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光體、照明裝置以及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照明裝置、導光體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液晶顯示裝置等中使用的前光等照明裝置,以導光體和設置在其側端面的光源為基本構成,通過使從導光體側端面導入的光從導光體的出射面出射和被相反側的面上形成的棱鏡形狀反射后從出射面出射,而對液晶面板等被照明體進行照明(例如專利文獻1)。
圖20為表示具有這種現(xiàn)有的照明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的圖。圖21和圖22為說明圖20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20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由液晶面板120、和在其前面?zhèn)纫来卧O置的前光110以及前光罩130構成,在前光110中,符號112為導光體,符號113為棒導光體,符號115為LED(發(fā)光二極管)。而且,在導光體112的上面,連續(xù)形成有由平緩斜面部114a和陡峭斜面部114b構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突條114。而且,在液晶面板120中,符號121為上基板,符號122為下基板,符號123為液晶層,符號124為密封材料。另外,在液晶面板120中,未圖示的反射板設置在下基板122的外面?zhèn)然蛘邇让鎮(zhèn)取6仪肮庹?30為保護導光體的突條114的部件、配置在導光體112的上方,由透明材料、介質層等構成。前光罩130從導光體112略微離開配置,由此而在前光罩130和導光體112之間形成空氣層131。
專利文獻特開平11-109347號公報在如圖20所示的前光110中,如圖21所示,從棒導光體113導入導光體112內部的光源光,在導光體112內部一面反復全反射一面?zhèn)鞑?,主要向陡峭斜面?14b入射的光源光從導光體112的出射面112b出射(圖21所示的光A、B)。但是,即使與光A、B同樣地向陡峭斜面部114b入射的光,如圖21所示的光C、D那樣以比光A、B淺的入射角向斜面部入射的光,有時也會透過陡峭斜面部114b而向液晶顯示裝置的上面?zhèn)嚷┏觥_@是由于光C、D的入射角變淺并超過了導光體112和空氣的臨界角的緣故。這樣的光C、D不能作為照明光利用,所以造成前光110的亮度降低,相對于透過導光體2的顯示反差下降。
并且,如圖22所示,從導光體112的出射面112b出射的光源光,被內裝在液晶面板120內的反射板反射,透過導光體112、空氣層131和前光罩130出射到觀察者側(圖22所示的光E)。但是,出射光E透過前光罩130時,有時會在前光罩130和空氣層131的界面產(chǎn)生反向散射光(圖22中的光E),或出射光E的一部分被前光罩130吸收。這樣,也有透過前光罩130時,出射光E衰減,前光110的亮度降低的情況。
并且,如圖22所示,也有時外部光從液晶顯示裝置的外部入射,該外部光透過前光罩130和導光體112,被內裝在液晶面板120內的反射板反射,并再次透過導光體112和前光罩130出射到觀察者側(圖22所示的光G)。但是,外部光G向前光罩130入射時,有時會產(chǎn)生反向散射光(圖22中的光H),有時由于該散射光H而使黑色顯示的反差降低。
并且,在液晶顯示裝置的制造工藝中,有在導光體112和前光罩130之間混入異物,損害液晶顯示裝置的外觀的情況。
而且,需要分別單獨設置前光罩130和導光體112,使構成液晶顯示裝置的部件數(shù)量增加,部件成本提高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進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反差高、亮度高且漏光得以降低,且最好能夠實現(xiàn)薄型化的照明裝置。
而且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將從入光面導入的光高效率且均勻地傳播到出射面的導光體。
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照明裝置,反差高、亮度高且顯示品質良好的液晶顯示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構成。
本發(fā)明的導光體,從一方的側端面向內部導入從光源照射的光,一面使該光朝向另一方的側端面?zhèn)鞑?,一面反射該傳播光并使之從出射面出射的導光體,其特征在于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與該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間形成的角度為鈍角。
通過該構成,能夠有效防止向突條的斜面部入射的光成為透過前述斜面部而漏出的光,能夠增加由前述斜面部反射而對被照明體照明的光量,從而能夠提供高亮度的照明裝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和從側端面向內部導入該光源的光、并使在內部傳播的前述光從出射面出射的導光體,在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上形成反射該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并使之從前述反射面?zhèn)瘸錾涞睦忡R形狀,在與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
根據(jù)該照明裝置,在與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所以導光體不會損傷。而且,通過層疊保護層,能夠省略前光罩,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
并且,由于在導光體上直接層疊有保護層,所以不會在導光體和保護層之間形成空氣層,因此現(xiàn)有的反向散射光的產(chǎn)生得以減少,能夠提高亮度。
另外,因為保護層與現(xiàn)有的前光罩相比較,較薄地形成,所以能夠減少保護層自身的光吸收,能夠提高亮度。
而且,通過在出射面?zhèn)刃纬衫忡R形狀,能夠有效防止在導光體內部傳播的光從與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漏出,例如如果采用上述構成的照明裝置作為顯示裝置的前光,那么就可以顯著降低向顯示裝置正面方向的漏光,能夠得到高反差的顯示。而且,由于能夠使與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為平坦面,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優(yōu)點即,在應用于顯示裝置的前光時,能夠在顯示面?zhèn)扰渲们笆銎教姑?,保護前述棱鏡形狀。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為前面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為防反射層。
通過該構成,外部光向導光體入射時產(chǎn)生的反向散射光減少,從而能夠提高反差比。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為前面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由透明材料層構成。
通過該構成,能夠減少保護體自身的光吸收,能夠提高亮度。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為前面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由透明有機材料或者以介質層形成的多層膜構成。
通過該構成,多層膜的各層為由膜厚10~150nm(100~1500)左右的SiO2、TiO2、ZrO2等金屬氧化物或者Arton(光學用耐熱透明樹脂,日本合成橡膠公司制)、聚碳酸酯、聚氨酯、丙烯酸、脂環(huán)狀樹脂構成的多層膜,能夠形成由單層層疊多層的構成。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為前面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棱鏡形狀由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前述突條的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側形成有斜面部。
通過該構成,能夠容易地構成使前述傳播光從出射面出射的導光體。前述突條只要具有前述斜面部即可,并不特別限定其形狀。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中,優(yōu)選向前述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行進方向與該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間形成的角度為90°以上、150°以下。
通過該構成,能夠進一步有效地減少透過前述斜面部泄漏的光量,能夠提供高亮度的照明裝置。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斜面部的內面朝向前述出射面的外面?zhèn)刃纬伞?br>
通過該構成,可以得到能夠利用前述斜面部使前述傳播光高效率地向導光體的出射面?zhèn)瘸錾涞恼彰餮b置。
前述傳播光從光源導入導光體后,一面由導光體的上下面反復進行全反射一面行進,所以成為在一定程度上散射的光,相對于傳播光的水平面的角度分布根據(jù)導光體內部的傳播距離而變化,例如在1mm厚的丙烯酸樹脂制的導光體中,在光源附近為±40°左右的角度分布,在從光源離開大約50mm的位置為±20°左右的角度分布。因此,通過根據(jù)該傳播光的角度分布設定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能夠得到更加均勻的照明光。
另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也可以為在前述突條的頂部形成有平坦部的截面呈大致梯形形狀的構成。
通過該構成,通過使突條的頂部構成平坦部,向前述兩斜面部以外的出射面入射的傳播光不易向外側漏出,所以能夠增加由前述斜面部反射而沿所希望的方向行進的光的比例,能夠實質上提高照明裝置的亮度。而且,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也可以為前述突條形成為截面呈楔形的構成。
在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為40°以上、60°以下。
上述傾斜角度為前述導光體的水平基準面和前述斜面部之間形成的角度。通過該構成,能夠高效率地反射入射到前述斜面部的光,能夠得到高亮度的照明裝置,同時能夠減少前述斜面部的漏光,在使用前光的情況下,容易得到高反差的顯示。
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可以為前述光源具有沿前述導光體的側端面設置的棒導光體、和在該棒導光體的端面部設置的發(fā)光元件的構成。
