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配軸用擋圈工裝,特別是涉及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用彈性擋圈的裝置。
背景技術:
傳動軸作為汽車底盤的重要零部件之一,一般在使用時都需要與軸承配合以實現正常轉動的功能。軸承一般安裝在傳動軸“三銷軸叉”的柄部,為確定軸承位置,確保在工作時軸承不沿“三銷軸叉”柄部滑動,一般會在“三銷軸叉”柄部與軸承配合的位置安裝一個軸用彈性擋圈。裝配軸用彈性擋圈時通常會使用都卡簧鉗。但是,由于傳動軸作為汽車底盤的重要零部件,為了保證其表面質量,防止銹蝕,通常會在“三銷軸叉”的柄部噴涂一層防銹漆。由于“三銷軸叉”柄部較長,在裝卡簧的過程中,卡簧及卡簧鉗的鉗口極易刮擦噴漆面。另外,卡簧張口的大小也因人而異,用力過大會使卡簧產生永久變形,裝配到位后,卡簧不能很好的與卡簧槽配合,存在質量風險;用力過小會導致卡簧無法套入工件柄部,且存在刮傷噴漆面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所述軸類工件包括柄部和安裝在所述柄部的軸承;所述裝置至少包括:工作桌,定位座,左卡鉗,右卡鉗,以及氣缸;所述工作桌的桌面開設有一安裝通孔;所述定位座安裝在所述安裝通孔中,所述定位座中央具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中安裝有限位保護套,所述限位保護套的內壁與所述柄部外壁相匹配;所述氣缸安裝在所述工作桌的桌面上,所述氣缸連接有一氣動腳踏控制閥,所述氣動腳踏控制閥布置在所述工作桌的桌面下方;所述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有導向壓塊;所述導向壓塊外端鉸接有左連桿和右連桿;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均位于所述工作桌的桌面上;所述左卡鉗尾部與所述左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所述右卡鉗尾部與所述右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的內壁上邊緣分別開設有容納凹槽;在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處于初始狀態(tài)時,上述容納凹槽圍合成供容納所述彈性擋圈的形腔,以及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的內壁圍成空間的尺寸不小于所述柄部尺寸,且該空間的中心線 與所述限位保護套的中心線共線。
優(yōu)選地,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的頂面分別沿寬度方向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中安裝有滑塊座和滑塊;所述滑塊座主要包括兩個側板和連接兩個所述側板的擋板,且所述擋板靠近所述通槽外端面;所述滑塊位于兩個所述側板之間,所述滑塊與所述擋板之間安裝有彈簧;所述滑塊未受外力時,部分所述滑塊位于對應所述容納凹槽上方。
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一端面開設有導向限位槽,所述擋板中央設有限位導向柱;所述彈簧一端套設在所述限位導向柱上,所述彈簧另一端設在所述導向限位槽中。
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導向柱為安裝在所述擋板中央的螺桿。
優(yōu)選地,所述工作桌的桌面上設有罩體;所述的左連桿、右連桿、導向壓塊和氣缸均被收容在所述罩體中。
優(yōu)選地,所述右卡鉗頭部與所述左卡鉗頭部通過圓柱銷可轉動地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右卡鉗頭部端面開設有一連接凹槽,所述左卡鉗頭部端面具有一凸塊,所述凸塊插在所述連接凹槽中,所述圓柱銷間隙穿設在所述凸塊和所述連接凹槽的槽壁中。
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保護套由尼綸制成。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有導向壓塊;所述導向壓塊外端鉸接有左連桿和右連桿;所述左卡鉗尾部與所述左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所述右卡鉗尾部與所述右連桿可轉動地連接;所述氣缸驅動所述導向壓塊移動,所述導向塊驅動所述左連桿和右連桿轉動和移動,進而改變所述左卡鉗和右卡鉗之間的距離;可見所述左卡鉗和右卡鉗之間的距離可通過控制所述氣缸行程來控制和調節(jié),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所述的左卡鉗和右卡鉗的內壁上邊緣分別開設有容納凹槽;當將彈性擋圈放置在由所述容納凹槽圍合成的形腔中,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會跟隨所述左卡鉗與右卡鉗之間的距離而變化,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不會受人為因素干擾,避免了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過大和過小的情況,而且能夠確保每次裝配時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一致,提高了安裝質量和效率。另外,安裝在所述工作桌內的所述定位座具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中安裝有限位保護套,所述限位保護套的內壁與所述柄部外壁相匹配;在裝配過程,當所述柄部放置在所述限位保護套內時,所述限位保護套能夠保護所述柄部,避免所述柄部漆面被刮擦。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發(fā)明的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在裝配彈性擋圈 時的示意圖。
