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液冷散熱裝置及其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532891閱讀:13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液冷散熱裝置及其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尤指一種用于電子發(fā)熱元件的液冷散熱裝置及其 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電子元件的性能與功率日益增強,連帶地其操作時所 產生的熱量也越來越多;倘若不及時將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散逸出去的話,這些熱量將 累積于電子元件內部而使電子元件的溫度逐漸升高,最終將影響其性能且甚至降低使用壽 命或導致電子發(fā)熱元件失效。因此,在諸如電腦主機、液晶熒幕、電視、等離子電視等電子設備的運作過程中,經 常加裝散熱裝置來強迫散熱;早期的散熱裝置是以風扇為主,但由于其散熱效果不理想,因 此為了提高散熱效果,近年來業(yè)界已研發(fā)出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基座、罩蓋于 基座的一蓋體、及容置于基座與蓋體之間的一熱交換器;基座熱接觸欲冷卻的一電子元件, 而將電子元件的熱量傳導至熱交換器上;基座與蓋體之間形成供冷卻用液體流過的一容置 空間,蓋體則開設有一進水管及一出水管,冷卻用的液體從進水管流入容置空間中與熱交 換器進行熱交換的后再從出水管離開,通過液體的循環(huán)而不斷地將基座底下的電子元件的 熱量陸續(xù)傳導離開,而達到液冷散熱的效果。然而,此種液冷散熱裝置的散熱效果的好壞視熱交換器與冷卻用液體之間的熱交 換效率如何,倘若能夠增加熱交換器與冷卻用液體之間的接觸面積與接觸時間的話,則可 大幅增加熱交換器與冷卻用液體之間的熱交換效率。因此,如何解決上述的問題點,即成為本實用新型人所改良的目標。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其能夠增加熱交換器與冷卻用 液體之間的接觸面積與接觸時間,而大幅增加熱交換效率及散熱效果。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一蓋體,罩蓋于該基座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供所述液體容置的一容置空間,該蓋體 安裝有與該容置空間相通的一進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熱交換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內且包含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 由多數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間共同圍設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處分 別開設有二缺口;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 有一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通孔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 成的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 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0012]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包括一基座; 一蓋體,罩蓋于該基座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供所述液體容置的一容置空間,該蓋體 安裝有與該容置空間相通的一進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熱交換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內且包含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 由多數弧形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間共同界定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 處分別開設有二缺口;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 有一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多個通孔和該多個弧形隔條共同界定出供所 述液體通過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 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中增加該熱 交換器與冷卻用液體之間的接觸面積與接觸時間,而大幅增加熱交換效率及散熱效果。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設置于所 述液冷散熱裝置內且供一液體流過,該熱交換器包括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由多數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 間共同圍設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處分別開設有二缺口 ;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 有一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通孔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 成的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 