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036518閱讀:297來源:國知局
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的制造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構成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殼體,該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作汽車的轉向操縱裝置,其將電動馬達用作輔助動力源,由此實現(xiàn)對方向盤的操作所需的力的減輕。



背景技術:

圖16及圖17表示日本特開2011-094763號公報所公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作為轉向操縱用旋轉軸的轉向軸2在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盤1,并將前端部支承為在殼體3內旋轉自如。在轉向軸2的前端部固定有蝸輪4。蝸桿8構成為能夠由電動馬達7驅動而旋轉,并借助1對滾動軸承9a、9b而將兩端部支承為在殼體內旋轉自如。蝸桿8使得在蝸桿軸6的軸向中間部設置的蝸桿齒5與蝸輪4嚙合。利用這種構造,能夠將電動馬達7的輔助動力傳遞至蝸輪4。

圖18表示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主要部分。蝸輪4a通過過盈配合等外嵌固定于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輸出部即輸出軸10中1對滾動軸承11a、11b彼此之間的部分,并構成為能夠與輸出軸10一起旋轉。在殼體3a內,在利用1對滾動軸承11a、11b將輸出軸10支承為僅能夠旋轉的狀態(tài)下,借助扭桿12而使該輸出軸10與轉向軸2a的前端部結合。電動馬達7(參照圖16及圖17)根據(jù)扭距傳感器13檢測出的從方向盤1施加于轉向軸2a的轉向操縱扭矩的方向及大小而驅動蝸桿8a旋轉,并將輔助動力(輔助扭矩)施加于輸出軸10。輸出軸10的旋轉經(jīng)由1對萬向接頭14a、14b以及中間軸15而傳遞至成為轉向齒輪單元16的輸入部的小齒輪軸,并對轉向輪施加期望的轉向角。

在蝸輪4(4a)和蝸桿齒5涂覆有用于確保該蝸輪4(4a)與該蝸桿齒5的嚙合部的潤滑性的潤滑脂。通過將在輸出軸10的軸向(圖18的左右方向)上分割為2部分的前側殼體構件17和后側殼體構件18組合而構成殼體3(3a)。即,在使在前側殼體構件17的后部外周面設置的圓筒狀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內嵌于在后側殼體構件18的前部內周面設置的圓筒狀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的狀態(tài)下,利用螺栓21將前側殼體構件17與后側殼體構件18結合并固定,由此構成殼體3(3a)。為了確保殼體3(3a)的組裝容易性,使內徑側嵌合面部19與外徑側嵌合面部20之間存在微小間隙。在前側殼體構件17與后側殼體構件18之間的部分,在與相對于內徑側嵌合面部19與外徑側嵌合面部20的嵌合部位于外部空間的一側相鄰的部分,設置有作為密封部件的O型環(huán)22。利用該O型環(huán)22,防止在殼體3(3a)的內部空間的下端部匯集的油(潤滑脂、在該潤滑脂中的基礎油中從增稠劑分離出的基礎油、在對各結構部件進行加工時使用的加工油等)從存在于內徑側嵌合面部19與外徑側嵌合面部20的嵌合部的微小間隙通過而向外部空間漏出。

日本特開2011-094763號公報所公開的構成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殼體3(3a)由鋁合金等金屬構成。與此相對,若由合成樹脂構成殼體,則能夠實現(xiàn)該殼體、乃至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輕量化。但是,若由合成樹脂構成殼體,則容易受到周圍的溫度變化、外力的影響,萬一殼體因該影響而變形進而導致前側殼體構件的內徑側嵌合面部與后側殼體構件的外徑側嵌合面部的嵌合部的間隙擴大,則油有可能會從該間隙漏出。若油泄漏,則不僅會成為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故障的原因,而且漏出的油還有可能弄臟駕駛者的身邊、衣服等。在由合成樹脂構成殼體的情況下,謀求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油從殼體漏出的構造。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094763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

鑒于上述這種情形,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能夠防止油從第一殼體構件與第二殼體構件的嵌合部向外部空間漏出的構造。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對用于使電動馬達所產(chǎn)生的輔助動力增大的減速器進行收納,所述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具備第一殼體構件、第二殼體構件、以及凹凸嵌合部。

所述第一殼體構件具有:第一筒部;以及外徑側嵌合面部,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設置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內周面。

所述第二殼體構件具有:第二筒部;以及內徑側嵌合面部,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設置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且內嵌于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

所述凹凸嵌合部通過使凸部(凸條)與凹部(凹槽)凹凸嵌合而構成,所述凸部以在徑向上突出的狀態(tài)形成在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和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中一方的嵌合面部上,所述凹部以在徑向上凹陷的狀態(tài)形成在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和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中另一方的嵌合面部上,

