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屬于摩托車輔助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據(jù)申請人了解,中高排量摩托車,尤其是高排量摩托車,由于車身自重過重、加速度快、馬力大,對于新手來說十分難以控制,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騎行容易發(fā)生摔車受傷等事故,加上其價格昂貴,初學者為了避免人身受傷或維修摩托車,無法克服心理恐懼來放開練習,在技術原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通常需要耗費一段時間才能熟悉一臺摩托車的性能,并且無法自身感受摔車臨界點,無法在較差路況下進行駕駛練習,無法快速學習壓車、側滑等騎行動作,所以,在沒有輔助裝置的情況下自學騎行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很難學會如“壓彎”、“漂移”等基礎騎行特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該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能夠輔助車手進行側滑練習,可使摩托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摔倒,既起到了保護摩托車的作用,又能避免車手摔車,使車手快速掌握騎行技巧。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摩托車前輪的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設置在摩托車后輪的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和設置在摩托車車身底部的車身防傾倒機構;所述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包括相連的前輪搖架和前輪滑板架,所述前輪搖架和前輪滑板架通過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和前輪十字鉸鏈相連;所述前輪搖架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前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所述前輪滑板架的底部設有萬向輪;所述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包括相連的后輪搖架和后輪滑板架,所述后輪搖架和后輪滑板架通過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和后輪十字鉸鏈相連;所述后輪搖架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后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所述后輪滑板架的底部設有萬向輪;所述車身防傾倒機構包括車身吊架,所述車身吊架的兩側對稱的設置有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所述車身吊架通過第一緩沖氣動桿與第一側滑板相連,所述車身吊架通過第二緩沖氣動桿與第二側滑板相連;所述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的底部均設有萬向輪。
進一步地,所述前輪滑板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內(nèi)平行設置有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均與矩形框的其中一條邊框平行;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矩形框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所述第二連接桿和矩形框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前輪十字鉸鏈;所述矩形框上設有第一三角形踏板,所述矩形框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梯形踏板和第二梯形踏板。
進一步地,所述前輪搖架為封閉的階梯形框架結構,所述前輪搖架的中部位置分別對稱設有第一前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所述前輪搖架的一端設有與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前輪搖架的另一端設有與前輪十字鉸鏈鉸接的鉸接架。
進一步地,所述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包括絲杠,所述絲桿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所述絲杠的中部設有絲杠調節(jié)器,所述絲杠調節(jié)器上設有調節(jié)桿;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的軸線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與前輪搖架的鉸接架相連,所述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分別與第一連接桿和矩形框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前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分別與摩托車前輪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后輪滑板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內(nèi)平行設置有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均與矩形框的其中一條邊框平行;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矩形框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所述第二連接桿和矩形框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后輪十字鉸鏈;所述矩形框上設有第一三角形踏板,所述矩形框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梯形踏板和第二梯形踏板。
進一步地,所述后輪搖架為封閉的階梯形框架結構,所述后輪搖架的中部位置分別對稱設有第一后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所述后輪搖架的一端設有與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后輪搖架的另一端設有與后輪十字鉸鏈鉸接的鉸接架。
