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桿組件與立體打印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是有關(guān)于一種導桿組件與打印裝置,且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導桿組件與立體打印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展,許多利用逐層建構(gòu)模型等加成式制造技術(shù)(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來建造物理三維(three dimens1nal, 3D)模型的不同方法已紛紛被提出。一般而言,加成式制造技術(shù)是將利用電腦輔助設(shè)計(computeraided design, CAD)等軟件所建構(gòu)的3D模型的設(shè)計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連續(xù)堆疊的多個薄(準二維)橫截面層。于此同時,許多可以形成多個薄橫截面層的技術(shù)手段也逐漸被提出。舉例來說,立體打印裝置的打印單元可依3D模型的設(shè)計數(shù)據(jù)所建構(gòu)的空間座標XYZ在打印平臺的上方沿著XY平面移動,從而使建構(gòu)材料形成正確的橫截面層形狀,而后驅(qū)動打印單元沿著軸Z逐層移動,以使多個橫截面層逐漸堆疊而在逐層固化的狀態(tài)下形成立體物件。
[0003]立體打印裝置通常會配置有導桿組件,以通過導桿移動而將打印單元中的建構(gòu)材料擠至打印平臺。為使導桿保有足夠的移動路徑,立體打印裝置的外殼需預留導桿移動時的操作空間,因此容易造成外殼的體積過大。換句話說,為了配合作動時的導桿,而使外殼的體積仍須在導桿未作動狀態(tài)時保持如作動時的尺寸,因而使得導桿在未作動時,外殼的部分空間實質(zhì)上是處于閑置狀態(tài),且此舉也造成立體打印裝置的外殼仍須保持相當體積的情況下,而不利于輸送或搬運。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導桿組件與立體打印裝置,以降低立體打印裝置所需的空間。
[0005]本發(fā)明的導桿組件適用于立體打印裝置。導桿組件包括基座、第一引導件、第二引導件以及導桿。第一引導件配置于基座并具有沿一軸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二引導件沿軸可動地耦接于第一引導件。導桿沿軸可動地配置于基座并位在第一通道內(nèi),且導桿耦接至第二引導件,以驅(qū)動第二引導件沿軸移動而隱藏于第一通道內(nèi)或突出于第一通道外。
[0006]本發(fā)明的立體打印裝置包括打印平臺、導桿組件以及打印單元。導桿組件可動地配置于打印平臺的上方,包括基座、第一引導件、第二引導件以及導桿。第一引導件配置于基座并具有沿一軸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二引導件沿軸可動地耦接于第一引導件。導桿沿軸可動地配置于基座并位在第一通道內(nèi),且導桿耦接至第二引導件,以驅(qū)動第二引導件沿軸移動而隱藏于第一通道內(nèi)或突出于第一通道外。打印單元連接至導桿組件,并對應(yīng)于加壓端。
[0007]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引導件具有沿軸延伸的第二通道,連通至第一通道,且導桿位于第一通道與第二通道內(nèi)。
[0008]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引導件還包括一對第一引導軌道,沿軸延伸并位在第二通道的相對兩側(cè),而第一引導件的相對兩側(cè)具有面向第二引導件的一對第一引導柱。第一引導柱對應(yīng)嵌入第一引導軌道,使第二引導件耦接至第一引導件,并通過第一引導軌道沿軸相對于第一引導件移動。
[0009]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引導件還包括一對第二引導軌道,沿軸延伸并位在第二通道的相對兩側(cè),而導桿具有一對第二引導柱。第二引導柱對應(yīng)嵌入第二引導軌道,使導桿耦接至第二引導件,并通過第二引導軌道沿軸相對于基座移動。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引導件包括兩板材。兩板材對向設(shè)置,并相隔一間距,以構(gòu)成第二通道。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引導件包括兩板材。兩板材對向設(shè)置,并相隔一間距,以構(gòu)成第一通道。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基座包括支撐板與線性馬達。線性馬達配置于支撐板內(nèi),并連接導桿,以驅(qū)動導桿相對于基座移動。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桿具有相對的加壓端以及引導端。加壓端位在基座相對于第二引導件的一側(cè),且引導端耦接至第二引導件。當導桿相沿軸移動而使加壓端遠離基座時,導桿以引導端驅(qū)動第二引導件沿軸移動而隱藏于第一通道內(nèi)。當導桿沿軸移動而使加壓端接近基座時,導桿以引導端驅(qū)動第二引導件沿軸移動而突出于第一通道外。
