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層氟樹脂膜、其共壓出方法及太陽能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有關(guān)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尤指一種應(yīng)用于太陽能模塊的多層氟樹脂膜。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節(jié)能減碳的意識高漲,尋求綠色的替代性能源的需求亦日漸增加,太陽能發(fā)電則漸成為廣受歡迎的替代性能源選項,而為達(dá)效率的增加,一般用于發(fā)電的太陽能模塊大多設(shè)置于室外,然而室外經(jīng)常有水蒸氣、高溫等不利于太陽能模塊的氣候性因素,因此,太陽能模塊須以背板提供保護(hù),特別是要求背板具有耐候性與較低的水蒸氣穿透率。一般太陽能模塊的結(jié)構(gòu)中,太陽電池模塊的上下層以由熱塑性塑料,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所組成的填充材來封裝、填補(bǔ)太陽電池模塊的間隙;而太陽電池模塊的內(nèi)面則由具耐熱、耐候性塑料材料等的薄片所構(gòu)成的背板加以保護(hù),背板的制作多為涂布或貼合工藝。然而,氟樹脂的耐候性佳,故可被選用于制作所述背板,但氟樹脂本身的接著性不佳,在涂布或貼合工藝后常導(dǎo)致出現(xiàn)薄膜之間剝離的問題,此外,氟樹酯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之間亦有封裝效果不佳的問題。目前,各家廠商運(yùn)用現(xiàn)有技術(shù)共壓工藝(如圖1),在基材Al的上下表面共壓出材料B1、Cl,若材料B1、Cl若含有較高的氟樹脂,產(chǎn)品可具有較佳的耐候性,但層間剝離強(qiáng)度會因此下降,若材料B1、Cl含有較高的接著高分子樹脂,產(chǎn)品可具有較佳的接著性,但耐候性會因此下降。又或是現(xiàn)有技術(shù)如圖2所示的貼合涂布工藝,在基材A2的上下表面經(jīng)過表面處理ST(surface treatment)后分別貼合氟樹脂膜B2、C2,而貼合方式使得本身的層間剝離強(qiáng)度不佳,若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薄膜取代氟樹脂膜B2、C2的使用,可提升對封裝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的接著性,并可降低材料成本,但完全不具有耐候性。換言之,目前的工藝不論在質(zhì)量或是良率上都極待改良。
發(fā)明內(nèi)容
`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種以共壓出的方式成型的多層氟樹脂膜,通過多層結(jié)構(gòu)中各層的成分組成調(diào)整,以具有高黏著性及高機(jī)能性的雙重特性。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包含: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互平行的第二表面;一第一氟樹脂膜層,其位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 ;以及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其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包含:共壓出成型的一第一氟樹脂膜層、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及一第三氟樹脂膜層,其中: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一氟化合物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30%,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一黏著材料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70至95% ;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氟化合物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40至60%,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黏著材料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60至40% ;該第三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三氟化合物占該第三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70至95%,該第三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三黏著材料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30%。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多層氟樹脂膜的共壓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彼此相互平行;提供一第一壓出機(jī)、至少一第二壓出機(jī)以及至少一滾輪組;運(yùn)用一第一壓出機(jī)押出該基材層;運(yùn)用一第二壓出機(jī)共壓出一第一氟樹脂膜層以及一第二氟樹脂膜層,覆蓋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二氟樹脂膜層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Fl)對該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F1/A1)為
0.05至0.9,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F2)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A2),該第二氟化合物(F2)對該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F2/A2)為1.2至19 ;運(yùn)用該滾輪組將該基材層、該第一氟樹脂層以及該第二氟樹脂層冷卻成型。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太陽能模塊,包括:多個太陽能芯片組;一封裝元件,其具有一側(cè)面以及一另一側(cè)面;一多層氟樹脂膜,其包含: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互平行的第二表面;一第一氟樹脂膜層,其位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Fl)對該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F1/A1)為1.2至19 ;以及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其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F2)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A2),該第二氟化合物(F2/A2)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 ;其中,該封裝元件一側(cè)承載該些太陽能芯片組,該多層氟樹脂膜覆蓋于該封裝元件的另一側(cè)。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功效: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在多層結(jié)構(gòu)中調(diào)整氟化合物與黏著材料的比例,故可同時具有高黏著性及高物理特性,且以共壓出的方式可達(dá)到低成本、高生產(chǎn)良率的高分子材料。
