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25541閱讀:22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制冷系統(tǒng)。更具體地是,本發(fā)明涉及用于拖車的分布 式制冷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大型卡車(例如半掛拖車)通常用來在拖車內以降低的溫度或冷 凍溫度來儲存和運輸諸如食品的貨物。所述拖車一般包括制冷系統(tǒng)以 將貨物保持在降低的溫度。 一種普通式的制冷系統(tǒng)包括制冷單元,該 制冷單元具有直接由柴油發(fā)動機驅動的壓縮機、帶驅動冷凝器和蒸發(fā) 器風扇。另一種普通式的制冷系統(tǒng)包括由聯(lián)接到發(fā)動機的交流發(fā)電機 電驅動的制冷單元。
在任一種情形中,單個的制冷單元通常位于拖車的車箱的前壁上。 該制冷單元一般必須對整個車箱進行冷卻,盡管拖車中的一些車箱可
以達到53英尺長、軌道車輛中的一些車箱可達到72英尺長。同樣地, 需要強力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保持整個拖車的溫度均勻。然而,操作所述 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將空氣從車箱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所需的能量大大地 降低了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總體效率。
此外,如果所述車箱包括多個應該被冷卻到不同溫度的隔間或者 部分,那么就大大地增加了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復雜性。例如,通常需要 過長的管道和額外的流量控制閥以將車箱的不同部分保持在不同的溫 度,這樣增加了制冷劑泄漏的風險并且降低了制冷系統(tǒng)的總體能效。

發(fā)明內容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制冷系統(tǒng),該制冷系統(tǒng)配置成與包括車箱的拖車一起使用,所述車箱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 二側壁。所述制冷系統(tǒng)包括配置成聯(lián)接到所述拖車并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 所述車箱的制冷單元。所述制冷系統(tǒng)還包括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 一側壁上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的輸送管。該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 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遠離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
向上引導空氣流。
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拖車,該拖車包括車箱, 所述車箱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拖車還包括可操作用 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的制冷單元和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上的開 口之間流體連通的輸送管。該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第 一方向和遠離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 流。
在又一種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調節(jié)拖車的方法。所述 拖車包括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的車箱。所述拖車還包括制 冷單元。該方法包括提供在第一制冷單元與第一側壁上的開口之間流 體連通的第一輸送管和在所述制冷單元與第二側壁上的開口之間流體 連通的第二輸送管。該方法還包括利用第一輸送管在朝向制冷單元的 第一方向上引導空氣流,利用所述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利用第 二輸送管在遠離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通過對詳細描述和附圖的考慮,本發(fā)明的其它方面會變得顯而易見。


圖l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包括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拖車的側 向剖面圖。
圖2是圖1中示出的拖車的俯視剖面圖。
圖3是包括另一個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圖1中示出的拖車的俯視剖面圖。
圖4是圖1和3中示出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制冷單元的一部分的示 意圖。
圖5是圖1和3中示出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的另一制冷單元的一部分
的示意圖。
圖6是C02跨臨界閉合循環(huán)制冷系統(tǒng)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對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方式詳細解釋之前,應該理解的是本發(fā)明 的應用并不局限在下面的描述中所闡述的或者附圖中所圖示的結構細 節(jié)和元件配置上。本發(fā)明能夠具有其它的實施方式并且能夠以各種方 式執(zhí)行或實施。還有,應該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措詞和術語是為了描 述的目的,不應該被認為是限制。在此使用的"包含"、"包括"或 "具有"以及它們的變型意思是包括其后面列出的項目及其等價物以 及額外的項目。除非另有說明或限定,術語"安裝"、"連接"、"支 撐"和"聯(lián)接"以及它們的變型被廣泛使用并且包括直接或間接的安 裝、連接、支撐和聯(lián)接。此外,"連接"和"聯(lián)接"并不局限于物理 或機械上的連接或聯(lián)接。
