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用鑄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在輪轂上將輻條和輪輞一體形成的摩托車用鑄輪。
背景技術:
作為現(xiàn)有技術的這種鑄輪,例如,有實公平5-22401號公報公開的鑄輪。該公報公開的鑄輪,由從輪轂上呈放射狀延伸的5個輻條將輪轂和輪輞連接。前述輻條和輪轂是通過將一個型芯填充到金屬模內成形制成,從而,輻條內和輪轂內的空間形成連通的中空部。前述型芯,以成形輻條用的5個棒狀部從形成輪轂用的圓筒部的周面呈放射狀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作為這種鑄輪,為了能夠既保持高的剛性又使之輕量化,有人提出在輻條上形成沿長度方向的切口(例如,參照實公平5-29121號公報)。該輻條形成輪的旋轉方向的后側部位敞開的截面為C字形的形狀。此外,這種鑄輪,成形輪轂用的型芯,和成形輻條用的型芯分別獨立形成,通過在成形輪轂用的型芯的周圍呈放射狀地配置輻條成形用型芯而成形。
在上述兩種鑄輪中,用一個型芯成形輪轂和輻條的的前一種鑄輪,由于在成形時不能高精度地保持型芯中輻條成形用棒狀部,所以存在著容易造成輻條的頂端部的厚度不均勻的問題。之所以不能高精度地保持前述棒狀部的原因,是由于棒狀部被輪轂成形用的圓柱部單臂支承,不能可靠地限制棒狀部的頂端部分的位置的緣故。
另一方面,后面一種鑄輪可以保持輻條成形用的棒狀部,但由于型芯數(shù)量多,所以存在著合模作業(yè)復雜,鑄造作業(yè)所需時間長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消除上述問題,在使用一個型芯縮短鑄造所需作業(yè)時間的同時,能夠確保型芯的輻條成形用的棒狀部,提高輻條的精度。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鑄輪,將輻條形成旋轉方向的后側敞開的截面為C字形的形狀的同時,使該輻條的內側空間與輪轂內部的空間連通。
用于成形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鑄輪的型芯,從輪轂內部向輻條內延伸,將輪轂成形部分和輻條成形部分形成一體。因此,可以用一個型芯形成輪轂成形部分和輻條成形部分。此外,由于型芯的輻條成形用的棒狀部,從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形成在截面為C字形的輻條上的槽中露出,所以,可以用該露出部分可靠地支承金屬模。
方案2所述的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在方案1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中,在輻條的敞開部分的敞開端緣的內側,沿輻條的長度方向延伸地形成加厚部,使前述敞開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厚度。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可以利用前述加厚部增強輻條。此外,由于加厚部形成在輻條的內側,所以,不會出現(xiàn)在鑄輪的外表上,此外,即使微小的塵埃等堆積在加厚部與輻條的內表面的交界部分的階梯差部上,也不會很顯眼。
方案3所述的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在方案1或2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中,在輻條和輪轂的連接部分的旋轉方向的后側,形成將輪轂的周壁的一部分向輻條敞開部分延長的加強壁。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可以利用加強壁加強輪轂和輻條的連接部分。
方案4所述的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在方案3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中,從旋轉方向后側觀察加強壁的頂端緣時,形成向輪的徑向方向的外側敞開的U字形。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應力不會集中到前述加強壁的頂端部與輻條的連接部分上。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的側視圖。
