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脂部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樹脂部件,是安裝于從背面?zhèn)戎谓煌üぞ哂米蔚淖鶋|的座墊支撐索(10)的樹脂制的保護器(20)(樹脂部件)。保護器20的結構為,包括:筒形狀的插入部(21),供座墊支撐索(10)的端部沿著其延伸的方向插入,并以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保持該端部;及卡合部(22),在不同于插入部(21)的部位以在半徑方向收容并夾住座墊支撐索(10)的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保持所述中途部位。
【專利說明】樹脂部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樹脂部件。詳細來說,涉及一種樹脂部件,其安裝于從背面?zhèn)戎谓煌üぞ哂米蔚淖鶋|的座墊支撐索。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有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在座椅框架的框內(nèi)架設有用于彈性支撐座墊的鋼絲彈簧的結構(日本特開2010-259685)。多條上述鋼絲彈簧在座椅框架的框內(nèi)并列架設。在各鋼絲彈簧上安裝有用于抑制伴隨著金屬部件之間的摩擦而產(chǎn)生的噪聲的產(chǎn)生的樹脂部件。上述樹脂部件的結構為沿著與鋼絲彈簧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收容彈簧鋼絲并與其彈性卡合。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但是,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樹脂部件構成為利用在垂直于鋼絲彈簧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發(fā)揮的彈性卡合力來保持使鋼絲彈簧卡合的狀態(tài),因此卡合狀態(tài)容易脫離。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創(chuàng)作,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為將樹脂部件以簡便且難以脫落的狀態(tài)安裝到座墊支撐索。
[0004]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的樹脂部件采用下述技術方案。第一技術方案是一種樹脂部件,其安裝于從背面?zhèn)戎谓煌üぞ哂米蔚淖鶋|的座墊支撐索。樹脂部件的結構為,包括:筒形狀的插入部,供座墊支撐索的端部沿著座墊支撐索延伸的方向插入,并以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保持該端部;及卡合部,在不同于該插入部的部位以在半徑方向支撐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并通過彈性的卡定力夾住所述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保持所述中途部位。
[0005]根據(jù)該第一技術方案,樹脂部件以下述狀態(tài)安裝于座墊支撐索:在其筒形的插入部將座墊支撐索的插入的端部以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保持,在卡合部將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以在半徑方向夾住該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保持。通過形成為這樣的安裝結構,能夠?qū)渲考鄬τ谧鶋|支撐索以在半徑方向和軸向均不易脫開的方式簡便地安裝。
[0006]第二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的第一技術方案中,采用下述的結構。卡合部構成為,通過使座墊支撐索以插入到插入部的端部為中心進行橫向移動,而在半徑方向收容該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
[0007]根據(jù)該第二技術方案,通過將座墊支撐索的端部插入樹脂部件的插入部,并以該點為中心使座墊支撐索橫向移動,從而能夠成為將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在半徑方向支撐于樹脂部件的卡合部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更簡便地將座墊支撐索安裝于樹脂部件。
[0008]第三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的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中,采用下述的結構。樹脂部件的結構為,安裝于在座墊支撐索上為了向座椅框架安裝而向特定方向彎曲形成的彎曲部,并介于座墊支撐索與座椅框架之間而設置。
