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秸稈環(huán)保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秸稈環(huán)保焚燒處理成套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農業(yè)生產中處理農作物秸稈的傳統(tǒng)方式大多是就地焚燒,上述傳統(tǒng)的處理方式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huán)境也有很大污染,例如會造成霧霾天氣,同時還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人與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脅,因此秸稈的禁燒與利用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隨著秸稈禁燒的逐步推行,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通常為聚集焚燒,在焚燒處理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抑制有害氣體的產生和排放。
現(xiàn)有技術中的農作物秸稈焚燒處理裝置,通常包括燃燒分解爐以便用于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燃燒分解,然后將燃燒分解爐中的燃燒尾氣排入到熱水鍋爐中進行熱交換,以回收利用農作物秸稈焚燒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最后將經過熱水鍋爐后的尾氣通入到集塵設備中除塵,最后將經過除塵處理的燃燒尾氣排入到大氣中。上述作業(yè)過程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方面在燃燒爐后續(xù)的氣路管道中燃燒尾氣夾雜的灰塵較多,容易影響管路的通暢性甚至造成管路堵塞;另一方面經熱水鍋爐熱交換后的尾氣溫度仍較高,直接通入到集塵設備中不僅加速了集塵設備的損耗,而且影響了集塵設備的除塵性能;再一方面農作物秸稈焚燒處理的尾氣以酸性為主,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容易加劇大氣環(huán)境的惡化,增加酸雨的發(fā)生幾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秸稈環(huán)保焚燒處理成套系統(tǒng),能夠充分地去除農作物秸稈焚燒處理的尾氣中的酸性成分,提高系統(tǒng)管路的通暢性避免造成管路堵塞。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秸稈環(huán)保焚燒處理成套系統(tǒng),包括:
燃燒機構,所述燃燒機構包括回轉窯和二次焚燒窯,所述回轉窯包括水平設置的固體送料口、懸浮燃料排出口和設置于所述回轉窯底部的固體渣料口,所述二次焚燒窯包括懸浮燃料入口和尾氣出口,所述懸浮燃料入口連接所述懸浮燃料排出口;
投料機構,所述投料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體送料口上方的漏斗形的投料口和液壓送料氣缸,所述液壓送料氣缸設置有推料桿,所述推料桿設置于所述固體送料口內;
換熱機構,所述換熱機構包括熱水鍋爐和急冷塔,所述熱水鍋爐包括換熱倉和經過所述換熱倉的加熱水管,所述換熱倉設置有換熱進氣口和換熱出氣口,所述急冷塔設置有急冷進氣口和急冷出氣口,所述急冷塔內頂部還設置有冷卻液噴頭,所述急冷進氣口連接所述換熱出氣口,所述換熱進氣口連接所述尾氣出口;
凈化機構,所述凈化機構包括活性炭吸附倉、布袋除塵器和堿液洗滌池,所述活性炭吸附倉連通所述急冷出氣口,所述布袋除塵器設置有除塵入口、除塵出口和排灰口,所述除塵入口連接所述活性炭吸附倉,所述除塵出口設置于所述堿液洗滌池的液面以下,所述排灰口設置于所述布袋除塵器的底部。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燃燒機構和所述換熱機構之間設置有U形的灰塵沉降倉,所述灰塵沉降倉包括豎直設置的沉降入口、沉降出口和設置于所述沉降入口和所述沉降出口之間的水平的除灰部,所述除灰部設置有用于除灰的人孔,所述沉降入口連接所述尾氣出口,所述沉降出口連接所述換熱進氣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凈化機構還包括脫酸塔,所述脫酸塔設置有脫酸入口和脫酸出口,所述脫酸入口連接所述急冷出氣口,所述脫酸出口連接所述活性炭吸附倉,所述脫酸塔內上部還設置有石灰粉噴管。