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加工檢測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基于紅外成像的切削溫度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切削加工是機械制造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零件在機切削加工時會產生切削溫度,切削熱會分布到刀具、材料、切屑以及環(huán)境中,使刀具和工件迅速升溫,溫度過高會影響工件的加工質量、加劇刀具的磨損、影響刀具使用壽命等,甚至引起工件的熱變形。隨著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的推廣與應用,對零件的精度和加工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切屑力和切削熱對加工質量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切削溫度的檢測對提高工件加工質量、提高刀具壽命以及研究切削機理、刀具磨損機理以及材料變形機理都有重要意義。
目前機械加工過程中常規(guī)的溫度檢測方法有接觸式測量和非接觸式測量兩種。較普遍的接觸式溫度測量方式包括電阻式和熱電偶式,具有結構簡單,精度較高,操作方面等優(yōu)點,但不足之處在于影響被測物體溫度場分布,反應較慢,一些測量方式工藝復雜,如薄膜熱電偶,需要多點測量時布線復雜、應用不便。非接觸式測量紅外線測溫、ccd(高強度照相機)法、光導纖維測溫法等,其中紅外測溫法由于反應速度快、測溫范圍寬、遠近距離測量均可以及獲得溫度場分布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到電力、鋼鐵、化工以及國防等領域。但是在使用紅外測溫儀測量切削溫度時,常規(guī)做法是操作人員手持測溫儀記錄切削溫度,受環(huán)境溫度、操作者操作穩(wěn)定性、距離以及機床防護罩干擾等多因素影響,造成測量誤差;另一方面,基于高精度的質量要求以及特種加工、高速切削等加工工藝要求,需實時獲得切削溫度,檢測數據的在線處理和實時反饋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紅外成像的切削溫度檢測裝置,可采用紅外成像的方式采集切削加工過程中的圖像數據,并便于定位在數控機床上,以達到有效檢測數控機床加工時的切削溫度,提高零件加工質量的目的。
本發(fā)明的基于紅外成像的切削溫度檢測裝置,包括底座、機械手及紅外測溫儀;所述底座的底部設有用于磁性吸附金屬體的磁性底板,所述機械手連接在底座上,所述紅外測溫儀連接在機械手上并由機械手帶動在空間中移動。
進一步,所述磁性底板為電磁吸附式結構。
進一步,所述機械手包括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上臂、中臂和下臂,所述上臂與中臂通過轉動關節(jié)ⅰ單自由度轉動連接,所述中臂與下臂通過轉動關節(jié)ⅱ單自由度轉動連接,所述下臂連接于底座,所述紅外測溫儀連接在上臂遠離轉動關節(jié)ⅰ的一端。
進一步,所述下臂通過一回轉平臺與底座相連,所述回轉平臺與磁性底板平行設置,所述回轉平臺由固定于底座的回轉電機驅動而旋轉。
進一步,該裝置還包括驅動電機ⅰ、驅動電機ⅱ及驅動電機ⅲ;所述轉動關節(jié)ⅰ由驅動電機ⅰ驅動而旋轉,所述轉動關節(jié)ⅱ由驅動電機ⅱ驅動而旋轉;所述上臂通過軸承與轉動關節(jié)ⅰ相連,且所述上臂由驅動電機ⅲ驅動而自軸旋轉。
進一步,所述上臂為軸向伸縮式結構,該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上臂伸縮的氣動直線氣缸;所述紅外測溫儀隨上臂的伸縮而沿上臂軸向移動。
進一步,該裝置還包括一自動控制系統(tǒng),所述自動控制系統(tǒng)包括處理控制器、距離傳感器、無線通信器及取電器;所述處理控制器分別與紅外測溫儀、回轉電機、驅動電機ⅰ、驅動電機ⅱ、驅動電機ⅲ、無線通信器及取電器相連;所述距離傳感器設在紅外測溫儀上,用于實時探測紅外測溫儀的測溫端頭與待檢測工件之間的平行距離;所述無線通信器設于底座,用于實現(xiàn)處理控制器與外置手持式終端的通信;所述取電器設于底座,用于與供電電源相連以實現(xiàn)各用電部件的電能供應。
進一步,所述供電電源包括太陽能光伏組件、mppt控制器、蓄電池及逆變器,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的輸出端與mppt控制器的輸入端相連,所述mppt控制器的輸出端與蓄電池的輸入端相連,所述蓄電池的輸出端與逆變器的輸入端相連,所述逆變器的輸出端與取電器的電力輸入端相連。
進一步,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括電池總成和用于固定電池總成的邊框,所述電池總成包括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的前板玻璃、前層膠膜、電池片、后層膠膜和背板玻璃;所述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四周固定密封連接,所述前層膠膜、電池片及后層膠膜固定在由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形成的密封空間中。
