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化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閃速爐煙道。
背景技術:
閃速吹煉爐使用高銅品位冰銅粉進行懸浮吹煉時,煙灰發(fā)生率高,煙塵粘性大。上升煙道是銅閃速吹煉爐煙氣進入余熱鍋爐的流通通道,煙氣在通過上升煙道與鍋爐連接的過渡段時,溫度將迅速降低,使得夾裹在煙氣中的高溫煙塵顆粒快速冷卻沉降。傳統(tǒng)的吹煉爐爐體設計結構中,上升煙道與鍋爐中間存在水平設置的過渡平臺,如附圖1所示,高溫煙塵冷凝物極易在該過渡平臺處形成粘結,一旦處理不及時,粘結會迅速長大,影響煙氣的流通,鍋爐的負壓也難以保證,從而影響作業(yè)環(huán)境,進而影響生產(chǎn)。
當前處理過渡段粘結的主要手段是上升煙道處使用燒嘴熔融和炸藥爆破,但這種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燒嘴熔融粘結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增加生產(chǎn)成本,而且燒嘴無法消除鍋爐側生長的粘結,粘結清除效果無法保證;第二,采用炸藥爆破時需要停產(chǎn)檢修,頻繁停、開爐導致爐溫波動較大,將影響爐襯等耐火材料的使用壽命,企業(yè)經(jīng)濟損失大;第三,爆破時可能對爐體及鍋爐產(chǎn)生損傷,而且大塊粘結脫落也有砸壞鍋爐爐管的危險,安全風險大;第四,爆破完成后,清理粘結時,需要工人進入鍋爐內進行清理,工作強度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避免產(chǎn)生大塊粘結的上升煙道出口,有助于提高閃速吹煉爐工作的穩(wěn)定性。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閃速爐煙道,包括底部與沉淀池相連的上升煙道,上升煙道的上端順接有過渡煙道,并通過過渡煙道與鍋爐相連,上升煙道和過渡煙道連結處的偏下部位的煙道內壁呈倒v形布置。
上述技術方案產(chǎn)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將上升煙道和過渡煙道連結處的下部設計成倒v形,消除了原來水平設置的過渡平臺,結構簡單合理,能避免煙塵在連結處堆積產(chǎn)生大塊粘結,保證煙氣的順暢流通,從而有效維持作業(yè)壓力環(huán)境,保障生產(chǎn)的有序進行。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過渡平臺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第一水套的立體示意圖。
圖中:10.上升煙道,11.第一水套,111.凹槽,12.水套托板,20.過渡煙道,21.第二水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閃速爐煙道,如圖2、3所示,包括底部與沉淀池相連的上升煙道10,上升煙道10的上端順接有過渡煙道20,并通過過渡煙道20與鍋爐相連,上升煙道10和過渡煙道20連結處的偏下部位的煙道內壁呈倒v形布置。將上升煙道10和過渡煙道20連結處的下部設計成倒v形,消除了原來水平設置的過渡平臺,能有效避免煙塵在連結處堆積產(chǎn)生大塊粘結,保證煙氣的順暢流通,從而保證作業(yè)壓力環(huán)境,保障生產(chǎn)的有序進行。
優(yōu)選的,在所述呈倒v形布置的煙道內壁處,上升煙道側的冷卻強度小于過渡煙道側的冷卻強度。這樣的話,熔融的煙塵顆粒掉落在過渡煙道側后將快速冷卻,冷卻后的煙塵顆粒將沿斜置的煙道內壁滑落,不會在過渡煙道側堆積,也就不會在過渡煙道側產(chǎn)生大塊粘結。熔融的煙塵顆粒掉落在上升煙道側時,由于冷卻強度較小,煙塵顆粒的冷卻較緩慢,煙塵顆粒將冷凝粘結在上升煙道側。在煙塵量異常增大時,這樣設置可有效引導粘結在上升煙道側生長,設置在上升煙道側的燒嘴能及時消除粘結,從而保證煙道的通暢。
優(yōu)選的,在所述呈倒v形布置的煙道內壁處,上升煙道壁的斜率小于過渡煙道壁的斜率。這樣掉落在過渡煙道側的煙塵顆粒更易滑落,不會堆積形成大塊粘結,而掉落在上升煙道側的煙塵顆粒則相對容易堆積,能引導粘結在上升煙道側生長,而后通過燒嘴消除粘結,保證粘結清楚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呈倒v形布置的煙道內壁上,面向上升煙道10的一側鋪設有第一水套11、面向過渡煙道20的一側鋪設有第二水套21,第一水套11與第二水套21的頂部相連并呈倒v形布置。第一、第二水套11、21鋪設在煙道內壁上且形狀與煙道內壁相符,這樣既能保證煙道暢通的情況,也便于煙道的維護。而且通過第一、第二水套11、21的冷卻水流量,或調節(jié)第一、第二水套11、21的形狀和構造便能調節(jié)倒v形布置的煙道內壁兩側的冷卻強度和斜率,使之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優(yōu)選的,第一水套11與第二水套21貼合相連的側面和第一水套11的頂面的夾角小于等于90°。也就是說,第一水套11安裝時的頂角為銳角,第一水套11的頂部呈尖頂狀,這樣在保證第一水套11與第二水套21的有效連接的同時,還能防止第一水套11與第二水套21的頂部形成新的水平過渡平臺,從而避免煙塵在第一、第二水套11、21的連接處堆積粘結。
進一步的,第一水套11面朝上升煙道的外側均勻布置有凹槽111,凹槽111內填充有耐火材料,第二水套21面朝過渡煙道的外側呈平板狀。具體的,如圖3、4所示,第一水套11的厚度大于第二水套21的厚度,以便于凹槽111的設置,在凹槽111內填充耐火材料可有效保護水套,延長水套的使用壽命。凹槽111應均勻布置在第一水套11面朝上升煙道的一側,以保證第一水套11各部位耐久性的一致性,在本實施例中,凹槽111的槽長方向垂直于第一水套11的寬度方向并與水平方向呈夾角式布置,凹槽111沿過渡煙道20的寬度方向等距布置,以便于耐火材料的填充。具體實施時,如果煙塵結塊落在上升煙道側,也就是落在第一水套11面朝上升煙道的外側時,可以通過燒嘴快速消除;如果煙塵結塊落在過渡煙道側,也就是落在第二水套21面朝過渡煙道的外側時,則可通過振打第二水套21將粘結塊及時震落下來,便于清理。
進一步的,上升煙道10在其與過渡煙道20偏下部位的連結處設有水套托板12,水套托板12的頂部與過渡煙道20的內壁焊接連接,水套托板12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40±5°,第一水套11的底部與水套托板12貼合并通過螺栓連接在水套托板12上。這樣的話,在不改變上升煙道10原有結構的情況下,通過設置斜率較小的水套托板12,即可實現(xiàn)呈倒v形布置的煙道內壁處,上升煙道壁的斜率小于過渡煙道壁的斜率這一構造。水套托板12的設置也便于第一水套11的安裝與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