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彈性履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彈性履帶。
背景技術:
近年來,從保護路面、抑制噪聲和進一步保護環(huán)境等的觀點出發(fā),已經在諸如起初的農業(yè)機械以及建筑機械、土木工程作業(yè)用機械等的車輛的行駛部中廣泛地使用了彈性履帶。作為該類型的彈性履帶,已知例如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78796號公報)中的橡
膠履帶。在專利文獻I中的橡膠履帶中,在履帶周向上以均勻的節(jié)距埋設有芯骨,并且在內周面上、在芯骨之間形成有與鏈輪的齒部接合的凹部。此外,在內周面上形成有成對的橡膠突起部,在該成對的橡膠突起部處,在芯骨上形成的成對的突起分別由橡膠覆蓋。由于轉動的鏈輪的齒部與凹部的壁面和橡膠突起部的根部抵接,因此驅動力被傳遞至橡膠履帶。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采用該方式,由于行駛時從齒部重復輸入驅動力,在橡膠履帶的與鏈輪的這些齒部接合的部分處容易發(fā)生問題(例如,破損或損傷等)。歸因于此,通常的情況是,橡膠履帶的整個內周部由比形成花紋塊等所在的外周部硬的橡膠形成。此外,在專利文獻I的橡膠履帶中,可以類似地想到,形成與鏈輪的齒部接合的凹部等所在的橡膠履帶的整個內周部由比外周部硬的橡膠形成。然而,當橡膠履帶的整個內周部由硬橡膠形成時,橡膠履帶的彎曲剛性高,并且橡膠履帶難以彎曲。當橡膠履帶難以彎曲時,行駛時的動力損失(驅動力的損失)增加,并且不利地影響了車輛的燃料消耗。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抑制行駛時被輸入驅動力的部分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提高柔軟性的彈性履帶。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彈性履帶包括:彈性履帶主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由彈性體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芯骨,所述芯骨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被埋設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內;接合凹部,所述接合凹部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面形成在相鄰的芯骨之間,并且鏈輪能與所述接合凹部接合;和高硬度部,所述高硬度部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部的包括了所述接合凹部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高硬度部由硬度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彈性體形成。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由于行駛時轉動的鏈輪與接合凹部接合,因此驅動力被輸入至接合凹部。被輸入的驅動力經由形成接合凹部的壁部的彈性體而傳遞至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 這里,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部的包括了接合凹部的一部分被制成為由彈性體形成的高硬度部,該彈性體的硬度比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因此,與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相比,接合凹部及接合凹部周邊的硬度高。歸因于此,抑制了在行駛時來自鏈輪的驅動力被重復輸入的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由硬度比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低的彈性體形成。因此,例如與整個彈性履帶主體由硬度和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相同的彈性體形成的情況相比,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減小了。歸因于此,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提高了。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成對的突起以隔著所述鏈輪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芯骨處,所述成對的突起從所述高硬度部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并且所述突起由形成所述高硬度部的所述彈性體覆蓋。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因為突起由彈性體覆蓋,所以由于突起與鏈輪的碰撞或摩擦而發(fā)生的噪聲(例如金屬聲等)被該彈性體抑制。特別地,突起由構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覆蓋。因此,與例如突起由形成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覆蓋的情況相比,抑制了由于突起與鏈輪的碰撞或摩擦而引起的在覆蓋突起的彈性體處的問題(破損、損壞、磨損等)的發(fā)生。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二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所述內周部、在所述突起的履帶橫向外側形成車輪行駛經過的車輪通過面,并且所述高硬度部的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布置在與所述車輪通過面對應的區(qū)域內。行駛時被施加至彈性履帶主體的負載在突起之間的區(qū)域、與車輪通過面對應的區(qū)域以及比車輪通過面靠履帶橫向外側的區(qū)域依次變小。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方面的彈性履帶中,高硬度部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布置在與車輪通過面對應的區(qū)域內。歸因于此,行駛時被施加的負載較大的彈性履帶主體內周部的突起之間及突起周邊的區(qū)域被制成為高硬度部,并且抑制了在接合凹部及接合凹部周邊處的問題的發(fā)生。此夕卜,在行駛時被施加的負載小于突起之間的被施加的負載所在的彈性履帶主體的車輪通過面的部分和比這些車輪通過面靠履帶橫向外側的區(qū)域是軟的,即,彈性履帶主體在履帶橫向上的寬范圍內是軟的,因此,提高了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三方面的彈性履帶中,所述高硬度部的在所述履帶橫向外側的所述端部被布置在如下范圍內:從所述車輪通過面的履帶橫向內側的內端朝向履帶橫向外側所述車輪通過面的寬度的50%。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的彈性履帶中,高硬度部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布置在從車輪通過面的內端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車輪通過面的寬度的50%范圍內。因此,抑制了彈性履帶主體內周部的突起之間及突起周邊區(qū)域的問題的發(fā)生,并且彈性履帶主體在履帶橫向上的較寬范圍內是軟的,并且更加提高了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在高硬度部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從車輪通過面的內端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超過車輪通過面的寬度的50%的情況中,彈性履帶主體軟的范圍不充分,并且沒有充分提高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另一方面,在高硬度部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定位成比車輪通過面的內端靠履帶橫向內側的情況中,抑制由于與車輪的碰撞或摩擦而引起的在覆蓋突起的彈性體處的問題(破損、損壞、磨損等)的發(fā)生的效果是弱的。因此,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部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布置在從車輪通過面的內端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車輪通過面的寬度的50%的范圍內。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形成所述高硬度部的所述彈性體的硬度是形成所述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 110% 至 132%。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的彈性履帶中,使得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在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因此,在抑制了由于行駛時來自鏈輪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減小了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并且能夠提高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注意,在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小于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的情況中,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太低并且抑制由于來自鏈輪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效果減弱,或者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太高并且提高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的效果減弱。