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顯影設備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98376閱讀:374來源:國知局
顯影設備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使用電子照相圖像形成系統(tǒng)(電子照相處理)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用于圖像形成裝置中的顯影設備。

圖像形成裝置使用電子照相處理在記錄材料(記錄媒介)上形成圖像。圖像形成裝置的示例包括打印機(激光束打印機或發(fā)光二極管(led)打印機)、復印機、傳真裝置、文字處理機、以及包括這些裝置的多功能外圍設備(多功能打印機)。

另外,顯影設備是一種利用顯影劑使形成在作為圖像承載構件的電子照相感光鼓(此后稱為“感光構件”)上的靜電潛像顯影的設備。顯影設備包括顯影單元、用于支撐顯影單元的顯影框架構件、和與顯影單元有關的部件。顯影單元的示例包括作為顯影劑承載構件的顯影輥和作為顯影劑管控構件的顯影刮刀。



背景技術:

使用電子照相處理的圖像形成裝置(例如打印機)使感光構件均勻地帶電。然后,圖像形成裝置使已帶電的感光構件選擇性地曝光,以便在感光構件上形成靜電潛像。然后,通過使用調色劑作為顯影劑,圖像形成裝置使形成在感光構件上的靜電潛像可視化為調色劑圖像。然后,圖像形成裝置將形成在感光構件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至記錄材料(例如,記錄片材和塑料片材)上,并且對轉印到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圖像施加熱量和壓力,以將調色劑圖像定影至記錄材料上,從而使圖像得以記錄。

一般來說,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需要維護用于電子照相處理的各種處理單元。處理單元的示例包括顯影單元、清潔單元和用于作用在感光構件上的充電單元。為了幫助維護這些各種各樣的處理單元,用于將感光構件、充電單元、顯影單元和清潔單元集成到盒中的方法已付諸實踐,所述盒能夠附接至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并且能夠從所述主體上拆卸。根據(jù)這種盒集成方法,能夠提供一種可用性優(yōu)異的圖像形成裝置。

作為盒的構造,已知了包括感光鼓的鼓盒、包括顯影單元且作為顯影設備的顯影盒、和用于供給顯影劑的調色劑盒。

如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2013-182036的公開中所討論的,存在一種顯影盒,該顯影盒包括可樞轉地支撐顯影輥的顯影單元和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的兩個端部部分的框架。在該構造中,框架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定位,使得顯影單元能夠樞轉,并且顯影輥能夠抵接感光鼓以及與感光鼓分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顯影單元樞轉并且作為顯影劑承載構件的顯影輥抵靠作為圖像承載構件的感光鼓的構造中,存在顯影單元的樞轉中心的位置偏離對顯影輥抵靠感光鼓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的情況。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顯影設備包括:顯影單元,顯影單元包括顯影劑承載構件和構造成支撐顯影劑承載構件的顯影框架構件;端部支撐構件,所述端部支撐構件構造成在顯影劑承載構件的沿著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側上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另一端部支撐構件,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構造成在沿著所述軸線方向的另一端部側上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設置在顯影單元中的第一軸;設置在顯影單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中的任一者中的第二軸;設置在所述端部支撐構件中的第一孔,第一孔構造成支撐第一軸,以使得顯影單元圍繞第一軸和第二軸樞轉,并且第一孔還構造成允許第一軸沿著與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運動;設置在顯影單元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中的另一者中的第二孔,第二孔構造成支撐第二軸,以使得顯影單元圍繞第一軸和第二軸樞轉,并且第二孔還構造成約束第二軸在與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以及構造成沿著與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第一軸的偏置構件。

參照附圖,根據(jù)下文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將變得顯而易見。

附圖說明

圖1a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中發(fā)生對準偏離時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圖,圖1b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時顯影設備的圖。

圖2是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鼓盒的圖。

圖4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鼓盒的橫截面視圖。

圖5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橫截面視圖。

圖6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鼓盒和顯影設備的附接的圖。

圖7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圖。

圖8a和8b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支撐孔的圖。

圖9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一示意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定位的狀態(tài)的圖。

圖10是示出了如下構造的圖,在該構造中,從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中省略了另一端支撐構件。

圖11a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中發(fā)生對準偏離時根據(jù)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圖,圖11b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時顯影設備的圖。

圖12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圖。

圖13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二示意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定位的狀態(tài)的圖。

圖14a和14b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組裝的圖。

圖15a和15b是示出了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圖。

圖16a和16b是示出了第一孔的構造的圖。

圖17是示出了單元偏置構件的圖。

圖18a和18b是示出了對準偏離的示意圖。

圖19是示出了偏置構件的布置的圖。

圖20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截面視圖。

圖21a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中發(fā)生對準偏離時根據(jù)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設備的圖,圖21b是示出了當顯影單元位于正常位置中時顯影設備的圖。

圖22a和22b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對準偏離的示意圖。

圖23a和23b是示出了根據(jù)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偏置構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構造)

首先,參照圖2描述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此后稱為“圖像形成裝置”)的裝置主體100的總體構造。如圖2所示,四個感光鼓盒(此后稱為“鼓盒”)9(9y、9m、9c、9k)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感光鼓盒包括作為圖像承載構件的感光鼓并且感光鼓盒能夠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以及能夠從所述裝置主體上拆卸。另外,四個顯影設備(此后稱為“顯影盒”)4(4y、4m、4c、4k)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鼓盒9和顯影盒4通過附接構件(未示出)可拆卸地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另外,鼓盒9和顯影盒4以相對于水平方向傾斜的方式并排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

