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支撐結構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申請要求2011年12月1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1-0127559號的優(yōu)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結合于此用于通過該引用的所有目的。技術領域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支撐結構,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具有改進側面沖擊性能的車輛的車門防撞梁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通常,乘客在交通事故時由于汽車的側面沖擊而會受到嚴重傷害。因此,汽車的每個車門安裝有防撞梁以便在沖擊時起到緩沖作用,從而提高乘客的安全性。防撞梁是防止車門被推擠以降低汽車內部的傷害的增強結構。另外,除了保護乘客之外,防撞梁還用于防止由于長時間的車門打開和關閉的重復操作而導致的車門外觀變形。防撞梁為管狀并且沿汽車的縱向方向安裝在車門上,以便準備應對汽車的側面碰撞。通過安裝在車門內面板上的支架支撐防撞梁。根據相關技術的用于支撐防撞梁的支架,除了基座支架以外通常進一步安裝有增強支架以便增強支撐力??梢杂枚喾N形狀實現支撐防撞梁的支架。下面將參考圖4到圖6描述該支架的一個實例。圖4為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支撐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沿著圖4的C-C線剖開的橫截面圖,而圖6為沿著圖5的D-D線剖開的橫截面圖?;Ъ?21將防撞梁110固定到車門同時支撐防撞梁110。通過整體地彎曲聯接部分122、臂123和傾斜部分124以懸臂形式設置基座支架121。臂123的表面設置有固定凹槽125以便將防撞梁110安裝在臂123中。聯接部分122通過點焊固定到車門的內面板130的側外部。傾斜部分124延伸同時通過從聯接部分122彎曲而具有預定的斜面,并且臂123通過從傾斜部分124彎曲而支撐防撞梁110。臂123具有半圓形的形狀以便使用于防撞梁110安裝的固定凹槽125與防撞梁110的形狀吻合。因此,防撞梁110安裝在固定凹槽125中以便使防撞梁110由基座支架121支撐并且與車輛的車門連接。增強支架140進一步安裝在車門的內面板上以便支撐基座支架121的懸臂形式。增強支架140整體地設置有豎直聯接部分141和增強臂142。豎直聯接部分141通過點焊固定到車門的內面板130的側外部的內側。豎直聯接部分141將增強支架140與車門進行連接,并且支撐增強支架140的增強臂142。增強臂142從豎直聯接部分141彎曲以便鄰近基座支架121的臂123的表面。增強臂142的表面還設置有與基座支架121的臂123相似的與防撞梁110的形狀相吻合的半圓形的增強凹槽143。因此,增強支架140在豎直方向上進一步支撐基座支架121從而改進具有懸臂形狀的基座支架121的沖擊性能。然而,如圖6所示,根據相關技術的支撐防撞梁110的支架的增強支架140由于除了豎直聯接部分141之外缺乏與車門連接的部分,因此在沖擊時容易折裂。因此,在車輛的側面沖擊時傳遞到車輛的車門的沖擊能量沒有被充分地吸收,因此,大的沖擊能量被傳遞到車輛內部。因此,存在有用于改進側面沖擊性能的方法的需求。公開于該發(fā)明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發(fā)明的總體背景技術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的各個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種具有改進的側沖擊性能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安裝在車輛的車門的內面板上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可以包括與聯接防撞梁的聯接凹槽一起形成的聯接部分、從聯接部分向下彎曲并且支撐聯接部分的支撐部分、以及沿著聯接部分和支撐部分的側面部分設置并且安裝在車門的內面板上的安裝部分,其中聯接部分、支撐部分和安裝部分整體地形成,并且聯接部分和支撐部分從車門的內面板突出以形成增強部分。聯接部分的一端和支撐部分的一端是開放的。聯接凹槽以預定間隔與內面板隔開。支撐部分的一部分以預定間隔與內面板隔開。聯接部分的一部分以預定間隔與內面板隔開。聯接凹槽形成在一對聯接部分和支撐部分之間以便接收一對聯接部分之間的防撞梁,其中支撐部分的一部分以預定間隔與內面板隔開,其中聯接部分的一部分以預定間隔與內面板隔開,其中增強部分可以包括凸起部分和通過與凸起部分彎曲而形成在凸起部分之間的凹陷部分。通過在聯接部分和支撐部分之間延伸聯接凹槽而形成凹陷部分。通過延伸聯接部分和支撐部分而形成凸起部分。凸起部分基于凹陷部分彼此對稱。安裝部分通過焊接與車門的內面板聯接。從而,可以比相關技術進一步改進防撞梁的支撐性能,并且通過最小化在沖擊時傳遞到內部的沖擊能來提高安全性。聯接部分的一端和支撐部分的一端可以是開放的。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支撐結構的剛度。增強部分可以包括凸起部分;以及通過從凸起部分彎曲而形成的凹陷部分。從而,可以進一步牢固地支撐防撞梁并且在沖擊能傳遞時有效地分散沖擊能。可以通過從聯接部分到支撐部分延伸聯接凹槽而形成凹陷部分。增強部分可以設置有基于凹陷部分彼此對稱的凸起部分。從而,可以在兩側支撐防撞梁以便進一步穩(wěn)定地支撐防撞梁并且分散沖擊能。安裝部分可以通過焊接與車門的內面板聯接。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撞梁的粘附表面并且進一步穩(wěn)定地安裝防撞梁。