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尤其是一種在手機上使用,可以得到較佳效果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
背景技術:
手機在人像或一般景物的拍攝上已能取得良好的拍攝影像,但是對于近拍或微物的拍攝功能通常并不重視。在進行近拍時,若周圍光源不足,雖然可由手機上的光源模塊提供光源,但手機所拍攝所得的影像常常是過度曝光或有嚴重的色差,并且所得到的影像無法呈現(xiàn)出物體的真實色彩;但不使用手機上的光源模塊提供光源,則手機所拍攝所得的影像則常會過暗,甚至模糊,同樣地所得到的影像亦無法呈現(xiàn)出物體的真實色彩。
在智能型手機愈來愈普遍的現(xiàn)代,現(xiàn)代人常常會使用手機上的拍攝功能,而非另外再攜帶笨重的專業(yè)相機。因此,如何提升手機的近拍效果,實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努力的目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上述的各種需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
在一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該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包括套筒及固定件。套筒提供一拍攝路徑與一光源路徑。拍攝路徑由套筒的第一端穿過套筒延伸至套筒相對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光源路徑由套筒的第一端穿過套筒延伸至套筒相對于第一端的第二端。套筒為不透光。固定件連接套筒。因此,套筒的第一端相對于第二端臨近手持式電子裝置,且固定件可用于可拆地固定套筒于手持式電子裝置上。
在一實施例中,光源路徑由第一端指向套筒的內壁并經由內壁延伸至第二端。其中光源路徑包括第一子路徑與第二子路徑。第一子路徑位在第一端與內壁之間。第二子路徑位在內壁與第二端之間,且與拍攝路徑重疊。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子路徑與第二子路徑的夾角大于九十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光源路徑具有至少一彎折。
在一實施例中,該拍攝路徑為一直線路徑。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端具有拍攝開口及光源開口,第二端具有接物開口,拍攝路徑的一端位于拍攝開口,光源路徑的一端位于光源開口,拍攝路徑的另一端與光源路徑的另一端位于接物開口,拍攝路徑為一直線路徑。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拍攝開口對準于接物開口,而光源開口與接物開口錯位?;蛘呤沟霉庠撮_口在接物開口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或近拍輔助構件可以采用不透光材質,或套筒的內壁呈粗糙面,或光源路徑具有至少一彎折。
在一實施例中,該固定件以能拆地固定該套筒于一手持式電子裝置上,該手持式電子裝置的光源模塊面向該光源開口,并且該手持式電子裝置的攝像模塊面向該拍攝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固定件可以采用彎折后形成提供手持式電子裝置插設的容置空間,或固定件可以是夾子,或固定件可以是黏著層。使得近拍輔構件能可拆式的將套筒固定于手持式電子裝置的攝像模塊前。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更包括光源模塊,光源模塊位于第一端,光源模塊的發(fā)光面與接物開口錯位?;虬l(fā)光面在接物開口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自身設置有光源模塊可以讓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能更廣泛的適用于各種類或型號的手持式電子裝置。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更包括光源模塊,該光源模塊位于該第一端,該第二端具有一接物開口,該接物開口與該光源模塊的一發(fā)光源錯位。其中,該光源模塊在該接物開口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
在一實施例中,光源模塊固定于第一端并且鄰近拍攝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更包括近拍鏡片,近拍鏡片可拆式的設置于第一端。換言之,在手持式電子裝置攝像模塊前端設置的近拍鏡片,可以提升手持式電子裝置攝像模塊的近距離拍攝清晰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固定件的一端銜接該第一端,且該固定件相對于該第一端延伸后彎折,以形成提供插設的一容置空間在該固定件與該第一端之間。其中,該固定件與該套筒為一體成型設計。
在一實施例中,套筒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漸縮,或內壁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漸縮。換言之,套筒與內壁的外形不直接關連,可以依設計上的需求進行不同的調整,以增進外型的美觀,同時保持最佳的拍攝效果。
