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繞線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繞線裝置及繞線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作為信息傳輸媒介的電纜在許多行業(y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電纜的信號傳輸噪音小,因此其生產(chǎn)及用量正在逐年遞增。
為了便于電纜的運輸和存儲,需事先將電纜纏繞在繞線裝置上形成中空狀的線纜圈。在現(xiàn)有技術中,繞線裝置在旋轉纏繞電纜的過程中,如若遇上繞線裝置的線路出現(xiàn)問題需停機進行檢測或者維修時,需要持續(xù)供電使得繞線裝置的電機一直處于輸出狀態(tài),但是輸出軸不旋轉,以保持即將進行纏繞的電纜具有張力,若不持續(xù)供電,則導致即將進行纏繞的電纜自動放松,當檢修完畢再次啟動繞線裝置時,電纜易從卷筒上滑落,在此過程中若不能及時將電纜纏繞在卷筒上,則會造成電纜損傷。如此,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纜繞線器的電能消耗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繞線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繞線裝置的電能消耗較大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繞線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機、聯(lián)軸器、第一減速器、第二減速器、卷筒,所述第一減速器的輸出軸上設有轉盤,所述第一減速器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二減速器的輸入軸通過傳動件連接,所述卷筒用于卷繞電纜;還包括能夠相互靠近或遠離的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所述第一摩擦塊和所述第二摩擦塊沿所述轉盤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當所述第一摩擦塊和所述第二摩擦塊相互靠近且均與所述轉盤的端面抵接時,所述第一摩擦塊和所述第二摩擦塊沿所述轉盤的軸線方向夾緊所述轉盤以使所述轉盤停轉。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一個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huán)形凹槽,所述第一環(huán)形凹槽與所述轉盤同軸設置,所述第一摩擦塊能夠與所述第一環(huán)形凹槽卡接。
進一步地,所述轉盤的另一端面上設置有第二環(huán)形凹槽,所述第二環(huán)形凹槽與所述轉盤同軸設置,所述第二摩擦塊能夠與所述第二環(huán)形凹槽卡接。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制動鉗和第一活塞,所述制動鉗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鉗臂和第二鉗臂,所述轉盤位于所述第一鉗臂和所述第二鉗臂之間;所述第一摩擦塊裝設在所述第一鉗臂上,所述第二摩擦塊裝設在所述第二鉗臂上;所述第一鉗臂與所述第一摩擦塊之間裝設有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摩擦塊。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鉗臂與所述第二摩擦塊之間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摩擦塊。
進一步地,還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閥門和導氣管,所述導氣管與所述活塞連接,所述閥門裝設在所述導氣管上;所述導氣管內的驅動氣體能夠驅動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轉盤方向運動。
進一步地,還包括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卡環(huán)、帶有卡槽的底座,所述底座裝設在所述第一減速器靠近所述制動鉗的一端,所述導氣管設置在所述卡槽內,所述卡環(huán)與所述底座連接,所述卡環(huán)用于將所述導氣管固定裝設在所述卡槽內。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垂直設置的立柱和第一固定板,所述電機、所述聯(lián)軸器和所述第一減速器均裝設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電機、所述聯(lián)軸器及所述第一減速器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機架還包括與所述立柱垂直設置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由上至下間隔設置;所述第二減速器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側連接,所述第二減速器的輸出軸與輸入軸垂直設置,所述卷筒與所述第二減速器的輸出軸連接。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繞線系統(tǒng),包括如上所述的繞線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繞線裝置,包括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及依次連接的電機、聯(lián)軸器、第一減速器、第二減速器、卷筒,第一減速器的輸出軸上設有轉盤,第一減速器的輸出軸與第二減速器的輸入軸通過傳動件連接,卷筒用于卷繞電纜;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能夠相互靠近或遠離,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沿所述轉盤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當操作者需要進行裝置檢測和維修時,只需使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相互靠近且均與轉盤的端面抵接,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沿轉盤的軸線方向便會夾緊轉盤以使轉盤停轉,在此過程中,雖然轉盤和卷筒停轉,但是卷筒上的電纜仍具有張力,當檢修完畢后,只需使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相互遠離且均與轉盤的端面分離即可使轉盤繼續(xù)轉動。在停機檢修的過程中,無需給整個繞線裝置通電,僅需給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提供夾緊動力即可,從而達到繞線裝置耗能小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整體裝配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軸測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轉盤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均與轉盤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固定組件的示意圖。