每個鼓盒9包括感光鼓1(1a、1b、1c、1d)。處理單元(例如,作為充電構件的充電輥2(2a、2b、2c、2d)和作為清理構件的清潔構件6(6a、6b、6c、6d))以集成的方式布置在感光鼓1周圍。

每個顯影盒4(4y、4m、4c、4k)包括作為顯影劑承載構件的顯影輥25(25a、25b、25c、25d)。處理單元(例如,作為顯影劑管控構件的顯影刮刀35(35a、35b、35c、35d))以集成的方式布置。

充電輥2對感光鼓1的表面均勻地充電。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并且利用顯影劑(此后稱為“調色劑”)使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靜電潛像顯影,從而使得靜電潛像可視化為調色劑圖像。然后,清潔構件6在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媒介s上之后移除殘留在感光鼓1上的調色劑。

另外,掃描儀單元3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的鼓盒9和顯影盒4的下方,所述掃描儀單元是曝光設備,所述曝光設備基于圖像信息選擇性地曝光感光鼓1,以便在感光鼓1上形成靜電潛像。

存儲記錄媒介s的匣子17附接至裝置主體100的下部。然后,記錄媒介輸送單元設置成通過次級轉印輥69和定影單元74將記錄媒介s輸送至裝置主體100的上部。也就是說,設置了供給輥54、輸送輥對76和對齊輥對55。供給輥54分離匣子17中的記錄媒介s并且逐個地供給記錄媒介s。輸送輥對76輸送供給的記錄媒介s。對齊輥對55使記錄媒介s與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靜電潛像同步。

另外,在鼓盒9和顯影盒4上方,中間轉印單元5設置作為用于轉印形成在相應的感光鼓1(1a、1b、1c、1d)上的調色劑圖像的中間轉印構件。中間轉印單元5包括驅動輥56、被驅動輥57、處于與相應顏色的感光鼓1相對的位置處的初級轉印輥58(58a、58b、58c、58d)、和處于與次級轉印輥69相對的位置處的對置輥59。作為中間轉印構件的轉印帶14被張緊在這些輥的周圍。轉印帶14沿著箭頭e的方向以與所有的感光鼓1相對且接觸的方式循環(huán)運動。電壓被施加至初級轉印輥58(58a、58b、58c、58d)上,使得調色劑圖像從感光鼓1初級轉印到轉印帶14上。然后,電壓被施加至對置輥59(其布置在轉印帶14內側)和次級轉印輥69上,使得轉印帶14上的調色劑被轉印到記錄媒介s上。

在圖像形成中,感光鼓1被轉動,并且掃描儀單元3選擇性地曝光由充電鼓2均勻地充電的感光鼓1。結果,靜電潛像形成在感光鼓1上并且被顯影輥25顯影。相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因此形成在感光鼓1上。與該圖像形成同步地,對齊輥對55將記錄媒介s輸送至次級轉印位置,在次級轉印位置處對置輥59和次級轉印輥69通過轉印帶14彼此抵靠。然后,轉印偏電壓被施加至次級轉印輥69上,使得轉印帶14上的相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被二次轉印到記錄媒介s上。于是在記錄媒介s上形成了彩色圖像。形成有彩色圖像的記錄媒介s被定影單元74加熱和加壓,使得調色劑圖像被定影。然后,記錄媒介s通過排出輥72排出至排出部75。定影單元74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上部中。

另外,在每個顯影盒4的下方,單元偏置構件80(80a、80b、80c、80d)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以致使保持在顯影盒4中的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鼓盒)

接下來,參照圖3和4描述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鼓盒9。圖3是示出了鼓盒9(9y、9m、9c、9k)的構造的圖。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鼓盒9y、9m、9c和9k具有相同的構造。在下文描述中,在鼓盒9和顯影盒4的插入方向上的上游側限定為近側,在鼓盒9和顯影盒4的插入方向上的下游側限定為遠側。

在鼓盒9(9y、9m、9c、9k)的清潔框架構件27中,感光鼓1通過鼓前部支承件10和鼓后部支承件11旋轉地設置。在沿著感光鼓1的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側上設置了鼓聯(lián)接件16和凸緣。

圖4是鼓盒9的橫截面視圖。在沿著圖4中的箭頭d的方向旋轉的感光鼓1的周圍,設置了如上所述的充電輥2和清潔構件6。清潔構件6包括橡膠刮刀7和清潔支撐構件8。橡膠刮刀7的末端部7a布置成沿著與感光鼓1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抵靠感光鼓1。然后,由清潔構件6從感光鼓1的表面移除的殘留調色劑落入到移除調色劑腔27a中。另外,防止移除調色劑腔27a中的移除調色劑泄漏的密封片材21抵靠感光鼓1。然后,作為驅動源的主體驅動馬達(未示出)的驅動力被傳遞至鼓盒9的鼓聯(lián)接件16,從而根據(jù)圖像形成操作驅動感光鼓1旋轉。充電輥2通過充電輥支承件28可旋轉地附接至鼓盒9。充電輥2被充電輥推壓(壓力)構件33朝向感光鼓1推壓(加壓)并且被感光鼓1驅動旋轉。

(顯影盒)