[0009]根據(jù)該第三技術方案,通過將樹脂部件安裝于在座墊支撐索上形成的彎曲部,能夠?qū)渲考鄬τ谧鶋|支撐索以在半徑方向和軸向都不易脫開的方式安裝。而且,通過將樹脂部件夾設在座墊支撐索和座椅框架之間,能夠避免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與金屬部件之間的摩擦相伴的噪音。
[0010]第四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的第三技術方案中,采用下述的結構。安裝有座墊支撐索的座椅框架由圓筒狀的管材形成。開環(huán)形狀的安裝部形成于樹脂部件,該安裝部能夠從外周側嵌入而安裝于該圓筒狀的管材。安裝部形成為比圓筒狀的管材小的開環(huán)形狀,以彈性地按壓于管材的狀態(tài)安裝于管材。
[0011]根據(jù)該第四技術方案,能夠?qū)渲考鄬τ诠懿囊詻]有松動的狀態(tài)安裝,能夠?qū)⒆鶋|支撐索相對于管材以穩(wěn)定的支撐方式安裝。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在附圖中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特征、優(yōu)點和技術特征,其中相同的標號表不相同的兀件。
[0013]圖1是示出應用實施例1的樹脂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要結構的立體圖。
[0014]圖2是座椅緩沖部的分解立體圖。
[0015]圖3是緩沖部框架單體的立體圖。
[0016]圖4是緩沖部框架單體的俯視圖。
[0017]圖5是強調(diào)示出座墊支撐索的緩沖部框架單體的側視圖。
[0018]圖6是圖1的V1-VI線剖視圖。
[0019]圖7是示出在保護器上安裝座墊支撐索之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0]圖8是示出在將座墊支撐索的端部插入保護器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1]圖9是示出在保護器上安裝座墊支撐索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2]圖10是圖9的X-X線剖視圖。
[0023]圖11是圖9的X1-XI線剖視圖。
[0024]圖12是示出實施例2的樹脂部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0025]圖13是示出將開閉蓋關閉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使用【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方式。
[0027]首先,使用圖1?圖11說明作為實施例1的樹脂部件的保護器20的結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保護器20應用于作為汽車的副駕駛位構成的座椅I。詳細來說,如圖2所示,保護器20介于應用于后述的座椅緩沖部3的內(nèi)部的座墊支撐索10和后管3F3之間,起到防止與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的金屬件彼此的摩擦相伴的噪音的發(fā)生的功能。在此,保護器20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樹脂部件”,座墊支撐索10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座墊支撐索”,后管3F3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管材”。
[0028]在此,如圖1所示,座椅I具備:座椅靠背2,其作為就座乘員的靠背;以及座椅緩沖部3,其作為就座部。座椅緩沖部3在與車輛的地板之間經(jīng)由左右一對滑軌5而設置在車輛的地板上,并且被設置成能夠通過這些滑軌5調(diào)整相對于地板的座椅前后方向的設置位置。而且,座椅緩沖部3構成為,在與上述的各滑軌5之間夾設有左右一對由四節(jié)連桿機構構成的升降機構4,通過這些升降機構4的動作也能夠?qū)ο鄬τ诘匕宓脑O置高度進行調(diào)整。
[0029]座椅靠背2在與座椅緩沖部3的后端部之間經(jīng)由未圖示的靠背傾角調(diào)節(jié)裝置而與座椅緩沖部3的后端部連接,并且設置成能夠通過這些靠背傾角調(diào)節(jié)裝置的動作來沿座椅前后方向調(diào)整座椅靠背2相對于座椅緩沖部3的立起角度(靠背角度)。另外,上述的各滑軌5、升降機構4和未圖示的靠背傾角調(diào)節(jié)裝置的結構為日本特開2010-221935、日本特開2009-166808、日本特開2010-221935等文獻中公開的公知的結構,因此省略對這些的具體的結構的說明。
