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鑄造(gie?en)來自鑄造容器(gie?gef??)的液態(tài)金屬的鑄造裝置(gie?einrichtung),
-其中所述鑄造裝置具有布置在鑄造容器的下側面上的鑄鋼桶閉鎖機構(pfannenverschluss),該鑄鋼桶閉鎖機構用于對液態(tài)金屬從所述鑄造容器中的流出進行調節(jié);
-其中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在其下側面上具有排出口,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打開時所述液態(tài)金屬通過所述排出口從所述鑄造容器流出;
-其中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在其下側面上在所述排出口的區(qū)域中具有保持裝置;并且
-其中配對保持裝置布置在套管的上端部處。
背景技術:
這樣的鑄造裝置從us4316561a中得到了公開。
為了在連鑄設備中鑄造液態(tài)金屬——例如液態(tài)鋼,在現(xiàn)有技術中幾乎始終使用所謂的套管。借助于所述套管,液態(tài)金屬在從鑄造容器——通常是鑄鋼桶——傾注到分配器(verteiler)(中間包)或者其他的容器中時被保護免受環(huán)境影響,以便所述液態(tài)金屬的化學成分在傾注時沒有變化。在現(xiàn)有技術中,套管借助于人工的、電動的或者液壓的機械手來持續(xù)地被擠壓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下側面上。由此在鑄造期間在能夠運動的鑄鋼桶與鑄造設備的靜止的部件之間產生連接。
在鑄造設備的正常的鑄造運行中,所述連接并非關鍵的(unkritisch),因為它又能夠隨時松開。但是可能的是,所述套管粘著在所述鑄造容器上。在粘著的情況下,不可能立即將所述套管從所述鑄造容器上松開。如果在常規(guī)的鑄造運行中出現(xiàn)這樣的粘著,那么這就引起鑄造中斷,因為所述鑄造容器不再能夠離開它所在的位置。還更為關鍵的是,在緊急情況中需要所述鑄造容器的離開運動。只要在這樣的緊急情況中出現(xiàn)粘著,所述機械手就阻止所述鑄造容器的離開運動。在極端情況中,這可能導致:所述液態(tài)金屬流到所述鑄造設備的鑄造平臺上并且將其毀壞。
在現(xiàn)有技術中,迄今為止忍受了這些風險,因為不知道用于避免所述問題的解決方案。
從us4,316,561a中公開了所述類型的、具有鑄造管轉換器(gie?rohrwechsler)的鑄造裝置。從現(xiàn)有技術中不知道,如何能夠改變所述鑄造管轉換器,使得配對保持裝置僅僅必須存在唯一一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如此進一步開發(fā)開頭所提到的類型的鑄造裝置,從而以簡單的并且成本低廉的方式來解決上面所解釋的問題。
所述任務通過一種具有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鑄造裝置得到解決。所述按本發(fā)明的鑄造裝置的有利的設計方案是從屬權利要求2到11的主題。
按照本發(fā)明,開頭所提到的類型的鑄造裝置通過以下方式來構成:
-由所述保持裝置通過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來保持從下面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下側面上的套管;并且
-所述配對保持裝置相對于被所述排出口包圍的垂直的軸線在側面具有空隙,在將套管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下側面上之前,所述套管能夠在側面通過所述空隙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
通過所述鑄造裝置的按本發(fā)明的設計方案,一方面實現(xiàn)了:機械手——例如工業(yè)機器人——僅僅為了將所述套管固定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上并且為了后來將所述套管從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上移走而處于所述鑄造容器的運動軌跡中。即使在鑄造運行中出現(xiàn)所述套管粘著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上,這一點也并非是關鍵性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所述套管不是由所述機械手來保持,而是直接被固定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上。因此,所述鑄造容器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可能的。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設計方案實現(xiàn)了:所述配對保持裝置能夠在更換所述套管時直接與所述套管相連接。因而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不必多次存在并且相應地事先與所述套管之一相連接,而是僅僅必須存在唯一一次。
所述套管必須能夠經得住與液態(tài)金屬的接觸。因此所述套管——也如在現(xiàn)有技術中一樣——由耐火的材料構成。這樣的材料通常較脆。而所述保持裝置和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則不與所述液態(tài)金屬相接觸。因此它們能夠由其他材料構成。通常所述保持裝置和所述配對保持裝置由金屬構成。作為金屬,尤其考慮鋼。
在個別情況中可能的是,所述側面的空隙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僅僅存在于所述配對保持裝置的下面的區(qū)域中,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因而在上面的、面向鑄鋼桶閉鎖機構的區(qū)域中環(huán)狀地封閉。但是,優(yōu)選所述側面的空隙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連貫地構成,使得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在正交于所述垂直的軸線的平面中看具有c形的橫截面。因此優(yōu)選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不存在下述位置,在所述位置中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具有環(huán)狀地封閉的橫截面。