接下來,參照圖5描述顯影盒4。圖5是存儲調色劑的顯影盒4(4y、4m、4c、4k)的橫截面視圖。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存儲黃色調色劑的顯影盒4y、存儲品紅色調色劑的顯影盒4m、存儲青色調色劑的顯影盒4c和存儲黑色調色劑的顯影盒4k具有相同的構造。每個顯影盒4的構造的一部分可以不同。

顯影盒4包括顯影單元39,所述顯影單元包括顯影輥25和顯影框架構件31。顯影框架構件31可旋轉地支撐顯影輥25,顯影輥沿著箭頭b的方向與感光鼓1接觸地旋轉。另外,顯影框架構件31包括與顯影輥25接觸地旋轉的調色劑供應輥34和管控顯影輥25上的調色劑層的顯影刮刀35。顯影框架構件31包括其中放置顯影輥25的顯影腔31c和設置在顯影腔31c下方的調色劑存儲腔31a。顯影腔31c和調色劑存儲腔31a通過分隔壁31d隔開。另外,在分隔壁31d中設置有開口31b,使得當調色劑被從調色劑存儲腔31a輸送至顯影腔31c時,調色劑穿過開口31b。另外,在顯影框架構件31中設置有被偏置部31e,所述偏置部被裝置主體100的單元偏置構件80(80a、80b、80c、80d)偏置。

顯影輥25和調色劑供應輥34由顯影框架構件31通過顯影單元后部支承件12和顯影單元前部支承件13可旋轉地支撐,所述顯影單元后部支承件和顯影單元前部支承件沿著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設置在兩側(參見圖7)。

在顯影框架構件31的調色劑存儲腔31a中設置了調色劑輸送構件36,所述調色劑輸送構件沿著圖5中的箭頭n的方向旋轉,以攪動存儲在調色劑存儲腔31a中的調色劑并且還經過開口31b將調色劑輸送至顯影腔31c。

在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中,當形成圖像時,調色劑輸送構件36的旋轉中心沿著重力方向比開口下側部31b1位于更下的下側處,并且顯影輥25的中心沿著重力方向比開口下側部31b1位于更上的上側處,所述開口下側部位于開口31b的沿著重力方向的下側。調色劑輸送構件36從設置在顯影腔31c下方的調色劑存儲腔31a中舀取調色劑。調色劑輸送構件36將調色劑供應至顯影腔31c。

(用于將鼓盒和顯影盒插入到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中的構造)

接下來,參照圖6描述用于將鼓盒9和顯影盒4插入到裝置主體100中的構造。在裝置主體100中設置有附接開口101(101a、101b、101c、101d),每個鼓盒9和每個顯影盒4附接至所述附接開口。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鼓盒9附接至附接開口101以及從所述附接開口上拆卸,使得鼓盒9的附接/拆卸方向為感光鼓1的軸線方向。另外,顯影盒4附接至附接開口101以及從所述附接開口上拆卸,使得顯影盒4的附接/拆卸方向為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也就是說,鼓盒9和顯影盒4構造成從近側插入到遠側。在以下描述中,這個方向被稱作“插入方向f”。另外,如圖6中所示,鼓盒9和顯影盒4每個均能夠獨立地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以及能夠從所述裝置主體上獨立地拆卸。也就是說,顯影盒4能夠附接至包括感光鼓1的裝置主體100以及能夠從所述包括感光鼓的裝置主體上拆卸,在所述感光鼓上,潛像待通過顯影輥25顯影。另外,在包括感光鼓1的鼓盒9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的狀態(tài)下,顯影盒4能夠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以及能夠從所述裝置主體上拆卸,在所述感光鼓上,潛像待通過顯影輥25顯影。

在裝置主體100的上側,設置了作為第三主體引導部的鼓盒上引導部103(103a、103b、103c、103d)。在裝置主體100的下側,設置了作為第四主體引導部的鼓盒下引導部102(102a、102b、102c、102d)。鼓盒上引導部103和鼓盒下引導部102每個均沿著鼓盒9的插入方向f延伸。

另外,在裝置主體100的上側,設置了作為第一主體引導部的顯影盒上引導部105(105a、105b、105c、105d)。在裝置主體100的下側,設置了作為第二主體引導部的顯影盒下引導部104(104a、104b、104c、104d)。顯影盒上引導部105和顯影盒下引導部104每個均沿著顯影盒4的插入方向f延伸。

在插入鼓盒9時,鼓盒9放置在鼓盒下引導部102和鼓盒上引導部103的在附接方向上的近側。于是,鼓盒9沿著鼓盒上引導部103和鼓盒下引導部102在插入方向f上移動,以被插入到裝置主體100中。

顯影盒4類似于鼓盒9地插入。顯影盒4放置在顯影盒上引導部105和顯影盒下引導104的在附接方向上的近側。于是,顯影盒4沿著顯影盒上引導部105和顯影盒下引導部104在插入方向f上移動,以被插入到裝置主體100中。

(顯影盒的構造的細節(jié))

接下來,參照圖1a、1b、7、8a、8b和9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的構造的細節(jié)。

如圖7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了端部支撐構件(第一端部支撐構件)38,所述端部支撐構件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側上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另一方面,設置了另一端部支撐構件(第二端部支撐構件)37,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另一端部側上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即位于設置有端部支撐構件38的端部部分的相對側處的端部部分)。也就是說,所述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設置在顯影單元39的兩個端部側,其中,顯影單元39放置在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之間。