進一步地,所述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包括絲杠,所述絲桿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所述絲杠的中部設有絲杠調節(jié)器,所述絲杠調節(jié)器上設有調節(jié)桿;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的軸線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與后輪搖架的鉸接架相連,所述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分別與第一連接桿和矩形框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后輪魚眼軸承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分別與摩托車后輪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車身吊架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防傾倒支架和第二防傾倒支架,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和第二防傾倒支架均為大小相同的l形結構,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和第二防傾倒支架的上部設有支撐管,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和第二防傾倒支架的底部連接有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為矩形管,所述底部支架的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所述第一側滑板通過第一緩沖氣動桿與第一防傾倒支架相連,所述第二側滑板通過第二緩沖氣動桿與第二防傾倒支架相連;所述底部支架的上還分別安裝有第一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和第二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對稱設置在底部支架的兩側,所述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大小相等,所述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為蝶翼形,第一側滑板和第二側滑板的底部均設有萬向輪;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和第二防傾倒支架的兩端均設有與摩托車相連的安裝部。
本發(fā)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在前輪和后輪分別設置了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能夠控制輪胎的高度從而控制抓地力,來模擬不同路面的駕乘感受,來滿足騎行難度提升的需求,能夠為車手鍛煉車技提供一個很好的難度階層遞進;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在摩托車的車身中部設有車身防傾倒機構,防傾倒機構包括與摩托車相連的防傾倒支架,防傾倒支架兩側連接有側滑板,防傾倒支架兩側還設有橡膠緩沖塊和緩沖氣動桿,所述橡膠緩沖塊和緩沖氣動桿能夠控制車身的最大傾斜角度,能夠使車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摔倒,既能夠起到保護摩托車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車手摔車受傷,能夠讓車手快速掌握騎行技巧;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結構簡單,功能實用。采用該練習器輔助中高排量摩托車騎行練習,無需擔心車輛摔倒,兩側滑板的防傾倒功能可使初學者快速掌握平衡控制,從而更快的掌握檔位使用、掌握前后制動鎖死臨界點、學習如何規(guī)避實際騎行中的摔車問題、學習壓車和側滑等基礎特技。本發(fā)明利于快速激發(fā)練習者的學習興趣,利于快速過渡到無輔助的自由騎行狀態(tài),既可以滿足初學者的需要,也可用于其他騎行者提高騎行水平和基礎特技水平。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可使騎行者和摩托車都受到防摔保護,克服摔車恐懼,從而大大提高練習效率和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主視圖。
圖3為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俯視圖。
圖4為前輪(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前輪(后輪)十字鉸鏈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主視圖。
圖8為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的俯視圖。
圖9為車身防傾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車身防傾倒機構的主視圖。
圖11為車身防傾倒機構的左視圖。
圖12為車身防傾倒機構的俯視圖。
圖中:1-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101-第一前輪魚眼軸承;102-第二前輪魚眼軸承;103-前輪搖架;104-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105-前輪十字鉸鏈;106-前輪滑板架;107-萬向輪;108-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09-絲杠調節(jié)器;110-調節(jié)桿;111-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12-絲杠;113-第一鉸接軸;114-連接部;115-第二鉸接軸;116-矩形框;117-第一連接桿;118-第二連接桿;119-第一三角形踏板;120-第一梯形踏板;121-第二梯形踏板;
2-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201-第一后輪魚眼軸承;202-第二后輪魚眼軸承;203-后輪搖架;204-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205-后輪十字鉸鏈;206-后輪滑板架;207-萬向輪;208-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09-絲杠調節(jié)器;210-調節(jié)桿;211-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12-絲杠;213-第一鉸接軸;214-連接部;215-第二鉸接軸;216-矩形框;217-第一連接桿;218-第二連接桿;219-第一三角形踏板;220-第一梯形踏板;221-第二梯形踏板;
