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拉絲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拉絲機的線材旋軋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參見圖1,現有線材加工方式是采用傳統(tǒng)的拉絲模拉拔成型:所用的傳統(tǒng)拉絲模是由眼模套3.1、模芯3.2組成。線材在成型過程中,線材表面與模具的摩擦是滑動摩擦,所以在加工過程中必須要對材料進行皮膜被覆動作,在生產過程中也需要拉絲粉進行潤滑。所以采用傳統(tǒng)拉絲模生產存在以下問題:
1、鋼材在拉拔的前處理需要進行前處理對材料表面進行披覆動作,材料前處理披覆涉及到的問題是增加成本問題;2、鋼絲p在拉拔過程中,拉絲模具與鋼絲材料表面的摩擦力造成拉絲模具的損耗,需要較多停機換模頻次,涉及的是模具及生產成本問題;3、鋼絲p在拉拔過程中,產生的變形是同時在材料鋼線同一橫截平面的變形,使得材料的內部組織纖維急速變形,不均勻;4、部分鋼絲材料表面要求很高,現有拉絲模具沒有辦法達到;5、現有拉絲需要拉絲粉的輔助,拉絲粉的使用在對環(huán)境污染方面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拉絲粉塵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克服上述缺點的用于拉絲機的線材旋軋成型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用于拉絲機的線材旋軋成型裝置,包括第一輥輪和第二輥輪,第一輥輪與第二輥輪在三維空間上交錯安裝,第一輥輪與第二輥輪之間留有間距,該間距用于待加工線材的通過,所述第一輥輪和第二輥輪設有輪體、輪軸和滾動軸承,輪體通過滾動軸承與輪軸滾動配合連接,輪體可圍繞輪軸作360°旋轉;所述第一輥輪和第二輥輪可圍繞待加工線材作360°旋轉。
與現有采用傳統(tǒng)的拉絲模拉拔成型技術比較,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使用時,所述第一輥輪和第二輥輪的輪體外形可根據待加工線材所需成型形狀來制作。2個輥輪夾持并旋軋待加工線材表面,輪體通過滾動軸承與輪軸滾動配合連接,輪體可圍繞輪軸作360°旋轉;在待加工線材向前運動的過程中,2個輥輪的輪體會圍繞其輪軸被動旋轉并對待加工線材作旋軋,第一輥輪和第二輥輪的輪軸可通過高速電機驅動繞線材運動方向作360°旋轉。這樣就可使線材成型。
本發(fā)明具體優(yōu)點如下:
一)成本問題:
1.拉絲前不需要對材料表面進行披覆,減少皮膜披覆成本;
2.由拉絲過程中產生的滑動摩檫變成旋軋拉絲的滾動摩擦,摩擦力大大降低,更加耐用,減少模具成本;
3.使用壽命長,大大減少停機換模頻次,間接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人力物力成本;
4.在拉絲過程中不需要使用拉絲粉,降低拉絲成本,改善工作環(huán)境。
二)質量問題
1.輥輪的表面質量能決定鋼材表面質量,能提高鋼材表面質量問題;
2.高速旋轉,可使線材材料內部組織均勻性變化。
三)環(huán)境問題
1.拉絲前不需要對線材進行皮膜披覆,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
2.拉絲生產過程中不需要拉絲粉,解決拉絲粉塵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背景技術所述傳統(tǒng)的拉絲模拉拔成型裝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線材旋軋成型裝置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線材旋軋成型裝置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4為本發(fā)明所述線材旋軋成型裝置的第一輥輪或第二輥輪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2~4,用于拉絲機的線材旋軋成型裝置,包括第一輥輪11和第二輥輪12,第一輥輪11與第二輥輪12在三維空間上交錯安裝,第一輥輪11與第二輥輪12之間留有間距,該間距用于待加工線材p的通過。所述第一輥輪11設有輪體111、輪軸112和滾動軸承113,輪體111通過滾動軸承113與輪軸112滾動配合連接,輪體111可圍繞輪軸作360°旋轉;所述第一輥輪11和第二輥輪12可圍繞待加工線材作360°旋轉。第二輥輪12結構與第一輥輪11結構相同。
使用時,所述第一輥輪11和第二輥輪12的輪體外形可根據待加工線材所需成型形狀來制作。2個輥輪加持并旋軋待加工線材p表面,在待加工線材p向前拉拔的過程中,2個輥輪的輪體會對待加工線材作360°旋轉旋軋,運動軌跡就會形成傳統(tǒng)拉絲模成型線材所需要的形狀,由于2個輥輪進行的是在線材表面滾動的運動并不是滑動運動,進而不需要使用對線材表面的披覆作用以及在成型過程中不需要拉絲粉的潤滑作用。旋軋輥輪的表面粗糙度決定了線材表面的質量,可形成鏡面;旋軋拉絲是依據旋軋輥輪交錯安裝對線材表面進行包絡,使得材料內部組織纖維均勻變化。更好地提升線材成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