圖1和2圖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拖車10。在圖示的實施 方式中,拖車10包括車箱14、聯(lián)接到車箱14以便于拖車10行駛的車 輪18、以及可操作用于使車箱14冷卻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22。圖示的 拖車10與能夠牽引該拖車10的半掛牽引車(未示出)是可連接的。 如圖1中所示,拖車10與牽引車脫開并支撐在支柱26上。在其它的 實施方式中,車箱14可以牢固地直接安裝到牽引車并且可以是不可脫 開的。
車箱14配置成在降低的溫度或冷凍溫度下儲存貨物(例如食品 等)。在一些結構中,車箱14可以在升高的溫度或加熱的溫度下儲存 貨物。如圖1和2中所示,車箱14包括頂部30、地板34、前壁38、
8后壁42、和相對的側壁46、 50。圖示的拖車10還包括隔壁54以將車 箱14分成前部58和后部62,或者隔間。隔壁54便于將前部58和后 部62冷卻到顯著不同的溫度,比如冷藏溫度和冷凍溫度。在圖示的實 施方式中,隔壁54是可收回的或可折疊的,因此車箱14不是總被分 成前部58和后部62。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車箱14可以包括兩個或 更多個隔壁以將車箱14分成甚至更多個部分。仍然在其它的實施方式 中,隔壁54可以完全省去。
參見圖2,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22包括第一制冷單元66、第二制冷單 元70、第一輸送管74和第二輸送管78。圖3圖示了包括第一制冷單 元66和第二制冷單元70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22,的另一種布置。所述制 冷系統(tǒng)22、 22'被視為是"分布式"是因為制冷單元66、 70沿著車箱 14間隔開以便于整個車箱14溫度分布均勻。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根據 車箱14的尺寸、所需的溫度分布和/或隔板54的數(shù)量,分布式制冷系 統(tǒng)22、 22,可以包括三個或更多個制冷單元。另外或可選地,在其它的 實施方式中,可以改變制冷單元66、 70沿車箱14的相對位置。
圖示的制冷單元66、 70是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車箱14 (例如冷卻或加 熱)的蒸汽壓縮單元。參見圖l,第一制冷單元66和第二制冷單元70 聯(lián)接(例如螺栓聯(lián)接)到車箱14的頂部30并懸置,因此每個制冷單 元66、 70基本位于車箱14內。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頂部30做得較 薄并填充有真空隔熱層,制冷單元66、 70螺栓聯(lián)接到頂部30的內表 面以提供不引人注意的輪廓結構。在這種布置中,制冷單元66、 70的 定位不是突出的(即位于車箱內14貨物的上方),因此貨物從車箱14 的裝卸降低了對單元66、 70造成損壞或阻擋的風險,但不會增加拖車 IO的總體尺寸。此外,將制冷單元66、 70緊接車箱14的頂部30定位 方便了整個車箱14的制冷空氣的分布,從而保持了均勻的溫度。
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制冷單元66位于車箱14的前部58內 以將前部58調節(jié)到第一溫度,第二制冷單元70位于后部62內以將后部62調節(jié)到第二溫度。例如,可以將前部58冷卻到冷凍溫度(例如 大約零下20。F到大約0下),同時可以將后部62冷卻到冷藏溫度(例 如大約35。F到38下),反之亦然。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溫度和第 二溫度可以基本上是相同的和/或可以將隔壁54打開或移除以便于將 整個車箱14調節(jié)到一個溫度。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制冷單元66、 70 有助于將整個車箱14保持基本均勻的溫度分布,降低了其它方式中施 加到單個制冷單元的負荷。
如圖4中所示,第一制冷單元66包括壓縮機82 (例如封閉式壓縮 機)、冷凝器單元86、蒸發(fā)器90 (圖2)和接收器94。與頂部30類 似,制冷單元66的外殼可以填充或覆蓋真空隔熱層。盡管圖4中詳細 圖示的以及下面描述的只是所述第一制冷單元66的一部分,但是對于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兩個制冷單元66、 70包括基本相 同的元件并且以基本類似的方式操作。此外,為了清楚起見,圖4中 并沒有示出制冷單元66的所有元件。
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壓縮機82和接收器94基本位于冷凝器單 元86內,蒸發(fā)器90鄰近冷凝器單元86定位。這種布置使制冷單元66 基本成為可以在拖車IO上容易地替換和互換的自備單元。在冷凍溫度 的應用中,壓縮機82可以是兩級或多級壓縮機。
圖示的冷凝器單元86以流體連通方式位于第一輸送管74和第二 輸送管78之間,以便于來自于第一輸送管74的空氣流在到達第二輸 送管78之前穿過冷凝器單元86。如圖4中所示,冷凝器單元86包括 冷凝器旋管98和多個冷凝器風扇102,或吹風機,所述冷凝器風扇102 或吹風機可操作用于強制空氣流穿過第一輸送管74并驅使空氣流越過 冷凝器旋管98進入第二輸送管7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縮機82可 以由隔熱材料包圍以有助于將壓縮機82與冷凝器旋管98熱隔離。
圖5圖示了一種可選的第一制冷單元66'的結構。該圖示的第一制冷單元66'包括與圖4的第一制冷單元66基本相同的元件,已經對同 樣的部件給出了相同的附圖標記。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與圖4中示 出的元件的位置相比,改變了元件的相對位置,但是制冷單元66,仍然 基本上以與制冷單元66相同的方式運行。