通過該構成,利用前述棒導光體沿其延伸方向均勻地傳播光,所以,向導光體側端面入射的光在前述側端面內成為均勻分布的狀態(tài),其結果,能夠使導光體的出射面內的光量分布均勻化。
本發(fā)明的導光體,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向內部導入光的側端面、和使從該側端面導入并在內部傳播的前述光出射的出射面,前述側端面和出射面在相互交叉的方向形成,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多個用于反射該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并使之從前述出射面?zhèn)瘸錾涞耐粭l,前述突條在其傳播光行進方向側具有斜面部,在與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根據(jù)該導光體,能夠使從側端面導入的光高效率地從出射面出射,作為使用點光源面發(fā)光的元件,能夠提供適宜的導光體。上述導光體如果將光源的設置面和出射面沿交叉方向配置,則能夠適用于平板狀、棒狀等各種形狀。
而且,因為與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所以不會損傷導光體。而且,通過層疊保護層,可以省略前光罩,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并且,由于保護層在導光體上直接層疊,所以不會在導光體和保護層之間形成空氣層,因此減少了現(xiàn)有的反向散射光的產(chǎn)生,能夠提高亮度。
而且,因為保護層與現(xiàn)有的前光罩相比較,較薄地形成,所以能夠減少保護層自身的光吸收,能夠提高亮度。
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將前面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設置在液晶面板的前面或者背面。
通過該構成,能夠提供可以得到高亮度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特別是,如果將前述照明裝置設置在液晶面板前面,則能夠提供與現(xiàn)有相比可以得到高反差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導光體,從一方的側端面向內部導入從光源照射的光,一面使該光朝向另一方的側端面?zhèn)鞑?,一面使之從出射面出射,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多個截面呈楔形的突條,在該導光體內部傳播的光被前述突條反射并從前述出射面?zhèn)瘸錾?,其中上述突條具有相對于基準面向前述光的傳播方向傾斜的第1斜面,相對于基準面向前述光的傳播方向以比前述第1斜面陡峭的角度傾斜的第2斜面,和連接前述第1斜面和前述第2斜面的第3斜面。
根據(jù)這種導光體,能夠使第2斜面的反射光的一部分朝向導光體再反射而泄漏的光,向從垂直于基準面的方向遠離的角度反射。由此,例如在將導光體適用于液晶顯示裝置時,能夠大幅度提高液晶面板的可視性。
優(yōu)選將前述第1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0.5°~5.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2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40°~6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3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5°~10°的范圍內。如果將各斜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該范圍內,則能夠使在導光體內傳播的光高效率地出射,能夠出射明亮的照明光,并且能夠使漏光向從垂直于基準面的方向遠離的角度反射。
根據(jù)具有上述的導光體和光源的照明裝置,能夠提供一種照明裝置,能夠朝向被照明物出射明亮的照明光,并且將妨礙可視性的漏光抑制到最小限度。前述光源只要由沿前述導光體的側端面設置的棒導光體、和設置在該棒導光體的端面部的發(fā)光元件構成即可。
根據(jù)具有前述照明裝置和液晶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可以提供一種亮度高、且與現(xiàn)有相比反差高、可視性良好的液晶顯示裝置。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具有光源、和從側端的入射面向內部導入該光源的光、以均勻的照度從出射面出射的棒導光體,向與該出射面相鄰配置并照射被照明物的導光體供給光,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棒導光體的出射面上形成有用于反射以及出射該棒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的棱鏡形狀。
根據(jù)這種光源模組,能夠使導入棒導光體內傳播的光,利用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地出射。能夠大幅度提高從出射面照射的光的照度。
優(yōu)選前述棱鏡形狀由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在前述突條的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側形成斜面部。而且,優(yōu)選向前述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和該傳播光的行進方向之間構成的角度為鈍角。根據(jù)這種光源模組,能夠增加由前述斜面部反射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出射的光量。
也可前述突條越遠離前述光源、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越大地形成,而且,也可前述突條越遠離前述光源、形成尺寸越大地形成。根據(jù)這種光源,能夠使從出射面出射的光在出射面的整個范圍內照度均勻,可以消除亮度不均勻。
也可前述斜面部的內面朝向前述出射面的外面?zhèn)刃纬?,而且也可前述突條為在其頂部形成有平坦部的截面呈大致梯形的形狀。并且,也可前述突條截面呈楔形形狀。根據(jù)這種光源模組,成為不容易從前述斜面部以外的面漏出光的構造,能夠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照明光的亮度。優(yōu)選將該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設定為40°以上、60°以下。
如果將上述光源模組應用于具有傳播從光源模組出射的光并照射被照明物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則可以大幅度提高從照明裝置出射的光的照度。而且,如果將該照明裝置應用于液晶顯示裝置,則可以減少液晶面板的照明不均勻,實現(xiàn)可視性良好的、可以進行清晰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構造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圖。
圖3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構造圖。
圖4是用于說明基于圖3所示的突條14的傳播光的反射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構造圖。
圖5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構造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前光的其他形態(tài)的局部截面構造圖。
圖7是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導光體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圖。
圖8是圖7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圖。
圖9是將本發(fā)明的導光體的突條的形態(tài)放大表示的局部立體圖。
圖10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導光體的導光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圖。
圖11是用于說明基于本發(fā)明的導光體的突條的傳播光的反射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圖。
圖12是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圖。
圖14是用于說明圖13所示的光源模組的截面圖。
圖15是用于說明圖14所示的光源模組導光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圖。
圖16是用于說明基于圖15所示的突條的傳播光的反射狀態(tài)的放大截面圖。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的第2實施方式的截面圖。
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的第3實施方式的截面圖。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的第4實施方式的截面圖。
圖20是表示具有現(xiàn)有的照明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的圖。
圖21是用于說明圖20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說明22是用于說明圖20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說明中10、30-前光,12、32-導光體,12b-出射面,14、34-突條,14b-平緩斜面部(第1斜面部),14a-陡峭斜面部(第2斜面部),14c-第3斜面部,13-棒導光體,13a-出射面,13c-入射面,16-突條,16a-平緩斜面部(斜面部),16b-陡峭斜面部(斜面部),25、35-保護層,15-發(fā)光元件,20-液晶面板,9-液晶顯示裝置,11-光源模組。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圖1是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具有前光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構造圖。圖2是圖1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截面構造圖。圖3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前光的導光狀態(tài)的局部截面構造圖。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具有前光(照明裝置)10和設置在其背面?zhèn)?圖示下面?zhèn)?的液晶面板20。
