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供紙盤、供紙裝置及具有該供紙裝置的圖像記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供紙盤,其在第一供紙盤上可前后移動地支撐有 第二供紙盤、具有該供紙盤的供紙裝置、及具有該供紙裝置的圖像記 錄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周知有如下供紙裝置,在打印機及傳真機等圖像記錄裝置 中,通過供紙輥的旋轉從供紙盤中將紙張逐張分離輸送,進而向設置 于下游側的圖像記錄部供紙,上述供紙盤是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有記錄用 的多張記錄介質(zhì)(以下稱為紙張)的上表面開放型供紙盤。在這種供紙裝置中有如下類型由被配置在供紙盤的底側、且向 上施力的支撐板,將堆積在其上方的多張紙張中最上層的紙張向固定 于高位置的供紙輥的圓周面按壓;在供紙盤中只是堆積容納有多張紙 張,而可上下移動且被向下按壓受力的供紙輥向多張紙張中最上層的 紙張施加按壓力。另一方面,最近,如專利文獻l所述,為了使圖像記錄裝置小型 化,在能夠堆積容納大尺寸紙張的后一類型的第一供紙盤上方,載置 有至少能夠容納一張以上小尺寸紙張的薄型的第二供紙盤,該第二供 紙盤能夠在送紙方向進退移動。并且,周知可進行如下選擇的供紙裝 置,在使第二供紙盤向送紙方向的上游側退避時,轉動的供紙輥按壓 第一供紙盤上的紙張,由被設置在第一供紙盤下游側端部的卡定分離 部逐張分離后經(jīng)由U型路徑向上方的圖像記錄部送紙,另一方面,若 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推進第二供紙盤,則上述供紙輥能夠按壓并供給 第二供紙盤上的紙張。
并且,專利文獻1中薄型的第二供紙盤,在其左右兩側部(沿著 送紙方向的側部)由第一供紙盤上相同的左右兩側板支撐的狀態(tài)下可 滑動,在由第二供紙盤供紙時,該第二供紙盤的前端部由第一供紙盤 上的傾斜分離部支撐,抵抗來自供紙輥的向下的按壓力。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197119號公報(參照第0038段、 圖4及圖5)然而,例如在可容納于第一供紙盤中的大尺寸紙張為A3,能夠以 該A3尺寸紙張的長邊沿著與送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容納的情況 下,上述第一供紙盤上的上述左右兩側板間的距離變長。與此對應, 由該左右兩側板支撐的第二供紙盤上的上述左右兩側部之間的距離也 變長。從而,為了使寬平狀的第二供紙盤的左右中間部分不會因上述 供紙輥的按壓力而變形時,為了提高該第二供紙盤的剛性,需要使用 強度大的材料、或增厚第二供紙盤的板厚度等對策。根據(jù)前一對策,供紙裝置的成本增加,根據(jù)后一對策,存在無法 實現(xiàn)供紙裝置及圖像記錄裝置的小型化的問題。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用于解決上述問題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供紙盤、供紙 裝置及具有該供紙裝置的圖像記錄裝置,上述供紙盤結構簡單,即使 形成寬度更寬的供紙盤,也不變更第二供紙盤的使用材料,且能夠維 持薄型,并且能夠確保供紙性能。在如上構成的技術方案1涉及的發(fā)明中,供紙盤包括第一供紙 盤,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第一容納部;和第二供紙盤,被配置在 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上方,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第 二容納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供紙盤,能夠在能夠將容納于上述
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沿著預定的送紙方向輸送 的退避位置、和能夠將容納于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 記錄介質(zhì)沿著上述送紙方向輸送的供紙位置之間移動,具有支撐部件, 被設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上,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配置于上述供紙位 置時,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端部及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兩側端部由 上述第一供紙盤支撐,并且上述支撐部件從下方支撐上述第二供紙盤 的上述下游側端部及上述兩側端部以外的位置。由此,在供紙輥輸送 第二供紙盤上的記錄介質(zhì)時不會變形,得到能夠確保供紙性能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2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 配置于上述供紙位置時,上述支撐部件與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 接,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配置于上述退避位置時,上述支撐部件不與 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在供紙輥供給第二供紙盤上的 記錄介質(zhì)時不會變形,得到能夠確保供紙性能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3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撐部件的高度, 隨著靠近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而增大。