圖1顯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共壓工藝的示意圖。圖2顯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貼合涂布工藝的示意圖。圖3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的示意圖。圖4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的共壓出方法的示意圖。圖5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的示意圖。圖6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的共壓出方法的示意圖。圖7顯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模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其以共壓出的方式成型,且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可同時具有高黏著性及高機(jī)能性的雙重特性,故可提升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的應(yīng)用面;另外,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可應(yīng)用于太陽能模塊,多層氟樹脂膜可較佳地貼附于太陽能芯片組,使芯片端(cell side)具有良好的接著強(qiáng)度,且空氣端(air side)又可同時具有相當(dāng)優(yōu)良的物理特性,如耐候性、耐腐蝕性等等。
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至少具有基材層、第一氟樹脂膜層及設(shè)置于第一氟樹脂膜層上的第二氟樹脂膜層,第一氟樹脂膜層及第二氟樹脂膜層可選擇性地設(shè)置于基材層的至少一個表面上,而第一、第二氟樹脂膜層以含氟樹脂為主,并混合黏著樹脂、添加劑、助劑等等。請參考圖3,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結(jié)構(gòu),其中基材層11具有第一表面111以及相互平行而對應(yīng)的第二表面112,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堆疊地成型于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上,其中第一氟樹脂膜層12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Fl)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Al),第一氟化合物對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1/A1)為
0.05至0.9 ;而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F2)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A2),第二氟化合物對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2/A2)為1.2至19。具體而言,基材層11可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三醋酸纖維素(Tr1-acetyl Cellulose, 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 環(huán)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0C)、丙烯腈 _ 苯乙烯 _ 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聚烯烴(Polyolef ine),聚酯(Polyester)或是苯乙烯-丙烯晴(Styrene-Acrylonitrile, SAN)等材質(zhì)。所述的第一氟化合物(Al)與第二氟化合物(F2)可為,但不限制:氟樹脂(f Iuororesin,又稱含氟聚合物(f Iuoropolymer)),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聚偏氟乙烯樹脂(polyvinylidene fluride, PVDF) >四氟乙烯-乙烯共聚樹脂(ehtylene tetraf luoro ethylene copolymer, ETFE)、三氟氯乙烯樹脂(polychlorotr if luoro ethylene, PC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共聚樹脂(f 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 copolymer, FEP)、四氟乙烯-全氟燒基共聚樹脂(tetrafluoro ethylene-perfluoroalkyl copolymer, PFA)及聚乙烯氟樹脂(polyvinylfluoride,PVF)等等。所述的第一氟化合物(Al)與第二氟化合物(F2)亦可為,但不限制:氟化共聚物(fluorinated comonomer),如四氟乙烯(TFE)、六氟丙烯(HFP)、2,2-雙二氟甲基-4, 5-二氟-1, 3-二氧雜戍環(huán)(PDD)、氯二氟乙烯(CTFE)、全氟丙基乙烯基醚(PPVE)、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全氟乙基乙烯基醚(PEVE)及全氟_2_亞甲基4-甲基-1,3-二氧雜戊環(huán)(PMD)的共聚物。所述的第一黏著材料(Al)與第二黏著材料(A2)主要用于提升多層氟樹脂膜I的黏著性,其可為,但不限制:羧基官能化樹脂、氯化聚酯樹脂、氯化聚烯烴、聚酰胺樹脂、胺基官能化樹脂、胺基硅烷偶合劑、氰酸酯化樹脂、硝酸酯化樹脂、磷酸脂化樹脂。