如圖1所示,前光10具有大致平板狀的透明的導光體12、沿著其側端面設置12a的棒導光體13、和設置在該棒導光體13的長度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面的發(fā)光元件15。即、在本實施方式的前光10中,發(fā)光元件15和棒導光體13構成光源,導光體12的側端面12a構成導光體的入光面。
而且,如圖2所示,導光體12的液晶面板側面(圖示下面)12b為排列形成有與導光體12的側端面12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個突條14的、截面呈大致鋸齒形的形狀。
并且,如圖2所示,在導光體12的與液晶面板側面相反的一側的面(圖示上面)12c上,層疊有保護層25。
液晶面板20為具有對向配置的上基板21和下基板22而構成的反射型的液晶顯示裝置,圖1中虛線所示的矩形形狀的區(qū)域20D為液晶面板20的顯示區(qū)域,在顯示區(qū)域20D內以矩陣狀形成未圖示的象素。
上述構成的液晶顯示裝置,在液晶面板20的顯示區(qū)域20D上配置導光體12,能夠透過該導光體12可視液晶面板20的顯示區(qū)域。而且,在不能得到外部光的暗處,使發(fā)光元件15點亮,將從該發(fā)光元件15出射的光經(jīng)由棒導光體13從導光體12的入光面12a導入導光體內部,使在導光體內部傳播的光(傳播光)從導光體12的圖示下面(出射面)12b一側朝向液晶面板20出射,對液晶面板20進行照明。
前光10的導光體12,如圖2和圖3所示,為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顯示區(qū)域上并將從發(fā)光元件15出射的光從出射面12b一側向液晶面板20出射的平板狀的部件,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構成。如圖2的局部截面圖所示,在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上,多個突條14相互平行地形成為俯視條紋狀,并構成棱鏡形狀,與出射面12b相反的一側的面(對向面)12c,形成為平坦面。
如圖3所示,在出射面12b上形成的突條14為由相對于出射面12b的水平基準面z傾斜形成的一對斜面部構成的縱截面呈楔狀的結構,這些斜面部中的一方為平緩斜面部14a,另一方為以比該平緩斜面部14a陡峭的傾斜角度形成的陡峭斜面部(斜面部)14b。而且,前述平緩斜面部14a相對于出射面12b的水平基準面z具有傾斜角θ1而形成,陡峭斜面部14b具有傾斜角θ2而形成,兩者的傾斜方向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的法線方向而言處于同一方向。即、陡峭斜面部14b的外面朝向導光體12的對向面12c側,內面朝向出射面12b的外側。
這樣,在圖3中,在導光體12內部從左側(棒導光體13側)向右側傳播的光,通過出射面12b的陡峭斜面部14b向出射面12b側反射,并朝向配置在導光體12的背面?zhèn)鹊囊壕姘?0出射。
而且,如圖2所示,層疊在導光體12的對向面12c上的保護層25,在對向面12c的整個面上層疊。該保護層25由比導光體12硬的材質構成,一般選擇至少在可見光區(qū)域內不具有吸收性的高分子材料或者介質層。具體而言,由Arton(光學用耐熱透明樹脂,日本合成橡膠公司制)、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氨酯樹脂、脂環(huán)狀樹脂等透明樹脂、或者SiO2、TiO2、ZrO2等氧化物膜、以及其復合體形成。
而且,該保護層25兼作防反射層,抑制從外部向導光體12入射的外部光的反向散射,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反差。
優(yōu)選保護層25的厚度處于0.05μm以上、100μm以下的范圍,更優(yōu)選處于0.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圍。如果保護層25的厚度比0.05μm薄,則容易在導光體12上產(chǎn)生損傷,故不理想,如果厚度超過100μm,則保護層25的光吸收量增加,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降低,故不理想。
下面,參照圖3和圖4說明前述陡峭斜面部14b對傳播光的反射作用。圖4是將圖3所示的陡峭斜面部14b放大表示的局部截面構造圖。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前光10中,前述陡峭斜面部14b具有傾斜角θ2,以使從導光體12內部向陡峭斜面部14b入射的傳播光Lin、和陡峭斜面部14b對前述傳播光Lin的反射光Lout之間形成的角度θ4構成鈍角。即、在形成該陡峭斜面部14b(突條14)的位置,傳播光Lin相對于陡峭斜面部14b以超過45°的入射角入射。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入射到陡峭斜面部14b的傳播光Lin透過,其結果,可以增加由陡峭斜面部14b反射的光量,提高前光10的亮度。
并且,本發(fā)明人驗證了通過上述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的最佳化,可以增加前光10的照明光量,這一點將在后述的實施例中詳細說明。
在前光10中,優(yōu)選圖3所示的平緩斜面部14a的傾斜角θ1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處于0.5°以上5°以下的范圍,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θ2處于40°以上60°以下的范圍。如果處于該范圍內,就能夠使在導光體12面內傳播的光高效率地向液晶面板20出射,能夠構成可以實現(xiàn)明亮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在平緩斜面部14a的傾斜角θ1不足0.5°時,前光的平均亮度降低,在超過5°時,不能使導光體面內的出射光量均勻化。而且,在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θ2不足40°時、以及超過60°時,透過陡峭斜面部14b而漏出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12b出射的光量(即前光10的亮度)降低,故不理想。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前光10中,突條14的節(jié)距P(棱鏡槽14的頂點部的間隔、或者槽底頂部的間隔)在導光體的出射面12b面內保持固定。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前光10的情況下,突條14的高度h(水平基準面z和突條14的槽底頂部的距離)也在出射面12b的面內保持固定。
并且,突條14的節(jié)距P和高度h不需要一定在出射面12b的面內保持固定,即使使其變化而形成突條14,也不超出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而且,即使改變各突條14的傾斜角度θ1和θ2而形成突條14,也不超出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然后,如圖5所示,從導光體12出射的出射光(圖5中的光I)被未圖示的液晶顯示面板中內裝的反射板反射,成為反射光(圖5中的光J)并再度向導光體12入射。入射到導光體12的反射光J,透過保護層25而向觀察者側出射。由于保護層25與導光體12緊貼在一起,所以保護層25和導光體12的界面處的反射光J的反向散射光少,反射光J的衰減得以抑制。而且保護層25的厚度比現(xiàn)有的前光罩薄,所以保護層對反射光J的光吸收少,反射光J的衰減得以抑制。
并且,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有時通過利用液晶顯示面板的反射板反射從液晶顯示裝置的外部入射的外部光(圖5中的光K),而將該外部光K作為照明光利用。因為本實施方式中的保護層25兼作防反射層,所以在外部光K入射到保護層25時,在保護層25和外部的空氣的界面處的外部光K的反向散射少,外部光K的衰減得以抑制。
這樣,通過在導光體12上層疊保護層25,能夠減少反射光J、外部光K的反向散射光,能夠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而且由于保護層25的光吸收少,也能夠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
并且,因為導光體12的觀察者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25,所以不會使導光體12受到損傷等。而且,能夠通過層疊保護層25,省略現(xiàn)有的前光罩,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
棒導光體13為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材料構成的棒狀的部件,沿著導光體12的側端面12a配置。在該棒導光體13的背面(與導光體12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加工有未圖示的棱鏡形狀,能夠將從端面導入并沿棒導光體13的長度方向傳播的光向導光體12的側端面12a均勻地照射。
液晶面板20的構造為,在對向配置的上基板21和下基板22之間夾持液晶層23,該液晶層23沿著基板21、22的內面?zhèn)戎苓叢恳云矫娈嬁驙钤O置的密封材料24密封。在上基板21的內面?zhèn)?下基板22側),形成有液晶控制層26,在下基板22的內面?zhèn)?上基板21側),形成具有用于反射前光10的照明光或外部光的金屬薄膜的反射層27,在該反射層27上形成有液晶控制層28。
液晶控制層26、28包括用于驅動控制液晶層23的電極、取向膜等,也包括用于開關上述電極的半導體元件等。而且,根據(jù)情況也可以具有用于彩色顯示的彩色濾光片。
反射層27具有反射膜,并優(yōu)選具有光散射機構,其中上述反射膜用于反射入射到液晶面板20中的外部光或前光10的照明光,由鋁或銀等高反射率的金屬薄膜構成,上述光散射機構用于防止反射光在特定的方向變強而液晶顯示裝置的可視性降低。作為該光散射機構,可以采用在賦予反射膜凹凸形狀的結構,或在樹脂膜中分散有與構成樹脂膜的材料折射率不同的樹脂球(beads)的散射膜等。
在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中,在設置在液晶面板20的前面的前光10的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上形成棱鏡形狀,出射面12b的突條14的陡峭斜面部14b使從導光體12內部入射的傳播光產(chǎn)生鈍角的反射光,由此能夠提高向陡峭斜面部14b入射的傳播光的反射率,因而能夠提高照明光的亮度。而且,通過如上所述提高陡峭斜面部14b的反射率,液晶顯示裝置正面方向(前光10上方)的漏光量得以減少。并且,因為前述棱鏡形狀在與液晶面板20對向的面上形成,所以突條14不會破損,與現(xiàn)有的前光相比較,耐久性良好。
