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用油煙脫排裝置的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指帶污染油煙氣 的隔離裝置。
技術背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也越來越 高?,F在,絕大多數的家庭廚房都安裝了上排風式脫排油煙機,但此類產品由于其抽 風口離油煙源擴散面的距離高達50 70cm,故烹飪時仍有部分油煙氣留置于室內,直 接破壞住宅空氣環(huán)境、影響人體健康。為此,有人發(fā)明了一種"流體包絡面式粉煙塵 屏蔽分離排出裝置"產品,并于2004年12月1日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公告,發(fā) 明專利號為ZL02120709.7,它"由支架、負壓風環(huán)產生裝置、正壓風產生裝置組成, 所述的負壓風環(huán)產生裝置包括一個優(yōu)弧狀入風口 ,正壓風產生裝置包括一個劣弧狀出 風口,所述入風口和出風口環(huán)置于浸染源擴散面的四周;所述入風口還進一步聯接有 導風管、風機及排風管。因此,其具有排粉煙塵效果完全徹底,結構緊湊,噪聲小和 應用領域廣泛的的優(yōu)點。"但是,經過實際應用和理論研究后,申請人也發(fā)現該產品 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由于其所述入風口和出風口環(huán)置于浸染源擴散面的四周,工 作時空氣流只是沿著固定的曲線軌跡由出風口到達入風口 ,因而在相鄰的兩個出風口 之間、相鄰的兩個入風口之間,尤其是在相鄰出風口和相鄰入風口的根部位置,產生 了諸多的空氣流盲區(qū),鍋體上沿的空氣流包絡面不均勻、不致密,油煙氣易從薄弱區(qū) 域以及前述的空氣流盲區(qū)溢出而散布于室內,破壞住宅空氣環(huán)境。為此,人們期盼發(fā) 生一種空氣流包絡面均勻致密且無盲區(qū)、油煙脫排效果好、結構筒單的油煙隔離與脫 排裝置,以滿足人們中式菜淆的烹飪所需,保障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產品在相鄰的兩個出風口和入風 口之間存在有空氣流盲區(qū)而導致空氣流包絡面不均勻、不致密的缺陷和不足,向社會 提供一種空氣流包絡面均勻致密且無盲區(qū)、油煙脫排效果好、結構簡單的油煙隔離與 脫排裝置,以滿足人們中式菜淆的烹飪所需,保障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包括具圓形凹腔的支架、負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和正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所述負壓空氣 流發(fā)生裝置帶有吸風口、吸風電機和吸風管,正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帶有吹風口、吹風 電機和吹風管;所述吹風口和所述吸風口開設于圓形凹腔壁,所述吸風口低于所述吹 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口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相切的吸風導向管,所述吸風 導向管與吸風電機相連通;所述吸風口及其吸風導向管沿圓形凹腔壁均布多個。所述吹風口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相切的吹風導向管,所述吹風導向管經吹風管 與吹風電機相連通;所述吹風導向管與所述吸風導向管的回旋方向一致,均為順時針 或者均為逆時針。所述吸風導向管外側設有環(huán)狀的接管,所述接管的底部設有垂直通風管與吸風管 相連通。所述支架的一側設有升降式側吸裝置;所述升降式側吸裝置包括由垂直滑軌固定 于所述支架的側吸支架,所述側吸支架上端設側吸風口 ,所述側吸風口經彈性風管與 吸風管相連通。所述吸風管內在吸風電機前部串接電子油煙碳化器。本實用新型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產品,在所述吹風口和吸風口的外側分 別設有與圓形凹腔壁相切的吹風導向管和吸風導向管,空氣流經所述吹風導向管和吸 風導向管的導向,由所述吹風電機產生的正壓空氣流和所述吸風電機產生的負壓空氣 流均產生回旋,又由于所述吸風口低于所述吹風口,空氣流在鍋體上邊緣的浸染源擴 散面就形成了向下螺旋的包絡面;由于螺旋回旋的緣故,空氣流包絡面均勾致密,全 封閉隔離油煙氣,不存在任何盲區(qū),油煙脫排效果好。當使用其它頂部位置高于所述 吹風口的鍋體蒸煮食物時,可打開所述升降式側吸裝置,由所述側吸支架的側吸風口 脫排油煙。較現有技術產品相比較,本產品具有結構簡單、設計科學和應用范圍廣的 優(yōu)點,可滿足人們中式菜淆的烹飪所需,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和提高生活質量。
圖l是本實用新型產品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B-B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產品側吸支架伸展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包括具圓形凹腔2的支架1,帶有吸風口 3、吸風電機4、吸風管5的負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帶 有吹風口 6、吹風電機7、吹風管8的正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所述吹風口6設于圓形 凹腔壁9,其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9相切的吹風導向管10,所述吹風導向管10經 吹風管8與吹風電機7相連通;所述吹風口及其吹風導向管沿圓形凹腔壁部可以只設 一個,也可以均布多個;所述吸風口 3設于低于所述吹風口 6,其外側同樣設有與圓 形凹腔相切的吸風導向管11;所述吸風導向管11外側設有環(huán)狀的接管17,所述接管 17的一側底部設有垂直通風管18與吸風管5相連通;所述吸風管5與吸風電機4相 連通;所述吸風口及其吸風導向管11沿圓形凹腔壁9均布多個;所述吹風導向管與 所述吸風導向管的回旋方向一致,均為順時針或者均為逆時針;所述吸風管5內在吸 風電機4前部串接電子油煙碳化器19。