具體而言,羧基官能化樹脂可為具有羧基(RCOOH)或氯化酯(C1-RC00R,)類的取代基樹脂,聚酰胺樹脂可為具有酰胺(RC0NR2)或酰亞胺的取代基樹脂,胺基官能化樹脂可為具有胺(如伯胺(RNH2)、仲胺(R2NH)、叔胺(R3N))或亞胺(如一級酮亞胺(RC( = NH) Ri )、二級酮亞胺(RC ( = NR) R')、一級醛亞胺(RC ( = NH) H)、二級醛亞胺(RC ( = NR' ) H))的取代基樹脂,氰酸酯化樹脂可為具有氰酸酯類(如氰酸酯(ROCN)、異腈(RNC))或異氰酸酯類(如異氰酸酯(RNCO)、異硫氰酸酯(RNCS))的取代基樹脂,硝酸酯化樹脂可為具有硝酸酯(R0N02)、亞硝酸酯(RONO)、硝基(RN02)或亞硝 基(RNO)的取代基樹脂,磷酸脂化樹脂可為具有磷酸二酯(HO(PO) (OR) 2)、亞磷酸酯(R(PO) (OH) 2)或磷酸酯(RO(PO) (OH) 2)的取代基樹脂。較佳地,第一黏著材料(Al)與第二黏著材料(A2)為胺基官能化樹脂;更佳地,第一黏著材料(Al)與第二黏著材料(A2)為具胺基的丙烯酸聚合物。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更具有填充料(filler),其可提升成膜后的膜層特性,如阻水性、阻氣性、耐候性、耐腐蝕性等等,例如可為碳酸鈣(CaC03)、硫酸鋇(BaS04)等;填充料更可使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I具有特性的光學(xué)特性,例如將氧化鈦(Ti02)、氧化硅(Si02)、氧化鋁(A1203)、氧化鋅(ZnO)等填充于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使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I呈現(xiàn)白色而具有聞反射特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更具有添加劑(additive)及助劑,其作用在于提升第一、第二氟化合物與第一、第二黏著材料的互溶性,添加劑可為著色劑、紫外光吸收劑、抗氧化劑、位阻胺光穩(wěn)定劑(HALS)等
等以下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具體組成:第一氟樹脂膜層12中的第一氟化合物(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至45%,第一氟樹脂膜層12中的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5至95%,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的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5至95%,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的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5至45% ;換言之,較接近基材層11的第一氟樹脂膜層12具有較高的黏著材料的比例,以提高第二氟樹脂膜層13與基材層11之間的密著性;而外層的第二氟樹脂膜層13則具有較高的氟化合物的比例,使多層氟樹脂膜I整體具有較佳的物理特性。 值得說明的是,就第一氟樹脂膜層12而言,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95%,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約為0.053 ;而第一氟化合物(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45%,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5%,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約為0.8,故可滿足前述第一氟化合物對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1/A1)為0.05至0.9的條件。同樣地,就第二氟樹脂膜層13而言,當(dāng)?shù)诙衔?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55%,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5%,第二氟化合物(F2)與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約為1.2 ;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95%,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5%,第二氟化合物(F2)與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約為19,故可滿足前述第二氟化合物對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2/A2)為1.2至19的條件。另外,考慮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二氟化合物(F2)的重量比值,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 %,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95%,第二氟化合物(F2)對該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約為19(假設(shè)第一、第二氟樹脂膜層12、13具有相同的重量);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45%,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55%,第二氟化合物(F2)對該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約為1.2。換言之,根據(jù)上述的重量組成,第二氟化合物(F2)對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為1.2至19。考慮第一黏著材料(Al)與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當(dāng)?shù)谝火ぶ牧?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5%,而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5%,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約為0.81 ;當(dāng)?shù)谝火ぶ牧?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95%,而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5%,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約為
0.053。換言之,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為0.05至
