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騎式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技術領域:
新騎式自行車是一種人力自行車,屬五金械機加工技術領域,自行車工業(yè)體系。
背景技術:
以流行的常規(guī)自行車對比分析。結合
,參閱附圖1,示騎踏方式及蹬踏角情況。
1、騎踏方式是腰背前傾,臂掌壓車把,雙腿跨壓車座向下踏且足不易著地,簡稱“下踏式”車。
2、坐位形狀,狹長三角形,面積A1不大,重心高,坐位只能斜向線性位移,圖示蹬踏角即坐位到踏輪的聯(lián)線S和坐位垂線H所交之角。∠1,圖為22度坐位拔高必有后移,不可前移;坐位壓低必有前移,不可后移,故調節(jié)受限制,在各點位其同位角相等,故∠1相等,即∠1固定,不可調變。
3、“下踏式車”必具缺點。
①重心高,不易掌控,受碰易翻傾,安全性差。
②騎久,遠程,騎者受“自行車病”的傷害。
4、“下踏車”類別少,不能提供多種類別車來滿足不同騎者所需。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下踏式車”的問題而提供的一種新式自行車。
(1)新的騎踏方式見附圖2,只有完全不同於“下踏式”的車,才可以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圖示新的騎踏方式是“腰背后靠,抬臂握把,雙腿斜蹬同時足可著地的方式”簡稱“斜蹬式”。
設計并制出一輛自行車,能使騎者可以調呈出“斜蹬式”,這種車就能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為自行車性能指標。
附圖2圖示蹬踏角之可調情況。
坐位在A點為54度 B點為38度,C點為22度,∠2是可調的可隨腿長來作面性調節(jié)。
∠1和∠2對比,得對比式,90°>∠2>∠1 此式為結構特征之一。面積A2大於下踏式坐位面積A1。
圖示握把為后伸,騎者可調呈抬臂握把,掌不再壓把。
圖示坐位為凸形,此形使雙腿不再夾壓坐位,肛門會陰不再受磨壓,解除自行車病的傷害。
圖示雙腿可調出既可著地,又可斜向蹬踏,∠3是大腿和坐位之水平線所交之角,為抬升角,可改善腿部血液循環(huán),小腿不會腫。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部件的“可調節(jié)性”之實施。
1、解決坐位的調節(jié),下踏式車是線性調節(jié),要改成面性調節(jié),方能使蹬踏角∠2可調變。
圖示坐位調至A點為54度,B點為38度,C點為22度,示∠2可調變,在C點可調呈下踏式,此時∠2=∠1。
能調節(jié)蹬踏角度,同時足能著地,能使坐位的高低和前后分開獨立調節(jié),才能達到斜蹬式。
2、車把也要能隨坐位之調節(jié)而調節(jié),以使抬臂握把。
3、要解決穩(wěn)度大且車身短的技術問題,主要是部件之布局及調節(jié)車架問題。
4、要解決能使一輛車可以調成矮身材的小學生用車,同時又可調成高身材的成人車,即解決車架調節(jié)長短和車輛大小可互換性的問題。
5、坐位形狀改變,使雙腿不夾磨座位,根除“自行車病”的主要病疾。
6、其他的相應的改變……。
具體的技術方案按指標,要解決達到指標的方案是①改車把為可調節(jié)后伸式車把,可使騎者抬臂握把。
②改坐位形狀為凸形,加靠背成椅架。
③改車架為可拆裝、調節(jié)的前架梁和后架梁。調車架長短。
④置調節(jié)介體,使坐位與介體作高低調節(jié),介體與后架梁作前后水平調節(jié)。
⑤改車叉臂單叉口為多叉口車叉,可調換不同尺寸車輪。
⑥置托鏈輪架以收放鏈條。
⑦設計一種雙前輪一后輪架構的小三輪車。使車身短穩(wěn)度大。
完成上述方案,必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綜合而言新騎式自行車是由后伸式車把(101)、凸形坐位椅架(102)、坐位調節(jié)介體(103)、車架可拆裝的后架梁(3、C)、和前架梁(4、D)、托鏈輪架(104)、多叉口換輪板(109)、主動擺向裝置(108)、被動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以及用各種條板、導軌、管制成的調節(jié)配對件(A)、(B)、(C)、(D)、(E、F、G)等,再配用常規(guī)自行車零部件如車輪、踏輪、飛輪、鏈條、物架、剎車等組成;其特征是車把可高低前后調節(jié)握把位置;坐位椅架通過調節(jié)介體(103)與后架梁(3、C)靠合,可將坐位之高低前后分開獨立調節(jié),使蹬踏角可調變;前后車叉具多叉口換輪板可換裝不同尺寸的車輪,配合車架調節(jié),使大小車型可互換;主動擺向裝置(108)居中位,與分立兩側的被動擺向裝置(105)以轉向鏈輪套接傳動,使雙前輪同步擺向,可制成雙前輪一后輪的小三輪車;通過調節(jié),不同身高騎者都可調呈符合身高的“斜蹬式”的蹬踏狀態(tài)。