[0014]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桿的一側(cè)配置有料筒,導桿以加壓端對應(yīng)于料筒。
[0015]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桿組件還包括檢測單元,配置于第一引導件的一側(cè)并鄰近第二引導件,以檢測導桿的位置。
[0016]基于上述,在本發(fā)明的導桿組件與立體打印裝置中,導桿可動地配置于基座,并耦接至第二引導件。其中,第二引導件可動地耦接于第一引導件,而適于相對于第一引導件移動。如此,當立體打印裝置于操作狀態(tài)時,耦接至第二引導件的導桿可相對于基座移動,并驅(qū)動第二引導件移動而隱藏于第一通道內(nèi)或突出于第一通道外。藉此,當立體打印裝置于運送狀態(tài)使導桿組件未作動時,導桿組件的整體高度得以降低,而立體打印裝置所采用外殼也無須預留額外的操作空間供導桿組件使用。據(jù)此,本發(fā)明的導桿組件與立體打印裝置可降低立體打印裝置所需的空間。
[0017]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立體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0019]圖2是圖1的導桿組件的立體圖;
[0020]圖3是圖1的立體打印裝置的側(cè)視圖;
[0021]圖4是圖3的立體打印裝置于另一操作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50:立體打印裝置;
[0024]52:打印平臺;
[0025]54:打印單元;
[0026]54a:料筒;
[0027]54b:移動架;
[0028]56:移動單元;
[0029]58:夕卜殼;
[0030]100:導桿組件;
[0031 ]110:基座;
[0032]112:支撐板;
[0033]114:線性馬達;
[0034]116:固定件;
[0035]118:第一限位部;
[0036]119:第二限位部;
[0037]120:第一引導件;
[0038]120a、120b、130a、130b:板材;
[0039]122:第一通道;
[0040]130:第二引導件;
[0041]132:第二通道;
[0042]134:第一引導軌道;
[0043]136:第二引導軌道;
[0044]140:導桿;
[0045]142:加壓端;
[0046]144:引導端;
[0047]146:第二引導柱;
[0048]150:檢測單元;
[0049]Hl:第一水平高度;
[0050]H2:第二水平高度;
[0051]X、Y、Z: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52]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立體打印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立體打印裝置50包括打印平臺52、打印單元54以及導桿組件100。打印平臺52用以放置立體打印裝置50所形成的立體物件(未示出),即立體打印裝置50在打印平臺52上進行打印動作。導桿組件100可動地配置于打印平臺52的上方。打印單元54可動地配置于打印平臺52的上方,并連接至導桿組件100。其中,打印單元54例如是配置在導桿組件100的下方,而位在導桿組件100與打印平臺52之間。打印單元54可隨著導桿組件100相對于打印平臺52移動。此外,立體打印裝置50還包括多個移動單元56a至56c,其例如是軌道以及驅(qū)動馬達的組合,用以帶動導桿組件100與打印單元54相對于打印平臺52移動。舉例而言,圖1示出導桿組件100配置于移動單元56a上,故導桿組件100可通過移動單元56a沿圖1示出的軸X移動。類似地,導桿組件100與移動單元56a可進一步配置在移動單元56b與56c上,而通過移動單元56b與56c沿圖1示出的軸Y或軸Z移動。藉此,立體打印裝置50的打印單元54與導桿組件100可依據(jù)需求在打印平臺52上方的空間調(diào)整其打印位置,進而打印出立體物件。
[0053]圖2是圖1的導桿組件的立體圖。圖3是圖1的立體打印裝置的側(cè)視圖。請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導桿組件100包括基座110、第一引導件120、第二引導件130以及導桿140。第一引導件120配置于基座110的一側(cè),例如是配置在基座110的上方,并具有沿一軸(例如是圖2所示出的軸Z)延伸的第一通道122。第二引導件130沿軸Z可動地耦接于第一引導件120,例如是耦接至第一引導件120的上方,使第一引導件120位在基座110與第二引導件130之間。導桿140沿軸Z可動地配置于基座110并位在第一通道122內(nèi),且導桿140耦接至第二引導件130。如此,導桿140可用以驅(qū)動第二引導件140沿軸Z移動而隱藏于第一通道122內(nèi)或突出于第一通道122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