由此,在供紙輥供給第二供 紙盤上的記錄介質(zhì)時不會變形,得到能夠確保供紙性能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4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 上述第一容納部,引導記錄介質(zhì)的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側邊緣的側導 板被設置為能夠向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在上述側導板設 有上述支撐部件。由此,僅在被設置于第一供紙盤的第一容納部上且 能夠向與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的側導板上設置支撐部件,因此結 構非常簡單。此外,技術方案5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側導板被設置為 一對,能夠引導容納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的記錄介 質(zhì)的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兩側邊緣,上述一對側導板能夠相對于上述 第一供紙盤中上述第一容納部的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方向的中央部對稱地移動,在上述一對側導板上分別設有上述支撐部件。由此,僅移 動一對側導板,能夠同時支撐與第二供紙盤的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 向的中央部附近的兩個位置。此外,技術方案6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撐部件設置為 能夠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的側導板或底面上拆裝或者 起伏。由此,具有如下效果,在不使用支撐部件的情況下能夠不影響 由第一供紙盤進行的記錄介質(zhì)的供紙作業(yè)。此外,技術方案7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 上述第一容納部,用于引導上述送紙方向中記錄介質(zhì)的后端側邊緣的 后導板被設置為能夠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移動,上述支撐部件被設置在 上述后導板上。由此,具有如下效果,僅移動后導板,能夠支撐與第 二供紙盤的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位置。此外,技術方案8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至少在從上述第二供 紙盤提供記錄介質(zhì)時,上述支撐部件與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 由此,得到能夠有效消除供紙輥的按壓力所作用的位置的第二供紙盤 的變形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9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供紙盤具有 前端滑動部,位于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橫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兩 側部并能夠滑動;和可動部,橫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兩側部,能夠相 對于上述前端滑動部轉動,上述支撐部件至少能夠與上述前端滑動部 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得到僅將可動部向上轉動而能夠容易地進行對 第一供紙盤的記錄介質(zhì)的補給作業(yè)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IO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滑動部的 前端, 一體地突出形成有至少左右一對卡定爪,在使上述第二供紙盤 相對于上述第一供紙盤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移動時,上述卡定爪與在上
述第一供紙盤上穿透設置的孔分別扣合。由此,在供紙輥供給第二供 紙盤上的記錄介質(zhì)時不會變形,得到能夠確保供紙性能的效果。此外,技術方案ll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設 有第一限制單元,在上述支撐部件被配置于預定位置時,限制上述支 撐部件向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并且允許上述第二供紙盤 向上述送紙方向移動。由此,能夠切實地防止由供紙輥的按壓力引起 的第二供紙盤的變形。此外,技術方案12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限制單元 上,在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途部設有凹部,該凹部向上述 送紙方向插通。由此,能夠切實地防止由供紙輥的按壓力引起的第二 供紙盤的變形。此外,技術方案13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限制單元 上,在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設有向下突出的一對突起,該突起從 左右兩側夾著上述支撐部件。