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秸稈環(huán)保焚燒處理成套系統(tǒng),通過設置回轉窯對農作物秸稈進行初步的燃燒分解,然后通過二次焚燒窯將回轉窯中排出的懸浮燃料和尾氣進行進一步地高溫燃燒,以便使懸浮燃料和有害的尾氣充分氧化分解;通過設置堿液洗滌池和脫酸塔,充分地去除了農作物秸稈焚燒處理的尾氣中的酸性成分,避免了排放到大氣中加劇大氣環(huán)境的惡化,增加酸雨的發(fā)生幾率;通過設置帶冷卻液噴頭的急冷塔,進一步冷卻經熱水鍋爐熱交換后的尾氣溫度,然后再通入到集塵設備中,降低了集塵設備的損耗,提高了集塵設備的除塵性能;通過設置U形的灰塵沉降倉對燃燒尾氣中的灰塵進行初步地沉降,使后續(xù)的氣路管道中燃燒尾氣夾雜的灰塵較少,提高了管路的通暢性,避免造成管路堵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的投料機構、灰塵沉降倉、燃燒機構和熱水鍋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的急冷塔和凈化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圖1至圖2是本發(fā)明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秸稈環(huán)保焚燒處理成套系統(tǒng),包括燃燒機構,所述燃燒機構包括回轉窯1和二次焚燒窯2,所述回轉窯包括水平設置的固體送料口11、懸浮燃料排出口12和設置于所述回轉窯1底部的固體渣料口13,所述二次焚燒窯2包括懸浮燃料入口21和尾氣出口22,所述懸浮燃料入口21連接所述懸浮燃料排出口12;投料機構,所述投料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固體送料口11上方的漏斗形的投料口31和液壓送料氣缸3,所述液壓送料氣缸3設置有推料桿32,所述推料桿32設置于所述固體送料口11內;換熱機構,所述換熱機構包括熱水鍋爐4和急冷塔5,所述熱水鍋爐4包括換熱倉41和經過所述換熱倉41的加熱水管42,所述換熱倉41設置有換熱進氣口44和換熱出氣口43,所述急冷塔5設置有急冷進氣口51和急冷出氣口52,所述急冷塔5內頂部還設置有冷卻液噴頭53,所述急冷進氣口51連接所述換熱出氣口43,所述換熱進氣口44連接所述尾氣出口22;凈化機構,所述凈化機構包括活性炭吸附倉6、布袋除塵器7和堿液洗滌池8,所述活性炭吸附倉6連通所述急冷出氣口52,所述布袋除塵器7設置有除塵入口71、除塵出口72和排灰口73,所述除塵入口71連接所述活性炭吸附倉6,所述除塵出口72設置于所述堿液洗滌池8的液面以下,所述排灰口73設置于所述布袋除塵器7的底部。進一步優(yōu)化地,所述燃燒機構和所述換熱機構之間設置有U形的灰塵沉降倉9,所述灰塵沉降倉9包括豎直設置的沉降入口91、沉降出口92和設置于所述沉降入口91和所述沉降出口92之間的水平的除灰部93,所述除灰部93設置有用于除灰的人孔94,所述沉降入口91連接所述尾氣出口22,所述沉降出口92連接所述換熱進氣口44。更進一步優(yōu)化地,所述凈化機構還包括脫酸塔10,所述脫酸塔10設置有脫酸入口101和脫酸出口102,所述脫酸入口101連接所述急冷出氣口52,所述脫酸出口102連接所述活性炭吸附倉6,所述脫酸塔10內上部還設置有石灰粉噴管103。
工作時,將可燃的農作物秸稈從投料口31送入到固體送料口11,通過液壓送料氣缸3帶動推料桿32推動農作物秸稈進入到回轉窯1進行初步的燃燒,燃燒后的未燃燒充分的尾氣從懸浮燃料排出口12排出并經過懸浮燃料入口21進入二次焚燒窯2中進行充分燃燒,回轉窯1中燃燒產生的固體渣料通過固體渣料口13排出;二次焚燒窯2中充分燃燒產生的高溫尾氣進入灰塵沉降倉9除灰后進入熱水鍋爐4中回收利用熱量,再進入急冷塔5中充分冷卻余熱,然后進入脫酸塔10內與石灰粉噴管103噴出的石灰粉充分接觸,從而沉降液滴并去除尾氣中的酸性成分,然后再通過活性炭吸附倉6去除大分子有害成分,然后通過布袋除塵器7濾除粉塵,最后通過堿液洗滌池8進行洗氣,進一步充分去除燃燒尾氣中的酸性成分。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當然,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變換或相應的改動,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