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在使前光10點亮的反射顯示中,可以得到高亮度、高反差的高品質的顯示。
而且,由于觀察側的最上面為平坦面,所以有如下的優(yōu)點,即在配置輸入裝置時,光的透過性良好,可以進行穩(wěn)定的設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保護層25,舉例說明了由單一膜構成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層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為由金屬氧化物等介質層構成的多層膜。作為這種場合的多層膜,優(yōu)選將透明材料層疊大約2層~10層。而且構成多層膜的透明材料的種類,可以用相同的透明材料構成所有層,也可以每層都更換透明材料的材質。作為這里使用的透明材料的材質,可以舉出Arton(光學用耐熱透明樹脂,日本合成橡膠公司制)、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氨酯樹脂、脂環(huán)狀樹脂等透明樹脂、或者SiO2、TiO2、ZrO2等氧化物膜等。通過形成這種構成,與單一材料相比較,更容易發(fā)揮作為防反射層的效果,可以減少反向散射,在提高反差和提高表面的耐損傷性方面發(fā)揮巨大的效果。
(照明裝置的其他方式)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作為導光體出射面12b的棱鏡形狀,具有使突條14呈截面楔形、使出射面12b呈截面鋸齒形的形狀的前光進行了說明,但是該出射面12b的棱鏡形狀不限定于前述形狀,若具有能夠利用前述陡峭斜面部并高效率地出射照明光的構造即可。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設置著具有排列形成多個截面呈大致梯形形狀的突條而構成的截面呈大致矩形波狀的出射面12b的導光體的前光的局部截面構造的圖。
圖6所示的前光30,取代圖1和圖2所示的前光10的導光體12,而設置著具有圖6所示的局部截面構造的導光體32,其整體外觀與圖1所示的前光10大致相同。
導光體32以其下面?zhèn)葹槌錾涿?2b,與出射面32b相反的一側的面為對向面32c,在出射面32b上排列形成有沿紙面垂直方向延伸的多個突條34,對向面32c為平坦面。而且在與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對向面32c上層疊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的保護層25構造相同的保護層35。
上述突條34為以平坦部34a為頂部,其寬度方向兩側形成有第1斜面部(斜面部)34b和第2斜面部(斜面部)34c的截面為大致梯形的形狀,前述第1斜面部34b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具有傾斜角θ2而傾斜,第2斜面部34c具有傾斜角θ3而傾斜。而且,第1斜面部34b和第2斜面部34c相對于導光體32的法線向同一側傾斜。
相鄰的突條34、34之間為形成為平坦面的底面部34d,在本實施方式的前光中,前述第1、第2斜面部34b、34c以外的出射面32b的平面區(qū)域,和突條34的平坦部34a一起形成與水平基準面z平行的平坦面。
上述第1斜面部34b的傾斜角θ2與圖3所示的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θ2同樣,為使向第1斜面部34b入射的傳播光產(chǎn)生鈍角(θ4)的方向的反射光的構造,突條34的節(jié)距P和高度h也與圖3所示的突條14同樣地在出射面32b內保持固定。
優(yōu)選上述第2斜面部34c的傾斜角θ3處于40°以上60°以下的范圍。通過處于上述范圍,從第1斜面部34b漏出的光減少,能夠提高前光的亮度。
根據(jù)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前光30,也可以使向第1斜面部34b入射的光高效率地反射并構成照明光,所以可以得到高亮度的照明光。而且,因為能夠減少透過前述第1斜面部34b而向對向面32c側出射的光量,所以在設置在顯示裝置的前面時,不會降低反差,能夠得到高品質的顯示。
另外,通過使斜面部34b、34c以外的出射面32b的平面區(qū)域為平坦面,構成在導光體32內部傳播的光不易向斜面部以外的面漏出的構造,能夠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照明光的亮度。
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將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作為前光使用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即使作為設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的背光,本發(fā)明也可以適宜地采用。這時,使形成有前述棱鏡形狀的導光體面與液晶面板的背面對向配置即可,根據(jù)該構成,與現(xiàn)有的背光相比較,可以得到高亮度的照明光,能夠提供顯示明亮的液晶顯示裝置。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導光體12,如圖8和圖9所示,為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顯示區(qū)域上、將從發(fā)光元件15朝向光傳播方向L出射的光從出射面12b側向液晶面板20出射的大致平板狀的部件,例如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形成。如圖8的局部截面圖所示,在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上,多個突條14相互平行地形成為俯視條紋狀,并構成棱鏡形狀,與出射面12b相反的一側的面(對向面)12c,形成為平坦面。
如圖9和圖10所示,在出射面12b上形成的突條14為由相對于出射面12b的水平基準面z傾斜形成的3個斜面部構成的縱截面呈楔狀的結構,為第1斜面(平緩斜面部)14a、第2斜面(陡峭斜面部)14b、和第3斜面(頂端斜面部)14c。第1斜面(平緩斜面部)14a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以傾斜角θ1向光傳播方向L的方向傾斜,第2斜面(陡峭斜面部)14b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以傾斜角θ2向光傳播方向L的方向傾斜。第3斜面(頂端斜面部)14c以連接第1斜面和第2斜面的形態(tài)構成突條14的前端部分,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以傾斜角θ3向光傳播方向L的方向傾斜。
這些第1斜面14a、第2斜面14b、和第3斜面14c的傾斜方向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的法線處于同一方向。即、以第2斜面14b的外面朝向導光體12的對向面12c一側、內面朝向出射面12b的外側的方式形成。而且,第1斜面14a和第3斜面14c以外面朝向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的外側、內面朝向對向面12c一側的方式形成。這樣,就利用出射面12b的第2斜面14b將導光體12內部在圖10中從左側(棒導光體13側)向右側傳播的光向出射面12b側反射,并朝向配置在導光體12的背面?zhèn)鹊囊壕姘?0出射。
這里,參照圖10和圖11對前述第2斜面14b的傳播光的反射作用進行說明。圖11是將圖10所示的第2斜面14b放大表示的局部截面構成圖。在本實施方式的導光體12中,如圖11所示,以傾斜角θ2形成前述第2斜面14b,以使從導光體12內部向第2斜面14b入射的傳播光Lin和第2斜面14b對前述傳播光Lin的反射光Lout之間構成的角度θ4為鈍角。即、在形成有該第2斜面14b(突條14)的位置,傳播光Lin相對于第2斜面14b以超過45°的入射角入射。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入射到第2斜面14b的傳播光Lin透過,其結果,可以增加由第2斜面14b反射的光量,提高前光10的亮度。
此時,在由第2斜面14b反射的傳播光Lin反射光Lout從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出射時,反射光Lout的一部分在出射面12b的內側朝向導光體12再反射,從而產(chǎn)生漏光LR。但是,通過在第1斜面14a的頂端側形成的第3斜面14c,該漏光LR向遠離水平基準面z的垂直方向y、即遠離液晶面板20的顯示面的垂直方向的角度反射,從而防止向液晶面板20的顯示面的垂直方向y反射。因此,能夠顯著減少造成液晶面板20的反差降低的原因、即朝向水平基準面z的垂直方向y(液晶面板20的顯示面的垂直方向y)的漏光,大幅度提高液晶面板20的可視性。并且,本發(fā)明人驗證了可以通過上述第3斜面14c的作用提高LCD的反差的事實,將在后面的實施例中予以詳細說明。
在本發(fā)明的導光體12中,圖9、圖10所示的第1斜面14a的傾斜角θ1,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處于0.5°以上、5°以下的范圍內較適宜,第2斜面14b的傾斜角θ2,處于40°以上、60°以下的范圍內較適宜。如果處于該范圍內,則能夠使在導光體12面內傳播的光高效率地向液晶面板20出射,能夠構成可以進行明亮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若第1斜面14a的傾斜角θ1不足0.5°,則前光的平均亮度降低,當超過5°時,則無法使導光體面內的出射光量均勻化。而且,當?shù)?斜面14b的傾斜角θ2低于40°時、以及超過60°時,透過第2斜面14b而漏出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12b出射的光量(即前光10的亮度)降低,故不理想。
而且,在本發(fā)明的導光體12中,圖9、圖10所示的第3斜面14c的傾斜角θ3,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處于-5°以上、10°以下的范圍內較適宜。如果使第3斜面14c的傾斜角θ3處于該范圍,則能夠通過反射光Lout的一部分朝向導光體12再反射而使漏光LR向遠離水平基準面z的垂直方向y、即遠離液晶面板20的顯示面的垂直方向的角度反射,從而能夠大幅度提高液晶面板20的可視性。
在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9中,形成于在液晶面板20的前面設置的前光10的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上的突條14的第2斜面14b,相對于從導光體12內部入射的傳播光產(chǎn)生鈍角的反射光,所以能夠提高向第2斜面14b入射的傳播光的反射率,進而能夠提高照明光的亮度。這樣,因為通過在出射面12b上形成的突條14的第3斜面14c使該反射光出射時的漏光向遠離液晶面板20的顯示面的垂直方向的角度反射,所以能夠提高液晶面板20的反差、大幅度提高可視性。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9,在點亮前光10的反射顯示中,能夠得到高亮度、高反差的高品質的顯示。
