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鍛造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
背景技術:
模具鍛造是指先將金屬加熱,成為液態(tài)或者軟化的狀態(tài),再把它放入模具中,通過模具的上下模的合閉一次性成型,有時需要多次。他與鑄造的不同點在于鑄造是將加熱后的金屬液直接澆注到模型里,而模鍛還需要通過上下模的合閉,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了擠壓力,所以模鍛件的組織和力學性能都要好于鑄造件。在模具鍛造過程中模具是鍛件成品質量好壞的關鍵,現(xiàn)有的鍛造模具存在著諸多不足,例如,導向精度差,上模與下模相互扣合時噪聲大,上模與下模直接剛性接觸缺少緩沖,震動大,穩(wěn)定性較差,這樣就給鍛造模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帶有導向防護裝置的鍛造模架[申請?zhí)枺?01510365310.8],設置有模架,所述模架設置有上模架和下模架,所述上模架的上表面設置有多個階梯孔,所述階梯孔上設置有導套,所述導套的外側設置有導套防護套,所述下模架上設置有導柱,所述導柱的外側設置有導柱防護套,所述導套的材質為耐高溫材質。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現(xiàn)有技術的部分問題,例如現(xiàn)有鍛造模具導向精度差,但是該方案的未能徹底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特別是上模與下模相互扣合時噪聲大,上模與下模直接 剛性接觸缺少緩沖,震動大,穩(wěn)定性較差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具有減震功能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包括上下扣合設置的上模體與下模體,所述的上模體與下模體之間形成成型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體上端周向外側具有位于成型模腔周向外圍的環(huán)形凸起,所述的上模體下端周向外側具有與環(huán)形凸起相對應的環(huán)形凹陷槽,且所述的環(huán)形凸起插于環(huán)形凹陷槽內,且所述的環(huán)形凸起遠離成型模腔的一端具有傾斜設置的傾斜導向面,所述的環(huán)形凹陷槽上具有與傾斜導向面相匹配的傾斜配合面,且所述的傾斜導向面與傾斜配合面之間設有第一阻尼結構,所述的下模體上端周向外側活動設有若干位于成型模腔外圍的導向柱,所述的上模體下端周向外側設有若干與導向柱一一對應的導向孔,所述的導向柱具有呈圓柱狀的柱狀部,所述的導向孔周向內側具有與柱狀部相抵靠的柱形通道,且所述的柱狀部周向外側與柱形通道之間設有第二阻尼結構,且所述的導向柱前端與導向孔之間設有導向組件,且所述的導向柱連接有能使導向柱保持向上運動趨勢且在上模體與下模體相互扣合時能使導向柱上端抵靠設置在導向孔底部的彈性支撐結構。采用彈性支撐結構能對上模體與下模體扣合時進行緩沖,減震效果好。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第一阻尼結構包括設置在傾斜導向面與傾斜配合面之間且與傾斜導向面和/或傾斜配合面上的第一阻尼層。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第二阻尼結構包括設置在柱狀部周向外側的外接觸面,所述的柱形通道周向內側具有與外接觸面相接觸的內接觸面,且所述的外接觸面與內接觸面之間設有與外接觸面和/或內接觸面相連的第二阻尼層。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導向組件包括設置在導向柱上端且與柱狀部相連的錐形導向部,所述的導向孔下端周向外側設有呈錐形的錐形孔,所述的錐形孔上端的直徑與導向孔的直徑相等且錐形孔上端的直徑至下端的直徑逐漸變大。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彈性支撐結構包括若干豎直設置在下模體上的安裝孔,所述的導向柱分別插于安裝孔內,所述的安裝孔與導向柱之間之間設有能防止導向柱脫離安裝孔的限位組件,所述的安裝孔內設有與導向柱底部相抵靠的支撐彈簧,且所述的支撐彈簧一端抵靠設置在導向柱底部,另一端作用于安裝孔底部。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限位組件包括設置在安裝孔上端周向外圍的限位塊,所述的限位塊與設置在導向柱上的配合塊相抵靠。