本發(fā)明的方法和裝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優(yōu)點,這些特性和優(yōu)點從并入本文中的附圖和隨后的具體實施方案中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將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圖和隨后的具體實施方案中進行詳細陳述,這些附圖和具體實施方案共同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特定原理。附圖說明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的立體圖。圖2為沿著圖1中的A-A線剖開的橫截面圖。圖3為沿著圖2中的B-B線剖開的橫截面圖。圖4為根據相關技術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的立體圖。圖5為沿著圖4的C-C線剖開的橫截面圖。圖6為沿著圖5中的D-D線剖開的橫截面圖。應當了解,附圖并不必須是按比例地繪制的,其示出了某種程度上經過簡化了的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種特征。本文所公開的本發(fā)明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將部分地由具體所要應用和使用的環(huán)境來確定。在這些圖形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形,附圖標記指代本發(fā)明的同樣的或等同的部分。附圖中各個元件的附圖標記10:防撞梁21:聯接部分22:支撐部分23:安裝部分24:增強部分30:內面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具體參考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方案,這些實施方案的實例被顯示在附圖中并描述如下。盡管本發(fā)明將與示例性實施方案相結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理解,本說明書并非旨在將本發(fā)明限制為那些示例性實施方案。相反,本發(fā)明旨在不但覆蓋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替換、修改、等效形式以及其它實施方案。下面將參考所附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的立體圖。圖2為沿著圖1中的A-A線剖開的橫截面圖,并且圖3為沿著圖2中的B-B線剖開的橫截面圖。如圖1到圖3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包括聯接部分21、支撐部分22和多個安裝部分23,其中聯接部分21設置有用于聯接防撞梁10的聯接凹槽25,支撐部分22從聯接部分21向下彎曲以支撐該支撐結構20,安裝部分23沿著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設置并且安裝在車門的內面板30上。聯接部分21、支撐部分22和安裝部分23整體地形成。聯接部分21設置在車門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處。聯接部分21通過沿著聯接部分21的兩側面整體形成的安裝部分23安裝在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上。在這種情況下,聯接部分21通過點焊安裝。聯接部分21通過從沿著聯接部分21的兩側面形成的安裝部分23突出并彎曲而形成增強部分24的凸起部分24a(隨后將描述)。在該情況下,形成的增強部分24具有矩形的橫截面或可以具有其它形狀的橫截面。聯接部分21設置有用于安裝防撞梁10的聯接凹槽25。通過從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突出并彎曲而形成增強部分24的聯接部分21再次向著內面板30的表面彎曲以便形成聯接凹槽25。在該情況下,聯接凹槽25可以以預定的間隔與內面板30隔開,同時保持完全不接觸內面板30的突出狀態(tài)。這進一步增加了剛度。根據防撞梁10的橫截面,聯接凹槽25可以具有半圓形的形狀。其用于增大防撞梁10和聯接凹槽25之間的接觸面積。防撞梁10通過被固定在聯接凹槽25中而安裝在防撞梁支撐結構20上。聯接凹槽25可以延伸到支撐部分22,該支撐部分22從聯接部分21延伸出來。從而,聯接部分21設置有增強部分24的凹陷部分24b。聯接部分21可以再次從內面板30突出并彎曲,從通過彎曲到內面板30的一側而形成的聯接凹槽25延伸。從而,聯接部分21設置有增強部分24的凸起部分24a。當防撞梁10安裝在聯接凹槽25中時,增強部分具有基于防撞梁10的縱向方向(參見圖3)的對稱的形狀。也即,兩個增強部分24在基于防撞梁10的縱向方向的上部和下部突出。然而,兩個增強部分24不一定是基于防撞梁10的縱向方向對稱的,但是能夠在兩側支撐防撞梁10的增強部分24設置在基于防撞梁10的縱向方向的上部和下部。通過從聯接部分21延伸,支撐部分22沿著車門的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設置。支撐部分22通過沿著支撐部分22的兩側面整體形成的安裝部分23安裝在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上。在該情況下,支撐部分22通過點焊安裝。支撐部分22延伸到形成在聯接部分21上的聯接凹槽25以便形成隨后將描述的增強部分24的凹陷部分24b。原因是防撞梁10可以進一步牢固地安裝,并且可以通過增強部分24基于聯接凹槽25能夠分散在沖擊時傳遞的沖擊能量。從而,可以進一步降低施加到內部的沖擊能量。