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將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作為前光使用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即使作為設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的背光,本發(fā)明也可以適宜地采用。這時,使形成有前述突條的導光體面與液晶面板的背面對向配置即可,根據(jù)該構成,與現(xiàn)有的背光相比較,可以得到高亮度的照明光,能夠提供顯示明亮的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圖12是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棒導光體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概略的立體圖,圖13是圖12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箭頭2的位置處的截面圖。液晶顯示裝置9如圖12和圖13所示,具有前光(照明裝置)10、和設置在其背面?zhèn)?圖示下面?zhèn)?的液晶面板20。
圖14是表示光源模組的構成的截面圖。朝向導光體12出射光的光源模組11由棒導光體13和發(fā)光元件(光源)15構成。棒導光體13例如為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構成的方棒狀的透明部件。發(fā)光元件(光源)15由1個或者多個LED構成,為例如照射白色光的點光源。這種白色光可以通過白色LED得到,也可以將R、G、B的三原色的LED排列并使之在棒導光體13內混合得到。
棒導光體13如圖14和圖15所示,其與導光體12的入射面12a對向的一側構成出射面13a,該出射面13a的相反側形成反射面13b。在棒導光體13的出射面13a上,多個突條16相互平行地形成為俯視條紋狀,并構成棱鏡形狀,與出射面13a相反的一側的反射面13b形成為平坦面。而且,與發(fā)光元件(光源)15相接的端面構成入射面13c,發(fā)光元件(光源)15的光從該入射面13c導入棒導光體13內。
在棒導光體13的出射面13a上形成的突條16為由相對于出射面13a的水平基準面z傾斜形成的一對斜面部構成的縱截面呈楔狀的結構,這些斜面部中的一方為平緩斜面部16a,另一方為以比該平緩斜面部16a陡峭的傾斜角度形成的陡峭斜面部(斜面部)16b。而且,前述平緩斜面部16a相對于出射面13a的水平基準面z具有傾斜角θ1而形成,陡峭斜面部16b具有傾斜角θ2而形成,兩者的傾斜方向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的法線方向而言處于同一方向。即、陡峭斜面部16b的外面朝向棒導光體13的反射面13b側,內面朝向出射面13a的外側。
這樣,在圖15中,在棒導光體13內部從左側(發(fā)光元件15側)向右側傳播的光,通過出射面13a的陡峭斜面部16b向出射面13a側反射,并朝向導光體12的入射面12a出射。
在此,參照圖15和圖16對前述陡峭斜面部16b對傳播光的反射作用進行說明。圖16是將圖15所示的陡峭斜面部16b放大顯示的局部截面構成圖。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11中,如圖16所示,以傾斜角θ2形成前述陡峭斜面部16b,以使從棒導光體13內部向陡峭斜面部16b入射的傳播光Lin和陡峭斜面部16b對前述傳播光Lin的反射光Lout之間構成的角度θ4為鈍角。即、在形成有該陡峭斜面部16b(突條16)的位置,傳播光Lin相對于陡峭斜面部16b以超過45°的入射角入射。
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入射到陡峭斜面部16b的傳播光Lin透過,其結果,可以增加由陡峭斜面部16b反射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13a向導光體12出射的光量。并且,本發(fā)明人驗證了可以通過上述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的最佳化來增加光源模組11的出射光量的事實,將在后面的實施例中予以詳細說明。
在光源模組11中,優(yōu)選圖15所示的平緩斜面部16a的傾斜角θ1,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處于0.5°以上、5°以下的范圍內,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θ2處于40°以上、60°以下的范圍內。若平緩斜面部16a的傾斜角θ1不足0.5°,則光源模組11的平均亮度降低,當超過5°時,則無法使棒導光體13面內的出射光量均勻化。而且,當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θ2低于40°時、以及超過60°時,透過陡峭斜面部16b而漏出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13a出射的光量(即光源模組11的亮度)降低,故不理想。并且,優(yōu)選突條16的形成節(jié)距P為0.1mm以上、0.4mm以下。
如果在上述范圍內形成構成棒導光體13的突條16,則能夠使在棒導光體13內傳播的光,利用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的向導光體12出射,能夠大大有助于實現(xiàn)可以進行明亮清晰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如上所述,在具有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11的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中,在向設置在液晶面板20的前面的導光體12供給光的光源11的棒導光體13的出射面13a上形成棱鏡形狀,出射面13a的突條16的陡峭斜面部16b使在導光體13內部傳播的光產(chǎn)生鈍角的反射光,由此能夠提高向陡峭斜面部16b入射的傳播光的反射率,因而能夠提高照明光的亮度。而且,通過如上所述提高陡峭斜面部16b的反射率,能夠減少無助于液晶顯示面板20的照明的無用的漏光光量。并且,因為前述棱鏡形狀在與導光體12的入射面12a對向的面上形成,所以突條16不會破損。
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和具有該光源模組的照明裝置,可以得到高亮度、且均勻的照明光,根據(jù)具有該光源模組和照明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可以得到高反差的高品質的顯示。
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作為在光源模組11的棒導光體13的出射面13a上形成的棱鏡形狀,具有使突條16呈截面楔形、使出射面13a呈截面鋸齒形的形狀的光源模組進行了說明,但是該出射面13a的棱鏡形狀不限定于前述的形狀,只要具有能夠利用前述陡峭斜面部高效率地出射照明光的構造即可。圖17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設置著具有排列形成有多個截面呈大致梯形形狀的突條的、截面呈大致矩形波狀的出射面的導光體的前光的局部截面構造的圖。
圖17所示的光源模組30,取代圖12和圖13所示的光源模組11的棒導光體13,而設置著具有圖17所示的局部截面構造的棒導光體32,其整體外觀與圖12所示的光源模組11大致相同。
棒導光體32以其下面?zhèn)葹槌錾涿?2b,與出射面32b相反的一側的面為對向面32c,在出射面32b上排列形成有沿紙面垂直方向延伸的多個突條34,對向面32c為平坦面。上述突條34為以平坦部34a為頂部、其寬度方向兩側形成有第1斜面部(斜面部)34b和第2斜面部(斜面部)34c的截面為大致梯形的形狀,前述第1斜面部34b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具有傾斜角θ2而傾斜,第2斜面部34c具有傾斜角θ3而傾斜。而且,第1斜面部34b和第2斜面部34c相對于棒導光體32的法線向同一側傾斜。相鄰的突條34、34之間為以平坦面形成的底面部34d,在本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30中,前述第1、第2斜面部34b、34c以外的出射面32b的平面區(qū)域,和突條34的平坦部34a一起形成與水平基準面z平行的平坦面。
上述第1斜面部34b的傾斜角θ2與圖15所示的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θ2同樣,為使向第1斜面部34b入射的傳播光產(chǎn)生鈍角(θ4)的方向的反射光的構造。優(yōu)選上述第2斜面部34c的傾斜角θ3處于40°以上60°以下的范圍。通過處于上述范圍,從第1斜面部34b漏出的光減少,能夠提高光源模組30的亮度。而且,優(yōu)選突條34的形成節(jié)距P為0.1mm以上、0.4mm以下。
如果在上述范圍內形成構成棒導光體32的突條34,則能夠使在棒導光體32內傳播的光,利用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地向導光體出射,能夠大大有助于實現(xiàn)可以進行明亮清晰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根據(jù)具有上述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30,也可以使向第1斜面部34b入射的光高效率地反射并構成照明光,所以可以得到高亮度的照明光。而且,因為能夠減少透過前述第1斜面部34b而向對向面32c側出射的光量,所以將具有這種光源模組30的照明裝置應用于液晶顯示裝置,則不會降低反差,從而能夠得到高品質的顯示。另外,通過使斜面部34b、34c以外的出射面32b的平面區(qū)域為平坦面,構成在棒導光體32內部傳播的光不易向斜面部以外的面漏出的構造,能夠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照明光的亮度。
雖然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11、30中,圖15、17所示的棒導光體13、32中的厚度T(突條16、34的頂點部、頂點部和反射面13b、32c的間隔)在棒導光體13、32的長度方向上保持固定,突條16、34的陡峭斜面部16b和第1、第2斜面部34b、34c的寬度L也在出射面13a、32b的面內保持固定,但是如果使這些T和L根據(jù)離開光源的距離而變化,則能夠使從棒導光體的出射面出射的光的照度在面內更加均勻、消除不均勻,因而更加理想。