[0030]如圖2所示,上述的座椅緩沖部3具有:緩沖部框架3F,其搭成為構成座椅緩沖部3的內(nèi)部骨架的框狀;座墊支撐索10,其架設在緩沖部框架3F的框之間;緩沖墊3P,其被設置成由這些座墊支撐索10和緩沖部框架3F從下方側(背面?zhèn)?支撐的狀態(tài)而緩和并承托就座乘員的載荷;以及布制的緩沖部罩3C (參照圖1),其覆蓋緩沖墊3P的整個表面。在此,緩沖部框架3F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座椅框架”,緩沖墊3P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座墊”。
[0031]如圖2?圖4所示,上述的緩沖部框架3F搭成為沿著座椅緩沖部3的外周形狀的四角框狀的形狀。具體來說,緩沖部框架3F由下述部分構成:左右一對的側框3F1,其由在座椅前后方向較長的鋼板材料構成;鋼板制的前板3F2,其一體地架設在這些側框3F1的前端部之間;以及圓鋼管制的后管3F3,其在兩個側框3F1的后部之間架設成能夠旋轉地樞軸連接的狀態(tài)。上述的后管3F3將對構成上述的升降機構4的后側的各連桿與各側框3F1以能夠旋轉的狀態(tài)進行樞軸連接的各連接軸彼此相互一體連接,并且設置成經(jīng)由這些連接軸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樞軸連接在各側框3F1的后部之間。
[0032]各側框3F1形成為它們的上緣部和下緣部分別向座椅內(nèi)側彎折的形狀,并且形成為相對于彎曲和扭轉的結構強度高的結構。前板3F2以將上述的各側框3F1的前端部彼此相連的方式,分別貼靠在它們的上表面部和前表面部并通過電弧焊接一體地與之結合。詳細來說,上述的前板3F2具有:前板部3F2a,其面向座椅前方側;頂板部3F2b,其面向座椅上方側;以及傾斜部3F2c,其從頂板部3F2b的后緣部向座椅后下方向傾斜延伸。
[0033]前板部3F3a的左右兩側的各緣部形成為向座椅后方側彎曲的形狀,彎曲的末端的各緣部貼靠在各側框3F1的前表面部并通過電弧焊接分別一體地與之結合。頂板部3F2b的左右兩側的各緣部分別貼靠在各側框3F1的上表面部并通過電弧焊接一體地與之結合。傾斜部3F2c為以使上述的頂板部3F2b的與兩個側框3F1焊接結合的后側半部的面區(qū)域向座椅后下方向斜向筆直地落下的方式彎折形成的面部。由此,傾斜部3F2c的左右兩側的各緣部被設置成通過上述的頂板部3F2b的左右兩側的緣部被焊接的結構而與各側框3F1的上表面部一體地結合的狀態(tài)。
[0034]上述的前板3F2的上述的面向座椅前方側的前板部3F2a形成座椅緩沖部3的前表面骨架。而且,如圖6所示,前板3F2的朝向座椅上方側的頂板部3F2b形成支撐就座乘員的大腿部的末端附近的座椅緩沖部3的前端部區(qū)域的上表面骨架。而且,前板3F2的從上述頂板部2F2b的后緣部向座椅后下方向傾斜延伸的傾斜部3F2c形成將就座乘員的大腿部抬起并支撐成前高后低狀的座椅緩沖部3的中央?yún)^(qū)域部的上表面骨架。
[0035]如圖2?圖4所示,座墊支撐索10由下述部分構成:兩根前后索11,其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中央索12,其架設在這些前后索11的中間部之間并彎折成橫向較長的矩形形狀;以及架設索13,其一體地架設在各前后索11的后部之間。構成上述座墊支撐索10的兩根前后索11、中央索11和架設索13分別各由一根硬鋼線材形成,與采用所謂的S彈簧、卷線等彈簧材料的情況相比,能夠以較少的撓曲量從下方側堅實地承托緩沖墊3P。
[0036]上述的座墊支撐索10配置在例如構成為在緩沖部框架3F的框之間張開設置上述的S彈簧、卷線等彈簧材料而從下方側支撐緩沖墊3P的結構中這些彈簧材料因乘員的就座而成為撓曲狀態(tài)時的各撓曲位置(高度位置),構成為在這樣的較低的位置從下方側支撐緩沖墊3P。座墊支撐索10通過配置在這樣的較低的位置,而形成為在乘員的就座時大幅下沉到最佳的乘坐感覺的較深位置而不會使緩沖墊3P的各部位觸底,同時在下沉后的各位置能夠以穩(wěn)定的強力支撐緩沖墊3P的各部位。
[0037]如圖2~圖4所示,上述的兩根前后索11以沿前后方向架設在上述的緩沖部框架3F的前板3F2和后管3F3之間的形狀彼此沿座椅寬度方向配置成橫向并列狀。詳細來說,各前后索11的前端部IlA分別焊接并一體地結合在上述前板3F2的傾斜部3F2c上,后端部分別作為折回成鉤形狀的后端鉤掛部IlC形成。通過這些后端鉤掛部IlC分別從上方側鉤掛固定在上述的后管3F3,而各前后索11相對于后管3F3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樞軸連接。
[0038]通過形成為這樣的鉤掛結構,各前后索11放過它們所鉤掛的后管3F3伴隨著上述的升降機構4的升降動作而旋轉的動作,并且維持成架設在后管3F3和前板3F2之間的固定的狀態(tài)。然而,上述的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和后管3F3分別為金屬制,因此當產(chǎn)生如上所述的相對旋轉的動作時,存在著產(chǎn)生伴隨著金屬件彼此的摩擦的噪音、或者彼此的相對旋轉無法順暢地進行的可能。