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第二孔37a設置作為定位孔,以用于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39并且管控顯影單元39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另外,在端部支撐構件38中,第一孔38a設置作為支撐孔,以用于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39并且以使得顯影單元39能夠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運動的方式支撐顯影單元39。

另外,在顯影單元39中,凸出部13a(所述凸出部相當于第一軸)設置作為由第一孔38a可樞轉地支撐的支撐軸。與顯影單元39的凸出部13a形成對照的是,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另一端部側上,凸出部12a(所述凸出部相當于第二軸)設置作為由第二孔37a可樞轉地支撐的定位軸。凸出部12a和13a具有圓柱形的形狀。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凸出部12a和13a彼此同心并且設置成平行于顯影輥25的軸線。

如圖7中所示,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于是,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能夠相對于顯影單元39圍繞分別由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可樞轉地支撐的凸出部13a和凸出部12a樞轉。另外,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每個均能夠相對于顯影單元39獨立地運動(樞轉)。也就是說,端部支撐構件38構造成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側上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并且構造成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另一端部側上不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相反地,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構造成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側上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并且構造成在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所述一個端部側上不支撐顯影單元39的端部部分。也就是說,所述另一支撐構件37能夠相對于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38樞轉。端部支撐構件38能夠相對于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樞轉。換言之,當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相對于顯影單元39樞轉時,端部支撐構件38可以相對于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停止其運動。另外,當端部支撐構件38相對于顯影單元39樞轉時,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可以相對于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38停止其運動。

第二孔37a具有圓形的孔形狀。也就是說,凸出部12a是由第二孔37可樞轉地支撐的定位部并且所述凸出部被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

另一方面,如圖8a和圖8b中所示,第一孔38a可樞轉地支撐凸出部13a并且形成為長形孔,以使得凸出部13a能夠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運動。也就是說,第一孔38a是具有第一管控部38a1和第二管控部38a2的長形孔,所述第一管控部管控凸出部13a的直徑方向,所述第二管控部與第一管控部38a1相交并且大于第一管控部38a1。如上所述,第一孔38a是長形孔,并且因此能夠吸收顯影輥25的軸線和凸出部13a及12a的中心因尺寸公差等導致的偏離的影響。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孔38a具有長圓形的孔形狀。然而,第一孔38a的孔形狀不限于長圓形孔。作為替代,第一孔38a的孔形狀可以是帶角的孔。

參照圖15a和15b,進一步描述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圖15a是示出了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的狀態(tài)的圖,圖15b是示出了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的狀態(tài)的圖,每張圖均是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的。凸出部13a被第一孔38a的第一管控部38a1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期望為正交)的方向上運動的方向限定為第一方向v1。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期望為正交)并且還與第一方向v1正交的方向(朝向第二管控部38a2的方向)限定為第二方向v2。第一孔38a(其為長形孔)允許凸出部13a在第二方向v2上運動。另一方面,第二孔37a(其為圓形孔)約束凸出部12a在第一方向v1和第二方向v2上運動。至少在第二方向v2上,凸出部13a能夠在第一孔38a中運動的距離d2大于凸出部12a能夠在第二孔37a中運動的距離。參照圖16a和16b,進一步描述第一孔38a。圖16a和16b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一孔38a的構造的圖。圖16a和16b示出了在顯影盒4附接至圖像形成裝置上的狀態(tài)下當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時的顯影盒4。

如圖16a中所示,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一孔38a允許凸出部13a沿其運動的方向(凸出部13a能夠在第一孔38a中沿其運動的方向)限定為l1。另外,與感光鼓1的中心具有相同的中心并且穿過第一孔38a的中心的圓限定為l2。然后,連接感光鼓1的中心和第一孔38a的中心的線限定為l3。在該狀態(tài)下,l1與l2交叉。另外,l1相對于l3傾斜。l1的方向不限于如圖16a中所示的方向。例如,還可以構造成使得在顯影盒4附接至圖像形成裝置的狀態(tài)下l1為水平方向(如圖16b中所示)。

如上所述,第一孔38a和凸出部13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第一孔38a允許凸出部13a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運動。結果,顯影單元39被端部支撐構件38可樞轉地支撐,并且顯影單元被允許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第二孔37a約束凸出部12a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結果,顯影單元39被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可樞轉地支撐,并且顯影單元被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于是,顯影單元39分別圍繞凸出部12a和凸出部13a相對于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樞轉。

接下來,如圖9中所示,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設置了第三被接合部37b和第四被接合部37c。在完成了顯影盒4至裝置主體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三被接合部37b和第四被接合部37c分別與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的第三主體接合部98a和第四主體接合部98b接合。結果,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相對于裝置主體100被定位。另外,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設置了第三被引導部37d和第四被引導部37e,在附接顯影盒4(參見圖7)時,所述第三被引導部和第四被引導部分別由顯影盒上引導部105和顯影盒下引導部104引導。

另外,在端部支撐構件38中,設置了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在完成了顯影盒4至裝置主體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分別與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的第一主體接合部99a和第二主體接合部104e接合。結果,端部支撐構件38相對于裝置主體100被定位。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主體接合部104e和顯影盒下引導部104是相同的部件。另外,第一被接合部38b和第二被接合部38c還用作第一被引導部和第二被引導部,所述第一被引導部和第二被引導部是分別被顯影盒上引導部105和顯影盒下引導部104引導的部分。