在另一方面,在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超過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32%的情況中,存在著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與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差異太大以及由于行駛時的卷曲等而引起的在高硬度部與內周部的其他部分之間的邊界處發(fā)生龜裂等的擔憂。因此,優(yōu)選的是,使得形成高硬度部的彈性體的硬度在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在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形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外周部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所述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一般情況下,在彈性履帶圍繞車輛的鏈輪等掛鏈的部分(以下稱作“掛鏈部”)處,彈性履帶主體沿著驅動車輪的外周彎曲。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的彈性履帶中,使得形成彈性履帶主體的外周部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歸因于此,更加減小了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并且更加提高了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的彈性履帶包括:彈性履帶主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多個芯骨,所述多個芯骨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被埋設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內;接合凹部,所述接合凹部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面形成在相鄰的芯骨之間,并且鏈輪能與所述接合凹部接合;和高硬度層,所述高硬度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履帶內周側的包括了所述接合凹部的表層部分,并且所述高硬度層由硬度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彈性體形成。在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的彈性履帶中,由于行駛時轉動的鏈輪與接合凹部接合,因此驅動力被輸入至接合凹部。被輸入的驅動力經由形成接合凹部的壁部的彈性體而傳遞至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這里,彈性履帶主體的包括了接合凹部的表層部分被制成為高硬度層,該高硬度層由硬度比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彈性體形成。因此,與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相比接合凹部及接合凹部周邊的硬度高。歸因于此,抑制了在行駛時來自鏈輪的驅動力被重復輸入的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此外,因為彈性履帶主體的表層部分被制成為高硬度層,所以抑制了對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面造成損傷等。另一方面,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由硬度比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低的彈性體形成。因此,例如與整個彈性履帶主體由硬度和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相同的彈性體形成的情況相比,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減小了。歸因于此,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提高了。在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七方面的彈性履帶中,成對的突起以隔著所述鏈輪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芯骨處,所述成對的突起從所述高硬度層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并且所述突起由形成所述高硬度層的所述彈性體覆蓋。在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因為突起由彈性體覆蓋,所以由于突起與鏈輪的碰撞或摩擦而發(fā)生的噪聲(例如金屬聲等)被該彈性體抑制。特別地,突起由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覆蓋。因此,與例如突起由形成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所覆蓋的情況相比,抑制了由于突起與鏈輪的碰撞或摩擦而引起的在覆蓋突起的彈性體處的問題(破損、損壞、磨損等)的發(fā)生。在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的彈性履帶中,在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彈性履帶中,所述高硬度層的與所述接合凹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厚。在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的彈性履帶中,使得高硬度層的與接合凹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厚。歸因于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由于來自鏈輪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及接合凹部周邊處的問題的發(fā)生,并且此外由于使得在高硬度層的其他部分處厚度薄,所以能夠確保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在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的彈性履帶中,第七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彈性履帶包括:低硬度層,所述低硬度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并且層疊在所述高硬度層的履帶外周偵牝其中,形成所述高硬度層的所述彈性體的硬度是形成所述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 至 132%。在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的彈性履帶中,使得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在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因此,在抑制了由于在行駛時來自鏈輪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減小了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并且能夠提高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注意,在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小于形成低硬度層的硬度的110%的情況中,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太低并且抑制由于來自鏈輪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效果減弱,或者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太高并且提高彈性履帶主體的柔軟性的效果減弱。在另一方面,在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超過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32%的情況中,存在著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與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差異太大以及由于行駛時的卷曲等而引起的在高硬度層與低硬度層之間的邊界處發(fā)生龜裂等的擔憂。因此,優(yōu)選的是,使得形成高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在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在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第七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彈性履帶包括:外周層,所述外周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并且所述外周層被布置成比所述低硬度層靠履帶外周側,在履帶橫向上延伸的花紋塊以在所述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周層的外周面,其中,形成所述外周層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所述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一般情況下,在彈性履帶圍繞車輛的鏈輪等掛鏈的部分(以下稱作“掛鏈部”)處,彈性履帶主體沿著鏈輪的外周彎曲。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彈性履帶中,使得形成彈性履帶主體的外周層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歸因于此,更加減小了彈性履帶主體的彎曲剛性,并且更加提高了彈性履帶主體(彈性履帶)的柔軟性。發(fā)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彈性履帶能夠在抑制行駛時在驅動力被輸入的部分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提高柔軟性。