綜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阻隔外界光源,以提供待攝物品一標準光源,借以避免環(huán)境光源影響拍攝效果,以致使影像所呈現(xiàn)的色彩更接近于物體的真實色彩。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應用于手持式電子裝置上,以致使于手持式電子裝置執(zhí)行近距離拍攝時,光線可經由光源路徑抵達待攝物品,而非直射于待攝物品,借以避免拍攝得的影像產生色差。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大于九十度的光線折射的方式,提供待攝物品一均勻光源,以使影像所呈現(xiàn)的色彩相近于物體的真實色彩。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二視角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 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
ST 拍攝路徑
LT 光源路徑
LT1 第一子路徑
LT2 第二子路徑
LT3 第三子路徑
10 套筒
101 第一端
101A 拍攝開口
101B 光源開口
101C 綜合開口
102 第二端
102A 接物開口
102B 垂直投影線
103 內壁
103A 斜面內壁
103B 凸角
105A 主通道
105B 副通道
11 開關
20 固定件
201 容置空間
211 限位部
212 止擋部
213 連接部
214 彎折部
215 抵擋部
216 圓滑面
217 轉動軸
218 第一夾片
219 第二夾片
14 近拍鏡片
5 手持式電子裝置
51 攝像模塊
52 光源模塊
53 耳機孔
6 光源模塊
61 電源線
62 接頭
63 發(fā)光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包括套筒10和固定件20。固定件20連接在套筒10,并且固定件20用以將套筒10可拆地固定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套筒10包括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套筒10的第二端102有接物開口102A。在實施例中,固定件20的一端銜接套筒10的第一端101的其中一側,并且固定件20相對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向后延伸后再彎折,固定件20的另一端延伸到與第一端101的端面相對應而與第一端101的端面相隔一距離,因而與第一端101的端面共同定義出可供手持式電子裝置5插設的容置空間201。在一實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固定件20與套筒10為一體成型設計。在本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整體呈圓桶狀外觀。在本實施例中,由整體外觀而言,借由套筒10和固定件20的相對位置關系,使得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在遠離接物開口102A的一端呈現(xiàn)凹槽狀的容置空間201,容置空間201的尺寸恰可供一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一部份插設于其中,用以將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攝像模塊51及光源模塊52貼近于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二視角立體圖。套筒10除了第二端102的接物開口102A之外,在套筒10的第一端101具有拍攝開口101A及光源開口101B。拍攝開口101A及光源開口101B的形狀并不限定。在本實施例中,拍攝開口101A對應于攝像模塊51的鏡頭,呈現(xiàn)圓形。在本實施例中,光源開口101B對應于光源模塊52的發(fā)光面,光源開口101B呈方形。固定件20可以區(qū)分為限位部211及止擋部212,固定件20的限位部211位于凹槽狀的容置空間201的底部,用以限制手持電子裝置5嵌入容置空間201的深度,以確保手持電子裝置5的一部份插設于容置空間201中時,拍攝開口101A能恰好對應于攝像模塊51的鏡頭,以及光源開口101B能恰好對應于光源模塊52的發(fā)光面。止擋部212連接于限位部211,并且大致平行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止擋部212外觀呈圓盤狀,以配合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整體呈圓桶狀,提升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外觀的美觀程度。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在使用時,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借由固定件20固定在具有攝像模塊51的手持式電子裝置5上。在本實施例中,手持式電子裝置5容置于容置空間201內,并且借由限位部211與止擋部212將套筒10適當?shù)囟ㄎ挥谑殖质诫娮友b置5上。套筒10的第一端101鄰接且對準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攝像模塊51及一光源模塊52(圖未示)的發(fā)光面。具體而言,攝像模塊51鄰接且對凖于拍攝開口101A及光源模塊52的發(fā)光面鄰接且對準于光源開口101B。套筒10的第二端102相對第一端101遠離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在一些實施例中,手持式電子裝置5可為手機(mobile phone)、導航機(PND)或平板計算機(Tablet or Pad)等,具有拍攝取像功能的手持式電子裝置。