在許多情況中,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所述套管具有中間的區(qū)域,在該中間的區(qū)域中所述套管在正交于所述垂直的軸線的平面中看具有最小的直徑。此外,所述套管通常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朝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下側面擴寬。所述擴寬尤其能夠錐狀地進行。優(yōu)選如此設計所述側面的空隙的尺寸,從而只有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處于所述套管的中間的區(qū)域中時,所述套管才能夠在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因而為了接納所述套管所述配對保持裝置首先在所述套管的中間的區(qū)域中在側面被導引到所述套管的上面,使得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叉狀地包圍著所述套管。然后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朝所述套管的、在被安置的狀態(tài)中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鄰接的上端部的方向導引,直至所述配對保持裝置抓住所述套管。
優(yōu)選地,所述套管在其面向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上端部處在外面具有凸緣。在與此相一致的情況下,所述配對保持裝置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具有在徑向上向里伸出的c形的支承接片,所述套管的凸緣在從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之后安放在所述支承接片上。
優(yōu)選地,所述鑄造裝置如此構成,從而
-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具有一些l形的接納部;
-所述接納部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圍繞著所述排出口分布地布置;
-所述保持裝置具有相一致數(shù)目的保持元件;
-為了將所述套管與鑄鋼桶閉鎖機構連接起來,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朝所述保持裝置導引,從而將所述保持裝置的保持元件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的接納部中,并且然后使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圍繞著所述垂直的軸線轉動預先確定的旋轉角。
所述套管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連接因此能夠根據(jù)卡口式連接的方式來構成。這種方式的連接可以特別容易地實現(xiàn)并且工作起來非??煽?。
能夠按照需求來確定接納部的數(shù)目和保持元件的與此相一致的數(shù)目。優(yōu)選所述l形的接納部的數(shù)目正好是二,并且所述l形的接納部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以相對于彼此偏置了180°的方式來布置。
所述接納部具有導向滑槽,在轉動所述旋轉角期間,所述保持裝置的保持元件貼靠在所述導向滑槽上。優(yōu)選所述導向滑槽水平地或者以負的坡度(steigung)延伸(auslaufen)。由此,套管與鑄鋼桶閉鎖機構的連接不可能例如由于搖晃或者在運行中出現(xiàn)的振動而無意地松開。
在所述鑄造裝置的另一種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規(guī)定,
–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具有保持件,所述套管在從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之后被保持在所述保持件中,其中在將所述套管從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之后,所述保持件相對于所述套管位置固定;
-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具有固定件,利用該固定件所述配對保持裝置能夠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保持裝置相連接,使得所述固定件在與所述保持裝置連接之后相對于所述保持裝置位置固定;
-所述保持件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件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運動并且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用彈力來加載,從而在將所述固定件與所述保持裝置連接起來期間,所述保持件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件通過超過所述彈力的力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的方向看向下偏移。
由此,一方面能夠實現(xiàn)套管與鑄鋼桶閉鎖機構之間的穩(wěn)定的且密封的封閉(abschluss)。盡管如此,由于所述可偏移性而不存在損壞所述——較脆的并且因此易碎的——套管的危險。
優(yōu)選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具有用于將裝配工具安置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上的作用裝置(angriffseinrichtung)。由此所述配對保持裝置能夠以簡單的方式借助于機械手與所述保持裝置相連接并且從其上面松開。
優(yōu)選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在所述排出口的區(qū)域中具有用于對液態(tài)金屬進行導引的附加尖部(ansatzspitze),所述附加尖部伸入到所述套管的上端部內。由此實現(xiàn)或者改進套管與鑄鋼桶閉鎖機構之間的穩(wěn)定的且密封的封閉。
通常所述套管在其面向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上端部處在里面具有擴寬部。優(yōu)選所述附加尖部伸入到所述擴寬部中。由此還能夠進一步改進套管與鑄鋼桶閉鎖機構之間的穩(wěn)定的且密封的封閉。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的上面所描述的特性、特征和優(yōu)點以及如何實現(xiàn)這些特性、特征和優(yōu)點的方式和方法結合對實施例的以下說明而變得更加清晰易懂,結合附圖對所述實施例進行詳細解釋。在此以示意圖示出:
圖1以從側面看的剖面示出了具有鑄造裝置的鑄鋼桶(gie?pfanne)以及分配器容器(verteilergef??);
圖2根據(jù)在圖2中用ii表示的圓圈示出了鑄鋼桶閉鎖機構及套管的剖面;