所述第一殼體構件和所述第二殼體構件中至少一方的殼體構件為合成樹脂制成。

優(yōu)選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且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在此情況下,優(yōu)選使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與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互不相同。即,優(yōu)選將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設為大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或者將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設為小于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但是,也能夠使所述凸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與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所涉及的曲率半徑彼此相等。

所述第二殼體構件還能夠具有凸緣部,所述凸緣部以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狀態(tài)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中在所述第二殼體構件向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嵌合方向上與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的后側相鄰的部分上。在所述凸緣部的兩側面中所述第一殼體構件一側的側面上設置有錐面狀的抵碰面部,所述抵碰面部越趨向徑向外側則越向所述第一殼體構件一側傾斜,使所述抵碰面部與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端面抵碰。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還能夠具備固定接合部。所述固定接合部在使形成于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第一固定接合面與形成于所述第二殼體構件的第二固定接合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熔接或粘接對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與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進行固定接合而構成,并使所述固定接合部相對于所述凹凸嵌合部位于外部空間側。

具備所述固定接合部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能夠構成為,所述第一殼體構件還具有第一凸緣部,所述第一凸緣部以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狀態(tài)而形成在所述第一筒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殼體構件還具有第二凸緣部,所述第二凸緣部以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狀態(tài)而形成在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中在所述第二殼體構件向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嵌合方向上與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的后側相鄰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為所述第一凸緣部的兩側面中所述第二殼體構件一側的側面,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為所述第二凸緣部的兩側面中所述第一殼體構件一側的側面。

在此情況下,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凸緣部的軸向上的厚度遍及整周地恒定,所述第二凸緣部的軸向上的厚度遍及整周地恒定、且與所述第一凸緣部的軸向上的厚度相等,通過熔接對所述第一固定接合面與所述第二固定接合面進行固定接合,從而構成所述固定接合部。但是,也能夠使所述第一凸緣部的軸向上的厚度與所述第二凸緣部的軸向上的厚度互不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還具備彈性地夾持在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與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之間的O型環(huán)。在此情況下,能夠使所述O型環(huán)卡止于卡止槽,所述卡止槽形成在所述內徑側嵌合面部中在所述第二殼體構件向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嵌合方向上的后端部,所述O型環(huán)彈性地夾持在所述卡止槽與所述外徑側嵌合面部之間。

能夠使所述凸部在所述一方的嵌合面部遍及整周地形成,并且能夠所述凹部在所述另一方的嵌合面部遍及整周地形成。

或者,能夠使所述凸部在所述一方的嵌合面部的周向上形成有一至多處,并且能夠使所述凹部在所述另一方的嵌合面部的周向上形成有一至多處。

優(yōu)選所述一方的嵌合面部形成于合成樹脂制的殼體構件。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jù)如上所述構成的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用殼體,能夠防止油從第一殼體構件與第二殼體構件的嵌合部向外部空間漏出。即,使在所述第一殼體構件的外徑側嵌合面部和第二殼體構件的內徑側嵌合面部中的任一方的嵌合面部所形成的凸部與在另一方的嵌合面部所形成的凹部進行凹凸嵌合而構成凹凸嵌合部,由此將所述第一殼體構件與所述第二殼體構件結合。因此,同僅通過使外徑側嵌合面部與內徑側嵌合面部的嵌合部實現(xiàn)基于圓筒面彼此的嵌合而構成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嵌合部的密封性。其結果是,能夠有效地防止殼體內的油漏出。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的剖視圖。

圖2是在局部剖切的狀態(tài)下示出的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省略殼體以外的部分省略而示出的圖1的b-b剖視圖。

圖4是后側殼體的局部側視圖。

圖5是圖1的c部放大圖。

圖6是表示凹凸嵌合部的其它形狀的2個例子的放大剖視圖。

圖7(A)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示出后側殼體構件的相當于圖1中的c部的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7(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相當于圖5相當?shù)膱D。

圖8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3例的相當于圖4的圖。

圖9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3例的相當于圖5的圖。

圖10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4例的相當于圖4的圖。

圖1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4例的相當于圖5的圖。

圖1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相當于圖5的圖。

圖1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6例的相當于圖5的圖。

圖1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7例的相當于圖5的圖。

圖16是表示現(xiàn)有構造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的1個例子的局部剖切側視圖。

圖17是圖16的d-d放大剖視圖。

圖18是與圖17中的e-e截面相當?shù)膱D。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的第1例]

圖1~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包括本例在內,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用于防止在殼體3b的內部空間的下端部匯集的油向外部空間漏出的構造。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利用扭距傳感器13a對從方向盤1(參照圖16)輸入至轉向軸2b的轉向操縱扭矩進行測定,并基于該測定信號而控制對電動馬達7的通電。該電動馬達7所產(chǎn)生的輔助動力經(jīng)由減速器23而施加給輸出軸10a。扭距傳感器13a和減速器23收納于殼體3b的內部。