[0039]因此,為了消除該問題,在上述的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與后管3F3之間分別夾設有樹脂制的 保護器20。通過這些保護器20,來緩和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與后管3F3之間的滑動摩擦,不會產(chǎn)生上述的噪音或相對旋轉的不良情況,能夠使后管3F3順暢地相對旋轉。各保護器20分別形成為彈性地嵌入安裝于后管3F3的外周部的C型環(huán)形狀(開環(huán)形狀),在預先以與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鉤形狀一致的方式安裝于各后端鉤掛部IlC的狀態(tài)下,各后端鉤掛部IlC鉤掛于后管3F3,從而以夾設在它們之間的形狀設置。在此,上述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彎曲部”。
[0040]如圖6所示,上述各前后索11分別以能夠沿前后方向的較大范圍從下方側貼靠支撐形成為向設于它們的上部的后述的緩沖墊3P的下方側呈山狀地鼓出的形狀的底面部的方式,將所有部位向沿著緩沖墊3P的底面部的面形狀的方向(面內(nèi)方向)彎折形成。具體來說,如圖4所示,各前后索11彎折成彼此左右對稱的形狀,在從它們的前端部IlA到后端鉤掛部IIC之間分別具有:第一彎曲部IlBl,其向彼此相對的座椅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彎折;第二彎曲部11B2,其向座椅后方側彎折;第三彎曲部11B3,其如圖5所示地呈谷折狀向座椅上方側彎折;以及第四彎曲部11B4,其同樣地呈谷折狀進一步向座椅上方側彎折。
[0041]如圖4所述,上述的各第一彎曲部IlBl設定于從各前后索11的前端部IlA所結合的前板3F2的傾斜部3F2c上向座椅后方側離開的直線的位置。各前后索11分別從上述的各前端部IlA到第一彎曲部IlBl為止形成為沿座椅前后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形狀。并且,各前后索11形成為如下形狀:在上述的各第一彎曲部IlBl分別朝向彼此相對的座椅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以斜向45度左右彎折,接著在其延伸末端的比較直的位置(比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靠前側的區(qū)域)分別通過第二彎曲部11B2以向座椅后方側延伸的方式彎折。接著,各如后索11在從上述的各弟二彎曲部11B2到后端鉤掛部IIC為止分別形成為朝向座椅后方側比較筆直地延伸的形狀。以上形成為在各前后索11的座椅寬度方向或前后方向彎折的形狀。
[0042]通過上述彎折,各前后索將它們的支撐就座乘員的大腿部附近的前端部IlA附近的部分配置在就座乘員的大腿部的正下方位置附近即靠座椅外側的位置。而且,各前后索11將它們的支撐就座乘員的臀部附近的從中央部到后端鉤掛部IlC為止的部分配置在就座乘員的大腿部的根部或坐骨的正下方位置附近即靠座椅內(nèi)側的位置。
[0043]而且,如圖5?圖6所示,各前后索11如下所述形成為在高度方向也彎折的形狀。即,各前后索在從它們與前板3F2的傾斜部3F2c結合的各前端部IlA到第三彎曲部11B3為止,分別形成為沿傾斜部3F2c的傾斜面形狀向座椅后下方向斜向筆直地延伸的形狀,在各第三彎曲部11B3分別形成為向座椅后方側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呈谷狀地折返的形狀。
[0044]如圖6所示,上述的各第三彎曲部11B3分別設定于緩沖墊3P的支撐就座乘員的臀部的臀部支撐部3Pb的正下方位置的附近部位,通過它們的形成于呈谷狀地彎折的低位置的結構,能夠使從就座乘員的臀部受到較大的體壓而撓曲的緩沖墊3P的臀部支撐部3Pb向下方側大幅地下沉。在此,緩沖墊3P以其支撐就座乘員的臀部的臀部支撐部3Pb的緩沖厚度比由后述的緩沖部框架3F的前板3F2支撐的前部3Pa和由后管3F3支撐的后部3Pc的緩沖厚度大的方式,形成為其底面部向下方側大幅鼓出成以臀部支撐部3Pb為頂點的山狀的形狀。通過形成為這樣的形狀,緩沖墊3P構成為能夠利用其緩沖厚度大的臀部支撐部3Pb以成為大幅地按壓撓曲而不會向下方側觸底的舒適的乘坐感受的方式支撐就座乘員的臀部。
[0045]而且,第四彎曲部11B4設定于從上述的各前后索11的第三彎曲部11B3向座椅后方側延伸的筆直的位置(對臀部的支撐結束的附近的位置:前后方向的配置與座椅靠背2的下部開始重疊的區(qū)域)。各前后索11在這些第四彎曲部11B4分別朝向鉤掛于后管3F3的高度位置向座椅上方側彎折,并且在它們的延伸末端的部位分別折回形成上述的鉤形狀的后端鉤掛部11C。
[0046]另一方面,如圖2?圖4所示,中央索12彎折形成為在座椅寬度方向呈長條的矩形的形狀。上述中央索12跨上述各前后索11的中間部之間并沿座椅寬度方向從上方側架設設置,形成為在與各前后索11相交的各點處分別與各前后索11 一體地焊接固定的狀態(tài)(左右兩個部位的前側的固定部12A和后側的固定部12C)。具體來說,上述中央索12形成為其端部12D彼此在矩形的后側的邊的中央部位置配置成在彼此之間具有座椅寬度方向的微小的間隙而相對的狀態(tài)的、打開的矩形的形狀。上述中央索12以左右均等地跨上述各前后索11的形成有第三彎曲部11B3的區(qū)域部之間的方式架設,從而與各前后索11 一起從下方側(背面?zhèn)?支撐組裝在其上部的緩沖墊3P。