由此,能夠切實地防止由供紙輥的按壓 力引起的第二供紙盤的變形。此外,技術方案14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撐部件上設 有限制上述第二供紙盤從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供紙位置移動的第二限 制單元。由此,在預定位置以外不會使第二供紙盤不小心向供給下游 側移動。此外,技術方案15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撐部件被配 置于上述預定位置以外時,上述第二限制單元限制上述第二供紙盤從 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供紙位置移動。由此,能夠限制使第二供紙盤向 供給下游側移動。此外,技術方案16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限制單元為
比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高的上述支撐部件的高 度、與上述支撐部件能夠嵌入的凹部的深度的組合。由此,能夠限制 使第二供紙盤向供給下游側移動。此外,技術方案17涉及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撐部件上設有引入部,在上述支撐部件向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一限制單元接 近時,用于相對于上述第一限制單元容易引導。由此,在預定位置, 能夠使第二供紙盤容易向支撐部件靠近。此外,在技術方案18涉及的發(fā)明中,供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供紙盤;和供紙輥,選擇性的與 容納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和容納在上 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抵接。由此,不會引起 紙張堵塞等不良情況,能夠切實地供給記錄介質(zhì)。此外,在技術方案19涉及的發(fā)明中,供紙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支撐部件,與容納在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中上述供紙輥抵接的位置附近的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由此, 不會引起紙張堵塞等不良情況,能夠切實地供給記錄介質(zhì)。此外,在技術方案20涉及的發(fā)明中,圖像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根據(jù)技術方案18或19所述的供紙裝置;記錄部,在從上述供 紙裝置供給的記錄介質(zhì)上記錄圖像;以及排出部,排出在上述記錄部記錄了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由此,能夠提供如下圖像記錄裝置,無需增 大第二供紙盤的重量,或增厚板厚度等,能夠切實地進行始于第二供 紙盤的記錄介質(zhì)的供給作業(yè),能夠不引起紙張堵塞地進行圖像記錄。
圖1是搭載有本發(fā)明的供紙裝置的多功能裝置的透視圖。圖2是由第一供紙盤供紙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
圖3是由第二供紙盤供紙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圖4是將第二供紙盤放置在送紙作業(yè)位置時的透視圖。圖5是省略了在第一供紙盤中將第二供紙盤放置在送紙作業(yè)位置時的可動部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使第二供紙盤向退避位置移動,可動部向上轉動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7是使上述可動部轉動到垂直狀態(tài)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8是表示使第二供紙盤向退避位置移動,未圖示可動部的狀態(tài) 的透視圖。圖9 (A)是前端滑動部的仰視圖。圖9 (B)是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俯視圖。圖10 (A)是前端滑動部的正視圖。圖10 (B)是將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朝上時的透視圖。圖11是第二供紙盤的俯視圖。圖12 (A)是將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朝上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 圖12 (B)是第二供紙盤的仰視圖。圖13是表示第一供紙盤中的一個側導板及支撐部件的圖,是將主 要部分放大的部分切割透視圖。圖14是表示前端滑動部的凹部及支撐部件的抵接面的圖,是將主要部分放大的部分切割透視圖。圖15是表示由支撐部件支撐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的狀態(tài)的圖,是將主要部分放大的部分切割側剖視圖。圖16是圖15的XVI-XVI線箭頭方向剖視圖。 圖17 (A)是表示支撐部件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圖。 圖17 (B)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剖視圖。 圖18是表示限制單元的其他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具有 本發(fā)明的供紙裝置的圖像記錄裝置即多功能裝置1 (復合機)的外觀透 視圖。