圖2、是沿
圖1的輻條II-II線的剖面圖。
圖3、是沿
圖1的輻條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是沿
圖1的輻條VI-VI線的剖面圖。
圖5、是沿
圖1的輻條V-V線的剖面圖。
圖6、是表示加強壁的圖示,該圖是
圖1中的A向視圖。
圖7、是放大地表示輻條與輪輞的連接部的縱剖面圖。
圖8、是表示成形輪輞的周面的滑動金屬模的平面圖。
符號說明1…鑄輪,2…輪轂,3…輻條,3a…敞開部分,4…輪輞。14…加厚部,15…加強壁,15a…頂端緣,S1…輻條內的空間,S2…輪轂內的空間。
實用新型的實施形式下面,根據(jù)
圖1至圖8詳細說明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的一種實施形式。這里,對前輪用鑄輪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情況的形式進行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摩托車用鑄輪的側視圖,圖2是沿
圖1中的輻條的II-II線的剖面圖,圖3是是沿
圖1中的輻條的III-III線的剖面圖,圖4是是沿
圖1中的輻條的IV-IV線的剖面圖,圖5是是沿
圖1中的輻條的V-V線的剖面圖。圖6是表示加強壁的圖示,該圖是
圖1的A向視圖。圖7是放大地表示輻條與輪輞連接部分的縱剖面圖。圖8是表示成形輪輞的周面的滑動金屬模的平面圖。
在這些圖中,標號1表示根據(jù)本實施形式的前輪用鑄輪(下面簡稱為“輪”)。該輪1通過用鋁合金作為原料,利用金屬模鑄造成形,經由從輪轂2的外周部呈放射狀延伸的5個輻條3,輪輞4連接到輪轂2上。該輪1的金屬模鑄造(壓鑄),通過使用沿輪1的軸線方向(與
圖1的紙面垂直的方向)分割的、成形輪1的外面的一對金屬模(圖中未示出),以及形成輪輞4的周面用的沿周向方向分割成的四個滑動金屬模1a~1d(參照圖8),和裝填到這些金屬模中的一個型芯進行。
前述輪轂2,如圖2所示,由形成在軸線方向的兩個端部的側壁5、5,以及將這些側壁5彼此連接的軸心部的圓筒6以及外周部的周壁7構成。在前述側壁5上,安裝制動用盤8(參照
圖1)用的安裝座9形成在與輻條3對應的部位處。
此外,在比前述側壁5的前述安裝座9更靠近徑向方向的內側的部位,利用鑄造成形該輪1的制造年月日等文字用圓形突起部10形成在與安裝座9對應的部位上,與此同時,在前述圓形突起部10彼此之間的位置上貫穿設置貫通孔11。通過設置該貫通孔11,可以減少輪轂2的重量,并且,可以在成形后將輪轂內的型芯從該貫通孔11中排出。
鑄造前述文字用的金屬模,與成形側壁5的外面的輪成形用金屬模分開單獨形成,具有前述文字的成形面以和脫模方向(
圖1中與紙面垂直的方向)垂直的方式組裝到輪成形用金屬模中。在本實施形式中,在前述側壁5上相對平坦地成形的部位上,形成前述圓形突起部10,由于輪成形用金屬模的成形面與文字用金屬模的成形面基本上平行,所以,例如,與在側壁5的傾斜面上形成圓形突起部10的情況相比,可以降低填充到與文字用金屬模部分對應的無用的熔融金屬的量,防止增大輪1的重量。
被圖中未示出的車軸穿過輪轂2的軸心部圓筒6,并經由軸承(圖中未示出)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在該車軸上。與軸承配合的軸承孔,在圖2中用標號12表示。
輪轂2的前述周壁7,與后面描述的輻條的基端部成一體地形成,位于輻條3彼此之間的部分,如圖2所示,形成截面為圓弧的形狀。
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輻條3,其截面為C字形,形成一部分敞開的形狀。該輻條3敞開的部分3a形成在使該輪1前進時的旋轉方向的后側的位置處。從而,在
圖1中,前進的輪1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
通過將輻條3的截面形成C字形,在輻條3的旋轉方向的后側,形成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槽13。
在該輻條3的前述槽13(敞開部分3a)的敞開端緣的內側,如圖3、4所示,形成加厚部14。該加厚部14沿前述槽13向輻條3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該輻條3,其敞開部分3a的厚度比其它部位厚。
此外,在該輻條3上與輪轂2連接的基端部,隨著向輪轂2側前進,輪1的旋轉方向的寬度D(參照