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相較于先前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根據本實用新型,由于任一散熱板與相鄰一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任一 散熱板的該二缺口分別形成有一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通孔的上、下側 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成的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 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 出;所以,冷卻液體從進水缺口流道流入每一層散熱板的其中一缺口之后,會陸續(xù)通過該層 散熱板及其相鄰上、下層散熱板之間因錯位疊接所產生的空隙,而流入鄰近通孔內,且該多 個通孔的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成的交叉狀結構,致使冷卻液體在流入每 一通孔的后,都受到此交叉狀結構的引導而改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流動于每一層散熱 板之間的通孔所產生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故此大幅增加冷卻用液體與這些散熱板之間 的接觸面積及接觸時間,因而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承上,由于任一散熱板與相鄰一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 成有一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 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所以熱交換器的周緣具有進水缺口流道及出水缺口 流道,因此,進水管及出水管不一定要設置在蓋體的頂端,也可以設置在蓋體的一側邊或二 側邊;如此一來,可減少整個散熱裝置在垂直方向上所占據的空間,因而有助于薄型化的設 計;另外,可根據實際需要而改變進水管及出水管的位置,因此使散熱裝置產生更多變化的 空間配置。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散熱板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圖4是沿著圖3的直線4-4所作的剖面圖,其中進水管及出水管分別位于熱交換 器的上方。圖5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散熱板的剖面立體圖。圖6是圖5的側視剖面圖。圖7是圖5的上視圖,顯示冷卻液體在散熱板之間流動的情形。圖8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散熱板平行于第一隔條所作的側視剖面圖。圖9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散熱板平行于第二隔條所作的剖面立體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另一配置剖面圖,其中進水管及出水管分別位 于熱交換器的二側。圖11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散熱板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配置剖面圖,其中進水管及出水管分別位于熱 交換器的上方。圖1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另一配置剖面圖,其中進水管及出水管分別位 于熱交換器的二側。附圖標記說明1-液冷散熱裝置;10-基座;11-墊圈;20-蓋體;21-進水管; 22-出水管;30-熱交換器;31-散熱板;311、311,-第一隔條;311b、311b’ -第一隔條; 312,312'-第二隔條;312b、312b,-第二隔條;313、313,、313a、313a,-第一缺口 ;313b、 313b,-缺口 ;314、314,、314a、314a,-第 二缺口 ;314b、314b,-缺口 ;315、315,、315a、 315a,、315b、315b,-通孔;316-進水缺口流道;316b_缺口流道;317-出水缺口流道; 317b-缺口流道;S-容置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將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 作為說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實用新型。請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本實用新型系提供一種液冷 散熱裝置1,包括一基座10、一蓋體20及一熱交換器30?;?0可為具有高導熱性的鋁、銅等金屬材料制成,其可以被制作成任何適當的 形狀,在第一實施例中,基座10被制作成類似一平坦圓板,以供蓋體20罩蓋結合后在二者 之間形成容納液體及熱交換器30的一容置空間S ;基座10的底面用以熱接觸一個欲冷卻 的熱源(未顯示),并將該熱源所產生的熱量熱傳導至熱交換器30上(如圖3所示)。蓋體20亦可為具高導熱性的鋁、銅等金屬材料所制成,蓋體20對應基座10而呈 凹陷圓盤并罩蓋于基座10上。當然,可想而知,基座10也可以被制作成一凹陷圓盤,而蓋 體20為一平坦圓板,蓋體20的周緣與基座10的周緣相連,如此同樣可以在基座10與蓋體20之間圍設出一容置空間S。