該多功能裝置1具有傳真功能、打印功能、掃描功能、復印功 能、及視頻打印功能等各種功能。[多功能裝置1的基本構造]如圖1所示,在多功能裝置1中的殼體2的前側(圖1中為前方 側)開口有開口部2a,在該開口部2a安裝有可沿著X軸線方向插拔的 第一供紙盤3和第二供紙盤30,上述第一供紙盤3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作 為記錄介質(zhì)的紙張,上述第二供紙盤30層疊的設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 3的上方,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紙張。在殼體2的上部,配置有復印功能及傳真功能中用于原稿讀取等 的圖像讀取裝置5。圖像讀取裝置5能夠經(jīng)由未圖示的樞軸部相對于殼 體2的一側端上下開閉轉動。此外,圖像讀取裝置5的上表面由用于 放置原稿的玻璃板構成,該玻璃板由可相對于圖像讀取裝置5的后端 以樞軸為中心上下轉動的原稿蓋體6覆蓋。將原稿蓋體6向上側打開, 在玻璃板上放置原稿,由在玻璃板的下方在主掃描方向上往復移動的 原稿讀取用的掃描器(例如CIS: 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觸式圖像傳 感器)讀取原稿的圖像。在殼體2的上表面且原稿蓋體6的前方,設有具有各種操作按鈕 的操作面板部7、和用于顯示操作步驟及執(zhí)行中的處理的狀態(tài)的液晶顯 示裝置8。各種操作按鈕包括開始按鈕及停止按鈕等,通過按壓上述操 作按鈕進行各種操作。此外,根據(jù)需要顯示多功能裝置1的設定狀態(tài) 及各種操作信息等。此外,在殼體2的前表面且?guī)钥诓?a的上方,設有用于插入外部 存儲器的外部存儲器插入部11。外部存儲器例如Compact Flash注冊商 標)、SmartMedia (注冊商標)、Memory Stick (注冊商標)、SD卡 (注冊商標)、XD (注冊商標)等。插入到該外部存儲器插入部11 的外部存儲器中所存儲的數(shù)據(jù)被讀入到多功能裝置1的內(nèi)部存儲器,
由記錄裝置記錄到紙張上。接下來,參照圖2 圖10等對記錄部10及本發(fā)明的供紙裝置12 進行說明。圖2表示能夠從供紙裝置12的第一供紙盤3供給紙張的狀 態(tài),圖3表示能夠從第二供紙盤30供給紙張的狀態(tài)。[記錄部]如圖2及圖3所示,記錄部10由上表面開放的箱型主框體(未圖 示)和其左右一對側板支撐,形成在向Y軸方向(主掃描方向)延伸 的橫向板狀的第一及第二導向部件15、 16之間。記錄部10中的在下 表面?zhèn)却钶d有記錄頭14的托架13,橫跨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第一導 向部件15及下游側的第二導向部件16,可自由滑動并可往復移動。為了使托架13往復移動,在配置于紙張傳送方向(箭頭A方向) 下游側的第二導向部件16的上表面,向主掃描方向(Y軸方向)延伸 配置的正時帶(未圖示)巻繞在滑輪(未圖示)上,驅動該正時帶的 CR(托架)電動機(未圖示)被固定在第二導向部件16的下表面。與托架13上的記錄頭14的下表面相對并向Y軸方向延伸的扁平 狀的壓盤17,在上述兩個導向部件15、 16之間被固定在主框體的底板 的上方。此外,在傳送上游側,夾著壓盤17配置有用于將紙張P (Pl)傳 送到記錄頭14下表面的定位輥(傳送輥)對18,在壓盤17的下游側 配置有排紙輥對19,用于將記錄完的紙張P (Pl)傳送到第二供紙盤 30上表面上設置的排紙接收部33 (參照圖2、圖3)。壓盤17支撐由 定位輥(傳送輥)對18傳送來的紙張P,以使該紙張P與記錄頭14 的間隙恒定。[供紙裝置]
接下來,對供紙裝置12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 可從多功能裝置1前側的開口部2a插拔的第一供紙盤3和第二供紙盤 30以層疊狀態(tài)配置。第一供紙盤3具有可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多張紙張P 的第一容納部3b。紙張P為A3尺寸,使該紙張P的長邊沿著Y方向、 短邊沿著X方向而堆積到第一容納部3b內(nèi)。為此,第一供紙盤3的整 體形成為Y方向的尺寸比X方向的尺寸長。并且,由后述的擺式的送 紙單元20逐張供給到記錄部10。作為合成樹脂材料的噴射模制品的第一供紙盤3的框體(主體 部),包括底板3a、左右兩側板3c、把手部3d、及與送紙方向的下游 側端連接的傾斜分離板21 (參照圖4 圖7)。第一供紙盤3的底板 3a上設置的第一容納部3b中紙張P的最大堆積量,在本實施方式中普 通紙為100張左右,堆積高度為大致10mm左右。作為合成樹脂材料的噴射模制品的第二供紙盤30,包括前端滑動 部31和可相對于該前端滑動部31從水平狀態(tài)(參照圖4)到向上的豎 立狀態(tài)(參照圖6、圖7)為止上下轉動而連接的可動部32。在前端滑 動部31的左右兩側部位的下表面?zhèn)仍O有滑動引導部31a,在該兩個滑 動引導部31a搭載于第一供紙盤3的左右兩側板3c前側的引導軌部37 上的狀態(tài)下,向X方向自由滑動。此外,可動部32也搭載在第一供紙 盤3的左右兩側板3c的上表面上來支撐載荷,并且可滑動。在可動部32前端部的左右兩側部位上設置的軸(未圖示)能夠嵌 入在前端滑動部31的上表面左右兩側部位上設置的成對的軸承部34 (參照圖7、圖9 (A)及圖12 (A))并可轉動,并可上下轉動而連 接。在前端滑動部31的前端一體地突出形成有左右一對側面觀察為L 型的卡定爪35 (參照圖9 (A)、圖9 (B)、圖10 (A)、圖10 (B)、 圖12 (A)及圖12 (B))。若使該第二供紙盤30相對于第一供紙盤 3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參照圖4的箭頭C方向)移動,則卡定爪35 嵌入到在傾斜分離板21上穿透設置的兼用于定位的支撐孔36,能夠支