圖1是包括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局部截面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內周面的平面圖。圖3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外周面的平面圖。圖4是沿著圖2的線4A-4A截取的截面圖。圖5是沿著圖2的線5A-5A截取的截面圖。圖6是沿著圖2的線6A-6A截取的截面圖。圖7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變型例的履帶橫向截面圖。圖8是包括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局部截面的立體圖。圖9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內周面的平面圖。圖10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外周面的平面圖。圖11是沿著圖9的線IIA-1IA截取的截面圖。圖12是沿著圖9的線12A-12A截取的截面圖。圖13是沿著圖9的線13A-13A截取的截面圖。圖1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的變型例的履帶橫向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利用圖1至圖6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彈性履帶。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0 (彈性履帶的示例)通過圍繞作為履帶車輛(例如推土機等)的驅動車輪的示例的鏈輪100和作為惰輪車輪(idler wheel)的示例的惰輪(未圖示)而掛鏈(trained)來使用。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0的周向(附圖中箭頭S)被稱作“履帶周向”,橡膠履帶10的橫向(附圖中箭頭W)被稱作“履帶橫向”。此外,在橡膠履帶10的掛鏈狀態(tài)下的橡膠履帶10的內周側(附圖中箭頭IN)被稱作“履帶內周側”,橡膠履帶10的外周側(附圖中箭頭OUT)被稱作“履帶外周側”。注意,履帶橫向與履帶周向正交。如圖1所示,橡膠履帶10具有橡膠履帶主體11(彈性履帶主體的示例),該主體11以作為彈性體的示例的橡膠材料制成的環(huán)形帶的形狀形成。該橡膠履帶主體11由構成履帶外周側的履帶主體外周部12和構成履帶內周側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3構成(參見圖4)。如圖4所示,履帶主體內周部13由構成履帶橫向中間部分(內周部的一部分的示例)的高硬度部30和構成高硬度部30的履帶橫向兩外側部分(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兩端部側)的低硬度部32 (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示例)構成。高硬度部30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高硬度橡膠30G形成。低硬度部32由用作硬度比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低的彈性體的示例的低硬度橡膠32G形成。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78至90的范圍內,并且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68至78的范圍內。注意,本說明書中的“硬度”是JIS K6253(A型硬度計)中規(guī)定的硬度。另一方面,履帶主體外周部12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低硬度橡膠12G構成。該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與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相同,或者低于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并且該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74%至100%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58至68的范圍內。如圖2和圖4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內(本實施方式中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3內)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埋設有多個芯骨14。該芯骨14具有一對翼部18和被埋設在高硬度部30內的中央部16,該一對翼部18從該中央部16的履帶橫向兩端部朝向履帶橫向外側延伸,并且該一對翼部18的末端側被埋設在低硬度部32內。從如圖2所示的履帶內周側觀察時,該芯骨14在履帶橫向上延伸并且橫貫高硬度部30。注意,如圖2和圖4所示,芯骨14的在履帶橫向上的中心和橡膠履帶主體11的在履帶橫向上的中心一致。注意,附圖中的附圖標記CL表示橡膠履帶10的中心線(通過橡膠履帶主體11的中心的直線)。如圖1和圖4所示,芯骨14具有一對突起20,該一對突起20隔著鏈輪100和惰輪(未示出)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并且從高硬度部30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如圖4所示,這些突起20形成在中央部16與翼部18之間的邊界部分,并且從高硬度部30突出的部分由高硬度橡膠30G覆蓋。在以下說明中,突起20從高硬度部30突出所在的并且由高硬度部30G覆蓋的部分被稱作橡膠突起部34。注意,高硬度部30和橡膠突起部34 —體地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鏈輪100和惰輪(未示出)在由橡膠突起部34引導的狀態(tài)下通過成對的橡膠突起部34之間,并且如圖4所示,車輪(未示出)在由橡膠突起部34引導的狀態(tài)下如后面描述的在車輪通過面27上行駛。如圖2所示,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高硬度部30內、在履帶周向上相鄰的芯骨14之間形成有與鏈輪100的齒部100A接合(嵌合)的接合凹部24。這些接合凹部24朝向履帶外周側凹陷,并且底部24A由高硬度橡膠30G封閉(參見圖4和圖5)。S卩,接合凹部24及接合凹部24周邊由高硬度橡膠30G形成。由于鏈輪100的齒部100A與這些接合凹部24接合,因此來自鏈輪100的驅動力被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具體地,鏈輪100的齒部100A與接合凹部24的壁面抵接,并且這些壁面由齒部100A推壓,并且驅動力被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11。
如圖4和圖5所示,在高硬度部30處,成對的橡膠突起部34之間的區(qū)域朝向履帶內周側膨起并構成隆起部40。歸因于這些隆起部40,增加了與鏈輪100的齒部100A的接觸面積,并且分散了從齒部100A到接合凹部24的壁面的輸入。此外,由于在芯骨14的中央部16的履帶內周側形成了隆起部40,所以防止了這些中央部16與惰輪(未示出)等之間的接觸,并且能夠抑制噪聲(例如金屬聲等)的產生。此外,如圖2和圖5所示,在隆起部40的在履帶內周側的表面形成有在履帶橫向上延伸的槽部42。歸因于這些槽部42,緩解了在橡膠履帶10的掛鏈圍繞部處的由于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隆起部40所接受的壓力所引起的卷曲,并且抑制了在隆起部40處的問題(例如龜裂等)的發(fā)生。如圖2和圖4所示,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3上分別在成對的橡膠突起部34的履帶橫向外側形成有朝向履帶內周側建立的車輪通過部26。車輪通過部26形成為在履帶周向上連續(xù),并且車輪通過部26的在履帶內周側的表面是平坦的。在履帶內周側的這些表面是在鏈輪100和惰輪(未示出)之間設置的一個或多個車輪(未圖示)行駛過的車輪通過面27。注意,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得車輪通過面27為平坦的,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如圖4所示,高硬度部30的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30E被布置在與車輪通過面27對應的區(qū)域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端部30E被布置在從車輪通過面27的履帶橫向內側的內端27E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車輪通過面27的寬度CW的50%范圍內。此外,如圖4所示,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為臺階狀,并且低硬度部32的臺階與端部30E的臺階重疊。通過以這種方式使低硬度部32的臺階與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的臺階重疊,能夠使橡膠履帶主體11的履帶橫向上的硬度的差異小。歸因于此,能夠抑制在高硬度部30的邊界處發(fā)生龜裂和剝離等。