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航空產(chǎn)品塑性成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薄板類復雜模鍛件制坯用胎模及成形方法。
背景技術:
薄板類結構件是航空領域使用的一種典型零部件,主要起到分隔、支撐、導向、定位的作用。然而,薄板類結構件的整體零件厚度較小,外形尺寸大且不規(guī)則,甚至局部存在加強筋等隆起部分,因此毛坯通常采用鑄造成形,但對于一些力學性能要求較為苛刻的零件,則要求采用鍛造成形。目前,薄板類結構件的鍛造工藝主要有自由鍛造、普通模鍛和等溫鍛造。其中,自由鍛造主要用于鍛件的粗成形,成形后鍛件形狀與零件差別較大,重點依靠后續(xù)機加工過程完成零件成形。這種鍛造工藝的材料浪費較大、鍛件的機加工生產(chǎn)周期較長,適用于廉價材料或批量小的零件。等溫鍛造興起于20世紀后期,主要利用金屬材料的超塑性,使坯料在某一恒定溫度下變形,成形后鍛件尺寸接近于零件尺寸,鍛件機加工量小,但這種鍛造工藝的成本較高。相比較而言,普通模鍛在航空領域中使用范圍最廣泛,其鍛造方式介于自由鍛造和等溫鍛造工藝之間,盡管成形后的鍛件仍有較大機加工量,但機加工周期遠短于自由鍛造鍛件,鍛造過程中不需要加熱,因此鍛造成本也遠低于等溫鍛造。
對于薄板類復雜模鍛件而言,不規(guī)則外形輪廓導致鍛件鍛造難度很大。對薄板類復雜模鍛件采用方坯、棒坯進行鍛造時,坯料在模具型腔內(nèi)的變形量較大,變形產(chǎn)熱導致鍛件局部溫度升高,鍛后容易出現(xiàn)魏氏體等惡劣組織,導致鍛件力學性能較差。因此,為了降低鍛造難度,減少材料浪費,需要在制坯過程中精化坯料的形狀,使坯料的形狀與鍛件形狀匹配?,F(xiàn)有發(fā)明中,公開號cn104308057a的發(fā)明專利提供了一種長薄板類復雜模鍛件胎模鍛制坯成形方法,該方法通過設計簡易工裝,采用鍛方、拔桿、壓窩等工步,使坯料形狀更接近鍛件的外形,有利于模鍛件的最終成形,但該發(fā)明適用于輪廓為矩形或梯形的簡單鍛坯,對于形狀復雜的曲面輪廓很難成形出來。公開號cn105397001a的發(fā)明專利提供了一種鈦合金復雜薄板類鍛件的等溫鍛造成形方法,即通過在自由鍛錘上對坯料進行鐓粗、拔長、壓扁,隨后采用等溫鍛造的方法成形出最終的鍛件,該專利制坯過程屬于自由鍛,坯料與鍛件的形狀差異較大,鍛件的材料利用率較低。公開號為cn201592229u、cn202877460u和cn201913125u的實用新型分別提供了一種框體安裝邊異形鍛件、一種履帶板和一種曲軸的制坯模具,兩個發(fā)明中上下模具分別用螺栓與壓機上下砧座相連固定,通過上模和下模閉合后形成的空腔來成形出具有特定形狀的坯料,模具的使用方式比較單一。公開號為cn205032552u的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薄壁件成形模具,該發(fā)明主要用于球形薄壁件的沖壓成形。
基于以上現(xiàn)有技術可以看出,目前薄板類復雜模鍛件制坯時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由上模具和下模具兩部分構成,模具型腔呈矩形、梯形或小的圓弧形。制坯前,上、下模具分別用螺栓與壓機砧座連接,隨后將加熱后的坯料放入模具型腔內(nèi),操作壓機使上、下模具閉合,坯料在模具型腔內(nèi)達到規(guī)定的形狀。另一種胎模由限制坯料流向的框模、墊塊和壓板組成,制坯前將坯料放入框模,再將壓板置于坯料上。制坯時利用壓機上砧板壓動壓板,使坯料在框模內(nèi)流動,從而成形出規(guī)定的坯料形狀。以上兩種制坯方法中胎模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且制坯過程中不能更換模具,即一種坯料的成形只能在一個加熱火次中用一套胎模完成,因此,對于較復雜的坯料只能通過增加鍛造火次,陸續(xù)采用多套胎模來制坯,這種制坯方式明顯增加了鍛造成本和生產(chǎn)周期。