撐載荷。第二供紙盤30,在第一供紙盤3的第一容納部3b上可相對于第 一供紙盤3及送紙單元20進退移動,能夠將與第一供紙盤3中的紙張 P不同尺寸(小尺寸,明信片或照片的L版等)的多張(至少一張以上) 紙張P1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到設置在底板30a上的第二容納部30b (參照 圖2 圖4、圖10)。在第二供紙盤30上,在第二容納部30b的后方 (送紙方向上游側部位) 一體地形成有盤狀的排紙接收部33。在使第 二供紙盤30相對于第一供紙盤3向送紙方向的下游側(參照圖3、圖 4的箭頭C方向)移動,發(fā)揮送紙作用時,作為該第二供紙盤30的紙 張P1的送紙方向下游側端部的前端滑動部31,與第一供紙盤3上的傾 斜分離板21的內(nèi)表面抵接(參照圖3、圖4及圖5)。另外,在圖5 及圖8中,省略了可動部32未進行圖示。此外,在圖5中表示使前端 滑動部31移動到送紙方向下游側的狀態(tài)(由第二供紙盤30進行供紙 作業(yè)的位置),在圖8中表示使前端滑動部31移動到送紙方向上游側 的狀態(tài)(第二供紙盤30的非供紙位置、退避位置)。并且,在將第二供紙盤30推入(使其前進)到供紙作業(yè)位置為止 時, 一對卡定爪35與在第一供紙盤31上的傾斜分離板21上穿透設置 的一對支撐孔36分別扣合,使第二供紙盤30不會向左右上下偏離, 并且能夠保持將第二供紙盤30推入到供紙作業(yè)位置為止的狀態(tài)。從而, 產(chǎn)生如下效果,能夠確保第二供紙盤30在供紙作業(yè)位置上與上下方向 及紙張P1的送紙方向保持平行的姿勢,能夠使紙張P1的分離、送紙 作用切實且穩(wěn)定。在實施方式中,送紙單元20上的合成樹脂制的臂體20c可以驅動 軸39為中心上下轉動,臂體20c向傾斜分離板21靠近地延伸,在臂體 20c前端部配置有供紙輥20a,從驅動軸39經(jīng)由未圖示的齒輪傳動機構 旋轉驅動供紙輥20a。另外,實施方式中的一對供紙輥20a,夾著Y方 向的中心線設置在左右對稱位置(未圖示)。
第一供紙盤3中的第一容納部3b內(nèi)的底板3a的上表面及第二供 紙盤30 (可動部32)中的第二容納部30b內(nèi)的底板30a的上表面,在 送紙作業(yè)時的上述一對供紙輥20a向下按壓時分別抵接的位置固定有 軟木板等摩擦板25、 26(參照圖4、圖8及圖11)。由此,在第一容 納部3b及第二容納部30b內(nèi)的紙張P (Pl)的張數(shù)減少時,防止通過 供紙輥20a的轉動而多張被同時送紙的重疊傳送現(xiàn)象。并且,通過送紙單元20上的供紙輥20a、和傾斜分離板21的寬度 方向(Y方向)中央部的內(nèi)表面(表面)側設置的作為分離單元的彈 性分離墊21a (在實施方式中為金屬板簧),逐張分離傳送在第一供紙 盤3或第二供紙盤30中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的記錄介質(zhì)即紙張P (Pl)。 被分離的紙張P (Pl)經(jīng)由上方橫向的U型路徑(供紙傳送路徑)用 的傳送路徑體40被供給到比第一供紙盤3靠上側(高的位置)設置的 記錄部10。并且,在記錄部IO記錄的紙張P(PI)以記錄面朝上的狀 態(tài)向開口部2a排出。在第一供紙盤3中的第一容納部3b設有引導與該第一容納部3b 內(nèi)的紙張P的送紙方向平行的側邊緣且用于定位的一對側導板41、和 后導板42 (參照圖2、圖3、圖5 圖8)。一對側導板41,在第一供紙盤3的左右兩側板3c之間的底板3a 上在與紙張P的送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寬窄移動(寬窄滑動)。各 側導板41具有滑板43、和從該滑板43垂直立設的抵接板44,僅在一 側的側導板41上具有用于定位的帶有夾取部45的鎖定部件(未圖示)。各滑板43可沿著底板3a的上表面滑動,支撐容納的紙張P的下 表面。各抵接板44是從滑板43垂直立設而與紙張P的寬度方向的側 邊緣抵接的部件。
此外,與各滑板43的下表面連接的齒條桿46的一面上形成有鋸 齒。并且,左右一對齒條桿46沿著在底板3a上凹陷形成的左右一對平 行狀的導槽內(nèi),彼此朝向另一側導板41延伸,左右一對齒條桿46各 自的鋸齒與配置在第一供紙盤3的底板3a中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位置上 的自由旋轉的小齒輪47嚙合。其結果,通過一對側導板41能夠使第 一供紙盤3的寬度方向(與紙張P的送紙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心線 與紙張P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線一致,即所謂中心位置一致。各鎖定部件被設置在滑板43的下表面,能夠與形成在底板3a上 表面上的多個扣合齒48選擇性地扣合或脫離,從而能夠位移。第一容納部3b上的后導板42具有滑板42a,夾著底板3a的上 下表面,可沿著送紙方向滑動(可移動);縱板部42b,與容納的紙張 P的后邊緣抵接;以及把手部42d,從滑板42a的上表面?zhèn)茸笥抑醒氩?與縱板部42b的前側隔開適當間隔而立設。該后導板42是具有彈性的 合成樹脂制的噴射模制品?;?2a的左右兩側端部與在底板3a上沿著紙張P的送紙方向延 伸凹陷形成的一對導槽50滑動接觸,從而后導板42能夠沿著該移動 路徑移動。在一對導槽50之間在底板3a的上表面形成有多個扣合齒 51。各扣合齒51是向與導槽50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凹凸形 狀,由此,后導板42能夠被鎖定而定位。形成在滑板43a下表面的卡定爪(未圖示),能夠選擇性的與扣 合齒51的凹凸部分扣合。若使用者夾住俯視為-字狀的縱板部42b和 把手部42d,以使其前后間隔收縮,則由于合成樹脂材料的彈性,從而 在上述一對導槽50的外側與縱板部42b的分叉部連接的滑板42a向上 位移,滑板42a下表面的卡定爪(未圖示)從扣合齒51凹凸部分脫離。另外,在第二供紙盤30的第二容納部30b也設有與第一供紙盤3