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為臺階狀,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高硬度部30與低硬度部32之間的邊界可以被構造成相對于履帶內外方向傾斜。在該結構的情況中,能夠實現(xiàn)與上述作用和效果類似的作用和效果。如圖1和圖3所示,在履帶主體外周部12的外周面、以夾著中心線CL的方式在履帶橫向上成對地形成有長花紋塊22A,該長花紋塊22k為塊狀且朝向履帶外周側凸出(參見圖4和圖6)。此外,在履帶主體外周部12的外周面、以夾著中心線CL的方式在履帶橫向上成對地形成有短花紋塊22B,該短花紋塊22B為塊狀且朝向履帶外周側凸出。這些成對的長花紋塊22A和成對的短花紋塊22B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形成。成對的長花紋塊22k沿著履帶橫向延伸,并且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分別到達橡膠履帶主體11的履帶橫向上的端部IlE (以下簡稱“橫向端11E”)。此外,使得長花紋塊22A的根部為從履帶橫向內側朝向外側漸縮的形狀。另一方面,短花紋塊22B沿著履帶橫向延伸,且短花紋塊22B的在履帶橫向上的長度比長花紋塊22k的短,并且短花紋塊22B的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定位成比橡膠履帶主體11的橫向端HE靠履帶橫向內側(S卩,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未到達橫向端HE)。此夕卜,使得短花紋塊22B的根部為從履帶橫向內側朝向外側漸縮的形狀。從如圖3所示的履帶外周側觀察時,成對的長花紋塊22k和成對的短花紋塊22B被布置在相鄰的芯骨14之間。歸因于這些長花紋塊22A和短花紋塊22B,支撐了履帶車輛的重量,并且展示出橡膠履帶10的牽引力。
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長花紋塊22A和短花紋塊22B由低硬度橡膠12G形成,并且長花紋塊22A、短花紋塊22B和履帶主體外周部12—體地形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形成長花紋塊22A和短花紋塊22B的橡膠材料可以是除了低硬度橡膠12G以外的不同類型的橡膠材料。如圖4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內、在芯骨14的履帶外周側埋設有增強簾線層28,該增強簾線層28成型為環(huán)形帶并且沿著履帶周向延伸。具體地,一對增強簾線層28被埋設在履帶主體外周部12的履帶內周側中。該增強簾線層28用于維持橡膠履帶10的張力,并且通過用橡膠覆蓋沿著履帶周向延伸的一個或多個增強簾線28A而形成。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用于維持增強簾線層28的張力的優(yōu)異拉伸強度的鋼簾線被用作增強簾線28A。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由例如有機纖維等構成的簾線也可以用作增強簾線28A,只要該簾線具有能夠維持增強簾線層28的張力的程度的拉伸強度。此外,如圖4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內、在芯骨14與增強簾線層28之間布置具有優(yōu)異粘合性的中間橡膠層36。芯骨14和增強簾線層28通過該中間橡膠層36而被牢固地粘合。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存在中間橡膠層36沿著增強簾線層28布置的結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可以存在中間橡膠層36僅布置在芯骨14的底表面(履帶外周面)與增強簾線層28之間的結構。接著說明制造橡膠履帶10的方法的示例。注意,制造橡膠履帶10的方法不限于下文描述的制造方法。此外,可以適當地改變下面的制造方法的過程。首先,通過利用擠出機(未圖示)分別成型出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30G形成的帶狀體、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32G形成的帶狀體以及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2G形成的帶狀體。接著,使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32G形成的帶狀體分別與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30G形成的帶狀體的兩端側重疊,并且通過輥等使重疊的部分變?yōu)樗狡教?,并且使在硫化后變成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未硫化的帶狀體成型。接著,將未硫化的帶狀體載置在履帶用下模具(未圖示)內,并且將芯骨14以成對的突起20的末端面向履帶用下模具的方式從上方置入,并且將芯骨14埋設在未硫化的帶狀體內。將多個芯骨14以在長度方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布置在未硫化的帶狀體內。接著,將帶狀且未硫化的中間橡膠層36載置在芯骨14的從未硫化帶狀體暴露的底表面;將帶狀且未硫化(覆蓋增強簾線28A的橡膠處于未硫化狀態(tài))的增強簾線層28布置在該中間橡膠層36上;將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2G形成的帶狀體布置在該增強簾線層28上;將履帶用上模具(未圖示)閉合;以及進行硫化。歸因于此,形成了帶狀的橡膠履帶主體U。接著,使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的留在半硫化或未硫化狀態(tài)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彼此重疊,并進行硫化。歸因于此,形成了環(huán)形帶狀的橡膠履帶主體11。這里,因為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3由高硬度部30 (高硬度橡膠30G)和低硬度部32 (低硬度橡膠32G)構成,所以例如與整個履帶主體內周部13由高硬度部30 (高硬度橡膠30G)構成的情況相比,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的彎曲剛性低并且橡膠履帶主體11容易彎曲。歸因于此,在制造時,容易使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彼此重疊,并且改善了制造的復雜性,并提高了大規(guī)模生產性。
接著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0的作用和效果。在橡膠履帶10上,在行駛時,由于轉動的鏈輪100的齒部100A與接合凹部24接合,因此驅動力被輸入至接合凹部24。輸入的驅動力經由形成接合凹部24的壁部的高硬度橡膠30G而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這里,如圖4所示,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接合凹部24及接合凹部24周邊由高硬度橡膠30G形成,因此,接合凹部24及接合凹部24周邊的硬度高。歸因于此,抑制了在行駛時來自鏈輪100的齒部100A的驅動力被重復輸入的接合凹部24處的問題(例如破損或損傷等)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因為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兩端部側由低硬度橡膠32G形成,所以與例如整個履帶主體內周部13由高硬度橡膠30G構成的情況相比,降低了橡膠履帶主體11的彎曲剛性。歸因于此,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的柔軟性。歸因于此,減小了行駛時的動力損失,并且降低了車輛的燃料消耗。此外,由于橡膠履帶10的柔軟性提高了,所以當橡膠履帶10是新產品時,易于將橡膠履帶10圍繞車輛的鏈輪100和惰輪(未圖示)掛鏈,此外易于向橡膠履帶10施加拉伸力。如圖4所示,成對的突起20由高硬度橡膠30G覆蓋,并且橡膠突起部34形成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3。因此,通過高硬度橡膠30G來抑制由于突起20與鏈輪100或與齒部100A的碰撞或摩擦而產生的噪聲(例如金屬聲等)。特別地,因為突起20由高硬度橡膠30G覆蓋,所以與例如突起20由硬度比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低的橡膠材料(例如,低硬度橡膠32G等)覆蓋的情況相比,抑制了由于突起20與鏈輪100和齒部100A的碰撞或摩擦而引起的在覆蓋突起20的橡膠材料處的問題(破損、損傷、磨損等)的發(fā)生。此外,行駛時被施加至橡膠履帶主體11的負載按突起20之間的區(qū)域、與車輪通過面27對應的區(qū)域和比車輪通過面27靠履帶橫向外側的區(qū)域的順序依次變小。因此,在橡膠履帶10上,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被布置在與車輪通過面27對應的區(qū)域內。歸因于此,行駛時被施加的負載較大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成對的突起20之間的及突起20周邊的區(qū)域被制成高硬度部30,并且抑制了接合凹部24及接合凹部24周邊的問題的發(fā)生。此外,行駛時被施加的負載比成對的突起20之間的區(qū)域的小的橡膠履帶主體11的車輪通過面27的一部分以及比這些車輪通過面27靠履帶橫向外側的區(qū)域是軟的,即,在履帶橫向上的寬范圍內橡膠履帶主體11是軟的,因此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此外,在橡膠履帶10上,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被布置在從車輪通過面27的內端27E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車輪通過面27的寬度CW的50%的范圍內。因此,在抑制了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成對突起20之間的區(qū)域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在履帶橫向上的寬范圍內橡膠履帶主體11是軟的,并且更加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注意,在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從車輪通過面27的內端27E朝向履帶橫向外側超過寬度CW的50%的情況中,橡膠履帶主體11軟的范圍不充分,并且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未充分地提高。