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護罩和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的發(fā)動機散熱,具體地,涉及一種防護罩和車輛。
背景技術:
車輛通常為發(fā)動機等工作時發(fā)熱的部件配備散熱風扇,以引導用于冷卻發(fā)動機的空氣流動。另外,通常在發(fā)動機上方設置有防護罩,以避免水進入發(fā)動機。其中,防護罩通常為一體的板材并覆蓋發(fā)動機,從而在發(fā)動機和防護罩之間形成了密封的空間,該密封的空間不利于散熱風扇弓丨導的散熱空氣流動,容易導致發(fā)動機散熱不良。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確保良好散熱的同時避免發(fā)動機等核心組件進水。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護罩,其中,該防護罩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側開口,所述上表面具有第一開口,所述下表面具有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能夠通過氣體連通,所述防護罩還包括能夠使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側開口通過液體連通的通道,所述下表面上設置有防止液體流入所述第二開口的止擋件。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相互完全錯開,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間的空間形成所述通道。優(yōu)選地,所述防護罩包括側框架,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連接于所述側框架,所述側開口設置在所述側框架上。優(yōu)選地,所述防護罩包括多個第一板和多個第二板,所述多個第一板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并形成所述上表面和所述第一開口,所述多個第二板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并形成所述下表面和所述第二開口,所述第二板的邊緣向上彎折并形成所述止擋件。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交替設置。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寬度相同且平行地交替設置,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交替間隔為所述寬度的1/3到2/3。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的邊緣向下彎折并形成引導件。優(yōu)選地,所述防護罩包括連接板,除了與所述側框架相鄰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之外, 每個第二板的止擋件通過所述連接板與相鄰的第一板的引導件連接。優(yōu)選地,連接的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和所述連接板一體形成。優(yōu)選地,所述防護罩設置有排水管,該排水管的一端連接于所述側開口,另一端穿過所述側框架,所述第二板延伸到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優(yōu)選地,所述側開口為多個并分別設置在每個所述第二板的兩端。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發(fā)動機組件和散熱風扇,其中,該車輛還包括本發(fā)明的防護罩,該防護罩間隔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組件的上方,所述散熱風扇引導的氣流在所述防護罩和所述發(fā)動機組件之間的間隙中流動。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本發(fā)明的防護罩設置在發(fā)動機等核心部件的上方時,散熱氣體可以通過第二開口流到第一開口并排放到外界,從而確保對發(fā)動機等部件的良好散熱。此外,當外界的水或其它液體通過第一開口流入防護罩后,可以通過止擋件防止這些水或其它液體通過第二開口流到防護罩下方的發(fā)動機等核心部件,并且可以通過所述通道和所述側開口排放到外界,從而避免發(fā)動機等核心部件進水。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說明本發(fā)明的防護罩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沿圖1中C-C 面截取的剖視圖;圖3是說明圖2所示的防護罩的散熱、防水作用的原理;圖4是沿圖1中C-C面截取的剖視圖(為清楚說明尺寸關系,去掉了排水管);圖5是圖1中A部分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圖5所示實施方式的可替代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7是說明本發(fā)明的防護罩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a 第一框架Ib 第二框架Ic 側開口2:上表面 2a:第一開口3:下表面 3a:第二開口 3b 止擋件4:第一板 4a:引導件 5 第二板6 通道7 連接板 8 排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在本發(fā)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nèi)、外。另外,本發(fā)明中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應理解為構成防護罩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部件,而非部件的某個表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防護罩,其中,該防護罩包括上表面2、下表面3 和側開口 lc,所述上表面2具有第一開口加,所述下表面3具有第二開口 3a,所述第一開口加和所述第二開口 3a能夠通過氣體連通,所述防護罩還包括能夠使所述第一開口加和所述側開口 Ic通過液體連通的通道6,所述下表面3上設置有防止液體流入所述第二開口 3a 的止擋件3b。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發(fā)動機組件和散熱風扇,其中,該車輛還包括本發(fā)明的防護罩,該防護罩間隔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組件的上方,所述散熱風扇引導的氣流在所述防護罩和所述發(fā)動機組件之間的間隙中流動。
