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能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以風能為動力的船。
背景技術:
船是一種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fā)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 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 運輸工具。
現代的船通常都以燃油或燃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然而,隨著燃油和燃氣等不可再 生能源的大量消耗, 一方面,該類機動船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廢油泄漏等 問題造成的船油污染,正日益嚴重的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由于不可再生 能源的儲備有限,大量消耗燃油燃氣等能源使人類不得不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問題。為了解 決能源危機問題并保護環(huán)境,開發(fā)可持續(xù)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替代燃油或燃氣作為 船的動力變得由為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現有的船的動力耗能及能源污染問題,提供一種風能船。為實 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風能船,由風翼、蝸桿蝸輪、船舶推進器、發(fā)電機、蓄電裝置、電動機及船身組成, 所述的風翼用于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該風翼與蝸桿蝸輪相接,所述的蝸桿蝸輪與發(fā)電機相接, 所述的發(fā)電機與蓄電裝置通過導線相連,所述的蓄電裝置與電動機通過導線相連,為電動機 提供動力,所述的電動機與船舶推進器相連,帶動船舶推進器工作,所述的風翼、蝸桿蝸輪、 發(fā)電機、蓄電裝置、電動機均放置于船身內,船舶推進器置于船身尾部下方。
該風能船行駛時風翼連動蝸桿蝸輪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機發(fā)電并將電能蓄存至蓄電裝置中, 電動機連接蓄電裝置以電力驅動船舶推進器,使船行駛。
本實用新型開發(fā)了清潔能源風能替代燃油或燃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緩解能源危機 及環(huán)境保護,此外,本實用新型以風力發(fā)電的方式儲存能量,能有效提高風能的使用效率, 有較好的使用價值。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一詳細的描述
參看圖l, 一種風能船,包括風翼l、蝸桿蝸輪2、發(fā)電機3、蓄電裝置4、電動機5、 船舶推進器6及船身7。風翼1與蝸桿蝸輪2的一端相接,蝸桿蝸輪2的另一端與發(fā)電機3輸 入端相接,發(fā)電機3輸出端與蓄電裝置4輸入端通過導線相連,蓄電裝置4的輸出端與電動 機5的輸入端通過導線相連,電動機5的輸出端與船舶推進器6相接,其中,風翼l、蝸桿蝸 輪2、發(fā)電機3、蓄電裝置4、電動機5均安裝于船身7內,船舶推進器6置于船身尾部下方。
其中,蓄電裝置4一般為蓄電池,船舶推進器6—般為明輪,也可為螺旋槳。在本實施 例中,蓄電裝置4采用蓄電池,船舶推進器6采用明輪。
該風能船行駛時,風翼1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并連動蝸桿蝸輪2,蝸桿蝸輪2帶動發(fā)電 機3發(fā)電,發(fā)電機3發(fā)電后將電能存儲至蓄電裝置4內,電動機5由蓄電裝置4提供動力帶 動船舶推進器6,從而推進船身行駛。
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僅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并不構成對權利要求范圍的限制, 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風能船,其特征在于,包括風翼、蝸桿蝸輪、船舶推進器、發(fā)電機、蓄電裝置、電動機及船身;所述的風翼用于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該風翼與所述的蝸桿蝸輪相接;所述的蝸桿蝸輪與發(fā)電機相接;所述的發(fā)電機與蓄電裝置通過導線相連;所述的蓄電裝置與電動機通過導線相連,為電動機提供動力;所述的電動機與船舶推進器相連,帶動船舶推進器工作;所述的風翼、蝸桿蝸輪、發(fā)電機、蓄電裝置、電動機均安裝于船身內,船舶推進器置于船身尾部下方。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能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翼帶動所述的蝸桿蝸輪,所述的蝸 桿蝸輪帶動所述的發(fā)電機,所述的發(fā)電機發(fā)電并將電能蓄存至所述的蓄電裝置中,所述的 電動機連接所述的蓄電裝置以電力驅動船舶推進器,使船行駛。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風能船,由風翼、蝸桿蝸輪、船舶推進器、發(fā)電機、蓄電裝置、電動機及船身組成,所述的風翼用于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該船行駛時,風翼連動蝸桿蝸輪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機發(fā)電并將電能蓄存至蓄電裝置中,電動機連接蓄電裝置以電力驅動船舶推進器,使船行駛。本實用新型用風能替代燃油或燃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緩解能源危機及環(huán)境保護,此外,本實用新型以風力發(fā)電的方式儲存能量,能有效提高風能的使用效率,有較好的使用價值。
文檔編號B63H21/17GK201343141SQ20082015533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林婉圓 申請人:上海同濟大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