圖標:1-電機;2-聯(lián)軸器;3-第一減速器;4-第二減速器;5-卷筒;6-轉盤;7-傳動件;8-第一摩擦塊;9-第二摩擦塊;10-制動鉗;11-第一活塞;12-第二活塞;13-驅動機構;14-固定組件;15-立柱;16-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61-第一環(huán)形凹槽;62-第二環(huán)形凹槽;100-第一鉗臂;101-第二鉗臂;131-閥門;132-導氣管;141-卡環(huán);142-底座;1421-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整體裝配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軸測圖,請參閱圖1和圖2,一種繞線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電機1、聯(lián)軸器2、第一減速器3、第二減速器4、卷筒5,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上設有轉盤6,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與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通過傳動件7連接,卷筒5用于卷繞電纜;還包括能夠相互靠近或遠離的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沿轉盤6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當?shù)谝荒Σ翂K8和第二摩擦塊9相互靠近且均與轉盤6的端面抵接時,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沿轉盤6的軸線方向夾緊轉盤6以使轉盤6停轉。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繞線裝置,包括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及依次連接的電機1、聯(lián)軸器2、第一減速器3、第二減速器4、卷筒5,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上設有轉盤6,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與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通過傳動件7連接,卷筒5用于卷繞電纜;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能夠相互靠近或遠離,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沿所述轉盤6的軸線方向相對設置。當操作者需要進行裝置檢測和維修時,只需使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相互靠近且均與轉盤6的端面抵接,此時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沿轉盤6的軸線方向夾緊轉盤6以使轉盤6停轉,在此過程中,雖然轉盤6和卷筒5停轉,但是卷筒5上的電纜仍具有張力,當檢修完畢后,只需使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相互遠離且均與轉盤6的端面分離即可使轉盤6繼續(xù)轉動。在停機檢修的過程中,無需給整個繞線裝置通電,僅需給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提供夾緊動力即可,從而達到繞線裝置耗能小的目的。
請繼續(xù)參閱圖1和圖2,繞線裝置還包括機架,機架包括垂直設置的立柱15和第一固定板16,電機1、聯(lián)軸器2和第一減速器3均裝設在第一固定板16上,電機1、聯(lián)軸器2及第一減速器3沿第一固定板16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設置。
為了便于所述電機1、聯(lián)軸器2及第一減速器3的安裝,設置了立柱15和第一固定板16,電機1安裝在第一固定板16上,電機1的另一側與立柱15連接,提高電機1的安裝穩(wěn)定性,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伸出第一固定板16,便于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與其他部件連接。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機架還包括與立柱15垂直設置的第二固定板17,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由上至下間隔設置;第二減速器4與第二固定板17的底側連接,第二減速器4的輸出軸與輸入軸垂直設置,卷筒5與第二減速器4的輸出軸連接。
為了便于安裝第二減速器4,且便于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與第一減速器3的輸入軸連接,設置第二固定板17,并且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由上至下間隔設置,第二減速器4安裝在第二固定板17的底側,并且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伸出第二固定板17,使得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和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連接更為便捷。
本實施例中,具體地,為了便于第二減速器4與卷筒5連接,第二減速器4的輸出軸與輸入軸垂直設置,第二減速器4的輸出軸穿過立柱15,卷筒5安裝在第二減速器4的輸出軸連接,便于電機1控制卷筒5的繼續(xù)旋轉或停止轉動。
優(yōu)選地,傳動件7為傳動皮帶。傳動皮帶不僅能夠起到連接的作用,還能起到傳遞動力的作用,傳動皮帶的使用壽命相對較長且價格適宜,更換也方便,為了便于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和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通過傳動件7連接,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和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上均開設有凹槽,且凹槽為多個,傳動件7也為多個,如此設置可提高第一減速器3的輸出軸和第二減速器4的輸入軸的連接穩(wěn)定性。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轉盤的示意圖,請參閱圖3,轉盤6的一個端面上設置有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與轉盤6同軸設置,第一摩擦塊8能夠與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卡接。