本發(fā)明的防護罩同時具備排水和散熱功能。具體地,如圖3所示,散熱風扇引導的氣流可以通過第二開口 3a進入防護罩并通過第一開口加排出,從而確保發(fā)動機組件的良好散熱。另外,當液體例如水通過第一開口加進入防護罩時,這些水由通道6引導并通過側開口 Ic排出防護罩,并且由于止擋件北的止擋作用,水無法通過第二開口 3a流到下方的發(fā)動機組件,從而確保了良好的防水性。優(yōu)選地,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防護罩包括側框架1,所述上表面2和所述下表面3連接于所述側框架1,所述側開口 Ic設置在所述側框架1上。通過設置側框架1,可以剛性連接上表面2和下表面3,并使防護罩形成剛性的整體結構。另外,側框架1有利于安裝。其中,側框架1可以形成為各種適當?shù)慕Y構,只要能夠從側向連接上表面2和下表面3即可。如圖1所示,側框架1形成為封閉的框架,從而能夠起到側向保護的作用,例如防止側向進水。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側框架1形成為四邊形框架并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一框架Ia和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二框架lb。但是,應該理解的是,側框架1也可以形成為其他形狀的封閉框架。需要說明的是,可以使防護罩具有各種適當?shù)慕Y構,以實現(xiàn)第一開口加和側開口 Ic的氣體連通并阻止水從第二開口 3a流到發(fā)動機組件上。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開口加和所述第二開口 3a相互完全錯開,所述上表面2和所述下表面3之間的空間形成所述通道6。 可選擇地,也可以使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不完全錯開或者甚至對準,但在上表面2和下表面3之間設置擋板,以使水從第一開口加下落到擋板上并被擋板引導到第二開口 3a 之外的區(qū)域,從而通過通道6和側開口 Ic排出。其中,擋板可以僅與上表面2和下表面3 中的一個連接,以形成氣體能夠通過的路徑。另外,本發(fā)明的防護罩可以通過各種適當?shù)牟考嫵刹⑿纬缮媳砻?、下表面3、 第一開口 2a、第二開口 3a和通道6。例如,可以設置兩塊平行的板,以分別形成上表面2和下表面3。在該兩塊板上可以分別開設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并在形成下表面3的板上設置凸起物作為止擋件北。其中,兩塊板之間的空間即可形成通道6和側開口 lc。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防護罩包括多個第一板4和多個第二板5,所述多個第一板4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1并形成所述上表面2和所述第一開口 2a,所述多個第二板5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1并形成所述下表面3和所述第二開口 3a,所述第二板5的邊緣向上彎折并形成所述止擋件北。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第一板4 一起形成上表面2并形成多個第一開口 2a,同樣的,多個第二板5 —起形成下表面3并形成多個第二開口 3a。通過使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完全錯開,可以避免從第一開口加落下的水通過第二開口 3a繼續(xù)下落到發(fā)動機組件上。但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的完全錯開并不影響防護罩下方的散熱氣體從第二開口 3a流動到第一開口 2a,從而能夠保持良好的散熱性能。其中,多個第一板4和多個第二板5的兩端可以分別固定到兩個第二框架Ib 上,并且可以使第一板4和第二板5平行于第一框架Ia設置,以充分利用側框架1限定的空間。另外,多個第一板4、多個第二板5以及側框架1之間的空間形成通道6,從而在止擋件北的輔助作用下引導從第一開口加落下的水由側開口 Ic排出。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可以交替設置,從而使得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也交替設置。通過這種布置,從側框架1的一側到另一側(即從一個第一框架Ia到另一個第一框架la)能夠以交替方式設置多個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 從而有利于高效率的均勻排水和散熱。更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的寬度相同且平行地交替設置,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的交替間隔為所述寬度的1/3到2/3,從而使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保持適當?shù)某叽?,以高效排水和散熱。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當多個第一板4和多個第二板5以等間隔交替設置且交替間隔為所述寬度的一半時,可以獲得最佳的排水和散熱效果。更具體地,如圖4所示,第一板4和第二板5的寬度均為2d,交替間隔(即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的寬度)均為d。另外,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板4的邊緣可以向下彎折并形成引導件如,以引導從第一開口加下落的水流,并防止傾斜下落的水流流入第二開口 3a。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防護罩可以包括連接板7,除了與所述側框架1相鄰的第一板4和第二板5之外,每個第二板5的止擋件北通過所述連接板7與相鄰的第一板4的引導件如連接。通過連接板7,可以在第一板4和第二板5之間形成剛性連接,使得第一板 4和第二板5整體地連接到側框架1,從而加強了上表面2和下表面3的結構穩(wěn)定性。應該理解的是,連接板7并非是必須的,例如在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防護罩并不包括連接板7。更優(yōu)選地,連接的所述第一板4、所述第二板5和所述連接板7 —體形成,以進一步加強結構穩(wěn)定性,并且便于制造。特別地,當?shù)谝话?和第二板5的尺寸相同時,一體形成的第一板4、第二板5和連接板7可以形成為更加便于加工制造的中心對稱形狀。