進一步,所述邊框上一體成型有用于安裝mppt控制器、蓄電器及逆變器的電路盒。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基于紅外成像的切削溫度檢測裝置,紅外測溫儀可采用紅外成像的方式采集切削加工過程中的圖像數據;底座設有磁性底板,使用時可將底座吸附在數控機床的金屬床身或立柱上,從而便于該裝置的定位,同時無需更改機床結構,降低了該裝置的應用成本;紅外測溫儀還可由機械手驅動而在空間中移動,適應待檢測工件的實際情況,達到了有效檢測數控機床加工時的切削溫度,提高了零件加工質量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的結構框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基于紅外成像的切削溫度檢測裝置,包括底座1、機械手及紅外測溫儀3;所述底座1的底部設有用于磁性吸附金屬體的磁性底板1a,所述機械手連接在底座1上,所述紅外測溫儀3連接在機械手上并由機械手帶動在空間中移動;底座1可由金屬制成,整體呈長方體結構;機械手可為現(xiàn)有常見的結構,具有一定的伸縮、折疊自由度,其連接底座1與紅外測溫儀3,使紅外測溫儀3相對固定;底板具有硬磁性(永久磁性)或者軟磁性(暫時磁性),能夠與金屬件磁性相吸,便于底座1定位;紅外測溫儀3可為現(xiàn)有常見的結構,其工作原理則不再贅述;紅外測溫儀3可采用紅外成像的方式采集切削加工過程中的圖像數據;底座1設有磁性底板1a,使用時可將底座1吸附在數控機床的金屬床身或立柱上,從而便于該裝置的定位,同時無需更改機床結構,降低了該裝置的應用成本;紅外測溫儀3還可由機械手驅動而在空間中移動,適應待檢測工件的實際情況,達到了有效檢測數控機床加工時的切削溫度,提高了零件加工質量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述磁性底板1a為電磁吸附式結構;磁性底板1a與一電磁機構相連,當電磁機構通電后,磁性底板1a即具有磁性,從而能夠吸附在機床上;當需要取下底座1時,只需斷開電磁機構的電路即可,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電磁機構的電能可來自市電或者其它發(fā)電器。
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械手包括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上臂21、中臂22和下臂23,所述上臂21與中臂22通過轉動關節(jié)ⅰ24單自由度轉動連接,所述中臂22與下臂23通過轉動關節(jié)ⅱ25單自由度轉動連接,所述下臂23連接于底座1,所述紅外測溫儀3連接在上臂21遠離轉動關節(jié)ⅰ24的一端;在空間上,上臂21與下臂23具有垂直關系;轉動關節(jié)ⅰ24、轉動關節(jié)ⅱ25分別實現(xiàn)相應兩部件的鉸接;上臂21與中臂22之間的夾角可變,中臂22與下臂23之間的夾角也可變,兩夾角的改變相配合使得紅外測溫儀3處于空間上不同的位置,從而適應工件的檢測需求,通用性強且檢測準確度高。
本實施例中,所述下臂23通過一回轉平臺4與底座1相連,所述回轉平臺4與磁性底板1a平行設置,所述回轉平臺4由固定于底座1的回轉電機54驅動而旋轉;回轉電機54的輸出軸可通過渦輪蝸桿傳動機構與回轉平臺4相連;回轉平臺4旋轉帶動機械臂一同旋轉,在簡化機械臂結構、提高裝置緊湊性的前提下增大了紅外測溫儀3的移動自由度,從而滿足多種檢測要求,提高適用范圍。
本實施例中,該裝置還包括驅動電機ⅰ51、驅動電機ⅱ52及驅動電機ⅲ53;所述轉動關節(jié)ⅰ24由驅動電機ⅰ51驅動而旋轉,所述轉動關節(jié)ⅱ25由驅動電機ⅱ52驅動而旋轉;所述上臂21通過軸承26與轉動關節(jié)ⅰ24相連,且所述上臂21由驅動電機ⅲ53驅動而自軸旋轉;驅動電機ⅰ51啟動時,轉動關節(jié)ⅰ24動作,從而上臂21與中臂22之間的夾角可調;驅動電機ⅱ52啟動時,轉動關節(jié)ⅱ25動作,從而中臂22與下臂23之間的夾角可調;動電機ⅲ啟動時,上臂21自軸旋轉;紅外測溫儀3可通過螺接方式連接在上臂21末端;各電機之間相互配合,使得紅外測溫儀3得到精確的移動,其測量精度高;同時,所述上臂21優(yōu)選為軸向伸縮式結構,該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上臂21伸縮的氣動直線氣缸6,上臂21與氣動直線氣缸6的活塞桿相連,活塞桿的直線伸縮帶動上臂21伸縮;所述紅外測溫儀3則隨上臂21的伸縮而沿上臂21軸向移動;實現(xiàn)紅外測溫儀3的多方位調節(jié)。
