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該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在構成搭載在車體 框架上的發(fā)動機主體的一部分的汽缸頭的后部側面設置吸氣口,在與上述發(fā)動機主體的下 部相連地與后方相連的變速箱上旋轉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輪傳遞動力的輸出軸,對應該被 上述吸氣口吸入的吸氣量進行調整的吸氣量調整組件與上述汽缸頭連接。
背景技術:
將配置在汽缸頭的后方的化油器與汽缸頭連接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根據(jù)專利 文獻1已被公知。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67285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上述專利文獻1公開的發(fā)動機中,縮短了化油器及汽缸頭間的吸氣管長度,為 了增大在發(fā)動機的低、中速旋轉區(qū)域的輸出,人們希望將化油器等吸氣量調整組件經(jīng)長的 進氣管與汽缸頭連接,此時,也希望使包括吸氣量調整組件在內(nèi)的吸氣系統(tǒng)的支承構造穩(wěn)定化。本發(fā)明是借鑒這樣的情況作出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為了增大在發(fā)動機 的低、中速旋轉區(qū)域的輸出而將吸氣量調整組件及汽缸頭之間由比較長的進氣管連接,而 且使吸氣系統(tǒng)的支承構造也穩(wěn)定化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
為了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在構成搭載在車體框架上的發(fā) 動機主體的一部分的汽缸頭的后部側面上設置吸氣口,由與上述發(fā)動機主體的下部相連地 與后方相連的變速箱旋轉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輪傳遞動力的輸出軸,對應該被上述吸氣口 吸入的吸氣量進行調整的吸氣量調整組件與上述汽缸頭連接,其第一特征在于上述吸氣 量調整組件配置在上述輸出軸的上方,形成與上述吸氣口相通的吸氣路,同時,在兩端具有 安裝法蘭的金屬制的進氣管的一端的安裝法蘭與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直接連接,該進氣管 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與上述汽缸頭直接連接。另外,本發(fā)明在第一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汽缸體及汽缸頭的 外面上設置多個冷卻翅片,上述發(fā)動機主體構成為空冷式,在上述進氣管的外面上設置在 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本發(fā)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頭上設 置從設置在其前部側面上的排氣口的周圍到上述吸氣口的周圍的連通路。本發(fā)明在第二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四特征在于,上述整流翅片一體地設置 在上述進氣管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隨著趨近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側,該整流翅片從上述進氣管的外面突出的高度增大。
進而,本發(fā)明在第二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五特征在于,上述進氣管以在兩端 所具備的安裝法蘭的相對于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及上述汽缸頭的安裝面隨著趨近上方而 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側穿插在兩安裝法蘭上的螺栓將該進氣管的兩端安裝 在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及上述汽缸頭上。另外,實施方式的化油器44與本發(fā)明的吸氣量調整組件對應。 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吸氣量調整組件配置在由與發(fā)動機主體的下部相連 地與后方相連的變速箱旋轉自由地支承的輸出軸的上方,所以,將汽缸頭及吸氣量調整組 件之間連結起來的進氣管的長度比較長,能夠增大在發(fā)動機的低、中速旋轉區(qū)域的輸出。