圖2顯示為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顯示為本發(fā)明的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俯視圖。
圖4顯示為圖3中B-B剖視圖。
圖5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右卡鉗頭部與左卡鉗頭部連接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100 軸類工件
101 柄部
102 軸承
1 工作桌
2 定位座
31 左卡鉗
311 容納凹槽
312 凸塊
32 右卡鉗
321 連接凹槽
4 氣缸
41 氣動腳踏控制閥
5 限位保護套
6 導向壓塊
61 左連桿
62 右連桿
71 滑塊座
711 側板
712 擋板
713 限位導向柱
72 滑塊
721 導向限位槽
73 彈簧
8 罩體
9 圓柱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5。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fā)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疇。
如圖1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所述軸類工件100包括柄部101和安裝在所述柄部101的軸承102;所述裝置至少包括:工作桌1,定位座2,左卡鉗31,右卡鉗32,以及氣缸4。
參考圖1,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開設有一安裝通孔。所述定位座2安裝在所述安裝通孔中,所述定位座2中央具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中安裝有限位保護套5;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保護套5由尼綸制成。所述限位保護套5的內壁與所述柄部101外壁相匹配。優(yōu)選地,所述的定位座2和限位保護套5的橫截面均呈圓環(huán)形;所述的定位座2和限位保護套5的縱截面均呈T形。T形定位座2的大徑部分通過幾個第一螺釘與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固定連接,且上述第一螺釘布置在同一圓周上;T形定位座2的小徑部分外壁與所述安裝通孔內壁相配合。T形限位保護套5的大徑部分通過幾個第二螺釘與所述T形定位座2的大徑部分固定連接,且上述第二螺釘布置在同一圓周上;T形限位保護套5的小徑部分外壁與所述定位通孔內壁相配合。為了減少所述的定位座2和限位保護套5的尺寸以節(jié)省材料,以及保證結構強度,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螺釘與所述第二螺釘相錯布置。
所述氣缸4安裝在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上,所述氣缸4連接有一氣動腳踏控制閥41,所述氣動腳踏控制閥41布置在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下方;所述氣缸4的活塞桿連接有導向壓塊6;所述導向壓塊6外端鉸接有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踩踏所述氣動腳踏控制閥41,所述氣缸4開始工作。當所述活塞桿伸長時,所述活塞桿對所述導向壓塊6施加一推力,在該推力作用下,所述導向壓塊6發(fā)生一定位移,同時,所述導向塊驅動所述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發(fā)生一定位移和轉動,見圖1和圖3。
如圖3所示,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均位于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上;所述左卡鉗31尾部與所述左連桿61可轉動地連接,所述右卡鉗32尾部與所述右連桿62可轉動地連接。當所述氣缸4驅動所述導向壓塊6移動,所述導向塊驅動所述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轉動和移動,進而改變所述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可見所述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可通過控制所述氣缸4行程來控制和調節(jié),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
參考圖1和圖3,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的內壁上邊緣分別開設有容納凹槽311。在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處于初始狀態(tài)時,上述容納凹槽311圍合成供容納所述彈性擋圈的形腔,以及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的內壁圍成空間的尺寸不小于所述柄部101尺寸,且該空間的中心線與所述限位保護套5的中心線共線。當將彈性擋圈放置在由所述容納凹槽311圍合成的形腔中,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會跟隨所述左卡鉗31與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而變化,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不會受人為因素干擾,避免了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過大和過小的情況,而且能夠確保每次裝配時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一致,提高了安裝質量和效率。