此外,如圖1、圖2和圖5所示,所述防護罩可以設置有排水管8,該排水管8的一端連接于所述側開口 lc,另一端穿過所述側框架1(按照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排水管8的另一端穿過框架lb),所述第二板5延伸到所述排水管8的另一端。由此,可以通過排水管 8引導水流沿第二板5流到側開口 lc??蛇x擇地,在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二板5穿過側框架1(框架lb)而直接延伸到側開口 lc。另外,所述側開口 Ic可以為多個并分別設置在每個所述第二板5的兩端,以便迅速、均勻地排水。可選擇地,也可以使各第二板5的端部相互連接為一體,從而可以不必使側開口 Ic設置在每個第二板5的兩端,而是沿框架Ib的長度方向分布(優(yōu)選為均勻分布) 即可。此外,可以根據(jù)防護罩的整體結構布置排水管8。例如,在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 第一板4和第二板5通過連接板7連接。水流能夠通過連接板7引導,因而排水管8可以鄰接連接板7設置,以迅速導出水流。可選擇地,在圖7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開口加和第二開口 3a分別位于對應的第二板5和第一板4的中部,因而可以將排水管8設置在第二板5的中部,以迅速導出水利。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nèi),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發(fā)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發(fā)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fā)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內(nèi)容。
權利要求
1.一種防護罩,其特征在于,該防護罩包括上表面O)、下表面(3)和側開口(lc),所述上表面(2)具有第一開口( ),所述下表面(3)具有第二開口(3a),所述第一開口 Qa) 和所述第二開口(3a)能夠通過氣體連通,所述防護罩還包括能夠使所述第一開口 Oa)和所述側開口(Ic)通過液體連通的通道(6),所述下表面C3)上設置有防止液體流入所述第二開口 (3a)的止擋件(3b)。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第一開口Oa)和所述第二開口(3a)相互完全錯開,所述上表面( 和所述下表面C3)之間的空間形成所述通道(6)。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防護罩包括側框架(1),所述上表面(2) 和所述下表面C3)連接于所述側框架(1),所述側開口(Ic)設置在所述側框架(1)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防護罩包括多個第一板(4)和多個第二板 (5),所述多個第一板(4)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1)并形成所述上表面( 和所述第一開口( ),所述多個第二板( 平行且間隔地固定于所述側框架(1)并形成所述下表面C3)和所述第二開口(3a),所述第二板(5)的邊緣向上彎折并形成所述止擋件(3b)。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交替設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的寬度相同且平行地交替設置,所述第一板(4)和所述第二板(5)的交替間隔為所述寬度的1/3到 2/3。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第一板(4)的邊緣向下彎折并形成引導件 (4a)。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防護罩包括連接板(7),除了與所述側框架(1)相鄰的第一板(4)和第二板( 之外,每個第二板(5)的止擋件(3b)通過所述連接板(7)與相鄰的第一板(4)的引導件(4a)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護罩,其中,連接的所述第一板G)、所述第二板(5)和所述連接板(7) —體形成。
10.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防護罩設置有排水管(8),該排水管(8) 的一端連接于所述側開口(Ic),另一端穿過所述側框架(1),所述第二板(5)延伸到所述排水管(8)的另一端。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防護罩,其中,所述側開口(Ic)為多個并分別設置在每個所述第二板(5)的兩端。
12.—種車輛,該車輛包括發(fā)動機組件和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該車輛還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防護罩,該防護罩間隔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組件的上方,所述散熱風扇弓丨導的氣流在所述防護罩和所述發(fā)動機組件之間的間隙中流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防護罩,該防護罩包括上表面(2)、下表面(3)和側開口(1c),上表面具有第一開口(2a),下表面具有第二開口(3a),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能夠通過氣體連通,防護罩還包括能夠使第一開口和側開口通過液體連通的通道(6),下表面上設置有防止液體流入所述第二開口的止擋件(3b)。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本發(fā)明的防護罩。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散熱氣體可以通過第二開口流到第一開口并排放到外界,從而確保發(fā)動機的良好散熱。當外界的水通過第一開口流入防護罩后,可以通過止擋件防止這些水通過第二開口流到防護罩下方的發(fā)動機,并且可以通過所述通道和所述側開口排放到外界,從而避免發(fā)動機進水。
文檔編號B62D25/10GK102351012SQ20111021967
公開日2012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2日
發(fā)明者周紅, 涂凌志, 陳新征 申請人:中聯(lián)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