在殼體3b內將輸入軸24和輸出軸10a支承為旋轉自如。輸入軸24以及輸出軸10a形成為中空圓管狀,并在配置為彼此同軸的狀態(tài)下借助扭桿12a而相互結合。即,使扭桿12a的前端部(圖1中的左端部)與輸出軸10a的前端部結合而將它們固定,并且使扭桿12a的后端部(圖1中的右端部)與輸入軸24的后端部結合而將它們固定。輸出軸10a經(jīng)由1對萬向接頭14a、14b(參照圖16)以及中間軸15而與成為轉向齒輪單元16的輸入部的小齒輪軸連接。輸入軸24能夠由轉向軸2b驅動而旋轉。

若對方向盤1進行轉向操縱,則輸入軸24和輸出軸10a利用經(jīng)由轉向軸2b而施加于輸入軸24的轉向操縱扭矩、以及針對輸出軸10a的旋轉的阻力來使扭桿12a在扭轉方向上進行彈性變形,并且輸入軸24和輸出軸10a在旋轉方向上進行相對移位。利用在輸入軸24的中間部外周面與輸出軸10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間設置的扭距傳感器13a能夠對該相對位移量進行測定。該扭距傳感器13a的測定信號被傳送至用于控制對電動馬達7的通電的控制器,該控制器控制對電動馬達7的通電方向以及通電量,經(jīng)由蝸桿減速器23而將輔助動力(輔助扭矩)施加于輸出軸24。

殼體3b具備:前側殼體構件17a,其相當于第一殼體構件以及一方的殼體構件;后側殼體構件18a,其相當于第二殼體構件;以及凹凸嵌合部45。即,通過將在輸入軸24以及輸出軸10a的軸向即前后方向(圖1中的左右方向)上被分割為2部分的、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相互組合而構成殼體3b。前側殼體構件17a是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型品,在其后端部形成有相當于第一筒部的圓筒狀的前側筒部25。在前側筒部25的內周面中從后端附近部分至后端緣的部分形成有相當于一方的嵌合面部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a。在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半部(圖1及圖5中的左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圓筒面狀的前側圓筒面部26,該前側圓筒面部26的內徑在前后方向上不變化。在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后端部(圖1及圖5中的右端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前側凸部27,該前側凸部27相對于前側圓筒面部26向徑向內側突出。在包含前側圓筒面部26的中心軸的假想平面上的前側凸部27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此外,前側筒部25的后端面存在于與該前側筒部25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在前側筒部25的外周面的后端部中周向上的多處部位(圖示例子中為3處部位)形成有前側凸緣部28,在該前側凸緣部28形成有用于供螺栓29插通的通孔(省略圖示)。此外,前側凸緣部28的后側面存在于與前側筒部25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前側凸緣部28的位置設為從向車輛安裝的狀態(tài)下位于最下方的部分在圓周方向上偏移約30度的2處位置、以及向車輛安裝的狀態(tài)下處于最上方的1處位置的共計3處部位。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厚度尺寸為2mm~5mm左右。

后側殼體構件18a是鐵類合金的鑄造品、鋁合金等輕合金的壓鑄成型品、或者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型品等,并在前端部形成有相當于第二筒部的圓筒狀的后側筒部30。在后側筒部30的外周面中從前端附近部分至前端緣的部分形成有相當于另一方的嵌合面部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前半部(圖1及圖5中的左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圓筒面狀的后側圓筒面部31,該后側圓筒面部31的內徑在前后方向上不變化。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端部(圖1及圖5中的右端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后側凹部32,該后側凹部32相對于后側圓筒面部31向徑向內側凹陷。在包含后側圓筒面部31的中心軸的假想平面上的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為圓弧狀。在本例中,將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設為與前側凸部27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大致相等,在將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組合的狀態(tài)下,后側凹部32與前側凸部27無間隙地嵌合。

在后側筒部30的外周面中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相鄰的部分,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后側凸緣部33。后側凸緣部33構成為包括:后側小徑凸緣部34,其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遍及整周地連續(xù)的狀態(tài);以及后側大徑凸緣部35,其在該小徑凸緣部34的外周面中形成于與前側凸緣部28匹配的位置。后側小徑凸緣部34的前側面存在于從后側筒部30的中心軸通過的假想平面。此外,在后側大徑凸緣部35形成有用于供螺栓29插通的通孔(省略圖示)。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厚度尺寸在鐵類合金制的情況下為1.5mm~3.5mm左右,在輕合金制的情況下為2mm~5mm左右,在合成樹脂制的情況下為3mm~6mm左右。