圖18是表示使上述棒導光體的厚度T根據(jù)距光源的距離而變化的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的截面圖。例如朝向與液晶顯示面板相鄰設置的導光體40出射光的光源41,與前述實施方式同樣地由棒導光體42和發(fā)光元件(光源)43構成。棒導光體42例如為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構成的方棒狀的透明部件。發(fā)光元件(光源)43由1個或者多個LED構成,為例如照射白色光的點光源。
棒導光體42與導光體40的入射面40a對向的一側構成出射面42a,該出射面42a的相反側形成反射面42b。在棒導光體40的出射面42a上,多個突條44相互平行地形成為俯視條紋狀,并構成棱鏡形狀,與出射面42a相反的一側的反射面42b形成為平坦面。
在棒導光體42的出射面42a上形成的突條44,與前述實施方式同樣,為由相對于出射面42a的水平基準面z傾斜形成的一對斜面部構成的縱截面呈楔狀的結構,這些斜面部中的一方為平緩斜面部44a,另一方為以比該平緩斜面部44a陡峭的傾斜角度形成的陡峭斜面部(斜面部)44b。并且,用突條44的頂點部和反射面42b的間隔表現(xiàn)的棒導光體42的厚度隨著棒導光體42的長度方向A的位置而變化。即、在棒導光體42的長度方向A的兩端側,形成最小厚度T1,從該處朝向棒導光體42的長度方向A的中央部位形成最大厚度T2。
這種棒導光體42的長度方向A的厚度的變化,例如將T1設定為約2.8mm,T2設定為約3.0mm,其間平緩地隆起形成即可。這樣,如果使棒導光體42的長度方向A的厚度根據(jù)離開發(fā)光元件(光源)43的距離而變化,則能夠使從出射面42a向導光體40出射的光在出射面42a的整個范圍內照度均勻,可以消除亮度不均勻。
如果使用這種光源模組41從導光體40對液晶面板進行照明,則能夠使在棒導光體42內傳播的光通過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地向導光體40出射,所以大大有助于提高液晶面板的可視性。并且,本發(fā)明人驗證了通過使上述棒導光體42的厚度在長度方向A變化,可以利用光源模組41的出射光量的均勻化防止亮度不均勻,這一點將在后述的實施例中詳細說明。
圖19是表示使棒導光體的突條的陡峭斜面部的寬度L隨著從光源離開的距離而變化的實施方式的光源模組的截面圖。例如朝向與液晶顯示面板相鄰設置的導光體50出射光的光源模組51,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由棒導光體52和發(fā)光元件(光源)53構成。棒導光體53例如為由透明的丙烯酸樹脂等構成的方棒狀的透明部件,發(fā)光元件(光源)43由1個或者多個LED構成,為例如照射白色光的點光源。
棒導光體52與導光體50的入射面50a對向的一側構成出射面52a,該出射面52a的相反側形成反射面52b。在棒導光體52的出射面52a上,多個突條54相互平行地形成為俯視條紋狀,并構成棱鏡形狀,與出射面52a相反的一側的反射面52b形成為平坦面。
在棒導光體52的出射面52a上形成的突條54,與前述實施方式同樣,為由相對于出射面52a的水平基準面z傾斜形成的一對斜面部構成的縱截面呈楔狀的結構,這些斜面部中的一方為平緩斜面部54a,另一方為以比該平緩斜面部54a陡峭的傾斜角度形成的陡峭斜面部(斜面部)54b。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陡峭斜面部(斜面部)54b的寬度隨著棒導光體52的長度方向A的位置而變化。即、在棒導光體52的發(fā)光元件(光源)53側,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形成最小寬度L1,在最遠離發(fā)光元件53的一側的陡峭斜面部(斜面部)54b的寬度形成最大寬度L2,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從L1向L2逐漸增大地形成。由此,越遠離發(fā)光元件(光源)53,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越大。
這種棒導光體52的長度方向A的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變化,例如將L1設定為約10μm,L2設定為約50μm,其間形成的突條54的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逐漸增大地成型即可。這樣,如果使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根據(jù)離開發(fā)光元件(光源)53的距離增加而逐漸增大,則能夠使從出射面52a向導光體50出射的光在出射面52a的整個范圍內照度均勻,可以消除亮度不均勻。
如果使用這種光源模組51從導光體50對液晶面板進行照明,則能夠使在棒導光體52內傳播的光通過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地向導光體50出射,所以大大有助于提高液晶面板的可視性。并且,本發(fā)明人驗證了通過使突條54的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變化,可以利用光源模組51的出射光量的均勻化防止亮度不均勻,這一點將在后述的實施例中詳細說明。
實施例
下面,利用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效果,但是以下的實施例并不限定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實施例1)在本例中,對于圖1~圖3所示的新穎形狀的導光體、和圖20所示的現(xiàn)有形狀的導光體進行了如下的比較,即進行了將出射傳播光的斜面部的傾斜角對于傳播光的入射角最佳化的情況下的出射光量和漏光量的比較。
表1為將本例中比較的導光體的各部分的參數(shù)歸納表示的表,在該表中,新穎形狀表示圖3所示的導光體,現(xiàn)有形狀表示圖20所示的導光體。而且,新穎形狀中的θ1、θ2分別表示圖3所示的傾斜角,現(xiàn)有形狀中的θ1、θ2分別表示圖20所示的傾斜角。而且,導光體的大小均為70mm W×50mm L×1.0mm t,材質均為丙烯酸樹脂(折射率為1.48)。
其次,將在以上述條件從各形狀的導光體的入光面入射1Lumen的光束時,向LCD側(液晶面板側)出射的光束和向觀察者側出射的光束的計算結果一并記載在表1中。如從表1看到的那樣,確認了具有本發(fā)明的構成的新穎形狀的導光體,向LCD側出射的光束與現(xiàn)有形狀相比大幅度增加,并且向觀察者側漏出的光束顯著減少。特別是確認了如果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θ2為45°~50°的范圍,則可以得到照明亮度高、漏光量少的導光體。
表1
(實施例2)
其次,對在圖3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導光體12的出射面12b上形成的突條14、和在圖20所示的現(xiàn)有的導光體112的上面形成的突條114的對于從導光體內部入射的傳播光的反射特性進行了比較。比較結果用以下的表2~表5表示。表2和表3為本發(fā)明的導光體、即新穎形狀的突條的反射特性,表4和表5為現(xiàn)有形狀的突條的反射特性。另外,表2和表4為導光體的構成材料為Arton(商品名JSR公司制)的情況下的結果,表3和表5為導光體的構成材料為丙烯酸樹脂的情況下的結果。
在這些表中,入光角在表2、3中相當于圖4所示的圖中的角度θ6,表示從導光體12內部側向陡峭斜面部14b入射的光相對于水平基準面z的角度。而且,入光角的正負以從導光體內部向陡峭斜面部14b行進的光的入光角為正,即使新穎形狀和現(xiàn)有形狀的入光角的正負相同,在新穎形狀中表示從導光體的上面朝向下面的光的角度,在現(xiàn)有形狀中表示從導光體的下面朝向上面的光的角度。在本實施例中,使上述入光角在0°~8°的范圍內變化。
傾斜角在表2、3中表示陡峭斜面部14b的傾斜角θ2,在表4、5中表示圖20所示的陡峭斜面部114b的傾斜角θ2,在本例中為使以上述各入光角入射的光向導光體的垂直方向(水平基準面z法線方向)反射的傾斜角。
在設定陡峭斜面部的傾斜角θ2以使相對于上述入光角產(chǎn)生導光體垂直方向的反射光時,余角表示向陡峭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入射角和導光體的臨界角的差,若余角為負值,則入射角比臨界角淺,透過陡峭斜面部而成為漏光。
表2(新穎形狀1)
材料Arton/折射率1.52/臨界角41.14°
表3(新穎形狀2)
材料丙烯酸/折射率1.48/臨界角42.51°表4(現(xiàn)有形狀1)
材料Arton/折射率1.52/臨界角41.14°表5(現(xiàn)有形狀2)
材料丙烯酸/折射率1.48/臨界角42.51°如上述表2~表5所示,具有本發(fā)明的構成的新穎形狀的導光體,余角為正值的入光角范圍比現(xiàn)有形狀的導光體寬。也就是說,新穎形狀的導光體,在向陡峭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角度分布中,能夠反射更寬的角度范圍的傳播光,由此可以提高照明亮度。
(實施例3)在本例中,對采用了圖1~圖3所示的新穎形狀的本發(fā)明的導光體、和圖20所示的現(xiàn)有形狀的導光體的液晶顯示裝置,進行了亮度和反差的比較。
作為新穎形狀3的導光體,使圖3所示的傾斜角θ1為2.8°,θ2為45°,導光體的大小為70mm W×50mm L×1.0mm t,材質為丙烯酸樹脂(折射率為1.48),在導光體上層疊的保護層采用將厚度500(50nm)的尿烷丙烯酸酯系硬涂覆劑紫外線硬化的材料。
而且,作為現(xiàn)有形狀3的導光體,使圖20所示的傾斜角θ1為2.8°,θ2為45°,導光體的大小為70mm W×50mm L×1.0mm t,材質為丙烯酸樹脂(折射率為1.48),并使用省略了前光罩的結構。
而且,作為現(xiàn)有形狀4的導光體,使圖20所示的傾斜角θ1為2.8°,θ2為45°,導光體的大小為70mm W×50mm L×1.0mm t,材質為丙烯酸樹脂(折射率為1.48),使用厚度1.2mm的丙烯酸板作為前光罩。
然后在上述條件下比較了液晶顯示裝置的亮度和反差。反差在有外部光、且使前光電亮的狀態(tài)下進行了測定。另外,亮度表示以現(xiàn)有形狀3的亮度為100時的值。并且,反差表示以液晶顯示裝置單獨的反差為100時的值。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如表6所示,使用新穎形狀3的導光體的液晶顯示裝置,亮度、反差兩方面都比現(xiàn)有形狀3、4好。這樣,新穎形狀3的導光體不需要前光罩,從而能夠使照明裝置自身薄型化。
(實施例4)另外,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準備了圖10所示的構成的導光體12。作為本發(fā)明的樣品,準備了將導光體12的第1斜面14a的傾斜角θ1設定為2.3°,將第2斜面14b的傾斜角θ2分別設定為35°~45°,并將第3斜面14c的θ3分別設定為-3°、0°、5°的6個測定樣品。
另外,作為比較例,作為實施例的樣品準備了特開2001-126494號公報所示的導光體。
從相同亮度的光源向這樣準備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6個測定樣品、和現(xiàn)有的測定樣品分別入射光,測定了出射的光的亮度和反差。表7表示上述的實施例4的亮度和反差測定的結果。并且,亮度的項目表示以從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導光體出射的光的亮度為100時的、各測定樣品的亮度的比率。