另一方面,在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被定位成比車輪通過面27的內端27E靠履帶橫向內側的情況中,抑制由于與車輪(未圖示)的碰撞或摩擦引起的覆蓋突起20的高硬度橡膠30G處的問題(破損、損傷、磨損等)發(fā)生的效果較弱。因此,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部30的端部30E布置在從車輪通過面27的內端27E朝向履帶橫向外側寬度CW的50%的范圍內。此外,在橡膠履帶10上,使得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在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因此,在抑制了行駛時由于來自鏈輪100的齒部1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2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降低了橡膠履帶主體11的彎曲剛性,并且能夠提高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的柔軟性。注意,在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小于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110%的情況中,存在著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太低并且抑制由于來自鏈輪100的齒部1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2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效果將減弱的擔憂,或者存在著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太高并且提高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的效果將減弱的擔憂。另一方面,在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超過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132%的情況中,存在著高硬度部30和低硬度部32的硬度差異太大并且由于行駛時的卷曲等而在高硬度部30與低硬度部32之間的邊界處將發(fā)生龜裂等的擔憂。因此,優(yōu)選的是,形成高硬度部30的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形成低硬度橡膠32的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橡膠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78至90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在抑制了由于來自鏈輪100的齒部1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24和橡膠突起部3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此外,優(yōu)選的是,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68至78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并且能夠抑制在低硬度部32處的問題(例如損傷等)的發(fā)生。如圖1所示,在橡膠履帶10圍繞車輛的鏈輪100等掛鏈的部分(以下稱作“掛鏈部”)處,橡膠履帶主體11沿著鏈輪100的外周彎曲。因此,在橡膠履帶10上,使得形成履帶主體外周部12的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低于形成履帶主體內周部13的低硬度部32的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歸因于此,更加降低了橡膠履帶主體11的彎曲剛性,并且更加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的柔軟性。此外,該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74%至100%的范圍內。在該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小于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74%的情況中,行駛路面上的障礙物等容易對履帶主體外周部12造成損傷,并且當超過100%時,存在著履帶主體外周部12堅硬、橡膠履帶主體11的彎曲剛性升高并且橡膠履帶主體11 (橡膠履帶10)的柔軟性降低的擔憂。因此,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優(yōu)選地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的74%至100%的范圍內。特別地,低硬度橡膠12G的硬度優(yōu)選地被設定為在58至68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能夠抑制由于行駛路面上的障礙物等而引起的對履帶主體外周部12造成的損傷,并且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的柔軟性。如圖3所示,在橡膠履帶10上,成對的長花紋塊22A和成對的短花紋塊22B被布置在相鄰芯骨14之間。因此,在車輪通過面27上,長花紋塊22A和短花紋塊22B的剛性高,并且芯骨14的翼部18的剛性也高。歸因于此,當車輪(未示出)行駛在車輪通過面27上時的剛性的差異小,抑制了車輪的豎直運動,并且改善了乘坐舒適性。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0中,使得形成履帶主體外周部12的低硬度橡膠12G是硬度比形成低硬度部32的低硬度橡膠32G的硬度低的橡膠。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如在圖7中示出的橡膠履帶50 (第一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0的變型例)中,構成橡膠履帶主體51的履帶內周部53的履帶橫向端部側的低硬度部56可以由低硬度橡膠12G形成。在該情況中,因為使用低硬度橡膠12G來代替低硬度橡膠32G,所以能夠減少制造時使用的構件的類型,并且能夠改善制造工作的復雜性。(第二實施方式)下面利用圖8至圖13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彈性履帶。如圖8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10 (彈性履帶的示例)是通過圍繞作為履帶車輛(例如推土機等)的驅動車輪的示例的鏈輪200和作為惰輪車輪的示例的惰輪(未圖示)而掛鏈使用的。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10的周向(附圖中箭頭S)被稱作“履帶周向”,橡膠履帶110的橫向(附圖中箭頭W)被稱作“履帶橫向”。此外,在橡膠履帶110的掛鏈狀態(tài)下的橡膠履帶110的內周側(附圖中箭頭IN)被稱作“履帶內周側”,橡膠履帶110的外周側(附圖中箭頭OUT)被稱作“履帶外周側”。注意,履帶橫向與履帶周向正交。如圖8所示,橡膠履帶110具有橡膠履帶主體111 (彈性履帶主體的示例),該主體111以作為彈性體的示例的橡膠材料制成的環(huán)形帶的形狀形成。該橡膠履帶主體111由構成履帶外周側的履帶主體外周部112和構成履帶內周側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13構成(參見圖 11)。如圖11所示,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由構成履帶內周側的表層部分(整個表層部分)的高硬度層130和在高硬度層130的履帶外周側上層疊的低硬度層132構成。高硬度層130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低硬度層132由用作硬度比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低的彈性體的示例的低硬度橡膠132G形成。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78至90的范圍內,并且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68至78的范圍內。注意,如上所述,本說明書中的“硬度”是JIS K6253 (A型硬度計)中規(guī)定的硬度。另一方面,履帶主體外周部112由單個層(以下稱作外周層112A)構成。該外周層112A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低硬度橡膠112G構成。該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與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相同,或者低于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并且該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74%至100%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58至68的范圍內。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履帶主體外周部112僅由外周層112A構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履帶主體外周部112可以由多個層構成。如圖9和圖11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1內(在本實施方式中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13內)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埋設有多個芯骨114。