蓋體20的頂部安裝有與容置空間S相通的一進水管21及一出水管22,進水管21 及出水管22可以利用切削加工方式成型于蓋體20上,或者利用焊接方式粘著于蓋體20 上。為了防止液體從基座10與蓋體20的連接處外漏,所以可以在基座10與蓋體20 之間裝設一墊圈11,從圖4可以清楚看出,當墊圈11設置于基座10及蓋體20的連接處,可 達密封效果而防止冷卻用液體外漏。當然,可想而知,防止液體從基座10與蓋體20的連接 處外漏的方式,并非局限于利用墊圈11而已;也可以利用電阻焊接或擴散焊接的方式,將 基座10與蓋體20的連接處氣密焊接在一起,而達到防漏效果。熱交換器30設置于容置空間S內且包含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31,每一散熱板 31均可由具有高導熱性的鋁、銅等金屬材料制成,用以充分吸收與基底10進行熱接觸的熱 源(未顯示)的熱量。如圖2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每一散熱板31具有多個第一隔條311及與各第一 隔條311彼此相交的多個第二隔條312 ;要特別說明的是,圖2顯示第一隔條311與第二隔 條312彼此垂直相交以形成一十字狀結構,此為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可想而知,第一 隔條311與第二隔條312只要彼此相交以形成一 X字狀結構就能達到等同的效果;每一散 熱板31的端部處在對應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的位置分別開設有一第一缺口 313及一第 二缺口 314。每一散熱板31的第一缺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大致位于徑向二端,且第一隔 條311的兩端對應于第一缺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而第二隔條312的兩端對應于非第一缺 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的兩側。因此,在第一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隔條311與第二隔條312 相交的緣故,所以大部分的通孔315均呈四方形,而接近散熱板31周緣的其他通孔315則 呈不規(guī)則狀。當欲堆疊數個散熱板31、31’以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30時,任一散熱板31 與相鄰一散熱板31’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每一散熱板31的第一缺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分別對應相鄰另一散熱板31’的第二缺口 314’及第一缺口 313’,因此分別形成有一進 水缺口流道316及一出水缺口流道317,換句話說,每一散熱板31與相鄰一散熱板31’以大 致180度的角度交錯排列,且在圖2所顯示的實施例中,進水缺口流道316及出水缺口流道 317大致上彼此對稱配置。從圖5可以看出,由于每一散熱板31中通孔315的位置并非左右對稱,所以下一 層散熱板31’的第一隔條311’及第二隔條312’相交于上一層的散熱板31的通孔315內以 構成具有交叉狀結構的一相交部位,而此相交部位將每一通孔315分隔成供所述液體通過 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每一層的散熱板31的第一隔條311與第二隔條312與相鄰上、下層 的散熱板31’的第一隔條311’與第二隔條312’會產生一些交叉點,而這些交叉點正好堆 疊而形成擋墻;配合參考圖6,這些交叉點所堆疊成的擋墻均是從最下面一層的散熱板31 或31’堆疊延伸至最上面一層的散熱板31,所以,這些擋墻除了改變冷卻液體的流動方向 之外,其另一項重要的功用在于將基座10底下的熱源所產生的熱量快速傳導至每一層散 熱板31或31,上,然后再利用每一層散熱板31、31,的第一隔條311、311,及第二隔條312、 312’將熱量均勻分散至整個散熱板31、31’,然后與冷卻液體進行充分的熱交換作用。為了便于理解冷卻液體在整個散熱器30中的立體導流效果,參考圖7的上視圖,從整個熱交換器30的結構看來,由于上一層散熱板31的通孔315被下一層散熱板31’的 第一隔條311’及第二隔條312’相交(可為垂直相交)所構成的交叉狀結構而分隔成多個 多流向微流道,所以液體流入通孔315內時將被下一層散熱板31’第一隔條311’及第二隔 條312’阻隔而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流動,以此類推,故此大幅增加冷卻用液體與這些散 熱板31、31’之間的接觸面積及接觸時間,因而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 圖8與圖6的差異在于剖面的位置不同,圖6選擇從上層散熱板31與下層散熱 板31’的隔條的交叉點垂直剖視,而圖8則是平行于第一隔條311的方向從通孔315中所 隔開的多流向微流道垂直剖視,從圖8可以看出,冷卻液體從進水管21 (未顯示)匯入進水 缺口流道316而陸續(xù)通過由每一層散熱板31、31’進水側的缺口 313與314’,由于相鄰上、 下各層散熱板31、31’之間呈交錯堆疊,所以液體會陸續(xù)通過相鄰上、下二層散熱板31、31’ 之間的空隙,且被每一層散熱板31、31’的第二隔條312或312’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 個方向流動于每一層散熱板31、31’之間的通孔315、315’所構成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 最后從每一層散熱板31、31’出水側的缺口 313’與314匯入出水缺口流道317而從出水管 22(未顯示)離開。參考圖9,其從垂直于連接第一缺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的直線的方向(亦即平 行于第二隔條312的方向)所作的剖面圖,請一并參考圖7,冷卻液體從每一層散熱板31進 水側的缺口 313與314所形成的進水缺口流道316流入之后(在此,水流是從圖面上方進 入圖面內),由于相鄰上、下各層散熱板31、31’之間呈交錯堆疊,所以液體會陸續(xù)通過相鄰 上、下二層散熱板31、31,之間的空隙,且被每一層散熱板31、31,的第一隔條311或311, 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流動于每一層散熱板31、31’之間的通孔315、315’所構 成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最后從每一層散熱板31出水側的缺口 313與314所形成的出水 缺口流道317離開(在此,水流是從圖面下方離開),但由于圖9的剖面方向垂直于進水缺 口流道316及出水缺口流道317的連接線,所以在圖9內無法顯示出缺口 313與314、進水 缺口流道316及出水缺口流道317。