另一方面,鍛件制坯所采用的多套胎模,其外形尺寸都一樣,只是形腔不同,因此每一套胎模加工時都必須用相同尺寸的模具材料進行形腔加工,大大增加了模具材料的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高坯料與鍛件形狀的匹配程度,避免薄板類復雜模鍛件在鍛造過程中因坯料形狀不合理出現(xiàn)局部變形量過大,或模具充填不到位,因而提出一種薄板類復雜模鍛件制坯用胎模及成形方法。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胎模包括芯模、加強板和手柄,所述芯模的外輪廓為方形或圓形,外輪廓的中部有向外伸出有凸臺,凸臺高度10mm~20mm;芯模中部為胎模型腔,型腔側壁的拔模斜面角度為5°~7°;芯模的外廓尺寸為型腔最大長度lmax+100mm~200mm,芯模的高度與坯料的最大高度相同。
所述的加強板是厚度為10mm~20mm的兩塊方形金屬板,中心部位有一個與芯模外輪廓相同的孔,孔的尺寸與芯模外輪廓的尺寸相匹配,加強板的外廓長度、寬度分別是芯模厚度的2~3倍;加強板的中間孔與加強板的輪廓外緣之間分布有若干減重孔,減重孔直徑為φ20mm,孔間距30mm;距加強板寬邊30mm處分別有兩個直徑10mm的安裝孔,用于連接手柄。
所述手柄的一端為空心圓管,另一端截面為方形實心金屬棒,方形端的頭部有圓弧形卡頭,卡頭的厚度與芯模外輪廓中部向外伸出的凸臺厚度相等。
利用薄板類復雜模鍛件的胎模制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按照鍛件重量的1.1~1.5倍,從金屬棒料上截取棒坯;
步驟2,在電阻爐中將棒坯加熱至鍛造溫度;
步驟3,組裝胎模,將兩塊加強板分別夾持在芯模外輪廓中部向外伸出的凸臺上,使芯模置于加強板的的中間孔中,并將手柄的圓弧形卡頭與兩塊加強板固定;
步驟4,從電阻爐中夾出棒坯放置在壓機下平砧上,操作壓機上錘頭打擊棒坯,使棒坯呈方形,方坯的尺寸以能夠放入胎模的芯模型腔中為準;
步驟5,通過手柄將組裝好的胎模抬至壓機下平砧上,將方坯放入芯模型腔,用壓機上錘頭打擊方坯,同時移動胎模,使坯料均勻充滿胎模型腔,隨后反轉胎模,使坯料從胎模型腔中脫落;
步驟6,打磨坯料,去除多余毛邊。
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通過對航空薄板類復雜模鍛件制坯用胎模進行設計,提出了一種在自由鍛造設備上實現(xiàn)薄板類復雜模鍛件精密制坯的方法。本發(fā)明通過采用芯模、加強板和手柄的結構,胎模不用固定在壓機下工作臺面上,提高了胎模的便攜性,使胎模隨時都可以放在壓機下平砧上進行制坯。同時,胎模的芯模由兩塊加強板固定,拆裝容易,方便不同芯模的更換。針對復雜薄板類鍛件制坯所用的多套胎模,采用本發(fā)明后不用以套為單位加工不同型腔的胎模,只需單獨加工芯模即可,大大節(jié)省了模具材料,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鍛造過程中,本發(fā)明只需在一火次中快速更換芯模就能實現(xiàn)以前多套胎模多火次的制坯效果。
附圖說明
圖1胎模組合后的示意圖。
圖2胎模芯模示意圖。
圖3胎模加強板示意圖。
圖4胎模手柄示意圖。
圖5胎模鍛造過程的示意圖。
1.芯模2.加強板3.手柄4.螺栓5.螺母
6.定位凸臺7.減重孔8.芯模安裝孔9.螺栓安裝孔
10.手柄螺栓安裝孔11.壓機上錘頭12.壓機下平砧13.坯料
具體實施方式
所述的薄板類復雜模鍛件的胎模,包括芯模1、加強板2和手柄3。所述芯模1的外輪廓為方形,四個側面的中部有向外伸出的凸臺6,凸臺6高度10mm~20mm;芯模中部為胎模型腔,用于成形坯料13,型腔側壁的拔模斜面角度為5°~7°;芯模的外廓長度、寬度尺寸分別為型腔最大長度(lmax)+100mm~200mm,最大寬度(wmax)+100mm~200mm,芯模的高度與坯料的最大高度相同。
所述加強板2是厚度10mm~20mm的方形金屬板,中心部位有一個方孔,所述方孔的長度、寬度分別與芯模外輪廓長度、寬度相匹配。加強板的外廓長度、寬度分別是芯模厚度的2~3倍;加強板的中間方孔與輪廓外緣之間分布有若干減重孔,孔徑φ20mm,孔間距30mm;距加強板寬邊30mm處分別有兩個直徑10mm的安裝孔,用于連接手柄。