在上述的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中,所述的導向柱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下模體的兩端。
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的優(yōu)點在于:導向精度高,減少了上模與下模相互扣合時的聲音,避免了上模與下模直接剛性接觸,且上模與下模相互扣合時能提供緩沖,震動小,穩(wěn)定性較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結構剖視圖。
圖中,上模體1、環(huán)形凹陷槽11、傾斜配合面111、第一阻尼層112、下模體2、環(huán)形凸起21、傾斜導向面211、成型模腔3、導向柱4、柱狀部41、外接觸面411、第二阻尼層412、錐形導向部42、導向孔5、柱形通道51、內接觸面511、錐形孔52、彈性支撐結構6、安裝孔61、支撐彈簧62、限位塊63、配合塊6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鍛件鍛造模具的減震導向結構,包括上下扣合設置的上模體1與下模體2,上模體1與下模體2之間形成成型模腔3,下模體2上端周向外側具有位于成型模腔3周向外圍的環(huán)形凸起21,上模體1下端周向外側具有與環(huán)形凸起21相對應的環(huán)形凹陷槽11,且環(huán)形凸起21插于環(huán)形凹陷槽11內,且環(huán)形凸起21遠離成型模腔3的一端具有傾斜設置的傾斜導向面211,環(huán)形凹陷槽11上具有與傾斜導向面211相匹配的傾斜配合面111,且傾斜導向面211與傾斜配合面111之間設有第一阻尼結構,其中,這里的第一阻尼結構包括設置在傾斜導向面211與傾斜配合面111之間且與傾斜導向面211和/或傾斜配合面111上的第一阻尼層112,下模體2上端周向外側活動設有若干位于成型模腔3外圍的導向柱4,這里的導向柱4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下模體2的兩端,上模體1下端周向外側設有若干與導向柱4一一對應的導向孔5,導向柱4具有呈圓柱狀的柱狀部41,導向孔5周向內側具有與柱狀部41相抵靠的柱形通道51,且柱狀部41周向外側與柱形通道51之間設有第二阻尼結構,其中,這里的第二阻尼結構包括設置在柱狀部41周向外側的外接觸面411,柱形通 道51周向內側具有與外接觸面411相接觸的內接觸面511,且外接觸面411與內接觸面511之間設有與外接觸面411和/或內接觸面511相連的第二阻尼層412,且導向柱4前端與導向孔5之間設有導向組件,且導向柱4連接有能使導向柱4保持向上運動趨勢且在上模體1與下模體2相互扣合時能使導向柱4上端抵靠設置在導向孔5底部的彈性支撐結構6,采用彈性支撐結構6能對上模體1與下模體2扣合時進行緩沖,減震效果好。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的導向組件包括設置在導向柱4上端且與柱狀部41相連的錐形導向部42,導向孔5下端周向外側設有呈錐形的錐形孔52,錐形孔52上端的直徑與導向孔5的直徑相等且錐形孔52上端的直徑至下端的直徑逐漸變大。進一步地,這里的彈性支撐結構6包括若干豎直設置在下模體2上的安裝孔61,導向柱4分別插于安裝孔61內,安裝孔61與導向柱4之間之間設有能防止導向柱4脫離安裝孔61的限位組件,安裝孔61內設有與導向柱4底部相抵靠的支撐彈簧62,且支撐彈簧62一端抵靠設置在導向柱4底部,另一端作用于安裝孔61底部。這里的限位組件包括設置在安裝孔61上端周向外圍的限位塊63,限位塊63與設置在導向柱4上的配合塊64相抵靠。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上模體1、環(huán)形凹陷槽11、傾斜配合面111、第一阻尼層112、下模體2、環(huán)形凸起21、傾斜導向面211、成型模腔3、導向柱4、柱狀部41、外接觸面411、第二阻尼層412、錐形導向部42、導向孔5、柱形通道51、內接觸面511、 錐形孔52、彈性支撐結構6、安裝孔61、支撐彈簧62、限位塊63、配合塊64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