圖3示出了在安置或者移走套管時鑄鋼桶閉鎖機構的透視圖;
圖4示出了在連接的狀態(tài)中在有機械手的情況下圖3的鑄鋼桶閉鎖機構與套管的透視圖;
圖5示出了在連接的狀態(tài)中在無機械手的情況下圖3的鑄鋼桶閉鎖機構與套管的透視圖;
圖6示出了接納部及保持元件的細節(jié);
圖7示出了兩個布置在料盒中的套管和一個在所述套管之一插入到配對保持裝置中之前的配對保持裝置;
圖8示出了在將套管之一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之后的圖7的套管;
圖9示出了被保持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中的套管;并且
圖10示出了螺紋連接的剖面。
具體實施方式
按照圖1,應該將液態(tài)金屬1——例如液態(tài)鋼1——從一個鑄造容器2傾注到其他的容器3——例如中間包中。為了對液態(tài)金屬1從所述鑄造容器2的流出進行調節(jié),鑄造裝置具有鑄鋼桶閉鎖機構4。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布置在所述鑄造容器2的下側面5上。
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按照圖2在其下側面6上具有排出口7。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打開時,所述液態(tài)金屬1通過所述排出口7從所述鑄造容器2流出。為了打開并且關閉所述排出口7,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具有(在附圖中未示出的)閉鎖裝置。所述閉鎖裝置能夠尤其如在圖1中通過雙箭頭a所表明的那樣構造為滑閥(schieber)。
此外,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在其下側面6上具有保持裝置8。所述保持裝置8布置在所述排出口7的區(qū)域中。所述保持裝置8一般來說由鋼構成。
由所述保持裝置8通過配對保持裝置10來保持著套管11,該套管從下方被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布置在所述套管11的上端部處。所述配對保持裝置通常由鋼構成。而所述套管11則由耐火的材料構成。
下面結合圖2到6對所述保持裝置8及配對保持裝置10的一種設計方案進行解釋,這種設計方案本身不是本發(fā)明的主題。但是,本發(fā)明主要建立在這種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對于結合圖2到6所解釋的設計方案的了解也使得對本發(fā)明的理解變得容易。
為了保證所述保持裝置8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彼此間的穩(wěn)定連接,按照圖2到6的保持裝置能夠具有一些接納部12。所述接納部12能夠——特別清楚地參見圖6——尤其構造為l形。所述接納部12能夠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均勻地圍繞著所述排出口7分布地布置。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具有相一致數(shù)目的保持元件13。因此,在保持裝置8和配對保持裝置10的連接的狀態(tài)中,朝每個接納部12中分別插入一個保持元件13。所述保持元件13能夠例如構造為圓形的螺栓,所述圓形的螺栓在徑向上遠離所述垂直的軸線9而伸出。
所述l形的接納部12向下敞開。為了——例如借助于在圖3和4中一同示出的機械手14——將所述套管11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連接起來,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并且與其一起將所述套管11)向上導引、也就是使其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朝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運動。進行這種運動,直至所述保持元件13被插入到所述接納部12中——更確切地說被插入到所述接納部12的拐角區(qū)域(eckbereich)中。然后使按照圖3的配對保持裝置10圍繞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轉動預先確定的旋轉角α,并且由此建立保持裝置8與配對保持裝置10的連接。
所述接納部12按照圖6具有導向滑槽15。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轉動所述旋轉角α期間,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保持元件13貼靠在所述導向滑槽15上。所述導向滑槽15在起始區(qū)域16中具有正的坡度。而在端部區(qū)域17中,所述導向滑槽則水平地(在圖6中用虛線示出)或者如在圖6中用實線所示出的那樣以(輕微的)負的坡度延伸。
優(yōu)選不是人工地、而是借助于所述機械手14將所述套管11固定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并且從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松開。所述機械手14例如能夠構造為工業(yè)機器人。但是,所述機械手14與其具體的設計無關地按照圖3和4具有裝配工具18。為了使所述裝配工具18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穩(wěn)定地相互作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具有作用裝置19,所述裝配工具18能夠安置到所述作用裝置上。所述作用裝置19例如能夠構造為兩個面的布置結構(anordnung),所述兩個面要么平行地伸展并且在起始區(qū)域中具有導引輔助件要么以小的角度稍許錐狀地伸展。所述角度例如能夠在2°與10°之間。
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按照圖2通常在所述排出口7的區(qū)域中具有附加尖部21。所述附加尖部21用于將液態(tài)金屬1從所述鑄造容器2導引到所述套管11中。在一種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所述附加尖部21伸入到所述套管11的上端部中。通常所述套管11在其面向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上端部處在里面具有擴寬部22。優(yōu)選所述附加尖部21根據(jù)圖2中的圖示伸入到所述擴寬部22內。