該芯骨114具有在履帶橫向上的中央部116和從該中央部116的履帶橫向兩端部朝向履帶橫向外側延伸的一對翼部118。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和圖11所示,芯骨114的在履帶橫向上的中心和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在履帶橫向上的中心一致。注意,附圖中的附圖標記CL表示橡膠履帶110的中心線(通過橡膠履帶主體111的中心的直線)。如圖8和圖11所示,芯骨114具有一對突起120,該一對突起120隔著鏈輪200和惰輪(未示出)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并且從高硬度層130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如圖11所示,這些突起120形成在中央部116和翼部118之間的邊界部,并且從高硬度層130突出的部分由高硬度橡膠130G覆蓋。在以下說明中,從高硬度層130突出的并且由高硬度橡膠130G覆蓋的突起120所在的部分被稱作橡膠突起部134。注意,高硬度層130和橡膠突起部134 —體地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鏈輪200和惰輪(未示出)在由橡膠突起部134引導的狀態(tài)下通過成對的橡膠突起部134之間,并且如圖11所示,車輪(未示出)在由橡膠突起部134引導的狀態(tài)下在后面說明的車輪通過面127上行駛。如圖9所示,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高硬度層130中、在履帶周向上相鄰的芯骨114之間形成有與鏈輪200的齒部200A接合(嵌合)的接合凹部124。這些接合凹部124朝向履帶外周側凹陷,并且底部124A由高硬度橡膠130G封閉(參見圖11和圖12)。S卩,接合凹部124及接合凹部124周邊的表層部分被制成為高硬度層130,并且該表層部分由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由于鏈輪200的齒部200A與這些接合凹部124的接合,因此來自鏈輪200的驅動力被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具體地,鏈輪200的齒部200A與接合凹部124的壁面抵接,并且這些壁面由齒部200A推壓,并且驅動力被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 111。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高硬度層130處,成對的橡膠突起部134之間的區(qū)域朝向履帶內周側膨起并構成隆起部140。歸因于這些隆起部140,增加了與鏈輪200的齒部200A的接觸面積,并且分散了從齒部200A到接合凹部124的壁面的輸入。此外,因為隆起部140形成在芯骨114的中央部116的履帶內周側,所以防止了這些中央部116與惰輪(未示出)等之間的接觸,并且能夠抑制噪聲(例如,金屬聲等)的產生。此外,如圖9和圖12所示,在隆起部140的履帶內周側上的表面形成有在履帶橫向上延伸的槽部142。歸因于這些槽部142,緩解了在橡膠履帶110的掛鏈圍繞部處的由于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隆起部140所接受的壓力所引起的卷曲,并且抑制了在隆起部140處的問題(例如龜裂等)的發(fā)生。如圖9和圖11所示,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13處、分別在橡膠突起部134的履帶橫向外側形成有朝向履帶內周側建立的車輪通過部126。車輪通過部126形成為在履帶周向上連續(xù),并且車輪通過部126的在履帶內周側的表面是平坦的。在履帶內周側的這些表面是在鏈輪200和惰輪(未示出)之間設置的一個或多個車輪(未圖示)行駛經過車輪通過面127。注意,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得車輪通過面127為平坦的,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如圖11所示,在高硬度層130處,與接合凹部124對應的部分的厚度Tl大于比該部分靠履帶橫向外側的部分的厚度T2。此外,在比與高硬度層130的接合凹部124對應的部分靠履帶橫向外側的部分處,厚度是大致均勻的(厚度T2是大致均勻的)。注意,在抑制高硬度層130的損傷的情況下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方面,優(yōu)選地將厚度T2設定在2mm至IOmm的范圍內。如圖8和圖10所示,在外周層112A的外周面、以夾著中心線CL的方式在履帶橫向上成對地形成有長花紋塊122A,該長花紋塊122A為塊狀且朝向履帶外周側凸出(參見圖11和圖13)。此外,在外周層112A的外周面、以夾著中心線CL的方式在履帶橫向上成對地形成有短花紋塊122B,該短花紋塊122B為塊狀且朝向履帶外周側凸出。這些成對的長花紋塊122A和成對的短花紋塊122B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交替地形成。成對的長花紋塊122A沿著履帶橫向延伸,并且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分別到達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在履帶橫向上的端部IllE (以下簡稱“橫向端111E”)。此外,使得長花紋塊122A的根部為從履帶橫向內側朝向外側漸縮的形狀。另一方面,短花紋塊122B沿著履帶橫向延伸,并且該短花紋塊122B的在履帶橫向上的長度比長花紋塊122A的在履帶橫向上的長度短,并且該短花紋塊122B的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定位成比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橫向端IllE靠履帶橫向內側(S卩,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不到達橫向端111E)。此外,使得短花紋塊122B的根部為從履帶橫向內側朝向外側漸縮的形狀。從如圖10所示的履帶外周側觀察時,成對的長花紋塊122A和成對的短花紋塊122B被布置在相鄰的芯骨114之間。歸因于這些長花紋塊122A和短花紋塊122B,支撐了履帶車輛的重量,并且展示出橡膠履帶110的牽引力。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長花紋塊122A和短花紋塊122B由低硬度橡膠112G形成,并且長花紋塊122A、短花紋塊122B和外周層112A—體地形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形成長花紋塊122A和短花紋塊122B的橡膠材料可以是除了低硬度橡膠112G以外的不同類型的橡膠材料。如圖11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1內、在芯骨114的履帶外周側埋設有增強簾線層128,該增強簾線層128成型為環(huán)形帶并且沿著履帶周向延伸。具體地,增強簾線層128被埋設在外周層112A的履帶內周側。該增強簾線層128用于維持橡膠履帶110的張力,并且通過用橡膠覆蓋沿著履帶周向延伸的一個或多個增強簾線128A而形成。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用于維持增強簾線層128的張力的優(yōu)異拉伸強度的鋼簾線被用作增強簾線128A。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由例如有機纖維等構成的簾線也可以用作增強簾線128A,只要該簾線具有能夠維持增強簾線層128的張力的程度的拉伸強度。此外,如圖11所示,在橡膠履帶主體111內、在芯骨114與增強簾線層128之間布置具有優(yōu)異粘合性的中間橡膠層136。芯骨114和增強簾線層128通過該中間橡膠層136而被牢固地粘合。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存在中間橡膠層136沿著增強簾線層128布置的結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可以存在中間橡膠層136僅布置在芯骨114的底表面(履帶外周面)與增強簾線層128之間。接著說明制造橡膠履帶110的方法的示例。注意,橡膠履帶11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以下描述的制造方法。此外,可以適當地改變下面的制造方法的過程。首先,通過利用擠出機(未圖示)分別成型出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帶狀體、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32G形成的帶狀體和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12G形成的帶狀體。接著,將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帶狀體載置在履帶用下模具(未圖示)內,并且除了橫向中間部分之外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32G形成的帶狀體分別與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帶狀體重疊。歸因于此,形成了在硫化后變成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未硫化的帶狀體。接著,以成對的突起120的末端面向履帶用下模具的方式將芯骨114埋設到未硫化的帶狀體的橫向中間部分(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部分)內。以在長度方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將多個芯骨114布置在由未硫化的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帶狀體內。接著,將帶狀的且未硫化的中間橡膠層136載置在芯骨114的從未硫化的帶狀體暴露的底表面上;將帶狀的且未硫化的(覆蓋增強簾線128A的橡膠處于未硫化狀態(tài))增強簾線層128載置在該中間橡膠層136上;將由未硫化的低硬度橡膠112G形成的帶狀體布置在該增強簾線層128上;將履帶用上模具(未圖示)閉合;以及進行硫化。歸因于此,形成了帶狀的橡膠履帶主體111。接著,使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1的留在半硫化或未硫化狀態(tài)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彼此重疊,并進行硫化。