本實施例中,該裝置還包括一自動控制系統(tǒng),所述自動控制系統(tǒng)包括處理控制器71、距離傳感器72、無線通信器73及取電器74;所述處理控制器71分別與紅外測溫儀3、回轉電機54、驅動電機ⅰ51、驅動電機ⅱ52、驅動電機ⅲ53、無線通信器73及取電器74相連;所述距離傳感器72設在紅外測溫儀3上,用于實時探測紅外測溫儀3的測溫端頭與待檢測工件之間的平行距離;所述無線通信器73設于底座1,用于實現(xiàn)處理控制器71與外置手持式終端75的通信;所述取電器74設于底座1,用于與供電電源相連以實現(xiàn)各用電部件的電能供應;距離傳感器72可為超聲波測距式結構,不僅能夠測量距離,而且還能夠保證紅外測溫儀3的測溫端頭與待檢測工件保持水平,提高檢測的可靠性;處理控制器71為單片機,其具有數據處理和信號控制的功能,接收紅外測溫儀3及距離傳感器72的相關信息,通過無線通信器73將信息傳至外置手持式終端75,操作者通過外置手持式終端75即可實現(xiàn)遠程控制;處理控制器71、無線通信器73及取電器74通過一盒體9設在底座1上;取電器74可與市電或者其它發(fā)電器相連。
例如,利用本裝置的檢測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xiàn):
步驟一:數據庫建立;利用兩點定標法校正紅外成像的非均勻性,建立溫度與圖像灰度數據庫;建立材料發(fā)射率、環(huán)境溫度以及距離與溫度關系數據庫。
步驟二:位姿調整;接通電源和氣源,將底座1固定數控機床床身或立柱上,通電吸附;通過外置手持式終端75調整各執(zhí)行機構(包括回轉電機54、驅動電機ⅰ51、驅動電機ⅱ52及驅動電機ⅲ53),使紅外測溫儀3的測溫端頭中心線與待檢測工件保持水平。
步驟三:調用數據庫,系統(tǒng)修正;測定加工材料屬性,查找數據庫,確定發(fā)射率系數和修訂系數;檢測環(huán)境溫度,確定溫度修正系數;確定非線性校正系數;確定距離修正系數;根據參數對紅外測溫成像系統(tǒng)進行校正。
步驟四:溫度采集;啟動切削加工,略微調整紅外測溫儀3姿態(tài),使測溫儀圖像最佳。
步驟五:將步驟四采集的數據收集到處理控制器71進行處理,并由無線通信器73發(fā)送。
步驟六:溫度顯示;接收步驟五發(fā)送的數據,調用數據庫,擬合灰度圖像,得到溫度數值并顯示。
步驟七:自動修正。隨切環(huán)境溫度、材料表面質量、測試距離、工件溫度等因素變化,對測溫系統(tǒng)數據處理模塊進行二次校正,減少測量誤差。
本實施例中,所述供電電源包括太陽能光伏組件81、mppt控制器82、蓄電池83及逆變器84,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81的輸出端與mppt控制器82的輸入端相連,所述mppt控制器82的輸出端與蓄電池83的輸入端相連,所述蓄電池83的輸出端與逆變器84的輸入端相連,所述逆變器84的輸出端與取電器74的電力輸入端相連;太陽能光伏組件81、mppt控制器82可設在室外,其通過導線與其它部件相連接;太陽能光伏組件81可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并儲存在蓄電池83中,逆變器84則把產生的直流電能轉變成交流電并輸出供本裝置的用電部件使用,有利于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實現(xiàn);而且,mppt控制器82可對光伏陣列中的最大功率點進行跟蹤,獲取最大功率點的方案,使供電電源始終輸出最大功率,從而提高太陽能利用率。
本實施例中,所述太陽能光伏組件81括電池總成和用于固定電池總成的邊框812,所述電池總成包括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的前板玻璃81a、前層膠膜81b、電池片81c、后層膠膜81d和背板玻璃81e;所述前板玻璃81a和背板玻璃81e四周固定密封連接,所述前層膠膜81b、電池片81c及后層膠膜81d固定在由前板玻璃81a和背板玻璃81e形成的密封空間中;由于前板玻璃81a和背板玻璃81e四周固定密封連接,可提高電池總成封裝的密封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延緩封裝材料的老化;前板玻璃81a、背板玻璃81e為鋼化玻璃結構;前層膠膜81b和后層膠膜81d則均為熔點大于80℃的eva膠膜;邊框812包括均采用金屬材料制成的上橫擋邊、中橫擋邊、下橫擋板、側板和封板,所述上橫擋邊、中橫擋邊、下橫擋板從上往下依次與側板連接,中橫擋邊與上橫擋邊相對的一側的末端設置有導流面,導流面與水平方向呈負角,導流面的長度為4mm~8mm,所述導流面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3°~-6°;上橫擋邊遠離側板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防溢凸塊,向下即朝向中橫擋邊的方向,裝配時,防溢凸塊與前板玻璃81a緊密接觸,有效防止膠體的溢出,增強了結合能力。
本實施例中,所述邊框上一體成型有用于安裝mppt控制器82、蓄電器及逆變器84的電路盒85;邊框例如可為鋁制結構;采用該結構,mppt控制器82、蓄電池83、逆變器84能與太陽能電池組件整體式設置,在太陽能電池組件上即可實現(xiàn)電能儲存及轉換的功能,使用時無需另行搬運和接線,利于電力裝置的小型化和家用化;逆變器84優(yōu)選為gan太陽能逆變器84結構。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