[0047]上述的中央索12以架于上述的各前后索11的形成有第三彎曲部11B3的區(qū)域部之間的方式架設,因此成為與各前后索11 一起從下方側貼靠緩沖墊3P的臀部支撐部3Pb的狀態(tài),在乘員的就座時承托受到局部較強的體壓的臀部附近的載荷。詳細來說,中央索12相對于各前后索11從上方側架設固定,因此其由各前后索11從下方側強力地支撐。中央索12通過與這些前后索11呈井格狀地搭成的支撐結構而能夠以寬廣且穩(wěn)定的形狀承托從就座乘員的臀部受到的載荷。
[0048]如圖2所示,架設索13—體地架設在上述各前后索11的后部之間。詳細來說,架設索13在座椅寬度方向從上方側架設在各前后索11的第四彎曲部11B4和后端鉤掛部IlC之間的區(qū)域部,并且在與各前后索11相交的各點處分別一體地焊接固定于各前后索11。由此,各前后索11在它們的后端鉤掛部IIC鉤掛于上述的后管3F3的各位置處分別在座椅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被獨立保持成不晃動。
[0049]接下來,參照圖2,對緩沖墊3P的結構進行說明。緩沖墊3P是使軟質(zhì)聚氨酯泡沫原料發(fā)泡成形而形成的。該緩沖墊3P通過組裝于緩沖部框架3F的上部,而被設置成由緩沖部框架3F的各框部(各側框3F1、前板3F2、后管3F3)和座墊支撐索10從下方側以寬廣的面支撐的狀態(tài)。
[0050]緩沖墊3P在其背面部層疊有將無紡布一體地含浸硬化而形成的硬質(zhì)層3Pe(參照圖6)。通過該硬質(zhì)層3Pe,緩沖墊3P的背面部的由緩沖部框架3F的各框部(各側框3F1、前板3F2、后管3F3)和座墊支撐索10支撐的各部位使由它們支撐的支撐力在面內(nèi)方向?qū)拸V地分散而被承托。
[0051]上述的緩沖墊3P相對于緩沖部框架3F的各框部(各側框3F1、前板3F2、后管3F3)以成為從座椅外周側分別覆蓋它們的狀態(tài)的方式組裝設置。并且,緩沖墊3P在組裝于上述緩沖部框架3F的上部后,以覆蓋其表面整體(就座面和前后左右的各側面)的方式覆蓋緩沖部罩3C (參照圖1),將緩沖部罩3C (參照圖1)的各周緣部拉伸并固定在緩沖部框架3F的底部,由此,利用該緩沖部罩3C (參照圖1)的張設力,形成為被組裝并保持成分別按強力按壓并緊貼在緩沖部框架3F的各框部(各側框3F1、前板3F2、后管3F3)和座墊支撐索10上的狀態(tài)(參照圖6)。
[0052]詳細來說,如圖6所示,上述緩沖墊3P中,其前部3Pa被以從前側和上側分別覆蓋上述的緩沖部框架3F的前板3F2的方式組裝和支撐,后部3Pc被以從上側和后側分別覆蓋緩沖部框架3F的后管3F3的方式組裝和支撐。通過上述組裝,緩沖墊3P的承托來自就座乘員的臀部的較強的體壓的中央的臀部支撐部3Pb成為由上述的座墊支撐索10的組裝成井格狀的兩根前后索11和架設在它們之間的矩形形狀的中央索12以從下方側由寬廣的面支撐的狀態(tài)被承托。
[0053]接著,對圖2?圖3中在上述的座塾支撐索10的各如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IC安裝的樹脂制的保護器20的結構進行說明。各保護器20分別獨立安裝在上述各前后索11的折回成鉤形狀的后端鉤掛部11C。具體來說,如圖7?圖8所示,各保護器20形成為具有下述部分的形狀:方筒形狀的插入部21,其具有可供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插入的圓孔21A;卡合部22,其能夠從側方(橫向)收容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并保持成彈性地夾住所述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以及開環(huán)形狀的安裝部23,其如圖9?圖10所示,能夠從外周側嵌入而安裝于后管3F3。
[0054]如圖8?圖10所示,上述的插入部21形成為附設于上述的開環(huán)形狀的安裝部23的外周部的形狀,并且在其筒內(nèi)形成的圓孔21A以朝向安裝部23的圓周方向(圖示高度方向)筆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圓孔21A構成為供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從其上方側的開口插入,與上述開口相對的上端附近的開口面21Aa形成為朝向開口側呈逐漸擴展狀地傾斜的形狀,形成為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容易插入的引導形狀。
[0055]卡合部22形成為下述形狀:從上述開環(huán)形狀的安裝部23的外周側的緣部朝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呈立壁狀延伸,并且從該處起其延伸的一部分以從外周側覆蓋安裝部23的方式沿軸向呈檐狀地折回并延伸。并且,在上述卡合部22的呈檐狀地延伸的末端的內(nèi)周部形成有朝向半徑方向的內(nèi)側呈山狀地突出的形狀的卡定爪22A (參照圖11)。如圖9所示,上述卡合部22利用從安裝部23的外周部呈立壁狀延伸的面部和從該處起一部分呈檐狀地折回并延伸的面部,在與安裝部23的外周面之間形成能夠從橫向側收容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并成為面抵接的狀態(tài)的空間部。上述卡合部22的內(nèi)周面以與上述后端鉤掛部IlC的正圓狀的外周面的形狀一致的方式形成為呈圓弧狀地彎曲的形狀。并且,上述卡合部22利用在上述呈檐狀地延伸的末端的內(nèi)周部形成的卡定爪22A,使用于收入上述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入口空間局部地縮窄。