歸因于此,形成環(huán)形帶狀的橡膠履帶主體111。這里,因為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由高硬度層130 (高硬度橡膠130G)和低硬度層132 (低硬度橡膠132G)構成,所以與例如整個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由高硬度層130 (高硬度橡膠130G)構成的情況相比,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彎曲剛性低并且橡膠履帶主體111容易彎曲。歸因于此,在制造時,易于將帶狀橡膠履帶主體111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彼此重疊,并且改善了制造復雜性,并提高了大規(guī)模生產性。接著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10的作用和效果。在橡膠履帶110上,在行駛時,由于轉動的鏈輪200的齒部200A與接合凹部124接合,因此驅動力被輸入至接合凹部124。輸入的驅動力經由形成接合凹部124的壁部的高硬度橡膠130G被傳遞至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這里,如圖11所示,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包括了接合凹部124的表層部分被制成為由高硬度橡膠130G形成的高硬度層130,該高硬度橡膠130G具有比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硬度。因此,與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其他部分相比,接合凹部124及該接合凹部124周邊的硬度高。歸因于此,歸因于此,抑制了在行駛時來自鏈輪200的齒部200A的驅動力被重復輸入的接合凹部124處的問題(例如,破損或損傷等)的發(fā)生。此外,因為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履帶內周側的表層部分被制成為高硬度層130,所以抑制了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內周面的損傷等。另一方面,因為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履帶外周側被制成為低硬度層132,所以與例如整個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由高硬度橡膠130G構成并且被制成為高硬度層130的情況相比,降低了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彎曲剛性。歸因于此,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的柔軟性。歸因于此,減小了行駛時的動力損失,并且降低了車輛的燃料消耗。此外,由于橡膠履帶110的柔軟性提高了,所以當橡膠履帶110是新產品時,易于將橡膠履帶110圍繞車輛的鏈輪200和惰輪(未圖示)掛鏈,此外易于向橡膠履帶110施加拉伸力。如圖11所示,成對的突起120由高硬度橡膠130G覆蓋,并且橡膠突起部134形成在履帶主體內周部113。因此,通過高硬度橡膠130G來抑制由于突起120與鏈輪200或與齒部200A的碰撞或摩擦而產生的噪聲(例如金屬聲等)。特別地,因為突起120由高硬度橡膠130G覆蓋,所以與例如突起120由具有比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低的硬度的橡膠材料(例如,低硬度橡膠132G等)覆蓋的情況相比,抑制了由于突起120與鏈輪200和齒部200A的碰撞或摩擦而在覆蓋突起120的橡膠材料處引起的問題(破損、損傷、磨損等)的發(fā)生。此外,如圖11所示,高硬度層130與低硬度層132之間的邊界形成在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橫向端IllE處。因此與邊界形成于例如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內周面的情況相比,外觀良好,此外難以發(fā)生由于行駛時的卷曲而引起的在高硬度層130和低硬度層132之間的邊界處的龜裂等。另一方面,使得與高硬度層130的接合凹部124對應的部分的厚度Tl大于比該部分靠履帶橫向外側的部分的厚度T2。歸因于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由于來自鏈輪200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124及接合凹部124周邊的問題的發(fā)生。此外,因為使得在比與高硬度層130的接合凹部124對應的部分靠履帶橫向外側的部分處的厚度T2薄,所以能夠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此外,在橡膠履帶110上,使得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在低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110%至132%的范圍內。因此,在抑制了由于行駛時來自鏈輪200的齒部2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12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降低了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彎曲剛性,并且能夠提高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的柔軟性。注意,在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小于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110%的情況中,存在著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太低并且抑制由于來自鏈輪200的齒部2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12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效果將減弱的擔憂,或者存在著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太高并且提高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的效果將減弱的擔憂。另一方面,在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超過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132%的情況中,存在著高硬度層130與低硬度層132的硬度上的差異太大并且由于行駛時的卷曲等引起的在高硬度層130與低硬度層132之間的邊界處將出現(xiàn)龜裂等的擔憂。因此,優(yōu)選的是,形成高硬度層130的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形成低硬度層132的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110%至132%的范圍內。特別地,優(yōu)選的是,高硬度橡膠130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78至90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在抑制由于來自鏈輪200的齒部200A的輸入而引起的在接合凹部124和橡膠突起部134處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此外,優(yōu)選的是,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68至78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并且能夠抑制在低硬度層132處的問題(例如,損傷等)的發(fā)生。如圖8所示,在橡膠履帶110圍繞車輛的鏈輪200等掛鏈的部分處(以下稱作“掛鏈部”),橡膠履帶主體111沿著鏈輪200的外周彎曲。因此,在橡膠履帶110上,使得形成外周層112A的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低于形成履帶主體內周部113的低硬度層132的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歸因于此,更加減小了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彎曲剛性,并且更加提高了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的柔軟性。
此外,該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74%至100%內。在該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小于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74%的情況中,行駛路面上的障礙物等容易對外周層112A造成損傷,并且當超過100%時,存在著外周層112A堅硬、橡膠履帶主體111的彎曲剛性將升高并且橡膠履帶主體111 (橡膠履帶110)的柔軟性將減小的擔憂。因此,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優(yōu)選地被設定為在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74%至100%的范圍內。特別地,低硬度橡膠112G的硬度優(yōu)選地被設定為在58至68的范圍內。通過將硬度設定在該范圍內,能夠抑制由于行駛路面上的障礙物等引起的對外周層112A造成的損傷,并且能夠充分地確保橡膠履帶主體111的柔軟性。如圖10所示,在橡膠履帶110上,在相鄰芯骨114之間布置有成對的長花紋塊122A和短花紋塊122B。因此,在車輪通過面127上,長花紋塊122A和短花紋塊122B的剛性高,并且芯骨114的翼部118的剛性也高。歸因于此,當車輛(未示出)行駛在車輪通過面127上時的剛性差異小,抑制了車輪的豎直運動,并且改善乘坐舒適性。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10中,使得形成外周層112A的低硬度橡膠112G為硬度低于形成低硬度層132的低硬度橡膠132G的硬度的橡膠。