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支架1還設有升降式側吸裝置;所述升降式側吸裝置包 括由垂直滑軌15固定于所述支架1的側吸支架12,所述側吸支架12上端設側吸風 口 13,所述側吸風口 13經彈性風管14與吸風管5相連通。所述彈性風管14和垂直 通風管18的下端口經換向閥16與吸風管5相連通。下面繼續(xù)結合附圖,簡述本實用新型產品的工作原理。如圖l所示,本產品使用 時,打開所述吹風電機7和吸風電機4,由于受到與圓形凹腔相切的吹風導向管10 和吸風導向管11的導向,在所述吹風口 6和所述吸風口 3平面產生回旋的旋風,空 氣流包絡面均勻致密且無盲區(qū)。又由于所述吸風口 3設于低于所述吹風口 6,故正壓 空氣流從所述吹風口吹出后,產生回旋的同時又向下運動,空氣流沿著一個向下螺旋 的軌跡由所述吸風口 3排出,經所述接管17、垂直通風管18、吸風管5后,由吸風 電機4排出。因此,烹飪產生的油煙氣上升至鍋體上邊緣的浸染源擴散面時,即受到 向下螺旋空氣流的隔離而無法溢出,只能隨螺旋空氣流進入所述吸風口 3,經位于所 述吸風管5內的電子油煙碳化器19脫除油煙后,凈化空氣再由吸風電機4排出。當使用其它頂部位置高于所述吹風口 6的鍋體蒸煮食物時,可打開所述升降式側 吸裝置,所述側吸支架12沿所述垂直滑軌15彈出,此時打開吸風電機4和換向閥 16,換向閥16切斷垂直通風管18與吸風管5連接,同時導通彈性風管14與吸風管 5連接;烹飪產生的油煙氣從側吸風口 13吸入彈性風管14,經換向閥16、吸風管5 由電子油煙碳化器19脫除油煙后,凈化空氣再由吸風電機4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包括具圓形凹腔(2)的支架(1)、負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和正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所述負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帶有吸風口(3)、吸風電機(4)和吸風管(5),正壓空氣流發(fā)生裝置帶有吹風口(6)、吹風電機(7)和吹風管(8);所述吹風口(6)和所述吸風口(3)開設于圓形凹腔壁(9),所述吸風口(3)低于所述吹風口(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口(3)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9)相切的吸風導向管(11),所述吸風導向管(11)與吸風電機(4)相連通;所述吸風口及其吸風導向管(11)沿圓形凹腔壁(9)均布多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口 (6)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9)相切的吹風導向管(10),所述吹風導向管(10)經吹風管(8)與吹風電機(7)相連通;所述吹風導向管與所述吸風導向管的回旋方 向一致,均為順時針或者均為逆時針。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風導向管(11)外側設有環(huán)狀的接管(17),所述接管(17)的底部設有垂直通風管(18)與吸風管(5)相連通。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l) 的設有升降式側吸裝置;所述升降式側吸裝置包括由垂直滑軌(15)固定于所述支架(1 )的側吸支架(12 ),所述側吸支架(12 )上端設側吸風口 ( 13 ),所述側吸風口 (13)經彈性風管(14)與吸風管(5)相連通。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管 (5)內在吸風電機(4)前部串接電子油煙碳化器(19)。
6、 如權利要求3所述螺旋氣流隔離的油煙脫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管 (5)內在吸風電機(4)前部串接電子油煙碳化器(1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油煙脫排裝置,它克服了現有技術產品存在有空氣流盲區(qū)而導致包絡面不均勻、不致密的缺陷。它包括支架、吸風口、吸風電機、吸風管、吹風口、吹風電機和吹風管;所述吹風口和所述吸風口開設于圓形凹腔壁,所述吸風口低于所述吹風口,所述吸風口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相切的吸風導向管,所述吸風導向管與吸風電機相連通;所述吸風口及其吸風導向管沿圓形凹腔壁均布多個。所述吹風口外側設有與圓形凹腔壁相切的吹風導向管,所述吹風導向管經吹風管與吹風電機相連通;所述吹風導向管與所述吸風導向管的回旋方向一致,均為順時針或者均為逆時針。本產品的空氣流全封閉隔離油煙,不存在任何盲區(qū),可滿足人們中式菜淆的烹飪所需。
文檔編號F24C15/20GK201106889SQ200720076730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26日
發(fā)明者王永勇 申請人:王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