[0056]上述結構的卡合部22形成為:伴隨著在與安裝部23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內(nèi)從橫向側收入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動作,卡定爪22A被后端鉤掛部IlC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彈性地按壓退出,使得后端鉤掛部IlC完全進入到與進深側的內(nèi)周面抵接的位置為止。并且,卡合部22形成為:通過使后端鉤掛部IlC完全進入到進深部,卡定爪22A復原變形,回到使上述入口空間縮窄的狀態(tài),保持為利用卡定爪22A將后端鉤掛部IlC夾在與安裝部23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內(nèi)的狀態(tài)。上述卡合部22的呈檐狀地延伸的面部和卡定爪22k形成為搭在后端鉤掛部IlC的開始呈鉤狀地折回的根部側的部位附近的部位(參照圖10)。
[0057]如圖9所示,安裝部23形成為能夠彈性地嵌入安裝于上述的后管3F3的外周部的C環(huán)形狀(開環(huán)形狀)。詳細來說,安裝部23形成為在軸向具有寬廣的面的板簧形狀,并且形成為彎曲成比后管3F3稍小的開環(huán)形狀的形狀。并且,在安裝部23的內(nèi)周面上,在其圓周方向的三處位置(在圓周方向隔開每隔120度左右的間隔的位置),形成有沿軸向呈筋狀延伸并向徑向突出的肋部23A。上述的安裝部23的開成C環(huán)形狀的開口寬度被設定為小于120度左右的大小。由此,上述安裝部23形成為:通過從外周側嵌入上述的后管3F3,其內(nèi)周面(所形成的各肋部23A)彈性地按壓在后管3F3的外周面,安裝成以不會相對于后管3F3在軸向和半徑方向松動或扭轉的方式壓接的狀態(tài)。
[0058]詳細來說,如圖10所示,上述的安裝部23的呈C環(huán)形狀彎曲的圓弧的形狀形成為由比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ic的呈鉤形狀折回的形狀小的曲率半徑構成的形狀。并且,安裝部23中,保持為將如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IC的末端插入的狀態(tài)的插入部21和保持為與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卡合的狀態(tài)的卡合部22形成為分別不是與安裝部23的圓弧的端部部位,而是與圓弧的中間部位一體地相連的狀態(tài),由此,其圓弧的各端部形成為從與插入部21和卡合部22結合的結合部沿圓周方向延伸形成的自由端。由此,安裝部23在從外周側嵌入安裝于具有比其開口寬度大的直徑的后管3F3時,成為上述自由端的圓弧的各端部能夠分別向擴開方向獨立地大幅彈性變形,不會對安裝于插入部21和卡合部22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ic施加過分的負載,能夠變形為將后管3F3收容在內(nèi)部的形狀。
[0059]并且,上述保護器20形成為:即使是在上述安裝部23變形成使C環(huán)形狀擴開的形狀的情況下,插入部21也不在上述擴開方向開口,而利用呈環(huán)狀地封閉的筒形狀(在圓周方向沒有端部的筒形狀)保持從外周側包圍住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的狀態(tài),且卡合部22也不在上述擴開方向開口,而在與擴開方向垂直的方向(橫向)開口成為與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卡合的狀態(tài),因此即使上述安裝部23變形成使C環(huán)形狀擴開的形狀,后端鉤掛部IlC也不會從插入部21或卡合部22脫離,能夠在各個的安裝的部位穩(wěn)定地保持。
[0060]上述結構的保護器20如下所述地安裝在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11C。首先,如圖8所示,將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插入到保護器20的插入部21的圓孔21A內(nèi)而成為鉤掛狀態(tài)(以能夠軸向旋轉的方式嵌合的狀態(tài))。接著,如圖9所示,使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以插入到上述保護器20的插入部21內(nèi)的末端為中心沿回轉方向(橫向)移動,使后端鉤掛部IlC成為與卡合部22卡合的狀態(tài)(成為由卡定爪22A夾持的狀態(tài))。由此,保護器20保持在筒形狀的插入部21從外周側包圍住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插入的端部的狀態(tài),在卡合部22以在半徑方向夾持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保持該中途部位,從而安裝于后端鉤掛部11C。