0.9 ο請參考圖4,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制作設(shè)備示意圖,其制作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提供一基材層11,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如圖4所示,基材層11可由第一壓出機(jī)41進(jìn)行連續(xù)性的供應(yīng),基材層11的材質(zhì)可參照前文,在此不予贅述。步驟二:提供第一壓出機(jī)41、第二壓出機(jī)42以及滾輪組43?;膶?1可由第一壓出機(jī)41以押出方法成型;第二壓出機(jī)42則負(fù)責(zé)將第一氟樹脂膜層12以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以共壓出方法成型,并覆蓋于基材層11的第一表面111或第二表面112。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兩個第二壓出機(jī)42,以在基材層11的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上制作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且第二壓出機(jī)42具有第一押出口 421及第二押出口 422,以利用主螺桿的長度與口徑比(screw L/D ratio)約為20至50,線速度(linespeed)約為10至100公尺/分鐘,模唇(die lip)為0.05至0.5公厘,氣距(air gap)為2至500公厘等條件壓出,第一氟樹脂膜層12以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再一并共壓出于基材層11上;再者,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材質(zhì)可參照前文,在此不予贅述;接著,兩組滾輪組43之上冷卻滾輪431與下冷卻滾輪432可針對基材層11與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 加以冷卻,而成型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I。請參考圖5,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結(jié)構(gòu),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基材層11上具有三層的氟樹脂膜層(即第一氟樹脂膜層12、第二氟樹脂膜層13及第三氟樹脂膜層14),其中第一氟樹脂膜層12具有第一氟化合物(Fl)以及第一黏著材料(Al),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第二氟化合物(F2)以及第二黏著材料(A2),第三氟樹脂膜層具有第三氟化合物(F3)以及第三黏著材料(A3),第一氟化合物對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1/A1)為0.05至0.9,較佳地,第一氟化合物(Fl)對該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F1/A1)為0.05至0.5 ;第二氟化合物對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2/A2)為
1.2至19,較佳地,第二氟化合物(F2)對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F2/A2)為0.6至
1.5 ;第三氟化合物(F3)對該第三黏著材料(A3)的重量比值(F3/A3)為2至19。以下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具體組成:第一氟樹脂膜層12中的第一氟化合物(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至30%,第一氟樹脂膜層12中的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70至95%,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的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40至60%,第二氟樹脂膜層13中的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至40% ;第三氟樹脂膜層14中的第三氟化合物(F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70至95%,第一氟樹脂膜層12中的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至30%。依據(jù)上述實施例的重量組成,就第一氟樹脂膜層12而言,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95%,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約為0.053 ;而第一氟化合物(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30%,第一黏著材料(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70%,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約為0.42,故可滿足前述第一氟化合物對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1/A1)為0.05至0.5的條件。同樣地,就第二氟樹脂膜層13而言,當(dāng)?shù)诙衔?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第二氟化合物(F2)與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約為0.66 ;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第二氟化合物(F2)與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約為1.5,故可滿足前述第二氟化合物對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2/A2)S0.6至1.5的條件。同樣地,就第三氟樹脂膜層14而言,當(dāng)?shù)谌衔?F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70%,第三黏著材料(A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30%,第三氟化合物(F3)與第三黏著材料(A3)的重量比值約為2.33 ;而第三氟化合物(F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95%,第三黏著材料(A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5%,第三氟化合物(F3)與第三黏著材料(A3)的重量比值約為19,故可滿足前述第三氟化合物對第三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F3/A3)為2至19的條件。