在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被定位的狀態(tài)下,第二孔37a和第一孔38a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設置并且彼此重疊。也就是說,當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時第一孔38a和第二孔37a放置成彼此重疊。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孔38a的中心與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參見圖8)。同時,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凸出部12a和13a彼此是同心的并且設置成平行于顯影輥25的軸線。也就是說,在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定位的狀態(tài)下,并且當凸出部13a位于第一孔38a的中心處時,顯影輥25的軸線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

如圖1a和1b中所示,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和端部支撐構件38每個均相對于裝置主體100定位的狀態(tài)下,凸出部12a和13a兩者均形成顯影單元39的樞轉中心。顯影單元39圍繞凸出部12a和13a樞轉,使得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凸出部12a、凸出部13a、第二孔37a和第一孔38a設置在這樣的位置處,在所述位置中,在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的方向上力矩由顯影單元39自身的重量產生。

如上所述,當形成圖像時,顯影盒4的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并且使圖像可視化。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顯影框架構件31的被偏置部31e(所述被偏置部相當于受力部)在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上被裝置主體100的單元偏置構件80(所述單元偏置構件相當于施力部)所偏置(參見圖2),使得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也就是說,被偏置部31e設置成使得當被偏置部31e被單元偏置構件80偏置時,顯影輥25沿著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的方向運動。

圖17示出了單元偏置構件80的結構。圖17是示出了當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時的顯影盒4的圖。顯影單元39位于紙張平面的遠側。端部支撐構件38位于紙張平面的近側。顯影框架構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單元偏置構件80沿著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與方向a相同)偏置。結果,顯影單元39沿著方向r1樞轉,并且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另外,當顯影框架構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單元偏置構件80沿著方向a2偏置時,顯影單元在方向r2上樞轉并且顯影輥25與感光鼓1分離,所述方向a2是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被偏置部31e布置成使得從顯影輥25的中心至被偏置部31e的距離大于從顯影輥25的中心至凸出部13a的中心的距離。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當連接顯影輥25的中心和凸出部13a的中心的直線q1和正交于直線q1的直線q2繪制成穿過凸出部13a的中心時,被偏置部31e相對于直線q2放置在位于顯影輥25的相反側的區(qū)域中。

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著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偏置,則顯影輥25將要抵靠感光鼓1。在這個過程中,在第一孔38a(其為長形孔)中,凸出部13a朝向第二管控部38a2沿著遠離感光鼓1的方向運動。另一方面,位于相反側的凸出部12a被第二孔37a(其為圓形孔)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因此,凸出部12a不能移動超過介于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之間的微小間隙。結果,顯影盒4處于其中顯影輥25的軸線偏離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中,即,處于在顯影單元39中發(fā)生對準偏離的狀態(tài)中。另外,同樣如果由于顯影單元39中的調色劑的消耗,顯影單元39的重心的位置從g1移動到g2,則顯影盒4可處于類似的狀態(tài)中。圖18a和18b是示出了上述對準偏離的示意圖。圖18a示出了顯影輥25的軸線基本上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圖18b示出了顯影輥25的軸線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即,發(fā)生對準偏離的狀態(tài)。如圖18a和18b中所示,凸出部13a通過第一孔38a(其為長形孔)被允許沿著遠離感光鼓1的方向運動。另一方面,凸出部12a被第二孔37a(其為圓形孔)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因此,顯影盒4可能處于顯影輥25的軸線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對準偏離的狀態(tài))中。在發(fā)生對準偏離的這種狀態(tài)下,顯影輥25可能不能夠抵靠感光鼓1。

同時,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包括位于端部支撐構件38中的拉力彈簧40,所述拉力彈簧是作為偏置部或偏置構件的彈性構件。另外,端部支撐構件38包括彈簧固定凸出部38d,所述彈簧固定凸出部是用于支撐拉力彈簧40的彈性構件支撐部。拉力彈簧40的一個端部由彈簧固定凸出部38d支撐,另一端部由凸出部13a支撐,所述彈簧固定凸出部是端部支撐構件38的彈性構件支撐部。

拉力彈簧(偏置構件)40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a。這樣,如圖1b中所示,凸出部13a被沿著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相反的方向偏置。也就是說,凸出部13a在第一孔38a中沿著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凸出部13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變短的方向)被偏置。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該方向是凸出部13a的中心與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結果,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也就是說,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與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之間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拉力彈簧40時的情況。于是,顯影輥25的軸線變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也就是說,顯影輥25的軸線和感光鼓1的軸線之間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拉力彈簧40時的情況。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盡管期望的是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但是這些距離不需要精確地相等。另外,盡管期望的是顯影輥25的軸線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但是這些軸線不需要精確地平行。

圖19是示出了作為偏置構件的拉力彈簧40的布置的圖。類似于圖17,圖19是示出了當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時的顯影盒4的圖。顯影單元39位于紙張平面的遠側。端部支撐構件38位于紙張平面的近側。例如,如圖19中所示,突出部13c1或13c2可以設置作為顯影單元39的部件。于是,拉力彈簧40可以放置在彈簧固定凸出部38d和突出部13c1之間。另外,拉力彈簧40還可以放置在彈簧固定凸出部38d和突出部13c2之間。還在該構造中,凸出部13a可以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上被偏置。于是,凸出部13a可以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另一方面,在拉力彈簧40直接偏置凸出部13a的構造中,拉力彈簧40幾乎不產生用于轉動顯影單元39的力(力矩)。因此,當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時,不太可能將大的負荷施加至單元偏置構件80上。例如,在拉力彈簧40鉤到突出部13c2上的情況下,在與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的運動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了力。另外,在拉力彈簧40鉤到突出部13c1上的情況下,在與顯影輥25和感光鼓1分開的運動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了力。因此,凸出部13a被直接偏置,從而不太可能將大的負荷施加至單元偏置構件80上。