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如在圖14中示出的橡膠履帶150 (第二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10的變型例)中,構成橡膠履帶主體151的履帶主體內周部153的履帶內周側的低硬度層156可以由低硬度橡膠112G形成。在該情況中,因為使用低硬度橡膠112G來代替低硬度橡膠132G,所以能夠減小制造時使用的構件的類型,并且能夠改善制造工作的復雜性。(其他實施方式)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存在使得芯骨14的中心與橡膠履帶主體11的中心一致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芯骨14的中心在履帶橫向上可以相對于橡膠履帶主體11的中心偏移。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存在使得芯骨114的中心與橡膠履帶主體111的中心一致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芯骨114的中心在履帶橫向上可以相對于橡膠履帶主體111的中心偏移。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0被制成為具有如下結構的彈性履帶:該結構通過增強簾線層28維持張力,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在未利用增強簾線層28的情況下,橡膠履帶10可以被制成為所謂的鏈型(link-type)彈性履帶,該鏈型彈性履帶通過鏈狀連接構件連接相鄰芯骨14、或者連接在各個芯骨處形成的連接部并且通過連接后的芯骨來維持彈性履帶的張力。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10被制成具有如下結構的彈性履帶:該結構通過增強簾線層128維持張力,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在未利用增強簾線層128的情況下,橡膠履帶110可以被制成為所謂的鏈型彈性履帶,該鏈型彈性履帶通過鏈狀連接構件連接相鄰芯骨114、或者連接在各個芯骨處形成的連接部并且通過連接后的芯骨來維持彈性履帶的張力。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0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橡膠材料構成,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橡膠履帶10可以由除了橡膠以外的彈性體等構成。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橡膠履帶110由用作彈性體的示例的橡膠材料構成,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該結構,橡膠履帶110可以由除了橡膠以外的彈性體等構成。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芯骨14由金屬制成,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芯骨14可以由例如樹脂制成,只要他們相對于橡膠履帶10的規(guī)格具有充分的剛性。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芯骨114由金屬制成,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并且芯骨114可以由例如樹脂制成,只要他們相對于橡膠履帶110的規(guī)格具有充分的剛性。已經通過給出作為示例的實施形式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這些實施形式是示例,并且能夠在不背離其主旨的范圍內通過以各種方式進行改變來實施。此外,不用說本發(fā)明的權力范圍不限于這些實施形式。
權利要求
1.一種彈性履帶,其包括: 彈性履帶主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由彈性體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 芯骨,所述芯骨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 開的方式被埋設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內; 接合凹部,所述接合凹部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面形成在相鄰的芯骨之間,并且鏈輪能與所述接合凹部接合;和 高硬度部,所述高硬度部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部的包括了所述接合凹部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高硬度部由硬度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彈性體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 成對的突起以隔著所述鏈輪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芯骨處,所述成對的突起從所述高硬度部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并且所述突起由形成所述高硬度部的所述彈性體覆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所述內周部、在所述突起的履帶橫向外側形成車輪行駛經過的車輪通過面,并且 所述高硬度部的在履帶橫向外側的端部被布置在與所述車輪通過面對應的區(qū)域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硬度部的在所述履帶橫向外側的所述端部被布置在如下范圍內:從所述車輪通過面的履帶橫向內側的內端朝向履帶橫向外側所述車輪通過面的寬度的50%。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高硬度部的所述彈性體的硬度是形成所述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至132%。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外周部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所述內周部的其他部分的彈性體的硬度。
7.一種彈性履帶,其包括: 彈性履帶主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 多個芯骨,所述多個芯骨以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被埋設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內; 接合凹部,所述接合凹部在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內周面形成在相鄰的芯骨之間,并且鏈輪能與所述接合凹部接合;和 高硬度層,所述高硬度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履帶內周側的包括了所述接合凹部的表層部分,并且所述高硬度層由硬度比所述彈性履帶主體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彈性體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 成對的突起以隔著所述鏈輪的通過空間彼此面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芯骨處,所述成對的突起從所述高硬度層朝向履帶內周側突出,并且所述突起由形成所述高硬度層的所述彈性體覆蓋。
9.根據權利要求1或8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硬度層的與所述接合凹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厚。
10.根據權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履帶包括:低硬度層,所述低硬度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并且層疊在所述高硬度層的履帶外周偵U, 其中,形成所述高硬度 層的所述彈性體的硬度是形成所述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的110% 至 132%。
11.根據權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彈性履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履帶包括: 外周層,所述外周層構成所述彈性履帶主體,并且所述外周層被布置成比所述低硬度層靠履帶外周側,在履帶橫向上延伸的花紋塊以在所述履帶周向上間隔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周層的外周面, 其中,形成所述外周層的彈性體的硬度低于形成所述低硬度層的彈性體的硬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彈性履帶,其在抑制行駛時被輸入驅動力的部分中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提高柔軟性。橡膠履帶(10)包括橡膠履帶主體(11),其由橡膠材料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芯骨(14),其在履帶周向上間隔開地埋設在橡膠履帶主體(11)內;接合凹部(24),其在橡膠履帶主體(11)的內周面形成在相鄰芯骨(14)之間,并且鏈輪(100)與接合凹部接合;和高硬度部(30),其構成橡膠履帶主體(11)的內周部的包括了接合凹部(24)的一部分并由硬度比橡膠履帶主體(11)的其他部分的硬度高的高硬度橡膠(30G)形成,由此使得能夠在抑制行駛時被輸入驅動力的接合凹部(24)中的問題的發(fā)生的情況下提高柔軟性。
文檔編號B62D55/253GK103118930SQ201180045080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21日
發(fā)明者安孫子穰, 石原和真 申請人:株式會社普利司通, 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