所述套管11如已經提到的那樣由耐火的材料構成。因此它較脆并且易于破碎。因此,所述套管11應該在盡可能無機械應力的情況下被保持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為此目的,所述套管11能夠在其面向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上端部處在外面例如具有凸緣23。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支承接片24。所述支承接片24在徑向上伸向里面并且搭接著所述凸緣23。由此,所述套管11能夠穩(wěn)定地、可靠地并且無應力地被保持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尤其所述凸緣23能夠在所述套管11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之后安放在所述支承接片24上。
在上面關于圖2到6的解釋的基礎上,從現(xiàn)在起結合圖7到10對本發(fā)明相對于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以及——必要時——所述保持裝置8的上述設計方案的主要區(qū)別以及然后有利的設計方案進行解釋。
決定性的區(qū)別在于,在按照圖2到6的設計方案中,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環(huán)狀地封閉,而在按照圖7到10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計方案中,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相對于所述被排出口7所包圍的垂直的軸線9在側面具有空隙25。所述空隙25如此構成,使得所述套管11能夠從側面穿過所述空隙25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當然,在將所述套管11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之前,將所述套管11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所述空隙25尤其能夠根據(jù)圖7到9中的圖示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看連貫地構成。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由此在正交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平面中看具有c形的橫截面。
此外,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能夠——但是不必——就像上面結合圖2到6所解釋過的那樣來構成。但是,由于所述側面的空隙25,所述支承接片24也構造為c形,在所述支承接片上安放著所述套管的凸緣23。這一點可以特別清楚地從圖7和8中看出來。
優(yōu)選地,實現(xiàn)了所述鑄造裝置的不同的有利的設計方案,借助于所述設計方案來有別于圖2到6的設計方案。下面對這些設計方案——但是這些設計方案如已經提到的那樣并非強制的設計方案——進行解釋。
一種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在于,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看,所述套管11具有中間的區(qū)域26。所述中間的區(qū)域26是下述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中所述套管11在正交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平面中看具有最小的直徑。如尤其能夠從圖7和8中看出的那樣,所述套管11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看能夠朝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擴寬。擴寬部能夠為階梯狀。優(yōu)選地,所述擴寬部根據(jù)圖7和8中的圖示為錐狀。優(yōu)選如此設計所述側面的空隙25的尺寸,從而只有——也就是說僅僅——在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根據(jù)圖7和8中的圖示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看處于所述套管11的中間的區(qū)域26中時,所述套管11才能在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在所有其他的軸向位置中,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將所述套管11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作為替代方案,所述套管11(除了上面的區(qū)域之外,所述凸緣23處于所述上面的區(qū)域中)能夠具有統(tǒng)一的橫截面。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套管11當然也能夠在其他的軸向位置中被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
根據(jù)圖7到10中的圖示,另一個區(qū)別在于,雖然存在所述l形的接納部12,但是它們不是所述保持裝置8的組成部分,而是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組成部分。所述保持元件13在這種情況下是所述保持裝置8的組成部分。因此與圖2到6相比實現(xiàn)了在運動學上相反的處理方式(vorgehensweise)。
如前面那樣,所述接納部12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圍繞著所述排出口7分布地布置。所述保持元件13的數(shù)目也一如既住地與所述l形的接納部12的數(shù)目相一致。連接的方式也如前面那樣按照卡口式連接的方式來進行。因此,為了將所述套管11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連接起來,將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朝所述保持裝置8導引,從而將所述保持元件13(這次是所述保持裝置8的保持元件)插入到所述接納部12中(這次是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接納部中)。然后如前面那樣,使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圍繞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轉動所述旋轉角α。由此如上面那樣結合圖2到6尤其也對所述接納部12的其余的設計方案進行解釋。所述接納部12因此具有所述導向滑槽15。也如上面那樣已經對所述導向滑槽15的設計方案進行了解釋。因而在轉動所述旋轉角α期間所述保持裝置8的保持元件13貼靠在所述導向滑槽15上。所述導向滑槽15也水平地或者以負的坡度延伸。