所述手柄3的一端為空心圓管,長度300mm~500mm,壁厚5mm;另一端截面為方形,長度100mm的實心金屬棒。方形端的頭部有圓弧形卡頭,卡頭的圓弧半徑為r25mm,厚度為10mm。
模具組裝時先將芯模放入置在兩塊加強板中間,加強板使中心部位的方孔與芯模外輪廓配合,隨后將手柄的圓弧形卡頭插在兩塊加強板中間,使卡頭上的安裝孔與加強板上的安裝孔對齊,最后用m10的螺栓和螺母將兩個加強板及中間的手柄固定。
本發(fā)明所提出的薄板類復雜模鍛件的胎模制坯方法,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按照鍛件重量的1.1~1.2倍,從金屬棒料上截取棒坯。
步驟2,在電阻爐中將棒坯加熱至指定鍛造溫度。
步驟3,將壓機上、下平砧和胎模的芯模預熱至200℃~400℃。
步驟4,從電阻爐中夾出棒坯放置在壓機下平砧12上,操作壓機上錘頭11打擊棒坯,使棒坯呈方形。所述方坯尺寸取決于芯模型腔尺寸,即使方坯最大外廓與模具型腔相距不小于2mm。
步驟5,通過手柄將胎膜抬至壓機下平砧上,將方坯放入芯模型腔。用壓機上錘頭打擊方坯,同時移動胎膜,使坯料均勻充滿胎膜型腔。隨后反轉胎膜,使坯料從胎膜型腔中脫落。
步驟6,去除多余毛邊,打磨坯料。
實施例一
鈦合金由于比強度高、耐腐蝕和耐熱性能好而被廣泛應用于航空領域,多用于制造航空發(fā)動機中要求強度高與耐熱性能好的重要零部件和飛機機體結構件。本實施例是一種復雜航空鈦合金薄板鍛件的坯料成形過程,以及所使用的胎模。胎模由芯模1、加強板2、手柄3、螺栓4和螺母5組成,分別用于約束坯料的外圍輪廓,強化芯模側壁和移動胎模。
圖2~圖5所示,芯模1的外廓為方形,長度為350mm,寬度為230mm,高度為45mm,四個側面的中部有向外伸出的凸臺6,凸臺的伸出高度為20mm,厚度為15mm。芯模1的中部為胎模型腔,所述型腔在底面的投影近似為矩形,投影由四個邊組成:兩個短邊為直線,長度80mm;其中一個長邊也為直線,長度200mm;另一個長邊呈波紋狀曲線,如圖2所示。以上三個直邊之間有r15mm的圓角。芯模型腔的四個側壁與底面有7°的夾角,便于鍛后坯料的取出。芯模1的材料為h13模具鋼。
所述加強板2是長度550mm,寬度450mm,厚度15mm的矩形板,中心部位有方形通孔是芯模的安裝孔8,所述安裝孔的長度為350.2mm,寬度為230.2mm。加強板2的外輪廓與芯模安裝孔8之間有若干減重孔7(直徑φ20mm)。所述減重孔以加強板2輪廓長度550mm的側邊為基準,等距排列11層,層間距離為30mm,每層圓心之間的距離為30mm。在加強板2長度450mm的側邊附近,各有兩個直徑φ10mm螺栓安裝孔9,孔心距邊線30mm,距邊線中點115mm。
所述胎模的手柄3的一端為空心圓管,長度為400mm,外徑為φ25mm,內(nèi)徑為φ15mm,;另一端截面為35mm×35mm的方形,長度100mm的實心金屬棒。方形端的頭部有圓弧形卡頭,卡頭的圓弧半徑為r25mm,厚度為10mm??^心部有一個直徑φ10mm的手柄螺栓安裝孔10,用于安裝螺栓4。
本實例的具體成形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從直徑φ80mm的ta15鈦合金棒料上截取重量為2.5kg的棒坯。打磨棒坯的鋸切面,兩端面倒3mm×45°的倒角。
步驟2,電爐升溫至tβ-40℃,空燒60min。隨后,將棒坯放入加熱爐,棒坯間隔不小于30mm。待溫度重新升到設定溫度后保溫30min。
步驟3,將壓機上錘頭11、下平砧12和胎模的芯模1預熱至300℃。
步驟4,從電阻爐中夾出棒坯并放置在2噸電液錘地下平砧上12,操作壓機上錘頭11打擊棒坯,變形量不小于40%,使棒坯呈方形(邊長不大于190mm×70mm)。
步驟5,在所述方坯13外表面噴涂潤滑劑。
步驟6,將胎模放置在壓機下平砧上12,方坯13放入芯模1的型腔。用壓機上錘頭11打擊方坯,同時移動胎模,使坯料均勻充滿胎模型腔。隨后反轉胎模,使坯料從胎模型腔中脫落。
步驟7,去除多余毛邊,打磨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