而 且,由于金屬制的進氣管在其兩端具有安裝法蘭,進氣管的一端的安裝法蘭與吸氣量調整 組件直接連接,進氣管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與汽缸頭直接連接,所以,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包括 吸氣量調整組件在內(nèi)的吸氣系統(tǒng)。另外,與將吸氣量調整組件或汽缸頭經(jīng)橡膠絕緣體與進 氣管連接的結構的發(fā)動機相比,能夠減少零件數(shù)量,有助于成本降低。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能夠效率良好地作為冷卻空冷式的發(fā)動機主體。 即,由于根據(jù)第一特征的結構將進氣管形成得比較長,所以,與進氣管比較短的發(fā)動機相 比,行駛風容易流到汽缸頭的背面?zhèn)?,能夠由設置在進氣管的外面上的整流翅片將該行駛 風順暢地向后方引導,能夠在發(fā)動機主體的周圍不會產(chǎn)生空氣的停滯,有效地冷卻發(fā)動機 主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從排氣口的周圍到吸氣口的周圍的連通路設置在汽 缸頭上,所以,能夠將從排氣口側流入到連通路的冷卻風在吸氣口的周圍從汽缸頭順暢地 向后方排出,提高汽缸頭的冷卻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在進氣管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一體地設置整流 翅片,所以,從進氣管的左右流來的空氣不會相互沖突,能夠順暢地流向后方側,進一步提 高發(fā)動機主體的冷卻性。而且,由于整流翅片從進氣管的外面突出的高度以隨著趨近吸氣 量調整組件側而增大的方式設定,所以,能夠提高吸氣量調整組件向遠離汽缸頭的一側的 進氣管上的安裝剛性。進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特征,由于進氣管的兩端的安裝法蘭的相對于吸氣量調 整組件及汽缸頭的安裝面以隨著趨近上方而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側穿插 在兩安裝法蘭上的螺栓將該進氣管的兩端安裝在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及上述汽缸頭上,所 以,能夠容易進行安裝法蘭的加工,同時,能夠容易進行進氣管向吸氣量調整組件及汽缸頭 的安裝作業(yè)。
圖1是實施例1的兩輪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發(fā)動機的放大側視圖。圖3是圖 2的箭頭3所示方向的俯視圖。圖4是汽缸頭的后部側視圖。圖5是汽缸頭的前部側視圖。 圖6是沿圖2的6-6線的汽缸頭的剖視圖。圖7是進氣管的側視圖。圖8的圖7的8-8線 剖視圖。圖9是圖8的箭頭9所示方向的向視圖。圖10是實施例2的發(fā)動機的放大側視圖。圖11是進氣管的側視圖。圖12是圖11的箭頭12所示方向的向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jù)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例1]若一面參照圖1圖9,一面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則首先在圖1中,兩輪摩托車的車體框架F具備對由下端部以軸的形式支承前輪WF的前叉15可轉向地進行支承的頭 管16 ;具有從該頭管16稍向后下延伸的前半傾斜部17a及與前半傾斜部17a相比陡峭地 傾斜,并從前半傾斜部17a的后端向后下延伸的后半傾斜部17b的左右一對主管17...;與 該主管17...的前半傾斜部17a相比陡角度地傾斜,從上述頭管16向后下延伸的左右一對 下管18...;從上述主管17...中的后半傾斜部17b...的下部向后上延伸的左右一對后管 19...;將上述主管17...中的前半傾斜部17a...的后端及上述后管19...的中間部之間 連結起來的連結管20...。在車體框架F上,以由上述主管17...中的后半傾斜部17b...的下部及上述下管 18...的下部支承的方式搭載作為空冷的單汽缸四沖程的發(fā)動機E的發(fā)動機主體22。另外, 在發(fā)動機主體22的上方,在上述車體框架F中的主管17...的前半傾斜部17a...上搭載 燃料箱23,在該燃料箱23的后方,以由上述車體框架F中的后管19...支承的方式配置串 列型的乘車用座位24。一并參照圖2,此發(fā)動機主體22具備旋轉自由地支承具有沿車寬方向的軸線的 曲軸25的曲軸箱26 ;結合在該曲軸箱26的前側上部,向上方立起的汽缸體27;結合在該汽 缸體27的上端的汽缸頭28 ;結合在該汽缸頭28的上端的汽缸頭罩29。