另外,考慮第一、第二、第三氟化合物的重量比值,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5%,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第二氟化合物(F2)對該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約為12 (假設(shè)第一、第二氟樹脂膜層12、13具有相同的重量);當(dāng)?shù)谝环衔?F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30%,而第二氟化合物(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第二氟化合物(F2)對該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約為1.33。換言的,根據(jù)上述的重量組成,第二氟化合物(F2)對第一氟化合物(Fl)的重量比值(F2/F1)為1.3至12。當(dāng)?shù)诙衔?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而第三氟化合物(F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70%,第三氟化合物(F3)對第二氟化合物(F2)的重量比值(F3/F2)約為1.16 (假設(shè)第二、第三氟樹脂膜層13、14具有相同的重量);當(dāng)?shù)诙衔?F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而第三氟化合物(F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95%,第三氟化合物(F3)對第二氟化合物(F2)的重量比值(F3/F2)約為2.37。換言之,根據(jù)上述的重量組成,第三氟化合物(F3)對第二氟化合物(F2)的重量比值(F3/F2)為 1.1 至 2.4。考慮第一、第二與第三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當(dāng)?shù)谝火ぶ牧?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70%,而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約為0.85 ;當(dāng)?shù)谝火ぶ牧?Al)占第一氟樹脂膜層12的重量的95%,而第二黏著材料(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約為0.42。換言之,第二黏著材料(A2)對第一黏著材料(Al)的重量比值(A2/A1)為0.4至0.9。當(dāng)?shù)诙ぶ牧?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40%,而第三黏著材料(A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30%,第三黏著材料(A3)對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A3/A2)約為0.75 ;當(dāng)?shù)诙ぶ牧?A2)占第二氟樹脂膜層13的重量的60%,而第三黏著材料(A3)占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重量的5%,第三黏著材料(A3)對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A3/A2)約為0.083。換言之,第三黏著材料(A3)對第二黏著材料(A2)的重量比值(A3/A2)為 0.08 至 0.75。請參考圖6,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多層氟樹脂膜I的制作設(shè)備示意圖,其制作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提供一基材層11,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如圖6所示,基材層11可由第一壓出機(jī)41所連續(xù)性的供應(yīng),基材層11的材質(zhì)可參照前文,在此不予贅述。步驟二:提供第一壓出機(jī)41、第二壓出機(jī)42以及滾輪組43?;膶?1可由第一壓出機(jī)41以押出方法成型;第二壓出機(jī)42則負(fù)責(zé)將第一氟樹脂膜層12、第二氟樹脂膜層13以及第三氟樹脂膜層14以共壓出方法成型,并覆蓋于基材層11的第一表面111或第二表面112。如圖6所不,本實施例提供兩個第二壓出機(jī)42,以在基材層11的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上制作第一氟樹脂膜層12、第二氟樹脂膜層13及第三氟樹脂膜層14,第一氟樹脂膜層12、第二氟樹脂膜層13及第三氟樹脂膜層14的材質(zhì)可參照前文,在此不予贅述。具體而言,由于第一氟樹脂膜層12、第二氟樹脂膜層13及第三氟樹脂膜層14中的氟化合物含量不同,其加工條件亦有所差異,如第三氟樹脂膜層14含有較多的氟化合物,故其加工溫度較高;在一具體工藝中,該第二壓出機(jī)42的第一押出口 421將第一氟化合物(Fl)與第一黏著材料(Al)押出的溫度為170至230°C,第二壓出機(jī)42的第二押出口 422將第二氟化合物(F2)與第二黏著材料(A2)押出的溫度為210至260°C,第二壓出機(jī)42的第三押出口 423將第三氟化合物(F3)以及第三黏著材料(A3)押出的溫度為240至290°C。接著,滾輪組43的上冷卻滾輪431與下冷卻滾輪432可針對基材層11與第一氟樹脂膜層12及第二氟樹脂膜層13,以冷卻成型本發(fā)明的多層氟樹脂膜I ;具體而言,滾輪組43的冷卻溫度為50至180°C,以達(dá)到較佳的成型效果。再一方面,在本具體實施例中,主螺桿的長度與口徑比(screw L/D ratio)約為20至50,線速度(line speed)約為10至100公尺/分鐘,模唇(die lip)為0.05至0.5公厘,氣距(air gap)為2至500公厘。以下本發(fā)明列舉數(shù)個具體實施例與比較例以說明本案所能達(dá)到的效果。比較例1:將組成為:氟化合物100%、黏著材料0%、填充料20%與添加劑5%的氟樹脂膜層以貼合的方式黏固于基材上。比較例2:將組成為:氟化合物70%、黏著材料30%、填充料20%與添加劑5%的氟樹脂膜層以涂布的方式成型于基材上。比較例3:將組成為:氟化合物70%、黏著材料30%、填充料20%與添加劑5%的氟樹脂膜層以共壓出的方式成型于基材上。比較例4:將組成為:氟化合物100%、黏著材料0%、填充料20%與添加劑5%的氟樹脂膜層以及氟化合物O %、黏著材料100 %、填充料O %與添加劑O %的黏著層以共壓出的方式成型于基材上。下 表一顯示實施例1-4的具體組成。表一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彼此相互平行; 一第一氟樹脂膜層,其位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 ;以及 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其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一氟化合物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黏著材料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