設置上述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是為了便于第一摩擦塊8與轉盤6抵接,在轉盤6上設置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也是為了間接減少轉盤6的離心力對第一摩擦塊8的作用。
請繼續(xù)參閱圖3,轉盤6的另一端面上設置有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與轉盤6同軸設置,第二摩擦塊9能夠與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卡接。
設置上述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是為了便于第二摩擦塊9與轉盤6抵接,在轉盤6上設置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也是為了間接減少轉盤6的離心力對第二摩擦塊9的作用。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第一摩擦塊和第二摩擦塊均與轉盤處于分離狀態(tài)的示意圖,請參閱圖4,繞線裝置還包括制動鉗10和第一活塞11,制動鉗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轉盤6位于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之間;
第一摩擦塊8裝設在第一鉗臂100上,第二摩擦塊9裝設在第二鉗臂101上;
第一鉗臂100與第一摩擦塊8之間裝設有第一活塞11,第一活塞11用于驅動第一摩擦塊8。
在本實施例中,具體地,制動鉗10的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是固定不動的,并且兩個鉗臂是相對設置的,將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一一對應裝設在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上,該設置方式便于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能夠從轉盤6的中心軸線方向移動進而對轉盤6進行制動,當不需要對轉盤6進行制動時,使兩個摩擦塊恢復到原有位置即可,但是為了使得第一摩擦塊8的移動更為便捷,于是在第一鉗臂100和第一摩擦塊8之間設置了第一活塞11。
請繼續(xù)參閱圖4,具體地,本實施例中還包括設置在第二鉗臂101與第二摩擦塊9之間的第二活塞12,第二活塞12用于驅動第二摩擦塊9。
為了便于驅動第二摩擦塊9能夠沿轉盤6的中心軸線方向向轉盤6靠近,于是在第二摩擦塊9和第二鉗臂101之間設置第二活塞12。
請繼續(xù)參閱圖2和圖4,本實施例中還包括驅動機構13,驅動機構13包括閥門131和導氣管132,導氣管132與活塞連接,閥門131裝設在導氣管132上;
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能夠驅動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向所述轉盤6方向運動。
設置上述閥門131和導氣管132,是為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提供驅動機構13,使得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的運動更為便捷。具體安裝使用時,導氣管132與制動鉗10連接,制動鉗10內部處于中空狀,且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連通,該設置方式使得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能夠進入到制動鉗10中,并且分散到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中,驅動氣體進而推動第一活塞11向第一摩擦塊8方向運動,使得第一摩擦塊8向轉盤6上的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運動并與其抵接,同理,驅動氣體也能推動第二活塞12向第二摩擦塊9方向運動,使得第二摩擦塊9向轉盤6上的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運動并與其抵接,當?shù)谝荒Σ翂K8和第一環(huán)形凹槽61抵接、第二摩擦塊9和第二環(huán)形凹槽62抵接時,即可使轉盤6停止轉動。閥門131打開可使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進入到制動鉗10使得轉盤6停止轉動,或者關閉閥門131,則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不進入制動鉗10使得轉盤6繼續(xù)轉。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高繞線裝置的使用便捷性,優(yōu)選地,閥門131為電磁閥,設置電磁閥后無需操作人員進行手動開閉閥門131,減少了反復的操作。
需要說明的是,設置電磁閥和導氣管132僅為本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導氣管132以及導氣管132內的氣體和電磁閥僅為一種驅動機構13,使用者在具體使用時,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進行設計,例如將氣體換成液壓油,或將導氣管132換成氣缸等,只要能達到驅動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相互靠近并將轉盤6進行制動的目的即可。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繞線裝置的固定組件的示意圖,請參閱圖4,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固定組件14,固定組件14包括卡環(huán)141、帶有卡槽1421的底座142,底座142裝設在第一減速器3靠近制動鉗10的一端,導氣管132設置在卡槽1421內,卡環(huán)141與底座142連接,卡環(huán)141用于將導氣管132固定裝設在卡槽1421內。
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往制動鉗10中輸入時,由于突然打開閥門131,驅動氣體集中進入到第一鉗臂100和第二鉗臂101,在打開閥門131的一瞬間,導氣管132的出氣端壓力較大,因而導致導氣管132會晃動,若導氣管132晃動過大會影響驅動氣體對第一活塞11和第二活塞12的作用,進而影響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對轉盤6的制動效果,因此將導氣管132靠近制動鉗10的一端設置固定組件14,將導氣管132固定在第一減速器3上,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繞線系統(tǒng),包括如上所述的繞線裝置。
繞線系統(tǒng)中設置上述的繞線裝置,當要進行機器檢修時,可將繞線裝置的電源切斷并使導氣管132內的驅動氣體驅動第一摩擦塊8和第二摩擦塊9將轉盤6制動即可,在此過程中,不僅使得即將進行纏繞的電纜具有張力,也節(jié)約了電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