通過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嵌合而將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結合,由此構成殼體3b。在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嵌合的狀態(tài)下,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側圓筒面部26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圓筒面部31無間隙地(通過過盈配合)進行基于圓筒面的嵌合,并且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側凸部27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凹部32無間隙地進行凹凸嵌合,由此構成凹凸嵌合部45。而且,使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前側筒部25的后端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后側小徑凸緣部34的前側面抵接,并且使前側凸緣部28的后側面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的前側面抵接,從而在使得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重疊的狀態(tài)下,利用螺栓29及螺母使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結合而將它們固定。但是,也可以使插通于在前側凸緣部28和后側大徑凸緣部35中的一方的凸緣部28(35)所形成的通孔的螺栓螺合進而緊固于在另一方的凸緣部35(28)所形成的螺孔,由此實現(xiàn)它們的結合固定。

在殼體3b的內側組裝有作為鐵類合金的鑄造品、鋁合金等輕合金的壓鑄成型品、或者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型品等的圓環(huán)狀的中間板36。通過壓入而使中間板36內嵌固定于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后端附近部分。輸出軸10a在前側殼體構件17a以及中間板36的內側被深溝球軸承等1對滾動軸承11c、11d支承為旋轉自如。構成蝸桿減速器23的蝸輪4b通過過盈配合等而外嵌固定于輸出軸10a中1對滾動軸承11c、11d彼此間的部分,并與該輸出軸10a一起旋轉。蝸桿8b使在蝸桿軸6的軸向中間部設置的蝸桿齒5與蝸輪4b嚙合,并被深溝球軸承等1對滾動軸承9c、9d在前側殼體構件17a內支承為旋轉自如。蝸桿8b構成為能夠由電動馬達7驅動而旋轉。通過這種構造,能夠將電動馬達7的輔助動力傳遞至蝸輪4b。在蝸輪4b和蝸桿齒5涂覆有用于確保該蝸輪44b與該蝸桿齒5的嚙合部的潤滑性的潤滑脂。

在殼體3b的局部,將該殼體3b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的連通孔37在從內徑側嵌合面部19a與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嵌合部中在向車輛的安裝狀態(tài)下位于下方的最下端位置(圖1及圖3中由點劃線α包圍的、與油匯集的部分對應的部分,在圓周方向上為嵌合部的下端部)偏離的部分,設置為在徑向上將該部分貫通的狀態(tài)。具體而言,連通孔37設置于從內徑側嵌合面部19a與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嵌合部的最下端位置以該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中心軸為中心向圓周方向單側(圖3中的左側)偏離60度~90度左右的范圍。通過這種連通孔37將與扭距傳感器13a連接的線束38經(jīng)由連接器39以及插頭40而向殼體3b的外部空間拉出。連接器39在連通孔37的內側被保持為不會晃動。插頭40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與接器39連接。

根據(jù)上述這樣的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油從構成殼體3b的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嵌合部漏出。即,由前側圓筒面部26與后側圓筒面部31的圓筒面嵌合部、以及前側凸部27與后側凹部32的凹凸嵌合部45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嵌合部。因此,與僅由圓筒面嵌合部構成外徑側嵌合面部與內徑側嵌合面部的嵌合部的情況相比,能夠防止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特別是能夠防止在周向上從基于螺栓29的結合部分偏離的部分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因此能夠提高嵌合部的密封性。其結果是,能夠可靠地防止殼體3b內的油漏出。另外,由于由圓筒面嵌合部和凹凸嵌合部45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嵌合部,因此不會使用于將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結合的螺栓的個數(shù)、即前側凸緣部28以及后側大徑凸緣部35的數(shù)量變得太多,充分實現(xiàn)了對殼體3b內的油漏出的防止。

另外,由于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在未從向車輛的安裝狀態(tài)下處于最下方的位置大幅偏離的2處位置形成后側大徑凸緣部35,因此能夠提高殼體3b內的油匯集得最多的最下方部分的密封性。