另外,如圖1和圖3所示,在所述工作桌1的桌面上設有罩體8;所述的左連桿61、右連桿62、導向壓塊6和氣缸4均被收容在所述罩體8中。所述罩體8不僅能夠起到保護所述的左連桿61、右連桿62、導向壓塊6和氣缸4的作用,還能夠防止灰塵、雜物等進入所述的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與導向塊連接處,所述左連桿61與所述左卡鉗31的連接處,以及所述右連桿62與所述右卡鉗32的連接處,保證所述導向壓塊6能夠正確移動,以及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能夠靈活轉動和移動。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參考圖2、圖3和圖4,在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的頂面分別沿寬度方向開設有通槽,且所述通槽中安裝有滑塊座71和滑塊72;所述滑塊座71主要包括兩個側板711和連接兩個所述側板711的擋板712,且所述擋板712靠近所述通槽外端面;所述滑塊72位于兩個所述側板711之間,所述滑塊72與所述擋板712之間安裝有彈簧73;優(yōu)選地,所述通槽內設有用于限位所述滑塊72的限位擋塊,且所述限位擋塊位于所述通槽的內端;所述滑塊72未受外力時,部分所述滑塊72位于對應所述容納凹槽311上方。當將彈性擋圈放置在所述容納凹槽311中時,該滑塊72能夠起到限位彈性擋圈的作用,防止彈性擋圈脫離所述容納凹槽31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通槽的槽底為一向上傾斜面,所述滑塊72為直角梯形塊,且直角梯形塊的斜腰朝向所述擋板712。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通槽的槽底也可以是一平面,所述滑塊72為三角形、錐臺和等腰梯形等;只要保證所述滑塊72的朝向所述限位保護套5中心的側面與所述限位保護套5中心線的夾角為銳角即可。
優(yōu)選地,在所述滑塊72一端面開設有導向限位槽721,所述擋板712中央設有限位導向 柱713;所述彈簧73一端套設在所述限位導向柱713上,所述彈簧73另一端設在所述導向限位槽721中。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導向柱713為安裝在所述擋板712中央的螺桿。該導向限位槽721和限位導向柱713不僅能夠起到限位所述彈簧73作用,還能起到導向作用,從而確保所述彈簧73沿正確方向壓縮和伸長,見圖4。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參考圖5,所述右卡鉗32頭部與所述左卡鉗31頭部通過圓柱銷9可轉動地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右卡鉗32頭部端面開設有一連接凹槽321,所述左卡鉗31頭部端面具有一凸塊312,所述凸塊312插在所述連接凹槽321中,所述圓柱銷9間隙穿設在所述凸塊312和所述連接凹槽321的槽壁中。
參考圖1和圖3,裝配彈性擋圈時,首先將彈性擋圈放置在由所述容納凹槽311圍合成的形腔中,所述滑塊72壓著彈性擋圈,防止彈性擋圈脫離形腔。在踩踏所述氣動腳踏控制閥41,所述氣缸4驅動所述導向壓塊6移動,所述導向塊驅動所述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轉動和移動,使得所述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增大到設定數值,進而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會跟隨所述左卡鉗31與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而增大;再將軸類工件100的柄部101放置在所述限位保護套5內過程中,軸類工件100的軸承102對所述滑塊72施加一推力,所述滑塊72沿著所述滑槽向所述擋塊移動,所述彈簧73被壓縮;然后,所述氣缸4驅動所述導向壓塊6向初始位置移動,所述導向塊驅動所述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轉動和移動,所述左連桿61和右連桿62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減少,進而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會跟隨所述左卡鉗31與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而減少,最終所述彈性擋圈被安裝在所述柄部101卡槽中;然后取走軸類工件100,在取走過程中,所述軸承102對所述滑塊72的推力大小逐漸變?yōu)榱?,所述滑塊72在所述彈簧73的回彈力作用下也回到初始位置。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裝配軸類工件用彈性擋圈的裝置,由于所述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可通過控制所述氣缸4行程來控制和調節(jié),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所述的左卡鉗31和右卡鉗32的內壁上邊緣分別開設有容納凹槽311;當將彈性擋圈放置在由所述容納凹槽311圍合成的形腔中,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會跟隨所述左卡鉗31與右卡鉗32之間的距離而變化,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不會受人為因素干擾,避免了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過大和過小的情況,而且能夠確保每次裝配時所述彈性擋圈的開口大小一致,提高了安裝質量和效率。另外,在裝配過程,當所述柄部101放置在所述限位保護套5內時,所述限位保護套5能夠保護所述柄部101,避免所述柄部101漆面被刮擦。所以,本發(fā)明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yè)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