[0061]在此,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整體形成為呈J字狀地彎曲的鉤形狀,不過其插入到保護器20的插入部21內(nèi)的末端為了成為在折彎機加工時的作為把持部發(fā)揮作用的部位,成為形成為大致筆直而不彎曲的形狀的狀態(tài)。然而,這樣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成為筆直的形狀,因此當使后端鉤掛部IlC以其末端為軸向回轉方向旋轉移動時,能夠使其插入到保護器20的插入部21內(nèi)的筆直的形狀的末端沿軸向回轉方向順暢地旋轉移動。
[0062]這樣,本實施例的保護器20 (樹脂部件)構成為具有:筒形狀的插入部21,供座墊支撐索10的端部(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末端)沿著座墊支撐索10延伸方向插入,并以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保持該端部;以及卡合部22,在不同于插入部21的其他部位將座塾支撐索10 (如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11C)的中途部位保持為在半徑方向支撐并利用彈性的卡定力夾住該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根據(jù)該結構,樹脂部件20以下述狀態(tài)安裝于座墊支撐索10:在其筒形的插入部21將座墊支撐索10的插入的端部保持為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在卡合部22將座墊支撐索10的中途部位保持為在半徑方向夾住該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通過形成為這樣的安裝結構,能夠?qū)⒈Wo器20相對于座墊支撐索10以在半徑方向和軸向均不易脫開的方式簡便地安裝。
[0063]而且,保護器20的卡合部22構成為,通過使座墊支撐索10以插入到插入部21的端部為中心橫向移動(回轉 )來在半徑方向支撐座墊支撐索10的中途部位。根據(jù)這樣的結構,通過將座墊支撐索10的端部插入保護器20的插入部21,并以該點為中心使座墊支撐索10橫向移動,從而能夠?qū)⒆鶋|支撐索10的中途部位在半徑方向支撐在保護器20的卡合部22。因此,能夠更簡便地將座墊支撐索10相對于保護器20安裝。
[0064]而且,保護器20安裝于為了安裝到后管3F3 (座椅框架)而向特定方向彎曲形成于座墊支撐索10的后端鉤掛部11C(彎曲部),并且所述保護器20夾設在座墊支撐索10和后管3F3之間。這樣,通過保護件20安裝于在座墊支撐索10形成的后端鉤掛部11C,能夠使保護件20相對于座墊支撐索10在半徑方向和軸向都不易脫開地安裝。而且,通過將保護器20夾設在座墊支撐索10和后管3F3之間,能夠避免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與金屬部件之間的摩擦相伴的噪音。
[0065]【實施例2】
[0066]接下來,使用圖12~圖13說明作為實施例2的樹脂部件的保護器20的結構。本實施例的保護器20構成為:從側方(橫向)收容各前后索11的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并以彈性地夾持的狀態(tài)保持的卡合部22在收容后端鉤掛部IlC的中途部位后,利用開閉蓋22B關閉其入口空間,從而保持將后端鉤掛部IlC夾持在與安裝部23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內(nèi)的狀態(tài)。
[0067]上述開閉蓋22B構成為,利用整體式鉸鏈與卡合部22的呈檐狀地延伸的末端的面部結合,并且能夠以關閉和打開上述入口空間的方式進行開閉動作。上述開閉蓋22以關閉上述入口空間的方式被操作,在其末端形成的卡定爪22B1壓入到在安裝部23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定孔22B2內(nèi),從而卡定爪22B1彈性地嵌入并掛接在卡定孔22B2內(nèi),成為以不會從卡定孔22B2脫開的方式鉤掛的狀態(tài),從而保持將后端鉤掛部IlC夾持在與安裝部23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內(nèi)的狀態(tài)。
[0068]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使用兩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不過本實用新型除了上述實施例之外還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例如,本實用新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除了能夠應用于汽車的副駕駛以外的座椅,而且還可以是應用于鐵路等汽車以外的車輛的座椅,而且,還可以廣泛地應用于供航空器、船舶等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而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也可以應用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