這樣,在汽缸體27的外面上,在上下方向并列地設置多個冷卻翅片27a、27a..., 在汽缸頭28的外面上,在上下方向并列地設置多個冷卻翅片28a、28a...。另外,在上述發(fā)動機主體22的下部,即曲軸箱26上,連續(xù)設置向后方延伸的變速 箱30,在此變速箱30中收容用于對來自上述曲軸25的旋轉動力進行變速的變速機(未圖 示),由變速箱30旋轉自由地支承輸出軸31。再次回到圖1,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主管17...中的后半傾斜部17b...的下部,經(jīng) 支軸33可擺動地支承由后端以軸的形式支承后輪WR的擺臂32的前端,在車體框架F的后 管19及上述擺臂32的后部之間設置后減振單元34。從上述輸出軸31向上述后輪WR傳遞旋轉動力,在被固定安裝于輸出軸31的從變 速箱30突出的端部上的驅動鏈輪35和設置在上述后輪WR的車軸上的從動鏈輪36上繞掛 環(huán)狀的鏈條37。一并參照圖3及圖4,在上述汽缸頭28的后部側面上設置了吸氣口 40,該吸氣口 40在一體地設置于汽缸頭28上的法蘭41上開口。在此法蘭41上連接吸氣系統(tǒng)42,該吸 氣系統(tǒng)42如圖1所示,具備配置在乘車用座位24的前部下方的空氣濾清器43、和上游端被 連接在該空氣濾清器43上的作為吸氣量調整組件的化油器44、及將該化油器44的下游端 及上述法蘭41之間連結起來的進氣管45。一并參照圖5,在汽缸頭28的前部側面上設置了排氣口 47,該排氣口 47在一體地設置于汽缸頭28上的法蘭48上開口。在此法蘭48上連接排氣系統(tǒng)49,該排氣系統(tǒng)49,如 圖1所示,具備從汽缸頭28的前部側面向下方延伸的排氣管50、和配置在發(fā)動機主體22的 下方而與上述排氣管50的下游端連接的催化轉換器51、及與該催化轉換器51的下游端連 接而配置在后輪WR的右側的排氣消音器52?!⒄請D6,在上述汽缸頭28上設置了從設置在其前部側面上的排氣口 47的周 圍到后部側面的吸氣口 40的周圍的連通路53,在兩輪摩托車行駛時,在排氣口 47的周圍從 汽缸頭28的前部側面流入到連通路53的行駛風,在吸氣口 40的周圍從汽缸頭28的后部 側面向后方流出。
但是,上述吸氣系統(tǒng)42的化油器44,如圖1及圖2所示,通過配置在旋轉自由地由 變速箱30支承的輸出軸31的上方,被配置在與汽缸頭28的后方離得比較遠的位置,將化 油器44及汽缸頭28之間連結起來的進氣管45形成得比較長。在圖7、圖8及圖9中,上述進氣管45形成了與吸氣口 40相通的吸氣路55,同時, 在兩端具有安裝法蘭56、57,是由金屬例如鋁合金的壓鑄成型來形成的,進氣管45的一端 的安裝法蘭56與設置在上述化油器44上的法蘭58直接連接,該進氣管45的另一端的安 裝法蘭57與上述汽缸頭28的法蘭41直接連接。另外,在進氣管45的外面上設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在此實施例1 中,以隨著趨近化油器44側,從上述進氣管45的外面突出的高度增大的方式,將整流翅片 59,60 一體地設置在上述進氣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而且,進氣管45在兩端所具備的安裝法蘭56、57的相對于上述化油器44及汽缸 頭28的安裝面56a、57a以隨著趨近上方而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45側穿插 在一方的安裝法蘭56上的螺栓61...,將該進氣管45的一端安裝在化油器44的法蘭58上, 由從進氣管45側穿插在另一方的安裝法蘭57上的螺栓62...,將該進氣管45的另一端安 裝在汽缸頭28的法蘭41上。另外,在進氣管45的靠近上述汽缸頭28的上部,設置了取出來自吸氣路55的負 壓的負壓取出管63,從此負壓取出管63取出的負壓,為了用于二次空氣的流量控制而由負 壓取出軟管64 (參照圖3)導向發(fā)動機主體22側,由于在進氣管45的靠近汽缸頭28的上 部設置負壓取出管63,所以,上述負壓取出軟管64的長度短也可。進而,在上述進氣管45的左右兩側面上一體地突出設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 各一對加強肋65,65... 0接著,若說明此實施例1的作用,則由于在以向后輪WR傳遞動力的方式由變速箱 30旋轉自由地支承的輸出軸31的上方配置化油器44,化油器44及汽缸頭28之間由進氣管 45連接,所以,進氣管45的長度比較長,能夠增大在發(fā)動機E的低、中速旋轉區(qū)域的輸出。而且,進氣管45由于形成了與設置在汽缸頭28的后部側面上的吸氣口 40相通的 吸氣路55,同時,是在兩端具有安裝法蘭56、57的金屬制的管,該進氣管45的一端的安裝 法蘭56與上述化油器44的法蘭58直接連接,進氣管45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57與上述汽 缸頭28的法蘭41直接連接,所以,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包括化油器44在內(nèi)的吸氣系統(tǒng)42。