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設備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多路輸液器的導管匯合部件。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導管的上料一般通過吸管組件有吸嘴真空從料倉中吸取導管,再由夾管組件將導管夾持拖放至整料組件上對齊上料?,F(xiàn)有的一次性輸液器多為單管裝配,即配件上只連接一根導管,對應的裝置也是單管裝配,導管之間互相獨立,各組夾持機械手或載具之間間隔設計,尤其是導管上料部分,為了互不干擾,一支吸嘴僅吸一根導管,吸嘴之間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距離。
但如我國專利(授權(quán)號:CN 201123932Y)提供了一種多路輸液器,其中的三通管上并聯(lián)接有兩根距離相近的導管,由于組裝距離過近,上述的單管組裝方式并不能用于此類輸液器上,此兩根導管的裝配方式一般為手工依次插管,這樣對生產(chǎn)過程的衛(wèi)生要求很高,無形中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合理,能促成雙導管同時上料的多路輸液器的導管匯合部件。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多路輸液器的導管匯合部件,該導管匯合部件呈片狀,上面間隔設置若干組匯合槽,每組匯合槽包括左導槽與右導槽及分隔柱,分隔柱將左導槽與右導槽之間隔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導管匯合部件可直接用于常規(guī)的吸管組件后方,吸管組件將導管從料倉內(nèi)吸出后,夾管組件將對應位置的導管夾持住并沿導管匯合部件拖放至整料組件上,在此過程中相鄰兩導管將分別沿左導槽與右導槽下滑至底端,兩導管之間的距離沿導管下滑不斷縮短,直至達到規(guī)定的雙導管的標準圓心距L,最終形成并列的一組雙導管。匯合好的導管可直接在整料板上對齊上料,也可另用雙導管取料機械手取管上料或裝配。
匯合槽的數(shù)量與吸管組件的吸嘴數(shù)量相對應,這樣吸一次管就匯合成對應組數(shù)的雙導管。最好為吸嘴數(shù)量的二分之一,如此就只需吸一次料,匯合一次料,不需多次接料,避免增加設計難度。
進一步的,左導槽與右導槽以分隔柱為中心對稱設置,左導槽與右導槽呈“レ”形,匯合槽整體呈箭頭狀。斜邊的設計可導向?qū)Ч芟禄恋锥恕?/p>
進一步的,分隔柱的左右徑向厚度d不大于,其中所指左右的方向與左導槽與右導槽的左右指向一致。分隔柱的形狀不同,可能為片狀,或柱狀,或三角狀,其左右徑向厚度d不一定上下均相同,只要導管到位時導管加分隔柱的總厚度等于雙導管的標準圓心距離L即可。
進一步的,分隔柱呈柱狀,其厚度d為雙導管標準圓心距離L與導管的外直徑2r之差。柱狀的分隔柱使其自上而下為同一厚度,加工更方便;無論左導槽與右導槽的開槽角度多少,導管沿導槽到達底端后,兩導管之間的距離就是雙導管標準圓心距L,這樣設計簡單高效的就能達到規(guī)定的距離。
進一步的,左導槽與右導槽之間的最寬距離H大于吸管組件中相鄰兩吸嘴之間的軸心距離L1。如此保證兩導管分別經(jīng)過左導槽與右導槽時,能接觸到導槽斜邊,并沿斜邊下滑至下端,最終達到規(guī)定的導管距離。
進一步的,分隔柱與匯合部件一體成型。
進一步的,分隔柱活動插接或螺接在匯合槽中間,匯合槽中間設置對應的插接孔與螺接孔。組裝式或一體式均較方便的就能得到本導管匯合部件。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匯合槽使導管下滑匯合成目標距離,形成目標輸液器中的并列雙導管,而無需改變吸管組件中吸嘴之間的距離及夾管組件中機械手之間的距離,這樣極大的減少了設計難度,利用本導管匯合部件即可達到雙導管標準圓心距離的效果,簡單好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部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部件的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中本部件的應用示意圖。
圖4是本部件應用中的對比距離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的局部示意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2所示,一種多路輸液器的導管匯合部件該導管匯合部件1呈片狀,在上面間隔設置若干組匯合槽2,每組匯合槽2包括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及分隔柱23,分隔柱23將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之間隔開。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以分隔柱23為中心對稱設置,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呈“レ”形,匯合槽2整體呈箭頭狀。本實施例中分隔柱23呈柱狀,其左右徑向厚度d為雙導管標準圓心距離L與導管的外直徑2r之差,其中所指左右的方向與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的左右指向一致。分隔柱23與匯合部件1一體成型,但分隔柱23也可活動插接或螺接在匯合槽2中間,匯合槽2中間設置對應的插接孔與螺接孔。
如圖2-5所示,左導槽31與右導槽32之間的最寬距離H大于吸管組件3中相鄰兩吸嘴31之間的軸心距離L1。導管匯合部件1直接用于常規(guī)的吸管組件1后方,吸管組件1將導管從料倉內(nèi)吸出后,夾管組件將對應位置的導管前端夾持住并沿導管匯合部件1拖放至整料組件4上,在此過程中相鄰兩導管將分別沿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下滑至底端,兩導管之間的距離沿導管下滑不斷縮短,直至達到規(guī)定的雙導管的標準圓心距離L。整料組件4上還包括分料板42,設置在導管匯合部件1后方,用于輔助導管分流,避免導管之間交疊打結(jié)。匯合好的導管端部露于導管匯合部件1外部,導管大部分搭放在整料板上,可直接在整料板上由對齊驅(qū)動源43拉動對齊板41對齊上料,也可另用雙導管取料機械手將導管匯合部件端部的雙導管夾取上料或裝配。圖4、圖5所示為對齊板41與導管匯合部件1的正面疊放示意圖,對齊板41上設有與吸嘴31位置對應的分流槽411,相鄰兩分流槽411之間的軸心距即為相鄰兩吸嘴31之間的軸心距離L1。由圖上可以看出,左導槽31與右導槽32之間設計的最寬距離H大于L1,如此保證兩導管分別經(jīng)過左導槽21與右導槽22時,導管后端越過對齊板后,能接觸到導槽斜邊,并沿斜邊下滑至下端,最終達到規(guī)定的導管距離,其中朝向吸管組件1的方向為后方。
本實用新型采用匯合槽使導管下滑匯合成目標距離,而無需改變吸管組件中吸嘴之間的距離及夾管組件中機械手之間的距離,這樣極大的減少了設計難度,利用本導管匯合部件即可達到雙導管標準圓心距離的效果,簡單好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