相同的引導與紙張P1的送紙方向平行的側邊緣且用于定位的側導板單元48、和用于根據(jù)紙張Pl的尺寸規(guī)定送紙方向上游側端緣的后導板 49。[支撐供紙作業(yè)位置上的第二供紙盤30的結構]接下來,對如下用于支撐的支撐結構進行說明,在第二供紙盤30 具有肋或沒有肋的薄板厚度(剛性低的情況)且與送紙方向正交的方 向(寬度方向、Y方向)的尺寸長的情況下,供紙作業(yè)位置的第二供 紙盤30中上述寬度方向的中途部至少不會因送紙動作時的供紙輥20a 的按壓力而變形。[第一實施方式]如圖5、圖6、圖8、圖13 圖15所示,支撐結構的第一實施方 式為在第一供紙盤3上設置的一對側導板41中的各抵接板44上設置 的支撐部件53。在作為垂直板的抵接板44上,與沿著堆積狀態(tài)的紙張 P的送紙方向的左右兩側邊緣抵接的抵接面44a,沿著送紙方向以適當 間隔設置于多個位置。并且,在抵接板44的內(nèi)表面上一體設置的支撐 部件53、或單獨個體的支撐部件53在抵接板44的內(nèi)表面上用粘接劑 等固定而設置時,該支撐部件53的內(nèi)表面與上述抵接面44a形成在同 一平面上。此外,如圖15所示,各支撐部件53的高度尺寸H1至少具 有如下程度的高度,在進行紙張Pl的送紙動作時能夠與由于供紙輥20a 而受到向下按壓力的第二供紙盤30上的前端滑動部31的下表面抵接。第一實施方式是前端滑動部31的上表面載置有可動部32的前端 部分(摩擦板26所存在的位置)的情況,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即 使存在前端滑動部31,可動部32的下表面也向下露出,能夠由支撐部 件53的上表面直接支撐。根據(jù)上述結構,在輸送堆積容納在第二供紙盤30中的紙張Pl的 情況下,首先,如圖6或圖7所示,在后退位置(使第二供紙盤30的
前端與傾斜分離板21抵接的狀態(tài)下的第二供紙盤30上的可動板32的 后端向上轉動,將第一供紙盤3的第一容納部3b增大開放的狀態(tài))將 堆積容納在第一容納部3b中的A3尺寸的紙張P全部取出,使一對側 導板41移動到靠近第一供紙盤3的寬度方向(Y方向)中央部位為止, 并且使第二供紙盤30前端部的卡定爪35嵌入支撐孔36并卡定。此時, 使靠近一對抵接板44的前部的位置上設置的各支撐部件53的上表面 支撐第二供紙盤30 (參照圖4)。由此,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邊緣(包括圖12等中 所示的滑動引導部31a)橫跨第一供紙盤3的左右兩側板3c而受到支 撐,并且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中途部中前端側經(jīng)由卡定爪35及 支撐孔36由傾斜分離板21支撐。此外,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中 途部中供紙輥20a的按壓力所作用的部位由一對支撐部件53支撐,因 此在由于供紙輥20a而受到向下的按壓力時,即使第二供紙盤30為具 有肋的薄板狀(剛性低的情況),該第二供紙盤30的中途部也難以變 形。其結果,容納在第二供紙盤30的第二容納部30b中的紙張P保持 平坦狀,不會產(chǎn)生由供紙輥20a引起的送紙不良。[第二實施方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支撐部件53相對于第一供紙盤3的底板3a 或側導板41的滑板43可拆裝、或者可起伏轉動。在圖17 (A)中, 將支撐部件53下端的突設銷54插入到在底板3a或滑板43上穿透設置 的安裝孔55,從而可拆裝。在圖17 (B)中,將在底板3a或滑板43 的上表面的臺階部57上設置的圓軸狀的支撐軸58安裝到設置在支撐 部件53下端的軸承56中,并可以轉動。另外,用于將支撐部件53保 持垂直狀的制動器59被設置在臺階部57上。在圖17 (B)的實施方式 中水平狀伏臥的支撐部件53位于臺階部57的底部,因此不會妨礙堆 積在底板3a或惻導板41的滑板43上的紙張P。在不使用圖17 (A) 的實施方式的支撐部件53時,雖然未圖示,但是若將其放置在形成于 底板3a適當位置上的容納凹處,則不會丟失。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支撐部件53上的上表面,若設置使送紙方 向上游側的高度隨著靠近上游側而降低的傾斜狀或彎曲狀的引入部62 (參照圖13及圖15),則在將支撐部件53設置于與上述限制單元(凹 部60或一對突起61)的Y方向的位置對應的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前端 滑動部31無需抬起而向X方向滑動移動,能夠將支撐部件53引導到
限制單元的位置。[第五實施方式]在第五實施方式中,在第一供紙盤3中的后導板42設有支撐部件 (未圖示)。此時,由設置在后導板42的支撐部件支撐前端滑動部31 的下表面,因此在將第一供紙盤3內(nèi)的紙張P全部取出后,需要使后 導板42向傾斜分離板21靠近移動。在該實施方式中,也能夠有效地 支撐對第二供紙盤30產(chǎn)生的按壓力的作用位置附近,能夠消除第二供 紙盤30的變形。[第六實施方式]在第二供紙盤30上具有第三實施方式的凹部60的情況下,在可 向Y方向移動的側導板41所具有的支撐部件53的高度設定為比第二 供紙盤30的前端滑動部31的下表面31b高的高度,并且能夠嵌入凹 部60的程度時,僅在使側導板41向Y方向移動從而與凹部60的位置 對齊的狀態(tài)下,才能使退避到第一供紙盤3上的送紙上游側的第二供 紙盤30向下游側移動,在從凹部60的位置脫離、例如將一對側導板 41的Y方向的間隔擴大的狀態(tài)下,若欲使位于退避位置的第二供紙盤 30向下游側移動,則該第二供紙盤30的前端(最下游側)的邊緣與支 撐部件53的上端部干擾,限制第二供紙盤30繼續(xù)向下游側移動。這 種支撐部件53的高度與凹部60的深度的組合構成第二限制單元。[第七實施方式]在第七實施方式中,在輸送堆積容納在第二供紙盤30中的紙張 Pl的情況下,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左右兩側邊緣(包括圖12等 中所示的滑動引導部31a)不橫跨第一供紙盤3的左右兩側板3c而受 到支撐,只是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中途部中前端側經(jīng)由卡定爪35 及支撐孔36由傾斜分離板21支撐,并且,第二供紙盤30寬度方向的 中途部中供紙輥20a的按壓力所作用的部位由一對支撐部件53支撐。 因此,在由于供紙輥20a而受到向下的按壓力時,即使第二供紙盤30