4.如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之一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該第一氟化合物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45%,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該第一黏著材料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5至95 %,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氟化合物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5至95%,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黏著材料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45%。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設(shè)置于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上的第三氟樹脂膜層,其中該第三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三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三黏著材料,該第三氟化合物對該第三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2至19。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 至0.5 ;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6至1.5。
7.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氟化合物對該第二氟化合物的重量比值為1.1至2.4 ;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一氟化合物的重量比值為1.3至12。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多層氟樹脂膜,其特征在于,該第三黏著材料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8至0.75 ;該第二黏著材料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4至0.9 ο
9.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其包含共壓出成型的一第一氟樹脂膜層、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及一第三氟樹脂膜層,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一氟化合物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30%,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一黏著材料占該第一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70至95% ; 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氟化合物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40至60%,該第二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二黏著材料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60至40% ; 該第三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三氟化合物占該第三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70至95%,該第三氟樹脂膜層中的第三黏著材料占該第二氟樹脂膜層的重量的5至30%。
10.一種多層氟樹脂膜的共壓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彼此相互平行; 提供一第一壓出機(jī)、至少一第二壓出機(jī)以及至少一滾輪組; 運(yùn)用一第一壓出機(jī)押出該基材層; 運(yùn)用一第二壓出機(jī)共壓出一第一氟樹脂膜層以及一第二氟樹脂膜層,覆蓋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二氟樹脂膜層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 ;以及 運(yùn)用該滾輪組冷卻該基材層、該第一氟樹脂層以及該第二氟樹脂層而成型。
11.一種太陽能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個太陽能芯片組; 一封裝元件,其具有一側(cè)面以及一另一側(cè)面,且相互平行; 一多層氟樹脂膜,其包含: 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且彼此相互平行; 一第一氟樹脂膜層,其位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 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 ; 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其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 ;以及 其中,該封裝元件的一側(cè)面承載該些太陽能芯片組,該多層氟樹脂膜覆蓋于該封裝元件的另一側(cè)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多層氟樹脂膜、其共壓出方法及太陽能模塊,該多層氟樹脂膜包含一基材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互平行的第二表面;一第一氟樹脂膜層,其位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該第一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一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一黏著材料,該第一氟化合物對該第一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0.05至0.9;以及一第二氟樹脂膜層,其設(shè)置于該第一氟樹脂膜層上,該第二氟樹脂膜層具有一第二氟化合物以及一第二黏著材料,該第二氟化合物對該第二黏著材料的重量比值為1.2至19。
文檔編號B29C43/52GK103240937SQ20121002814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2月3日
發(fā)明者陳信元, 蕭浩然 申請人:穎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