另 夕卜,與將化油器44或汽缸頭28經(jīng)橡膠絕緣體與進氣管連接的結構的發(fā)動機相比,能夠減少 零件數(shù)量,有助于成本降低。另外,由于以在汽缸體27及汽缸頭28的外面上設置多個冷卻翅片27a、27a...、28a、28a...的方式將發(fā)動機主體22構成為空冷式,在進氣管45的外面上設置在前后方 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所以,能夠效率良好地冷卻作為空冷式的發(fā)動機主體22。S卩,由 于進氣管45形成得比較長,所以,與進氣管45形成得比較短的結構相比,行駛風容易流到 汽缸頭28的背面?zhèn)?,能夠由設置在進氣管45的外面上的整流翅片59、60將該行駛風順暢 地向后方引導,能夠在發(fā)動機主體22的周圍不會產(chǎn)生空氣的停滯,有效地冷卻發(fā)動機主體 22。而且,由于在汽缸頭28上設置了從設置在其前部側面上的排氣口 47的周圍到后部側面的吸氣口 40的周圍的連通路53,所以,能夠將從排氣口 47側流入到連通路53的冷 卻風在吸氣口 40的周圍從汽缸頭28順暢地向后方排出,能夠提高汽缸頭28的冷卻性。另外,由于整流翅片59、60 —體地設置在進氣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所 以,從進氣管45的左右流來的空氣不會相互沖突,能夠順暢地流向后方側,進一步提高發(fā) 動機主體22的冷卻性。而且,來自進氣管45的外面的整流翅片59、60的突出高度以隨著 趨近化油器44側而增大的方式設定,所以,能夠提高化油器44向離汽缸頭28遠的一側的 進氣管45上的安裝剛性。進而,由于進氣管45在兩端所具備的安裝法蘭56、57的相對于上述化油器44及 上述汽缸頭28的安裝面56a、57a以隨著趨近上方而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45 側穿插在兩安裝法蘭56、57上的螺栓61. . . ,62...將該進氣管45的兩端安裝在上述化油 器44的法蘭58及汽缸頭28的法蘭41上,所以,能夠容易進行安裝法蘭56、57的加工,同 時,能夠容易進行進氣管45向化油器44及汽缸頭28的安裝作業(yè)。一面參照圖10 圖12,一面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對于與實施例1對應的部分 僅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進行圖示,省略詳細的說明。首先,在圖10中,化油器44通過配置在由變速箱30旋轉自由地支承的輸出軸31 的上方,被設置在與汽缸頭28的后方離得比較遠的位置,將化油器44及汽缸頭28之間連 結起來的進氣管66形成得比較長。一并參照圖11及圖12,上述進氣管66是通過結合由金屬例如鋁合金的壓鑄成型 形成的上部半體67及下部半體68而成,具有與吸氣口 40相通的吸氣路71,并被形成為筒 狀,在此進氣管66的兩端設置安裝法蘭69、70。而且,兩安裝法蘭69、70與下部半體68 — 體形成,進氣管66的一端的安裝法蘭69與設置在化油器44上的法蘭58直接連接,該進氣 管66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70與汽缸頭28的法蘭41直接連接。另外,在進氣管66的外面上設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72、73,在此實施例2 中,與實施例1不同,以從進氣管66的外面突出的高度為一定的方式在上述進氣管66的上 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設置整流翅片72、73。而且,進氣管66在兩端所具備的安裝法蘭69、70的相對于上述化油器44及汽缸 頭28的安裝面69a、70a以隨著趨近上方而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66側穿插 在一方的安裝法蘭69上的螺栓75...將該進氣管66的一端安裝在化油器44的法蘭58上, 由從進氣管66側穿插在另一方的安裝法蘭70上的螺栓76...將該進氣管66的另一端安 裝在汽缸頭28的法蘭41上。