為具有肋的薄板狀(剛性低的情況),該第二供紙盤30的中途部也難
以變形。其結果,容納在第二供紙盤30的第二容納部30b中的紙張P 保持平坦狀,不會產(chǎn)生由供紙輥20a引起的送紙不良。
權利要求
1. 一種供紙盤,包括第一供紙盤,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第一容納部;和第二供紙盤,被配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上方,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第二容納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供紙盤,能夠在能夠將容納于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沿著預定的送紙方向輸送的退避位置、和能夠將容納于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沿著上述送紙方向輸送的供紙位置之間移動,具有支撐部件,被設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上,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配置于上述供紙位置時,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端部及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兩側端部由上述第一供紙盤支撐,并且上述支撐部件從下方支撐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下游側端部及上述兩側端部以外的位置。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配置于上述供紙位置時,上述支撐部件與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被配置于上述退避位 置時,上述支撐部件不與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撐部件的高度隨著靠近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而增大。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引導記錄介質(zhì)的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側邊緣的側導板被設置為能夠向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 向移動,在上述側導板設有上述支撐部件。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側導板被設置為一對,能夠引導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所容納的記錄介質(zhì)的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的兩側邊緣,上述一對側導板能夠相對于上述第一供紙盤中上述第一容納部的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方向的中央部對稱地移動,在上述一對側導板上分別設有上述支撐部件。
6.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撐部件設置為能夠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的側導板或底面上拆裝或者起伏。
7.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用于引導上述送紙方向中記錄介質(zhì)的后端側邊緣的后導板被設置為能夠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移 動,上述支撐部件被設置在上述后導板上。
8.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從上述第二供紙盤提供記錄介質(zhì)時,上述支撐部件與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接。
9.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供紙盤具有前端滑動部,位于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橫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兩側部并能夠滑動;和可動部,橫跨上述第一 供紙盤的兩側部,能夠相對于上述前端滑動部轉動,上述支撐部件至少能夠與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抵接。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端滑動部的前端, 一體地突出形成有至少左右一對卡定 爪,在使上述第二供紙盤相對于上述第一供紙盤沿著上述送紙方向移 動時,上述卡定爪與在上述第一供紙盤上穿透設置的孔分別扣合。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供紙盤設有第一限制單元,在上述支撐部件被配置于 預定位置時,限制上述支撐部件向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并且允許上述第二供紙盤向上述送紙方向移動。