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支撐部分22的形狀,支撐部分22從內面板30沿著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從聯接部分21逐漸地突出延伸。逐漸地突出到預定的長度的支撐部分22可以再次彎曲以便接近內面板30側面。增強部分24意指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從內面板30突起的空間。增強部分24由從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突起的聯接部分21和與聯接部分21整體地形成并且從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突起的支撐部分22所包圍。增強部分24形成凸起部分24a和凹陷部分24b。由于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支撐結構20與車門連接的部分得到了進一步地增加,因此增強部分24的形狀改進了防撞梁10的支撐性能。如圖2中所示,通過將聯接凹槽25延伸到支撐部分22而形成凹陷部分24b。安裝在聯接部分21上的聯接凹槽25接觸防撞梁10并且與車門的內面板30隔開預定間隔。聯接凹槽25沿著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延伸,然后彎曲從而使聯接凹槽延伸到支撐部分22。凸起部分24a從內面板30突出(參見圖3)。凸起部分24a被形成為沿著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逐漸地延伸增強部分24。然后,可以通過再次朝向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彎曲而將凸起部分24a設置成具有箱型的橫截面。從而,可以將在沖擊時傳遞的沖擊能量更好地傳遞到車門的側面,并且與相關技術相比防撞梁10可以被進一步牢固地支撐。然而,凸起部分24a并不必一定限定于上述形狀,但如果通過從內面板30突出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而形成凸起部分24a,則凸起部分24a可以具有其它形狀。凹陷部分24b從凸起部分24a彎曲到內面板30的側面(參見圖3)。凹陷部分24b形成為沿著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逐漸地延伸增強部分24。然后,可以通過再次向著內面板30的豎直部分32彎曲而將凹陷部分24b設置成具有箱型的橫截面。從而,可以將在沖擊時傳遞的沖擊能量更好地傳遞到車門的側面,并且與相關技術相比防撞梁10可以被進一步牢固地支撐。然而,凹陷部分24b并不必一定局限于上述形狀;如果通過從內面板30突出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而形成凹陷部分24b,則凹陷部分24b可以具有其它形狀。兩個凸起部分24a設置在基于凹陷部分24b的上部和下部。從而,與相關技術相比較,防撞梁10的支撐性能可以得到改進。彎曲以形成增強部分24的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的端部可以是開放的。從而,可以更好地分散沖擊能量。沿著聯接部分21和支撐部分22的兩側面形成安裝部分23。安裝部分23從內面板30的水平部分31延伸到豎直部分32,并且安裝部分23沿著內面板30的彎曲形狀設置。安裝部分23接觸內面板30的表面以安裝將全部支撐結構20在車輛的車門上。安裝部分23可以通過點焊安裝在車輛的車門上,也可以應用聯接構件(比如螺絲)安裝。在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如圖2所示,聯接凹槽25可以以預定的間隔與水平部分31隔開。根據如上所述的防撞梁10的支撐結構20,防撞梁10從外部接收沖擊能量并且通過在通過彎曲增強部分24而形成的方向上旋轉沖擊能量來傳遞力。從而,可以將大部分的沖擊能量傳遞到車門的側面并且與技術相比較進一步減少了傳遞到內部的能量。根據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可以提供具有改進的防撞梁支撐性能和沖擊性能的用于車輛的車門防撞梁的支撐結構。盡管出于說明的目的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但是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將意識到,各種修改形式、增加形式和替代形式都是可行的,并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中所公開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為了方便解釋和精確限定所附權利要求,術語“上”、“下”、“內”、“外”被用于參考附圖中所顯示的這些特征的位置來描述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特征。前面對本發(fā)明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所呈現的描述是出于說明和描述的目的。這些描述并不旨在為毫無遺漏的或將本發(fā)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并且顯然,根據上述教導,很多改變和變化都是可能的。選擇示例性實施方案并進行描述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其它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利用本發(fā)明的各種示例性實施方案及其不同選擇形式和修改形式。本發(fā)明的范圍旨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方案加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