3-車身防傾倒機構;301-車身吊架;302-支撐管;303-第一防傾倒支架;304-第二防傾倒支架;305-第一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306-第二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307-底部支架;308-第一側滑板;309-第二側滑板;310-第一緩沖氣動桿;311-第二緩沖氣動桿;312-萬向輪。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包括設置在摩托車前輪的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1,設置在摩托車后輪的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2和設置在摩托車車身底部的車身防傾倒機構3;
本發(fā)明所述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1包括相連的前輪搖架103和前輪滑板架106,所述前輪搖架103和前輪滑板架106通過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104和前輪十字鉸鏈105相連;所述前輪搖架103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前輪魚眼軸承101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102;所述前輪滑板架106的底部設有萬向輪107;所述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2包括相連的后輪搖架203和后輪滑板架206,所述后輪搖架203和后輪滑板架206通過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204和后輪十字鉸鏈205相連;所述后輪搖架203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后輪魚眼軸承201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202;所述后輪滑板架206的底部設有萬向輪207;所述車身防傾倒機構3包括車身吊架301,所述車身吊架301的兩側對稱的設置有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所述車身吊架301通過第一緩沖氣動桿310與第一側滑板308相連,所述車身吊架301通過第二緩沖氣動桿311與第二側滑板309相連;所述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的底部均設有萬向輪312。
如圖1-5所示,本發(fā)明所述前輪滑板架106包括矩形框116,所述矩形框116內(nèi)平行設置有第一連接桿117和第二連接桿118,所述第一連接桿117和第二連接桿118均與矩形框116的其中一條邊框平行;所述第一連接桿117和矩形框116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104;所述第二連接桿118和矩形框116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前輪十字鉸鏈105;所述矩形框116上設有第一三角形踏板119,所述矩形框116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梯形踏板120和第二梯形踏板121。所述前輪搖架103為封閉的階梯形框架結構,所述前輪搖架103的中部位置分別對稱設有第一前輪魚眼軸承101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102;所述前輪搖架103的一端設有與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104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前輪搖架103的另一端設有與前輪十字鉸鏈105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前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104包括絲杠112,所述絲桿11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08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11,所述絲杠112的中部設有絲杠調節(jié)器109,所述絲杠調節(jié)器109上設有調節(jié)桿110;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08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11的軸線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08與前輪搖架103的鉸接架相連,所述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111分別與第一連接桿117和矩形框116相連。所述第一前輪魚眼軸承101和第二前輪魚眼軸承102分別與摩托車前輪相連。
如圖4-8所示,本發(fā)明所述后輪滑板架206包括矩形框216,所述矩形框216內(nèi)平行設置有第一連接桿217和第二連接桿218,所述第一連接桿217和第二連接桿218均與矩形框216的其中一條邊框平行;所述第一連接桿217和矩形框216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204;所述第二連接桿218和矩形框216的邊框之間安裝有后輪十字鉸鏈205;所述矩形框216上設有第一三角形踏板219,所述矩形框216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梯形踏板220和第二梯形踏板221。所述后輪搖架203為封閉的階梯形框架結構,所述后輪搖架203的中部位置分別對稱設有第一后輪魚眼軸承201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202;所述后輪搖架203的一端設有與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204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后輪搖架203的另一端設有與后輪十字鉸鏈205鉸接的鉸接架。所述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器204包括絲杠212,所述絲桿212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08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11,所述絲杠212的中部設有絲杠調節(jié)器209,所述絲杠調節(jié)器209上設有調節(jié)桿210;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08和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11的軸線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第一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08與后輪搖架203的鉸接架相連,所述第二抓地力鉸接軸承套211分別與第一連接桿217和矩形框216相連。所述第一后輪魚眼軸承201和第二后輪魚眼軸承202分別與摩托車后輪相連。