有益效果1、解決“下踏式”車的安全性差及“自行車病”的傷害。
2、體能有效功率高起動快。蹬踏舒展,持久性高,可騎遠程。
3、一車使用壽命長可供小學生用騎,也可調成供成人騎用一車可調換車型。老、中、青、少年皆可騎用。
4、雙前輪一后輪架抅小三輪車,穩(wěn)度大,車身短,使怕騎車的及不會騎車的都可即刻騎用。使用面擴大,方便群眾。
(四)附圖名稱附圖1、下踏式自行車之騎踏方式及蹬踏角示意圖2、新騎式自行車之騎踏方式及蹬踏角示意圖3、凸形坐位騎架,調節(jié)介體,可拆裝車架梁組成,調節(jié)簡圖4、不用調節(jié)介體的坐位騎架和車架組合調節(jié)簡圖5、后伸式車把組成圖6、多叉口換輪板外形簡圖7、基礎型二輪車外形架構簡圖——實施例18、雙前輪一后輪小三輪車斜視簡圖——實施例2各零部件名稱、編號1、坐位 2、靠背 3、后架梁 4、前架梁 5、橫前臂 6、上升臂7、后伸臂 8、橫桿 9、握把 10、主車架前套管 11、付車架前套管12、主拔桿套管 13、付拔桿套管 14、壓塊、夾圈 15、前后車叉套管
16、主付轉向輪 17、踏輪 18、傳動鏈條 19、可調橫桿 20、條板架21、飛輪22、調節(jié)用配對件A、內套管 B、外套管 C、L形槽孔導軌架D、[形槽孔導軌架 E、F、G槽孔條板、導板23、車輪、隨動輪 24、后動輪 25、物架26、中軸套管部組件名稱、編號(101)后伸式車把 (102)凸形坐位椅架 (103)調節(jié)介體(104)托鏈輪架(105)不裝車把的常規(guī)前輪車叉擺向裝置作被動擺向裝置(106)裝上后伸式車把的前輪車叉擺向裝置即(101)加(105)(107)左側踏輪驅動左飛輪(108)主動擺向裝置,用后伸式車把擺向裝置制成。即用(106),去掉前輪車叉臂,加二個轉向齒輪。
(109)多叉口換輪板。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說明。
(1)凸形坐位椅架(102)、調節(jié)介體(103)、可拆裝車架組成、調節(jié)方式。
附圖3示三個部組件之組成及調節(jié)。
①凸形坐位椅架(102)是由四邊形去其前左右兩角,得兩向內凹的呈凸形的坐位,配靠背,在其架下,有豎向的調節(jié)配對件內套管(A);面積A2>常規(guī)坐位的A1。
②調節(jié)介體(103)是由條板組成架,在架兩端邊有平行的一對調節(jié)配對件槽孔導板(E),在架中有豎向的調節(jié)配對件外套管(B);其特征是外套管(B)是與椅架下的內套管(A)成配對,可調節(jié)相對坐位之高低,定位后夾緊。
③可拆裝調節(jié)車架是將車架分成前架梁(4)和后架梁(3);用[形槽孔導軌架(D)調節(jié)配對件作前架梁以(4、D)示之,用L形槽孔導軌架(C)調節(jié)配對件作后架梁,以(3、C)表示;其特征是后架梁(3、C)可插入前后梁(4、D)作水平伸縮長度調節(jié),調車架總長;而后架梁(3、C)之后半部是承接調節(jié)介體(103)上的調節(jié)配對件(E)槽孔導板的靠合,沿槽孔調節(jié)坐位的相對前后位移,定位后夾緊,使坐位之前后、高低可分開各自獨立調節(jié)。
通過上述部件調節(jié),就能使騎者調呈斜蹬式,且坐位不再磨壓肛門會陰,腰背有靠,足能著地,解除“自行車病”。
(2)附圖4,示不用調節(jié)介體的坐位調節(jié)方式圖示在后架梁(3、C)之后位,置一調節(jié)件(B)外套管,坐位椅架下的調節(jié)件(A)內套管直接插入(B),調坐位高低,其水平前后調節(jié)由后架梁(3、C)與前架梁(4、D)插靠而調節(jié)之。
(3)后伸式車把附圖5A車把組成后伸式車把是由橫前臂(5)及在臂端有調節(jié)配對件(F)的上升臂(6),在前端有調節(jié)配對件(G)的后伸臂(7)、橫連桿(8)、握把(9)組成;其特征是兩對調節(jié)配件(F)(G)都是槽孔條板,可靠合,在槽孔內調節(jié)位置后固定夾緊,使握把位置調節(jié)。
附圖5B示后伸式車把安裝在常規(guī)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上,(101)和(105)組成后伸式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6),握把后移,使騎者抬臂握把,掌不壓把!