另外,假設拉力彈簧40鉤到突出部13c1上,并且顯影單元39沿著圖19中的方向r1樞轉,使得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結果,突出部13c1也沿著圖1中的方向r1樞轉。同時,彈簧固定凸出部38d設置在端部支撐構件38中。如上所述,端部支撐構件38被固定至圖像形成裝置。因此,如果顯影單元39沿著圖19中的方向r1樞轉,則突出部13c1和彈簧固定凸出部38d之間的距離變短。結果,拉力彈簧40拉突出部13c1的力變小。因此,需要增強拉力彈簧40的力。

另一方面,在凸出部13a被直接偏置的構造中,即使顯影單元39樞轉,凸出部13a和彈簧固定凸出部38d之間的距離也不變。因此,拉力彈簧40拉凸出部13a的力不太可能減小。

也就是說,盡管拉力彈簧40可以偏置顯影單元39,但期望的是拉力彈簧40偏置凸出部13a。

總而言之,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在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38中,拉力彈簧40設置在端部支撐構件38中。拉力彈簧40是用于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38之中的顯影單元39的偏置構件。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端部支撐構件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設置在顯影單元39的端部處。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這種構造。例如,如圖10所示,可以省略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也就是說,對于顯影單元39的位于顯影輥25的沿著軸線方向的另一端部側上的端部部分(位于設置有端部支撐構件38的端部部分的相反側上的端部部分)來說,設置了可樞轉地支撐顯影單元39的裝置側支撐部137。裝置側支撐部137固定地設置在裝置主體100的遠側。等同于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二孔37a的孔137a(定位孔)可以設置在裝置側支撐部137中,使得凸出部12a是被支撐部(定位軸)。在這種情況下,凸出部12a是由孔137a可樞轉地支撐的定位部,并且還被孔137a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凸出部12a能夠附接至孔137a以及能夠從所述孔上拆卸,并且顯影盒4通過凸出部12a被孔137a可樞轉地支撐。端部支撐構件38獨立于裝置側支撐部137,因此能夠獨立于裝置側支撐構137相對于顯影盒4樞轉。在顯影盒4附接至裝置主體100上的狀態(tài)下,裝置側支撐部137的功能類似于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的功能,因此在這里不再進行描述。

裝置側支撐部137可以構造成固定地設置在通過延伸鼓盒9的位于遠側的壁表面而獲得的部段的一部分中。

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作為顯影單元39的定位部,第二孔37a設置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凸出部12a設置在顯影單元39中。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這種構造。也就是說,等同于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二孔37a(定位孔)的孔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任一者中。在這種情況下,等同于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凸出部12a的定位軸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另一者中。另外,在省略了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的構造中,等同于凸出部12a的定位軸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裝置側支撐部137中的任一者中,而等同于第二孔37a的孔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裝置側支撐部137中的另一者中。

接下來,參照圖11a、11b、12和13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的構造。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特別地描述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并且基本上在這里不描述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部件類似的部件。

如圖12中所示,在顯影單元39的沿著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側上,設置了端部支撐構件48,所述端部支撐構件相當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端部支撐構件38。在端部支撐構件48中,設置了第一孔48a,所述第一孔與設置在顯影單元39中的凸出部13a接合。第一孔48a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第一孔38a并且可樞轉地支撐凸出部13a。另外,在端部支撐構件48中,設置了第一被接合部48b和第二被接合部48c。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在完成了顯影盒4至裝置主體100中的插入之后,第一被接合部48b和第二被接合部48c分別與設置在裝置主體100中的第一主體接合部99a和第二主體接合部104e接合(參見圖13)。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作為用于偏置凸出部13a的偏置部,壓桿41用作按壓構件,拉力彈簧140用作用于朝向凸出部13a偏置壓桿41的桿偏置構件。

如圖11a中所示,端部支撐構件48包括壓桿41。在壓桿41中,桿被支撐部41b形成為壓桿被支撐部(presssupportedportion),并且彈簧固定部41a形成為位于與桿被支撐部41b相對的位置處的偏置構件鎖定部。另外,端部支撐構件48包括作為壓桿支撐部的桿支撐凸出部48e和作為偏置構件被鎖定部的彈簧固定凸出部48d。桿支撐凸出部48e相對于第一孔48a的中心被設置成位于與壓桿41移動凸出部13a所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桿被支撐部41b由桿支撐凸出部48e可樞轉地支撐。拉力彈簧140的一個端部由彈簧固定部41a支撐,而另一端部由彈簧固定凸出部48d支撐。此外,壓桿41構造成偏置位于桿被支撐部41b和彈簧固定部41a之間的凸出部13a,所述桿被支撐部是由端部支撐構件48支撐的部位,所述彈簧固定部是由拉力彈簧140偏置的部位。