圖4為依據圖3的剖面線A-A’得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套筒10內包括主通道105A及副通道105B。主通道105A是一直線通道并且連通于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之間。主通道105A在第一端101具有拍攝開口101A,主通道105A在第二端102具有接物開口102A。主通道105A提供一條拍攝路徑ST(以虛框箭頭進行示意)。拍攝路徑ST由套筒10的第一端101延伸至套筒10相對于第一端101的第二端102。換言之,拍攝路徑ST自套筒10的拍攝開口101A持續(xù)延伸到套筒10第二端的接物開口102A,用以讓手持式電子裝置5上的攝像模塊51可以直接拍攝到一待攝物品9。接物開口102A位于第二端102,并且用以鄰接待攝物品9。
在一實施例中,若待攝物品9的體積小于接物開口102A,可以使待攝物品9完全容置于主通道105A內部以進行拍攝,例如:待攝物品9為寶石。在另一實施例中,接物開口102A緊密鄰接于待攝物品9的局部表面,例如:人的皮膚。換言之,光源模塊經由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能提供一標準光源至待攝物品9。其中,此標準光源指在每一次提供至無任何改變的同一待攝物品時均具有相同光學參數(shù)(例如:強度、顏色等)的光源,并且在此標準光源的輔助下,每一次拍攝無任何改變的同一待攝物品所取得的影像亦均具備有一致性的影像參數(shù)(例如:亮度、白平衡等)。在實際應用下,可以通過分析在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輔助下在不同時候所拍攝得同一待攝物品的影像,以得知待攝物品的表面特性,例如:鑒定寶石的優(yōu)劣、比對皮膚的保濕度等等。舉例來說,當欲檢測一位受試者的皮膚狀態(tài)時,可將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接物開口102A直接貼置于受試者的皮膚表面(待攝物品9)上進行拍攝,以便通過拍攝到的影像分析受試者的細部皮膚狀態(tài)(例如:比較不同次拍攝到的細部皮膚影像的圖像、顏色、亮度等信息借以判斷皮膚狀態(tài))。
續(xù)參考圖4,套筒10還具有一副通道105B,副通道105B在第一端101具有光源開口101B,副通道105B的另一端連通于主通道105A。在本實施例中,副通道105B的另一端連通于主通道105A靠近第一端101的那一端。套筒10內部除了拍攝路徑ST之外,亦提供一光源路徑LT。光源路徑LT(以虛框箭頭進行示意)的一端位于光源開口101B,另一端位于接物開口102A。在實施例中,光源路徑LT是一條非直線路徑,以避免光源直射于待攝物品9。光源路徑LT由第一端101指向副通道105B的內壁103并經由內壁103延伸至該第二端102,以使光源散布的更為均勻。光源路徑LT包括第一子路徑LT1與第二子路徑LT2,第一子路徑LT1位在第一端101與內壁103之間,第二子路徑LT2位在內壁103與第二端102之間且與拍攝路徑ST重疊。換言之,光源路徑LT具有至少一彎折。在一些實施例中的較佳狀況下,第一子路徑LT1與該第二子路徑LT2的夾角大于九十度,以提供充足的光源。
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使用時,光源開口101B鄰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光源模塊52的發(fā)光面,或可說是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光源模塊52面向光源開口101B。雖然圖式中以單一虛框箭頭來示意光源模塊的光線的進行方向,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光源模塊所發(fā)出的光線可為扇形發(fā)光的散射光,此時虛框箭頭則是表示中心光線的進行方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拍攝開口101A對準于接物開口102A,使得攝像模塊51能直接取得待攝物品9的影像,而光源開口101B與接物開口102A錯位,使得光源模塊52的光線不會直射于待攝物品9。換言之,光源開口101B在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拍攝時光源模塊52的光線不直接照射于待攝物品上,而是經內壁103反射后進入拍攝路徑ST,避免過于強烈的直射光線使得近拍影像產生色差。實際應用時候,例如,欲拍攝受試者的皮膚狀態(tài),將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接物開口102A直接貼置于受試者的皮膚表面(待攝物品9)上進行拍攝,在套筒10阻隔外界自然光線的同時,由光源模塊提供光線,并且由于光源路徑LT至少具有一次的彎折,受試者的皮膚所受的光線并非直射,可以避免直射的強光造成反光,使得取像時色彩產生偏差,并且由于人工光源比自然光源的穩(wěn)定度高,就算不同時間拍攝,也讓每次取像可以在相同的光源條件之下。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的套筒10外觀相同,但是在第一端101具有綜合開口101C,并且由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線102B將綜合開口101C區(qū)分為拍攝開口101A和光源開口101B。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同樣具有光源開口101B在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的技術特征。攝像模塊51鄰接且對凖于拍攝開口101A的區(qū)域內及光源模塊52的發(fā)光面鄰接且對準于光源開口101B的區(qū)域內。