如圖9-12所示,本發(fā)明所述車身吊架301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防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傾倒支架304,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傾倒支架304均為大小相同的l形結構,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傾倒支架304的上部設有支撐管302,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傾倒支架304的底部連接有底部支架307,所述底部支架307為矩形管,所述底部支架307的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所述第一側滑板308通過第一緩沖氣動桿311與第一防傾倒支架303相連,所述第二側滑板309通過第二緩沖氣動桿310與第二防傾倒支架304相連;所述底部支架307的上還分別安裝有第一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305和第二緩沖橡膠塊安裝支架306,底部支撐管307兩側焊有緩沖塊安裝支架,緩沖塊安裝支架上裝有緩沖橡膠塊。所述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對稱設置在底部支架307的兩側,所述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大小相等,所述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為蝶翼形,第一側滑板308和第二側滑板309的底部均設有萬向輪312。所述第一防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傾倒支架304的兩端均設有與摩托車相連的安裝部。
本發(fā)明安裝工作過程如下:
前后輪部分安裝方式類似,以前輪部分為例,安裝前先將抓地力調節(jié)器上下鉸鏈至手輪距離調節(jié)一致,再將其安裝到滑板架的安裝位,用m12的軸將其固定,再把十字鉸鏈安裝到滑板架上。搖架上有鉸鏈架,將其對應安裝到抓地力調節(jié)器和十字鉸鏈上,完成后搖架可通過下部鉸鏈左右搖晃。魚眼軸承需要通過一根穿過車輪的鎖緊軸安裝到車輪上,然后將滑板與搖架總成如圖所示安裝到魚眼軸承上?;迳系目孜粸榘惭b2寸萬向輪所用。通過調節(jié)器的手輪可以調節(jié)其自身高度,從而調節(jié)搖架上魚眼軸承所在點的高度,帶動車輪上升或下降以調節(jié)車輪的抓地力。后輪安裝方法與上述一致。
車身防傾倒部分由車身吊架和左右兩側滑板組成,車身吊架通過發(fā)動機周圍的安裝點安裝在車上,支撐管通過長軸安裝到吊架上以提高吊架強度,安裝時先裝好車身吊架,然后裝上支撐管,再將側滑板按圖示安裝到吊架上,之后把緩沖橡膠塊每邊兩個安裝到吊架上圖示的安裝板上,最后安裝兩側的緩沖氣動桿。側滑板上圖示孔位為3寸萬向輪安裝孔。安裝完畢后,車身傾斜時,緩沖塊則會下壓,當達到一定角度時會壓在側滑板上設置的壓板上,最大傾斜角度為30°,期間緩沖氣動桿起到阻力作用。這樣就能夠保證摩托車永遠處于不倒地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
本發(fā)明前后輪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結構原理一致,車輪通過魚眼軸承和搖架固定,搖架和底部帶有萬向輪的滑板通過絲桿調節(jié)器和十字鉸鏈連接,絲桿調節(jié)器下鉸鏈和十字鉸鏈下鉸鏈方向一致,上鉸鏈方向一致并垂直于下鉸鏈方向,搖架可隨輪胎向左右兩側搖擺。前后方向上,絲桿調節(jié)器、搖架、鉸鏈形成一個搖臂結構,通過絲桿調節(jié)器上下鉸鏈的高度差來調節(jié)搖架的高度,從而帶動車輪改變離地高度而改變抓地力,達到模擬不同外部條件(如雨雪天氣)下的路況,起到更好的練習效果。車身防傾倒部分左右兩側帶有萬向輪的側滑板通過鉸鏈與安裝在車身的彎管吊架相連,吊架上左右兩邊分別配有兩個可拆卸的緩沖橡膠塊,以限制車身的傾斜角度在0°~30°之間,練習者可以根據(jù)熟練程度選擇每邊的安裝數(shù)量。側滑板和吊架之間通過緩沖氣動桿連接,在初學階段氣動桿起到車身側傾時的緩沖作用,其適度的阻力不至于對騎行感受造成過大的影響,可以使練習者更快的掌握車輛平衡控制,在拆卸緩沖氣動桿后,則可以體驗真實無輔助的騎行感。本發(fā)明所有鉸鏈設有滾針軸承。所述前后輪滑板萬向輪為2寸,左右側滑板萬向輪為3寸。所述魚眼軸承通過軸和襯套與車輪連接。所述吊架配有若干襯套。
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在前輪和后輪分別設置了抓地力調節(jié)機構,能夠控制輪胎的高度從而控制抓地力,來模擬不同路面的駕乘感受,來滿足騎行難度提升的需求,能夠為車手鍛煉車技提供一個很好的難度階層遞進;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在摩托車的車身中部設有車身防傾倒機構,防傾倒機構包括與摩托車相連的防傾倒支架,防傾倒支架兩側連接有側滑板,防傾倒支架兩側還設有橡膠緩沖塊和緩沖氣動桿,所述橡膠緩沖塊和緩沖氣動桿能夠控制車身的最大傾斜角度,能夠使車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摔倒,既能夠起到保護摩托車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車手摔車受傷,能夠讓車手快速掌握騎行技巧;本發(fā)明摩托車騎行輔助裝置,結構簡單,功能實用。采用該練習器輔助中高排量摩托車騎行練習,無需擔心車輛摔倒,兩側滑板的防傾倒功能可使初學者快速掌握平衡控制,從而更快的掌握檔位使用、掌握前后制動鎖死臨界點、學習如何規(guī)避實際騎行中的摔車問題、學習壓車和側滑等基礎特技。本發(fā)明利于快速激發(fā)練習者的學習興趣,利于快速過渡到無輔助的自由騎行狀態(tài),既可以滿足初學者的需要,也可用于其他騎行者提高騎行水平和基礎特技水平。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