參考圖10,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特點在于可以將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配置于蓋體 20的二側邊,更明確地說,由于每一散熱板31的側緣設有第一缺口 313及第二缺口 314,所 以液體能夠從進水管21流入進水缺口流道316并陸續(xù)通過由每一散熱板31、31’進水側的 缺口 313與314’,然后分別流入上述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最后從每一散熱板31、31’出水 側的缺口 313’與314而匯入出水缺口流道317,最后從出水管22離開;因此配置方式,進 水管21及出水管22則不需要設置于蓋體20的頂端,而可以設置在蓋體20的一側邊或二 側邊,因此減少整個散熱裝置1在垂直方向上所占據的空間,而符合薄型化的需求。參考圖11,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散熱板31a;在第二實施例中,每一散 熱板31a、31a’具有多個隔條311a、311a’,每一散熱板31a、31a’的側緣在對應進水管21及 出水管22的位置分別開設有一第一缺口 313a、313a’及一第二缺口 314a、314a’。在此第二 實施例中,隔條311a呈圓弧狀配置,所以相鄰二隔條311a、311a’之間共同圍設出一弧形通 孔315a;更明確地說,其中一缺口 314a、314a’呈圓弧形,這些弧形隔條311a、311a’遵循該 圓弧形缺口 314a、314a’的弧度而逐一間隔排列,以界定出多個弧形通孔315a或315a’,每 一散熱板31a、31a’的第一缺口 313a、313a’及第二缺口 314a、314a’大致位于徑向二端。當欲堆疊數個散熱板31a、31a’以構成本實用新型的熱交換器30時,任一散熱板31a與相鄰一散熱板31a’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任一散熱板31a的第一缺口 313a及第二 缺口 314a分別對應相鄰另一散熱板31a’的第二缺口 314a’及第一缺口 313a’,換句話說, 任一散熱板31a與相鄰一散熱板31a’以大致180度的角度交錯排列,因此形成一進水缺口 流道316a及一出水缺口流道317a。由于每一散熱板31a中的弧形通孔315a的位置并非左右對稱,所以下一層散熱板 31a’的第一隔條311a’會與上一層的散熱板31a的第一隔條311a相交,而將每一通孔315a 分隔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參考圖12至圖14,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基座 IOb呈板狀,蓋體20b呈中空蓋體,蓋體20b罩蓋于基座IOb上并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容置空 間S,基座IOb與蓋體20b之間的連接處設有一墊圈11b,以防止液體外漏。當然,可想而知, 基座IOb也可以被制作成一中空蓋體,而蓋體20為一板狀。在第三實施例中,每一散熱板31b具有多個第一隔條31 Ib及相交于第一隔條31 Ib 的多個第二隔條312b ;要特別說明的是,圖12顯示第一隔條311b與第二隔條312b彼此垂 直相交以形成一十字狀結構,此為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可想而知,第一隔條311b與第 二隔條312b只要彼此相交以形成一 X字狀結構就能達到等同的效果;且第一隔條311b在 每一散熱板31b的一側緣成型有多個缺口 313b,第二隔條312b在每一散熱板31b的另一側 緣成型有多個缺口 314b。相鄰二第一隔條311b及相鄰二第二隔條312b之間圍設出一通孔 315b,通孔315b的形狀呈四方形。如圖12所示,當欲堆疊數個散熱板31b、31b’以構成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器30b時, 任一散熱板31b與相鄰一散熱板31b’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每一散熱板31b的缺口 313b 及缺口 314b分別對應相鄰另一散熱板31b’的缺口 313b’及缺口 314b’,換句話說,每一散 熱板31b與相鄰一散熱板31b’以大致180度的角度交錯排列,如此一來,在散熱器30b的 每一側邊分別形成有一缺口流道316b或317b ;所以交錯堆疊之后,下一層的散熱板31b’的 第一隔條311b’及第二隔條312b’所構成的交叉狀結構會將上一層相鄰的散熱板31b的通 孔315b分隔成供液體通過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 參考圖13,其中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設置于熱交換器30的上方;可以想象得出, 當冷卻液體從第一層散熱板31b的缺口 313b、314b或通孔315b流入時,由于散熱板31b與 31b’之間呈交錯堆疊,所以液體會透過熱交換器30b的四側邊所形成的缺口通道316b與 317b,而陸續(xù)通過相鄰上、下二層散熱板31b、31b’之間的空隙,且被每一層散熱板31b的第 一隔條311b、311b’或第二隔條312b、312b’ (未顯示)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流 動于每一層散熱板31b之間通孔315b或315b’所構成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最后從第一 層散熱板31b的缺口 314b或313b離開;故此大幅增加冷卻用液體與這些散熱板之間的接 觸面積及接觸時間,因而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參考圖14,其中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設置于散交換器30的二側;要特別說明的 是,在第三實施例中,請一并參考圖12,由于缺口 313b及314b分別設置在散熱板31b的二 相鄰側緣,而下一層的散熱板31b’又與上一層的散熱板31b呈180度交錯,也就是說,下 一層散熱板31b’的缺口 313b’及314b’位于上一層散熱板31b的缺口 313b及314b的另 外二側,如此一來,導致整個堆疊起來的熱交換器30b的四個側緣都具有缺口 313b、314b、 313b,及314b,,而在每一側邊形成一缺口流道316b或317b ;因此,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器30b可以允許液體除了從四個側邊中的任一側邊流入,而從剩余的三個側邊中的任一側邊 流出;更明確地說,由于第三實施例中熱交換器30的四個側邊均有缺口流道316b或317b, 所以液體流入的一側及液體流出的一側并非如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中僅局限于相向 的二側邊而已,也可以為相鄰的二側邊。