本例的殼體3b形成為使得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前側凸部27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彼此大致相同,在將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組合的狀態(tài)下,后側凹部32與前側凸部27無間隙地嵌合。但是,也能夠使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前側凸部27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互不相同。若使得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前側凸部27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互不相同,則能夠可靠地使后側凹部32與前側凸部27遍及圓周方向地抵接,不會使后側凹部32的凹陷量以及前側凸部27的突出量變得過大,能夠提高殼體3b的密封性。其結果是,能夠將殼體3b的外徑抑制為較小。即,如圖6(A)所示,若將后側凹部32a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r32a設為大于前側凸部27a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R27a(r32a>R27a),則能夠在圖6(A)中由點P示出的前后方向上的1處位置可靠地使后側凹部32a與前側凸部27a遍及后側凹部32a和前側凸部27a的卡合部的圓周方向地抵接。與此相對,如圖6(B)所示,若將后側凹部32b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設為小于前側凸部27b的截面形狀的曲率半徑(r32b<R27b),則能夠在圖6(B)中由點Q示出的前后方向上的2處位置可靠地使后側凹部32b與前側凸部27b遍及后側凹部32b與前側凸部27b的卡合部的圓周方向地抵接。并且,只要前側凸部27以及后側凹部32的截面形狀為能夠實現(xiàn)凹凸嵌合的形狀,并不局限于圓弧狀,還能夠采用三角形、矩形等各種形狀。

本例的殼體3b在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內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前側凸部27,并且在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后側凹部32。但是,也能夠在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內周面的周向上的1處乃至多處部位形成前側凸部27,并且在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1處乃至多處部位形成后側凹部32。具體而言,例如能夠僅在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外周面中前側凸緣部28之間的部分形成前側凸部27,并且僅在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內周面中后側大徑凸緣部35之間的部分形成后側凹部32。換言之,在將前側殼體17a與后側殼體18a組合的狀態(tài)下,能夠僅在與前側凸緣部28不匹配的部分形成前側凸部27,并且僅在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不匹配的部分形成后側凹部28。即使在此情況下,也在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密接的狀態(tài)下利用螺栓將它們結合并固定,因此能夠充分確保該部分的密封性。另外,在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嵌合之后、利用螺栓將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結合并固定之前的狀態(tài)下,能夠防止前側凸緣部17a與后側凸緣部18a在周向上相對旋轉。

本例的殼體3b設為前側殼體構件17a和后側殼體構件18a中至少前側殼體構件17a由合成樹脂制成。但是,也能夠由鐵類合金、鋁合金等輕合金等合成樹脂以外的材料制造前側殼體構件17a和后側殼體構件18a的雙方。即使在由合成樹脂以外的材料制成前側殼體構件17a和后側殼體構件18a的雙方的情況下,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有效地防止油從前側殼體構件17a與后側殼體構件18a的嵌合部向外部空間漏出的本實用新型的效果。但是,若設為由合成樹脂制成前側殼體構件17a和后側殼體構件18a中的至少一方的殼體構件,則容易受到周圍的溫度變化、外力的影響,因此能夠顯著獲得本實用新型的防止油漏出的效果。特別是若如本例這樣設為由合成樹脂制成形成有前側凸部27的前側殼體構件17a,則能夠更顯著地獲得本實用新型的效果。若合成樹脂制的前側殼體構件17a隨著周圍溫度的上升而變形,則在該前側殼體構件17a形成的前側凸部27的體積(截面積)增大。其結果是,能夠增大前側凸部27與后側凹部32的嵌合強度,無論隨著溫度上升的前側殼體構件17a的變形如何,都能夠良好地確保殼體3b的密封性。

[實施方式的第2例]

圖7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將構成殼體3c的后側殼體構件18b的后側小徑凸緣部34a的前側面設為從內周緣至外周緣越趨向徑向外側則越向前方傾斜的錐面狀的抵碰面部46。與此相對,構成殼體3c的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前側筒部25的后端面存在于與該前側筒部25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

在使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前側凸緣部28(參照圖2)的后側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b的后側大徑凸緣部35的前側面抵接、且利用螺栓29和螺母將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結合并固定的狀態(tài)下,能夠利用抵碰面部46在圖7(b)中由箭頭β所示的方向上對前側筒部25的后端面進行按壓。由此,能夠提高前側殼體構件17a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后側殼體構件18b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嵌合部的嵌合強度。特別是能夠提高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側凸部27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凹部32的凹凸嵌合部45的嵌合強度。其結果是,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殼體3c內的油漏出。其它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實施方式的第3例]

圖8~圖9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3例。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將構成殼體3d的前側殼體構件17b設為鐵類合金的鑄造品、鋁合金等輕合金的壓鑄成型品、或者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型品。在前側殼體構件17b的后端部形成有圓筒狀的前側筒部25a。在前側筒部25a的內周面的從后端附近部分至后端緣的部分形成有外徑側嵌合面部20b。在外徑側嵌合面部20b的后半部(圖9中的右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圓筒面狀的前側圓筒面部26a,該前側圓筒面部26a的內徑在軸向(圖9中的左右方向)上不變化。在外徑側嵌合面部20b的前半部(圖9中的左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截面呈凹圓弧形的前側凹部41,該前側凹部41相對于前側圓筒面部26a向外徑側凹陷。即,前側殼體構件17b相當于第一殼體構件,前側筒部25a相當于第一筒部,外徑側嵌合面部20b相當于另一方的嵌合面部。前側筒部25a的后端面存在于與該前側筒部25a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

