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紫銅內壁螺紋管生產加工方法及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機械加工領域,涉及一種微小紫銅內壁螺紋管的加工方法及其模具。
微小紫銅內壁螺紋管系應用于制冷行業(yè)的冷凝器和蒸發(fā)器,目前國內大部分冷凝器和蒸發(fā)器是用光管制成,其換熱系數較低,而國內尚無生產內壁螺紋管的技術,如引進壹套設備結構龐大,投資需要幾千萬。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可在普通冷拔機上生產紫銅內壁螺紋管的加工方法,其方法簡單實用,生產成本低,投資極少,并具有一定的生產效率,同時設計了一種供本發(fā)明專用的模具-螺旋內模刀。
本發(fā)明的具體方案是在普通拔機的蕊棒上裝上可自由旋轉的螺旋內模刀,然后套上銅管料,再將外拔模的上、下模合攏并與螺旋內模刀同心;銅管料的前端預先制小,從外拔模中穿出并被夾裝在拔機的拔頭上,開動拔機,銅管料從外拔模和螺旋內模刀之間拔出,銅管料在變小的同時內壁被加工出螺紋而形成內壁螺紋管。
為了提高光潔度和成材率,在上述加工中采用了超聲發(fā)射裝置,作為冷卻方法。
上述加工方法中使用的螺旋內模刀具有多頭螺旋刀,螺旋升角β為18°~22°。
實踐證明本發(fā)明工藝方法簡單實用,投資少,生產成本低,并具有一定的生產效率,最適合于國情。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工作狀態(tài)圖;
圖2是圖1的局部視圖。
實施例1參見附圖1.2,在本發(fā)明中,首先將特制的螺旋內模刀6裝于冷拔機的蕊棒1的頭端,可自由轉動,螺旋內模刀6設計有60頭螺旋刀齒,外徑Φ8.9mm,齒深0.15mm,齒底最小厚為0.3mm,螺旋升角為18°(或22°),然后將Φ10.5mm銅管料2套入蕊棒1,為保證加工延展性和加工后內壁螺紋管的強度,銅管料的壁厚應等于或大于成形后齒尖到管外壁的壁厚,取0.5mm,銅管料2的前端有一小段預先制小被夾裝在冷拔機的拔頭5上,再將外拔模3(分為上下兩半模,出口徑為Φ9.7mm,上下模合攏裝緊,開動拔機,銅管2從外拔模3與螺旋內模刀6之間拔出,即形成了管徑為Φ9.7mm,壁厚0.45mm的內壁螺紋管4。
實施例2,本發(fā)明的加工方法同便1,其螺旋內模刀6設計有80頭(或85頭)螺旋刀齒,外徑10.9mm,齒深0.3mm,齒底厚度為0.5mm,螺旋升角為30°(或55°),銅料管2的外徑為13.5mm,管壁厚為0.8mm;加工后的內壁螺紋管4外徑為12.5mm,管壁厚為0.8mm。
權利要求
1.制造紫銅內壁螺紋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普通冷拔機的蕊棒上裝上可自由旋轉的螺旋內模刀,然后套上銅管料,再將外拔模上、下模合攏并與螺旋內模刀同心;銅管料的前端預先制小并從外拔模中的料口中穿出被夾裝在拔頭上,開動拔機,銅管料從外拔模和螺旋內模刀之間拔出,即形成內壁螺紋管。
2.用于權利要求1加工方法中的螺旋內模刀,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多頭螺旋刀齒,螺旋升角β為18°~5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工中采用了超聲發(fā)射裝置,作為冷卻方法。
全文摘要
制造紫銅內壁螺紋管的加工方法,是在普通拔機的芯棒上裝上螺旋內模刀,并使螺旋內模刀與外拔模同心、軸向靠近,將銅管料從螺旋內橫刀與外拔模之間拔出,在其變小的同時內壁也被加工出螺紋,從而形成內壁螺紋管;用于本發(fā)明中的螺旋內模刀,具有多頭螺旋刀,螺旋升角為18°~22°。本發(fā)明為我國工業(yè)生產冷凝器和蒸發(fā)器用紫銅內壁螺紋管提供了一種簡單、高效而實用、可行的工藝方法。
文檔編號B21C1/22GK1087561SQ9211428
公開日1994年6月8日 申請日期1992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張 誠 申請人:黃石市亞星節(jié)能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