在按照圖2到6的設計方案中,所述l形的接納部12的數(shù)目為四。與此相比,在圖7到10的設計方案中,所述l形的接納部12的數(shù)目正好為二。所述兩個l形的接納部12相對于所述垂直的軸線9以相對于彼此偏置了180°的方式來布置。它們因而彼此徑向地對置。
所述按本發(fā)明的配對保持裝置10的另一種重要的設計方案在于,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具有保持件27和固定件28,其中所述保持件27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件28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運動。
所述保持件27是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下述部件,所述套管11在從側面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之后被保持在所述部件中。在從側面將所述套管11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之后,所述保持件27相對于所述套管11位置固定。所述保持件27例如包括支承接片24,如果存在所述支承接片的話。
所述固定件28是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的下述部件,利用所述部件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能夠與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保持裝置8相連接。所述固定件28例如包括所述l形的接納部12,如果存在所述接納部的話。所述固定件28在與所述保持裝置8連接之后相對于所述保持裝置8位置固定。
所述保持件27如已經提到的那樣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件28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運動。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向所述保持件加載了彈力。所述彈力向上起作用,也就是朝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起作用。如果向所述保持件27施加向下起作用的、超過所述彈力的力,而同時將所述固定件28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中,那么所述保持件27就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件28沿著所述垂直的軸線9的方向看向下偏移。這種狀態(tài)尤其在所述固定件28與所述保持裝置8連接起來期間出現(xiàn)。
為了實現(xiàn)所述彈力,例如能夠存在一些螺栓29,所述螺栓能夠從下方被旋入到所述固定件28中,使得所述螺栓29的螺栓頭距所述固定件28有一預先確定的間距a。這一點就所述螺栓29中的一個單個的螺栓來說在圖10中示出。所述螺栓29的螺栓頸部穿過所述保持件27的空隙30。所述空隙30具有比所述螺栓29的螺栓頸部稍許大一點的直徑。在所述空隙30與所述螺栓29的螺栓頭之間例如能夠布置彈簧31。所述彈簧31朝所述保持件27施加向上定向的彈力,借助于該彈力將所述保持件27朝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擠壓。
在圖7到9中相應地為每個接納部12分別示出了兩個螺栓29,也就是總共四個螺栓29。但是,所述螺栓29的數(shù)目同樣能夠更大或者更小。
總之,本發(fā)明涉及以下事實情況:
一種用于鑄造來自鑄造容器2的液態(tài)金屬1的鑄造裝置具有鑄鋼桶閉鎖機構4,該鑄鋼桶閉鎖機構用于對液態(tài)金屬1從所述鑄造容器2中的流出進行調節(jié)。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布置在所述鑄造容器2的下側面5上。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在其下側面6上具有排出口7,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打開時所述液態(tài)金屬1通過所述排出口從所述鑄造容器2流出。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在其下側面6上在所述排出口7的區(qū)域中具有保持裝置8。由所述保持裝置8通過配對保持裝置10來保持著套管11,該套管被從下方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布置在所述套管11的上端部處。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相對于被所述排出口7包圍的垂直的軸線9在側面具有空隙25。在將套管11安置到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的下側面6上之前,所述套管11能夠從側面通過所述側面的空隙25插入到所述配對保持裝置10中。
本發(fā)明具有許多優(yōu)點。特別是現(xiàn)有技術的、在所述套管11粘著在鑄鋼桶閉鎖機構4上的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能夠完全得到避免。因為僅僅為了將所述套管11固定在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上并且為了后來將所述套管11從所述鑄鋼桶閉鎖機構4上移走才需要所述機械手14。而在鑄造運行本身期間,則不需要保持著所述套管11。因此,即使在故障情況和緊急情況中,也能夠立即并且隨時使所述鑄造容器2從鑄造位置中運動出來。此外,由于所述側面的空隙25僅僅需要一個唯一的配對保持裝置10。
盡管詳細地通過優(yōu)選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進一步說明和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沒有這樣通過所公開的實例而受到限制,并且其他的變型方案能夠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從中推導出來,而不離開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附圖標記列表:
1液態(tài)金屬
2鑄造容器
3其他的容器
4鑄鋼桶閉鎖機構
5鑄造容器的下側面
6鑄鋼桶閉鎖機構的下側面
7排出口
8保持裝置
9垂直的軸線
10配對保持裝置
11套管
12接納部
13保持元件
14機械手
15導向滑槽
16起始區(qū)域
17端部區(qū)域
18裝配工具
19作用裝置
21附加尖部
22擴寬部
23凸緣
24支承接片
25側面的空隙
26套管的中間的區(qū)域
27保持件
28固定件
29螺栓
30空隙
31彈簧
a間距
a雙箭頭
α旋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