圖1)和輪1的軸線方向的寬度d(參照圖2)分別逐漸展寬地形成,在與輪轂2的前述周壁7的交界部分不形成階梯差的方式,外表面在整個區(qū)域形成曲面形狀。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如圖2所示,輻條3的內側的空間S1和輪轂2內的空間S2相互連通。
如
圖1和圖6所示,在輻條3與輪轂2的連接部的旋轉方向的后側上,形成將輪轂2的周壁7的一部分向輻條3的敞開部分3a延長的加強壁15。該加強壁15的頂端緣15a,在從輪1的旋轉方向的后側觀察時看到的狀態(tài)(圖6所示的狀態(tài)),形成向輪1的徑向方向的外側(圖6中的上側)敞開的U字形。
在輻條3和輪輞4的連接部,也和前述與輪轂2連接部一樣,輻條3的前述兩個寬度D、d逐漸地展寬地形成,但是,與輪輞4的連接部,以利用輪輞4封閉輻條3的內側的空間S1的方式形成。即,如
圖1及圖7所示,輻條3的輪輞4側的端部,在與輪輞4在輪1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周壁16接觸的狀態(tài)下連接到輪輞4上。
在本實施形式中,使輪輞4中與輻條3的內側的空間S1對應的閉塞部16a比其它部位更偏向徑向方向內側。通過采用這種結構,與將前述閉塞部16a和其它部分位于同一個圓周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輻條3連接到輪輞4上的部分的慣性重量。此外,閉塞部16a,由于輪輞4的前述周壁16一連串順滑地連接到輪1的旋轉方向的后側上,輻條3內側的空間S1向旋轉方向的后方擴展地敞開,所以,可以很容易在成形后進行將成形輻條3的內表面用的型芯除去的作業(yè)。
即,在輻條3和輪輞4的連接部上,例如,也可以沿輻條3的敞開部分3a延伸并突出設置與設于輻條3和輪轂2的連接部上的加強壁15相同的凸壁,當采用這種結構時,型芯的一部分易于殘留在利用前述凸壁和輻條3包圍的空間中,但通過采用本實施形式,不會殘留型芯的殘渣。
用于成形該輪1的型芯,從輪轂2內向輻條3內延伸,將輪轂成形部分和輻條成形部分成一體地形成。更詳細地說,型芯由相當于輪轂2內的環(huán)形空間的筒狀部,和從該筒狀部呈放射狀延伸的5個輻條成形用的棒狀部構成,5個筒狀部成一體地形成在前述筒狀部上。型芯的前述棒狀部,其輪轂2側的基端支承在輪轂2上,其頂端側通過裝填到輪成形用的金屬模內,成形輻條3的前述敞開部分3a的部位支承在金屬模上。
成形輪輞4的外周面的滑動金屬模1a~1d,如圖8所示,在輪輞4的周向方向被分割成形成4個,以可以沿放射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此外,在圖8中,為了能夠判別各個輻條3,利用標號3A~3E表示輻條?;瑒咏饘倌?a成形與輻條3A的一部分和輻條3E對應的部位,滑動金屬模1b成形與輻條3A的一部分和輻條3B對應的部位。此外,滑動金屬模1c成形對應輻條3C的部位,滑動金屬模1d成形與輻條3D對應的部位。
這樣,通過把滑動金屬模1a~1d配置在輪1的周向方向,在輪輞4的外周面上,成形滑動金屬模彼此之間的交界部分的所謂分型線。輪輞4的周面的分型線,在成形后,通過機械加工除去。在本實施形式的輪1中,由于閉塞部16a偏向徑向方向的內側,所以成形在位于輻條3A與輪輞4的連接部分處的閉塞部16a的外面上的分型線會殘留下來。
通過采用如上所述的用四個滑動金屬模1a和滑動金屬模1b兩者成形與輻條3A對應的部位的結構,成形時的負荷不會只有一個滑動金屬模相對地變大,基本上均等地分配在4個滑動金屬模上。例如,通過從圖8所示的狀態(tài)使輪1稍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滑動金屬模1a與輻條3A及輻條3E兩者對應,另外3個滑動金屬模1b~1d分別對應于各個輻條中的一條,成形時,滑動金屬模1a的負荷相對變大,但通過采用本實施形式的結構,滑動金屬模1a~1d的負荷不會有太大的偏向。此外,通過對每個輻條3設置滑動金屬模,可以使加在全部滑動金屬模上的負荷基本上均等,但當采用這種結構時,滑動金屬模的數(shù)目增多,結構變得復雜,成本增加。通過采用本實施形式的結構,在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時,可以降低上述負荷的不平衡。
采用上述結構的輪1,由于可以將裝填到輪成形用金屬模中的型芯制成一個,所以,與把型芯分割成輪轂用型芯和輻條用型芯的情況相比,可以縮短把型芯裝填到金屬模中時的作業(yè)時間。而且,由于能夠利用成形輪用金屬??煽康刂С谐尚屋棗l3用型芯的棒狀部,所以,能夠以很高的精度成形輻條3的壁厚度。此外,在本實施形式中,在輪轂2上形成貫通孔11,采用可以利用該貫通孔11支承輪轂2內的型芯的結構,但由于在輪轂2內的型芯與輻條成形用型芯形成一個一體,并被其保持,所以,也可以不必設置貫通孔11。在采用這種結構時,輪轂2內的型芯從輻條3的開口部分被排除。