因此,綜合 上述,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由于每一散熱板31的側 緣均設有缺口 313或314而分別形成一進水缺口流道316及一出水缺口流道317,所以液體 除了可以從散熱板31的上方流入之外,也可以從散熱板31具有缺口 313或314的側緣處 流入;換句話說,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的配置方式有多種組合,包括二者均設置在蓋體 20的頂端或底端、進水管21設置在蓋體20的頂端或底端而出水管22設置在蓋體20的一 側邊、及二者均設置在蓋體20的二側邊(相鄰二側邊或相向二側邊皆可)。所以,本實用新 型的液冷散熱裝置1能夠產生多向導流效果,而使進水管21及出水管22的配置方式可根 據需要而適當變化。雖然已經以上述較佳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然而,散熱板31、31’的輪廓以及隔 條311、311’與通孔315、315’的形狀仍可以有其他等效變化,舉例來說,第二實施例中的隔 條311a、311a’與通孔315a、315a’相對于連接第一缺口 313與第二缺口 314的一直線呈圓 弧配置,但是,隔條311a、311a’與通孔315a、315a’相對于連接第一缺口 313與第二缺口 314的一直線也可以呈平行斜線配置,只要隔條311a、311a’之間能夠彼此相交或垂直而將 下一層的散熱板31a、31a’的通孔315a、315a’分隔成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即可。另外,雖然在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中,隔條311a、311a’與通孔315a、315a’相 對于連接第一缺口 313與第二缺口 314的一直線呈對稱配置,致使進水缺口流道316及出 水缺口流道317彼此對稱配置;然而,隔條311a、311a’與通孔315a、315a’相對于連接第一 缺口 313與第二缺口 314的一直線也可以呈不對稱配置,致使進水缺口流道316及出水缺 口流道317彼此不對稱配置。以上所示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而言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專業(yè)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人員理解,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 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的變更,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蓋體,罩蓋于該基座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供所述液體容置的一容置空間,該蓋體安裝 有與該容置空間相通的一進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熱交換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內且包含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由多 個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間共同界定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處分別開 設有二缺口;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有一 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通孔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成的 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 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二缺口開設于每一該散熱板的 相向二端部處,而使該進水缺口流道和該出水缺口流道彼此對稱配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二缺口開設于每一該散熱板的 相鄰二端部處,而使該進水缺口流道和該出水缺口流道彼此不對稱配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隔條包含 多個第一隔條及多個第二隔條,該多個第二隔條分別相交于該多個第一隔條以形成一 X字 狀結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通孔分別 被相鄰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第一隔條及該多個第二隔條的相交部位分隔成該多個多流向 微流道。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隔條包含 多個第一隔條及多個第二隔條,該多個第二隔條分別垂直相交于該多個第一隔條以形成一十字狀結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通孔分別 被相鄰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第一隔條及該多個第二隔條的垂直相交部位分隔成該多個多 流向微流道。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及該蓋體都由導熱性金屬 材料制成,該基座及該蓋體的連接處裝設有一墊圏,該容置空間形成于該蓋體內。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管分別設置于 該蓋體的頂端。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設置于該蓋體的頂端, 而該出水管設置于該蓋體的一側邊。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管分別設置于 該蓋體的二側邊。
