包括同軸的內(nèi)電極62和外電極61 ;內(nèi)電極62和外電極61設有上均設有接口,分別與感應線圈11的兩端相連。其材料均采用導電性能良好的紫銅。且內(nèi)均有冷卻水管道,內(nèi)電極62、外電極61與感應線圈11的兩端連接時,本例中采用如下方式感應線圈11兩端焊接銅接頭,內(nèi)電極62、外電極61上設有相應的電極接頭,分別為內(nèi)電極接頭b、外電極接頭a(如圖5、圖6所示);兩接頭均為中空管狀;銅接頭通過接頭螺帽與電極接頭壓緊,且兩者之間設有密封圈,密封圈可防止冷卻水泄露。[0029] 如圖5所示,外電極61為管狀結構,包括內(nèi)筒612及外筒613組成,內(nèi)筒內(nèi)為用于安裝內(nèi)電極62的內(nèi)電極安裝管道610 ;內(nèi)筒和外筒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為外電極水冷管道67,用于冷卻水的流通;外筒上垂直引出一管道,如圖中左上所示;該管道折彎成90。,最終成與內(nèi)電極62平行,稱為折彎管道614。該外電極水冷管道67兩端設置堵頭611將該外電極水冷管道67封住。且該外電極61上外筒613上設有外電極夾頭66,由兩片半圓環(huán)組成,采用紫銅制成。且設有外電極水嘴63,該水嘴與外電極水冷管道67相通,用于輸入冷卻水或排出吸收感應線圈11中熱量后的冷卻水。 如圖6所示,內(nèi)電極62同樣采用紫銅制成;為一空心管道;管道內(nèi)可流通冷卻水,稱為內(nèi)電極水冷管道69 ;紫銅可導通電流。同樣,在該管狀外壁設有一內(nèi)電極夾頭68,由兩片半圓環(huán)組成,采用紫銅制成。內(nèi)電極夾頭68與外電極夾頭66分別與高頻電源連接,以提供感應線圈ll所需的交替變化的交流電流。同樣,設有內(nèi)電極水嘴64,該水嘴與內(nèi)電極水冷管道69相通,用于輸入冷卻水或排出吸收感應線圈11中熱量后的冷卻水。內(nèi)電極水嘴64與外電極水嘴63分別作為輸入口和輸出口。 如圖4所示,內(nèi)電極62和外電極61之間設有絕緣套65,用絕緣材料聚四氟乙烯制成,實現(xiàn)內(nèi)外電極61之間的絕緣。將內(nèi)電極62插入外電極61的內(nèi)電極安裝管道610內(nèi),且在內(nèi)電極62和外電極61之間安裝隔離的絕緣套65,即形成了本例中的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 ;該同軸電極即可實現(xiàn)高頻電源與感應線圈11的連通,也可實現(xiàn)冷卻水的輸入與輸出,通過簡單、精妙的構思,實現(xiàn)了兩者的統(tǒng)一 。 如圖1中所示,將同軸翻轉電極安裝到同軸電極通口 22中時,同軸電極與同軸電極通口 22之間設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圈,并設有壓套7壓緊密封圈,實現(xiàn)熔煉室2與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的動密封,壓套7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本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可在同軸電極通口 22中轉動,可手動或自動控制,使同軸翻轉機構轉動以帶動坩堝1轉動,實現(xiàn)坩堝1的翻轉。比如在同軸電極翻轉機構位于熔煉室外面的部分上安裝手柄,人手搖動該手柄即可實現(xiàn)坩堝的翻轉,或者安裝自動控制器轉動的動作部件,可實現(xiàn)其自動翻轉。[0033] 工作過程描述如下將需熔煉的金屬或合金原料放入坩堝1中,然后蓋上上蓋21密封,對熔煉室2抽真空;然后通電對坩堝1內(nèi)原料加熱,加熱前通循環(huán)冷卻水進行冷卻;加熱到設定溫度后,同軸電極翻轉機構6翻轉帶動坩堝1翻轉,將熔融的金屬熔體倒入石墨漏斗4中,熔融的金屬熔體由石墨漏斗4流入落料口 5,由落料口 5進入料筒中,壓入模具進行工件成型的步驟,因后續(xù)為公眾所知,不再敘述。
權利要求一種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包括熔煉室,坩堝,抽真空裝置,翻轉裝置及落料口;所述坩堝位于熔煉室內(nèi),坩堝外纏繞有感應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裝置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其設置在熔煉室壁上,同軸電極翻轉機構上引出有同軸電極,所述同軸電極與坩堝外纏繞的線圈電連接用于向感應線圈供電,線圈中空,可通冷卻介質冷卻;同軸電極翻轉機構設有管道與感應線圈連接,用于接入冷卻介質、并接出感應線圈中熱交換后的冷卻介質;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同時可相對熔煉室壁轉動,驅動坩堝翻轉;熔煉室內(nèi)位于坩堝下方的位置設有石墨漏斗,落料口位于石墨漏斗下方。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堝為石英坩堝或氧化 鋁坩堝;坩堝的內(nèi)徑為40-60mm,坩堝高80-120mm。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煉室包括一筒狀腔室 及上蓋,筒狀腔室和上蓋之間通過密封圈密封。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煉室上設有一同軸電 極通口 ,所述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安裝在該通口內(nèi),并且通過密封圈及壓套實現(xiàn)轉動密封。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料口為一法蘭,該法蘭 通過密封銅片連接到料筒或模具上。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應線圈為空心紫銅管。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軸電極包括內(nèi)電極和外電極,所述管道設置在內(nèi)電極和外電極內(nèi),與感應線圈內(nèi)中空部分相通。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熔煉室上還設有觀察窗,用于 觀察熔煉室中坩堝內(nèi)反應情況。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內(nèi)筒及外筒,內(nèi)筒內(nèi)為用 于安裝內(nèi)電極的內(nèi)電極安裝管道;內(nèi)筒和外筒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為外電極水冷管道,用于冷 卻水的流通;外筒上設有連通高頻電源的外電極夾頭;所述內(nèi)電極為管道狀;包括用于冷 卻水流通的內(nèi)電極水冷管道和用于連通高頻電源的內(nèi)電極夾頭;且外電極水冷管道和內(nèi)電 極水冷管道均設有水嘴,其中一個輸入、另一個排出冷卻水;內(nèi)電極和外電極之間設有絕緣 套。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真空熔煉落料設備,其特征在于感應線圈兩端焊接銅接頭, 內(nèi)電極、外電極上設有相應的電極接頭,分別為內(nèi)電極接頭、外電極接頭;接頭均為中空管 狀;銅接頭通過接頭螺帽與電極接頭壓緊,且兩者之間設有密封圈,密封圈可防止冷卻水泄露。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精密度高的真空熔煉落料的設備。包括熔煉室及坩堝,抽真空裝置,翻轉裝置,落料口;坩堝位于熔煉室內(nèi),坩堝外纏繞有感應線圈,線圈中空,通循環(huán)水冷卻;翻轉裝置為同軸電極翻轉機構,同軸電極翻轉機構提供感應線圈電流同時可實現(xiàn)翻轉運動,驅動坩堝翻轉;抽真空裝置用于對熔煉落料設備抽真空。采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結構精巧,其通過整個腔室密封設計,同軸電極翻轉落料機構落料,可最大程度的防止外界對熔化后金屬或合金液體的影響,石墨漏斗可最大限度的保證熔融金屬落料對中,減少對金屬或合金液體的污染,防止液體飛濺。
文檔編號F27B14/10GK201440033SQ200920135250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2月27日
發(fā)明者張法亮, 李運春, 高寬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