此外,該輪1,在輻條3的敞開部分3a的敞開端緣的內側,沿輻條3的長度方向延長地形成加厚部14,由于前述敞開部分3a的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厚度,所以,可以利用前述加厚部14加強輻條3,可以形成剛性高的輪1。而且,由于加厚部14形成在輻條3的內側,所以,不會表現(xiàn)在輪的外觀上,即使微小的塵埃等堆積在相當于加厚部14和輻條3的內表面的交界部分的階梯差部上,也不會變得很顯眼。
進而,在該輪1中,由于在輻條3與輪轂2的連接部的旋轉方向的后側形成加強壁15,所以,可以利用加強壁15加強輪轂2和輻條3的連接部。而且,由于從旋轉方向的后側觀察時,該加強壁15的頂端緣15a形成向輪1的徑向方向的外側敞開的U字形,所以,應力不會集中到該加強壁15的頂端部和輻條3的連接部分上。因此,可以進一步提高輪1的剛性。
在本實施形式中,對把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前輪用鑄輪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也可用于后輪用鑄輪。此外,本實施形式所示的整個結構基本上可以適用于后輪用鑄輪,但后輪用鑄輪,設于輪轂上的部件與前輪用的不同,在縮短設于側壁上的螺栓孔的輪中心的位置的情況下,可以將利用鑄造成形文字用的圓形突起部設置在與輪轂不同的部位處,例如,設置在輻條的側面上。
根據(jù)上面說明的本實用新型,由于用于成形時的型芯,從輪轂內向輻條內延伸,輪轂成形部分和輻條成形部分形成一體,所以,可以通過把輪轂和輻條通過一個型芯成形。此外,由于型芯的輻條成形用棒狀部,從向長度方向延伸的形成在截面為C字形的輻條上的槽露出到輻條的外面,所以,可以用該露出部分支承金屬模。
從而,將型芯數(shù)目制成一個,可以縮短鑄造作業(yè)所需的時間,并且,能夠可靠地利用金屬模保持型芯的輻條成形用棒狀部,所以,可以以高精度成形輻條。
根據(jù)方案2所述的實用新型,由于可以利用加厚部加強輻條,所以,雖然通過將輻條形成截面為C字形,在輻條上形成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槽,但仍然可以形成剛性高的鑄輪。
此外,加厚部形成在輻條的內側,不使其出現(xiàn)在鑄輪的外表上,并且,即使微小的塵埃等堆積在相當于加厚部與輻條的內表面的交界部分的階梯差部上,也不會很顯眼,所以,可以提高鑄輪的外觀特性。
根據(jù)方案3所述的實用新型,由于可以借助加強壁加強輪轂和輻條的連接部分,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其剛性。
根據(jù)方案4所述的實用新型,由于應力不會集中到加強壁的頂端和輻條的連接部分上,所以可以形成剛性更高的摩托車用鑄輪。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用鑄輪,在輻條和輪輞一體地形成于輪轂而構成的摩托車用鑄輪中,其特征為,將前述輻條形成其旋轉方向的后側敞開的截面為C字形的形狀,并且,該輻條的內側空間與輪轂內的空間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其特征為,在輻條的兩個敞開端緣的內側上形成相互面對的加厚部。
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其特征為,在輻條和輪轂的連接部分的旋轉方向的后側,形成將輪轂的周壁的一部分向輻條的敞開部分延長的加強壁。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用鑄輪,其特征為,加強壁的頂端緣形成從旋轉方向的后側觀察向輪的徑向方向的外側敞開的U字形。
專利摘要將型芯數(shù)目作為一個縮短鑄造所需的作業(yè)時間,并且,能夠可靠地保持型芯的輻條成形用棒狀部,提高輻條的精度。將輻條(3)形成其旋轉方向的后側敞開的截面為C字的形狀。將該輻條(3)的內側空間(S1)和輪轂(2)內的空間(S2)連通。
文檔編號B22C9/10GK2631786SQ0320159
公開日2004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3月5日
發(fā)明者竹下拓利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