在本實施例中的拍攝路徑ST由套筒10的第一端101延伸至套筒10相對于第一端101的第二端102,并且拍攝路徑ST部分的內壁103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漸擴。漸擴的設計可以放大接物開口102A,更便于拍攝的進行。在本實施例中套筒10的內壁103中包括斜面內壁103A,斜面內壁103A設置在光源模塊52前方,使拍攝時光源模塊52的光線不直接照射于待攝物品上。光源路徑LT(以虛框箭頭進行示意)的一端位于光源開口101B,另一端位于接物開口102A。光源路徑LT的第一子路徑LT1與第二子路徑LT2,第一子路徑LT1位在第一端101與斜面內壁103A之間,第二子路徑LT2位于斜面內壁103A與第二端102之間且與拍攝路徑ST部分重疊。在一些實施例中,光源路徑LT還可以包括第三子路徑LT3,第三子路徑LT3位于內壁103與接物開口102A之間,且與拍攝路徑ST也產生部分重疊。借由套筒10的內壁103上設置出不同的內壁角度,使得光源模塊52發(fā)出的光線在內壁103上多次折射,抵達接物開口102A的光線就更柔和且均勻。在一些實施例中,由于內壁103上還設置有凸角103B,可以阻擋光線直接由光源模塊52照射到接物開口102A,產生與光源開口101B與接物開口102A錯位同樣的效果。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包括套筒10和固定件20。套筒10包括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0大致由平板彎折而成,固定件20包括連接部213、彎折部214及抵擋部215。連接部213的一端銜接套筒10的第一端101的綜合開口101C的側邊,彎折部214相對于套筒10向外延伸后再彎折并連接到抵擋部215,抵擋部215的末端延伸到綜合開口101C中央相對應的位置,固定件20整體形成U型的套夾。在一實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固定件20與套筒10為一體成型設計,并且具有彈性。
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固定件20連接在套筒10,用以將套筒10的第一端101臨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套筒10的第二端102相對第一端101遠離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使用時,套筒10借由固定件20夾設在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側邊,借由抵擋部215的回彈力將手持式電子裝置5固定在套筒10和抵擋部215之間,并且將套筒10的第一端101鄰接在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攝像模塊51及光源模塊52。在本實施例中,套筒10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漸縮。換言之,套筒10在第一端101的截面積大于第二端的截面積,也可以說第一端101的綜合開口101C大于接物開口102A。
圖8為依據圖7的剖面線B-B’得到的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線102B將綜合開口101C區(qū)分為拍攝開口101A和光源開口101B。套筒10在靠近拍攝開口101A的一側,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間的內壁103垂直設置,并沒有漸縮。套筒10在靠近光源開口101B的一側,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之間的斜面內壁103呈傾斜設置,并且由第一端101向第二端102漸縮。同理由于靠近光源模塊52一側的斜面內壁103是向第二端102漸縮,使得光源模塊52不會直射到第二端102的接物開口102A,換言之,光源開口101B區(qū)域在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在一些實施例中,抵擋部215的末端再增設一彎折的圓滑面216,以避免在夾設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時,對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屏幕造成損傷。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筒10為不透光,以避免外部光線的干擾。套筒10的內壁103可以采用粗糙面,提升光線的分散狀態(tài),使得整體待攝物品不會有局部過亮的情況。