類似于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描述的拉力彈簧40,為了降低顯影輥25的對準偏離的影響,壓桿41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a。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從壓桿41的桿被支撐部41b至彈簧固定部41a的距離大于從桿被支撐部41b到其中壓桿41偏置凸出部13a的位置的距離。因此,能夠降低拉力彈簧140的彈簧壓力,所述彈簧壓力用于獲得偏置凸出部13a所需的力。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也就是說,如圖11b中所示,凸出部13a在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被偏置。也就是說,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凸出部13a在第一孔48a中沿著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凸出部13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變短的方向)被偏置。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該方向是其中凸出部13a的中心與第二孔37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結果,凸出部13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也就是說,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與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與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之間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壓桿41時的情況。顯影輥25的軸線變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也就是說,顯影輥25的軸線和感光鼓1的軸線之間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壓桿41時的情況。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盡管期望的是從凸出部13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但是這些距離不需要精確地相等。另外,盡管期望的是顯影輥25的軸線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但是這些軸線不需要精確地平行。

另外,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盡管壓桿41可以偏置顯影單元39,但是期望的是壓桿41偏置凸出部13a。

總而言之,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在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48之中,壓桿41和拉力彈簧140設置在端部支撐構件48中。于是,壓桿41和拉力彈簧140是用于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置顯影單元39和端部支撐構件48之中的顯影單元39的偏置構件。

參照圖14a和14b,描述用于組裝本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顯影盒4的方法。

首先,利用調色劑填充顯影框架構件31,并且組裝調色劑供應輥34和顯影輥25。因此組裝了顯影單元39(第一步驟)。

接下來,在壓桿41預先附接至桿支撐凸出部48e上并且拉力彈簧140另外也預先附接至彈簧固定部41a和彈簧固定凸出部48d上的狀態(tài)下,端部支撐構件48附接至經歷了第一步驟的顯影單元39上(第二步驟)。

這樣,組裝了顯影盒4。在使用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的情況下,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可以在另一步驟中附接至顯影單元39上。

根據(jù)這種組裝方法,在端部支撐構件48組裝至顯影單元39之后,不需要組裝拉力彈簧140。因此,能夠提高組裝顯影盒4的容易性。

接下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特別地描述與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并且基本上在這里不描述與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部件類似的部件。

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顯影單元39包括凸出部13a。第一孔38a和48a分別被包括在端部支撐構件38和48中。然而,作為支撐軸的第一軸(所述第一軸等同于凸出部13a)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和端部支撐構件中的任一者中。另外,待與作為支撐軸的第一軸接合的第一孔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和端部支撐構件中的另一者中。

另外,如在其它示例性實施例中所示的那樣,凸出部12a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任一者中。待與凸出部12a接合的第二孔37a可以設置在顯影單元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另一者中。

參照圖20,描述本示例性實施例的構造。圖20是示出了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顯影盒4的構造的示意性截面視圖。圖20是當從與顯影輥25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來觀察時的顯影盒4的截面視圖。

如圖20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在端部支撐構件138(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端部支撐構件38和48)中,凸出部138a(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凸出部13a)設置作為支撐軸(第一軸)。另外,在顯影單元139中,第一孔139a(其等同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第一孔38a)設置作為支撐孔。另外,如在其它示例性實施例中所示的那樣,凸出部12a設置在顯影單元1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任一者中。待與凸出部12a接合的第二孔37a設置在顯影單元139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中的另一者中。

類似于其它示例性實施例,第一孔139a和凸出部138a彼此接合,第二孔37a和凸出部12a彼此接合。如在下文中將描述的,第一孔139a被允許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對于凸出部138a運動。結果,顯影單元139由端部支撐構件138可樞轉地支撐,并且被允許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第二孔37a約束凸出部12a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結果,顯影單元139由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可樞轉地支撐,并且被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運動。因而,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顯影單元139圍繞凸出部12a和138a樞轉,使得連接凸出部12a和138a的線為樞轉中心。因此,顯影輥25可以抵靠感光鼓1以及與感光鼓1分離。

圖21a和21b是示出了當從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來觀察時的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的顯影盒4的圖。

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端部支撐構件1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每個均能夠獨立于顯影單元139樞轉。另外,在顯影盒4附接至圖像形成裝置上的狀態(tài)下,端部支撐構件138和所述另一端部支撐構件37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被定位。另外,感光鼓1也通過鼓盒9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定位。顯影框架構件31的被偏置部31e被裝置主體100的單元偏置構件80沿著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偏置。于是,顯影單元139沿著箭頭r1的方向樞轉,并且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類似于其它示例性實施例,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著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2偏置,則顯影輥25與感光鼓1分離。

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當連接顯影輥25的中心和凸出部138a的中心的直線q1和正交于q1的直線q2繪制成通過凸出部138a的中心時,被偏置部31e位于這樣的區(qū)域中,所述區(qū)域相對于直線q2位于顯影輥25的相反側。

如果被偏置部31e被沿著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偏置,則顯影單元139樞轉,并且顯影輥25將抵靠感光鼓1。在這個過程中,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第一孔139a(其為長形孔)沿著遠離感光鼓1的方向運動。另一方面,由于凸出部138a設置在端部支撐構件138中,因此凸出部138a相對于感光鼓1的位置不變。