(4)多叉口換輪板(109)附圖6,示換輪板是由一塊板制成,板上有多條槽孔叉口,此板直接焊在車叉臂端口上,以代替單叉口,其特征是,多叉口是平行的,前后、高度位置不同,一個車叉二個車叉臂左右各一塊,將車輪之車軸插入相應的叉口中,夾緊之,可換不同尺寸車輪。
圖示有四個叉口,小輪裝插低位叉口,大輪裝插在高位叉口中。
此圖為前車叉接換輪板。配合車架伸縮,可調成不同大小車型。
(5)實施例1基礎型可調節(jié)兩輪車。
附圖7兩輪車的正側視組成架構圖。
圖示有擺向裝置(106)、坐位椅架(102)、調節(jié)介體(103),可拆裝前架梁(4、D)和后架梁(3、C),及前后車叉已裝置換輪板(109)。
圖又示前后輪換大小輪的情況,未畫車架伸長情況。
前輪用小輪14”大輪20”,后輪用小輪16”大輪20”。
總車長就不同,小學生可騎,成人也能騎用。
本圖未畫輪鏈輪架(104)。換大輪同時可將車架伸長。同樣也可用小輪,伸長車架成大人騎用之小輪車,總之可隨意搭配改換外形。
(6)實施例2附圖8雙前輪一后輪小三輪車斜視簡圖圖示雙前輪之擺向裝置。
主動擺向裝置(108)是用常規(guī)的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去其車叉臂及前輪,配后伸式車把(101),并在其主拔桿套管(12)上置兩個轉向齒輪(16)而成,居中位;其被動擺向裝置是用兩個常規(guī)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不用車把,在其付拔桿套管上各置一個轉向齒輪(16)而成,雙前輪分立兩側;用左右兩鏈條(18)分別套接相應的主付轉向齒輪(16)作傳動;用可調節(jié)橫桿(19)兩根,分別將左右車架前套管(10、11)連接,調節(jié)雙前輪之間距即成一整體的雙前輪擺向裝置。
圖示布局前輪與踏輪不在一條直線上,踏輪居中,雙前輪分立兩側,主車架前套管(10)后接前架梁(4、D),坐位后置一后動輪(24),置一套驅動鏈輪,一般雙前輪用小輪,一后輪用大輪,可成新型車。
(7)托鏈輪架(109)附圖8示車架下置托鏈輪架(109)是由兩條槽孔導板(F、G)及兩個轉動齒輪(16)所組成,特征是兩導板交叉固定,在兩條槽孔內各置一轉齒輪(16),調節(jié)相對距離固定,就托住驅動鏈條的下行隨動鏈,隨車架伸縮而相應調節(jié)之。
各附圖未畫剎車裝置。
權利要求1.新騎式自行車是由后伸式車把(101)凸形坐位椅架(102)、坐位調節(jié)介體(103)、車架可拆裝的后架梁(3、C)、和前架梁(4、D)、托鏈輪架(104)、多叉口換輪板(109)、主動擺向裝置(108)、被動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以及用各種條板、導軌、管制成的調節(jié)配對件(A)、(B)、(C)、(D)、(E、F、G)等,再配用常規(guī)自行車零部件如車輪、飛輪、鏈條、物架、剎車等組成;其特征是車把可高低前后調節(jié)握把位置;坐位椅架通過調節(jié)介體(103)與后架梁(3、C)靠合,可將坐位之高低前后分開獨立調節(jié),使蹬踏角可調變;前后車叉具多叉口換輪板可換裝不同尺寸的車輪,配合車架調節(jié),使大小車型可互換;主動擺向裝置(108)居中位,與分立兩側的被動擺向裝(105)以轉向鏈輪套接傳動,使雙前輪同步擺向,可制成雙前輪一后輪的小三輪車;通過調節(jié),不同身高騎者都可調呈符合身高的“斜蹬式”的蹬踏狀態(tài)。
2.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蹬踏角,即坐位到踏輪的聯(lián)線S和坐位之垂線H所交之角,設常規(guī)流行車為的角1,∠1,斜蹬式車的為角2,∠2,則∠1是固定不可調變的,∠2是可調節(jié)的;相對比得對比式900>∠2>∠1,為結構特征之一。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坐位椅架(102)是由四邊形去其前左右兩角得兩向內凹的呈凸形的坐位,配靠背,在其架下,有豎向的調節(jié)配對件、內套管(A);面積A2>常規(guī)坐位的A1。