構成殼體3d的后側殼體構件18c是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型品。在后側殼體構件18c的前端部形成有圓筒狀的后側筒部30a。在后側筒部30a的外周面的從前端附近部分至前端緣的部分形成有與前側殼體構件17b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b嵌合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b。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的后半部(圖9中的右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圓筒面狀的后側圓筒面部31a,該后側圓筒面部31a的內徑在軸向(圖9中的左右方向)上不變化。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的前半部(圖9中的左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截面呈凸圓弧形的后側凸部42,該后側凸部42相對于后側圓筒面部31a向外徑側突出。即,后側殼體構件18c相當于第二殼體構件,后側筒部30a相當于第二筒部,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相當于一方的嵌合面部。另外,后側凸部42具有能夠無間隙地與前側凹部41嵌合的截面形狀。

通過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b嵌合而將前側殼體構件17b與后側殼體構件18c結合,由此構成殼體3d。在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b嵌合的狀態(tài)下,外徑側嵌合面部20b的前側圓筒面部26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的后側圓筒面部31a無間隙地(通過過盈配合)進行基于圓筒面的嵌合。外徑側嵌合面部20b的前側凹部41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的后側凸部42無間隙地(通過過盈配合)進行凹凸嵌合而構成凹凸嵌合部45a。而且,使前側殼體構件17b的前側筒部25a的后端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c的后側小徑凸緣部34的前側面抵接,并且使前側殼體構件17b的前側凸緣部28(參照圖2)的后側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c的后側大徑凸緣部35的前側面抵接,在使得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重疊的狀態(tài)下,利用螺栓29及螺母將前側凸緣部28與后側大徑凸緣部35結合并固定。其它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實施方式的第4例]

圖10~圖11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4例。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在構成殼體3e的后側殼體構件18d的前端部形成有圓筒狀的后側筒部30b。在后側筒部30b的外周面的從前端附近部分至前端緣的部分形成有內徑側嵌合面部19c。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c的后半部(圖11中的右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圓筒面狀的后側圓筒面部31b,該后側圓筒面部31b的內徑在軸向(圖11中的左右方向)上不變化。將后側圓筒面部31b的軸向上的長度設為前述實施方式的第3例的后側圓筒面部31a的一半左右的長度。在內徑側嵌合面部19c的前半部(圖9中的左半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后側凸部42,該后側凸部42相對于后側圓筒面部31b向徑向外側突出。

在后側筒部30b的外周面中與后側圓筒面部31b的后側相鄰的部分、即在軸向上后側圓筒面部31b與后側小徑凸緣部34之間的部分,遍及整周地以相對于后側圓筒面部31b向徑向內側凹陷的狀態(tài)形成有卡止槽43。截面呈圓形或者截面呈橢圓形且由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的O型環(huán)44卡止(外嵌)于該卡止槽43。

通過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c嵌合而將前側殼體構件17b與后側殼體構件18d結合,由此構成殼體3e。在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c嵌合的狀態(tài)下,O型環(huán)44被彈性地夾持在卡止槽43的底部與前側殼體構件17b的前側圓筒面部26a之間。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殼體3e內的油漏出。另外,在使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c嵌合的工序的最終階段,O型環(huán)44被夾持在卡止槽43的底部與前側圓筒面部26a之間。因此,直至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b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c嵌合的工序的最終階段為止,摩擦力不會作用在O型環(huán)44與前側圓筒面部26a之間,能夠順暢地進行殼體3e的組裝。其它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實施方式的第5例]

圖12~圖13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構成殼體3f的前側殼體構件17c由合成樹脂制成,在該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后端部(圖13中的右端部)設置有圓筒狀的前側筒部25b,在該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部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前側凸緣部28a。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圖1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形成為遍及整周地恒定。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且存在于與該前側筒部25b的中心軸正交的假想平面。此外,前側凸緣部28a中位于上端部(圖12中的上端部)的前半部的部分與用于對蝸桿8b進行收納的蝸桿收納部47一體形成。因此,考慮蝸桿收納部47的壁厚而確定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除與蝸桿收納部47一體形成的部分以外,前側凸緣部28a的外徑尺寸在圓周方向上恒定。在前側筒部25b的內周面形成有由前側圓筒面部20a和前側凸部27構成的外徑側嵌合面部20a。即,前側凸緣部28a相當于第一凸緣部,該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相當于第一固定接合面。