參見圖2,第一輸送管74沿著第一側壁46的一部分延伸,第二輸 送管78沿著第二側壁50的一部分延伸。在其它實施方式中,輸送管 74、 78可以沿著側壁46、 50的比圖示的量更大或更小的部分延伸。如 圖1中所示,第一輸送管74和第二輸送管78緊接車箱14的頂部30 安裝使得輸送管74、 78基本與制冷單元66、 70的冷凝器單元86對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冷凝器單元86在車箱14內可以被定位得相對較 低或較高(例如通過部分地切入到頂部30中)。在這種實施方式中, 輸送管74、 78可以沿著側壁46、 50被定位得相對較低或較高以與冷 凝器單元86的可選的位置對應。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兩個輸送管74、 78可以沿著相同的側壁延伸。
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輸送管74和第二輸送管78中的每個 包括兩個相對于側壁46、 50基本垂直延伸的管道部106、 110。圖示的 第一管道部106引導空氣流穿過平行于第一側壁46的第一輸送管74 以向內流向制冷單元66、 70。圖示的第二管道部110從制冷單元66、 70向外引導空氣流以流過第二輸送管78并與第二側壁50平行。在一 些實施方式中,將制冷單元66、 70和輸送管74、 78的尺寸設計成直 接連通而沒有管道部106、 110。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管道部106、 110可以根據車箱14的寬度和制冷單元66、 70的尺寸加長或縮短。
圖示的輸送管74、 78和管道部106、 110是(例如利用真空隔熱 層)隔熱的以有助于阻止車箱14內的制冷空氣與輸送管74、 78內的 空氣流之間的熱傳遞。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輸送管74、 78可以是從車 箱14可拆卸的單獨元件。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輸送管74、 78可以 與車箱14的側壁46、 50禾B/或頂部30整體形成為一體。第一側壁46包括使來自于周圍環(huán)境的外界新鮮空氣進入第一輸送
管74的進入開口 11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進入開口 114可以包括配 置成在拖車10行駛時有助于將外界空氣轉移到第一輸送管74中的通 風孔(未示出)。第二側壁50包括排出開口 118以將穿過冷凝器單元 86后到達第二輸送管78的空氣流排到周圍環(huán)境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 排出開口 118可以包括配置成在拖車IO行駛時基本阻止外界空氣進入 第二輸送管78的通風孔(未示出)。另外或可選地,進入開口 114和 排出開口 118可以由多個沿著側壁46、 50的長度延伸的更小的開口替 換。
如圖2中所示,開口 114、 118在后壁42附近在相對的側壁46、 50上基本彼此對齊。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開口 114、 118可以沿著側 壁46、 50交錯或者可以位于基本不同的位置上(例如鄰近前壁38或 者在前壁38上)。例如,開口 114、 118中的一個可以位于其對應側 壁46、 50的前部,而開口 114、 118中的另一個可以位于其對應側壁 46、 50的后部。仍然在其它實施方式中,開口 114、 118中至少一個可 以位于頂部30上以能夠通過頂部30通風。然而,沿著所述側壁46、 50 (而不是頂部30)定位開口 114、 118阻止了污垢、樹葉、雪或其它 的垃圾阻塞輸送管74、 78從而限制空氣流進入和/或流出所述制冷系統(tǒng) 22。
在圖3中示出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22'中,管道部106、 110直接連 通在開口 114、 118與制冷單元66、 70之間。這種布置減少了分布式 制冷系統(tǒng)22'使用的空間量并且消除了輸送管74、 78中的空氣與車箱 14中的空氣之間的熱傳遞。
圖示的拖車IO還包括聯(lián)接到車箱14的電源122(例如柴油發(fā)電機、 交流發(fā)電機、燃料電池、大容量蓄電池等等)以向制冷系統(tǒng)單元66、 70供電。如圖1中所示,電源122可以安裝到車箱14的前壁38或者可選地安裝到車箱14的地板34上。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電源122 還可以安裝在拖車10上的其它位置上。在電源122是發(fā)電機的結構中, 燃料箱126 (例如柴油燃料箱)聯(lián)接到拖車10以向發(fā)電機提供燃料。 在電源122是交流發(fā)電機的結構中,該交流發(fā)電機能夠聯(lián)接到卡車的 發(fā)動機以將來自于發(fā)動機的能量轉化成電能。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拖 車IO可以包括供應裝置以便于在拖車10從牽引車脫開時制冷單元66、 70可以插入到不是拖車10的一部分的壁插座或蓄電器中。
在操作中,來自于外界的空氣通過進入開口 114被吸入和/或引導 并進入第一輸送管74 (或管道部106)。第一輸送管74引導空氣流進 入第一制冷單元66和第二制冷單元70的冷凝器單元86。基本上是在 同時,制冷單元66、 70中的每個的壓縮機82壓縮氣態(tài)制冷劑并引導 壓縮后的制冷劑通過冷凝器旋管98。冷凝器風扇102引導空氣流越過 冷凝器旋管98以將壓縮后的制冷劑冷卻和冷凝成液態(tài)制冷劑,所述液 態(tài)制冷劑被引導到并臨時存貯在相應的接收器94中。越過冷凝器旋管 102后,空氣流被引導進入第二輸送管78 (或管道部110)并遠離制冷 單元66、 70。空氣通過第二輸送管78流向排出開口 118并被排回到外 界。
同時,液態(tài)制冷劑流出每個接收器94并被引導到相應的蒸發(fā)器 90。液態(tài)制冷劑被強制通過相應的膨脹閥(未示出),所述膨脹閥將 制冷劑轉化成兩相流體。盡管膨脹閥可以選擇設置在冷凝器單元86中, 但是膨脹閥一般位于蒸發(fā)器90中。兩相制冷劑吸收車箱14中的被引 導穿過蒸發(fā)器90的空氣的熱量。制冷劑一般使蒸發(fā)器90處于過熱狀 態(tài),并被送回到壓縮機82以用于回收。從每個蒸發(fā)器90出來的冷卻 空氣被引導回到車箱14中,在車廂中所述空氣會將熱量從貨物去除, 將貨物保持在所需的冷藏溫度或冷凍溫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制冷單元66、 70可以是CO2跨臨界閉合循環(huán) 制冷單元而不是蒸汽壓縮單元。圖6圖示了一種C02跨臨界閉合循環(huán)
13制冷系統(tǒng)130。除了 C02蒸汽制冷劑被壓縮到的壓力在C02制冷劑的 熱力學臨界點以上之外,該C02制冷系統(tǒng)130以與蒸汽壓縮單元類似 的方式操作。這樣,當熱量在氣體冷卻器134 (先前稱作冷凝器)中被 排出時,C02蒸汽制冷劑被冷卻但不變相到液體。然后,冷卻后的高壓 C02蒸汽制冷劑通過熱交換器138并由膨脹裝置142節(jié)流,與蒸汽壓縮