12.—種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設置于所述液冷散熱裝置內且供一液體流過,其特 征在于,該熱交換器包括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由多數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間共 同界定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處分別開設有二缺口 ;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有一 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通孔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該多個隔條所構成的 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所述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 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二缺口開設于每 一該散熱板的相向二端部處,而使該進水缺口流道和該出水缺口流道彼此對稱配置。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二缺口開設于每 一該散熱板的相鄰二端部處,而使該進水缺口流道和該出水缺口流道彼此不對稱配置。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 多個隔條包含多個第一隔條及多個第二隔條,該多個第二隔條分別相交于該多個第一隔條 以形成一 X字狀結構。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 多個通孔分別被相鄰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第一隔條及該多個第二隔條的相交部位分隔成 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 多個隔條包含多個第一隔條及多個第二隔條,該多個第二隔條分別垂直相交于該多個第一 隔條以形成一十字狀結構。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散熱板的該 多個通孔分別被相鄰一該散熱板的該多個第一隔條及該多個第二隔條的垂直相交部位分 隔成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
19.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及該蓋體都 由導熱性金屬材料制成,該基座及該蓋體的連接處裝設有一墊圏,該容置空間形成于該蓋 體內。
20.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 管分別設置于該蓋體的頂端。
21.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設置于該 蓋體的頂端,而該出水管設置于該蓋體的一側邊。
22.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 管分別設置于該蓋體的二側邊。
23.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蓋體,罩蓋于該基座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供所述液體容置的一容置空間,該蓋體安裝 有與該容置空間相通的一進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熱交換器,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內且包含相互堆疊的多個散熱板,每一該散熱板由多 數弧形隔條所構成,相鄰二該多個隔條之間共同界定出一通孔,每一該散熱板的端部處分 別開設有二缺口;其中任一該散熱板與相鄰一該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有一 進水缺口流道及一出水缺口流道,并在該多個通孔和該多個弧形隔條共同界定出供所述液 體通過的多個多流向微流道,所述液體能夠從該進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該出水缺口流道流出。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一該缺口呈圓弧形,該多個弧形 隔條遵循該圓弧形缺口的弧度而逐一間隔排列,以界定出多個弧形通孔。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二缺口開設于每一該散熱板 的相向二端部處。
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管分別設置 于該蓋體的頂端。
27.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設置于該蓋體的頂端, 而該出水管設置于該蓋體的一側邊。
28.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進水管及該出水管分別設置 于該蓋體的二側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散熱裝置及其熱交換器,液冷散熱裝置包括基座、蓋體及熱交換器;蓋體成型有進水管及出水管,熱交換器包含相互堆疊的散熱板,各具有多個隔條,相鄰二隔條之間圍設出一通孔,每一散熱板的端部處分別開設有二缺口,任一散熱板與相鄰一散熱板為首末端相互疊接,以使該二缺口分別形成進水缺口流道及出水缺口流道,并在通孔的上、下側分別形成由隔條所構成的交叉狀結構,且共同組合成供液體通過的一多流向微流道,液體能夠從進水缺口流道流入該多個多流向微流道內并從出水缺口流道流出,因此增加熱交換效率及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F28F3/08GK201839579SQ201020559709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12日
發(fā)明者鄭家俊 申請人: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