圖9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圖11為依據圖10的剖面線C-C’得到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0為一黏著層,以直接將套筒10的第一端101附著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在本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更包括一光源模塊6,光源模塊6包括電源線61、接頭62及發(fā)光面63。實際使用時由于各種型號的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攝像模塊51和光源模塊位置可能會變動,因此當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利用自身的光源模塊6為光源時,就能不受限制而更便利的使用。
參考圖8,電源線61延伸自套筒10接近第一端101的的側,電源線61的另一端連接于接頭62,接頭62用以插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并且為光源模塊6提供電源。參考圖10,在本實施例中,套筒10借由固定件20(黏著層)直接黏附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套筒10的第一端101具有拍攝開口101A鄰接并對準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攝影模塊51(圖8未示)。接頭62插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耳機孔53,亦或是USB連接孔等以為光源模塊6供電。套筒10外側提供一開關11,開關11用以開啟或關閉光源模塊6。
參考圖11,本實施例中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的光源模塊6設置于第一端101的拍攝開口101A側邊。光源模塊6包括一個發(fā)光面63位于套筒10內面。發(fā)光面63與第二端102的接物開口102A錯位。換言之,光源模塊6的發(fā)光面63在接物開口102A的垂直投影范圍之外。當待攝物品鄰置于接物開口102A時,不會受到發(fā)光面63的光線直接照射。
參考圖11,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更包括一近拍鏡片14,近拍鏡片14可拆式的設置于第一端101的拍攝開口101A,并且鄰接于攝像模塊51的前方,用以提升近距離拍攝時的清晰度。
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第一視角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的固定件20包括第一夾片218、第二夾片219及轉動軸217。第一夾片218的一端連接于套筒10的第一端101,第一夾片218上具有對應于套筒10的拍攝開口101A和光源開口101B的開口。第一夾片218的另一端連接于轉動軸217。第二夾片219對應于第一夾片218,并且第二夾片亦連接于轉動軸217。當同時按壓第一夾片218及第二夾片219接近轉動軸217的那一端時,遠離轉動軸217另一端的第一夾片218及第二夾片219會分離,以將近拍轉助構件1夾設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上。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分解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的使用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6包括發(fā)光面63及接頭62,光源模塊6獨立設置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可以采用插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耳機孔,亦或是USB連接孔等為光源模塊6供電。本實施例中套筒10的方向對應于攝像模塊51和光源模塊6。使用時,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借由固定件20固定在具有攝像模塊51的手持式電子裝置5上,光源開口101B(圖13未示)鄰接于手持式電子裝置5的光源模塊6的發(fā)光面63。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1搭配移動式的光源模塊6可以讓整體使用時更具靈活性。
綜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應用于手持式電子裝置上,以致使于手持式電子裝置執(zhí)行近距離拍攝時,光線可經由光源路徑抵達待攝物品,而非直射于待攝物品,借以避免拍攝得的影像產生色差。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大于九十度的光線折射的方式,提供待攝物品一均勻光源,以使影像所呈現(xiàn)的色彩相近于物體的真實色彩。在一些實施例中,外接式近拍輔助構件可以阻隔外界光源,以提供待攝物品一標準光源,借以避免環(huán)境光源影響拍攝效果,以致使影像所呈現(xiàn)的色彩更接近于物體的真實色彩。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