單元類似,其中低壓C02蒸汽制冷劑變相成液-汽混合物并在蒸發(fā)器旋
管146中汽化成蒸汽。
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通過在整個拖車中間隔設置多個制冷單元改進了 拖車中的溫度分布。同樣地,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不需要均勻分布制冷空 氣的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降低了額外風扇的電力消耗,提高了總體系統(tǒng)效 率。在車箱中具有多個制冷單元還提高了冷卻能力并且如果其中一個 制冷單元發(fā)生故障還提供了冗余。
此外,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一般需要比現(xiàn)有制冷系統(tǒng)更少的元件。例 如,與普遍的系統(tǒng)相比,圖示的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22、 22'顯著地減少了 制冷劑管道和接頭的量,降低了制冷劑泄漏的潛在性。圖示的分布式 制冷系統(tǒng)22、 22,還可以使用封閉式壓縮機,進一步降低了泄漏的潛在 性。
此外,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一般具有比次級回路系統(tǒng)更好的熱力學效 率,這是因為所述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不包括額外的熱交換器。
本發(fā)明的各個特征和優(yōu)點闡述在所附的權利要求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冷系統(tǒng),該制冷系統(tǒng)配置成與包括車箱的拖車一起使用,所述車箱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制冷系統(tǒng)包括制冷單元,該制冷單元配置成聯(lián)接到所述拖車,并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輸送管,該輸送管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該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離開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制冷單元包括冷凝 器單元,其中所述輸送管與所述冷凝器單元流體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制冷單元配置成聯(lián) 接到所述車箱的頂部,并配置成基本位于所述車箱內。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輸送管是配置成在 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所述第一方向上引導空氣流的第一輸送管,并且 所述制冷系統(tǒng)還包括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二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 體連通的第二輸送管,其中所述第二輸送管配置成在離開所述制冷單 元的所述第二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制冷單元是第一制 冷單元,并且所述制冷系統(tǒng)還包括配置成聯(lián)接到所述拖車并可操作用 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的第二制冷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和所述第二輸 送管中的每個也與所述第二制冷單元流體連通。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和第二 輸送管中的至少一個配置成基本位于所述車箱內。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制冷單元是第一制 冷單元,并且所述制冷系統(tǒng)還包括第二制冷單元,該第二制冷單元配置成聯(lián)接到所述拖車,并可操 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第二輸送管,該第二輸送管在所述第二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 和所述第二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所述第二輸送 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第二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離開該制冷單元的第 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拖車包括將所述車 箱分成第一車箱部和第二車箱部的隔壁,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單元可操 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第一車箱部,并且所述第二制冷單元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 所述第二車箱部。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制冷系統(tǒng),其中所述輸送管的至少一部分是利用真空隔熱層而被隔熱的。
10. —種拖車,包括車箱,該車箱包括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 制冷單元,該制冷單元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 輸送管,該輸送管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中的開口之間 流體連通,該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離開所 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制冷單元包括冷凝器 單元,其中所述輸送管與所述冷凝器單元流體連通。