另外,在進氣管66的靠近上述化油器44的上部設置取出來自吸氣路71的負壓的 負壓取出管77。根據(jù)此實施例2,由于以從進氣管66的外面突出的高度為一定的方式,在進氣管 66的上部及下部外面上突出設置整流翅片72、73,所以,雖然不能由整流翅片72、73提高化 油器44向遠離汽缸頭28的一側的進氣管66上的安裝剛性,但除此之外,能夠起到與上述 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另外,通過將進氣管66做成上下半部,能夠容易地在壓鑄成形時在 安裝法蘭69、70雙方上形成螺栓穿插孔,能夠謀求成形性的提高。上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被上述實施方式限定,在沒有 脫離權利要求記載的范圍內(nèi),本發(fā)明可以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對作為吸氣量調整組件使用了化油器44的 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也可以適用于將節(jié)氣門體作為吸氣量調整組件而使用的情況。22 發(fā)動機主體 27 汽缸體 27a、28a 冷卻翅片28 汽缸頭 30 變速 箱 31:輸出軸 40:吸氣口 44 作為吸氣量調整組件的化油器 45、46:進氣 管 47:排氣口 53:連通路 55、71 吸氣路 56、57、69、70 安裝法蘭 56a、 57a、69a、70a 安裝面 59、60、72、73 整流翅片 61、62、75、76 螺栓 F 車體框架
權利要求
一種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在構成搭載在車體框架(F)上的發(fā)動機主體(22)的一部分的汽缸頭(28)的后部側面上設置吸氣口(40),由與上述發(fā)動機主體(22)的下部相連地與后方相連的變速箱(30)旋轉自由地支承用于向后輪(WR)傳遞動力的輸出軸(31),對應該被上述吸氣口(40)吸入的吸氣量進行調整的吸氣量調整組件(44)與上述汽缸頭(28)連接,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44)配置在上述輸出軸(31)的上方,形成與上述吸氣口(40)相通的吸氣路(55、71),同時,在兩端具有安裝法蘭(56、57;69、70)的金屬制的進氣管(45、66)的一端的安裝法蘭(56、69)與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44)直接連接,該進氣管(45、66)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57、70)與上述汽缸頭(28)直接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在汽缸體(27)及汽缸頭 (28)的外面上設置多個冷卻翅片(27a、28a),上述發(fā)動機主體(22)構成為空冷式,在上述 進氣管(45、66)的外面上設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翅片(59、60;72、73)。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汽缸頭(28) 上設置從設置在其前部側面上的排氣口(47)的周圍到上述吸氣口(40)的周圍的連通路 (53)。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流翅片(59、60) 一體地設置在上述進氣管(45)的上部外面及下部外面上,隨著趨近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 (44)側,該整流翅片(59、60)從上述進氣管(45)的外面突出的高度增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上述進氣管(45、66)在 兩端所具備的安裝法蘭(56、57 ;69,70)的相對于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44)及上述汽缸頭 (28)的安裝面(56a、57a;69a、70a)以隨著趨近上方而遠離的方式傾斜地形成,由從進氣管 (45,66)側穿插在兩安裝法蘭(56,57 ;69,70)上的螺栓(61,62 ;75,76)將該進氣管(45、 66)的兩端安裝在上述吸氣量調整組件(44)及上述汽缸頭(28)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兩輪摩托車用發(fā)動機,在汽缸頭的后部側面上設置吸氣口,由與發(fā)動機主體的下部相連地與后方相連的變速箱旋轉自由地支承輸出軸,對吸氣量進行調整的吸氣量調整組件與汽缸頭連接,其中,為了增大在發(fā)動機的低、中速旋轉區(qū)域的輸出,由比較長的進氣管連接吸氣量調整組件及汽缸頭之間,而且使吸氣系統(tǒng)的支承構造也穩(wěn)定化。吸氣量調整組件(44)配置在輸出軸(31)的上方,在兩端具有安裝法蘭(56、57)的金屬制的進氣管(45)的一端的安裝法蘭(56)與吸氣量調整組件(44)直接連接,該進氣管(45)的另一端的安裝法蘭(57)與汽缸頭(28)直接連接。
文檔編號B62M7/04GK101804848SQ20091026248
公開日2010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水谷文則, 河野直樹, 鼎丈士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