構成殼體3f的后側殼體構件18e由合成樹脂制成,在該后側殼體構件18e的前端部設置有圓筒狀的后側筒部30c,在該后側筒部30c的外周面的從前端附近部分至前端緣的部分形成有由后側圓筒面部31和后側凹部32構成的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在后側筒部30c的外周面中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相鄰的部分形成有圓環(huán)狀的后側凸緣部33a,該后側凸緣部33a遍及整周地向徑向外側突出。該后側凸緣部33a相當于第二凸緣部。后側凸緣部33a的外徑尺寸設為與前側凸緣部28a中除與蝸桿收納部47一體形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外徑尺寸相同,且設為遍及整周地恒定,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設為與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相同(T28a=T33a),且設為遍及整周地相同。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存在于從后側筒部30c的中心軸通過的假想平面。即,該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相當于第二固定接合面。后側凸緣部33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以及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為3mm~8mm左右。

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嵌合,并且通過對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進行固定接合而將前側殼體構件17c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結合,由此構成殼體3f。在使得外徑側嵌合面部20a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嵌合的狀態(tài)下,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側圓筒面部26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圓筒面部31無間隙地進行基于圓筒面的嵌合,并且外徑側嵌合面部20a的前側凸部27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a的后側凹部32無間隙地進行凹凸嵌合,由此構成凹凸嵌合部45。

在使得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凸緣構件18e的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遍及整周地抵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熔接或粘接而對該抵接的部分進行固定接合,由此形成固定接合部48。在通過熔接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的情況下,例如能夠采用激光熔接。具體而言,在使得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筒部25的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對前側凸緣部28a的前側面或者后側凸緣部33a的后側面遍及整周地照射激光。于是,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的一部分分別熔融并混合,然后因固化而接合。在采用激光熔接的情況下,若將照射激光的位置設為前側凸緣部28a的前側面或者后側凸緣部33a的后側面的徑向中央附近部分,則能夠使固定接合部48(熔融部分)的徑向上的位置位于前側凸緣部28a以及后側凸緣部33a的徑向外端緣與徑向內端緣之間。在本例的情況下,將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設為遍及整周地恒定,并且將后側凸緣部33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設為遍及整周地恒定,因此,在通過激光熔接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的情況下,能夠使該固定接合部48的狀態(tài)遍及整周地恒定(均勻)。特別是在本例的情況下,由于將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與后側凸緣部33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設為相同,因此,在進行激光熔接時,能夠通過前側凸緣部28a和后側凸緣部33a而使散發(fā)的熱量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其結果是,能夠使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與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的熔融量變得均勻(大致均勻),能夠使固定接合部48的固定接合狀態(tài)遍及整周地均勻(大致均勻)。此外,熔接方法并不局限于激光熔接,例如能夠采用高頻熔接、超聲波熔接、感應熔接、振動熔接等各種熔接方法。

不管怎樣,都將固定接合部48設置在前側殼體構件17c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結合部中相對于凹凸嵌合部45靠殼體3f的外部空間側。此外,在本例中,在前側殼體構件17c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結合中并不使用螺栓。但是,也可以使螺母螺合進而緊固于從在前側凸緣部28a與后側凸緣部33a相互匹配的部分所形成的通孔插通的螺栓,由此將前側殼體構件17c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結合。

這樣,在本例的電動式動力轉向裝置中,在相對于凹凸嵌合部45位于殼體3f的外部空間側的位置,通過熔接或粘接對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凸緣構件18e的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進行固定接合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因此,能夠實現(xiàn)前側殼體構件17c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結合部整體的密封性以及結合強度的進一步的提高,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殼體3f內的油漏出。其它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實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此外,在本例中,將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與后側凸緣部33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設為遍及整周地相同,但根據(jù)構造方面的情形的不同,前側凸緣部28a的一部分、例如具體而言為與蝸桿收納部47一體形成的部分,有時無法形成為與前側凸緣部28a中的其它部分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大小。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夠使前側凸緣部28a中的下半部(圖12中的下半部)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28a與后側凸緣部33a中的下半部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T33a相同,就能夠使該部分的固定接合部48的固定接合狀態(tài)變得均勻(大致均勻)。其結果是,能夠實現(xiàn)油匯集的部分的密封性以及結合強度的提高。

另外,還能夠由不同的材料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和后側殼體構件18e。在由不同的材料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和后側殼體構件18e的情況下,可以使前側凸緣部28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和后側凸緣部33a的軸向上的厚度尺寸根據(jù)通過前側凸緣部28a和后側凸緣部33a散發(fā)的熱量而不同。

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在前側殼體構件17c形成前側凸緣部28a、且在后側殼體構件18e形成后側凸緣部33a,因此從前側凸緣部28a的前表面或者后側凸緣部33a的后側面的任意位置都能夠照射激光。但是,也可以不在前側殼體構件設置凸緣部(如圖1~圖5所示的前側殼體構件18a那樣構成),并從構成后側殼體構件的后側凸緣部的后側面照射激光而形成固定接合部。