[0069]而且,本實用新型的座墊支撐索支撐座墊的部位并不限定于特定的部位,可以設定為各種各樣的部位。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舉例示出了座墊支撐索的端部經(jīng)由樹脂部件(保護器20)安裝于可動式(軸轉動式)的座椅框架(后管3F3)的結構,不過安裝座墊支撐索的座椅框架也可以是沿軸向滑動的座椅框架、或者向任意方向都不動的固定式的座椅框架。
[0070]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樹脂部件”除了作為上述實施例所示的防止伴隨金屬件彼此的摩擦的噪音的產(chǎn)生的保護器的用途之外,可以應用于將某些部件與墊支撐部件相連等安裝到座墊支撐索的各種各樣的用途。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樹脂部件”所安裝的“座墊支撐索”也可以是所謂的S彈簧、卷線等伴隨著大幅的撓曲變形而柔軟地承托座墊的彈簧線材。而且,本實用新型的“樹脂部件”所安裝的“座墊支撐索”的安裝樹脂部件的部位的形狀可以形成為直線狀、彎折成V字狀的形狀等上述實施例所示的彎曲成鉤形狀的形狀以外的形狀。
[0071]而且,卡合部只要是在半徑方向支撐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并保持利用彈性的卡定力夾持該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的結構即可,除了由上述各實施例所示的卡定爪22A、開閉蓋22B實現(xiàn)的卡定結構之外,還可以應用各種各樣的卡定結構。具體來說,例如也可以是,在樹脂部件的一部分形成供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彈性地落入的凹部,利用凹部的壁面結構夾持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使其不會脫出的結構等。
[0072]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插入部21和卡合部22形成為分別與安裝部23的圓弧的中間部位而不是圓弧的端部部位一體地相連的狀態(tài)。然而,也可以是插入部21和卡合部22的至少一方與安裝部23的圓弧的中間部位結合。通過該結構,與插入部21和卡合部22雙方均與安裝部23的圓弧的兩端部結合的結構相比,也能夠降低安裝后管3F3時安裝部23變形的影響。
【權利要求】
1.一種樹脂部件(20),安裝于從背面?zhèn)戎谓煌üぞ哂米蔚淖鶋|的座墊支撐索(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樹脂部件的結構為,包括: 筒形狀的插入部(21),供所述座墊支撐索的端部沿著所述座墊支撐索延伸的方向插入,并以從外周側包圍住該端部的狀態(tài)保持該端部;及 卡合部(22),在不同于該插入部的部位以在半徑方向支撐并夾住所述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的狀態(tài)保持所述中途部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樹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構成為,通過使所述座墊支撐索以插入到所述插入部的端部為中心進行橫向移動,而在半徑方向支撐該座墊支撐索的中途部位。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樹脂部件,其特征在于, 該樹脂部件的結構為,安裝于在所述座墊支撐索上為了向座椅框架安裝而向特定方向彎曲形成的彎曲部,并介于所述座墊支撐索與所述座椅框架之間而設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樹脂部件,其特征在于, 安裝有所述座墊支撐索的所述座椅框架由圓筒狀的管材形成, 開環(huán)形狀的安裝部(23)形成于該樹脂部件,所述安裝部(23)能夠從外周側嵌入而安裝于該圓筒狀的管材,該安裝部形成為比所述圓筒狀的管材小的開環(huán)形狀,以彈性地按壓于所述管材的狀態(tài)安裝于所述管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樹脂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21)和所述卡合部(22 )中的至少一方與所述安裝部(23)的圓弧的中間部位結合。
【文檔編號】B60N2/68GK203793177SQ201420083581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26日
【發(fā)明者】尾崎彰英, 山口恭平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