表7
從表7可知,確認了通過如本發(fā)明的導光體那樣,在突條14上形成第3斜面14c,能夠提高出射光的亮度。而且判明了反差也得到大幅度地改善的情況。
(實施例5)另外,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準備了與圖12、圖13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的棒導光體13。作為本發(fā)明的樣品,準備了將棒導光體13的平緩斜面部16a的傾斜角θ1設定為2.3°,使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θ2在35°~55°、每5°變化的5個測定樣品,和使傾斜角θ2為65°的測定樣品。
另外,作為比較例,作為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樣品準備了特開2002-324424號公報所示的、在與靠近導光體的側端面(入射面)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形成有截面呈V字型的槽的棒導光體。
從相同亮度的光源向這樣準備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6個棒導光體13、和現(xiàn)有的棒導光體分別入射光,測定了出射的光的亮度。表8表示上述的第1實施例的亮度測定的結果。并且,亮度的項目表示以從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棒導光體出射的光的亮度為100時的、各測定樣品的亮度的比率。
表8
從表8可知,確認了通過如本發(fā)明的前光(照明裝置)那樣,將陡峭斜面部16b的傾斜角θ2設定為40°~55°,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能夠提高出射光的亮度。特別是,判明了如果將傾斜角θ2設定為45°~50°,則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可以得到1.2倍的亮度的出射光。
(實施例6)另外,作為其他實施例,準備了與圖17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的棒導光體32。作為本發(fā)明的樣品,準備了將棒導光體32的第1斜面部34b的傾斜角θ2以及第2斜面部34c的傾斜角θ3分別在35°~55°、每5°變化的5個測定樣品,和使傾斜角θ2、θ3為65°的測定樣品。
另外,作為比較例,作為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樣品,準備了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在特開2002-324424號公報上所示的、在與靠近導光體的側端面(入射面)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形成有截面呈V字型的槽的棒導光體。
從相同亮度的光源向這樣準備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6個棒導光體32、和現(xiàn)有的棒導光體分別入射光,測定了出射的光的亮度。表9表示上述的第6實施例的亮度測定的結果。并且,亮度的項目表示以從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棒導光體出射的光的亮度為100時的、各測定樣品的亮度的比率。
表9
從表9可知,確認了通過如本發(fā)明的前光(照明裝置)那樣,將棒導光體32的第1斜面部34b的傾斜角θ2以及第2斜面部34c的傾斜角θ3分別設定為40°~55°,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能夠提高出射光的亮度。特別是,判明了如果將傾斜角θ2、θ3設定為45°~50°,則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可以得到約1.2倍的亮度的出射光。
(實施例7)另外,作為其他實施例,準備了與圖18所示的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的棒導光體42。作為本發(fā)明的樣品,準備了將棒導光體42的最大厚度T2設定為3.0mm、最小厚度T1分別設定為2.95mm、2.80mm、2.50mm的3個測定樣品。
另外,作為比較例,如上述各實施例那樣,準備了在特開2002-324424號公報上所示的形成有截面呈V字型的槽的棒導光體作為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樣品。
從相同亮度的光源向這樣準備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3個棒導光體42、和現(xiàn)有的棒導光體分別入射光,測定了出射的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勻。表10表示上述的第7實施例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勻測定的結果。并且,亮度的項目表示以從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棒導光體出射的光的亮度為100時的、各測定樣品的亮度的比率,亮度不均勻的項目表示將出射光的亮度的最小值除以最大值并乘以100的百分率。
表10
(θ1=2.3°,θ2=50°)從表10可知,確認了通過如本發(fā)明的前光(照明裝置)那樣,使棒導光體42的厚度變化,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能夠提高出射光的亮度,并且能夠減小亮度不均勻。特別是,判明了使最大厚度T2為3.0mm時,將最小厚度設定為2.80mm~2.50mm,則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可以得到1.1倍的亮度的出射光。而且,判明了最小厚度T1在2.80mm附近時,亮度不均勻得以大幅度地改善。
(實施例8)另外,作為其他實施例,準備了與圖19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的棒導光體52。作為本發(fā)明的樣品,準備了將棒導光體52的陡峭斜面部54b的最小寬度L1設定為10μm、將陡峭斜面部的最大寬度L2分別設定為30μm、50μm、70μm的3個測定樣品。
另外,作為比較例,如上述各實施例那樣,準備了在特開2002-324424號公報上所示的形成有截面呈V字型的槽的棒導光體來作為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樣品。
從相同亮度的光源向這樣準備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3個棒導光體52、和現(xiàn)有的棒導光體分別入射光,測定了出射的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勻。表11表示上述的第8實施例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勻測定的結果。并且,亮度的項目表示以從現(xiàn)有的實施例的棒導光體出射的光的亮度為100時的、各測定樣品的亮度的比率,亮度不均勻的項目表示將出射光的亮度的最小值除以最大值并乘以100的百分率。
表11
(θ1=2.3°,θ2=50°)從表11可知,確認了通過如本發(fā)明的前光(照明裝置)那樣,使棒導光體52的陡峭斜面部54b的寬度隨著遠離光源而增大,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能夠提高出射光的亮度,并且能夠減小亮度不均勻。特別是,判明了將陡峭斜面部54b的最大寬度L2設定地越大,則與現(xiàn)有的構成的前光相比較,亮度也越大。而且,判明了陡峭斜面部54b的最大寬度L2為50μm附近時,亮度不均勻得以大幅度地改善。
(發(fā)明的效果)如以上詳細說明的那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導光體,其特征在于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和該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間構成的角度為鈍角,所以能夠有效地防止透過導光體而漏出的光,能夠增加由前述斜面部反射并對被照明體進行照明的光量,能夠提供高亮度的照明裝置。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在與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所以導光體不會損傷。而且,通過層疊保護層,能夠省略前光罩,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
并且,由于在導光體上直接層疊有保護層,所以不會在導光體和保護層之間形成空氣層,因此現(xiàn)有的反向散射光的產(chǎn)生得以減少,能夠提高亮度。
另外,因為保護層與現(xiàn)有的前光罩相比較,較薄地形成,所以能夠減少保護層自身的光吸收,能夠提高亮度。
而且,通過在出射面?zhèn)刃纬衫忡R形狀,能夠有效防止在導光體內部傳播的光從與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漏出,例如如果采用上述構成的照明裝置作為顯示裝置的前光,那么就可以顯著降低向顯示裝置正面方向的漏光,能夠得到高反差的顯示。而且,由于能夠使與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為平坦面,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優(yōu)點,即,在應用于顯示裝置的前光時,能夠在顯示面?zhèn)扰渲们笆銎教姑?,保護前述棱鏡形狀。
而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導光體,能夠使第2斜面的反射光的一部分朝向導光體再反射而泄漏的光,向從垂直于基準面的方向遠離的角度反射。由此,例如在將導光體適用于液晶顯示裝置時,能夠大幅度提高液晶面板的可視性。而且,本發(fā)明的導光體未在表面(觀察)側形成微細的形狀的棱鏡,所以可以避免由于接觸或碰到該表面(觀察)側而破壞微細的形狀的棱鏡。
將前述第1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0.5°~5.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2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40°~6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3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5°~10°的范圍內,則能夠使在導光體內傳播的光高效率地出射,能夠出射明亮的照明光,并且能夠使漏光向從垂直于基準面的方向遠離的角度反射。