12.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制冷單元聯(lián)接到所述 車箱的頂部,并基本位于所述車箱內。
13.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輸送管是配置成在朝 向所述制冷單元的所述第一方向上引導空氣流的第一輸送管,并且所 述拖車還包括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二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 的第二輸送管,其中所述第二輸送管配置成在離開所述制冷單元的所 述第二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制冷單元是第一制冷單元,并且所述拖車還包括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的第二制冷單元, 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和所述第二輸送管中的每個也與所述第二制冷單元流體連通。
15.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和第二輸 送管中的至少一個基本位于所述車箱內。
16.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制冷單元是第一制冷單元,并且所述拖車還包括第二制冷單元,該第二制冷單元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 第二輸送管,該第二輸送管在所述第二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所述第二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第二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離開所述第二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拖車包括將所述車箱 分成第一車箱部和第二車箱部的隔壁,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單元可操作 用于調節(jié)所述第一車箱部,并且所述第二制冷單元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 述第二車箱部。
18.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拖車,其中所述輸送管的至少一部分 是利用真空隔熱層而被隔熱的。
19. 一種調節(jié)拖車的方法,所述拖車包括車箱和制冷單元,所述 車箱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該方法包括提供第一輸送管和第二輸送管,所述第一輸送管在所述制冷單元 與所述第一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所述第二輸送管在所述制冷 單元與所述第二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利用所述第一輸送管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上引導空氣流;利用所述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利用所述第二輸送管在離開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20. 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單元包括冷凝器 單元,其中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所述第一方向上引導空氣流包括引 導空氣流通過所述冷凝器單元。
21. 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制冷單元是第一制冷 單元,并且所述拖車包括第二制冷單元,并且所述方法還包括利用所述第一輸送管在朝向所述第二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上引導 空氣流,利用所述第二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車箱,和利用所述第二輸送管在離開所述第二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上引導 空氣流。
22. 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拖車包括將所述車箱分成第一車箱部和第二車箱部的隔壁,其中利用所述第一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車箱包括利用所述第一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第一車箱部,其中利用所述第二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述車箱包括利用所述第二制冷單元調節(jié)所 述第二車箱部。
全文摘要
一種分布式制冷系統(tǒng),該制冷系統(tǒng)配置成與包括車箱的拖車一起使用,所述車箱具有頂部、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制冷系統(tǒng)包括配置成聯(lián)接到所述拖車并可操作用于調節(jié)所述車箱的制冷單元。所述制冷系統(tǒng)還包括在所述制冷單元與所述第一側壁中的開口之間流體連通的輸送管。該輸送管配置成在朝向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一方向和離開所述制冷單元的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引導空氣流。
文檔編號B62D59/00GK101585336SQ200910141128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22日
發(fā)明者赫爾曼·H·維埃加斯 申請人:塞莫金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