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限制單元上,在與上述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途部設有凹部,該凹部向上述送紙方向插通。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限制單元上,在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設有向下突出的一對突起,該突起從左右兩側夾著上述支撐部件。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撐部件上設有限制上述第二供紙盤從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供紙位置移動的第二限制單元。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撐部件被配置于上述預定位置以外時,上述第二限制單元限制上述第二供紙盤從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供紙位置移動。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限制單元為比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前端滑動部的下表面高的上述支撐部件的高度、與上述支撐部件能夠嵌入的凹部的深度 的組合。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撐部件上設有引入部,在上述支撐部件向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一限制單元接近時,用于相對于上述第一限制單元容易引 導上述支撐部件。
18. —種供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供紙盤;和供紙輥,選擇性的與容納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納部中 的記錄介質(zhì)、和容納在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 質(zhì)抵接。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供紙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撐部件,與容納在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中上述供紙輥抵接的位置附近的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下表面抵 接。
20. —種圖像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據(jù)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供紙裝置;記錄部,在從上述供紙裝置供給的記錄介質(zhì)上記錄圖像;以及 排出部,排出在上述記錄部記錄了圖像的記錄介質(zhì)。
21. —種供紙盤,包括第一供紙盤,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 第一容納部;和第二供紙盤,被配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一容 納部上方,具有能夠容納記錄介質(zhì)的第二容納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供紙盤,能夠在能夠將容納于上述第一供紙盤的上述第 一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沿著預定的送紙方向輸送的退避位置、和能夠 將容納于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第二容納部中的記錄介質(zhì)沿著上述送 紙方向輸送的供紙位置之間移動,具有支撐部件,被設置在上述第一供紙盤上,在上述第二供紙盤 被配置于上述供紙位置時,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端部由上述第一供 紙盤支撐,并且上述支撐部件從下方支撐上述第二供紙盤的上述下游 側端部以外的位置。
22. 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供紙盤,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撐部件的高度隨著靠近上述送紙方向的下游側而增大。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供紙裝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消除傳送記錄介質(zhì)時第二供紙盤(30)的變形。在由可上下擺動的供紙輥(20a)將第一容納部(3b)的紙張逐張供給記錄部(10)的第一供紙盤(3)的上方具有第二供紙盤(30),相對于第一供紙盤(3)及供紙輥(20a)可進退移動,具有能以堆積狀態(tài)容納多張紙張(P1)的第二容納部(30b),在從第二供紙盤(30)供給紙張(P1)時,具有前端滑動部(31)和可動部(32)的第二供紙盤(30)的紙張(P1)的送紙方向的下游側端部及沿送紙方向的兩側端部由第一供紙盤(3)支撐,第一供紙盤(3)側導板上的抵接板(44)在前端滑動部(31)下表面從下方支撐下游側端部及兩側端部以外的位置。
文檔編號B65H1/00GK101397094SQ20081016627
公開日2009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淺田哲男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