4.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坐位調節(jié)介體(103),是由條板組成架,在架兩端邊有平行的一對調節(jié)配對件槽孔導板(E),在架中有豎向的調節(jié)配對件、外套管(B);其特征是,外套管(B)是與椅架下的內套管(A)成配對,可調節(jié)相對坐位之高低,定位后夾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可拆裝的車架,是將車架分成前架梁(4)和后架梁(3);用[形槽孔導軌架(D)調節(jié)配對件作前架梁以(4、D)示之,用L形槽孔導軌架(C)調節(jié)配對件作后架梁,以(3、C)表示;其特征是后架梁(3、C)可插入前后梁(4、D)作水平伸縮長度調節(jié),調車架總長;而后架梁(3、C)之后半部是承接調節(jié)介體(103)上的調節(jié)配對件(E)槽孔導板的靠合,沿孔調節(jié)坐位的相對前后位移,定位后夾緊,使坐位之前后、高低可分開各自獨立調節(jié)。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述自行車,其特征是托鏈輪架(104)是由兩條槽孔導板(F、G)及兩個轉動齒輪(16)所組成,特征是兩導板相交叉后固定,在兩條槽孔內各置一轉齒輪(16),調節(jié)相對距離固定,就托住驅動鏈條的下行之隨動鏈,隨車架伸縮而相應調節(jié)之。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行車,其特征是多叉口換輪板(109)是由一塊板制成,板上有多條槽孔叉口,此板直接焊在車叉臂端口上,以代替單叉口,其特征是,多叉口是平行的,前后、高度位置不同,一個車叉二個車叉臂左右各一塊,將車輪之車軸插入相應的叉口中,夾緊之,可換不同尺寸車輪。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后伸式車把(101)是由橫前臂(5)及在臂端有調節(jié)配對件(F)的上升臂(6),在前端有調節(jié)配對件(G)的后伸臂(7);橫連桿(8)、握把(9)組成;其特征是兩對調節(jié)配件(F)(G)都是槽孔條板,可靠合,在槽孔內調節(jié)位置固定夾緊,使握把位置調節(jié)。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車,其特征是主動擺向裝置(108)是用常規(guī)的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去其車叉臂及前輪,配后伸式車把(101),并在其主拔桿套管(12)上置兩個轉向齒輪(16)而成,居中位;其被動擺向裝置是用兩個常規(guī)前輪車叉擺向裝置(105),不用車把,在其付拔桿套上各置一個轉向齒輪(16)而成,雙前輪分立兩側;用左右兩鏈條(18)分別套接相應的主付轉向齒輪(16)作傳動;用可調節(jié)橫桿(19)兩根,分別將左右車架前套管(10、11)連接,調節(jié)雙前輪之間距,即成一整體的雙前輪擺向裝置。
專利摘要新騎式自行車是一種全新架構、新騎踏方式的人力自行車,屬五金加工技術領域。所解決的問題是使各部組件具可調節(jié)性,整車重心低,常騎不得自行車病,且要求穩(wěn)度大,極易掌握,大小車型可互換等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采用后伸式車把,凸形坐位椅架,通過調節(jié)介體可各自獨立調節(jié)其高低、前后位置,不論騎者高矮都能調呈“腰背有靠,抬臂握把,雙腿斜蹬且足可著地的方式。車架能拆裝調節(jié),具多叉口的車叉臂可調換尺寸不同之車輪。使一輛車可調裝成小學生用車或成人車,車型可變。提供一種新架構的雙前輪一后輪小三輪車,穩(wěn)度大,極易掌握,使不會騎車的人可即刻騎用,使更多的人有代步的交通工具。
文檔編號B62K21/16GK2683508SQ0224783
公開日2005年3月9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8月6日
發(fā)明者沈永豪 申請人:沈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