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頂出機構,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模具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中,注塑成型(Injection Molding)是主要的產品生產方法之一。注 塑成型是指,受熱融化的材料由高壓射入模腔,經(jīng)冷卻固化后,得到成形產品的方法。該方 法適用于形狀復雜部件的批量生產。注塑成型過程大致可分為6個階段合模、注射、保壓、 冷卻、開模、制品取出。上述工藝反復進行,就可連續(xù)生產出制品。在注塑成型過程中,產品的形狀是由模具(Mold)決定的。模具是指受熱融化的材 料射入金屬模型后得到具有一定形狀的制品的裝置。在產品成形后,通常會使用與模具配 套的頂出機構將產品頂出。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注塑成型設備其頂出機構以中心距離400毫米作為頂出強制 回位螺絲的安裝位置,螺絲鎖附位置設置在固定有頂針和斜銷的頂針板上,這樣就造成在 上模具時,操作人員將扳手伸進頂針板鎖緊螺絲的空間太狹窄,會干涉到頂針位置和斜銷 位置。因此會增加機臺活動模板成本,使機臺設計頓位較大,并且造成操作人員的安全隱 患。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具頂出機構,藉以解決在上模過 程中鎖固頂出機構時的操作不便以及安全隱患。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技術方案是關于一種模具頂出機構,包括一機臺活動模板; 多個頂出桿,從機臺活動模板延伸出來并與所述機臺活動模板表面垂直;以及一頂針機構, 包括一頂針板,與多個頂出桿垂直;多根頂針,固定于頂針板上并與頂針板表面垂直;以 及一鎖合耳板,固定于頂針板兩側,鎖合耳板具有多個螺孔,與多個頂出桿對應設置,藉由 螺絲與多個頂出桿鎖固。在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中,多個頂出桿頂端具有螺紋。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應用前述模具頂出機構,在上模安裝過程中,操作人 員對頂出桿進行鎖固時不需要將手伸入頂針板內部空間從而不會干涉到頂針,減少安全隱 患以及加快模具安裝速度。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 的詳細說明如下圖1是現(xiàn)有的模具頂出機構的示意圖。圖2是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應注意的是,下列說明提供不同的實施例,藉以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不同特征。下列 描述元件及配置的特定實施例是用以簡化本實用新型說明,其僅作為示例說明,而非用以 限制。此外,本實用新型說明可能在不同實施例重復編號及/或字母。此重復使用為簡化 及清楚的目的,并非指定其在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間的關系。圖1是現(xiàn)有的模具頂出機構的示意圖。模具由兩半體組成,例如一公模及一母模, 為使說明更易理解,圖1中僅示出公模部分。機臺活動模板102用于承載公模開關模來回 活動。在機臺活動模板102的豎直側壁上具有四根固定的頂出桿104,每一根頂出桿104 都從機臺活動模板102水平地延伸出來,并與機臺活動模板102表面垂直,且通過螺絲鎖住 垂直于頂出桿104的頂針板106來承載固定于頂針板106上的頂針110的活動,同時將頂 針板106推出及復位。在現(xiàn)有設計中,同一水平面的兩個頂出桿104的中心之間的間距是 約400毫米。與其匹配的是,頂針板106上具有四個螺孔108,分別與四個頂出桿104相對 應。因此同一水平面的兩個螺孔108的中心之間的間距也是約400毫米,這樣藉由頂出桿 104頂端的螺紋就可用螺絲將頂針板106鎖固于頂出桿104的頂端。在頂針板106上還具 有多根頂針110,其從頂針板106的表面延伸出來且與頂針板106垂直,用于將產品型體及 各結構頂出模仁本體。頂針板106外側則是公模架100,其用于鑲嵌產品型體元件及頂出。 頂針110可從公模架100的一側頂出,將成形后的產品頂出。如圖1所示,由于頂出桿104 及對應的螺孔108之間的間距為400毫米,一部分頂針110比頂出桿104及螺孔108更接 近相鄰的頂針板106的側邊,導致在安裝公模架100時,扳手需要伸入頂針板106與公模架 100之間的空間內,并且在轉動扳手時會與附近的頂針110干涉,從而影響安裝速度。接著請參照圖2,其是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示意圖。其 中機臺活動模板102用于承載公模開關模來回活動。在機臺活動模板102的豎直側壁上具 有四根固定的頂出桿104,每一根頂出桿104都從機臺活動模板102延伸出來并與機臺活 動模板102表面垂直。與頂出桿104相垂直的頂針板106上固定有多根頂針110,這些頂 針110與頂針板106表面垂直,用于將產品型體及各結構頂出模仁本體。在頂針板106兩 側各固定有一塊鎖合耳板112,每一鎖合耳板112上各具有兩個螺孔108分別與頂出桿104 對應,這樣四個螺孔108分別與四個頂出桿104相對應,而四個頂出桿104的頂端都具有螺 紋,通過四顆螺絲將頂針板106鎖住垂直于頂出桿104的頂針板106固定于頂出桿104頂 端,這樣,借由螺絲鎖住垂直于頂出桿104的頂針板106來承載固定于頂針板106的頂針 110的活動,頂針110可從公模架100的一側頂出,將成形后的產品頂出,同時將頂針板106 推出及復位。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模具頂出機構,用于鎖固的螺孔108分別設置在固定于頂 針板兩側的鎖合耳板112上,其同一水平面的兩個螺孔108的中心之間的間距增大,與現(xiàn)有 技術的400毫米相比,于本實施例中增大為約700毫米。如圖2所示,由于頂出桿104及對 應的螺孔108之間的間距為700毫米,因此頂出桿104及螺孔108比頂針110更接近相鄰 的頂針板106的側邊,這樣在安裝公模架100時,頂出桿104暴露在最外側,扳手無需伸入 頂針板106與公模架100之間的空間內,且在轉動扳手時不會與附近的頂針110干涉。此外,螺孔108可設置于頂針板106與鎖合耳板112的相接合處。因此,藉由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具頂出機構,可以使操作人員在安裝模具時對 頂出桿進行鎖固不需要將手伸入頂針板內部空間且不會干涉到頂針,從而減少安全隱患以及加快模具安裝速度。。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 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模具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機構包括 一機臺活動模板;多個頂出桿,從所述機臺活動模板延伸出來并與所述機臺活動模板表面垂直;以及 一頂針機構,所述頂針機構包括 一頂針板,與所述多個頂出桿垂直;多根頂針,固定于所述頂針板上并與所述頂針板表面垂直;以及 一鎖合耳板,固定于所述頂針板兩側,所述鎖合耳板具有多個螺孔,與所述多個頂出桿 對應設置,藉由螺絲與所述多個頂出桿鎖固。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頂出桿頂端具有螺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具頂出機構,包括一機臺活動模板;多個頂出桿,從機臺活動模板延伸出來并與所述機臺活動模板表面垂直;以及一頂針機構,包括一頂針板,與多個頂出桿垂直;多根頂針,固定于頂針板上并與頂針板表面垂直;以及一鎖合耳板,固定于頂針板兩側,鎖合耳板具有多個螺孔,與多個頂出桿對應設置,藉由螺絲與多個頂出桿鎖固。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螺孔的間距增大后在上模安裝時,操作人員對頂出桿進行鎖固不需要將手伸入頂針板內部空間且不會干涉到頂針,從而減少安全隱患以及加快模具安裝速度。
文檔編號B29C45/40GK201848952SQ20102057661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劉東成, 姚貴柯, 龐宗權, 歐宗明, 王成勇 申請人:浙江英鑫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