另外,根據(jù)具有上述的導光體和光源的照明裝置,能夠提供一種照明裝置,能夠朝向被照明物出射明亮的照明光,并且將妨礙可視性的漏光抑制到最小限度。而且,根據(jù)具有前述照明裝置和液晶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可以提供一種亮度高、且與現(xiàn)有相比反差高、可視性良好的液晶顯示裝置。本發(fā)明的導光體,不僅可以適用于簡單矩陣型的液晶顯示元件,而且也可以適用于有源矩陣型的液晶顯示元件。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光源模組,能夠使導入棒導光體內傳播的光,利用幾乎100%的全反射無損耗地出射。能夠大幅度提高從出射面照射的光的照度。前述棱鏡形狀由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在前述突條的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側形成斜面部,或者,向前述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和該傳播光的行進方向之間構成的角度為鈍角,則能夠增加由前述斜面部反射的光量,增加從出射面出射的光量。
如果隨著離開前述光源、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增大地形成,或者,隨著離開前述光源、前述突條的形成尺寸增大地形成,則能夠使從出射面出射的光在出射面的整個范圍內照度均勻,可以消除亮度不均勻。
而且,使前述斜面部的內面朝向前述出射面的外面?zhèn)刃纬?,或構成在前述突條的頂部形成有平坦部的截面呈大致梯形的形狀,或者,使前述突條形成截面呈楔形形狀,則構成不容易從前述斜面部以外的面漏出光的構造,能夠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照明光的亮度。優(yōu)選將該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設定為40°以上、60°以下。
如果將上述光源模組應用于具有傳播從光源模組出射的光并照射被照明物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則可以大幅度提高從照明裝置出射的光的照度。而且,如果將該照明裝置應用于簡單矩陣型或者有源矩陣型的液晶顯示裝置,則可以減少液晶面板的照明不均勻,實現(xiàn)可視性良好的、可以進行清晰的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導光體,從一方的側端面向內部導入從光源照射的光,并且一面使該光朝向另一方的側端面?zhèn)鞑?、一面反射該傳播光而使之從出射面出射,其特征在于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與該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間形成的角度為鈍角。
2.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和從側端面向內部導入該光源的光、并使在內部傳播的前述光從出射面出射的導光體,在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上,形成用于反射該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而使之在前述反射面?zhèn)瘸錾涞睦忡R形狀,在與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為防反射層。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由透明材料層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護層由包含介質層的多層膜構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棱鏡形狀由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前述突條的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側形成有斜面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向前述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行進方向與該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行進方向之間形成的角度為90°以上、150°以下。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斜面部的內面朝向前述出射面的外面?zhèn)刃纬伞?br>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為在其頂部形成平坦部的截面呈大致梯形的形狀。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形成為截面呈楔形形狀
11.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為40°以上、60°以下。
12.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源具有沿前述導光體的側端面設置的棒導光體、和在該棒導光體的端面部設置的發(fā)光元件。
13.一種導光體,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向內部導入光的側端面、和使從該側端面導入并在內部傳播的前述光出射的出射面,前述側端面和出射面在相互交叉的方向形成,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多個用于反射該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而使之在前述出射面?zhèn)瘸錾涞耐粭l,前述突條在其傳播光行進方向側具有斜面部,在與前述導光體的出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層疊有保護層。
14.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設置在液晶面板的前面或者背面。
15.一種導光體,從一方的側端面向內部導入從光源照射的光,并一面使該光朝向另一方的側端面?zhèn)鞑?、一面使之從出射面出射,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多個截面呈楔形的突條,在該導光體內部傳播的光被前述突條反射而從前述出射面?zhèn)瘸錾?,其中上述突條具有相對于基準面向前述光的傳播方向傾斜的第1斜面,相對于基準面向前述光的傳播方向以比前述第1斜面陡峭的角度傾斜的第2斜面,和連接前述第1斜面和前述第2斜面的第3斜面。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導光體,其特征在于將前述第1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0.5°~5.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2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40°~60°的范圍內,將前述第3斜面相對于前述基準面的傾斜角度設定在-5°~10°的范圍內。
17.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15所述的導光體和光源。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光源具有沿前述導光體的側端面設置的棒導光體、和設置在該棒導光體的端面部的發(fā)光元件。
19.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裝置、和液晶面板。
20.一種光源模組,具有光源、和從側端的入射面向內部導入該光源的光并以均勻的照度從出射面出射的棒導光體,朝向與該出射面相鄰配置并照射被照明物的導光體供給光,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棒導光體的出射面上形成用于反射及出射該棒導光體內部的傳播光的棱鏡形狀。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棱鏡形狀由在前述出射面上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在前述突條的前述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側形成斜面部。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向前述斜面部入射的傳播光的行進方向和該傳播光的行進方向之間構成的角度為鈍角。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越遠離前述光源、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越變大。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越遠離前述光源、其形成尺寸越變大。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斜面部的內面朝向前述出射面的外面?zhèn)刃纬伞?br>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為在其頂部形成平坦部的截面呈大致梯形的形狀。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前述突條以截面呈楔形形狀形成。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將前述斜面部的傾斜角度設定為40°以上、60°以下。
29.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20所述的光源模組、和傳播從該光源模組出射的光并照射被照明物的導光體。
30.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29所述的照明裝置、和液晶顯示面板。
全文摘要
一種導光體、照明裝置以及液晶顯示裝置,該照明裝置,具有光源、和從側端面向內部導入該光源的光并使在內部傳播的前述光從出射面出射的導光體(12),其特征在于在導光體(12)的出射面上,形成有反射導光體(12)內部的傳播光并使之向前述出射面?zhèn)瘸錾涞睦忡R形狀。由此,可以提供一種反差高、亮度高且漏光降低、較為理想地實現(xiàn)薄型化的照明裝置。
文檔編號F21V8/00GK1550847SQ20041004219
公開日2004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5月12日
發(fā)明者鹿野滿, 大泉滿夫, 宮田裕安, 夫, 安 申請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