另一方面,位于相對側的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其為圓形孔)被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結果,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顯影盒4處于顯影輥25的軸線相對于感光鼓1的軸線傾斜的狀態(tài)中,即,處于在顯影單元139中發(fā)生對準偏離的狀態(tài)中。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圖18a和18b,圖22a和22b是示出了上述對準偏離的示意圖。圖22a示出了顯影輥25的軸線基本上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圖22b示出了顯影輥25的軸線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即,發(fā)生對準偏離的狀態(tài)。如圖22a和22b中所示,第一孔139a(其為長形孔)在與凸出部138a接合的同時沿著遠離感光鼓1的方向運動。另一方面,凸出部12a和第二孔37a(其為圓形孔)被約束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運動。因此,顯影盒4處于顯影輥25的軸線不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的狀態(tài)中。在發(fā)生對準偏離的這種狀態(tài)中,顯影輥25可能不能夠抵靠感光鼓1。

作為響應,如圖23a中所示,顯影盒4包括位于顯影單元139中的拉力彈簧240,所述拉力彈簧是作為偏置部的彈性構件。另外,顯影單元139包括彈簧固定凸出部239d,所述彈簧固定凸出部是用于支撐拉力彈簧240的彈性構件支撐部。拉力彈簧240的一個端部由彈簧固定凸出部239d支撐,而另一端部由端部支撐構件138的凸出部138a支撐,所述彈簧固定凸出部是顯影單元139的彈性構件支撐部。

拉力彈簧240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上偏置凸出部138a。也就是說,如圖23a中所示,凸出部138a被拉力彈簧240偏置,使得第一孔139a沿著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運動。

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拉力彈簧240偏置凸出部138a,使得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著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運動。于是,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著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即第一孔139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變短的方向)運動。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這個方向是其中第一孔139a的中心與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結果,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也就是說,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與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拉力彈簧240時的情況。于是,顯影輥25的軸線變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也就是說,在顯影輥25的軸線和感光鼓1的軸線之間的角度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拉力彈簧240時的情況。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盡管期望的是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但是這些距離不需要精確地相等。另外,盡管期望的是顯影輥25的軸線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但是這些軸線不需要精確地平行。

另外,類似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盡管拉力彈簧240可以偏置端部支撐構件138,但期望的是拉力彈簧240偏置凸出部138a。在上述構造中,在顯影單元139和端部支撐構件138之中,拉力彈簧240設置在顯影單元139中。于是,拉力彈簧240是用于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顯影單元139和端部支撐構件138之中的端部支撐構件138的偏置構件。

另外,在另一構造中,如圖23b中所示,代替拉力彈簧240的是,也可以使用壓桿和桿偏置構件作為偏置構件,如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樣。

在這種構造中,使用了壓桿241和拉力彈簧340作為用于偏置凸出部138a的偏置部,所述拉力彈簧朝向凸出部138a偏置壓桿241。

顯影單元139包括壓桿241。壓桿241包括作為壓桿被支撐部的桿被支撐部241b和作為偏置構件鎖定部且位于與桿被支撐部241b相對的位置處的彈簧固定部241a。另外,顯影單元139包括作為壓桿支撐部的桿支撐凸出部139e和作為偏置構件被鎖定部的彈簧固定凸出部139d。桿支撐凸出部139e設置成相對于凸出部138a的中心定位在與壓桿241按壓凸出部138a并且顯影單元139運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桿被支撐部241b由桿支撐凸出部139e可樞轉地支撐。拉力彈簧340的一個端部由彈簧固定部241a支撐,而另一端部由彈簧固定凸出部139d支撐。另外,壓桿241構造成偏置位于桿被支撐部241b和彈簧固定部241a之間的凸出部138a,所述桿被支撐部處于由顯影單元139支撐的位置中,所述彈簧固定部處于被拉力彈簧340偏置的位置中。

類似于拉力彈簧240,為了降低顯影輥25的對準偏離的影響,壓桿241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交叉的方向(期望是與顯影輥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偏置凸出部138a。

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壓桿241和拉力彈簧340偏置凸出部138a,使得第一孔139a的中心沿著與顯影單元偏置方向a1相反的方向運動。在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第一孔139a的中心通過壓桿241和拉力彈簧340而沿著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的方向(第一孔139a的中心和感光鼓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變短的方向)運動。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這個方向是其中第一孔139a的中心與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重合的方向。結果,第一孔139a的中心接近感光鼓1的中心,使得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也就是說,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與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之間的差值小于不使用作為偏置部的壓桿241時的情況。于是,顯影輥25的軸線變得接近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也就是說,顯影輥25的軸線與感光鼓1的軸線之間的角度小于不使用壓桿241時的情況。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致使顯影輥25抵靠感光鼓1。

盡管期望的是從第一孔139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等于從第二孔37a或凸出部12a的中心至感光鼓1的中心的距離,但是這些距離不需要精確地相等。另外,盡管期望的是顯影輥25的軸線平行于感光鼓1的軸線,但是這些軸線不需要精確地平行。

另外,類似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盡管壓桿241可以偏置端部支撐構件138,但期望的是壓桿241偏置凸出部138a。在上述構造中,在顯影單元139和端部支撐構件138之中,壓桿241和拉力彈簧340設置在顯影單元139中。于是,壓桿241和拉力彈簧340是用于沿著與顯影輥25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置顯影單元139和端部支撐構件138之中的端部支撐構件138的偏置構件。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改善作為顯影劑承載構件的顯影輥抵靠作為圖像承載構件的感光鼓的穩(wěn)定性。

盡管已經參照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應當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以下權利要求的范圍被賦予最寬泛的解釋,以便涵蓋所有的此類修改、等同結構和功能。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