此外,還能夠通過粘接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在通過粘接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的情況下,例如,將粘接劑涂覆于前側殼體構件17c的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b的后端面與后側殼體構件18e的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之間而進行粘接。作為所使用的粘接劑,例如在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或后側殼體構件18e的樹脂材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包含混合有玻璃纖維等強化纖維的樹脂)的情況下,優(yōu)選使用丙烯類粘接劑。在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或者后側殼體構件18e的樹脂材料為苯酚樹脂、或者聚苯硫醚樹脂(包含混合有玻璃纖維等強化纖維的樹脂)的情況下,優(yōu)選使用環(huán)氧類粘接劑。所使用的粘接劑并不限定于上述粘接劑,能夠根據(jù)與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c以及后側殼體構件18e的材料之間的關系而適當?shù)剡x擇。另外,即使在通過粘接而設置固定接合部的情況下,也能夠不在前側殼體構件設置凸緣部(如圖1~圖5所示的前側殼體構件18a那樣構成),而是對構成前側殼體構件的前側筒部的后端面與構成后側殼體構件的后側凸緣部的前側面進行粘接而設置固定接合部。

[實施方式的第6例]

圖14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6例。本例的殼體3g具備將實施方式的第3例所涉及的構造與實施方式的第5例所涉及的構造組合而成的構造。在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d的前側筒部25c的內周面形成有外徑側嵌合面部20b,在該外徑側嵌合面部20b中的前半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前側凹部41。在前側筒部25c的后端部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前側凸緣部28a。在構成后側殼體構件18f的后側筒部30d的外周面的從前端附近部分至前端緣的部分形成有內徑側嵌合面部19b,在該內徑側嵌合面部19b中的前半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后側凸部42。在后側筒部30d的外周面中與內徑側嵌合面部19b的后側相鄰的部分,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后側凸緣部33a。

在將前側殼體構件17d與后側殼體構件18f組合后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前側凹部41與后側凸部42無間隙地進行凹凸嵌合而構成凹凸嵌合部45a,并且通過熔接或者粘接對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c的后端面與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進行固定接合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其它部分的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3例以及實施方式的第5例相同。

[實施方式的第7例]

圖15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第7例。本例的殼體3h具備將實施方式的第4例所涉及的構造與實施方式的第5例所涉及的構造組合而成的構造。在構成后側殼體構件18g的后側筒部30e的外周面中與后側圓筒面部31b的后側相鄰的部分形成有卡止槽43,該卡止槽43相對于該后側圓筒面部31b向徑向內側凹陷。截面呈圓形或者截面呈橢圓形狀的O型環(huán)44卡止(外嵌)于該卡止槽43。在將前側殼體構件17d與后側殼體構件18g組合后的狀態(tài)下,將O型環(huán)彈性地夾持在卡止槽43的底部、與構成前側殼體構件17d的前側筒部25c的內周面中與前側圓筒面部26a的后側相鄰的部分之間,并且通過熔接或粘接對前側凸緣部28a的后側面以及前側筒部25c的后端面與后側凸緣部33a的前側面進行固定接合而形成固定接合部48。其它部分的結構以及作用、效果與實施方式的第4例以及實施方式的第5例相同。

附圖標記說明

1 方向盤

2、2a、2b 轉向軸

3、3a~3h 殼體

4、4a、4b 蝸輪

5 蝸桿齒

6 蝸桿軸

7 電動馬達

8、8a、8b 蝸桿

9a~9d 滾動軸承

10、10a 輸出軸

11a~11d 滾動軸承

12、12a 扭桿

13、13a 扭距傳感器

14a、14b 萬向接頭

15 中間軸

16 轉向齒輪單元

17、17a~17d 前側殼體構件

18、18a~18f 后側殼體構件

19、19a~19c 內徑側嵌合面部

20、20a、20b 外徑側嵌合面部

21 螺栓

22 O型環(huán)

23 蝸桿減速器

24 輸入軸

25、25a~25c 前側筒部

26、26a 前側圓筒面部

27、27a、27b 前側凸部

28 前側凸緣部

29 螺栓

30、30a、30b 后側筒部

31、31a、31b 后側圓筒面部

32、32a、32b 后側凹部

33 后側凸緣部

34、34a 后側小徑凸緣部

35 后側大徑凸緣部

36 中間板

37 連通孔

38 線束

39 連接器

40 插頭

41 前側凹部

42 后側凸部

43 卡止槽

44 O型環(huán)

45、45a 凹凸嵌合部

46 抵碰面部

47 蝸桿收納部

48 固定接合部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